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关系和三次巨变的表格
由上表可知:一、国共关系呈现的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二、启示:1、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分则两伤;(给民族带来灾难)
•2、任何党派、团体、个人都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统一大业。
三、影响两党关系的原因:阶级性质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势力的影响
四、国共两党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意义: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
族的利益和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有益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和平;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三次巨变。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国共关系的认识: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政权更替以及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拥护民主、科学、进步与自由等西方精神,呼吁民主改革、批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
1921年7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同年12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真正的共产党。
至此,国共两党的历史练习就开始了。
从1923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到192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在中国革命和共和国建设中分别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始于1923年5月5日在广州发表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口号,这个联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实现民主革命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创建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
然而在1927年,由于国共两党对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这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大规模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双方在土地改革、军队整编、政府改革等许多方面展开合作,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的陈济棠部,建设了新中国的社会基础。
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过程。
二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还能够延续多久,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国家团结、民族统一、和平稳定,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
专题三国共关系的演变和抗日战争★新疆: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西域物产传入内地,西汉的技术传到西域,并开辟了陆地丝绸之路。
②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班超开始经营西域, 西域与內地联系加强。
④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⑤清朝于1757年粉碎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于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
国共关系的演变:一、总体特征: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对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再合作→→解放战争(1946——1949)决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9年——1979年:长期对立→→→1979年——今:关系逐渐缓和二、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三、国共关系的演变:1、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3)原因:a、社会主要矛盾: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可能性: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4)意义:1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2为中国革命的前行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影响、掌握了武装、受到了洗礼)(6)破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中共:年幼、右倾错误(7)形成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作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实现(国民党的改组完成)(8)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原因: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原则一致)参加阶层:工、农、小资、民资(9)合作中的重大事件:①国民革命的兴起: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会议运动(126页)、五卅运动(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为北伐奠定了群众基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②国民革命的发展:北伐战争,国民政府迁到武汉等③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湘赣两省成立总工会、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湖南的农民运动④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2、1927-1937年:十年对峙3、1937-1947年:再合作(4)原因:①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从1924年到1949年,国共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历程。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原因: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真诚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具体指导和推动国共合作。
成就: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表现:中共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党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结束: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蒋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6年)实现: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日。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维持:抗战相持阶段,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也发生变化,掀起了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关系。
国共关系史
一、1、国民党一大: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参见彩图插页第131页)。
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
2、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传达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中山舰全景舰长李之龙(当时是共产党员)一个命令,要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
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一面指使其党徒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谣言,一面假装“惊异”,造谣说李之龙不服调遣,擅入黄埔。
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3、整理党务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党权。
1926年4月1日,蒋介石与谭延闿、朱培德、宋子文等提出“整军肃党、准期北伐”的建议。
4月6日,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提出召开国民党第二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案。
国民党中央接受了蒋介石的提议。
鲍罗廷与蒋介石会商国共合作问题时,未经与中共中央商量即同蒋介石达成“整理党务”的8项协定。
这时,张静江、吴稚晖、孙科等聚于广州,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制订整理党务案的具体计划。
邵元冲等西山会议派分子也纷纷云集广州四处活动。
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选举谭延闿、蒋介石和谭平山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蒋介石借口要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扬言为避免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力量发展引起“党内纠纷”,应有一个“消除误会的具体办法”,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
国共关系的变化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史..
国共关系史一、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
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一)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1、原因和条件:①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③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和他合作④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合作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把国民党改组为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工农运动3、成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战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4、特点:党内合作5、结果: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二)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形成对峙状态。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以民族战争的形式驱逐日寇出中国,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再次合作的实现:1937.9-1946年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规模,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不懈的努力;“八一三”事变后,四大家族和美英在中国的利益受到极大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联共抗日。
2、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3、特点:党外合作4、统一战线内部斗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中共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关系变化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变化:合作(1924-1927)——分裂(1927-1937)——再合作(1937-1946)——再分裂(1946-1949)原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从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作用与反作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原因:(1)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4)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两党合作正式实现。
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合作破裂:(1)标志事件:1927.4.1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原因:(1)阶级利益的差异(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表现:(1)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2)屠杀与反屠杀: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9,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3)“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1934.10-1936.10)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日本侵华以可趁之机。
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人民坚决要求抗日(3)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4)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经过:(1)1933.1,中共发表宣言,提出红军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国共关系(专题)正式版
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而诗人的使命是孤独的。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 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 是我安静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问题, 问南方,问故里,问希望,问距离。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热情, 给分开,给死亡, 给昨天,给安寂。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真诚, 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孤 寂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诉求, 需慰藉,待分享,惹心烦,告诉你。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冷漠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动情, 为时间,为白为天黑, 畏天命。那时我们有梦,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 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 都有冗长的回声。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
次内战期间,日本都加紧侵 华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 .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不需要外国任何帮助
国共合作
国共关系,这张的题目都写在本册书的书皮部分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共关系?一: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特征: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成果:(1)创办黄埔军校(2)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特征: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镇压人民。
影响:(1)导致大革命失败(2)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特征:合作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基础:共同抗日影响:国共两党合作简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去的抗日战争胜利。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9特征: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影响:内战给中国人民带了灾难,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二、影响不同时期国共关系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国际政治势力不同三、国共两党每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分别是什么?(1)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2)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国共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开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结束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开始的标志: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结束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谈一谈国共关系变化的特点:由合作到分裂,到再次合作再次分裂六、谈一谈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我们有何启示?答: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七、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共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是什么?答:共同致力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两党交往的政治基础。
八、国共合作的方式?答:(1)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2)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一;选择题;1: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A陕甘宁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中原解放区D大别山解放区、。
国共关系
基础· 整合------国共关系的演变
近代:
1. 大革命前:各自独立从事民主革命
2.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1927.7.15) ——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打倒列强除军阀 合作原因
二七惨案的教训
国民党的条件
合
合作方式:
共产国际的指示
党内合作
作
合作结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 革命失败 合作成果: 掀起国民大革命,基本 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 治,……
<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 采取了不同政策和措施。
<四>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历史反复验证了“合则 俱受益,分则两损失”的真理。今天,在邓小平“一 国两制”理论指导下,在爱国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 国共关系处在第三次合作的酝酿之中,祖国统一大 业势在必行,指日可待。
问题2:材料三中哪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结合材料 二、四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认为“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中共不加入国民 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共加入国民党 则“惟本党主义是从”这三个观点不正确。因为从 材料2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 党改组成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四说明中 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的 纲领,从而也是为了实现其最高纲领。
材料八
看图片
图1 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要人 共祭皇帝陵
图2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与 国民党共商国际问题
图3 红军改编后举行抗日宣誓 图4 陈毅团结江苏丹阳的开明人士抗日
问题7:材料七和材料八说明了哪些问题?
两党有着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在外敌入侵之 时必须合作。抗战爆发前后, 国共两党多次进行谈判和亲密接触。两党均为抗 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不历史时期的国共关系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共关系国民党的前身是依次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宋教仁在1912年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国民党于1928年以国民革命北伐为标志,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统治大陆至1949年。
1949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撤守,中央总部由大陆迁往台湾台北。
迁往台湾的仍名为中国国民党,部分留在大陆的党员继续中国国民党运作,并成为中国大陆接受中共领导的民主党派之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和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无主从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国共两党成立于国家多难之际,在其初期政治纲领中,均主张反帝反封建,建设真正民主共和国。
解放以前(1924年----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独立统一,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时的国民党是一个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的推动下,又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共进行第一次合作。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体奋战,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大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但国民革命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革命任务也就没有最终完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成中共代表的工农大众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1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民党军队对革命党人进行屠杀和围剿,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为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共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由于国共的分裂,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独立,给广大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日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者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因此它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纳如下:(一)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而又凶残的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因此中共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但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抛弃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于1927年先后制造“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
(二)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教训,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南昌、秋收和广州起义,并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模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武装起义、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工农红军。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且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十年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时间: 时间:
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 三年半 标志: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在共 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这里 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决定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通过接受共产党员以 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决定。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8月,从 1937~1945,历时八年。 标志: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表示联共抗日。 原因:日本进犯我江山,并且大肆侵略,被 迫无奈,国民党只好停止剿共,并和共产党 联合抗日。
主要成果
1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 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同时也为中共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契 机。 3 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使得外国列强刮 目相看。 4虽然抗战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
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参 加了这次大会的领导工作台,并当选为中国国民 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这 次大会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的革命统一 战线,推动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高涨。
原因: 原因:推月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国大民革命的兴起; 三、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 四、1927年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五、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此条重大意 义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些武装和宣传了其 主张,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合则两利: 合则两利:
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分则两伤:
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 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 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
国民革命时期
1923年1月,基于中国北伐与突破孤立外交的需要,原本就主张外交上与苏联接近的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会面后,两人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联俄容共全面展开,成为当时国民党的主要路线。
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
4月1日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重申联俄容共三大政策。
1927年7月13日中共公开发表宣言因武汉广东之复杂关系共党党员应退出国民党。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停止职务。
至此“容共政策”可说是完全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建军,发动南昌起义。
这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装部队、也是国共双方首次武力冲突。
自1927年建军之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间,中国共产党于势力范围内(苏区)展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并有多次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开武力冲突,这段时间的军事战斗,中国国民党政权蔑称为“剿匪”、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
1936年,在长征后会师陕北延安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周恩来的计划之下,利用九一八事变后的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的不满和群众抗日气氛,联合东北军西北军发动西安事变。
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停止攻击共产党。
大规模内战暂告结束,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结束在即,国共双方对于中国境内日军占领区的武装接收展开了争夺。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即重庆谈判。
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解放战争决胜时期(第三次革命战争时期)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
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并向长江南进军。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终结。
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