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行役诗
[商山早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c630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a.png)
[商山早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篇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为诗人温庭筠离开长安时所作。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急于回家的心情。
全诗如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写道:“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动征铎”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指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即大铃。
意思是说,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走出旅店,踏上旅途,急于回到久别而悲戚的故乡。
上一句叙述了诗人清早启程的时间。
特别是诗人“晨起”才“动征铎”这一前一后的顺序,很好地表明了诗人急于登程心理。
下一句中方的“悲故乡”是承上句“晨起动征铎”而来,写的心情。
但也表现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
可以说,诗人通过“悲故乡”来表现了彻夜难眠、倍加思乡的急迫心情。
接着颔联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意思是说,出门时,鸡叫了,走出茅店,天边挂着晓月;山路上,已有新足迹,木板桥上一层薄薄的寒霜。
这里,诗人写离驿站时一路所见。
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上句写声,下句写形。
从列锦的手法来看,诗人通过在名词排列中,构成了一幅极为富商山的特点,也富有想象空间的早行画面。
这一联所表现的情感意蕴与古训《增广贤文》中所说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也使了“早行”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颈联写道:“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是陕西山阳县盛长的1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明”即“照”,动词用作使动用,也就是“使……明艳”之意。
“枳”也叫“臭橘”,1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驿墙”指驿站的墙壁。
“驿”是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ppt课件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d0eb0e2f60ddccda38a0aa.png)
五、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渲染烘托;联 想、想象、虚实结合;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 方入笔。 ①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 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②侧面落笔(对写法)。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 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六、鉴赏方法点拨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 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 复活诗歌意境。 2.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 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七、教材中羁旅行役诗的篇目有:《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韦庄)、《旅夜书怀》(杜甫)、《虞美人》 (李煜)、《苏幕遮》(周邦彦)
四、羁旅行役诗分类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马致远 《秋思》。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 孟郊《游子吟》、王维《杂诗》等。 3、闺中怀人,表达思妇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抒发 独守空闺的孤独和寂寞。王昌龄《闺怨》。 4、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旅夜书怀》杜甫 3、① “垂”和“涌”用得尤为传神。“垂”是低垂的意思,“ 是滚涌的意思。 1、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4、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杜甫 ②平野茫茫,群星低垂地面;江涛滚滚,月光在江中翻滚 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 一生确以文章著名,却不想仅靠文章著名,很想在政治 涌动。 语言呈现图画。 上有所建树,但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他为自己以文章 ③诗人表现了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以此来反 2、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 声望了此终生而可惜,因而,他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 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1、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樯、 寂,而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 知道我的志向并不在文章上面呢?杜甫在成都幕府时确 孤舟、星、平野、月、大江。这是一幅雄浑壮阔的 雄浑伟大的景象,那么诗人要写 年老多病,但杜甫不服老也不辞病,他不能忍受人们以 月夜江景图。在阔大的江岸,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 的到底是孤独还是阔大? “老”“病”为由排挤轻贱他。表面上说“我的官职想必该 风里摇摆不定,漫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 是因老病而休吧!”言外这意是:排斥我,使的辞官而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桅杆和孤独的小舟。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 去的那些人,心里是明白我辞官的真正原因的。这一联 2 、孤独。这是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大江中的孤舟 是历来传诵的名联。你认为这一 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 5、比喻。作者用悲愤的心情描写了空阔天地间孤影飘零、 反悔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之情。 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 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 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 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 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 为什么?(4分) 首联的意象无一不突出“孤”字,而颔联的意象则写 飘泊、无处寄身的自己。以形象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 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这就是以 出了“阔”的特点,以反衬作者孤独的形象与凄苦的 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 心境。 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 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运用 叶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 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 去,望望黯淡的未来,何处者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 样的思想情感? 来?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什么?
关于游子羁旅之思的诗句
![关于游子羁旅之思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339448f1711cc7930b71620.png)
关于游子羁旅之思的诗句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怃题》〕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龚自珍《己亥杂诗》〕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游子思乡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次北固山下、商山早行。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惋惜只少我一人。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碰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3、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完整版高考真题之羁旅行役诗
![完整版高考真题之羁旅行役诗](https://img.taocdn.com/s3/m/17f5325f51e79b896902264c.png)
诗歌归纳之羁旅行役诗专题一、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云(漂泊不定,喻指漂泊)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孤独(孤苦无依)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念亲人,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体味抒情方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羁旅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感时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例一、(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羁旅行役诗鉴赏
![羁旅行役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9129b190b4e767f5acfce6a.png)
其他常见词语: 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沙 鸥 、飘蓬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 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 之楼。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天涯、他乡、孤灯 声音 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 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 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语言通俗 易懂,口语化。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
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 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 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 “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什么特点?
明月何时照我还
——羁旅行役
羁旅行役
“羁旅行役”,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
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 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 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 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https://img.taocdn.com/s3/m/cebf4e2cc77da26924c5b00e.png)
常见思想感情
1、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愁苦。 2、羁旅之思,漂泊之苦,旅途寂寞艰辛,孤
独愁苦之情 3、身世漂泊,年华易逝,壮志未酬 4、家国离乱,山河沦丧
常见标志
“客”“归”“秋”“思”“乡”“书” “雁”“行人”“次”“月”“宿”天涯、 故园、家、泊、千里、驿馆、旅、九日枫、 西风等等
译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 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 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 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 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 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 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 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 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 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 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译文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 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 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 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 上鼓角声声。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宋代文学家。字 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 人。元丰(宋神宗年号,公元1078—1085 年)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兼国史编修等职。十七岁时至杭州,著有 《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 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 畅,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 趣外篇》。 [4]
例诗鉴赏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 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 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 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词
![诗歌鉴赏——羁旅行役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49075a31336c1eb91a375de2.png)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其他常见意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本诗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 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 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羁旅行役诗词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前途、理想、抱 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出门 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 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 馨家庭的憧憬。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宿建德江》孟浩然《夜雨寄北》李星商垂隐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漂泊”之感的意象 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
2、“书信”之类意象 如: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代指书信) 尺素(书信)
3、表示地名的意象 如:桑梓(借代家乡)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阳关三叠》《渭城 曲》)
抓意象,会意境,领悟 情感态度
如:意象“杨柳”,代指离别,照应 “系归舟”。“飞絮”指漂泊无依的 离愁,也代指暮春,喻青春易逝。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课件
![古典诗歌鉴赏之三:羁旅行役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d0760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e.png)
三、 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 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
5、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 表达了诗人虽漂泊孤苦但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韦庄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 写出了“江南好”?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 " 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 点得1分」
抒的情纽带,是体什会么一下,这是景通和过情哪个联系意 生 4、下阕写了什么情? 象反 映出来的 也 ?
是联3中历、最来“星生传垂动诵平传的野神名阔的联,是。月哪你涌两认个大为无5字江、这2是一?是去流反比一、处因何”喻那悔可似桅的的阔老独等。为风些乎杆了病无作。孤里归不和而边人作者摇这宿堪孤单休,,用者摆的滚独吧是更、悲不沙滚心的!加愤里何定东鸥小荒用中的,流是,等言舟凉心了的”的比外。,渺漫情大喻愤这低江漫描小江老我意垂水懑长写、的,病是的汹夜了之压一:星涌这里空迫情排身空澎只阔是,斥、,湃。有天正一诗我一显、。孤地人下,生得命奔立间子运使都原流突的孤的涌的中在写野不出影了。照辞江的息更的。飘出官湖诗高,加零来人而中高月辽写、。联
表为”4这、现什两“手么名句法?岂话?(文什4传章分么达著)意了,思诗官?人应运怎老用样病飘诗阔舟了休的去辽乐,”泊 人叶出什,阔他。思,却景、深小孤么对出反望写无沉舟心比苦衬望哀处的的境了野鲜伶。出黯情的寄感孤明“、诗淡的身慨单意,”浩人的手的的。与比象孤未法自天渺喻寂的来。己地小贴一而和,作。。虽切,悲何者面以大江颠。突以愤处正对形,、的出是者茫象却灿心以自茫作无“孤境自己的结自烂”。然的宇,己星的归宙鲜安“,一辽,程明身心,沙的想阔?颔深之鸥想无怎刻处,是”象坎边不地,照的 坷反悲传景应的衬从达色“独过一中了辽夜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羁旅行役诗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之羁旅行役诗](https://img.taocdn.com/s3/m/43017a016c175f0e7cd13798.png)
四、鉴赏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 ②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 ③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五、名家作品鉴赏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 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 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 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 妙处。 (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
七、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 ②颔联写景雄浑壮阔,历来为外人称道。请思考:颔联诗 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 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 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 慨。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பைடு நூலகம்鸪飞。
二、基本特征
常见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 、鸿雁、折柳、杜鹃、寒山等。 常见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 聚。 常见写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乐景 衬哀情等。
第九章 羁旅行役篇
![第九章 羁旅行役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a18869f46527d3240ce06f.png)
/u14/v_ NzE3MzUwMzU.html
第二节 宋代羁旅行役词
因为时势国运的关系, 南宋羁旅行役词在身世 之叹的背后,每每能读 出感时忧世的沉重。如 抗金名将岳飞有一首《 小重山》:抒发自己报 国之心无人理解、报国 之志无处实现的孤寂苦 闷,在低回哀侧的悲吟 中,蕴含着壮志难酬的 孤愤。
第一节 唐代忧时悯乱诗
跨越隋唐两代的王绩极度 推崇陶渊明,作诗师法汉 魏及陶诗,开始改变六朝 绮靡习气,注重于抒写个 人真实的情感与生活。《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就 是因羁留京华、思念故乡 而作。
第一节 唐代忧时悯乱诗
羁旅行役正是承载这一转变的重要诗歌题材。 “四杰”以草根之身,游历四方,上下求索, 所作羁旅行役诗也较多。如王勃《山中》;“ 四杰”中同以五言著称的杨炯,一生辗转游宦 ,故特多赠别怀人、思乡念友之作。如《途中 》;“四杰”中的另两位也多有极其出色的羁 旅行役诗,如卢照邻的《早度分水岭》;骆宾 王也擅七言,但其羁旅行役诗却多五言,如《 早发诸暨》、《早发淮口望盱眙》、《边夜有 怀》,等等,成就与另外三杰在伯仲之间。
grams/view/f2ghpJ48Jx4/
第二节 宋代羁旅行役词
被认为是苏门学士的秦观 ,长期游宦于穷方鄙所, 也多羁旅行役之作。如《 踏莎行》:结尾以郴江绕 山而流,既有李后主愁恨 绵绵如江水的意思,也有 恨怨堆积却无人诉说的难 言苦衷。故王士祯说:“ 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 ,令人腹痛。”
/show/NRH DmyK730GMtYOm.html
第二节 宋代羁旅行役词
羁旅行役之词,如能将身 世之感与旅次闻见相结合 ,往往能增加一层深度, 因为生命也是一段旅程。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 中壁》,题于旅次道中, 写的不仅仅是旅途中的心 情,更是生命旅程中的体 悟与慨叹:结尾的“欲说 还休”,胜过了喋喋不休 ,无限苍凉,蕴于言外。
羁旅行役诗之《九日齐山登高》《商山早行》
![羁旅行役诗之《九日齐山登高》《商山早行》](https://img.taocdn.com/s3/m/cfc6c4390066f5335a812131.png)
羁旅行役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特点及答题思路。
2、赏析诗歌《九日齐山登高》《商山早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诗歌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鉴赏《九日齐山登高》《商山早行》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赏析】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
2020版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题02_羁旅行役诗_含解析
![2020版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题02_羁旅行役诗_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80f60f312b3169a451a4a2.png)
专题02 羁旅行役诗一.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概说1.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产生的原因: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
所谓“羁旅”,就是因为上述原因,长久寄居他乡的意思。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注:边塞诗后面有专门章节)2.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特点:写作此类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佳节(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②. 滞留途中(夜宿某地,船舶某处等)③. 遭遇不幸(官场失意、科举落榜等)④. 触景生情(景似故乡)3.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意象:1) 节令: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2) 时间:黄昏、月夜3) 景物:月、雁、双鲤、杜鹃、捣衣(砧声)、猿声、孤灯、酒等①. 月:一般说来,古诗词中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 鸿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都会飞向南方,这常常会引发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叹。
同时,雁又被人们认为有“信使”之用,所以在怀人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鸿雁”的意象。
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③. 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例: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④. 杜鹃(子规):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当听到杜鹃的啼叫声时,往往也容易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例: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春夕》崔涂);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杂诗》无名氏)⑤. 捣衣(砧声):古时游子离家前,妻子往往会为其捣衣,因而当捣衣声响起时,不仅会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会令思妇兴起伤情之思。
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4.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基本主题:①. 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https://img.taocdn.com/s3/m/b5f72525192e45361066f5dd.png)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亲人的热爱与 思念。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样的 不一样的情怀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 及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羁旅行役诗的阅读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羁旅行役诗的阅读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15d011b312b3169a451a4ca.png)
4. 羁旅行役诗(词)的表达技巧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比喻、 拟人,直抒胸臆。 一)以景衬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二)虚实结合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三)乐景衬哀情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四)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例2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 羁旅行役诗(词) “羁旅行役”,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
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白居易《望月有感》)
三)宦游沉浮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杜牧《旅宿》) [小结]羁旅行役诗(词)亦可分为四类,即:
[小结]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小结]归根到底,久戍思归、动乱流离、宦游沉浮都是写的“思乡”之情。
3. 羁旅行役诗(词)的常见意象 一)常见的景、物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 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二)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三)常见意象 ①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②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④鹧鸪:羁旅乡愁。 江晚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⑤柳:1°“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⑤柳:2°多种于檐前屋后,作故乡的象征。 ⑤柳:2°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3°“柳”絮飘忽不定,作遣愁的凭借。 ⑤柳: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⑥船:漂泊之感。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精准突破:羁旅行役诗
![精准突破:羁旅行役诗](https://img.taocdn.com/s3/m/bd3cac7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9.png)
寓情于景 、白描手 法、列锦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 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
情景交 融、虚 实结合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 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 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寓情于景 ,景中含 理。
4
教材链接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 饮达旦,大醉,作 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内容情感
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 念。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 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 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心的魅力。
D. 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
奇而动人。
★2. 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
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21
教考衔接,比较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危楼;秋风、秋霜; • 植物意象:衰草、浮萍、飞蓬(漂泊之感)、杨柳、梧桐叶落、
落花、黄叶 • 动物意象:鸿/孤雁、归鸟、杜鹃(子规)、鹧鸪、沙鸥、瘦马
、猿啼、寒蝉 • 时空意象:日暮、寒秋、夕阳(斜晖)、暝色;远山、关山、驿站
、阳关、天涯、他乡
高考专题复习:羁旅行役诗
![高考专题复习:羁旅行役诗](https://img.taocdn.com/s3/m/835c65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e.png)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2.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3)征人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子夜吴歌·秋歌【捣衣】 捣衣为古代的一【种唐服】饰李民白俗,即妇女把织好思的念、布怀帛乡,、恶铺战在平滑的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板上,用秋木风棒吹敲不平尽,,以总求是柔玉软关熨情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多于秋夜何进日行平。胡在虏古,典良诗人词罢中远,征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此 意象常与思念、怀乡、恶战有关。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柳树】
惜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以折柳表惜别。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孤,苦天凄下凉 皆知秋”。 白居易《长恨歌》
如归我 随去寄风”愁直心到。与夜口明 郎角月 西, 。鲜红,故表达有对“友人杜的无娟限怀啼念与血深”切同之情。说。 李白《蜀道常难与》 哀怨、思归有秦关观《。踏莎行》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常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景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02e81dd0c22590102029d49.png)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羁旅行役诗鉴赏羁旅行役诗又称记行诗、行旅诗。
古代很多诗人长期客居异地,淹留他乡,或漫游山水,或谋求仕途,或贬谪迁徙,或戍守边塞。
时间漫漫空间遥遥,他们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地吟唱心中永恒的离乡之痛:对故土亲人的依恋与牵挂;对身世遭遇的感怀与无奈;对生命易逝、功业难成的哀伤与怨愤;对边地苦寒的怨尤和叹息。
一、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想象联想,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4、常用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
古诗羁旅行役诗翻译赏析
![古诗羁旅行役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45afda33687e21af45a9a2.png)
古诗羁旅行役诗翻译赏析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2024羁旅行役诗(2)
![2024羁旅行役诗(2)](https://img.taocdn.com/s3/m/d26d83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0.png)
• ①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开门惜夜景 ”,“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 ②思乡之情,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 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8
常见情感
④久戍思归: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以及人民的的苦难生活,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出现明确情感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借景抒情:只有景物描写(纯景) 枫桥夜泊
•①用典抒情。颔联借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
•②借景抒情。颔联借“秋风”“寒雨”营造凄清的氛围,含蓄蕴藉地写出诗人
内心的凄凉。
•③拟人。颔联中“教”和“劝”两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直言自己想家、
想饮酒,而是“被秋风教”“被寒雨劝”,以含蓄深沉的方式表达诗人不得归的
无奈。
20
12
2、对写(侧面落笔) 常与想象联用,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 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3
课堂练习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 垂垂雪几茎。
2
1、标题中多 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 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 除夕等节日名。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一是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是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三是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四是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鉴赏: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少年游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①前期:以前的期约。
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
③萧索:零散,稀少。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2.“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4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声断,人却步履匆匆,还在赶路;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大概总也比不上故乡的明亮。
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呢!E.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2、这首诗写到了“戍鼓”“雁”“露”“月”等事物,请从中选择一种,简析其中所传递出来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答案《少年游》1.C(“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与原作情调不和)2.“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这纷乱的蝉嘶,配以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构成了萧瑟凄凉的景象。
由蝉声“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月夜忆舍弟》1.(1)ABA项“戍楼上的更鼓声断了,人却步履匆匆,急于赶路”理解不正确,诗句本意是说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
B项中“客观实景”理解有误,这两句所写的白露、月亮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只有故乡的最亮,可见两句中的景为虚写。
(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2.评分参考:能结合诗句正确解释意象的含义,2分;能清晰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得2分;语言通顺、合理,得1分。
示例1: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往来,表现出战时深夜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烘托出了战争所带来的悲凉气氛,戍鼓引发诗人对躲避战乱的弟弟们的更深的思念。
示例2:秋天的边塞,一只孤雁在鸣叫,作者身处边境,与兄弟离散,听到这凄惨的哀鸣,更觉得寂寞难耐,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古人称兄弟为“雁行”,对“雁”这一意象的分析也可从这一角度入手,体会诗人思念兄弟的感情)示例3:“露从今夜白”,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诗人移情于景,自然流露出思念亲人的真实感情。
示例4:诗人凝望天上的明月,不由思念故乡,因而从情感上觉得月亮也是故乡的格外明亮,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处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1.A 【解析】A项句子的意思不是日月催人老,而是作者惊讶于秋天又至,感叹时光流逝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肝胆”意可据注释,并结合“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成语“肝胆相照”等予以判断。
结合诗歌的主旨,回答作者的情感就不难了。
3.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首先要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含义,并结合顾、杜二人的诗歌予以判断。
回答时要答出顾炎武诗歌的风格,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西江月·黄陵庙》1D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考点】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2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3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
【思路分析】①七八句“准拟”,据注释是“准定”的意思,因此可排除“期盼”之说。
②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③“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