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章节名称:第一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及证明。
2. 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勾股定理的表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勾股定理的证明:通过几何图形,展示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3. 勾股定理的应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2. 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通过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证明勾股定理。
4. 举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
5.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勾股定理的能力。
章节名称: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学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 + b = 0的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求解。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形式。
2.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学会求解。
3. 举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
章节名称: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2. 学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形如ax > b的方程。
2. 不等式的解法: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求解。
3. 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多个不等式的组合。
4.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形式。
2.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学会求解。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数据收集整理教案1《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因此,本节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内容的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统计某路口的过往车辆,统计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统计知识,既亲切又能激发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
本设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制订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纸卡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课件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出于对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学校决定由同学们自己来选择校服的颜色,可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
方法2: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3.揭示课题:你们说的调查,其实就是进行统计。
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从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引出实际问题——选哪种颜色合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分式与分式方程3. 几何图形的镶嵌4.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5. 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6. 图形的变换与位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学会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
2. 使学生熟练运用分式与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 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5.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
6. 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变换与位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2)分式与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4)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5)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推理和应用。
(6)图形的变换与位似的实际操作。
2. 教学重点:(1)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熟练运用分式与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和空间想象力。
(4)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提高几何推理能力。
(6)学会图形的变换与位似,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运用分式与分式方程解决问题。
(3)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入几何图形的镶嵌。
(4)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5)通过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6)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变换与位似。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平均数3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教案华东师大版
20.1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重点与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加权平均的原理.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计算每月平均使用的电话费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介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1、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所以关于“算术平均数的意义”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统计图.建议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交流,然后共同归纳出怎样通过统计图计算出平均值。
2、让学生验证一组数据中每个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和为0,认识到平均数是将各数据之间的差异互相抵消(抹平)的结果,由此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计算器的统计功能键的使用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应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互相交流.教具准备教学用三角板、圆规、画好图的小黑板.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加权平均的概念,初步会计算一个量在不同取值时的加权平均.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加权平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思考下列问题来加深我们对权重的认识: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是3.50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4元/千克.如妈妈各买了2千克,那么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为3.543.752+=(元/千克),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 如果妈妈买了单价为3。
50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单价为4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如果不同价格的苹果买的数量一样,也就是权重一样,那么采用上述方法取平均数是合理的.如果按加权计算,每种苹果价格的权重都为50%,其价格的平均数为3。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数据整理与概率11.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2 概率初步11.3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
2. 新课内容:(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展示例题并进行讲解。
(2)概率初步:介绍概率的概念、计算方法,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3)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教授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展示数据。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整理方法:分类、排序、求和、求平均数等。
2. 概率初步:概念: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计算方法:概率=所求事件发生的次数/总次数。
3.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整理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
(2)计算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统计图,无固定答案。
(2)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因为硬币的两面是等概率出现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数据,研究其分布规律。
(2)探讨其他概率问题,如掷骰子的概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问题设置与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确保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意识,提高数据分析素养;
2.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数学推理和论证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所有数值加总后除以数值的个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它对极端值的影响较小;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适用于描述分类数据。这些统计量在描述数据时各有优势,是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通过直观的图形和表格展示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时,强调其受极端值影响较大的特点;在介绍中位数和众数时,通过实例说明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优势。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描述指标;
-极差、方差的计算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理解这些统计量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一组考试成绩,以及这些统计量如何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数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而中位数和众数则相对稳健这一特点。对于极差和方差的计算及应用,我会通过具体数据和图表来帮助大家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方面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单元《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
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15.1数据的收集1.数据有用吗2.数据的收集【基本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概括数据收集的步骤,理解频数与频率.【教学重点】数据收集的步骤、频数与频率.【教学难点】数据收集的意义、频数与频率的意义.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已胜利召开.你知道代表是怎样产生的吗?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数据有用吗?从2010—2011年赛季CBA总决赛数据统计表得知新疆队以118∶85战胜对方,新疆队有哪些优势?(用数据说明),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班推荐谁当学生会委员的候选人?最喜欢哪一项体育活动?哪个新教学楼的方案最好?班里有同月同日生的同学吗?请从上述问题当中挑选一个,对班级里每一位同学做一次小调查,记录下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2.数据的收集.从所做的调查中我们能感受到,要解决以上问题离不开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数据有助于我们做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假如我们对推荐候选人问题有兴趣,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通过民意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谁当候选人最合适.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个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投票选举的方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投入选举箱.第五步:记录结果——一同学唱票,一同学计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一同学在旁监督.第六步:得出结论——宣布得票数最多的那个同学当选班长.假如得票数较高的四位同学各自的得票数如下表所示:根据最后一行,小丽的得票数最高,老师宣布:“经民主投票选举,小丽当选班长,让我们全班鼓掌祝贺她.”在记录数据时,我们发现有的对象(比如选班长问题中小丽的名字)出现的次数很多,很频繁,而有的对象(如小明的名字)则相对较少,不太频繁.今后,我们用频数(frequency)这个词来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频率(relative frequency)这个词来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频数和频率都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你能计算出小华、小明、小丽三人得票的频数和频率各是多少吗?思考:推荐候选人问题中每个得票的频数就是每个人的___;每个人得票的频率就是每人的___与____的比值.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教师巡视并及时点评.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教材P133的“试一试”.【教学说明】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频数与频率的意义.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完成教材P135习题15.1中的第5题.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本节课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谁当候选人的数据收集中,在活动中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体会其意义.课堂形式开放,学生参与程度高,但教师要整体布控,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及时调整学生活动的时间,注意教学的高效性.15.2数据的表示1.扇形统计图【基本目标】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中尽可能多的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重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制作扇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某班委会决定用勤工俭学所得的班费购买一些有意义的书,为了满足大部分同学的需求,决定购买科技类,中外名著,课程辅导类等书籍.但有多少同学喜欢科技类?有多少同学喜欢中外名著?有多少同学喜欢课程辅导类或其他读物?如果老师安排你去购买书籍,为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该怎样完成这一任务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并达成共识)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看教育软件需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量一量每部分的圆心角是多少度?2.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量出的圆心角度数与百分比有何关系?在学生活动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板书.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其中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的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解决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求各部分百分比;②求各部分圆心角=360°×百分比;③画扇形统计图.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教师巡视,及时点评.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例根据某中学同学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扇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最喜欢哪种课外活动?(2)最受欢迎的两类课外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4)图中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5)假如你是校长,为了尽可能多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会增添哪种体育设施?【答案】(1)羽毛球(2)羽毛球、足球(3)代表同学们最喜爱的某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4)100%(5)羽毛球网【教学说明】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决策.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完成教材P138第1、2题.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2.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基本目标】根据图表提取信息,处理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重点】会识别各种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教学难点】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进行决策.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种类型的统计图表,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得出有意思的结论.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巴西举行,为了帮助中国代表团分析夺牌形式,我们可以将第30届伦敦奥运会美、中、俄、英等国家奖牌以统计表和统计图呈现,见教材(多媒体展示),和我国自第24届——第30届总计奖牌数回眸.如何评价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呢?生1:“我看奖牌总数最好.”生2:“我以为金牌数最好.”生3:“我看将金银铜牌换成分数比较总分最为合适.”明确: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综合评价的意义.师:“刚才同学们都绘制了自己本学期以来数学单元小测验成绩的统计表,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一下去读,看看都有哪些收获.”生1:“王华一直在进步,他的单元小测验的成绩一次比一次高.”生2:“李明的成绩不够稳定,看他的成绩统计表就知道,忽高忽低.”师:“你们再看看,分别设计运用了哪些统计图表.”生:“统计表不大一样,可是大家几乎都选用了折线统计图.”师:“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呢?”生:“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地反映成绩的变化.”明确:先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选用合理的统计图表.【教师归纳】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见教材P142.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教师巡视,及时点评.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例学期结束前,学校想知道学生对本期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特向全体学生(1000人)做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作出条形统计图.(2)计算每一种反馈意见所占总人数的比,并作出扇形统计图.(3)你认为本次调查结果对校领导总结本学期工作,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有影响吗?为什么?【教学说明】熟练掌握三种统计图的制作,会对实际生活进行决策.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完成教材P143的第2题.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本节课以学生参与、合作绘制各种统计图表,结合统计图表呈现的信息,用所得的信息进行生活决策.整节课教师对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规范性作好指导,让学生养成在统计中用数据说话的好习惯.信息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对学生不同的想法,给予指导、鼓励,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章复习【基本目标】1.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作用,学会用数据说话.2.熟悉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3.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4.能根据统计图表,得到比较明显的结论并简单地说明理由.【教学重点】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感受不确定现象背后表现出的规律性,学会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制作统计图表以及从实践中得出的数据来定性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1.科学地收集数据及表示数据.2.能根据统计图表,得到比较明显的结论并简单地说明理由.一、知识框图,整体建构二、知识梳理,快乐晋级本章通过问题的形式来梳理知识,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方法的把握.问题1: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是什么?问题2: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如何绘制?问题3:什么是频率,什么是频数?二者有何关系?问题4: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应注意什么问题?【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由小组竞赛的形式回答,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重点讲解与强调.三、典例精析,升华旧知例1为了了解班里同学上学方式的情况,请你对本班同学进行一次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调查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调查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调查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记录和分析结果的方法:_______________.(6)若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上学,请根据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7)根据上图的信息你得出什么结论?并画出扇形统计图.【教学说明】可以在班上开展适时调查,收集相应数据并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例2(1)想清晰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应选择_________统计图.(2)想清晰地表示出事物的变化情况,应选择_______统计图.(3)想清晰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应选择_______统计图.【答案】;(1)条形;(2)折线;(3)扇形.例3根据下表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大洲陆地面积的百分比,并回答下列问题.世界七大洲陆地面积(1)哪个洲的陆地面积最大?(2)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从扇形统计图上知道陆地的面积吗?【答案】(1)亚洲的陆地面积最大;(2)所有百分比之和为1;(3)不能从扇形统计图上知道陆地的面积.例4下图是A品牌奶粉的广告,看图思考回答:(1)A品牌的销售额是否真的比B品牌多?要作判定还需什么资料?(2)图中两条折线所能真正说明的是A品牌在什么方面领先?【答案】(1)A品牌的销售额不一定真比B品牌多,要作判定还要知道2010年两种品牌的基数;(2)图中信息表明A品牌的销售额相对自己增长较快.【教学说明】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时,应特别注意纵轴表示的含义或纵轴是否从0开始,减少误导.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复习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通过本节的复习,要求达到一要了解,二要掌握,三要会用的目的.即进一步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意义和用途,比较熟练掌握数据收集与表示的基础知识,会看、会制、会用统计图表.复习的过程中应扎实组织好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教案标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形成数据表。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得到这些信息,从而引出数据收集的概念。
(二)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步骤1. 明确研究目的:明确我们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以及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数据。
2. 设计调查问卷或观察记录表: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或者观察记录表。
3. 收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
4.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数据表。
(三)数据的整理1. 数据的分类:根据数据的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2. 数据的排序: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排序。
3. 数据的汇总:将相同的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其总数。
(四)数据分析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性统计量,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2. 推断性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来推断总体的特性。
(五)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一项小的研究,如调查班级同学的家庭情况,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三、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观念,让他们明白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然后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据的收集展示课教案
初中数据的收集展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及重要性。
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调查、实验、收集等方法获取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及数据的整理、分析。
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某班学生身高情况的调查”。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调查、实验、收集等。
3. 课堂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及重要性,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一个数据收集方案。
5.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数据收集方案,其他组进行评价、提问。
6.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数据收集,如调查、实验等。
7. 数据分析:让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等。
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实践操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数据收集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等方面的精神风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发现导入: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勾股定理,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
1.2 勾股定理的证明导入:通过回顾三角形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割补、折叠等方法,尝试证明勾股定理。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勾股定理证明的理解。
第二章:实数与方程2.1 实数的分类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探究: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理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实数分类的理解。
2.2 一元一次方程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导入:通过比较大小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3.2 不等式的解法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第四章:函数及其图象4.1 函数的概念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函数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4.2 一次函数的图象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5.1 线段的性质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性质。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初中数据教案
初中数据教案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习惯,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
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排序、分类、图表等,能够将数据进行合理的展示。
3. 数据的描述:学习使用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4. 数据的分析:学习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数据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明白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 成果展示:让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6.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信息。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数据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学生能够养成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习惯,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案例、图片、动画等多种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数据的教学内容。
2. 数据素材:提供一些实际的数据素材,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处理。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1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2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3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4课时)20.2.1 方差(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3. 难点的突破方法:方差公式:S 2 =n1[(1x -x )2+(2x -x )2+…+(n x -x )2]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一、引言数学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案则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于完善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以期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
二、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是教案制作的首要步骤,只有获得充分的数据,才能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1. 学生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某个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困惑点以及学习需求,从而为教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 教材分析:深入研读教材,分析每个知识点的要点、习题类型和解题思路,了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为教案的编写提供指导。
3. 教学经验总结: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针对性地制定教案。
三、数据整理方法数据整理是为了方便教师查看和利用数据,提高教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1. 建立数据表格: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整理成表格,包括学生姓名、学号、问题分类、解决办法等字段,方便查询和分析。
2. 制作图表:可以使用柱状图、折线图等可视化工具,将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地展示问题的分布和解决情况。
3. 分类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问题的类型、学生的水平等进行分类整理,便于快速查找和分析。
四、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各类数据的频数、比例等统计指标,分析问题的普遍性和程度。
2. 对比分析:将不同学生、不同问题之间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问题发生的规律和差异性,为教案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依据。
3. 问题解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原因,通过查阅教材和学科研究文献,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五、教案制定与调整在收集和分析完数据后,教师可以依据数据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教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逐步安排。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一)知识认知要求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二、讲授新课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s甲2=100,s乙2=200.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三.建立知识框架图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四、随堂练习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同时运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19(2)①10人②11 40 0.125 0.325 ③25五.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六.课后作业:七.活动与探究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A.300克B.360千克C.36千克D.30千克。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方程与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1.2 方程的解法学习使用加减法、乘除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1.3 方程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2 不等式组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会解不等式组,掌握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
2.3 不等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3.1 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2 函数的性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学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3.3 函数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4.1 整式的概念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整式是否相等。
4.2 整式的加减法学习整式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步骤。
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4.3 整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式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5.1 数据的收集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画图等。
5.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等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5.3 数据的描述学习数据的描述方法,掌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
学会使用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先进事迹、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advanced deed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可以用来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为家长提供反馈,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
回答情况
人数
百分比
答对
答错
回答情况
人数
百分比
答对
答错2。
在全班学生中开展调查,每个同学每年去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次数。
并把调查结果和老师在课前在郊区中学的同年级的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做对比。
学生调查
表
某郊区中学八年级某班学生调查表一年中消费的次数人数从来不去1―6次6次以上一年中消费的次数人数从来不去371―6次116次以上2问题:1)同样的调查,为什么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答:调查的对象不同,也就是我们抽取的样本不同,他们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2)上面两个调查结果能否反映在全体师生中调查同样问题的情况?答:不能,因为他们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3)下面的表格能反映全国所有的八年级学生进入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情况吗?4)简单分析一下以上两
个问题的原因。
二.新课: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学生答:抽样调查.下面分别是小明和小颖的调查结果:小明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
小颖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
如图:
提问:比较一下两个人的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是小华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在下表:
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学生:他调查的人数太少,不能用来推断
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对他们三个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交流,给出自己的理由,老师给予鼓励.)结论:上面三个同学的做法都没有注意到抽样是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那么我们在抽样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你怎么理解?(让学生继续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议一议: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该怎样收集数据?(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老师引导学生从调查目的,总体,个体,样本几个方面来思考,让学生自己想出抽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讨论出类似的方案,就提问: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即调查了该地区的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中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