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研究
中国诗学研究投稿经验
中国诗学研究投稿经验
《中国诗学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登中国古代及现当代诗歌研究的学术论文。
如果你有向该期刊投稿的经验,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了解期刊的投稿要求:在投稿之前,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了
解期刊的主题、格式要求、字数限制等。
这将有助于你准备符合期刊要求的稿件。
2.确保文章质量:《中国诗学研究》作为学术期刊,对文章的质量要
求较高。
确保你的文章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和逻辑性,并且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引用文献规范:在文章中引用文献时,遵循学术规范,使用合适的
引用格式。
确保引用的文献准确无误,并在参考文献部分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
4.注意投稿时间:了解期刊的投稿截止日期,并提前安排好时间进行
投稿。
尽量避免在最后期限临近时匆忙投稿,以免出现错误或遗漏。
5.关注审稿进度:投稿后,关注期刊的审稿进度。
一般期刊会在一定
时间内反馈审稿结果。
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反馈,可以适当发邮件询问。
6.认真对待修改意见:如果你的文章被要求修改,认真对待审稿人的
意见和建议。
积极与编辑沟通,按照要求进行修改,并及时提交修改稿。
7.遵守学术道德:在投稿过程中,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确保文章内容
的原创性和真实性,避免抄袭和剽窃行为。
希望以上建议对你向《中国诗学研究》投稿有所帮助。
祝你投稿成功!。
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生学追问——读刘怀荣《赋比兴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面临很捍格难通之处。在该书中 , 作者另辟蹊径 , 将 赋 、 、 纳入 到上 古 的仪式 中进 行解 释 , 为 赋 之 比 兴 认 本义当于贡赋制求之 , 贡赋制又源于贡物助王祭 的 “ 赋牺牲” 古制。比字的本义为原始舞蹈的象形 , 主 要表现在天子诸 侯 的盟会制度中。兴为祭名 , 祭祀 时有举 物 献祭 的 内容 , 等 , 而指 出赋 、 、 等 从 比 兴都 与 祭祀的仪式有关 , 是歌乐舞的艺术综合体。这样 以 来, 长期困扰我们的“ 六诗” 排列次序问题及其 与风 雅颂 之 间 的关 联也 就涣 然冰 释 了。 对于该书 的研究 方法及其研究 目的 ,作 者指 出:“ 与以往研究不同 , 笔者倾 向于从人类思维和 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考察赋、比、兴 问题 ,不是 仅仅局限在 《 诗经》 学 的范 围内,而是首 先把它 们作为三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文化人类学的背景 下 ,从可以考知 的语言 、文字、文学及文化现象 , 钩沉 其 已 经 沉 埋 于 历 史 尘 封 中 的原 始 感 性 特 征 。 ” 沿循这一思路 ,作者 通过运用许多综 合学科 的知 识 ,在上古文献难征的情况下 ,为赋 、比、兴原初 作为歌乐舞仪式或仪式的歌乐舞方面,做 出了最大 可能的还原 。作 者认 为 “ 、比、兴是 巫文化 的 赋 产物 ,有 着 比风、雅 、颂更为古老 的传统 ” ,赋 、 比、兴与风、雅 、颂原本分别是在古会盟制与新会 盟制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特 征决定 了它们不 同的命运 ,赋 、比、兴因为失去所 用而最终没有以诗体的形式出现。这一解释解决 了 后 人 以体 用解 释 的片 面性 和 简单化 的倾 向 ,这是 作
一
且 足 以成一 家之 言 。 赋 、比、兴 的本义到底是什么 ,其内涵应当如 何 解 释 ?长期 以来 ,学界 虽然 一般 以赋 、比 、兴 的 三用说 与 风雅颂 的三体说 相对 待来 进行解 释 ,但 却
中国诗歌研究报告论文
中国诗歌研究报告论文引言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诗歌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中国诗歌的历史中国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经历了唐宋两代的鼎盛时期,以及明清两代的复兴与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诗歌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古代的中国诗人们通过吟咏自然、抒发情感以及描绘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2. 中国诗歌的特点中国诗歌独具特色,有着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首先,中国诗歌注重韵律与美感的追求。
诗歌的语言娓娓动听,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和谐的声韵,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中国诗歌注重意象的运用。
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和象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思考。
此外,中国诗歌还注重情感的抒发。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描绘和抒发,传递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
最后,中国诗歌以古典主义为主导,注重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3. 中国诗歌对文化的影响中国诗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培养了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其次,诗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人崇尚诗文,诗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礼仪、文化传承等方面。
同时,诗歌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诗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真实写照,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4. 中国诗歌的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诗歌也在不断演变与传承。
现代诗歌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思想与现实的内容。
新一代的诗人们以更加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吸取了西方现代诗歌的经验与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
中国诗学研究
中国诗学研究第一讲.概述一.“诗学”释义“诗学”是当前文艺学研究中常见的概念,其所指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理论或诗歌美学,二是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三是泛指美学。
在西方,“诗学”这个词的英文表述是“poetic”,有“作诗的理论;诗歌创作的理论或章法”等含义。
但西方“诗”的含义最早主要是指史诗和戏剧,因此“poetic”最初是“意味着一种应使不熟练者学会写符合规则的诗歌、长篇叙事诗和戏剧的实用教程。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前384—322)写成了他的《诗学》一书,这是一本关于史诗和悲剧、喜剧的著作,是欧洲文艺和美学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它讨论了“关于诗的艺术本身,它的种类,各种类的特殊功能,各种类有多少成分,这些成分是什么性质,诗要写得好,情节应如何安排,以及这个研究所有其他问题。
”由于史诗和戏剧在西方文学史的崇高地位,因此“诗学”这一概念后来用于泛指文学理论或文艺学。
如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1957年写的《The Ave of chinese poetry》,台湾学者杜国清译为《中国诗学》(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年6月),而大陆学者则译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田守真、饶曙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在中国,“诗学”这个概念最早指儒家经学中的《诗经》的研究,也就是“《诗经》学”。
《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一部题名为“诗学”的著作即清代钱澄之的《田间诗学》,即是“《诗经》学”研究著作。
后来,“诗学”内涵由关于《诗经》的学问向一般意义上的诗歌研究扩展,指与诗歌有关的所有学问,或者说是关于诗的学问。
《宋史·艺文志》载,范处义有《诗学》一卷,与其他有关《诗经》研究的著作并列,可能也是相同性质的著作。
元代范德机有《诗学禁脔》(现存),类似唐代以来的“诗格”类著作。
此外,元代还有严毅的《增修诗学集成押韵渊海》(现存),也是相近著作。
明代以后题名“诗学”的著作除指《诗经》研究外,更多指一般意义上的诗歌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气韵研究成果
中国古典诗词的风骨气韵研究成果在20世纪初,王国维基于误解而对“兴趣”和“神韵”排斥,并且标举“境界”(“意境”)为诗词之本,开启了后世学者对“境界”(“意境”)的过度推崇。
百十年来的中国诗学研究,在将“境界”(“意境”)作为诗学本体加以核心化,并以之为囊括中国诗学理论的最高范畴作体系化建构的同时,极大限度地忽视并排斥了风骨、气象和神韵三个更为根本、且更具传统意蕴的诗学范畴的研究。
“风骨”:刘勰对中国诗学本体的奠基风骨一词,出于魏晋人物品评。
将“风骨”用作文学批评术语,当自南朝梁时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始。
更为重要的是,刘勰是在其文学理论的整体建构中引用“风骨”概念,并且设置专章对之作系统阐释。
刘勰风骨论包含四层意思:第一,将“风”溯源于中国的诗教传统,认为它是一种感化教育力量,但又将之延伸为情志的表现。
第二,认为情志表现要以“风”为前提,“风”对于情,犹如生气对于形体;而遣词造句则以“骨”为前提,“骨”对于文辞犹如形体的骨骼。
第三,以“意气骏爽”和“结言端直”分指“风”和“骨”的表征,并且指出词藻丰繁,缺少风骨,则没有生机和活力。
第四,铸造风骨的关键,是“务盈守气”,气为风骨之本,若劲飞之鸟振奋羽翼。
刘勰在“风”“骨”两词之外,又提出第三个词“采”。
在《风骨》篇主张以风骨与文采既为本末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刘勰所论“风骨”与“采”的关系,是以儒家关于“言”“志”“文”三者关系的文质论为前提的。
风骨论有两个层面,“技”的层面是文章论,“道”的层面是美学。
刘勰以“气”为本的“风骨论”,其美学意旨包含四个层面:自然、性情、神思和风骨。
“兴象”:殷璠对刘勰“兴会”论的推进殷璠以“兴象”论诗,并且“兴象”与“风骨”并举,是对刘勰“兴会”和“风骨”思想的引申采用。
陈子昂在鼓吹魏晋风骨时,已采用“兴寄”一词。
殷陈共同的是反对轻艳文风,主张有风骨的文章。
但是,陈子昂的“兴寄”着眼于“寄”;殷璠的“兴象”着眼于“兴”。
中国诗学 cssci2023-2024收录证明
中国诗学 cssci2023-2024收录证明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探索中国诗学:CSSCI 2023-2024 收录证明及其意义导言中国诗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智慧。
西方还是本土: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从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谈起
特别感兴趣, 也很难分辨 某一个诗人主要 是汲取了 某一 种 哲学思潮的 养料, 但是可以证实的 中国 是, 现代诗学的 建立 无疑是在这样一种有点混乱但确实体现了当时 世界文化中 最前沿的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的。” 】 【( 正是在这个背景上, 我们可以说 , 中西诗学关系” 对“ 的考察、 梳理理所当然地成
诗人如何进行成功的“ 摹仿”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 , ( 再 为了我们研究中国现代诗学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 如 版前言》 述说如何“ 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 使日 状态下呈现在 何在“ 西方” 本土” 游走选择, 与“ 之间 牵动着中国诗歌创作、 心灵面前”柯尔律治大谈“ , 想象力”“ 、天才” 和词语的使用 , 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也构成了 我们诗 托・ 艾略特研究“ 斯・ 传统” 与诗人个人才能的关系, 海德格 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 谭桂林先生的新著以“ 本土语境与西 尔追问“ 诗人何为?” 这正如有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 : 西方 方资源” 为正题, 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 以“ 为副题, 可谓 “ 无论是技艺学视野中的古典主义诗学还是美学视野中的 是准确地抓住了 这一命题的核心。
现代新诗创作与诗歌批评的发展演化过程不断释放新的意 义”“ (现代主义”这样的阐释框架之中, ) 这固然是更利于发 义。 五四”这样的认知引导中国诗人与诗论家从 日益偏 掘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的 在“ , 若干相似之处, 但却并不利于呈 狭的 古典诗境中 挣脱出来, 在异样的 景致与异样的思维中 现中 外文化相互纠缠又分歧的 历史细节, 多年的研究也使 重新探询艺术陌生化的可能; O 在2 世纪 8 年代, 0 也是这样 得相关领域的 学术信息几乎有被打捞干净的危险。 谭桂林 的认知突破了僵化的政治封闭, 走 向世界” 在“ 的宽 阔视野 先生另辟蹊径, 努力从中国现 代诗学本身的 历史进程中提
试论诗歌作品是中国诗学研究的核心
藏在诸 多分支之后 的。 研究者 习惯性 的把诗 歌理论 、 批评作为
研究重 点 , 而忽视 了本 体 , 为只有研 究理论才 是深刻 的 , 认 而
作品过于直接感性 , 这是认识 的误 区。 诗歌作 品作为研 究的潜
核心 , 在诗学研 究 中处于基础 的地位 , 切的研究 和分 支都 是 一
Ke ywor s d :Ch n s o tc ;p e r;p e ta o e i e e p e is o t y otn ilc r
1 目前几 种 “ 国诗学 ” 中 著作分 析
目前几种直接 以“ 中国诗学 ” 为名的著作有 “ 活 ・ 书 ・ 生 读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 的叶维廉先生的《 中国诗学》 东方出版 中 , 心 出版的 由汪涌豪、 骆玉 明主编的 四卷本《 中国诗学》 湖南人 , 民出版社出版的 由陆耀东主编的九卷本 《 中国诗学丛书》 人 , 民文学 出版社 出版的 由蒋寅和张伯伟主编的《 中国诗学》 。 叶维廉先生的《 中国诗学》 分为 3 个部分 : 古典部 分 、 传意 和释意 、 现代部分 。本书没有一个 明确的体系 , 实际上就是一 部关于 中国诗歌研究的论文集 。古 典部分 既有讲 中国文学批 评方法 的文章 , 也有讲诗歌理论 的篇 目, 还有关于 中国古诗 内 在特性 的如 : 秘响旁通 、 文章的派生和交相弓 发。传意 和释意 l 部 分包 含三篇文章 , 分别讲 了传 释学 、 媒体及超媒体 美学 、 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 的思考 。 现代部分则谈 了现代诗 的语言 问题 ,
除 了这 几种直接贯 以“ 中国诗学 ” 的著作 外 , 还如袁行霈 的 《 中国诗歌艺术研 究 》 上卷专论 范畴 , , 下卷论诗 人 ( 也有宋代词 人 )体例 明晰 , , 是 一种很好 的诗学著作 ; 莫砺 锋的《 古典诗学 的文化 观照》 和 叶维廉先 生 的《 中国诗学 》 为相 似 , 分为三 辑 , ~辑 以 较 也 第
古代诗歌理论研究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数千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从艺术体制上讲包括诗、词等形式,并相应地形成了别具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词学理论等。
本章主要对20世纪的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和古代词学理论研究作简要梳理,并给予相应的学理反思。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就其内在的发展脉络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草创期。
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即古代诗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理念体现为:在继承传统诗体研究、诗法研究以及旧有的考据、疏证等学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始吸收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进行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革新。
这一时期,还呈现出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固定和研究范围较为狭小的特点,大多集中在一些经典理论文本如《诗品》、《沧浪诗话》等;文献的整理也主要集中在诗话、诗纪事方面;诗学发展史的清理虽然已经起步,但大多仅具论述框架,历史分期尚不明确;比较诗学的研究和范畴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至新时期开始这段时间。
其中,建国后至“文革”开始,古代诗学研究仍在正常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范畴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研究方法开始进入到研究者的操作中,但研究对象显得过于集中(主要是《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古代诗学研究开始进入低潮期,成绩也不大。
第三个时期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时期,古代诗学进入全面发展期,研究方法开始多样化,成绩也较为突出,举凡诗学文献的整理与考订、诗学通史或断代史的撰写、诗学体系的构建、专题研究的展开、范畴或概念的清理、比较诗学研究等等,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古代诗学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研究之大势1、20世纪上半叶的古代诗学研究在西方,“诗学”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能性中(按主题学、构成、文体等顺序)所作的选择;此外,它还涉及到一种文学流派所建立起来的标准规则,以及当时必须遵循的实用惯例的总体。
中国诗学大纲
中国诗学大纲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诗学大纲是对中国诗歌研究的总体规划和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诗学大纲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经典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渊源中国诗学大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诗歌盛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一。
唐代文学家韩愈、刘禹锡、杜甫、白居易等人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著名诗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诗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主要探讨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分类、文学的风格、文学的修辞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诗学研究的全盛时期,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李清照等人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所著的《东坡乐府》、《诗品》等著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著名诗学家朱熹所著的《诗品》一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中国诗歌的鉴赏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明清时期,中国诗学研究逐渐走向成熟,明代文学家杨慎、唐寅、李时中等人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文学家袁枚、纪君祥、郑板桥等人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一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中国诗歌的鉴赏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二、基本概念中国诗学大纲的基本概念包括诗歌的定义、诗歌的分类、诗歌的风格、诗歌的修辞等方面。
1、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音乐和韵律。
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通过诗歌的语言、节奏、音乐和韵律等特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强烈的感受和体验。
2、诗歌的分类中国诗歌的分类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其中,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诗歌形式,近体诗是指唐代以后的诗歌形式,词是一种以唐诗为基础的文学形式,曲是一种以音乐为基础的文学形式。
诗学
【诗学】关于诗歌的学问,或者说,以诗歌为对象的学科领域,叫做诗学。
在中国,由于诗的含义有好几个层次,相应地,诗学所指的范围,也有广狭之不同。
当“诗”作为一个专名,是指《诗经》的时候,“诗学”即相当于诗经学。
中国的诗学起源甚早,如果从孔子论《诗》算起,那么几乎可以说,中国诗学就是从诗经学开始的。
它所研究的范围,只是整个中国诗学的一方面。
《诗经》、《楚辞》这样的诗歌总集,乐府、歌谣、民谚等诗歌类型,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中都已形成专门学问,它们既可以单称“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歌谣学”、“民谚学”,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诗学的组成部分。
包括上述诸种专学在内的中国诗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关诗歌的基本理论和诗学基本范畴。
前者如诗产生的原因、诗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作用、地位、风格、流派、以及诗与其他文学样式(体裁)和艺术门类(如音乐、歌舞、美术等)的关系等;后者如六义、四始、比兴、美刺、言志、缘情、才性、识力、风骨、气韵、意象、境界、兴寄、载道、形神、虚实、复古、通变,以及状写各种诗风、诗境的专门术语之类;二、有关诗歌形式和创作技巧的问题。
三、对于中国历代诗歌源流,或曰历代诗歌史的研究。
四、对于历代诗歌总集、选集、别集或某一具体作品的研究。
五、对于历代诗人及由众多诗人所组成的创作群体的研究。
六、对于历代诗歌理论的整理和研究。
诗学专著专文,较早而有代表性的,如传为汉人卫宏所作的《诗大序》、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人陆机的《文赋》、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唐释皎然的《诗式》、留唐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编撰的《文镜秘府论》、唐末孟棨的《本事诗》等。
(《中国诗学大辞典》)代诗学概念。
“诗”原指《诗》,即《诗经》。
司马迁“《诗》以达意”之语,纯承先秦儒家的“诗言志”说,又直接受到董仲舒的影响。
司马迁改“道志”为“达意”,从而突出了诗歌文学诉诸感情的艺术特征。
“诗以达意”之说,既是古代儒家“诗言志”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
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近年来,“三曹”概念在中国诗学研究中受到瞩目,其中包括曹植,曹丕和曹操三位大曹(音译sāocáo)。
这三位曹中,曹操是最为著名的,他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和诗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也是诗歌文学家,尤其是其《苏幕遮》将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度,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曹丕的文学成就仅次于曹植,他的《石头记》非常流行,被誉为“四书五经”之外的百家文章之冠。
三曹的诗歌用典艺术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内容。
此外,它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三位曹均认为作诗要遵循规范,因此他们的诗歌大多是以规范为基础的艺术创作。
与其他文学家不同,他们诗中多以表达诗人个人情感为导向,而不强调文学形式,使诗歌既抒情又规范,具有民间艺术的特色。
以曹操为例,他的诗歌以妙不可言的文学语言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把哀思,抉择,乡愁,回忆,追忆等情绪描绘得又凄迷又萧瑟,又苦痛又淡淡婉转,饱含着他深邃的诗情气质,把他内心所思所想的表达得无可比拟。
也有研究者认为,曹操的诗歌满了他对自然界的领悟,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太极,形象地展现了他的思想意象。
曹植的诗歌用典艺术,是以文字的技巧为基础的,其诗歌多以凝练的文字简洁地表达诗人的心情,让人可以通过读出诗人的情感。
曹植的书面诗歌很多都以典型四言七言律诗形式书写,他运用了自然景物作比喻,将情感饱满而清新的表达出来,在诗歌上也有着很大的创新。
曹丕的诗歌一样专注于情感的表达,其著名的《石头记》将深沉的情感和生活的状态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哀思之情。
三曹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诗歌的技巧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们的诗歌既抒写了他们的私人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充满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体验。
当代中国文学家和诗人受到这三位曹的影响十分广泛,他们在运用中国传统礼仪和书写技巧上都有所模仿,也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一些创新。
走向诗论与诗史结合的中国诗学研究
孝标 注 引《 名士传 》 “ 日: 王承字 安期 , …… 冲淡寡 欲 , 无 所 循 尚 。但 更 早 的 理 论 源 头 却 是 老 子 的 思 想 。 ”
《 老子 》 四章 :道 冲 , “ 而用 之 或不 盈 。 四 十五 章 : 大 ” “ 盈若 冲 。 又 三 十 五 章 : 道 之 出 口, 乎 其 无 味 。 ” “ 淡 ” “ 和“ ” 是“ ” 冲” 淡 都 道 的特点 , 而言之 即是 “ 合 冲淡 ” 。 也就是 说 , 司空图提 出冲淡概 念 , 早期 老子 的道 家 有
有细 节的 , 细节是有 关联 的 , 不深 入其 内在肌 理 考镜 源流 、 钩玄提 要 , 历史 便与今 天相 隔 , 然相 隔 , 谈 既 何
格在其 中 。《 王 驾 评 诗 书 》 “ 丞 、 ”与 :右 苏州 , 味 澄 趣 复, 若清 风之 出岫 。 王 、 ” 韦并称 。指称其 中的任何 两
然。
责 任 编辑 韩 玺 吾
从《 十 四诗 品 ・冲淡 》 文字 看 , 二 的 司空 图大量
走 向诗 论与诗 史 结合 的 中国诗 学研 究
殷满 堂
( 长江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 荆 州 44 2 ) 湖 3 O 3
中国是一 个有 着几 千 年 诗歌 历史 的 国度 , 时 同
相 吻合 的 。
饮之 太和 , 鹤 与 飞。《 征 士诔 》 “ 幽 独 陶 :素 告 终 , 和长 毕 。 陶渊 明《 雨 独饮 》 “ 鹤 有 怀 ” 连 :云 奇翼, 八表 须 臾还 。 自我抱兹 独 , 侥 四十年 。 俺 ”
与 “ 鹤 与 飞” 景 象 十 分 吻 合 。 独 的
历 史几乎 一样 的久 远 , 被朱 自清 先 生认 为 是 中国 诗 论 开 山纲 领 的“ 言 志” 诗 的观 念 就 记载 在 《 书 ・ 尚 尧
中国诗学
2、讨论:诗与理?
严羽《沧浪诗话》在 批判以文字、才学、议 论为诗的同时也承认 “非多读书,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至”。
总结:
叶燮《原诗》曰:“于以发为文章, 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 曰理、曰事、曰情”。在中国诗歌史上 先秦重事、六朝贵情、宋明崇理,完成 了诗学上理、事、情的逻辑运演,叶燮 “理、事、情”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 是中国诗学思想的集成。
黑格尔指出“在中国, 实际上人人是绝对平等的, 所有的一切差别,都和行政 联带发生,任何人都能够在 政府中取得高位,只要他具 有才能。中国人既然是一律 平等,又没有任何自由,所 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 义。”
第二,从中国特有的历史 文化来看,中国人在与自然、 社会以及人自身交往的历史过 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省式 文化。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 时“推己及人”“三省吾身”; 在为政当国时“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孟 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这种内 省式的文化反映在诗学上就是 感悟和抒情的兴盛。
宋以后的代表性诗学著作 《诗学识要》(宋人杨明复) 《诗学正源》(元人杨 载 ) 《诗学禁脔》(元人范德机) 《诗学正宗》(明人浦南金) 《诗学纂闻》(清人汪诗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国诗 学研究开始走向自觉化、体系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出现了胡怀琛《新诗概说》 (1923)、王希和《诗学原理》(1924)、潘大 道《诗论》(1924)、吴江,陈去病《诗学纲 要 》(1927)、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 (1928)、徐敬修《诗学常识》(1928)、范况 《中国诗学通论》(1930)、王泽浦《诗学研 究》(1932)、田明凡《中国诗学研究》 (1934)、张崇玖《诗学》(1935)等一大批诗 学著作。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笔记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读书笔记1. 内容概览本书聚焦于早期中国诗学的表演与阐释问题,对于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早期中国诗歌的研究,揭示出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表演的艺术,是情感、思想、文化等多重元素的综合体现。
本书主要分为几个部分,作者探讨了早期中国诗歌的表演性质,分析了诗歌如何通过声音、节奏、韵律等元素进行表演,以及这种表演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作者深入研究了早期中国诗学的阐释问题,探讨了如何理解和解释古代诗歌的深层含义,包括语境、文化背景、历史变迁等因素对诗歌阐释的影响。
作者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早期中国诗歌与其他文化中的诗歌表演和阐释的异同。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与阐释在早期中国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早期中国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字艺术,更是一种表演艺术,需要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
诗歌的阐释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细致分析,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早期中国诗歌的表演与阐释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表演是阐释的基础,阐释是表演的深化。
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国诗歌的丰富内涵。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索早期中国诗歌表演与阐释问题的学术著作。
通过对早期中国诗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对于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1 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诗经》的淳朴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诗歌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早期中国诗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却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
早期中国诗学,指的是从先秦时期到唐代这段时间内的诗歌理论和批评。
这一时期的诗学思想,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也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诗学研究
中国诗学研究中国诗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理论和批评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领域。
中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诗歌陶冶情操、咏史抒怀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诗学研究正是对这一瑰宝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
中国诗学研究起源于古代的文人,他们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唐代的杜甫就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和批评家,他的《杜诗本事》就是对当时诗歌创作的一种评论和规范。
另外,宋代的苏轼和明代的杨慎也都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们对于诗歌创作的方法和风格也有很多重要的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诗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体例。
清代学者王士禛撰写的《诗学启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对诗歌的分类、韵律和构思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讨。
另外,清代文人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收录了很多古代诗歌的文献资料和评论,是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近代以来,中国诗学研究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20世纪初,胡适先生提出了“诗意论”,主张诗歌应该寻求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绪,对于诗歌的独立性和主观性产生了重要的思考。
另外,文人蔡元培也倡导了“格律学派”,强调诗歌应该有严格的格律和韵律。
这些思想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以来,中国诗学研究进一步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
一方面,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诗歌,探讨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风格和主题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者们还开始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比如将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
总之,中国诗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中国诗学研究会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阐发法在中国比较诗学研究中的运用
阐发法在中国比较诗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方面,阐发法在中国比较诗学研究中运用于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的比较。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各个时期的诗歌在主题、风格、表现技巧
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阐发比较,可以深入
探究不同时期诗歌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比较研究中,可以对唐代和宋代诗歌进行比较,探究
唐代的豪放奔放和宋代的婉约含蓄的不同特点。
另一方面,阐发法在中国比较诗学研究中运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流派
诗歌的比较。
中国的地域和文化多样性使得诗歌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流派之
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对不同地域或不同流派的诗歌进行比较
阐发,可以揭示地域文化和流派传统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和独特性。
例如,在中国现代诗歌比较研究中,可以对北方现代诗人和南方现代诗人的作品
进行对比,分析北方和南方的地域差异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此外,阐发法还可用于比较诗歌之间不同因素的关系,如主题与形式、情感与表达方式等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诗歌之间这些关系的比较和阐发,可以突出不同诗歌之间的特色和风格。
例如,在中国现代主题诗歌比
较研究中,可以对抒情诗和社会抗议诗进行比较,分析主题与形式之间的
关系,探讨主题诗的表达方式和社会抗议诗的情感表达。
总之,阐发法在中国比较诗学研究中的运用对于深入揭示诗歌的内在
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流派的
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索诗歌创作的深层次内涵和多样性,丰富中国
诗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
《本朝鹤林玉露》的诗话对中国诗学思想的接受研究
《本朝鹤林玉露》的诗话对中国诗学思想的接受研究《本朝鹤林玉露》是明代中后期的一部著名的诗歌文集,其名字取自于宋代名士苏轼的《木兰花慢》:“大王韶光早,鹤林玉露凉。
芳草不芳菲,白露为霜霄。
”这部文集的出现,为中国诗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成为后来与之相关的文学批评和诗歌理论的著名阐述。
那么,本文旨在对《本朝鹤林玉露》的诗话与中国诗学思想的接受研究进行探讨。
一、《本朝鹤林玉露》诗话的形式《本朝鹤林玉露》中的诗话是颇具特色的。
它是一种将对古人诗歌的认识、诗歌修辞技巧和文学经验等透过对新诗题材和题旨的评论和阐释来进行的一种诗学研究。
诗话的形式通常分为四个部分:一、题名:顾名思义,诗话的开头部分一般是该篇诗歌的题目。
二、引述经典:第二段一般会引用经典名篇的诗句来作为该诗话的主题,以便更好地引出大家熟知的“牛头马面”。
三、分析作者的“得失”:这一段是诗人对该篇诗歌的表述,让读者了解他对这首诗的评价、看法和评论。
四、评价结论:最后一段是对该篇诗歌的总体评价,以及对作者的建议和对新诗题材和题旨的研究和探讨。
1、诗歌“得失”的认知和评价在《本朝鹤林玉露》中,诗话是评价诗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诗歌理论的重要成分之一。
该文献的作者们在评价诗歌时,用“得失”来概括,做到了“由微入深,由浅入深”的整体分析,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
在分析各个方面的“得失”时,他们往往会结合诗歌中的语词、表现手法、意象以及背景等综合因素,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推理。
2、注重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本朝鹤林玉露》在评论诗歌时,注重探索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
不同的写作手法和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诗歌主题。
而这部文集的作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的研究,发现了很多诗歌的新颖之处和深刻之处。
3、强调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在《本朝鹤林玉露》中,作者们不仅重视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也强调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
他们通过对不同词形的对比、对韵脚的探讨和对音韵规律的研究来评价诗歌的吟咏性和美感。
评《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
作者: 王秀臣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125-126页
主题词: 中国文学;诗学研究;原型批评理论;赋比兴;经验积累;原型批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学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荣格提出原型这一概念以来,原型批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按照原型理论,创作的源头不是单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是远古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经过世世代代的历史积累起来的典型的心理经验。
由此推论,古代诗学则是对这种典型心理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最原初的理论命名和经验积累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原型的意义。
十年前,我的导师傅道彬先生出版专著《晚唐钟声》,这是一部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象征意蕴的经典学术著作,他把这种批评方法称
作“精神考古”。
沿着老师的思路,我一直在思考,既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意象都可以在上古文化源流中找到精神的原型,那么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是否也存在某种原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诗学研究(目录)
1.余恕诚“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文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2.徐炼文道辩
3.郭建勋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
4.王德华兰亭诸诗的诗体特征及成因
5.王青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6.吴振华也谈韵、律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与张中宇先生商榷
7.何家荣试论唐代“访不遇”诗的审美意蕴
8.林继中初唐诗的文化选择
9.钟振振唐诗新读
10. 林律光白居易《长恨歌》浅析
11.吴在庆韩偓若干诗歌解读系年辨释
12.刘庆云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学术价值浅探
13.胡可先《全宋诗》补遗100首
14.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15.沉松勤“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论杨万里“诚斋体”的内涵特征16.欧明俊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17.林玖仪台湾词学研究之评析
18.高峰冯延巳的人品与词境
19.路成文宋代咏物词概览
20.刘尊明唐宋词“第一调”中“第一人”——论苏轼《浣溪沙》的创作成就21.陈斌许学夷的汉魏诗论
22.董国炎论小说韵文的价值与类别
23.陆林金圣叹所作“元晖”诗本事考——兼论明清诗歌的“今典”研究24.曹辛华论南社诸子的词学宗尚与“学人之词”
25.孟泽“忧生”“忧世”,“祛魅”“返魅”——王国维的诗情与诗学管窥26.龚鹏程云起楼诗话摘抄
27.(美)罗溥洛清代中期三个悲剧女性的情感价值——贺双卿、林黛玉、陈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