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缘事诗学体系: 缘事诗学是围绕着 “事”以诗为逻辑起点而生成的一种诗歌 理论。具体而言,在诗歌发生论上,缘事 诗学恪守“缘事而发”即缘事生情、缘事 生事、缘事生理的发生理念;在通变论上, 遵循“因事变文”的通变思想,认为诗歌 是作为事件存在的;在诗体论上,以“因 文生事”为基本旨趣,肯定诗歌虚构的诗 性魅力;在诗评论上,主张“论诗及事” 以事解诗的思想,强调诗妙在可解不可解 之间。
“语言论转向” 确切表述,是由美国 哲学家柏格曼和罗蒂分别于1964和1967年 提出,后来被用来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来西方人文领域发生的语言取代理性 而占据中心地位的转变过程。
“语言论转向”源起于瑞士语言学家 索绪尔(1857一1913)所开创的现代结构 语言学。 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语言成为20世纪 文学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20世纪初,俄 国形式主义首先标举语言的重要性,随后 出现了布拉格学派、“新批评”、存在主 义文论、结构主义等文论。
魏以后经学衰微,狭义的诗学开始 兴盛。明〃陆容《菽园杂记》提出 “唐以诗赋取士,故诗学之盛,莫过 于唐。”清〃惠栋在《九曜斋笔记》 中解释说:“汉末建安七子及魏以后 黄初、正始之间,五言始兴。六朝尤 盛,唐以后则有专攻诗者。诗学盛而 经学衰,则始于魏以后也。”
宋代以后,诗学的重心转向诗法即 诗的制作之学,抑或说诗学就是学诗 即学如何作诗;诗学的形态转向诗话, 宋人许顗(yǐ )曰:“诗话者,辨句 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 误也。”(《彦周诗话)。
四、语言论著名论断: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维持根斯坦
五、结论:
文学语言论主张文学是一种语言符号; 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力量;坚 持语言创造意义等主张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地加以夸大, 那必然会导致对于文学的片面理解。
一、引言:
为消解文学语言论过分张扬语言中心 而忽视社会文化内涵的缺陷,西方当代文 学理论主流倾向于把文学视为一种文化形 态,这就出现了文学的文化论。
宋以后的代表性诗学著作 《诗学识要》(宋人杨明复) 《诗学正源》(元人杨 载 ) 《诗学禁脔》(元人范德机) 《诗学正宗》(明人浦南金) 《诗学纂闻》(清人汪诗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国诗 学研究开始走向自觉化、体系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出现了胡怀琛《新诗概说》 (1923)、王希和《诗学原理》(1924)、潘大 道《诗论》(1924)、吴江,陈去病《诗学纲 要 》(1927)、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 (1928)、徐敬修《诗学常识》(1928)、范况 《中国诗学通论》(1930)、王泽浦《诗学研 究》(1932)、田明凡《中国诗学研究》 (1934)、张崇玖《诗学》(1935)等一大批诗 学著作。


3、缘事诗学发展史:西汉韩婴最早发 现古诗言事传统,提出“饥者歌食,劳者 歌事”的命题。班固《汉书〃艺文志》认 为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代 孟棨《本事诗》主张“触事兴咏”。白居 易认为“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无微之 书》)。宋〃魏泰标举“缘事以审情”, 认为“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 隐。”(《临汉隐居诗话》)清〃叶燮 《原诗》提出“理、事、情”的文论思想。
(三)缘理诗学
1、“理”的辨析
(1)理之字源义 “理”本训为治玉,治玉必循玉 之纹理而治之。戴震曰:“理者, 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 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 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不紊, 为之条理。”
(2)理之哲学义
a、天理:《礼记〃乐记》提出了“天 理”范畴,程子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 朱熹曰:“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 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传习录》) b、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存在的、 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 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
西方强调事实真理——“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 抛。”;中国则强调感情——师父(知识 +感情)并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师命难违、孝思不匮成为中国 人创新的羁绊。正如鲁迅先生批判道: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 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 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 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 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从19世纪后期起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 来,西方文学界进人现代语言观阶段。人 们转而相信,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由此 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是创造意义的场 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 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
三、语言论发展:
19世纪后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者马拉美 (1842一1898)等最早标举语言的重要性,预 示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语言论转向。 马拉美强调:“人们不是用思想来写诗 的.而是用词语来写的。”
5、 缘事诗学意义
第一,缘事诗学的生存论意义。人类是 在历事中存在的,必然也在叙事中生存。 因此,以“事”为核心范畴的缘事诗学必 然具有生存论意义。
第二,缘事诗学的文化论意义。从价 值中立的观念看,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伟 大性,又具有劣根性。所谓伟大主要指中 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实的凝聚力;所 谓劣根主要指中国文化难得糊涂、明哲保 身的油滑和冷漠,缺乏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文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 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 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 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 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 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论流派。
二、语言论概观:
模仿论、表现论和实用论,主要体现 了传统文学观念。体验论介乎传统与现代 文学观念之间,而语言论则代表着20世纪 以来文学观念的主潮。
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 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二是现代语言观。 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经典语言观阶段。 经典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意义是文学的主导因素,而语言的地位是 次要的。
第三,缘事诗学的诗论意义 (1)缘事诗学使中国传统诗论走向科学 化、体系化。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 “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 由。” (2)缘事诗学使中国传统诗论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意味着必须以古代缘 事诗论为本,为现代诗论所用为原则。洋 为中用是指汲取西方广义诗学的“事”的 科学性来整合中国“情”的零散性,即朱 光潜的中西互证法:“用西方诗论来解释 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 论。”
பைடு நூலகம்
黑格尔指出“在中国, 实际上人人是绝对平等的, 所有的一切差别,都和行政 联带发生,任何人都能够在 政府中取得高位,只要他具 有才能。中国人既然是一律 平等,又没有任何自由,所 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 义。”
第二,从中国特有的历史 文化来看,中国人在与自然、 社会以及人自身交往的历史过 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省式 文化。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 时“推己及人”“三省吾身”; 在为政当国时“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孟 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这种内 省式的文化反映在诗学上就是 感悟和抒情的兴盛。
(二)缘事诗学
1、缘事诗学观念:诗缘事与诗缘情 观念同样古老,这是由人类生存的基本 需要:记事和达情决定的——人是历事 性存在,必然在叙事中生存;人是感情 性存在,必然在抒情中生存。缘事观念 就滥觞于这种古老的结绳记事观念。
2、缘事诗歌创作史:自口传 《弹歌》到乐府诗乃至杜甫之诗史 无不显露出诗缘事的创作倾向。
二、文化论缘起:
雷蒙· 威廉斯(1921—1988)和理查 德· 霍加特(1918一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分别出版了《文化和社会》(1958)和《文字 能力的用途》(1957)两部开创性著作,60 年代创建了 “伯明翰学派” 的当代文化研 究中心这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
三、文化论广延:
中国诗学体系结构 1、发生论 2、通变论 3、诗体论 4、诗法论 5、诗评论
一、中国诗学
在中国古代,诗学最初是指《诗经》之学,属 于文学和经学的范畴。诗学是经学中最早设立的 官学。《困学纪闻》曰:“考之汉史,文帝时, 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 唯《诗》而已。” 齐、鲁、韩、毛四家诗都属于 《诗经》之学。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立于官学, 却先后亡佚。《毛诗序》属古文学派,虽未立于 官学,但对中国诗学影响最大。
三、中国诗学研究对象
诗学作为一个学科,是以传统的诗 论、诗评、诗话等诗歌理论形态为对 象的,它包括诗论、诗评、诗史、诗 体、诗法等几个方面。
四、中国诗学的分类
中国传统诗学是狭义的诗学。 从分类来看,中国传统诗学可分为 三类:缘情诗学、缘理诗学和缘事 诗学三种。
(一)缘情诗学
缘情诗学在中国发端较早,至少可以追溯 到《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抑或更早 的《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后来陆机在 《文赋》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 浏亮”的诗学命题;随后钟嵘、刘勰、严羽、 袁枚等不断地完善了缘情诗学。
建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 中国出现了第二次诗学热潮。黄永武 《中国诗学》(1976)、程兆熊《中 国诗学》(1980)、刘若愚《中国诗 学》(1990)和叶维廉的《中国诗学》 (199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 (1992)等诗学著作涌现。
二、西方诗学
在西方古代,Poietike(诗学)这个希腊 词系Poietike technê(作诗的技艺)的简化形 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作诗技 艺的典范。施塔格尔认为诗学(Poetike)这 个名称意味着一种应使不熟练者学会写 符合规则的诗歌的实用教程。
(3)理之诗学义
缘理诗学是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逐 渐发展起来的,但以理入诗创作现象由 来已久。清人张谦宜《一斋诗谈》 云,“诗中谈理,肇自三颂。”比如“它山 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树 欲静而风不止”(《韩诗外传》),物 理之中就是事理和情理。
魏晋时期,玄言诗勃兴,东晋诗 人庾友《兰亭诗》云:“理感则一, 冥然玄会。”玄言诗不仅玄妙,而且 言理至深。宋以降“以议论为诗”, 形成了大量的理趣诗。《二程粹言》 曰:“至显莫如事,至微莫如理,而 事理一致也,微显一源也。”
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难得糊涂、 明哲保身既是一种生存策略,同时也是一 种文化心态。抑或说它是中国人在长期恶 劣的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处事态度, 从而显现为“抑事扬情”的文化倾向。所 谓“抑事”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对事不穷究, 缺乏事的准确性、真理性追求;所谓“扬 情”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 体制以及道德体系等意识形态多以情志为 本。在中国“抑事”和“扬情”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不可否认中国人尤其是史学家 也有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的一面,但从整 体的文化取向以及现实生存上看,“事” 不穷究泯灭了科学精神,“情”私泛滥葬 送了民主观念。
缘情诗学对中国 诗歌的影响最大,原 因有二:一是中国社 会政治的外压塑型; 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 内省造型。
第一,从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来看,中 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知识 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与 “焚书坑 儒”“八股文字狱”现实的双重矛盾之中, 情感受到严重挤压,于是“情志不通,始 作诗”(《六艺论》);在中国,大诗人 一般都是大官员,诗要么抒发“精忠报国” 之情,要么表达“怀才不遇”之 情……“志思蓄愤”“发愤著书”成为诗 歌创作的主要动力。
2、讨论:诗与理?
严羽《沧浪诗话》在 批判以文字、才学、议 论为诗的同时也承认 “非多读书,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至”。
总结:
叶燮《原诗》曰:“于以发为文章, 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 曰理、曰事、曰情”。在中国诗歌史上 先秦重事、六朝贵情、宋明崇理,完成 了诗学上理、事、情的逻辑运演,叶燮 “理、事、情”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 是中国诗学思想的集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