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讨论:诗与理?
严羽《沧浪诗话》在 批判以文字、才学、议 论为诗的同时也承认 “非多读书,多穷理, 则不能极其至”。
总结:
叶燮《原诗》曰:“于以发为文章, 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 曰理、曰事、曰情”。在中国诗歌史上 先秦重事、六朝贵情、宋明崇理,完成 了诗学上理、事、情的逻辑运演,叶燮 “理、事、情”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 是中国诗学思想的集成。
黑格尔指出“在中国, 实际上人人是绝对平等的, 所有的一切差别,都和行政 联带发生,任何人都能够在 政府中取得高位,只要他具 有才能。中国人既然是一律 平等,又没有任何自由,所 以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 义。”
第二,从中国特有的历史 文化来看,中国人在与自然、 社会以及人自身交往的历史过 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省式 文化。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 时“推己及人”“三省吾身”; 在为政当国时“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孟 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这种内 省式的文化反映在诗学上就是 感悟和抒情的兴盛。
宋以后的代表性诗学著作 《诗学识要》(宋人杨明复) 《诗学正源》(元人杨 载 ) 《诗学禁脔》(元人范德机) 《诗学正宗》(明人浦南金) 《诗学纂闻》(清人汪诗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国诗 学研究开始走向自觉化、体系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出现了胡怀琛《新诗概说》 (1923)、王希和《诗学原理》(1924)、潘大 道《诗论》(1924)、吴江,陈去病《诗学纲 要 》(1927)、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 (1928)、徐敬修《诗学常识》(1928)、范况 《中国诗学通论》(1930)、王泽浦《诗学研 究》(1932)、田明凡《中国诗学研究》 (1934)、张崇玖《诗学》(1935)等一大批诗 学著作。
四、语言论著名论断: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维持根斯坦
五、结论:
文学语言论主张文学是一种语言符号; 认为文学的成功取决于作家的语言力量;坚 持语言创造意义等主张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地加以夸大, 那必然会导致对于文学的片面理解。
一、引言:
为消解文学语言论过分张扬语言中心 而忽视社会文化内涵的缺陷,西方当代文 学理论主流倾向于把文学视为一种文化形 态,这就出现了文学的文化论。
中国诗学体系结构 1、发生论 2、通变论 3、诗体论 4、诗法论 5、诗评论
一、中国诗学
在中国古代,诗学最初是指《诗经》之学,属 于文学和经学的范畴。诗学是经学中最早设立的 官学。《困学纪闻》曰:“考之汉史,文帝时, 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 唯《诗》而已。” 齐、鲁、韩、毛四家诗都属于 《诗经》之学。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立于官学, 却先后亡佚。《毛诗序》属古文学派,虽未立于 官学,但对中国诗学影响最大。
从19世纪后期起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 来,西方文学界进人现代语言观阶段。人 们转而相信,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由此 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是创造意义的场 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 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创造出来。
三、语言论发展:
19世纪后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者马拉美 (1842一1898)等最早标举语言的重要性,预 示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语言论转向。 马拉美强调:“人们不是用思想来写诗 的.而是用词语来写的。”
魏以后经学衰微,狭义的诗学开始 兴盛。明〃陆容《菽园杂记》提出 “唐以诗赋取士,故诗学之盛,莫过 于唐。”清〃惠栋在《九曜斋笔记》 中解释说:“汉末建安七子及魏以后 黄初、正始之间,五言始兴。六朝尤 盛,唐以后则有专攻诗者。诗学盛而 经学衰,则始于魏以后也。”
宋代以后,诗学的重心转向诗法即 诗的制作之学,抑或说诗学就是学诗 即学如何作诗;诗学的形态转向诗话, 宋人许顗(yǐ )曰:“诗话者,辨句 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 误也。”(《彦周诗话)。
(二)缘事诗学
1、缘事诗学观念:诗缘事与诗缘情 观念同样古老,这是由人类生存的基本 需要:记事和达情决定的——人是历事 性存在,必然在叙事中生存;人是感情 性存在,必然在抒情中生存。缘事观念 就滥觞于这种古老的结绳记事观念。
2、缘事诗歌创作史:自口传 《弹歌》到乐府诗乃至杜甫之诗史 无不显露出诗缘事的创作倾向。
(三)缘理诗学
1、“理”的辨析
(1)理之字源义 “理”本训为治玉,治玉必循玉 之纹理而治之。戴震曰:“理者, 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 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 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不紊, 为之条理。”
(2)理之哲学义
a、天理:《礼记〃乐记》提出了“天 理”范畴,程子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 朱熹曰:“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 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传习录》) b、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存在的、 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 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
二、语言论概观:
模仿论、表现论和实用论,主要体现 了传统文学观念。体验论介乎传统与现代 文学观念之间,而语言论则代表着20世纪 以来文学观念的主潮。
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 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二是现代语言观。 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经典语言观阶段。 经典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意义是文学的主导因素,而语言的地位是 次要的。
文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 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 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 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 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 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论流派。
西方强调事实真理——“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 抛。”;中国则强调感情——师父(知识 +感情)并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师命难违、孝思不匮成为中国 人创新的羁绊。正如鲁迅先生批判道: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 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 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 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 的堕落着,但却又觉缘事诗学的生存论意义。人类是 在历事中存在的,必然也在叙事中生存。 因此,以“事”为核心范畴的缘事诗学必 然具有生存论意义。
第二,缘事诗学的文化论意义。从价 值中立的观念看,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伟 大性,又具有劣根性。所谓伟大主要指中 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实的凝聚力;所 谓劣根主要指中国文化难得糊涂、明哲保 身的油滑和冷漠,缺乏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难得糊涂、 明哲保身既是一种生存策略,同时也是一 种文化心态。抑或说它是中国人在长期恶 劣的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处事态度, 从而显现为“抑事扬情”的文化倾向。所 谓“抑事”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对事不穷究, 缺乏事的准确性、真理性追求;所谓“扬 情”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 体制以及道德体系等意识形态多以情志为 本。在中国“抑事”和“扬情”相互作用, 互为因果。不可否认中国人尤其是史学家 也有刚正不阿,实事求是的一面,但从整 体的文化取向以及现实生存上看,“事” 不穷究泯灭了科学精神,“情”私泛滥葬 送了民主观念。
4、缘事诗学体系: 缘事诗学是围绕着 “事”以诗为逻辑起点而生成的一种诗歌 理论。具体而言,在诗歌发生论上,缘事 诗学恪守“缘事而发”即缘事生情、缘事 生事、缘事生理的发生理念;在通变论上, 遵循“因事变文”的通变思想,认为诗歌 是作为事件存在的;在诗体论上,以“因 文生事”为基本旨趣,肯定诗歌虚构的诗 性魅力;在诗评论上,主张“论诗及事” 以事解诗的思想,强调诗妙在可解不可解 之间。
“语言论转向” 确切表述,是由美国 哲学家柏格曼和罗蒂分别于1964和1967年 提出,后来被用来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来西方人文领域发生的语言取代理性 而占据中心地位的转变过程。
“语言论转向”源起于瑞士语言学家 索绪尔(1857一1913)所开创的现代结构 语言学。 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语言成为20世纪 文学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20世纪初,俄 国形式主义首先标举语言的重要性,随后 出现了布拉格学派、“新批评”、存在主 义文论、结构主义等文论。
建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 中国出现了第二次诗学热潮。黄永武 《中国诗学》(1976)、程兆熊《中 国诗学》(1980)、刘若愚《中国诗 学》(1990)和叶维廉的《中国诗学》 (199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 (1992)等诗学著作涌现。
二、西方诗学
在西方古代,Poietike(诗学)这个希腊 词系Poietike technê(作诗的技艺)的简化形 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作诗技 艺的典范。施塔格尔认为诗学(Poetike)这 个名称意味着一种应使不熟练者学会写 符合规则的诗歌的实用教程。
二、文化论缘起:
雷蒙· 威廉斯(1921—1988)和理查 德· 霍加特(1918一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分别出版了《文化和社会》(1958)和《文字 能力的用途》(1957)两部开创性著作,60 年代创建了 “伯明翰学派” 的当代文化研 究中心这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
三、文化论广延:
第三,缘事诗学的诗论意义 (1)缘事诗学使中国传统诗论走向科学 化、体系化。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 “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 由。” (2)缘事诗学使中国传统诗论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意味着必须以古代缘 事诗论为本,为现代诗论所用为原则。洋 为中用是指汲取西方广义诗学的“事”的 科学性来整合中国“情”的零散性,即朱 光潜的中西互证法:“用西方诗论来解释 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 论。”
(3)理之诗学义
缘理诗学是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逐 渐发展起来的,但以理入诗创作现象由 来已久。清人张谦宜《一斋诗谈》 云,“诗中谈理,肇自三颂。”比如“它山 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树 欲静而风不止”(《韩诗外传》),物 理之中就是事理和情理。
魏晋时期,玄言诗勃兴,东晋诗 人庾友《兰亭诗》云:“理感则一, 冥然玄会。”玄言诗不仅玄妙,而且 言理至深。宋以降“以议论为诗”, 形成了大量的理趣诗。《二程粹言》 曰:“至显莫如事,至微莫如理,而 事理一致也,微显一源也。”
→
→
3、缘事诗学发展史:西汉韩婴最早发 现古诗言事传统,提出“饥者歌食,劳者 歌事”的命题。班固《汉书〃艺文志》认 为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代 孟棨《本事诗》主张“触事兴咏”。白居 易认为“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无微之 书》)。宋〃魏泰标举“缘事以审情”, 认为“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 隐。”(《临汉隐居诗话》)清〃叶燮 《原诗》提出“理、事、情”的文论思想。
缘情诗学对中国 诗歌的影响最大,原 因有二:一是中国社 会政治的外压塑型; 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 内省造型。
第一,从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来看,中 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知识 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与 “焚书坑 儒”“八股文字狱”现实的双重矛盾之中, 情感受到严重挤压,于是“情志不通,始 作诗”(《六艺论》);在中国,大诗人 一般都是大官员,诗要么抒发“精忠报国” 之情,要么表达“怀才不遇”之 情……“志思蓄愤”“发愤著书”成为诗 歌创作的主要动力。
三、中国诗学研究对象
诗学作为一个学科,是以传统的诗 论、诗评、诗话等诗歌理论形态为对 象的,它包括诗论、诗评、诗史、诗 体、诗法等几个方面。
四、中国诗学的分类
中国传统诗学是狭义的诗学。 从分类来看,中国传统诗学可分为 三类:缘情诗学、缘理诗学和缘事 诗学三种。
(一)缘情诗学
缘情诗学在中国发端较早,至少可以追溯 到《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抑或更早 的《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后来陆机在 《文赋》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 浏亮”的诗学命题;随后钟嵘、刘勰、严羽、 袁枚等不断地完善了缘情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