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一)
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
![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62dd84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2.png)
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刘若愚与叶嘉莹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诗学上存在着很多比较的视角。
本文将从中西诗歌创作的不同出发,比较两位诗人的诗学视阈,并列举以下九个提纲标题进行讨论。
1. 中西文化对刘若愚和叶嘉莹的诗歌创作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西方诗歌既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也涌现出了众多具有现代性的新派诗人。
这种中西文化交融对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刘若愚的“以言宜静”与叶嘉莹的“以言宜动”之争刘若愚提倡的“以言宜静”在中国现代诗歌领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影响,而叶嘉莹则认为“以言宜动”,主张诗歌要有生命力。
两种不同的诗歌创作方向,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倾向。
3.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语言特点比较刘若愚的诗歌语言简练、朴实,呈现出一种与世间事物相对应的状态;而叶嘉莹的诗歌语言丰富多彩、华丽精细,在表现情感和形象上更显得活泼。
4.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创作主题比较刘若愚主要关注生活本身,注重现实与理念的融合,常常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表现出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叶嘉莹则更多地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抒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
5.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意象表现比较刘若愚的意象主要来自现实生活,内容详实、清晰,形象鲜明,多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来表达其情感或思想;叶嘉莹的意象则更多地是富有想象力的、具有象征性的,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6.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抒情方式比较刘若愚的抒情方式十分内敛,表现出一种沉静、深沉的境界;叶嘉莹则常常通过独特的语言创造出华丽的艺术氛围,呈现出一种豪迈、自由的情感表达。
7.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意境追求比较刘若愚的意境追求着重于“清淡”、“寂静”、“神秘”等内容,在追寻灵魂的同时尽量去除杂念,达到一种空灵的思绪状态;叶嘉莹则追求一种奇妙、瑰丽的意境,希望通过艺术形象的表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8. 刘若愚和叶嘉莹的后期诗歌创作比较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刘若愚更强调“中庸”、“淡泊”、“不追求知识的不断积累”,化繁为简,让诗歌更深入人心;而叶嘉莹则更为关注诗歌形式和结构的创新,常常尝试新的语言技法和风格。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读书笔记1500字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读书笔记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093b51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f.png)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原文为英语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975年出版;中文版经杜国清翻译,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81年出版。
谢天振比较文学译介学资料中心所藏的《中国文学理论》为1985年第二次印行的版本。
《中国文学理论》共计7章。
由艺术过程4阶段和若干配套问题组成的文学作品研究框架是《中国文学理论》第一章“总论”的贡献,依据这个理论框架,刘若愚将中国传统批评分为6种: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并在接下来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依次专门讨论,第七章“相互影响与融合”进行总结。
第二章为“形上理论”。
形上理论处于艺术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宇宙。
如果各种文化的文学理论最终能通过比较融汇成“世界文学理论”,那么在这可能的理想图景中,形上理论将代表中国特殊的贡献。
根据中国文学的形上理论,宇宙的原理和万物的整体都在一个“道”字。
自然之道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传》。
“道”通过“文”显示出来。
《中国文学理论》分析“文”字的各种涵义,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最为透彻地表现中国文学形上概念:刘勰将“文”字传达的数种内涵合并,形成“文学即宇宙原理之显示与文饰之言地表象”的概念,证明文学的重要性(第45页)。
唐代以后,即便文学从形上概念有转移到实用概念的趋势,形上概念依然重要,文学批评家屡屡应用老庄关于直观自然以及与道合一的观念;《庄子》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深远(第56页);司空图就声称诗歌是诗人了解道的具体表现(第63页)。
就这样,形上理论的发展徐徐铺开,接下来的介绍包括形上传统的支派,比如用禅语写诗的拟古主义(严羽),内在经验和外在现实的融合(王夫之),形上诗在清代的一时盛行(王士祯)以及桐城派古文作家的审美理论(姚鼐)等。
第三章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
决定理论在艺术过程中也处于第一阶段,主要阐明文学是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或显示,认为作家对世界的这种反应和显示是不自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较诗学2010
![比较诗学2010](https://img.taocdn.com/s3/m/2880a5d726fff705cc170aad.png)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浅谈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浅谈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0402c1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4.png)
浅谈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纪燕【摘要】@@ 刘若愚是誉满全球的汉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西诗学的会同之路,他也努力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研究刘若愚的跨文化诗学思想既是中国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诗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今国内对刘若愚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对刘若愚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论研究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道路,已是刻不容缓的.【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3页(P35-37)【作者】纪燕【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刘若愚是誉满全球的汉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中西诗学的会同之路,他也努力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向西方世界的读者介绍。
研究刘若愚的跨文化诗学思想既是中国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诗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今国内对刘若愚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对刘若愚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论研究走向提供可资借鉴的道路,已是刻不容缓的。
现今在国内学术界提及刘若愚(James·J·Y·Liu)的名字,人们更多的是与他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联系在一起。
这本出版于1975年的英文著作可以算作他的代表作,也是其跨文化诗学研究学术权威地位确立的标志性之作。
此书出版两年之后,就有台湾学者将其翻译为汉语,之后中国大陆也有了中文译本,而且很快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也就在此时,刘若愚的名字才更多地为国人所知。
刘若愚(1926-1986),字君智,是一位誉满全球的美籍华裔汉学家,著有《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语际批评家》和《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八部英文专著和五十多篇学术论文。
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
![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925c763186bceb19e8bbfd.png)
定了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批评理论阐发模式在沟通中西诗学方面的独创性与贡献,同时亦指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即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
通过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文论研究工作应从本国批评理论自身的基础与传统出发,立足于汉文化之“文”与“言”的特质,方能更有效地传达出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以西释中I9A由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写作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是一部“向西洋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论著作。
作者力图打破中西文化研究的壁垒,以西方文论的范畴为框架构建了一套系统宏观的文学批评研究体系,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阐发和解读中国文学与文论。
本书以其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领域启迪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空间,因此也被海内外众多学者誉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刘若愚先生在导论一章即表明本书写作的终极目的,“在于提出渊源悠久而大体上独立发展的中国批评思想传统的各种文学理论,使它们能够与来自其他传统的理论比较,从而有助于达到一个最后可能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an eventual universal theory of literature )”[1](P 3)。
因此,本书中刘若愚先生借用了西方文艺理论的概念和界定,对中国传统批评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类与创造性的阐释。
他根据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为概括西方艺术理论所设计的包含“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图表,重新分布了描述四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图示,以“作家”代替原先的“艺术家”,以“读者”代替“观众”,将原图中所有自“作品”出发的单向箭头全部改为每两者之间(“读者”与“作家”,“宇宙”与“作品”之间除外)的双向互逆的箭头,以此表明他对文学创作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批评理论的归类,即分为“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以及“实用论”,此外还进一步比较了中西批评观在这些理论上的异同。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45990035b90d6c85ec3ac688.png)
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4、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比较诗学兴起
钱锺书《管锥编》(1979)的 出版,以及王元化《文心雕 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 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 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等著作 问世。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1988)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 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 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钱钟书
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 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 现出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 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季羡林
五、比较诗学的研究意义
1、有助于推动比较文学的深入发展
比较诗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是比较文学深 入发展和开拓的结果。它不仅带来了比较 文学空间的扩展,使比较文学具有深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较诗学以其理论的先 导性将带动比较文学研究的突破。
我相信,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 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 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 硕的成果。
4、作家论——人品与诗品
文如其人 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世也。 孟子
如果诗人成功了,那么这首诗本身就 表现出诗人当时试图干些什么。如果诗 人没有成功,那么这首诗就不是充分的 证据。
5、欣赏论——逆志与求知
中西文论都注重文艺欣赏中的审美 感受,都看到了审美中想象和情感的作 用,但两者在审美的目的性有区别。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物我贯通。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 与其深浅而已”。 典型: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69605016fc700abb68fca3.png)
厄尔·迈纳(孟而康):“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2.比较诗学
定义: 比较诗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跨
文明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
2.比较诗学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若愚的理论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讲授内容:
诗学和比较诗学 跨文明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总结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1.诗学
“诗学”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包含“诗”和“技艺”两 个方面。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 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 《乐》)《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办 法。
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 立起来的,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 “模仿说”;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 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 诗学。
迈纳独创性地提出:原创性诗学的发展与确立, 是在一种流行文类被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用 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之时。
意。 3、都与规律或理性有关。
不同之处: 1、有与无 2、可言与不可言 3、分析与体悟
例二:风骨与崇高
最根本的共同之处是“力”,朗吉努斯:“崇高风格 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迅雷 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崇高是“巨大的 威力”,其本质是力量。刘勰认为风骨的特征在于遒、 劲、健、力:“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 骨之力也。”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 本特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https://img.taocdn.com/s3/m/0a9124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0.png)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探要:《中国文学理论》是刘若愚先生2009年出版的著作。
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征、文学历史、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并做出了探讨。
刘若愚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历史为基础,重新认识和审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代现代融会贯通的文学经验、文化环境与传统内涵的文学内涵、华文学理论观等文学理论。
他将中国文学理论从审美、哲学、文学历史角度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探究。
《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以文学历史活动和文学理论活动为主线,从中外文学理论、文学技巧、技巧与语言、文学形态、文学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厘清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化之路,析构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通过分析两传文学、宋元文学、宋词、唐宋乐府、明清古文学、新文化运动等多种时代文学代表作品,论述了“文学艺术表达意识、文学语言审美和文学发展规律”的核心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
首先,书中指出,文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文学美学,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推动力来自于时代发展的民间文化环境,历史进程的文学传承经验,及思想审美的文学变迁的交融。
其次书中指出,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是综合性的、彼此交融的、融会贯通的。
它包含了抒情性、文言文性,形式性、实践性,传统性、创新性,出口诙谐性、阴谋性等多重面貌,并将其形成节奏,圆融起来,构筑了一个多元的文学理论系统。
再次,本书发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多元、杂糅、演进的历史规律,指出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新特征,传承古典文学精神,坚持审美的正确性。
此外,还分析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技巧性表现,向新读者导入认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本书在追。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7162e2ba0d4a7302763ab6.png)
• 游丝惹花,将迎复脱(金圣叹评《水浒》用语)
– 整体性指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它突出形象的和谐乃 至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中西不同的文学理念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是感悟式、印象 式的。 • 西方文学批评总体上是理性的、逻辑的、 分析的,具有一定的概念、范畴和论证。
• • • • •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宗白华《美学散步》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杨周翰《攻玉集》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 思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
• 研究某一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来源
– 人们在对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研究中发现,朱 光潜的文艺思想中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康德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克罗齐的“审美直 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影响,通过 这种研究,将会更清楚地认识朱光潜文艺思 想的构成及丰富性。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第七章 比较诗学
![第七章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8cb089ec3a87c24028c48b.png)
比较诗学
诗学,就是指文艺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 Poetics )。在希腊原文中,“诗学”由 “诗”和“技艺”两部分构成。诗人做诗,就像 鞋匠做鞋一样,是依靠自己的技艺“制作”社会 需要的东西。 诗人是“通神者”,是受到神(缪斯)特别眷顾 和宠爱的人,写诗是一种神赋的才能。 到贺拉斯的《诗艺》,再到布瓦洛的《诗的艺 术》,“诗学”大都是旨在为创作指定法规,在 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自由。
中国比较文学初期的最大成就,恰恰是中西比较诗 学。 (一)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先行 者。 (二)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与 诗学的先驱。他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引用叔 本华的理论来评《红楼梦》,在《人间词话》中, 他使用了“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诸多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三) 鲁迅也提倡要平行研究。 (四)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一书,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 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 定着不同的“美感运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 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 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模子同时进行的 方法。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 固执,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 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 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第二,“文化交流正是要开拓更大的视野,互相调 整、互相包容,文化交流不是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 征服另一个文化形态,而是在互相尊重的态度下, 对双方本身的形态作寻根的了解。”这是中西比较 诗学的基本态度。 中西比较诗学不是用一种理论去强求另一种理论, 不是用自己的“模子”去推测或理解对方的观点, 而是两个“模子”并进,“互照互省”,通过比较 找出共同规律,又辨认出各自特点。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528f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c.png)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徐志啸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
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
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
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
[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
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
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52530e03daef5ef7bb0d3c35.png)
A认为中国文艺理论的总特点是“表现”:
(1)东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西方偏重形式的和谐,而东方偏重伦再内容的和谐。
(2)东西方都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摹仿,写实;东方则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3)东西方都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达,相应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发展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1由于中西理论体系和术语上的差别,使有些学者对这种研究的可行性产生怀疑。韦斯坦因对把文学研究扩大到两个文明现象的平行研究中依然迟疑不绝。认为在西方和远东或中东诗歌之间发现相似很困难。
2中西文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结果。它们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西方有共同的审美爱好,有共同的艺术实践,当然,它们的文学理论方面也必然存在共同的规律,也会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才会认识这些。
怎样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1钱种书说:“如何把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
一般做法是:找出对应的范畴和术语,比较它们含义上的异同,
总结这些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上升为理论,
得出一种综合性的结论
A例子:在《管锥篇》中,“神韵”说意为含蕴不露。钱钟书列举了画论,诗论中有关论述。外国:淑本华“作文的妙处在说而不在说”及法国诗人“详尽是使人厌倦之秘诀。”
叶维廉反复论述的观点就是: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6b6749e45c3b3567ec8b0d.png)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68d3d6240c844769eaee16.png)
• 朱光潜《诗论》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 出版,书中处处寻求中西美学与诗学的共同 规律,其诗学比较不仅是自觉的,并且具有 明确目的和追求的。 • 钱钟书《谈艺录》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 版。该书以传统诗话写成,但与传统诗话截 然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在谈论中国古典诗歌 时,印证了许多西方诗学例子,使该书的许 多条目实际上成为中西比较诗学之篇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 未裂”。
•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开始 普遍地把文学理论方面的课题当做比较 研究的重点,而同时中国诗学的巨大价 值也日益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 • 一些学者明智地意识到,若不考虑 中国诗学,西方就不能谈所谓一般的文 学理论。
(四)比较诗学研究成果概述
• 海外华裔学者及台港学者在中西比较诗学的 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 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 (197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 海外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作者旨在通过历史上互不相关的批评传统的 比较研究,揭示出某些观念是世界性的,从 而最终确定真正是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
• 中国大陆早期的比较文学的最大成就,恰恰 是中西比较诗学。 • 1904年,中西诗学比较大师王国维发表《红 楼梦评论》,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这 两部作品皆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 为后世诗学矗起了一座丰碑。 • 王国维是直接援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 与诗学的先驱。
• 1908年,鲁迅发表长篇论文《摩罗诗力 说》,指出:“意者欲发扬宗邦之真大,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 自觉。”
• 世界各民族文论从不同的路径,却发现了某些共同的 艺术本质规律。 • 例如,中外理论家们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在于从个 别中见一般,从偶然中见必然,在于“以少见多”、 “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在于“暗示义”,在 于“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愉悦”,或者说,艺术 之生命,正在于把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人生体验 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集中提炼到最高度 的和谐统一,使之具有巨大的信息量和无限的包容性。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67b43eebb84ae45c3a358c2d.png)
第七章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比较文学中有几种研究类型,它们探讨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实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若用现有的学科标准衡量,难以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归类处理。
这几种研究类型主要是指比较诗学、主题学和文类学。
它们既可以探讨具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因而应当归人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把没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应当归人平行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专门列出一章来讨论这几种研究类型。
第一节比较诗学一比较诗学:概念与方法“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它艺术理论。
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
比较文学产生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诗学”。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文学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和人的情感表达,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艺术成果,诗学作为对其文艺实践的理论概括,自然也丰富多彩。
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印度。
西方诗学创造了“摹仿”、“表现”、“象征”、“典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一整套体系,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意”、“象”、“道”、“气”、“韵”、“神形”、“虚实”等一整套独特的范畴和概念。
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使各种千差万别的诗学体系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的研究,这自然也可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如伴随着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妙语”、“境界”等佛家之语逐渐成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也一时成为一种时尚。
至于西方诗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则是怎么夸张都不为过,西方话语成了许多中国学人的基本话语。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e887b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8.png)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王昱【摘要】比较诗学群体的崛起在于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诗学迫切需要主动将自身整合入世界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通过与西方诗学的沟通和交流改变边缘的国际学术处境.比较诗学在推进过程中有得有失,其中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借鉴《镜与灯》的理论框架而构建的循环系统和六种理论,无论在出发点、成功处还是存在的缺欠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简要勾勒刘若愚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其正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刘若愚和艾布拉姆斯在历史语境下各自面临的中西诗学的学理背景,对比两人的理论分类方法及其实际运作情况,试探讨刘若愚以他山之石攻玉的若干失当之处,作为对中国诗学进入世界性文学理论视野路径的方法论反思.【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比较诗学;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整体性;专题史【作者】王昱【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一、《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诗学理论建设及其总体上的得与失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三角框架和四大理论,在比较诗学的理论建设中做出了如下三方面的主要尝试:第一,构建“宇宙—作者—作品—读者—宇宙”四阶段的文学审美循环系统;第二,主张对任何中国文学理论观点都提出六个相关联的问题,包括“文学本论还是文学分论”、“作者观点还是读者观点”等,用以澄清术语的多义性;第三,打破遵循时间线索的中国文论史叙述,将中国传统诗学分成“形上论”“决定论”“审美论”“实用论”“表现论”“技巧论”等六类,选取有代表性的批评文本分别归入六类之中,用专题史的方式组织成书。
三方面中,影响较大、争议较多是其审美循环系统和六大文学理论。
一方面,此后多部同类论著都在前言中将其作为比较诗学探索道路上的代表性著作①,即使在指出它的不足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也无不以肯定其学术贡献为前提;另一方面,伴随着比较诗学在沟通中西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刘若愚的这套理论体系在由时间见证为经典的同时,也更多地作为反思的对象出现在该领域的批判视野之中。
张隆溪与刘若愚诗学之比较
![张隆溪与刘若愚诗学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3032b0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7a.png)
张隆溪与刘若愚诗学之比较
蔡银强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5
【摘要】在海外华裔学者中,尤其是比较学界,刘若愚和张隆溪都是很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在大陆也很受欢迎.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向有所不同,对二者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比较诗学的研究方向,也有助于了解作为华裔学者在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态和中国情结.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蔡银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 [J], 詹杭伦
2.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r——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路径及其诗学意义 [J], 朱巧云
3.从中西互释到异质文化对话
——论刘若愚和叶维廉的诗学阐释观 [J], 龚游翔
4.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刘若愚 [J], 黄月桂
5.超越差异:张隆溪与赵毅衡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J], 刘人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若愚及其比较诗学体系(一)【内容提要】刘若愚是美籍华裔比较诗学研究家,他平生出版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着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
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国文艺理论走向国际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着及其论文的基础上,对其建构的比较诗学体系作了整合性的描述。
【关键词】刘若愚/国际汉学/比较诗学刘若愚(JamesL.Y.Liu,1926-1986),美国华裔著名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学者。
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又在清华研究院英文所攻读一学期,兼任荚籍教授威廉·燕卜荪(WilliamEmpson)的助教。
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获硕士学位,指导教授为牛津大学著名诗学家包勒(C.M.Bowra)。
其后,长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担任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曾任该校亚洲语言学系主任(注:夏志清:《东夏悼西刘》,载《中国时报》(台北)1987年5月25日《人间副刊》。
)。
刘若愚具有深厚的汉学功底,同时精通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他长期生活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形成他观察中国文学及其理论的独特角度,通过兼采中西两种文学批评的特长,创造出理解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系统理论。
他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著述有八种(《中国诗学》1962,《中国之侠》1967,《李商隐的诗》1969,《北宋六大词家》1974,《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学艺术精华》1979,《语际批评家:阐释中国诗歌》1982,《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1988),这些著作总结归纳他的理论思考,是他融会贯通中西文学批评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多种著作被列为西方汉学的必读书。
除了理论专着外,刘若愚还有大量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作品。
当前活跃在美国汉学界的学者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刘若愚学术思想的影响。
中国学术界对刘若愚及其学术成就虽早闻其名,但未知其详,通常提及的刘氏著作仅限于《中国诗学》和《中国文学理论》等少数几种。
本文在全面研读刘氏专着及其论文的基础上,拟对其所建构的比较诗学体系作出整合性的描述。
一、研究中国文学的三个路向刘若愚的比较诗学体系在其1962年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诗学》中已见端倪,这本书在英语国家和西方世界享有盛名,是西方汉学名著。
作者在潜心研究各种流派的中国传统诗论的基础上,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形成自己新的诗学观念及其评诗方法,然后用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术语介绍和阐释中国传统诗学,既让西方读者感觉通俗易懂,又以其饱含西方学术素养的系统批评方法为习惯于中国传统文论术语和思维方法的东方读者拓展了视野。
全书分为三篇,概括了刘若愚研究中国文学及其批评理论三个路向的思考。
上篇“作为诗之表现媒介的中文”,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语言文字在诗歌创作、分析与鉴赏中的功用与特征。
刘若愚在《中文版序》中指出其书的撰写目的是“为了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而作的”,所以自谦地说明上编“在中国读者看来,会觉得很幼稚”(注:刘若愚:《中国诗学》,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年版,第1页。
)。
其实这一方面的知识不仅对大多数西方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青年读者掌握古代诗歌基础知识也会有所帮助。
中篇“中国的传统诗观”,是对古代中国各派批评家的诗学观念加以梳理剔抉,他将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归纳成四种颇具代表性的诗学观念,即“道学主义诗观”(thedid acticview),“个性主义诗观”(theindividualistview),“技巧主义诗观”(thetechnicalview)和“妙悟主义诗观”(theintuitionalistview)等,分别加以阐释。
这部分的内容稍嫌单薄,后来在其《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得到扩大和深入的阐发。
下篇“朝向一个综合的理论”,是作者在综合中西诗观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诗学观念和评诗方法。
刘若愚认为:“诗是不同的境界和语言的探索。
”(注:刘若愚:《中国诗学》,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年版,第147页。
)所谓“境界的探索”,刘若愚定义为“生命之外面与内面的综合”,前者不只包括自然的事物和景象,而且包括事件和行为,后者不只包括感情,而且包括思想、记忆、感觉、幻想;换言之,诗中的“境界”,同时是“诗人对外界环境的内省与整个意识的表现”。
所谓“语言的探索”,是指一首诗不是过去经验的僵死记录,而是“把过去的经验跟读写诗歌的现在体验融合起来的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外乎是“寻找适当的声调格律和意象次序”以表现“境界”。
在此基础上,刘若愚建立起自己的两个评诗标准:一是:“这首诗是否探索它独有的境界?”二是:“在语言的使用上,它是否开创新的局面?”(注:刘若愚:《中国诗学》,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7年版,第147页。
)由此判断这首诗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是伟大的还是平庸的。
《中国诗学》虽然是刘若愚的早期著作,某些观点也许尚不够成熟,但它代表了刘若愚置身西方学术语境中研究汉学三个路向的思考:第一、西方汉学家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两种文化背景之间,具体而言,是两种语言之间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进一步的思考,形成刘若愚后来的另外两部著作:《语际批评家》(TheInterlingualCritic,1982)和《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LanguageParadoxPoetics:AChinesePerspective,1988)。
第二、从西方学术理论观念出发,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需要加以系统化,只有系统化之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才能够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并且逐渐融入世界文学理论之林。
对这一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形成了刘若愚的另一部著作《中国文学理论》(ChineseTheoriesofLiterature,1975)。
第三、研究中国诗学理论的目的是融会西方与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诗学观念,并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的诗学观念落实到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解读之中。
对这一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形成刘若愚的另外三部著作:《李商隐的诗》(ThePoetryofLiShang-yin,1969)、《北宋六大词家》(MajorLyricistsoftheNorthernSung,1974)和《中国文学艺术精华》(EssentialsofChineseLiteratureArt,1979)。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刘若愚还撰写了一部《中国之侠》(TheChineseKnightErrant,1967)。
我们可以按照上述这三个路向来把握刘若愚的比较诗学体系。
二、跨语种的批评家在《语际批评家》一书中,刘若愚指出,在西方汉学界存在着两种身份的中国文学批评家:第一种是在中国出生及受教育,并以中文为母语,而现在身处英语国家或至少在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机构中任职的批评家。
第二种则是以英语或其他欧洲语种为母语,而视中文为学术科目,并以教授或研究中国文学为专业的批评家。
(注:JamesL.Y.Liu,TheInterlingualCritic:InterpretingChinesePoetry,IndianaUniver sityPress,1982,p.ix.)显然,刘若愚本人是第一种身份的批评家,而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宇文所安(StephenOwen)则显然是第二种身份的批评家。
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批评家,他们都要思考置身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批评角度和方法问题。
刘若愚申明他的观点是:我一方面不赞成不加区别地运用现代西方的批评术语、概念、方法和标准来研究中国诗歌,另一方面也不同意走向另一极端,坚持认为只有采取中国的传统方法才能研究这种诗歌。
(注:JamesL.Y.Liu,TheInterlingualCritic:InterpretingChinesePoetry,IndianaUniver sityPress,1982,p.xi.)显然,刘若愚所要寻找的是一种中西结合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方法,一条真正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途径。
刘若愚不断地思考“普遍的文学性质和特点、普遍适用的文学作品评价标准是否存在”(注:刘若愚:《近来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载《亚洲研究》1975年10月版第35卷第1期。
),他心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综合中西文学理论、批评概念和批评方法,以便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和一个实用的方法论。
”(注:刘若愚:《近来西方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载《亚洲研究》1975年10月版第35卷第1期。
)在《中国诗学》一书中,他写了《朝向一个综合的理论》一章;在《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他又写了《朝向中西文学理论的综合》一章,积极探讨怎样综合中西文学理论的问题。
他所提出的综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其一、不同文个并列比较。
刘若愚认为:“只有通过将两种不同传统的文本并列,我们才可看出各自的特色。
”(注:JamesL.Y.Liu,LanguageParadoxPoetics:AChinesePerspective,PrineetonUniv ersityPress,Princeton,NewJersev.1988,pp.xi-xii.)例如,他曾经将老子与拉岗进行比较:“老子强调阴柔的一面而不是刚强的一面,拉岗(Lacan)可能会将‘超越意指’与阳物连在一起。
老子则似乎会将之联系到女性器官。
这种作法与阳物中心主义正好相反,也许可以称之为阴户中心主义。
”(注:JamesL.Y.Liu,LanguageParadoxPoetics:AChinesePerspective,PrineetonUniv ersityPress,Princeton,NewJersev.1988,p.21.)又如,他曾经将刘勰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说与席德尼(SirPhilipSydney)“言语次于理性,是人类最大的天赋”说并列比较,认为两者之同,皆认为”语言是人类独特的才能”;两者之异,显出儒家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之差异:“对刘勰而言,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自然显示,这本身也是宇宙之道的自然显示;对席德尼而言,语言和理性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天赋。
”(注: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89-91页。
)其二,综合中西文论的某些元素。
刘若愚认为:“当我说中西文论综合之时,并不意味着综合所有的中西文论,而是某些中西可靠的文论元素的综合。
”(注:JamesL.Y.Liu,TheInterlingualCritic:InterpretingChinesePoetry,IndianaUniver sityPress,1982,pp.105-106.)刘若愚主张综合小西文学理论中的某些可靠元素,其目的在于建立适应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学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