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论文
风雅考——中日古代诗学比较
![风雅考——中日古代诗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5c48301eff9aef8941e06ff.png)
风雅考——中日古代诗学比较论文关键词:风雅功用主义诗学论文摘要:从风雅诸多含义的演变过程,重点论述儒家功用主义诗学的风雅观。
风雅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往往缺乏政治和社会内容。
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流变发生的根源及中日古代诗学之间的差异。
对于“风雅”,人们多理解为高雅的生活风度或文化修养,即风流儒雅的简称。
据《辞海》解释,“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
日本人理解的“风雅”含义与此基本相同,然而反映在文学层面上则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诗教把“风雅”列为六义中的两类,正统文人便将“风雅”一词借指其要求的诗篇中的社会内容,如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称赞说:“风雅比兴外,未偿著空文”,说的就是注重文学的辅君化民的社会功用性。
这种“风雅”精神基本上代表了儒家诗教的主要内容。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大多能自觉地运用风雅比兴,对统治者进行讽谏、美刺。
时至今日,这种“风雅”观念的影响仍根深蒂固。
这种文学意识不但影响着创作者的活动,同时也影响到广大读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比较而言,日本古代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然而反映在文学的实际创作上,则明显缺少这种“风雅”精神。
由于“风雅”一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产生了多方面的岐义,所以本文只想把“风雅”限定在文学层面上,对“风雅“精神在中日两国古代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试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风雅”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本来是指诗歌的类型,可是《诗大序》却解释为;“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此为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此为雅;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由乃兴废之所也”。
即把政治与个人联系起来叫“风”,将社会问题同政治联系起来叫“雅”。
而且还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诱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足戒,故曰风”。
所以早在六朝之前,儒家诗教认为,文学创作应关心政治、反映民情,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性。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d0f5810ab84ae45c3a358c42.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中西比较诗学》许可蒙 延安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
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与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89-01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
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
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没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9f9c9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c.png)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e84975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9.png)
浅谈比较文学相关论文范文(2)1967年,在小说《雾津纪行》的基础上,他以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镜头语言拍摄了《雾津》这部电影,揭示了在韩国社会与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男性心理的不可承受之重及复杂性,也表现了尹熙重因心理劳顿所遭遇的精神错裂等文化心理因素。
谢飞是中国第四代著名电影导演,他曾以昙花的瞬间绽放在第三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代际转型中,留下了自己的美丽与高傲。
1995年,在小说《黑骏马》的基础上,他曾以蒙古民歌长调的叙事风格书写了《爱在草原的天空》这部电影诗,并荣获第十九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这部诗性的电影结构在抒情的大远景与空镜头等镜头语言中,让白音宝力格背负着感恩的乡愁与苦涩的缅怀,凝重且舒缓地行走在大草原的音画叙事中。
《雾津》与《爱在草原的天空》两部电影都在执著于各自本土小说创作的基础上投射出迷人的魅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小说本身,还是从小说到电影,把这两部小说带向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视域中,给出互为参照式的阅读与思考,其必然有这一课题成立的学理依据,也具有在审美逻辑上维系两者的普遍学理性。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比较文学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推动。
我也注意到,以往中韩比较文学研究的选题,主要定位在两个国族的古代文学领域,当然,韩国无论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民族,其在逝去的历史进程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至今中国儒家文化依然为当下生存在后现代文明语境下的韩国人所敷衍。
我们把问题进一步扩大化来分析,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选题来看,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曾大量涉猎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带人比较文学研究中给予跨界的阅读与思考。
实际上,在创作、批评与理论的三个面向上,中国当代文学受外来文化及文学艺术思潮的影响与渗透,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文学,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结束后,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至现代派文学崛起后,一路刷新到当下的网络文学,的确如此。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f56c6f7e21af45b307a8bc.png)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一班姓名:徐嘉君指导老师:陈玉蓉摘要: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研究长期纠缠在对象的表面而不得要领,其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确立要么大而化之以“量”取之,但“量”的比较如何能取代“质”的比较呢?质是无法称量的,同质比较也许更有比较诗学的意义,比如中西表现论,中西再现论的比较;要么小而化之以“貌”取之,但“貌”的比较如何能取代“体” 的比较呢?重要的也许是中西诗学范畴一般理论意义之比较,即从属于某种理论总体而具有的理论意义之比较。
更令人遗憾的是,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研究一直不曾追问这两者的理论前提和基本诗学方法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耽搁乃是中西传统诗学比较研究迟迟不得登堂入室而徘徊于门外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只是基于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根本性的比较,才可能找到这两者的“可比性”前提,其外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才“有所附丽”,才是真正可理解的。
在对中西传统诗学理论前提和基本诗学方法的追问中,我们发现两者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一种“理所当然”的习常之见,中西传统诗学是两个彼此不相干的封闭系统,是所谓“平行研究”的对象,事实上中西传统诗学在表面上的巨大差异下走着同一条十分隐秘的道路:自然之道。
脱胎于作家的文本,即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物,也是一种复杂的精神产品。
本总数立足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诗性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待对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阐述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时,我们先对国内学术界的诗性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为中西传统诗学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背景。
先仔细梳理我国近年来诗性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的诗性研究倾向于文化,美学,语言的三个角度。
1.诗性的文化角度研究1999 年,莫砺锋在《中国云纹学刊》第 1 期上发表《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的中华精英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所谓“孔颜乐处”,“天地大美”,“逍遥物外”正是诗性哲学与诗化生活追求的表征,莫砺锋教授指出,诗性精神是“那种执着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诗”出了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ab9eb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7.png)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比较文学论文席勒美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席勒美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8104290b4c2e3f572763bb.png)
比较文学论文席勒美学论文摘要:比较文学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门新型的学科。
钱钟书先生认为比较诗学是一个重要的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把中国传统文论中术语的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相互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比较诗学目前在我国蓬勃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避免中西文学比较过程中的生搬硬套、随意比拼的盲目西化现象。
中西文化是在互不相连和自成体系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在一种文化中形成的文学术语及概念未必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应词,即使勉强找到对应词,其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在两种文化中也差距很大。
关键词:比较文学;《秋思》;《序曲》;席勒美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成就是斐然的,有目共睹的。
以注重直觉感悟为特征的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吸取了西方文艺批评中的的长处,科学实证与分析的光芒照亮了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的模糊朦胧的感悟。
这种变动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在文学理论领域,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传统批评被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所取代,如形式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
对文本的感悟与欣赏被各种各样分析性的文学批评与理论所取代,如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
这种发生在文化领域内的向西方学习的热浪,固然能提高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素养,改变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寻求文学批评的新的切入点,建构新的批评体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唯西是趋,唯新是趋”的文化倾向,可谓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文坛上充斥着的文学批评与理论正是“乱哄哄,你放唱罢我登场。
鉴于此,在新世纪建构文学批评的体系中,我们应该避免中西文学比较过程中的生搬硬套、随意比拼的盲目西化现象。
中西文化是在互不相连和自成体系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在一种文化中形成的文学术语及概念未必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应词,即使勉强找到对应词,其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在两种文化中也差距很大。
譬如一些批评家根据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喜剧的分类标准来划分中国的戏曲,实显牵强附会。
中国文学受哲学观念的中庸之道的影响,向来是不要太乐,也不必太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大团圆结局,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乐感文化。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0a15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1.png)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李杜诗词比较论文李杜诗词比较摘要:李白、杜甫的杰出成就是在学习、继承前代优秀文学、文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对我们当下如何正确对待经典文化极具启示,可以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广泛阅读、吸收与借鉴,就没有这两位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文学伟人。
让我们进一步地走进李白与杜甫,深知他们的背景以及在诗歌等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使我们在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精华!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李白与杜甫的性格以及诗歌创作方面的知识等等。
关键字:李杜诗词比较“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杜甫对李白诗词的评价。
李白和杜甫,一个人称诗仙,一个人叫诗圣,他们的名字总是并列着出现,就像哼与哈,秦叔宝对尉迟恭,是打一开始就配了对的。
两个人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但两人的质地又是如此不同,以音符来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滩。
李白和杜甫,两个人都寂寞,但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同,李白是自娱自乐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种孤芳自赏之态跃然而出。
而杜甫则是倾诉型的,他总是找个知己,对着他述说自己的抱负: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言词呕呕。
李白是大丈夫,杜甫是小男人,这两人称谓无关乎褒贬,旨在对比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然而无论他们性格上有着怎样的天差地别,却有一项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把赤子之心融入诗作,使得千年而下,尚有我这样的人对着青灯古卷,费心劳神,兀自叨叨。
一、不同的创造道路李白曾说过:“颇尝览千载,观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窃攀屈宋宜方驾”“颇学阴何苦用心”,不仅自己努力践行,还教导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
比较诗学(2)
![比较诗学(2)](https://img.taocdn.com/s3/m/4346681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2.png)
一、历史与现状(1)
非学科化时代:1904——1970,王国维、鲁 迅、朱光潜,钱锺书……
学科化时代:1970——当下。
港台和北美学人贡献:从刘若愚到叶维廉 等。
一、历史与现状(2)大陆学源自的建构:传统的延续与开新——钱 锺书《管锥编》,乐黛云等一代……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新一代学者的专业 化比较诗学研究及其成就。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从比较的文类学诗学到跨文化、跨语言、 跨学科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
研究类型: 1、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2、特色理
论与批评话语的跨文化比较;3、基本概念 共通的文论关系分梳;4、相关文类的中外 对话;5、诗学专著的比较研究;6、文论 系统的整体中外考量……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e0da2d949649b6648d74794.png)
性 。《 中西 比较诗学》 出版后被学界公认为是 中国 当代第 一部 系统 的 比较诗 学 专 著 , 们 在 此著 作 的 我 基 础上 对 曹顺 庆 的 中外 比较 诗 学 研 究 进 行 简 要 论
述。
推荐 上 大学 的工农 兵 学员 被推荐 到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的文 学评 论专 业 学 习 ,9 0年 毕 业 后考 上 四川 大 学 18 研究 生 ,9 3年获 硕 士学位 并 任 教 于 四川 大 学 中文 18 系 ,9 7年 获博 士 学 位 , 中 国第 一 位 文 学 批 评 史 18 是
到 18 9 8年 9月 , 国 有 了 第 一 部 以 “中 西 比较 诗 中 学” 命名 的学 术专 著 , 即曹顺 庆 的《 中西 比较诗 学 》 。 曹顺 庆 ,9 4年 2月 生 ,9 6年 作 为 最 后 一 批 15 17
过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 对 比说 明二 者 互 有长 短 , 明 中 点 国古典 文 论 的世 界 意 义 及在 世 界 文论 史 上 的重 要
博士 。《 中西 比较诗学》 是曹顺庆 的博士论文 ,98 18 年 由北京 出版 社 出版 ,0 0年 由 中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21
社 再 版 , 增加 了《 国学 派 : 并 中 比较 文 学第 三 阶段 学
科理论的建构》 《 、文化经典 、 文论话语与 比较文学》 和《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三篇相关论文。
专著 , 比较 文学 中 国学派 的领 军人 物之 一 。他从 中 国古典 文论研 究转 向 中西 文论 的 比较研 究 , 中西 乃 将
诗 学的 范畴 、 念 互证 互释 、 向 阐发 , 概 双 分析 了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异 同之 处 , 阐发 了 中国古典 文艺理 论 的世
比较诗学论文
![比较诗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3d9941852458fb770b56fd.png)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期末论文题目:浅析比较诗学中的中国唯美主义作者:顾一一学号:16789279院、系:专业班级: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浅析比较诗学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摘要文章借助于比较诗学,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
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中国现代文坛对唯美主义的引进是与新文学的产生同时进行的。
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为众多中国现代诗学观念创始者所持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命题在他们的文论中随处可见,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艺术的本身无所谓目的”、“这没功利心便是艺术的精神”(郭沫若);“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郁达夫);“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梁实秋);“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朱光潜)等。
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是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广泛影响的产物,同时也不能低估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先在结构”的作用和历史语境的制约。
关键词:唯美主义现代中国语境古典诗学为艺术而艺术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美主义思潮的产生对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的全面介绍和借鉴主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代表可推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
作为对传统的“载道”文学观的反拨,前期创造社作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在艺术的目的、艺术的功利等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衍生和借用。
他首先批评了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假使创作家纯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从事创作,都是文艺的堕落,隔离文艺精神太远了。
他进而提出文学的无目的论,“艺术的本身无所谓目的,……文艺如春日之花草,乃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
”此外,郭沫若还有其他唯美的观点偶尔一现,“毒草的彩色也有美的价值存在,何况不是毒草。
”川赞美毒草的美艳,这可谓绝对的对艺术美的追求。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郭沫若在否定艺术的目的和功利时,其言辞之明确、语气之肯定都与西方唯美主义者极为相似。
叶维廉 比较诗学 传释 差异 汇通论文
![叶维廉 比较诗学 传释 差异 汇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db52ff700abb68a982fbd8.png)
叶维廉论文:差异与汇通【中文摘要】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不仅在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和比较文学研究三方面取得了卓然不斐的成就,在比较诗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方面更是颇有建树,因而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学者们普遍认为叶维廉将比较文学的批评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不管是对古典文学的批评,还是对现代文学的评论,他都能够借助现代哲学、美学与历史的视角,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抛开了之前“以一种模子去套另一种模子”的做法,另寻起点,将比较的双方深植于各自的历史文化境域中,进行寻根式的追溯,以“同异全识”、“互照互识”的方法,探求中西诗学在某些层面上的“差异”与“汇通”之点。
为建构起这一理论体系,叶维廉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及刘若愚对此问题的阐述,将世界、作者、作品、读者间的关系阐释得更为明晰和深刻,认为这一循环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过程,并且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审美的烛照。
循此主旨,笔者试图以叶维廉“传释”的本意——作者传意、读者释意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动态的运作过程为主脉,来把握叶维廉的传释理论及其特色。
根据叶维廉的文学理论架构图,一部作品的形成,与作者观感的世界、作品、承受作品的读者及作者所用以运思表达、作品...【英文摘要】theory and critical practice is quite have the accomplishment, thus suffered many scholars’ attention. Scholars generally though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riticismWai-lim Yip will rise to the height of the methodolog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whether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or the comments, he can help of modern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reating new theory value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oetics, Wai-lim Yip away in a mold before to set of another kind o...【关键词】叶维廉比较诗学传释差异汇通【英文关键词】Wai-lim Yip Comparative poetics Hermeneutics Difference Convergent【目录】差异与汇通摘要4-5ABSTRACT5引言8-14上篇:艺术体验与作者之思14-34一不同历史视阈下的美感意识:中西观物感物程式之差异14-19二具体的感物经验:道家美学与现象学的汇通19-25三叶维廉的“语言悖论”之思:对中西语言差异的反思及汇通25-34下篇:文本意义与接受之维34-58一清醒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识:置于历史境域下的传释活动35-42二开放的交谈:孟子“以意逆志”与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的融通42-49三寻求主观共通性:“秘响旁通”和接受美学的复音同旨之点49-58小结58-60参考文献60-64后记64-6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67。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5a96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c.png)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
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园的风光,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
前人也对他们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思想倾向,以及由诗歌所反映的人生意境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比较一、陶谢诗歌语言比较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语言平淡,浑厚醇美,用极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诗境,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朴素精炼的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乡村生活,都渲染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萧统是最早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概括的诗人。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
”1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自然、平淡、情真、古朴、意远”。
对于“自然”这一点,古往今来有很多评价,例如苏轼有评论:“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
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2。
这里所讲的意思是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都是最自然的、最朴实的,不经过刻意的修改雕刻的。
黄庭坚也对陶渊明的诗做过评价,“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
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阔者则病其放。
”3再比如朱熹的评论,“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其二,诗歌语言平淡,主要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最原始的气息。
杨万里有评价:“五言诗淡雅深长者,陶、柳。
”朱熹讲:“渊明所说者老、庄,然辞却简古。
”这里所说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都是日常用语,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不易理解的词语。
其三,情真。
我们品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比较诗学_局限与可能
![比较诗学_局限与可能](https://img.taocdn.com/s3/m/39c3fb81d4d8d15abe234ec7.png)
[收稿日期] 2003-03-05[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山东临沂人,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研究。
2004年第3期(总第74期)中国文学研究R 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No,3,2004General,No.74[文艺理论天地]比较诗学:局限与可能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关键词:比较诗学 中西诗学 东方诗学摘 要: 比较诗学 是以探讨人类文学的共通规律为目标的比较文学研究。
它有两个方面。
一、 比较文论 ,即各国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二、从文学史及作家作品出发,从微观分析上升到宏观概括,对各国文学总体的美学风貌、共通规律与民族特色的研究。
这两个方面互为补充,才是完整意义上的 比较诗学 。
而我国的比较诗学研究却片面地将比较诗学等同于 比较文论 。
而在具体的研究中,严重偏向中西比较诗学,而没有将中国以外的东方诗学纳入比较诗学的视野。
这是需要认真加以反思的。
[中图分类号]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4)03-0012-06Comparative Poetics:limitations and PossibilityWGNG Xiang yuan(Chinese Department Beijing Normal U niversity ,Beijing,100875,china)Key words:comparative poetics Si no-western poetics eastern poeticsAbstract:Comparative poetics aims to explore the universal law governing literature.It consists of two aspects:1)comparati ve study of li terary theories of di fferent countries,2)study of the overall literary styles and common aesthetic rules of di fferent countries that starts from microcos mic analysis and ends with macrocosmic generalization.The two aspec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consti tute comparative poetics in its true sense.However,Chinese comparative poetics used to equate comparative poetics with comparati ve study of literary theories and be confined to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western poetics exclusive of eastern poetics,which is a phe nomenon deserving our reflection.一、 比较文论 与 比较诗学在谈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简称 比较文学 !!!之前,有必要涉及到一个相关的重要概念!!!比较诗学。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c187a4284ac850ad02420e.png)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如果说诗学是文学理论的另一种称谓,那么比较诗学则是对文学理论的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下面就选几首诗来仔细琢磨中西诗学直接的联系,你会发现它们是“藕断丝连”,但同时它们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
中国的诗从表面看来讲究押韵,有很多诗注重对字的推敲,不同的诗读起来就好似品不同的茶,虽然都存齿留香,但是你总能品出它们各自独特的味道。
西方的诗所表达的感情大多热烈,好似秋天的枫叶,总是一大片一大片地冲击着你的视线,让你躲都躲不及,只能敞开心胸接受它,去感受它。
但是近乎所有的诗都会让你感慨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你用你的心去读这些诗,你得到的回报定是丰厚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虽然总共只有四句诗,但是每一句都会让你轻轻地叹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浓浓的思念似乎是随着巴山的夜雨浇在了离人的心头,“巴山夜雨涨秋池”的一个“涨”字也似乎写出了思念的藤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离人的心头也越长越长,这个字让你揪心了,让你不自觉地久感同身受了,“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一个“剪”字固然不是单单指剪烛花,如果离人得以归还,那么离人心头思念的藤蔓也可以一并剪去,所有的人,包括诗人也包括作为读者的你一想到这样的事情便觉得心口长舒一口气。
这两个字在我的理解看来是一语双关的,因为诗人在写自己的心灵感受,他对每一个字,尤其是动词的推敲是尤其注意的,这首诗是含蓄的,至少同西方的诗比起来,它所透露的感情是委婉的,就像慢奏的琵琶,拨动一个弦就带来一声叹息,而西方的诗就像《琵琶行》里面的那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般的热烈,那般的焦急。
美国诗人E.E.Cummings的诗每每读来总让我感到一种新鲜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生的感情,他要表达便直抒胸臆。
《爱情比忘却深厚》:“爱情比忘却厚,比回忆薄,比潮湿的波浪少,比失败多,它最痴癫最疯狂,但比起所有,比海洋更深的海洋,它更为长久,爱情总比胜利少见,却比活着多些,不大于无法开始,不小于谅解,它最明朗最清醒,而比起所有,比天空更高的天空,它更为不朽。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393f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6.png)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被誉为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词不仅风格独特,且充满深情与哲思。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苏轼诗词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特点与风格变化。
二、苏轼诗词的创作背景苏轼的诗词创作贯穿其一生,从青年时期的豪放洒脱,到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时期的淡泊明志,其诗词风格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将分别从其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入手,探讨其诗词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三、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1. 青年时期的豪放洒脱:苏轼青年时期的诗词以豪放洒脱为主,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的“人生几时有,对酒当歌”。
这种风格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
2. 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苏轼的诗词逐渐转向沉郁顿挫的风格。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风格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世事的关注与担忧。
3. 晚年时期的淡泊明志:苏轼晚年时期的诗词风格更加淡泊明志,如《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种风格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的胸怀,对生活的豁达与通透。
四、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1. 主题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主题上有所不同。
其青年时期的作品多以抒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而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多关注人生、世事,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
2. 风格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青年时期的作品以豪放洒脱为主,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中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加深沉、内敛,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加淡泊明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3. 情感表达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所不同。
无论是欢乐、悲伤、忧郁还是豁达,都能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比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
五、结论通过对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必读论文:比较诗学的第三领域_兼论比较诗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必读论文:比较诗学的第三领域_兼论比较诗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2f5a9659b6648d7c1c74622.png)
比较诗学的第三领域∗——兼论比较诗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王柏华周荣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比较诗学目前在中国陷入了中西诗学比较的困境,比较诗学如何走出这个困境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文构想了比较诗学的三大领域:国际诗学关系史、诗学的跨文化研究和理论诗学,并着重阐述了第三领域即理论诗学的问题。
本文通过考察国际比较诗学的走向与文学理论的兴起,论证了这两个领域或学科的内在的同一性,最后指出,在世界文学的时代,生产世界流通的理论诗学是比较诗学的任务。
关键词:理论诗学;比较诗学;文学理论Abstract:Comparative poetics in China has gotten into a corner of “poetic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 How to get out of the corner? This essay conceives three fields of comparative poetics i.e. “international intercourse of poetics”,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oetics” and “theoretical poetics”, and elaborates the third field “theoretical poetic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comparativ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two study fields are essentially identical, and the task of comparative poetics is to produce theoretical poetics which can be circulated in the era of world literature.Key words:theoretical poetics; comparative poetics; literary theory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51-14在《比较诗学不是诗学比较》一文①中,笔者曾简单地勾勒过比较诗学的两大领域:即国际诗学关系史和跨文化诗学研究。
从比较诗学看古体诗这尤物的散文
![从比较诗学看古体诗这尤物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ff4ae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e.png)
从比较诗学看古体诗这尤物的散文从比较诗学看古体诗这尤物的散文古体诗之所以辉煌了华夏的记忆。
原因仿佛是抒情尤物般的平衡性。
从比较诗学来看,可能比较客观。
圣经诗篇第一首吴经熊博士译为:长乐唯君子,为善百详集。
不偕无道行,耻与群小立。
避彼轻慢徒,不屑与同席。
优游圣道中,涵咏彻朝夕。
反观当代学者冯象的白话译作:福哉!人若不依从恶人诡计不踏足罪人的路不和讥诮中伤的同席,而把欢愉交给耶和华之法——那法啊,他日夜诵习!按译者冯象自己的分析,吴译虽华丽大气,却囿于传统句法,无力表现圣诗第一首的复杂句式,只能精确而大化之,而译之。
为了凑韵,又不得不填入赘语。
于是一个“福”字变出两句不相干的套话:“长乐唯君子,为善百祥集”,这样一来反而比白话翻译还冗长。
原文短句递进转折的张力也不见了。
况“恶人”与“罪人” 脱去宗教意味,化为“无道”与“群小”;“讥诮中伤”误作“轻慢”;而希伯来经文的核心概念之一“耶和华之法”则成了含混不清的“圣道”。
诗篇第一首是全篇的序,或“锡安之歌”的门。
才进门,已是这般窘相,古体诗与白话文,表达虽始于理解,倘若古体诗跟充满活力的口语脱节,表达也可能导致误读、障蔽。
翻译的分析与细读比对如此,不可不谓心灵共振。
倘若意态较为模糊,诗歌的`词性逻辑不适合清晰表述的,我觉得古体诗有它的优势和特点。
而总体上,当代写古体诗是没有可能接续伟大的传统的。
悲夫大哉,创造与死亡,迫使传统变在而存在。
古体诗于当今也不例外。
还有一个反证。
庞德所译古体诗,已转换为美国的意象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格律诗了。
比较诗学的启示,大致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期末论文题目:浅析比较诗学中的中国唯美主义作者:顾一一学号:16789279院、系:专业班级: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浅析比较诗学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摘要文章借助于比较诗学,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
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中国现代文坛对唯美主义的引进是与新文学的产生同时进行的。
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为众多中国现代诗学观念创始者所持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命题在他们的文论中随处可见,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艺术的本身无所谓目的”、“这没功利心便是艺术的精神”(郭沫若);“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郁达夫);“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梁实秋);“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朱光潜)等。
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是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广泛影响的产物,同时也不能低估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先在结构”的作用和历史语境的制约。
关键词:唯美主义现代中国语境古典诗学为艺术而艺术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美主义思潮的产生对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的全面介绍和借鉴主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代表可推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
作为对传统的“载道”文学观的反拨,前期创造社作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在艺术的目的、艺术的功利等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衍生和借用。
他首先批评了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假使创作家纯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从事创作,都是文艺的堕落,隔离文艺精神太远了。
他进而提出文学的无目的论,“艺术的本身无所谓目的,……文艺如春日之花草,乃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
”此外,郭沫若还有其他唯美的观点偶尔一现,“毒草的彩色也有美的价值存在,何况不是毒草。
”川赞美毒草的美艳,这可谓绝对的对艺术美的追求。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郭沫若在否定艺术的目的和功利时,其言辞之明确、语气之肯定都与西方唯美主义者极为相似。
创造社其他成员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的观点虽然比郭沫若缓和得多,但他们的唯美主义倾向也非常明显。
郁达夫认为,“艺术所追求的是形式和精神上的美,我虽不同唯美主义者那么持论的偏激,但我却承认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
”成仿吾则主张:“文学上的创作,本来只是出自内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预定的目的”,“至少我觉得除去一切功利打算,专求文学的全与美,有值得我们终身从事的价值之可能。
”因追求文学的全,实现文学的美,自由创造,抒发内心的情感,不计功利,这便是早期创造社理论的核心。
以情感为核心的文学本体论,不仅是郭沫若、成仿吾等前期创造社作家的理论主张,而且也制约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郭沫若的《残春》、郁达夫的《沉沦》等便是这种情感本体论催生的成果。
创造社在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本体论的同时,也显然存在着忽视文学形式的局限。
纠正创造社创作上这种偏颇倾向的,是20年代中期成立的新月社。
该派主要成员闻一多、梁实秋、徐志摩等人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他们的文学观念深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梁实秋曾撰文介绍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并表示,“艺术是超越善恶性而存在的。
艺术没有善恶,只有美丑,……我以为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他的目的只是美,不晓得什么叫善恶;他的效用只是供人们的安慰与娱乐。
”闻一多在《戏剧的歧途》中宣称自己相信“纯艺术主义”,并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极富创见的“三美”说,“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简单地说,所谓新诗的格律,就是除了内容而外,一首诗必须听起来和看起来都要美。
听起来铿锵,看起来均齐、协调、舒服,赏心悦目,新月派诗人强调的是艺术美。
这种由情感向形式的“转折”.是文学对其本体地位与内部构成逐步思考与实践的产物,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的真正确立,也提高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品格。
客观地说,大多数新月派诗人在艺术功利的问题上并不完全赞同王尔德艺才独立于时代和艺术无关乎现实的绝对化观点,他们所主张的只是文艺与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疏离。
换句话说,新月派所主张的实际上是一种修正的或者改良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唯美主义思潮进人了它的鼎盛期。
这期间,政治黑暗,现实腐败,使许多迷惘而又仿徨的文人纷纷涌人文学艺术的象牙之塔。
浅草社成员希望在文学创作中摄取唯美主义等异域的营养,认为“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王尔德,尼采,波德莱尔,安特莱夫们所安排的”。
必须指出的是,浅草社成员在摄取异域营养时是做出了一些取舍的,他们吸收了唯美主义的世纪末情绪,着力于形式美的追求.但他们同时也舍弃了唯美主义“艺术超功利”和“艺术不表现真实”的思想。
因为他们主张,“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图弥洒社成员坚持“无目的”的艺术观,把《弥洒》规定为“无目的、无评论、不讨论、不批评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的月刊,他们所强调的是“舍文艺外,可以说再没有别的东西了”的主张,与王尔德“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以外,不表现任何其他东西”的观点是相似的。
进人40年代,中国文坛虽然出现了以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和九叶诗派等具有一定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力量,但是,在暴风骤雨的大时代背景映衬下和声势浩荡的现实主义大潮的挤压下,结合着文学创作而推举文学审美论的唯美主义思潮已渐趋退隐,朱光潜、宗白华、梁宗岱等一些美学家则以唯美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文学审美理论进行了更为深人系统的开掘。
他们除了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等,还借西方现代美学观念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开中国文艺美学之先河。
这种文艺美学相当集中地体现了文学审美论的思想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在现代中国已经被语境化的唯美主义。
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理论与唯美主义的差距从20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被引人中国,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接受、文学创作批评上的提倡和应用、理论形态的建构,到朱光潜已基本形成中国化和体系化的文学审美理论。
总体上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学审美理论虽也深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但在强调文学自律,处理文学的有用与无用、审美与道德、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并不那么极端。
我们认为,这既是对西方唯美主义文艺观念的“误读”,又是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和新文学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悟读”。
这种“误读”和“悟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个性主义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或社会政治主张,在受唯美主义者影响的中国现代文艺家这里具体演化为对于美的执着崇拜。
而这种美又总是与爱联结在一起,因为在唯美主义者看来爱与美构成了人类生命的所有秘密。
但是“爱”作为一种道德化的情感,在中西唯美主义者这里却是有不同的指向,这种不同也就显示了两者个性精神和美的表现形态的差异。
沈泽民在评价王尔德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王尔德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的人格中贯彻着个人主义的液汁,但是他的行为却上了迷路了…他的为人毕竟不是能使我们同情的,因为他除了自身以外没有一件事可以动他的爱心,他的热情是为一己的.他的艺术是为一己的,那怕他的恋爱也是为他的一己的,他抱了游戏的态度,换尽了他的一生,但是于我们又有什么贡献啊.沈泽民对王尔德个人主义的批评表现了中国现代文艺家从个性主义精神延伸出的爱之意与西方唯美主义者并不相同。
因为他们的爱要比王尔德广泛得多,他们要爱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
因此他们接受唯美主义的思想时大部分都在有意的误读中发生了变异,把美与救世救国联系在一起,极力强调美的社会功用,而不似王尔德那样主要地把美作为一己的享乐。
其次,由于中西唯美主义者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不同,美的内含也就发生了变化。
在西方唯美主义者王尔德那里灵肉一致作为生命之美的极致,往往是要发生冲突的,但这种灵肉冲突主要的是在生命内部产生的。
然而对于中国现代文艺家来说,生命内部灵与肉的冲突却转化为外在的现实与理想,社会丑恶与人生之美的冲突,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文艺家对于美的追求本来就包含有极少的肉体内容,主要是社会化的精神之美,这种冲突在五四时期并不完美的现实生活中也就必然地表现为现实与理想,现实之丑与理想之美的冲突。
中国现代文艺家于唯美主义所发生的如上变异,除了他们自身所意识到的社会使命感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这个重要的原因之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潜在的制约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在现代中国语境中对于美的追求受到政治文化空间的制约:一是个性解放,一是社会解放。
伴随着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当社会解放的政治性任务成为人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时,大部分作家便在个性解放的艰难路途中开始了转向,这种转向使他们逐渐离开了西方的唯美主义,因为唯美主义究其本质而言是与个性的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从1926年之后,西方唯美主义思潮逐渐地缩小了其影响的范围,但是在部分文艺家身上仍然以其顽强的力量体现出来,这就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和创造社的后期诗人王独清、穆木天等人以及30年代的现代派诗群。
西方文学中有重视人与自然对立的传统,唯美主义更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观推至一个极端。
与之相反,中国的文学传统却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两相融合。
这种观念不仅追求艺术形式的和谐,而且在情感上也崇尚自然与恬淡。
不用说像重精神享受的新月社、京派文人能够在与自然的接触中领悟到一种美的闪现;就是像创造社郁达夫等被人看作颓废色彩很浓的作家,一旦意识到悲愤之情奔涌到难以自控的境地时,也往往会借助于自然来调控。
这样,中国的唯美主义者就没有陷人西方唯美主义者那样对人生的彻底绝望和精神上的虚无之境,“他们至多不过是一群艺术上的感伤主义者,而不是颓废主义者。
”第三节西方文艺思潮对唯美主义的影响中国的唯美主义明显地受到了西方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与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由于各国的民族观念、文学传统、社会体制等不同,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相异之处。
首先是对艺术的理解不同。
西方唯美主义者如王尔德等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本源,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少于生活对艺术的模仿。
而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基本上是在承认生活对艺术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郁达夫就认为艺术与人生在本质上都是一体的,“艺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试问古往今来哪一种艺术品是和人生没有关系的?”中国的唯美主义者摒弃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唯心成分,将艺术从空中重新拉回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强化了唯美主义的积极色彩,摆正了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的位置。
其次,西方唯美主义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
而中国的唯美主义在“五四”时期反对的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