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技巧

合集下载

刑法案例分析技巧

刑法案例分析技巧

刑法案例分析技巧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

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如果是司法考试,只需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不用指出具体适用的刑罚)。

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定性首先需要确认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肯定不外乎两种结果,构成犯罪和不构成犯罪。

如果不构成犯罪,必须说明不构成犯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例如: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行为人在主观上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是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属于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不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主要有:1、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在法律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规定,就必须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来处理,不能以犯罪论处。

例如,1979年刑法第160条流氓罪中规定的“其他流氓活动”,包含了鸡奸行为。

但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为四个新罪名,并取消了原流氓罪的法条,但在新分的四个罪以及其他的各项罪名中,都找不到有关鸡奸行为的规定。

因此,对1997年刑法生效后发生的鸡奸行为,就不能再以犯罪论处。

2、刑法第13条中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但书”所说的情况,主要是指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一些罪名,如盗窃罪、侵犯通信自由罪、交通肇事罪等犯罪,在犯罪数额、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方面达不到构成该罪所要求具备的条件时,不能以犯罪认定。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因此,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经典刑事案例分析(3篇)

法律经典刑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30岁,无业人员。

2021年5月,张三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对方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事实1. 2021年5月某日,张三与邻居李四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三持刀将李四刺伤。

2. 李四被送往医院抢救,经鉴定为重伤二级。

3. 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分析1. 犯罪主体:张三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张三的行为侵犯了李四的生命健康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3. 犯罪主观方面:张三在争执过程中,持刀将李四刺伤,其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

4. 犯罪客观方面:张三持刀将李四刺伤,致其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四、案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三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2. 加重情节:张三的行为致李四重伤二级,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加重情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自首情节: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三虽不属于自动投案,但其被抓获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视为自首。

4. 量刑建议:根据张三的犯罪事实、情节及自首情节,建议对其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判决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张三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七年。

六、案例启示1.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在遇到纠纷时,应保持理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采取暴力行为。

刑法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刑法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与他人发生争执,于2019年5月15日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对方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事实2019年5月15日,张某某因与邻居李某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情绪激动,持刀将李某某刺伤。

李某某被刺后,张某某立即逃离现场。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张某某于当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本案定性本案中,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应当以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 犯罪情节分析(1)张某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伤人,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故意。

(2)张某某在作案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属于自首。

(3)张某某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重伤,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

4. 量刑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案的犯罪情节,建议对张某某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1. 自首情节的认定本案中,张某某在作案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认定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 邻里纠纷的预防本案源于邻里纠纷,反映出邻里关系的不和谐。

为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应加强邻里关系的调解和沟通,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促进邻里和谐。

3. 犯罪心理的剖析张某某在争执过程中持刀伤人,反映出其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刑法案例答题技巧

刑法案例答题技巧

刑法案例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在于对刑法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

以下是一些刑法案例答题技巧:
1. 仔细阅读案例:详细阅读案例描述,注意案例中提到的关键事实、时间、人物等信息。

确保理解案例背景和问题要求。

2. 确定问题要点:确定问题的要点,找出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这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

3. 分析行为要素:确定涉案行为的相关要素,在案例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事实依据。

例如,如果案例涉及盗窃罪,则需要分析是否有不法占有、抵触被害人意思表示等要素。

4. 应用法条规定:根据涉案行为要素,查找适用的刑法法条规定,将其应用到案件中。

注意法条规定的各种条件和要求,看是否符合案例中的情况。

5. 进行推理分析:根据案例中的事实依据和适用的法条规定,进行推理分析,判断涉案行为是否达到构成犯罪的
程度。

这可能涉及到判断事实的真实性、证明责任等问题。

6. 结论清晰准确:在回答问题时,要给出清晰准确的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案件是否构成犯罪、涉及哪些罪名等。

7. 辅助案例分析:如果需要,可以参考类似案例的法律解释、刑事判例或学术观点等来支持自己的推理分析。

这些辅助材料可以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据和观点。

8. 时间和结构管理:在答题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和结构,确保对每个问题都有充分的分析和回答。

确定答题思路后,可以先列出要点和逻辑顺序,再展开详细的分析。

总之,刑法案例答题技巧包括仔细阅读、分析行为要素、应用法条规定、推理分析、结论准确等方面。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技巧,你可以更好地应对刑法案例题目。

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法律(3篇)

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法律(3篇)

第1篇在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是衡量考生实际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不仅掌握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针对案例分析题的一些答题技巧:一、审题1. 理解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案情,把握案件的焦点。

对于复杂的案件,要分层理解,先理解整体案情,再逐步分析细节。

2. 识别考点:根据案情,找出涉及的法律考点,明确需要运用哪些法律知识来解答问题。

3. 确定答题要求: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分析”、“评价”、“建议”等,明确答题要求。

二、分析案情1. 提炼关键信息:从案情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当事人、事实、法律关系等。

2. 逻辑推理:运用法律知识,对案情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案件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

3. 注意法律适用:根据案情,找出适用的法律条文,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

4. 注意法律解释: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分析法律条文在具体案情中的含义。

三、组织答案1. 结构清晰:按照答题要求,将答案分为几个部分,使结构清晰。

2. 简洁明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和重复。

3. 逻辑严密:保持论述的逻辑严密,使答案具有说服力。

4. 注意论述层次:将论述分为几个层次,使答案层次分明。

四、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1. 法条分析:在分析案情时,要善于运用法条,将法条与案情相结合,分析案件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

2. 事实认定:在分析案情时,要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确保分析的基础是正确的。

3. 法律关系分析:分析案件中的法律关系,找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 法律责任分析:根据法律关系,分析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5. 解决方案:针对案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法律解决方案和实际操作方案。

6. 注意案例分析题的特点:案例分析题通常要求考生结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问题要全面,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2)论述要具有逻辑性,使答案具有说服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博主按语:经对比,此版本和14年版本毫无差别(比14年版本的还细),就用以前整理的这个呗。

第一部分方法论一、考查目标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

常考的知识板块有:(1)总则:①犯罪未完成形态;②共同犯罪;③自首和立功。

(2)分则:①财产犯罪;②人身犯罪;③贪污贿赂犯罪;④金融犯罪。

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

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

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

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

例如,2008年有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

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

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

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

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

这项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

4.综合联系能力。

案例分析题不可能像单选题一样只考一个考点,而会考查多个考点。

这些考点分散隐藏在案情巾。

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将众多考点进行综合联系的能力,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例如,考题有时会将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联系起来,将罪数与累犯联系起来,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死刑联系起来,将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联系起来。

5.组织答案的能力。

案例分析题也是一种文字表达题。

特别是近几年有些真题的提问只有一句话:“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解答这种题,就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答案的能力。

例如,有些考生将案情所涉罪名作为一级框架来组织答案,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解答策略虽然案例分析题层出不穷,但是仍有一定的解答规律。

根据多年总结的规律,在解答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被告人李某,男,17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被害人张某,男,16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导致张某重伤。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李某与张某因在教室里争抢一本书而发生争执。

2. 犯罪过程: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

3. 犯罪后果:张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鉴定为重伤。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故意伤害罪的认定与处罚。

四、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体:李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主观方面: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故意实施,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3)客观方面: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侵犯了张某的人身权利。

(4)客体:本案侵犯的是张某的人身权利。

2. 故意伤害罪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1)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附加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鉴于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减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六、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2. 在处罚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自首情节,依法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律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3篇)

第1篇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条文,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往往占据重要比例,因此掌握正确的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法律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案例分析【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履行了交付货物的义务,但乙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

甲公司多次催收无果,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

分析步骤:1. 事实梳理:首先,梳理案件的基本事实,包括合同签订、履行情况、违约行为等。

2. 法律关系分析:分析甲乙双方在合同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如甲公司的交付义务、乙公司的付款义务等。

3. 法律适用:根据案件事实,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4. 争议焦点:找出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如乙公司是否构成违约、违约责任如何承担等。

5. 论证分析: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题技巧1.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如“违约”、“赔偿”等。

2. 梳理事实:将案件事实梳理清晰,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3. 分析法律关系:明确甲乙双方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

4. 确定法律依据:根据案件事实,查找适用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5. 论证分析:对争议焦点进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6. 注意格式:答题时注意格式规范,如标题、段落、标点等。

7.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及答题技巧举例【案例】丙与丁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丙将房屋出租给丁,租金为每月5000元,租赁期限为两年。

合同签订后,丁按期支付了租金。

但在租赁期间,房屋被丙的亲戚借用,导致丁无法正常使用房屋。

丁要求丙赔偿损失,但丙拒绝赔偿。

法律案例分析考试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考试技巧(3篇)

第1篇在法律案例分析考试中,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提高法律案例分析考试技巧的建议,希望能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熟悉案例分析考试题型1. 单选题:考察对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的理解。

2. 多选题:考察对法律条文、案例事实的判断。

3. 简答题:考察对法律条文、案例事实的归纳、概括。

4. 判断题:考察对法律条文、案例事实的判断。

5. 案例分析题:考察对法律条文、案例事实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掌握案例分析考试步骤1. 阅读案例: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等。

2. 分析法律问题:根据案例事实,找出涉及的法律问题,如合同纠纷、侵权责任、刑事犯罪等。

3. 查找法律依据:针对法律问题,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案例等。

4. 进行法律分析:结合法律法规,对案例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法律问题。

5. 提出解决方案:根据法律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提高案例分析考试技巧1. 熟悉法律法规:熟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与考试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2. 培养法律思维:在分析案例时,运用法律思维,从法律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3. 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

4. 练习案例分析:多做案例分析题,熟悉各类案例分析题型,提高解题速度。

5.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案例时,注意运用逻辑思维,确保论证过程严密。

6. 关注时事热点:关注时事热点,了解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为案例分析提供素材。

7. 培养表达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8. 重视细节:在分析案例时,关注细节,避免因忽视细节而失分。

9. 保持冷静:在考试过程中,保持冷静,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完成所有题目。

10. 修改与完善: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答案,提高答题质量。

四、案例分析考试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1. 法律条文记忆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考生应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记忆,尤其是重点、难点条文。

法律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概述法律案例分析题是法学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案例,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对案件的事实、法律关系、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类题目不仅考察考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察考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针对法律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二、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1. 仔细阅读案例,把握案件事实在答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

包括案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事实经过、争议焦点等。

这一步骤是答题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案件事实,才能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判断。

2. 分析法律关系,找出法律依据在了解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要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这一步骤是答题的关键,考生需要根据案件事实,结合法律条文,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

3. 运用法律思维,分析法律适用在找出法律依据后,要运用法律思维,对法律适用进行分析。

考生需要结合案件事实,判断法律规范是否适用于该案件,以及适用法律规范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4. 确定答案,进行论证在分析法律适用后,要确定最终的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论证。

考生需要结合法律条文、案例分析、法律理论等,对答案进行充分论证,使答案具有说服力。

三、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1. 理解法律概念和原则在答题过程中,考生需要准确理解法律概念和原则,这是分析案件的基础。

考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对法律概念和原则的理解:(1)掌握基本法律概念:对法律概念进行梳理,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熟悉法律原则:了解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果。

(3)结合案例:将法律概念和原则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加深理解。

2. 熟悉法律条文考生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条文,以便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法律依据。

以下是一些建议:(1)重点记忆:对重点法律条文进行重点记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快速找到。

(2)归纳总结: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查阅资料:在遇到不熟悉的法律条文时,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刑法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刑法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6月,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

经鉴定,李某的伤势为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审理1. 一审法院审理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应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考虑到张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终,一审法院判决张某有期徒刑五年。

2. 二审法院审理被害人李某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应予维持。

最终,二审法院驳回李某的上诉,维持原判。

三、案例分析1. 犯罪构成要件本案中,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犯罪客体: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健康权,属于故意伤害罪所保护的客体。

(2)犯罪客观方面: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其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3)犯罪主体:张某已满十四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要件。

(4)犯罪主观方面: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李某重伤,仍然故意实施,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2. 犯罪情节及量刑(1)犯罪情节:本案中,张某持刀故意伤害李某,致其重伤,犯罪情节严重。

(2)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考虑到张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例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加强邻里关系和谐: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避免因琐事引发矛盾,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强化法律意识:公民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技巧(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答题概述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案例,分析案件事实,运用法律规范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为了提高案例分析答题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提供一些答题技巧。

二、案例分析答题技巧1. 熟悉考试大纲和教材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熟悉考试大纲和教材,了解考试的范围和重点。

通过对大纲和教材的研读,掌握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为案例分析答题奠定基础。

2. 精读案例,提取关键信息在阅读案例时,要注重提取关键信息,包括案件事实、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等。

对于案例中的关键信息,要仔细分析,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准确运用。

3. 运用法律规范进行推理在分析案例时,要运用所学法律规范对案件事实进行推理。

首先,要判断案件事实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其次,要分析案件事实在法律规范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得出结论。

4. 答题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答题时,要注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引言:简要介绍案件背景,明确案件性质。

(2)事实分析:对案件事实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等。

(3)法律适用:运用法律规范对案件事实进行推理,分析案件事实在法律规范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结论: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得出结论。

5. 注意答题时间分配在案例分析考试中,时间分配至关重要。

建议在阅读案例时,预留一定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在答题过程中,注意把握答题节奏,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6. 充分利用教材和辅导资料在备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辅导资料。

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导资料或请教老师等方式进行解决。

7. 做好模拟练习模拟练习是提高案例分析答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模拟练习,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

8. 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案例分析考试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刑法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的法律学科,其内容涉及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刑事诉讼程序等方面。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刑法的具体条文往往需要通过案例来加以解释和运用。

本文将通过分论案例的方式,对刑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第一、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刑法中的一种常见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伤害结果。

在某市某小区内,甲因与邻居乙发生口角纠纷,情绪激动之下,持刀将乙的手臂划伤。

经鉴定,乙的手臂伤情属于轻伤。

针对此案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主观方面的故意。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后果,且不但不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而且还希望或者接受这种后果的发生。

在本案中,甲明知自己持刀行凶会导致乙受伤,且并未采取任何阻止措施,可以认定其具有故意。

其次,客观方面的伤害结果。

伤害结果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他人身体上的损害。

在本案中,乙的手臂被划伤,经鉴定属于轻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综上所述,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第二、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由于过失行为致使他人死亡的犯罪行为。

在某市某工地上,甲未经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私自擅自在高空作业,结果导致乙被甲掉落的工具砸中头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针对此案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行为人的过失。

过失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违反法律规定而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未经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私自在高空作业,明显存在过失行为。

其次,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他人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本案中,甲的高空作业行为直接导致乙被工具砸中头部,最终导致其死亡,因果关系明显。

综上所述,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第三、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刑法中的严重犯罪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死亡结果。

法律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3篇)

第1篇在法律学习中,案例分析是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能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解答法律案例分析题的技巧,旨在帮助考生提高答题效率和质量。

一、审题技巧1. 精确理解题意: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案例背景、争议焦点和法律关系。

对于一些涉及多个争议点的案例,要分清主次,抓住核心问题。

2. 分析关键词: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案例中的关键词,如“合法”、“违法”、“侵权”、“合同”、“民事责任”等,这些关键词往往揭示了案件的性质和解答方向。

3. 明确答题要求:注意题目中的答题要求,如“简述”、“分析”、“论证”、“判断”等,这有助于考生调整答题思路和内容。

二、分析技巧1. 运用法律知识:在分析案例时,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对案件中的事实、法律关系和争议焦点进行梳理。

2. 分析事实与法律的关系:在分析案例时,要注意事实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如事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律是否适用于该事实等。

3. 运用逻辑推理:在分析案例时,要学会运用逻辑推理,从已知事实推导出未知结论,如根据法律条文和案例事实,推断出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 分析争议焦点:针对案例中的争议焦点,要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法律依据、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

三、论证技巧1. 逻辑严密:在论证过程中,要保证论证的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自相矛盾或逻辑漏洞。

2. 论据充分:论证时,要充分运用法律条文、案例事实、法律法规等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论证过程中,要突出争议焦点,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4. 论证结构清晰:合理安排论证结构,如提出观点、分析论据、论证结论等,使论证过程条理清晰。

四、答题技巧1. 简洁明了: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2. 按照答题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安排答题内容,如简述、分析、论证、判断等。

法律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案例,如何有效地进行解答,成为许多法学学子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法律案例分析题的解答技巧。

二、审题与理解1. 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在解答案例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范围、角度、重点等。

2. 理解案例背景。

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案件性质,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3. 关注案例细节。

案例中的细节往往能揭示案件的关键,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关注案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

4. 分析案例类型。

根据案例内容,判断其属于何种类型,如合同纠纷、侵权责任、劳动争议等,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三、法律知识运用1. 理解法律条文。

在解答案例时,要准确理解相关法律条文,包括法律术语、定义、原则等。

2. 运用法律原理。

根据案例背景,运用法律原理分析案件,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

3. 结合案例实际。

在运用法律知识时,要结合案例实际情况,避免生搬硬套。

四、逻辑推理与分析1. 确定案件事实。

在分析案例时,首先要确定案件事实,包括当事人、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等。

2. 运用逻辑推理。

根据案件事实,运用逻辑推理分析案件,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

3. 分析法律关系。

在分析案例时,要关注法律关系的变化,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劳动关系等。

4. 评估法律风险。

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评估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五、写作技巧1. 结构清晰。

在解答案例时,要保持结构清晰,按照“事实-分析-结论”的顺序进行。

2. 语言简练。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3. 逻辑严密。

在分析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4. 突出重点。

在解答案例时,要突出重点,抓住案件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六、案例分析实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实例,供参考:【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刑法学案例分析

刑法学案例分析

刑法学案例分析在刑法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刑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中。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探讨刑法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案例背景:小明因为盗窃行为被起诉小明是一名20岁的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他在一家商店盗窃了一部手机。

不料,他的行为被商店的监控摄像头拍下,并被警方逮捕。

随后,小明被起诉并面临刑事指控。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刑法学的案例分析:1. 行为构成:根据刑法学的相关理论,盗窃行为构成了犯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小明盗窃了商店的手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主观方面:在刑法学中,主观方面是指犯罪嫌疑人的故意或过失。

在本案中,小明盗窃手机的行为是有故意的,因为他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才做出了盗窃行为。

因此,他的行为符合刑法中对于主观方面的要求。

3.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学的相关理论,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本案中,小明作为一名20岁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他仍然可以被认定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因此,他应当为自己的盗窃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刑罚问题:根据刑法学的相关理论,对于盗窃罪的刑罚是有一定的法定刑和量刑标准的。

在本案中,小明的盗窃行为虽然是首次犯罪,但其涉案金额较大,因此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刑罚。

同时,考虑到他的年龄和学生身份,法院可能会酌情从轻处罚。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刑法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刑法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学科。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刑法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总之,刑法学的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刑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中。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读者对刑法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技巧(3篇)

第1篇一、理解题意,明确要求1.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案件的基本事实和争议焦点。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违法”、“侵权”、“合同”、“权利”等。

2. 明确答题要求,如要求回答法律关系、法律依据、法律责任等。

3. 确定答题范围,有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回答全部问题,有的则只要求回答部分问题。

二、梳理案件事实,找出关键信息1. 仔细阅读案件事实,找出案件的基本要素,如当事人、行为、时间、地点、后果等。

2. 分析案件事实中的关键信息,如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违法行为、侵权行为等。

3. 注意案件事实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对判断案件性质和责任有重要影响。

三、分析法律关系,确定法律依据1. 根据案件事实,确定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物权关系等。

2. 查找相关法律法规,确定适用的法律依据。

3. 分析法律依据,明确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

四、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案件性质和责任1. 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案件性质,如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合同纠纷等。

2. 根据法律依据,分析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判断其是否履行了义务、是否侵犯了他人权利。

3. 确定法律责任,如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五、组织答案,注意结构1. 答案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一般包括引言、分析、结论三个部分。

2. 引言部分简要概括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

3. 分析部分根据案件事实、法律依据、法律知识,对案件进行详细分析。

4. 结论部分总结案件性质、责任和解决建议。

六、注意以下答题技巧1. 答案要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2. 答案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3. 答案要有条理,层次分明,便于阅卷老师阅读。

4. 答案要全面,既要分析法律依据,又要结合案件事实进行分析。

5. 注意论述的逻辑性,使答案有说服力。

6.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题,采取不同的答题策略。

如对于侵权案件,要重点分析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

7. 熟悉常见的法律术语和概念,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法律案例分析的分析方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的分析方法(3篇)

第1篇一、了解案件背景1. 事实背景:了解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人物等,以便对案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法律背景:了解案件涉及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政策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3. 社会背景:了解案件所处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有助于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梳理案件事实1. 确定案件性质:根据案件事实,判断案件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刑事关系等。

2. 分析案件争议焦点:梳理案件中的主要争议点,明确案件的核心问题。

3. 识别案件关键证据:找出对案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证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三、运用法律规则1. 识别适用的法律规范:根据案件性质,确定适用的法律规范,如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政策等。

2. 分析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运用法律规则解决争议:根据法律规范,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进行判断和裁决。

四、借鉴相关案例1. 查找类似案例:通过检索数据库、查阅法律法规汇编等途径,寻找与本案相似的案例。

2. 分析案例判决理由:对比本案与类似案例的判决理由,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3. 吸取案例经验教训:从类似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为解决本案提供借鉴。

五、评价案件处理结果1. 分析案件处理结果的合理性:从法律、事实、道德等角度,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

2. 总结案件处理经验:从本案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3. 提出改进建议:针对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完善法律适用。

六、撰写案例分析报告1. 概述案件背景和事实: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物等。

2. 分析案件争议焦点:明确案件的核心问题,阐述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

3. 运用法律规则解决争议:根据法律规范,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进行判断和裁决。

4. 评价案件处理结果:从法律、事实、道德等角度,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

5. 总结案例分析经验:总结本案分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关于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关于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区居民张某因生活所需,心生盗窃之意。

张某了解到邻居王某家中存放有大量金银首饰,价值不菲。

于是,张某开始密谋盗窃王某家的财物。

经过一周的观察,张某掌握了王某家的作息规律,并确定了作案的最佳时机。

2019年6月的一个深夜,张某翻墙进入王某家,并迅速找到了存放金银首饰的保险柜。

在试图打开保险柜的过程中,张某被王某发现。

惊慌失措的张某拿起一把水果刀威胁王某,并逼迫王某交出钥匙。

王某为了保命,被迫交出了钥匙。

张某打开保险柜,将里面的金银首饰全部盗走,共计价值人民币10万元。

案发后,王某立即报警。

警方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张某。

张某在警方的强大压力下,最终承认了犯罪事实。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构成1. 犯罪主体:张某,男,25岁,无业人员。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张某已满十六周岁,符合犯罪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张某盗窃王某的财物,侵犯了王某的财产所有权。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犯罪主观方面:张某具有盗窃的故意,且实施了盗窃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4. 犯罪客观方面:张某翻墙进入王某家,并成功盗窃了金银首饰,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二)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本案中,张某盗窃的财物价值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依法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刑罚执行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法律案例分析的答题技巧(3篇)

法律案例分析的答题技巧(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类法学考试和司法考试中,案例分析题往往占据较大的比重。

因此,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对于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二、审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在答题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意。

对于复杂的案例,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部分,逐一分析。

2. 确定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事实问题、法律问题还是综合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答题策略。

3. 分析关键词: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违法”、“侵权”、“合同”等,这些关键词往往揭示了问题的核心。

三、事实分析技巧1. 提取关键信息:从案例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事实,如当事人身份、时间、地点、行为等。

2. 判断事实真伪:根据法律知识,判断案例中所述事实的真实性。

3. 分析事实关系:梳理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的法律分析奠定基础。

四、法律分析技巧1. 运用法律知识:根据问题类型,运用相关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案例等进行分析。

2.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对案例进行合理分析。

3. 综合判断:在分析过程中,结合案例的具体情况,对问题进行综合判断。

五、论证技巧1. 结构清晰:答题时,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论述,如总分总、因果关系等。

2. 论证有力:运用事实、法律、逻辑等手段,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证。

3. 语言规范:遵循法学论文写作规范,使用准确、简洁、明了的语言。

六、案例分析题常见错误及应对策略1. 脱离实际:在分析案例时,忽视实际情况,导致观点偏颇。

应对策略:结合案例背景,关注实际情况。

2. 逻辑混乱:论证过程中,缺乏逻辑性,导致观点不成立。

应对策略:理清思路,确保论证过程的逻辑性。

3. 法条运用不当:在分析案例时,对法律条文的运用不准确。

应对策略:熟练掌握法律条文,准确运用。

4. 重复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出现重复论述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案例分析技巧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

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如果是司法考试,只需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不用指出具体适用的刑罚)。

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定性首先需要确认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肯定不外乎两种结果,构成犯罪和不构成犯罪。

如果不构成犯罪,必须说明不构成犯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例如: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行为人在主观上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是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属于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不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主要有:1、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在法律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规定,就必须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来处理,不能以犯罪论处。

例如,1979年刑法第160条流氓罪中规定的“其他流氓活动”,包含了鸡奸行为。

但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为四个新罪名,并取消了原流氓罪的法条,但在新分的四个罪以及其他的各项罪名中,都找不到有关鸡奸行为的规定。

因此,对1997年刑法生效后发生的鸡奸行为,就不能再以犯罪论处。

2、刑法第13条中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但书”所说的情况,主要是指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一些罪名,如盗窃罪、侵犯通信自由罪、交通肇事罪等犯罪,在犯罪数额、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方面达不到构成该罪所要求具备的条件时,不能以犯罪认定。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因此,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

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换句话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负责,如果实施了这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则不负刑事责任。

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犯罪的,仍应当负刑事责任。

它们是:奸淫幼女的(第236条第2款);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7条第2款);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38条第3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第292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的(第267条第2款);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第269条)。

5、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但这里指的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是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6、属于意外事件的。

即刑法第16条规定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但在案例分析时,应当注意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的犯罪之间的界限。

7、正当防卫的。

即: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和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但如果在上述两款之外,属于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紧急避险的。

即刑法第21条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但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9、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

即犯罪已过刑法第87条规定的追诉期限的,不再追诉。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二)定罪如果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进一步确认构成什么罪,并说明构成该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在案例分析中认定犯罪的程序一般是:1、根据所给案例,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2、阐述该罪的概念和特征。

3、说明认定构成该罪的理由。

主要是根据案例所给的事实,依据犯罪构成的理论和刑法分则中该罪的构成条件,证明行为人的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均符合刑法分则关于该罪的犯罪构成,因此构成该罪。

4、注意罪名的转化。

某些犯罪行为,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某些罪名,但刑法分则对这类犯罪在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又规定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文定罪处罚。

这类罪名转化的案例,近年来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应当引起考生的注意。

这类转化的罪名主要有: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罪;第247条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第248条虐待被监管人罪;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等等。

5、有时候还需要证明行为人为什么构成此罪,而不构成彼罪的根据,即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这一点一般不是必经程序,但有时案例分析题要求应试者回答。

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也应当注意掌握罪名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目前,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罪名共有413个,如果要全部记住,难度很大。

但在司法考试、自学考试以及检察官素质考试中,都有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一般都详细划定了考试的范围、需要掌握的常用罪名等。

应试者只需将考试范围内的应当掌握的罪名熟记即可。

在复习准备中,要认真把握好各罪名的概念、特征和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考试时,也就不难确认所给案例的罪名性质以及对此展开分析了。

(三)定罪和量刑原则的运用司法实践中,完全根据刑法分则定罪和量刑的情况极少,通常还要根据犯罪事实综合运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规定的原则。

作为考试案例也同样如此,在案例所给的各种事实中,肯定还有一些需要运用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

迄今为止,笔者还从未看到过仅需依据刑法分则就可以定罪量刑的考试案例。

因此,在审查所给的刑事案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实和刑法的相关规定:1、行为人的年龄。

刑事案例中给定行为人的年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注明行为人的年龄;另一种是同时注明行为人的出生日期和实施犯罪的日期,此时就需要用后者减去前者求得行为人的实际年龄。

在年龄的认定上,一律以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行为人只有在过了14周岁、16周岁、18周岁的第二天起,才算已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

一定要注意不满14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这三个年龄段,这三个年龄段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有直接影响。

例如,对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的,必须阐明行为人具有刑法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以及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2、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时间。

应特别注意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这个日期。

凡是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并在1997年10月1日前判决未生效的,都要根据刑法第12条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处理。

3、行为人的人数。

如果行为人实施的是故意犯罪且为2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应适用刑法总则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

在案例分析中需要分清各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所起作用以及阐明刑法对主犯、从犯、协从犯、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4、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状态。

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和犯罪的中止。

因此,要仔细分析行为人在犯罪的什么阶段,是由于客观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认定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

同时阐明刑法总则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5、行为人的身份。

要特别注意行为人的身份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身份会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

例如: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最主要区别就在行为人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

此外,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某些犯罪时,虽不影响定罪,但在量刑时要从重处罚。

如国家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从重处罚,等等。

如果犯罪主体是单位的,也要阐明根据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应当适用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数个犯罪。

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犯罪,需要分清是在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还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发现漏罪的;或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这几种情况,然后分别根据刑法第69条、第70条、第71条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

7、行为人是否为累犯。

如果案例给了行为人以前曾因故意犯罪被判过刑,且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的时间不满5年,又再次实施故意犯罪的,有可能构成累犯。

应阐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不得假释的原则。

8、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是否有自首、立功的情节。

如果有,也需要阐明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立功的处罚原则。

9、其他需要运用总则的情况。

如:精神病人犯罪的;聋哑人、盲人犯罪的;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缓刑、假释期间实施犯罪的;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使用特别的方法犯罪的,等等。

这类情况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也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