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钱钟书讲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回忆钱钟书先生阅读答案

回忆钱钟书先⽣阅读答案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学研究家。
钱钟书的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边上》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回忆钱钟书先⽣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回忆钱钟书先⽣阅读材料 我最初知道钱钟书的名字⼤约是在1947年。
记得当时⾃⼰去西单商场书肆闲逛,见到开明书店印⾏的⼀本讲⽂论的书,书名叫《谈艺录》。
初读之后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作者学问的渊博,在古⽂与好⼏种外⽂中任意驰骋,左右逢源。
这令我对作者钱钟书很好奇,因为⼀般使⽤⽂⾔写书的⼈多半不长于西⽂,⽽专攻西学的⼈通常不会⽤⽂⾔著书⽴说。
能够兼备这两种能⼒的⼈实在是少⽽⼜少。
1950年,我听清华外语系学⽣说钱先⽣讲课如何精彩,于是转投清华外语系三年级。
虽被录取,但终因舍不得离开北⼤燕⼘荪教授⽽未去清华报到。
未曾听过钱先⽣讲课,也算是⼀件憾事。
1952年,北⼤、清华、燕⼤有⼀部分外语系毕业⽣于暑假后临时调到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作,我被分配到笔译处。
当时许多英语专家如朱光潜、钱钟书、许国璋、萧乾、卞之琳、杨宪益、李赋宁、杨周翰等⼈也来此担任翻译⼯作。
朱光潜和钱钟书分别是英译中、中译英的最后定稿⼈。
记得⼀天下午,当时有些专家正在为⼀个定冠词是否该⽤⽽难以决定,碰巧钱先⽣(此时只有四⼗多岁)精神奕奕⾛了进来,只听他说了⼀句“怎么不能⽤”,全室的⼈顿时鸦雀⽆声,不再议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家对钱先⽣学识的信赖。
这是我第⼀次近距离地看到钱先⽣本⼈。
时光⼀晃便到了六⼗年代。
⼤约在1964年,我去东城乾⾯胡同看望卞之琳先⽣,不巧卞先⽣下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去了。
于是我便打听到钱先⽣的住所,冒昧登门拜访。
在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前,我请教了很多问题。
我当时正在翻译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
当我提到该书的书名时,他不加思索即刻⽤英⽂解释说:“What it includes and what it excludes.”⼀下⼦就把Scope和limits两个词的涵义点活了。
非连续性文本钱钟书《谈中国诗》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德州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钱钟书《围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围城(节选)钱钟书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
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
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
”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
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
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
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
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
左颊忽然星星作痛。
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
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
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
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
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
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
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
”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
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
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
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
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
钱钟书《围城(节选)》阅读理解(三)

钱钟书《围城(节选)》阅读理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城(节选)钱锺书他丈人丈母见他,欢喜得了不得。
他送丈人一根在锡兰买的象牙柄藤手杖,送爱打牌而信佛的丈母一只法国货女人手提袋和两张锡兰的贝叶,送他十五六岁的小舅子一支德国货自来水笔。
丈母又想到死去五年的女儿,伤心落泪道:“淑英假如活着,你今天留洋博士回来,她才高兴呢!”周经理哽着嗓子说他太太老糊涂了,怎么今天快乐日子讲那些话。
鸿渐脸上严肃沉郁,可是满心惭愧,因为这四年里他从未想起那位未婚妻,出洋时丈人给他做纪念的那张未婚妻大照相,也搁在箱子底,不知退了颜色没有。
周太太领他去看今晚睡的屋子,就是淑英生前的房。
梳妆桌子上并放两张照相:一张是淑英的遗容,一张是自己的博士照。
方鸿渐看着发呆,觉得也陪淑英双双死了,萧条黯淡,不胜身后魂归之感。
吃晚饭时,丈人知道鸿渐下半年职业沿尚无着落,安慰他说:“这不成问题。
你回家两个礼拜,就出来住在我这儿,我银行里为你挂个名,你白天去走走,晚上教教我儿子,一面找机会。
好不好?”鸿渐真心感激,谢了丈人。
丈母提起他婚事,问他有女朋友没有。
他忙说没有。
丈人说:“我知道你不会有。
你老太爷家教好,你做人规矩,不会闹什么自由恋爱,自由恋爱没有一个好结果的。
”丈母道:“鸿渐这样老实,是找不到女人的。
让我为他留心做个媒罢。
”丈人道:“你又来了!他老太爷、老太太怕不会作主。
咱们管不着。
”丈母道:“鸿渐出洋花的是咱们的钱,他娶媳妇,当然不能撇开咱们周家。
鸿渐,对不对?你将来新太太,一定要做我的干女儿。
不要有了新亲,把旧亲忘个干净!这种没良心的人我见得多了。
”鸿渐只好苦笑道:“放心,决不会。
”心里对苏小姐影子说:“听听!你肯拜这位太太做干妈么?亏得我不要娶你。
”他小舅子好像接着他心上的话说:“鸿渐哥,有个姓苏的女留学生,你认识她么?”方鸿渐惊骇得几乎饭碗脱手。
他还没有回答,丈人说:“是啊!我忘了——效成,你去拿那张报来——我收到你的照相,就文书科王主任起个稿子去登报。
窗钱钟书阅读答案

篇一:窗钱钟书阅读答案
篇二:窗钱钟书阅读答案
篇三:窗钱钟书阅读答案
篇四:窗钱钟书阅读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篇五:窗钱钟书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11.开头由赏春而引出下文对窗的意义的阐发;(1分)结尾承接上文所讲关窗的需要,点出关窗的原因之一是春天仍有残冷。
(1分)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整一。
(2分)12.在屋内即可享有、驯服自然,(2分,享有、驯服各1分)在关了门情况下也可以生活,(1分)让外面的人也能揣摩屋主的意思。
(1分)13.通过对比,突出窗的独特意义;(2分)通过比较,点明窗在人类生活中的更高阶段;(2分)通过类比,阐述窗对驯服自然的作用。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钱钟书作品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钱钟书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
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糊,只配做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傅”,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
弄饭给我们吃的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
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赏。
人生就因此复杂起来。
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
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
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
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
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
吃的菜不用说尽量讲究。
有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舌头像身体一般,本来是极随便的,此时也会有贞操和气节了;许多从前惯吃的东西,现在吃了仿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进口。
钱钟书的谦逊阅读练习及答案

钱钟书的谦逊阅读练习及答案文化大师钱钟书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书香之家。
幼时抓周时抓得一本书,得名‚钟书‛;考大学时数学只有15分,却因国文英文成绩出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后留洋深造,恣意读书,因用眼过度而患上头晕的顽疾。
学成归国,钱钟书左手创作右手治学。
一部《围城》,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神来之笔随处可见,风靡海内外,畅销几十年;一部《管锥编》,博大精深,振聋发聩,妙绝之论,震惊学术界,倾倒读书人。
钱钟书著作等身,声名远播,却特别谦逊。
对于年轻人,钱钟书一向以友相待,不摆长者和老师的架子。
王水照是他指导的研究生,但他收到王水照寄赠的《唐宋文学论集》时,在回信中说:【甲】‚吾友明通之识,缜密之学,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老夫何与焉。
王水照曾师承钱钟书,不敢说自己的本领‚如孙悟空所谓自家会的。
一次见面对钱钟书说:我是您的学生,有‘文’可证。
当年我的进修计划和您的审批意见俱在,白纸黑字。
钱钟书听了大笑:给你写的题签,特地盖上我的印章,已经表示咱们的交情了。
但事后写信,钱钟书仍以平辈待之,称王水照为‚贤弟‛‚贤友‚吾兄。
钱钟书把王水照这个弟子当做朋友,那是他的谦虚了。
其实,他曾手把手教王水照写论文。
王水照执笔写的《唐诗选•前言》全文一万多字,钱钟书为此写的审读意见有一千六百多字。
王水照文章开头说: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钱钟书以为不妥,指出:首句‘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宜改为‘我国文学史’更妥,因‘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在语言上血肉联系,且唐诗至今还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价值。
此为开宗明义之句,应说得高瞻远瞩些。
何况隔一句又说‘我国古代诗歌’,似不须重复如此。
鲁迅语可引,但其意‘到唐已被做完’是绝后,而把它来承上句‘空前繁荣’,稍觉不贯,至少得说‘鲁迅先生还甚至说’这一类字样。
王水照文稿中还有这样一句: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
【名师讲题】钱钟书《《围城》第八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围城》第八章(节选)钱钟书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
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
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方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
自从辛楣一走,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想暑假以后另找出路。
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
这封信的措词,他还没有详细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校长室送给他怎样的聘约。
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回信可以理直气壮,责备高松年失信。
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这么一来,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完全为了公事。
①不料高松年省他起稿子写信的麻烦,干脆不送聘约给他。
孙小姐倒有聘约的,薪水还升了一级。
有人说这是高松年开的玩笑,存心拆开他们俩。
高松年自己说,这是他的秉公办理,决不为未婚夫而使未婚妻牵累——别说他们还没有结婚,就是结了婚生了小孩子,丈夫的思想有问题,也不能“罪及妻孥”,在二十世纪中华民国办高等教育,这一点民主作风应该具备。
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期聘约已经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
这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
计划好的行动和说话,全用不着,闷在心里发酵。
这比学生念熟了书,到时忽然考试延期,更不痛快。
高松年见了面,总是笑容可掬,若无其事。
②办行政的人有他们的社交方式。
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高松年的工夫还没到家,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仿造的古董,破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
鸿渐几次想质问他,一转念又忍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
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
他们的劳作、爱情、
生活化为《诗经》。
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
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
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
《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迁
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
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
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
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
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
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
而北方文学更
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
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
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
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
正的成熟。
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
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
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
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
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
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
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
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
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
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
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无论南北
相距多么遥远,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已化做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听钱钟书讲文学》)
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
宝库的国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
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
象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
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4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
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于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
索初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宋高宗的南迁,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
不如南的格局,表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
就也与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
上站得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
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所以,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答案】41. D 42. C 4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