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五年级科学下册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造一艘小船》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章节课名第一单元第四课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师上课教学环节页码内容1.情境导入 1.1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
很多以水为生的民族还在使用着这类简单而实用的船,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进,船在动力和外形上发生了很大的进步。
2.探索新知 1.2最早出现的是以浮具为水上工具和人力划桨为推动力的木船。
1.3后来出现了以人力和风力等为动力的帆船。
1.4这是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每小时8公里。
1.5这是19世纪出现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船。
1.6当今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开辟了新的动力来源。
图为美国“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和以空气为动力的气垫船。
1.7纵观船的发展史,同学们感受到船只的变化了吗?你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讨论3分钟)其实,上节课我们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知道铁块在水中是沉的,用钢铁制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还能装载很多货物,是因为体积越大的船,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水的浮力也就越大,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这节课我们也来造一艘小船,材料是橡皮泥。
大家准备用橡皮泥造一艘什么形状的船呢?你有增加小船载重量的好方法吗?是的,我们要把小船做成空心的,而且要尽量做得体积大一些,这样排开的水量也会大一些,装载量也就1.12我们先观看一段实验视频,探究一下同重量不同体积与形状的小船,装载量是否存在差异。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造一艘小船》教案2
3.全班交流并评出“载重冠军船”。
4.引导学生共同交流:增加船的稳定性和载重量的具体方法。
1.各组明确比赛规则,并进行动手实践。
2.展示小船
3.交流评比
4.观察了解
5.交流并得出结论。
采用动手实践与竞赛评比相结合的探究方式,既增强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科学态度。
《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已经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但对于相同重量的同一类物体,如何增加它的排开水量已达到增强装载量这一问题,却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践,因此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集中展示引入新课
1.上一节课,老师让每个小组在课外设计一艘小船,下面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一下自己造的小船吧!(展示时请当众用垫圈验证一下它的载重能力。)
2.大家所展示的小船造型都很精美,但在载重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
3.引导学生猜测小船载重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联系生活开阔视野
1.课件展示: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船只,让学生感知船的发展历程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交流活动:如果你将来成为了一名船舶设计者,你准备设计出一艘怎样与众不同的船只?
1.观察、感知
2.交流汇报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感知船的发展历程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板书设计:4.造一艘小船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科版科学五下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五下4第7单元《造一艘小船》中的一部分。
该单元涵盖了孩子们小学阶段必须了解的关于浮力、物体的密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目标•能够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能够构建简易的小船•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浮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小船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教学难点•如何确保小船的稳定性和漂浮性•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1.浮力原理2.小船的构建3.实践操作:造一艘小船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带领学生了解浮力原理•描述物体的密度和因此浮力导致它漂浮的原理•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浮力实验步骤二:带领学生构建小船•介绍小船制作的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制作小船模型并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小船如何能够漂浮步骤三:实践操作,造一艘小船•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进行测试和实践•描述学生制造和测试小船的流程,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物体密度的概念和实践操作的理解四、教学评价与作业4.1 教学评价学生能否理解物体密度和浮力原理,能否使用材料和工具制作小船,并能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物体密度概念的理解。
4.2 作业学生完成针对小船制作与测试的小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小船制作过程、小船设计思路、在测试过程中的发现和结果分析,然后分析报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该节课采取了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法,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原理和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
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把控学生的安全问题,要确保学生制作的小船牢固可靠并优雅漂浮,加强学生练习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思考小船制作的细节和可能的改进。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鼓励他们多分享对于物理和浮力方面的体会,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6)(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艘⼩船教科版(6)(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造⼀艘⼩船教学⽬标1、科学概念: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体积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2、过程与⽅法:探索⽤橡⽪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船浸⼊⽔中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教学难点】探索⽤橡⽪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船浸⼊⽔中的体积。
教学⽅法教法:实验法,讲授法,引导互相合作。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主动建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组⽔槽⼀个,同等体积的橡⽪泥若⼲,⼀⾓的硬币。
船的发展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激趣导⼊:1、⼤地中⼼⼩学五⼀班的同学们正在组织⼀场发明创造赛。
2、⼤地⼩学的同学们向严垅⼩学的同学们发来了“挑战信”要与清⽔⼩学的同学们⽐“造⼀艘⼩船”。
揭⽰课题——造⼀艘船(板书)3、介绍船的发展史。
互动合作(⼀)⽤橡⽪泥造船1、制订⽐赛规则:⽤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谁制造的⼩船装载量⼤。
2、思考问题:怎样才制造出装载量⼤的船呢?学⽣分⼩组在⼩组内轻轻讨论⼀下,先画好设计图,再制作。
(⼆)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1、先预测⼩船的装载量。
2、以⼩组为单位,结合记录单,明确本组的分⼯,先预测你们的⼩船能装下多少硬币,然后再实际的去测⼀测。
展⽰交流(⼀)第⼀次造船的结果1、每组汇报第⼀次的⼩船的预测和实测的硬币数,出⽰每组的实验结果。
2、选取装载量⽐较⼤的和⽐较⼩的⼩组汇报本组的分⼯、测量结果。
操作员演⽰硬币测量⼩船装载的过程。
3、思考:是什么影响⼩船的装载量?我们的操作有什么影响?4、总结: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体积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操作时动作要轻,保持船的平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船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浮沉原理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船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小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并理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理。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小船的制作。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船的浮沉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船的浮沉原因。
3.制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浮沉原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船。
4.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5.总结: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船的浮沉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浮沉原理1.船的形状和结构2.船的浮力3.船的重力4.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制作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作品质量主要评价学生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认识浮力与船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学会制作小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并运用到小船的制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类型的船模型、泡沫板、塑料瓶、竹签、细线等。
2.学具: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船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船有哪些部分组成吗?2.学习浮力知识(1)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举例说明浮力的作用:如轮船、木筏等。
(3)讨论:如何让小船浮在水面上?3.制作小船(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艘小船,并说明设计理念。
(2)发放材料: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3)指导学生制作小船:a.画出船体轮廓,用剪刀剪出船体。
b.用胶水将船体与船舱连接。
c.添加船帆,用细线固定。
d.调整小船的重量,使其能浮在水面上。
4.测试小船(2)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使其浮力更好?(1)引导学生分享制作小船的过程和感受。
(2)讨论:通过制作小船,我们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五、作业布置1.画出一艘自己设计的船,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家长监督下,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小船,并记录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小船,让学生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和浮力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浮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因为它很轻。
教科版科学五下造一艘小船
选择合适的推进方式, 如帆、桨、喷水等,提
高航行速度。
确保船体结构牢固,能 够承受航行中的风浪和
冲击。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 下,尽量减轻船体重量,
提高航行性能。
创新设计思维
利用新型材料
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轻质高 强度材料,提高船只性能。
引入新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降低能耗和排放。
智能化设计
跨学科整合
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 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船的构造、原理和设 计要素,掌握基本的造船 技术。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并建造一艘小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造船的兴趣和 热爱,感受科学与技术的 结合,培养跨学科解决问 题的意识。
教科版科学五下造一艘小 船
• 引言 • 船只设计理念 • 制作材料与工具 • 制作步骤与方法 • 调试与改进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造船技术
了解造船的基本原理和技 术,包括船体设计、材料 选择、建造工艺等。
动手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 身体验造船的过程,培养 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是否平稳,无明显摇晃。
检查船底密封性
确保船底密封良好,无渗漏现象, 以保证船只在航行过程中的安全。
测试船只动力系统
检查船只发动机、螺旋桨等动力系 统工作是否正常,确保船只能够顺 利启动和航行。
问题分析与解决
分析问题原因
实施解决方案
对试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问 题提供依据。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同时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课题
1.4造一艘小船
课时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首先是“用橡皮泥造船”,让学生根据一定量的橡皮泥进行造船,怎样将船造得大一点。小组完成造船后,进一步探究“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让学生了解用了什么方法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可是橡皮泥造的船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入“用其他材料造船”。学生通过设计造船计划,然后进行科学实践,完成船模的制造。在这个基础上,全班进行“船的展览会”,通过相互比较和了解,学生对“船的发展”有了探究的兴趣,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历史,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学生的创造欲望。
本课还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同时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实验,小船在水中是否稳定?能装多少“货物”?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如何测试小船的浮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如何制作一艘稳定的小船。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小船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浮力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小船的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师用书。
2.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如塑料瓶、木棍、绳子等。
3.测试浮力的工具:如称、水等。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作好的小船,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船的结构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开始制作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船的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如何使小船更稳定?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稿-造一艘小船_教科版《造一艘小船》说课稿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
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4《造一艘小船》教案
从诗句导入,新颖,调动学习兴趣
简单了解船与人们生活关系
讲授新课
一、用橡皮泥造船
1、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2、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我们怎样造能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船呢?
【提示】
首先,利用天平称出重量相同的橡皮泥。
其次,试着捏出一艘装载量尽量大的船。
总结课堂
板书
用橡皮泥造船
造一艘小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其他材料造船
板书设计
材料
特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的小船照片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
1、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一些,装载的货物就多。
2、自制小船可以从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等方面制定计划。
3、往小船里放入货物时,动作要轻,分布要均匀。4、给小船增设船舱可以增加货物装载量。
5、木筏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是船舶的先祖。
6、橡皮泥在重量、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它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装载量就越大。
1、指导学生从准备、制作和改进与完成等方面制定造船计划。
(1)准备
①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②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2)制作
画出船的设想草图,然后动手制作
(3)改进和完成
首先,把小船放进水中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改进。
其次,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有什么优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造一艘小船实验记录
设计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下面的诗句与哪种交通工具有关?
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船的原理,学习制作一艘小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船的原理,学会制作一艘小船,并能解释其浮力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船的原理,制作小船的方法。
2.教学难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创新设计小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步骤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制作小船的步骤,讲解浮力原理。
3.学生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
4.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小船的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总结升华: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原理浮力原理制作小船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环保意识兴趣、热情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4.造一艘小船【教材简析】《造一艘小船》是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四课,该内容是浮力的应用,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
本课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设计制造其他的船”、“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和“船的发展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史,引入“橡皮泥小船制作赛”,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再尝试设计使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造船。
课后制作自己的个性小船,再举办船的模型展览会,让学生介绍并评价小船。
本课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
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3.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人类创造发明船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水槽、若干橡皮泥、垫圈、汇总表。
小组:水槽一个、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圈、记录单、毛巾。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造船的基本步骤和材料。
2.掌握自己动手制作小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造船的基本步骤和材料。
教学难点:
学会自己动手制作小船。
教学准备:
瓶盖、蜡烛、烛心线、薄木片、胶水等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船只,引导学生们讨论船只的构造和用途。
Step 2:呈现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要制作一艘小船,你们会选择什么材料和工具呢?
Step 3: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介绍
引导学生们讨论和列举制作小船可能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如瓶盖、薄木片、胶水等。
Step 4:制作小船的步骤
1. 将一个瓶盖固定在一块薄木片上,用胶水粘贴。
2. 将烛心线固定在另一块薄木片上,用胶水粘贴。
3. 将两块木片胶合在一起,确保瓶盖朝上,烛心线朝下。
4. 等胶水干透后,小船就制作完成了。
Step 5:制作小船实践
让学生们按照上面的步骤,动手制作自己的小船。
Step 6:展示和分享
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Step 7:学科拓展
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小船能够浮在水面上,进一步了解液体压力的原理。
Step 8: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或调查任务,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Step 9: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小船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
Step 10:课后反思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对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学习设计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学生的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知道船的设计原理。
2.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制作一艘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船的结构特点,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制作一艘小船。
2.难点:船的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船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小船的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小船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船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我国古代的船舶文化,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船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关于船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船舶文化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构造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船的结构和功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可能对船的结构和浮力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加深对船的构造和浮力原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掌握制作小船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制作小船的基本技能。
2.难点:浮力原理在船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船的结构和功能,浮力原理。
2.示范法:展示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技巧。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小船,培养动手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例、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
2.学具: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浮力原理。
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小船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示范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技巧,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原理在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提高其性能。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船的结构、浮力原理以及制作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善自己的小船制作,观察其在水中的浮力表现,并撰写观察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极下册《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极下册《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极下册《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亲身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小船的活动过程。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在科学探究中认识到船舱的大小与船的载重量的关系,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原有认识的思想。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每组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教学过程】一、简述船的发展过程,了解船的发展史1.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船的种类和形状有很多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船的发展史。
2.出示多媒体课件,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借助文字进行讲解。
(课本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根据动力把这几类船归类。
3.小结: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二、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造船比赛,尝试用橡皮泥造一艘小船,造小船很容易,但如何能让我们的小船多装载货物呢?这是一个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
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
听了这个故事,了解了船的发展史,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想到前人对船的科学探究及其成果;或想到船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与用途;或也想自己动手造一艘小船等等)。
【这样,学生通过情景导入感知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人类的发明创造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心中的创造欲望;产生探求新知的心理需求。
】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兴趣、态度和获取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
而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进行科学探究。
】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假设猜想,设计实验
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本环节,我首先出示一定量的橡皮泥,问道:“我们用这块橡皮泥怎样才能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船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设想做一只怎样的船,才能装更多的玻璃球。
各小组按自己的设想提出设计方案。
我同时提醒学生:在船做好后,进行试装玻璃球时,要仔细观察,有了问题要及时讨论,想办法解决。
两个问题,两个层次。
前者是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在活动中进行综合的运用,是个“设计与制作”的问题,目的是要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后者是个“观察与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在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把两个性质不同问题放在一起,一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少了一个制作指导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时间;而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结合,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的思维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学生动手制作、试验、改进。
在试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船装了较多的玻璃珠,有的船装的较少,有的甚至没装就沉了?……学生通过试验会想到很多解决办法:为了防止船下沉,要把船底造宽薄一点;为了防止船倾斜,需要做船舱来固定弹珠;为了保持船的平衡,玻璃球要一个一个对应地放进去;为了防止进水,可以把船舷造高一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探究,不断改进小船以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小船做改进,既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续,也是对探究活动的修正与再认识,还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应用而得到巩固。
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反思、修正过程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
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载重竞赛,整理事实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橡皮泥小船载重竞赛:同样还是同等大小的橡皮泥,能造出一艘装载更多玻璃球的船吗?收集实验数据,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根据实验结果,评出装载玻璃球最多的船为“冠军船”。
4 船形实验项目实验结果我们的发现装东西是否平稳能装多少个玻璃球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而竞赛活动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表达交流,研究事实
我让获得冠军小组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各小组分析一下自己的小船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改进。
这样能促使
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进行回顾。
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对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活动中做出说明,这不但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结果做出总结,更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充分的科学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表达、倾听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强化新知,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船:假如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船舶设计师,你想怎样去设计一艘未来的船呢?
(引导学生用其它材料设计、制作出更多的船,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强化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创造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
因而科学课堂教学应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的活动。
在科学课中仅仅让学生学会观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实验等科研方法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教学过程、科学过程、认知过程“三统一”和“第一性材料”的科学课程原则,
教学过程:实践操作—表达交流—归纳概括
(探究活动)(获取新知)(得出结论)
科学过程: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认知过程:感觉认识—知觉认识—慧觉认识
(全面感知)(前期概念)(科学概念)
此外,我借助多媒体互助教学手段,利用创设情景、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