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特殊性以及倒置效应的研究

合集下载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业1、研究主题大背景:面孔识别研究点:动态面孔增益效应2、大背景2.1 概念面孔识别是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领域。

20 世纪70 年Ekman 和Frisen 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并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

20 世纪80年代,Bruce 和Young 系统地研究了人对面孔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自此,面孔识别成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孔识别包括,面孔身份识别,即人能轻易地从不同表情中识别出同一个人的面孔,面部表情识别,即从不同人的面孔上识别出同一种表情。

2.2 研究方法2.2.1 快速分类范式快速分类实验speeded classification task,由Bruce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Bruce 用熟悉与不熟悉人的面部表情图设计了3 个快速分类(speededsification task)实验。

实验一要求被试行表情分类判断,结果发现判断不受熟悉影响;实验二要求被试进行性别判断,结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判断;实验三要求被判断是原始图片(intact face)还是改动过的图片(jumbled faces),结果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这种身份判断。

实验结果出现了分离:熟悉度影响身份识别,但并不影响表情判断。

这支持功能模型假设[1]。

2.2.2混合范式混合范式由Calder 和Young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混合范式指实验用的材料即面孔的上下两半分别由不同的身份和/或表情组成,再要求被试进行身份或者表情的匹配任务。

Calder 和Young的实验结果支持并行独立路径假设[2]。

2.2.3 Garner范式Garner范式由Garner设计]Garner 效应作为测量指标来考察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

Garner 效应是Garner 提出的研究两个维量之间交互干扰程度的一种测量指标,经典的Garner实验范式包括两个实验组段,考察两个维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本书将介绍和探讨各种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一、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化:冯特提出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叫做内省的技术来研究心理过程,冯特指出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冯特认为心理学要研究意识。

艾宾浩斯设计了无意义音节及节省法来研究人类记忆。

另一位认知心理学的权威是威廉.詹姆斯。

二、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意识太模糊以至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者拒绝研究隐含的过程,因此,心理活动的研究受到了阻碍。

但行为主义还是对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欧洲,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他说,获得一个新的记忆,就象鸟舍里新增加了一只鸟一样,而回忆就象从鸟舍中捕捉出这只鸟进行检查一样。

柏拉图的鸟舍模型使人能够在记忆的储存和提取(即回忆)之间作出重要的区分。

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年。

许多研究者发表了有影响的书籍和文章,这些出版物涉及到注意、记忆、语言、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了。

认知革命:“最好象一个阻止来自意识和主观性的压力的闸门,突然被打开了一样。

认知心理学名声的戏剧性上升,和几方面因素是分不开的:一、心理学家对统治美国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二、语言学家,如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三、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行为主义的术语很难用来解释记忆现象。

四、瑞士著名理论家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婴儿面孔偏好理论模型述评

婴儿面孔偏好理论模型述评
线性系统模型同时考虑到了刺激和婴儿视觉 系统的特点。因此,该模型认为婴儿大脑中并不存 在面孔偏好中枢,婴儿偏好面孔只是由于组成面孔 的各要素,如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物理能 量特性,对他们视觉产生的综合作用恰好可以和其 较弱的对比敏感性相匹配,从而能够被婴儿观察 到。
尽管LSM可以解释一些婴儿视觉研究得到的 结果。但该理论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在Slater的研 究中,他使用物理特性匹配的水平线条和竖直线条 作为刺激材料给婴儿呈现,发现婴儿偏好观看水平 线 条 图案 。这种 现 象用 LSM无 法 解释 。为此 , Kleiner(1987)对LSM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一个顺序 的两阶段LSM模型。修正后的线性系统模型认为婴 儿视觉系统首先对刺激的物理能量特性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刺激的物理能量特性相同,再比较它们的 结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图形的结构成为影响视 觉偏好的最重要因素[6]。Easterbrook (1999)采用视 觉追踪方法考察了新生儿对内部元素相同,但排列 组合有所差别的类面孔图形与只有轮廓没有内部 元素的“白面孔”图形的偏好情况,结果发现无论 类面孔图形的内部元素怎样进行排列组合,婴儿并 不偏好这些图形中的某一个,而当这些图形与白面 孔相比时,婴儿偏好前者。这一结果支持线性系统 模型的假设。但Easterbrook的研究没有解释图形内 部结构是否会影响婴儿的视觉偏好。 2.2 右脑优势模型
这两个机制中,CONSPEC对CONLERN有引导 和指向作用,在婴儿 2 个月后的视觉发展过程中, CONLERN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婴儿在 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面孔偏好是由不同的内部 机制控制的,刚刚出生的婴儿主要受到内在加工倾 向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有的内在加工倾向 在视觉偏好中的决定作用变小,而经验、记忆变得 比较重要。因此,1 个月大的婴儿注视一张面孔,

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10, 1072−10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1072收稿日期: 2012-1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07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20101108110004)、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A190766)资助。

通讯作者: 郭春彦, E-mail: guocy@人类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孙天义1,2 许远理2 郭春彦3(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2信阳师范学院心理系, 信阳 464000)(3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摘 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索延迟匹配任务范式下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

实验以面孔图片为刺激, 在校大学生被试完成靶匹配工作记忆任务。

结果发现, 被试识别靶面孔及分心物面孔时均在枕颞区两侧诱发N170, 且靶与分心物的N170振幅在相同电极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在颞区两侧的P7和P8上差异显著; 无论靶面孔还是分心物面孔, 工作记忆的ERPs 均产生了P300成分。

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 靶与分心物的ERPs 波形在250 ms 后出现分离, 且靶刺激波幅均比分心物更正, 新靶比熟悉靶更正。

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显示出250~650 ms 的前额区旧/新效应, 在晚期的450~650 ms 时段, 新工作记忆比旧工作记忆波幅更正。

这些结果表明, 面孔识别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的是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 且N170的右半球优势具体为颞区的右侧优势; 先前的面孔学习会影响工作记忆期间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反应。

关键词 面孔识别; 工作记忆; 靶; 分心物; ERP; N170 分类号 B8421 引言面孔是一种意义丰富的非语言刺激, 是人类表达、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关于_面孔识别_的模块性的理论探讨

关于_面孔识别_的模块性的理论探讨

“心理模块”(mental module)是认知科学探讨的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心理模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面孔识别”而展开,面孔识别一直是心理模块的最突出的表现,对其的研究主要围绕“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而展开,而这两个特性正是其模块性的体现。

但是,这两个特性也备受争议,许多研究者对“面孔识别”的心理模块性产生了质疑。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心理模块的基本理论,再从该理论出发,结合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及神经心理学等研究成果,论证面孔识别的天赋性、领域特殊性及信息封闭性,以期论证“面孔识别”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模块。

1从心理模块的概念看“面孔识别”Fodor于1983年出版了《心理模块性》一书,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模块是功能主义和计算的概念。

首先,心理模块本质上是“功能主义”的,是功能的概念,这就注定它并非平常所言的生理机制,不是一种脑定位概念。

其次,心理模块是计算的单元。

Fodor是坚定的“认知可计算主义”的支持者,他称模块是“产生关于近端剌激的远端来源之假设的、高度特化的计算机制。

”[1]此外,Fodor提出心理模块有9个特性:“领域特殊性”、“强制性操作”、“有限的中心通达”、“快速”、“信息封闭性”、“浅表输出”、“特定的发展速度和顺序”、“天赋性”和“特殊的损伤模式”[2]。

对于Fodor来说,单独的、特定的某个特性并不构成心理的模块性。

然而,我们认为,一个模块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天赋性、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提到心理模块,人们通常会想到“语言”和“面孔识别”,因为这两者都较为符合心理模块的概念。

毋庸置疑,“面孔识别”是从功能上加以界定的,它的功能是专一的———对人类面孔的记忆、加工与辨识,加工对象是特殊的———人类面孔,它并不是指一个神经解剖结构(虽然可能会找寻到负责面孔识别的相应脑区)。

同时,“面孔识别”也是一种计算装置,基于此,才涌现出大量面孔识别的模型,并运用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

面孔识别脑机制综述

面孔识别脑机制综述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的研究综述沈祥英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09370125【摘要】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由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而受到关注,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也有很多。

而关于其脑机制的研究近年也成为了热点问题。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左右脑半球优势至今还存在争议。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区涉及前额叶、脑岛、扣带回、颞叶、颞顶交界区和顶叶等多个脑区。

搞清楚自我面孔识别的脑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自我面孔识别的神经生理基础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意识缺陷的病理机制和深入了解一般面孔识别、心理理论及自我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我面孔识别脑机制脑区1 引言看一张你和别人的合照的时候,你是不是会第一个看自己的脸,然后再看别人的脸?或者在一大堆的快速呈现的照片中,要是其中有你的存在,你总能看到你自己的照片?我们对于有自己面孔的东西总是那么容易就注意到了。

对于自我面孔识别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很多的研究和关注。

自我面孔是个体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重要特征,自我面孔再认能力也被认为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参照加工的一种研究范式,反映了人们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区分识别出自我面孔的过程。

与识别他人面孔相比较, 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神经机制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探究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具有不同于识别他人面孔的神经机制,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2】。

自我面孔识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即人们对自我面孔的识别快于对他人面孔的识别;2、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存在文化差异,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不会产生这一效应;3、自我面孔识别的正性自我偏见,正性自我偏见是指个体在知觉自我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目的是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首先,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

例如,如果政府或大型科技公司拥有大规模的人脸数据库,那么个人的行踪和身份信息可能会被滥用。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性也存在问题,可能会导致误认和歧视。

例如,有研究表明,人脸识别技术在识别少数族裔和女性时存在较高的误认率,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对待和歧视。

另外,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也存在安全隐患。

一旦人脸识别数据库被黑客攻击,个人的隐私信息就会遭到泄露,这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和社会的安全,我们应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领域和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高安全监控的效率。

例如,在机场和重要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警方快速识别嫌疑人,防止恐怖袭击和犯罪活动。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帮助政府管理社会秩序,例如在公共交通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违法行为。

另外,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许多科技公司正在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科技水平,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应该完全禁止使用。

我们应该加强监管,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保护个人隐私和社会安全的同时,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名人名句,爱德华·斯诺登曾说过,“隐私不是我无所谓的事情,我没做错什么,为什么要监视我?”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个人隐私权的重视。

而马克·扎克伯格则表示,“隐私已死,社交时代的终结就是一切都被公开。

”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隐私权的忽视和侵犯。

经典案例,2019年,美国加州圣弗朗西斯科市通过了一项禁止政府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法案,这是全美首个通过此类法案的城市。

迈克哈蒙《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迈克哈蒙《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四)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14分)(法)迈克·哈蒙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

“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课老师。

”这位女士对他说道。

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②如果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和保罗类似。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轮廓也在发生改变。

对于那些相遇时间很短的人,要在数年之后再次认出他们,对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③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仅有过一面之缘,多年之后仍然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辨识出一张面孔,他们会重新认出某个服装店的女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或是在某个活动中遇到的朋友。

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

但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禀赋,我们称他们为“面孔识别达人”。

④这些面孔识别达人,通常还能够根据面部的局部图像辨识面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张模糊的班级合影中找出一位老同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这对于面孔识别达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⑤他们独有的面孔识别能力对警方来说极具价值,因此,2011年伦敦警方组建了一支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超能力的警员队伍用于破案。

很多生物识别软件在分析低分辨率图像时也束手无策,这些警员却能够识别低分辨率的影像和照片中的面孔。

⑥脸盲症患者并非不能完全识别人脸,他们可以识别出面孔上的诸多细节,但是他们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面部空间内识别这些细节,他们无法在同一时刻识别整体的面部信息,因此他们在识别一张面孔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犯错。

在遇到熟人时,脸盲症患者通常需要声音、步态等额外信息,才能认定这个人的身份。

⑦脸盲症患者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类型,其中后天型是大脑不同部分的病变导致的。

在大脑中,一张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负责辨识脸部。

如果这张网络上的一环受损,面孔识别的能力就会降低。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绗竴绔?1銆?Neisser浜? 骞村彂琛ㄤ簡蹇冪悊瀛﹀彶涓婄涓€閮ㄤ互銆婅鐭ュ績鐞嗗銆嬪懡鍚嶇殑涓撹憲銆?A:1956B:1967C:1966D:1879姝g‘绛旀锛?9672銆丯ewell鍜孲imon锛?972锛夎涓猴細淇℃伅鍔犲伐灏辨槸鎿嶇旱鐨勮繃绋嬨€?A:绗﹀彿B:琛ㄨ薄C:璇█D:鍛介姝g‘绛旀锛氱鍙?3銆? 浠讳綍涓€绉嶅績鐞嗙幇璞″悓鏃朵篃鏄鐭ョ幇璞℃垨璁ょ煡娲诲姩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4銆? 寰堝璁ょ煡娲诲姩閮芥槸蹇€熺殑銆佺畝鍗曠殑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5銆? 淇℃伅鍔犲伐鍙栧悜鐨勮鐭ュ績鐞嗗娉ㄩ噸浜鸿剳涓庤绠楁満鐨勭被姣旓紝鑳藉寰堝ソ鍦拌В閲婁汉绫诲澶嶆潅璁ょ煡浠诲姟鐨勫畬鎴愩€?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绗簩绔?1銆佺粍鍧楄璁$殑缂虹偣涔嬩竴鏄敱浜庡埡婵€涓嶈兘闅忔満鍖栵紝鍙兘浼氬紩璧疯璇曠殑鏈熷緟鍙嶅簲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2銆佽€屽ぇ鑴戠毊灞傜殑绁炵粡鍏冧负___锛岃繖浜涚缁忓厓鐨勭壒鐐规槸椤舵爲绐佽緝绮椾笖鎺掑垪鏁撮綈锛岀缁忓厓娲诲姩浜х敓鐨勭數浣嶅舰鎴愬紑鏀剧數鍦恒€?A:閿ヤ綋绁炵粡鍏?B:鍗曟瀬绁炵粡鍏?C:鍙屾瀬绁炵粡鍏?D:鏄熺姸绁炵粡鍏?姝g‘绛旀锛氶敟浣撶缁忓厓3銆? 涓や釜鍗婄悆缁撴瀯瀵圭О锛屽姛鑳藉悇鑷嫭绔嬶紝涓嶈繘琛屾矡閫氳仈绯汇€?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4銆? 杩囪褰曡剳鐢垫尝骞跺彔鍔犲舰鎴愮殑ERP鍙戠幇锛屾敞鎰忕殑鏁堝簲鍦?0-150ms 灏卞彲浠ヤ骇鐢熷奖鍝嶏紝杩欐槸鏅氭湡娉ㄦ剰瀛樺湪鐨勮瘉鎹€?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5銆? 浜嬩欢鐩稿叧鐢典綅鎶€鏈殑绐佸嚭浼樼偣鏄珮绌洪棿鍒嗚鲸鐜囷紝鍔熻兘鎬х鍏辨尟鐨勭獊鍑轰紭鐐规槸楂樼┖闂村垎杈ㄧ巼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绗笁绔?1銆? 鐩存帴鐭ヨ鐞嗚鐨勪唬琛ㄤ汉鐗╂槸锛? 锛?A:BrunerB:BiedermanC:GibsonD:Gregory姝g‘绛旀锛欸ibson2銆丒RP鐮旂┒鍙戠幇锛屼笌鐗╀綋鐩告瘮锛屽闈㈠瓟鍔犲伐姣旇緝鏁忔劅鐨勬垚浠芥槸N170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3銆? 闂存帴鐭ヨ鐞嗚鐨勪唬琛ㄤ汉鐗╂湁锛? 锛?A:BrunerB:GregoryC:BiedermanD:GibsonE:Treisman姝g‘绛旀锛欱runer,Gregory4銆? 鍦ㄩ潰瀛旀暣浣撯€斿眬閮ㄦ晥搴斾腑锛屽彲浠ュ姣斾笅鍒楀摢浜涙潯浠舵潵鍙嶆槧闈㈠瓟涓庣墿浣撻棿鍔犲伐鏂瑰紡鐨勫尯鍒€?A:闈㈠瓟閮ㄥ垎鍛堢幇B:闈㈠瓟鏁翠綋鍛堢幇C:鎴垮瓙閮ㄥ垎鍛堢幇D:鎴垮瓙鏁翠綋鍛堢幇姝g‘绛旀锛氶潰瀛旈儴鍒嗗憟鐜?闈㈠瓟鏁翠綋鍛堢幇,鎴垮瓙閮ㄥ垎鍛堢幇,鎴垮瓙鏁翠綋鍛堢幇5銆? 娣峰悎闈㈠瓟鏁堝簲鍙戠幇锛屽湪涓嬪垪鍝簺鎯呭喌涓嬶紝琚瘯鐨勫弽搴旀椂鍜屽噯纭巼杈冨ソ锛屼粠鑰岃兘璇存槑闈㈠瓟璇嗗埆鍊惧悜鏋勫舰鍔犲伐銆?A:姝g珛鏂伴潰瀛斾笂涓嬩袱涓儴鍒嗕笉瀵归綈B:姝g珛鏂伴潰瀛斾笂涓嬩袱涓儴鍒嗗榻?C:鍊掔疆鏂伴潰瀛斾笂涓嬩袱涓儴鍒嗕笉瀵归綈D:鍊掔疆鏂伴潰瀛斾笂涓嬩袱涓儴鍒嗗榻?姝g‘绛旀锛氭绔嬫柊闈㈠瓟涓婁笅涓や釜閮ㄥ垎涓嶅榻? ,鍊掔疆鏂伴潰瀛斾笂涓嬩袱涓儴鍒嗕笉瀵归綈,鍊掔疆鏂伴潰瀛斾笂涓嬩袱涓儴鍒嗗榻?绗洓绔?1銆?杩囨护鍣ㄦā鍨嬬殑浠h〃浜虹墿鏄紙锛?A:PosnerB:BroadbentC:TreismanD:Kahneman姝g‘绛旀锛欱roadbent2銆? 褰卞搷娉ㄦ剰璧勬簮鍒嗛厤鏂规鐨勫洜绱犳湁锛? 锛?A:鎯呯华B:鎰忔効C:涓汉褰撴椂鐨勬剰鎰?D:瀵瑰畬鎴愪换鍔℃墍闇€瑕佽兘閲忕殑璇勪环E:涓汉鐨勯暱鏈熷€惧悜姝g‘绛旀锛氭儏缁? ,鎰忔効,涓汉褰撴椂鐨勬剰鎰?瀵瑰畬鎴愪换鍔℃墍闇€瑕佽兘閲忕殑璇勪环,涓汉鐨勯暱鏈熷€惧悜3銆佺壒寰佹暣鍚堢悊璁虹殑浠h〃浜虹墿鏄紙锛?A:TreismanB:BroadbentC:MarrD:Kahneman姝g‘绛旀锛歍reisman4銆佽瑙夋敞鎰忛€夋嫨鐨勬槸瑙嗛噹鍐呯殑鏌愪釜鍖哄煙锛屽湪杩欎釜鍖哄煙浠ュ鐨勭墿浣撳緢闅剧湅娓呮锛岃繖涓€瑙傜偣灞炰簬锛? 锛夈€?A:灞€閮ㄦ暣浣撴ā鍨?B:鍙樼劍閫忛暅妯″瀷C:鑱氬厜鐏ā鍨?D:涓ら樁娈垫ā鍨?姝g‘绛旀锛氳仛鍏夌伅妯″瀷5銆丱鈥機raven銆丏owning鍜孠anwisher锛?999锛夋贩鍚堝浘鍍忕殑瀹為獙缁撴灉鏀寔锛? 锛夈€?A:鍩轰簬鐗瑰緛鐨勬敞鎰?B:鍩轰簬鐗╀綋鐨勬敞鎰?C:鍩轰簬浣嶇疆鐨勬敞鎰?D:鍩轰簬鍥惧儚鐨勬敞鎰?姝g‘绛旀锛氬熀浜庣墿浣撶殑娉ㄦ剰绗簲绔?1銆? 鏈€鏃╂彁鍑轰袱绉嶈蹇嗚鐨勬槸缇庡浗蹇冪悊瀛﹀锛? 锛夈€?A:JamesB:EbbinghausC:NessierD:Waugh姝g‘绛旀锛欽ames2銆? Sperling璁や负鎰熻璁板繂鏄互涓€绉嶇浉瀵规湭鍔犲伐鐨勫舰寮忓瓨鍌ㄤ俊鎭殑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3銆丯eisser灏嗚瑙夐€氶亾鐨勬劅瑙夎蹇嗙О涓猴紙锛夈€?A:鍥惧儚璁板繂B:鍚儚璁板繂C:鐬椂璁板繂D:瑙嗚璁板繂姝g‘绛旀锛氬浘鍍忚蹇?4銆? 瀛樺偍鍣ㄦā鍨嬪己璋冨鐣屼俊鎭繘鍏ヨ蹇嗙郴缁熷悗锛屽繀鐒剁粡杩囦笁涓湁鐫€鏄庣‘椤哄簭鐨勮蹇嗙粨鏋勶紝鍒嗗埆瀵逛俊鎭繘琛屼笉鍚岀殑鍔犲伐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5銆佸姞宸ユ繁搴﹀奖鍝嶈蹇嗘垚缁┿€?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绗叚绔?1銆? 锛?锛夊勾锛岀編鍥藉績鐞嗗瀹禛eorge A. Miller鏁欐巿鍙戣〃浜嗕竴绡囬噸瑕佺殑璁烘枃锛屾寚鍑烘垜浠殑淇℃伅鍔犲伐鑳藉姏鏈夐檺銆?A:1958B:1967C:1879D:1956姝g‘绛旀锛?9562銆? 涓轰簡璇存槑鐭椂璁板繂鐨勭紪鐮佹柟寮忥紝澶氭暟蹇冪悊瀛﹀甯稿皢鍚鐨勩€佸彛璇殑銆佽█璇殑缂栫爜鑱斿悎璧锋潵锛岀О涓篈.V. L鍗曞厓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3銆? Sternberg鍋囪鐭椂璁板繂鐨勪俊鎭彁鍙栧彲鑳藉瓨鍦ㄥ涓嬪嚑绉嶆儏褰細锛? 锛夈€?A:骞宠鎵弿B:绯诲垪鎵弿C:浠庡ご鑷冲熬鐨勭郴鍒楁壂鎻?D:鑷垜鍋滄鐨勭郴鍒楁壂鎻?姝g‘绛旀锛氬钩琛屾壂鎻? ,绯诲垪鎵弿,浠庡ご鑷冲熬鐨勭郴鍒楁壂鎻?鑷垜鍋滄鐨勭郴鍒楁壂鎻?4銆佽寖鐣存晥搴斾篃绉颁负 ( )锛屽己璋冧簡鐭椂蹇嗕俊鎭彁鍙栦腑椤圭洰鐨勭粍缁囬棶棰樸€?A: 閫夋嫨鎬ф悳绱?B: 绯诲垪鎼滅储C: 鐔熸倝鎬ф晥搴?D: 骞宠鎼滅储姝g‘绛旀锛氶€夋嫨鎬ф悳绱?5銆? Waugh 鍜? Norman锛?965锛夊彂鏄庝簡鏁板瓧鎺㈡祴娉曪紝璇曞浘灏嗗共鎵板拰琛伴€€杩欎袱涓洜绱犲垎绂诲紑鏉ャ€?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绗竷绔?1銆? 鈥滅嫍鏄姩鐗┾€濆湪闀挎椂璁板繂涓槸浠ヤ粈涔堜唬鐮佸舰寮忓瓨鍌ㄧ殑锛?A:琛ㄨ薄浠g爜B:鎰熻浠g爜C:璇箟浠g爜D:瑙嗚浠g爜姝g‘绛旀锛氳涔変唬鐮?2銆? 閬楀繕娌℃湁绉瀬鎰忎箟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3銆? 鐔熻鍞愯瘲涓夌櫨棣栵紝涓嶄細浣滆瘲涔熶細鍚燂紝杩欓噷闈篃鏈夊唴闅愯蹇嗗湪璧蜂綔鐢ㄣ€?A:瀵?B:閿?姝g‘绛旀锛氬4銆佷笅鍒楃幇璞′笉灞炰簬鍐呴殣瀛︿範鐨勬槸锛? 锛?A:鍎跨鏃犻渶绯荤粺鍦板涔犺璇嶅拰璇硶瑙勫垯锛屼笉鐭ヤ笉瑙夊湴灏变細璇存瘝璇?B:灏忕帇缁忓父鐪嬪埆浜轰笅璞℃锛屾椂闂翠竴闀匡紝浠栦篃鎺屾彙浜嗕笅璞℃鐨勬柟娉曞拰鎶€宸?C:閫氳繃鑰佸笀鐨勮瑙o紝灏忔槑瀛︿細浜嗗浣曡绠楀渾褰㈢殑闈㈢НD:鐢熼暱鍦ㄤ含鍓т笘瀹剁殑瀛╁瓙鑰虫俊鐩煋锛屽緢灏忓氨浼氬敱浜墽姝g‘绛旀锛氶€氳繃鑰佸笀鐨勮瑙o紝灏忔槑瀛︿細浜嗗浣曡绠楀渾褰㈢殑闈㈢Н5銆佽嫳鍥界缁忓績鐞嗗鐮旂┒浜哄憳Warrington 鍜學eiskrantz 锛?968 锛夌爺绌朵簡閬楀繕鐥囨偅鑰呯殑__,杩欐槸杈冩棭鐨勫叧浜庡唴闅愯蹇嗙殑瀹為獙鐮旂┒銆?A:鍐呴殣璁板繂B:閬楀繕鏁堝簲C:澶栨樉璁板繂D:鍚姩鏁堝簲姝g‘绛旀锛氬惎鍔ㄦ晥搴?绗叓绔?1銆? Podgorny鍜孲hepard(1978)杩涜鐨? 瀹為獙锛屽彂鐜扮煡瑙夋潯浠跺拰琛ㄨ薄鏉′欢涓嬪畬鎴愬悓涓€浣滀笟鐨勬儏鍐垫槸涓€鏍风殑鎴栫浉浼肩殑锛岃瘉鏄庝簡琛ㄨ薄鍜岀煡瑙夌殑鏈鸿兘绛変环闂銆?A:瀹氫綅瀹為獙B:閿愭晱搴﹀疄楠?C:楹﹀厠鐧藉疄楠?D:閫夋嫨鎬у共鎵板疄楠?姝g‘绛旀锛氬畾浣嶅疄楠?2銆佸績鐞嗘棆杞殑瀹為獙鐮旂┒琛ㄦ槑锛屾柟浣嶅樊姣忓鍔?3搴︼紝鍙嶅簲鏃跺氨澧炲姞绉掋€?A:0.5B:1C:1.5D:2姝g‘绛旀锛?3銆丠ayes锛?973锛夊疄楠屼腑锛岀粰琚瘯鍏堝憟鐜颁竴涓瓧姣嶅悗锛屽啀璁╄璇曟兂璞′竴涓ぇ鐨勬垨灏忕殑瀛楁瘝锛屽彂鐜板厛鍚庡憟鐜板瓧姣嶇浉鍚屾儏鍐典笅锛屽憟鐜扮殑瀛楁瘝涓庤〃璞$殑瀛楁瘝澶у皬涓€鑷存椂锛岃瘑鍒€熷害瑕佸揩浜庝笉涓€鑷寸殑锛岃〃鏄庤〃璞″锛堬級浣滅敤銆?A: 鐭ヨ鐨勪績杩?B:鐭ヨ鐨勯樆纰?C: 璁板繂鐨勪績杩?D: 璁板繂鐨勯樆纰?姝g‘绛旀锛氱煡瑙夌殑淇冭繘4銆? Neisser锛?976锛夋妸琛ㄨ薄鐪嬩綔鏄鐭ヨ鐨勬湡寰呫€?A:瀵?B:閿?姝g‘绛旀锛氬5銆? 琛ㄨ薄瀵瑰涔犲叿鏈変績杩涗綔鐢?琛ㄧ幇涔嬩竴鏄垜浠鍥剧墖鐨勫啀璁ゆ纭巼瑕侀珮浜庡浘鐗囧搴旂殑璇嶆眹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绗節绔?1銆? 鍦–ollins鍜孡oftus鐨勬縺娲绘墿鏁fā鍨嬩腑锛岀粨鐐癸紙鏂规锛変唬琛紙锛夛紝杩炵嚎琛ㄧず瀹冧滑涔嬮棿鐨勮仈绯汇€?A:鑱旀兂B:鍛介C:鍘熷瀷D:姒傚康姝g‘绛旀锛氭蹇?2銆佹縺娲绘墿鏁fā鍨嬪寘鎷紙锛夎繃绋嬨€?A: 璇箟杩囩▼B: 琛ㄨ堪杩囩▼C: 鎼滅储杩囩▼D: 鍐崇瓥杩囩▼姝g‘绛旀锛氭悳绱㈣繃绋? 鍐崇瓥杩囩▼3銆? 婕旂粠鎺ㄧ悊灞炰簬浜х敓寮忕殑鎺ㄧ悊鏂瑰紡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4銆?鎵€璋擄紙锛夋槸鎸囧厛鍓嶇殑鍔犲伐娲诲姩瀵归殢鍚庣殑鍔犲伐娲诲姩鎵€璧风殑浣滅敤銆?A:姘旀皼鏁堝簲B:鍚姩鏁堝簲C:鍏稿瀷鎬ф晥搴?D:璺濈鏁堝簲姝g‘绛旀锛氬惎鍔ㄦ晥搴?5銆? 鍦ㄦ縺娲绘墿鏁fā鍨嬩腑锛岃繛绾跨殑涓嶅悓寮哄害渚濊禆浜庡叾浣跨敤棰戠巼鐨勯珮浣庯紝浣跨敤棰戠巼楂樼殑杩炵嚎鏈夎緝楂樺己搴︺€?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绗崄绔?1銆? 鈥滃厓璁ょ煡鈥濊繖涓€姒傚康鏄紙锛夋彁鍑虹殑銆?A:濂堢憻灏?B:寮楁媺缁村皵C:绫冲嫆D:瑗胯挋姝g‘绛旀锛氬紬鎷夌淮灏?2銆佸湪鍏冭蹇嗕腑锛屽欢杩熺殑浼拌涓庡嵆鏃朵及璁$浉姣旓紝寤惰繜浼拌瀵硅蹇嗙殑璇勪及銆?A:鏇村噯纭?B:鏇翠笉鍑嗙‘C:涓€鏍峰噯纭?D:涓€鏍蜂笉鍑嗙‘姝g‘绛旀锛氭洿鍑嗙‘3銆? 缁勭粐绛栫暐鏄淇℃伅娣卞姞宸ョ殑閲嶈褰㈠紡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4銆? 鍏冭鐭ヨ璇嗙殑瀵硅薄鏄埆浜虹殑璁ょ煡娲诲姩锛岃€屼笉鏄嚜宸辩殑璁ょ煡娲诲姩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5銆? 鍏冭蹇嗕腑寤惰繜鐨勪及璁′腑鎵€璇勪环鐨勬槸闀挎椂璁板繂銆?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绗崄涓€绔?1銆? 涓撳鎬绘槸绾佃鏁翠釜闂鐨勮儗鏅拰鍏朵腑鍚勬垚鍒嗛棿鐨勫叧绯伙紝鑰屾柊鎵嬪嵈鍙湅鍒板绔嬬殑闂鏈韩鎴栬〃闈紝琛ㄦ槑涓撳鍜屾柊鎵嬪湪锛堬級瀛樺湪宸紓銆?A:鐞嗚В鍜岃〃寰侀棶棰?B:闂瑙e喅閫熷害C:鐭ヨ瘑鏁伴噺D:闂瑙e喅杩囩▼涓晶閲嶇偣姝g‘绛旀锛氱悊瑙e拰琛ㄥ緛闂2銆佹棩甯哥敓娲讳腑锛屾垜浠鏁拌兘澶熸兂鍒版墜鏈哄彲浠ョ敤鏉ユ墦鐢佃瘽锛屽嵈寰堝皯鎯冲埌鎵嬫満鍙互鐢ㄦ潵鍋氬灚鏉匡紝杩欐槸鍥犱负锛堬級褰卞搷浜嗛棶棰樼殑鎬濊€冨拰瑙e喅銆?A:闂琛ㄥ緛鐨勬柟寮?B:鏃犲叧淇℃伅鐨勫共鎵?C:鍔熻兘鍥虹潃D:蹇冪悊瀹氬娍姝g‘绛旀锛氬姛鑳藉浐鐫€3銆? 褰撴垜浠兂闂鏃讹紝鎶婇棶棰樻殏鏃舵悂缃竴娈垫椂闂达紝鍙兘浼氳兘澶熷緢濂界殑瑙e喅闂锛岃繖绉嶇幇璞$О涓洪棶棰樿В鍐崇殑鈥滈厺閰挎晥搴斺€濄€?A:瀵?B:閿?姝g‘绛旀锛氬4銆佸弻渚х殑锛堬級鍖哄煙鍙兘鏄叿浣撹礋璐e姞宸モ€滄柊鎬濇兂鈥濈殑宸ヤ綔杞﹂棿銆?A:鎵e甫鍓嶅洖B:娴烽┈C:棰?鏋曞尯D:鍓嶉鍙?姝g‘绛旀锛氶-鏋曞尯5銆? 娴烽┈鏄】鎮熻繃绋嬬殑鈥滃彂鍔ㄨ€呪€濄€?A:瀵?B:閿?姝g‘绛旀锛氶敊绗崄浜岀珷1銆? 鈥滄皵姘涙晥搴斺€濇槸鎸囷紙锛夌殑鎬ц川鎵€閫犳垚鐨勬皵姘涘紩瀵间汉浠緱鍑轰竴瀹氱殑缁撹銆?A:鍓嶆彁B:缁撹C:蹇冪悊妯″瀷D:闂琛ㄥ緛姝g‘绛旀锛氬墠鎻?2銆? 瀵光€滀笁娈佃鈥濇帹鐞嗙殑蹇冪悊瀛︾悊璁哄寘鎷紙锛夈€?A: 姘旀皼鏁堝簲鐞嗚B: 鎹綅鐞嗚C: 蹇冪悊妯″瀷鐞嗚D: 閫昏緫瑙勫垯鐞嗚姝g‘绛旀锛氭皵姘涙晥搴旂悊璁?, 鎹綅鐞嗚, 蹇冪悊妯″瀷鐞嗚3銆?锛? 锛夋槸鎸囧鐩稿悓淇℃伅鐨勪笉鍚岃〃寰佸鑷村喅绛栦骇鐢熶笉鍚岀粨鏋滅殑鐜拌薄銆?A:蹇冪悊璐︽埛B:绂€璧嬫晥搴?C:妗嗘灦鏁堝簲D:鎴愭湰娌夋病鏁堝簲姝g‘绛旀锛氭鏋舵晥搴?4銆侊紙锛夋槸鎸囦汉浠€惧悜浜庢牴鎹竴涓簨鐗╁湪璁板繂涓殑鍙緱鎬х▼搴︽潵璇勪及鍏跺嚭鐜扮殑姒傜巼锛屽鏄撶煡瑙夊埌鐨勬垨鍥炴兂璧锋潵鐨勮鍒ゅ畾涓烘洿甯稿嚭鐜扮殑銆?A:浠h〃鎬у惎鍙?B:鍙緱鎬у惎鍙?C:閿氬畾涓庤皟鏁?D:鎯呮劅鍚彂娉?姝g‘绛旀锛氬彲寰楁€у惎鍙?5銆? 涓€鑷存€ц艾璇槸鎴愭湰娌夋病鏁堝簲鐨勮〃鐜般€?A:瀵?B:閿?姝g‘绛旀锛氬绗崄涓夌珷1銆佸儚鍠滃ぇ鏅銆佽汉鏋€佸井淇¤繖鏍风殑璇嶈鏄渶杩戣繖浜涘勾鍑虹幇鍜屾祦琛岀殑璇嶈锛屽凡缁忚浜轰滑鎺ュ彈锛屽悓鏃舵湁浜涜瘝姹囨鍦ㄦ秷澶便€傝瑷€鐨勮繖绉嶇壒鎬у彨鍋?A:鐢熸垚鎬?B:浠绘剰鎬?C:鍔ㄦ€佹€?D:缁撴瀯鎬?姝g‘绛旀锛氬姩鎬佹€?2銆佽闊崇煡瑙夌殑锛堬級鐞嗚鍙互瑙i噴鍗曡瘝鐨勬墍鏈夐煶绱犲憟鐜板拰杈ㄨ涔嬪墠锛岃繖涓崟璇嶅氨鍙互琚瘑鍒殑鐜拌薄銆?A: 缇ょ粍鐞嗚B:Trace 妯″瀷C: 鍔ㄤ綔鐞嗚D: 鐩磋鐞嗚姝g‘绛旀锛氱兢缁勭悊璁?3銆佸父瑙佺殑瑷€璇骇鐢熼敊璇被鍨嬫湁寰堝绉嶏紝鍏朵腑娣峰悎锛屽嵆鎶婁袱涓█璇崟鍏冩贩鍚堣捣鏉ワ紝褰㈡垚涓€涓柊鐨勯」鐩€傝€?锛堬級锛屽嵆涓€涓█璇崟鍏冩縺娲荤殑澶棭锛屽嚭鐜板湪浜嗗墠闈㈣█璇崟鍏冪殑浣嶇疆涓娿€?A: 娣峰悎B: 鎻愬墠C: 鎸佺画D: 鏇夸唬姝g‘绛旀锛氭彁鍓?4銆? Wernicke澶辫鐥囧寘鎷舰褰㈣壊鑹茬殑浠ュ彛璇殰纰嶄负鐗瑰緛鐨勭棁鐘讹紝鏈夋椂鍊欎粬浠甯稿敱姝岀殑鑳藉姏鍗存病鍙楀埌褰卞搷锛屼篃鑳借儗璇佃瘲璇嶏紝鎴栬€呮暟鏁扮殑鑳藉姏娌″彈鍒板奖鍝嶃€?A:瀵?B:閿?。

辨别面孔实验报告

辨别面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对面孔的辨别能力,以及不同条件下辨别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验,了解个体在识别熟悉与陌生面孔、不同表情和光照条件下的辨别准确率,从而为心理学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张彩色照片,其中50张为熟悉面孔(实验者熟悉的亲朋好友照片),50张为陌生面孔(实验者不熟悉的人的照片)。

照片中的人物表情分为正常、微笑、哭泣三种。

2.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熟悉度:熟悉面孔 vs. 陌生面孔)× 3(表情:正常、微笑、哭泣)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熟悉度和表情为自变量,辨别准确率为因变量。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随机抽取50张熟悉面孔和50张陌生面孔,分别编号为1-50。

(2)将100张照片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张,每组包含2张熟悉面孔和8张陌生面孔。

(3)实验者观看每组照片,并记录在规定时间内识别出熟悉面孔的准确率。

(4)实验重复3次,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实验结果1. 熟悉度对辨别准确率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熟悉面孔的辨别准确率显著高于陌生面孔(p < 0.05)。

这说明个体在识别熟悉面孔时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2. 表情对辨别准确率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表情面孔的辨别准确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在正常表情面孔中,辨别准确率最高;在微笑表情面孔中,辨别准确率次之;在哭泣表情面孔中,辨别准确率最低。

3. 熟悉度与表情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熟悉度与表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

具体表现为:在熟悉面孔中,正常表情面孔的辨别准确率最高,微笑表情面孔次之,哭泣表情面孔最低;在陌生面孔中,正常表情面孔的辨别准确率最高,微笑表情面孔次之,哭泣表情面孔最低。

四、讨论1. 熟悉度对面孔辨别准确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熟悉面孔的辨别准确率显著高于陌生面孔。

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面对熟悉面孔时,能够更好地提取和利用面部特征,从而提高辨别准确率。

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面部特征及观察者特性

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面部特征及观察者特性

准确的识别面部表情是个体的一项重要社会技能,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了沟通双方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从表情发出者的角度来看,面部本身的特征,包括特定部位(如眼睛和嘴部)和整体的特征信息均会影响面部表情的识别。

另一方面,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观察者自身的特性(如其所处的情绪状态、内部思维线索等)也会影响面部表情的识别。

本文将系统介绍这两方面因素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1面部特性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1.1面部特定部位的信息对表情识别的影响1.1.1眼睛和嘴部对快乐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很多研究者认为,嘴部对于传达快乐表情至关重要。

Calder 等[1]发现,在仅呈现下半张人脸的情况下,快乐表情仍然表现出很高的识别率。

Gosselin 等[2]提出的“冒泡”法对此进行了更直接的考察,在这项技术中,“气泡”的存在使得面孔只有部分区域是可见的,而且可见区域的位置是随机的。

采用这项技术,当要求被试对快乐和中性面孔进行区分[3]或分辨六种基本表情[4]时,嘴部区域是识别快乐表情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单独的嘴部特征—“微笑”就足以让个体判断快乐表情[5]。

嘴部对于快乐表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嘴部和眼部传达的情绪信息不协调时。

在Calvo 等[6]的实验1中,构建了一种混杂了不同表情特征的人脸,即微笑的嘴部伴随有非快乐(如恐惧和中性)的眼睛,要求被试注意眼睛部位并判断眼睛是否是快乐的。

结果表明,相比于人脸带有非微笑的嘴部或无嘴部,微笑的嘴部使得个体倾向于将非快乐的眼睛判断为快乐,而当他们将非快乐的眼睛正确判断为不快乐时反应速度会下降。

这表明,与任务相关的且处于注意中心的眼睛部位的识别,受到了任务无关的线索—嘴部的影响。

该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微笑嘴部对眼睛判断的影响甚至可以表现在嘴部的呈现时间晚于眼睛(实验2)以及人脸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在空间上错开(实验3)的情境下。

面孔适应范式研究综述

面孔适应范式研究综述

面孔适应范式研究综述摘要:在认知心理学中,面孔适应范式是一种研究面孔识别与视知觉的研究范式,通过这种研究范式可以探测人脑在处理面孔这种视觉信息时的一些特点。

本文对面孔适应范式的相关流程研究做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面孔识别面孔适应视知觉1 视觉适应对物体大小和形状的知觉受视觉适应的影响,看一段斜线过后,会觉得一条垂直的线向反方向倾斜,而看了一个垂直方向的椭圆之后,再看一个圆好像这个圆在水平方向变得瘦长了一些。

适应是一个用来考察视觉表征通道的基本工具[1]。

在视觉系统的早期阶段,刺激是以相对激活机制来表征的,这种机制对应着刺激连续体上的一段范围,例如对某个方向、某段波长产生谐振。

2 面孔适应范式看某个面孔之后会导致一种知觉后效,这种后效使平均面孔看上去更具有与适应面孔相反的方向的结构特征[2]。

面孔适应是近年来一种用来探测这些面孔各种信息知觉的神经表现的一种方法。

对面孔的适应后效进行测量可以揭示出很多问题,适应范式被用来分析面孔的编码。

根据既往的研究[3],面孔适应范式至少有两个阶段组成:(1)适应阶段:某种特征面孔作为适应刺激出现;(2)适应后效测试阶段:用某种发放来测试前面面孔适应产生的后效。

3 采用面孔适应范式的研究3.1 面孔不同特征维度具有不同的面孔适应后效许多研究都发现了[4~6],面孔适应对面孔的各个特征维度具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性,出现了分离的适应后效,这些维度包括性别、年龄、种族。

Ng等人(2006)和Jaquet等人(2008)的研究中,白人和亚洲人面孔都能同时诱发性别后效,例如,亚洲男性面孔和白人女性面孔。

但是还是有一些特征维度是有相关的,比如面孔身份就对表情适应有影响,但是表情适应对面孔身份知觉是没有影响的。

一些研究[8]发现了视角对适应后效的影响,当视角不同的时候,适应后效能够发生,但是只有在适应面孔和测试面孔在同一视角的情况下,这种适应后效最大。

这些发现可以说明,对面孔身份的编码,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机制,而不是独立于观察者的视角的。

视觉研究:人脸识别的意义

视觉研究:人脸识别的意义

他的研究没有提供任何直 接的处理脸和物体这两个截然不 同
的 系 统 相 关 证 据 。而 且 ,怀 疑 者认 为 如 果 大 脑 是 用 独 特 的 方
式处理脸 ,处理使用的那种方式是仍然是不清楚的。
灵长 类研究
灵长类研究也 已经提 出面孔处理用 的是截然不 同的神经
机 制 。 比 如 说 ,在 猴 子 的 皮 质 里 测 量 单 个 神 经元 的行 为 显 示 出 , 当猴 子 观 看 面 孔 图 片 时 ,在 当 时上 好 的脑 部 回 间 沟 里 的
如动物和抽象的标志 的能力 。这个事实导致一些科学 家的争
论 ,poo ans rspg oi 反 对 有 独 特 的 面 孔 识 别 的 大 脑 机 制 存 在 a是 的证 据 。但 是 那 些 坚 信 大 脑 用 一 种 特 殊 的 方 法 处 理 脸 的科 学
家指 出有几例 pooans ,他们 的症状和脸密切相关。 rsp goi a 18 9 6年 ,D ez 医生报告说 ,他 的一个病人 ,一个 7 e ni R 2
像 一开始 那样 行动
在生命一开始 的时候 ,脸就进 入 了人们的视觉体验 。研
究 显 示 婴 儿 出生 后 九分 钟 ,就 偏 好 看 那 些 和 人 类 的脸 最 类 似
神经元某一部 位的活动是最激烈 的。另一方 面,没有脸 的刺 激物引起 神经元活动的明显衰弱 。 在这些 “ 面孔 细胞 区域 ”里 ,也有专 门化的证据 。一些 在当时上好 的脑部 回间沟里的神经元对 面孔 面向的方 向特别 敏感 。某些细胞对脸 的正视图反应最强烈 ,而其他 的面对脸 侧视 图时显得 比较 活跃 。其他细胞子集对眼睛所视的方 向很
现在我们快速识别熟悉面孔和微妙面部表情的能力仍然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医生们的一个重大兴趣来源查明是否人脸识别是一个专门的人类能力可能会导致新的关于我们的大脑怎么运作的见识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认知心理生理学(Cognitive psychophysiology)创造了许多实验方法研究正常人面孔认知的规律。

在左构脸和右构睑的研究中,发现了左侧脸负载着较多的信息;在正位脸和倒立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翻脸效应;在面孔旋转的研究中,发现了心理旋转效应;在正常脸与重组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在熟悉脸与陌生脸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编码过程和脑网络。

这些研究表明,面孔认知过程至少包含7种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姓名码、表情码、面部言语码和视觉语义码;熟悉性判断、身份判断和姓名判断的反应时依次增长的事实,提示三者是顺序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对熟悉人确认至少包括3种编码,即结构码、身份语义码和姓名码;对陌生人识别,则以图形码和视觉语义码为主的两种编码过程;在面孔识别中最普遍而共同的加工过程是并行处理,随加工深度要求不同,则有顺序的串行加工过程;各种编码过程中,均可并行同时提取许多特征,实现底-顶的加工策略,也存在着顶一底的语义指导加工策略。

总之,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这些规律,对于深入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心理生理学以脑事件相关电位为基础,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对面孔认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认知心理生理学的新研究领域。

文献中积累的事实表明,从简单描述的面孔图到真实面孔照片,随复杂性增加和要求记忆功能的参与,面孔刺激引出的ERPs中较长潜伏期成分增多,面孔与非面孔刺激的ERPs差异主要反映在潜伏期为250毫秒以前的成分,大体在140-240毫秒之间。

在熟悉人照片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引起160毫秒以前的负波,以右半球为主;在照片的身份、职业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则引起两半球广泛性不匹配负波;潜伏期约450毫秒。

我们实验室自1988年以来,研究了正常被试在面孔识别时的ERPs,发现以双关图为认知材料时,将其认知为面孔时比认知为非面孔时P2波的潜伏期加长,说明面孔认知比非面孔认知的加工过程复杂。

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

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4)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20335063)作者简介:陆卫红(19782 ),男,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工效学、认知心理学。

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陆卫红1,葛列众2,李宏汀2(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杭州 310028;2.浙江工程学院心理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33) 摘要:近年来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展迅速,文章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有关对面孔认知加工阶段的研究和有关对面孔认知倒置效应的研究,总结了面孔认知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通过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指出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面孔认知;事件相关电位;面孔倒置效应中图分类号:T B18;B845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面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通过面孔认知(Face Re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这种基本而重要的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获得人的许多重要的社会信息(如年龄、性别、种族和情绪等)。

对面孔认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面孔认知加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许多与面孔认知有关的现象(如面孔认知的发展、面孔认知的倒置效应、跨文化效应等)进行解释,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人类一般知觉加工模式规律的认识。

近30年来,有关面孔认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采用传统的实验心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另一类是采用ERP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2Re 2lated P otentials )、F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 2tional Magnetic Res onance Imaging )、PE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 ositron Emission T om ography )等脑成像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将对面孔认知ERP 研究及其目前新进展作一探讨。

perceptual expertise

perceptual expertise

对物体的知觉专家化是面孔知觉的另一个特征摘要关于面孔在人类知觉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类别并不缺乏证据,然而,关于这些结果的解释却少有结论存在。

问题就在于,面孔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通过面孔知觉的另一个特点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对低水平的图片格式有惊人的敏感性—并且呈现出支持面孔识别专家化的证据。

按照之前所做的工作(I. Biederman& P. Kalocsai, 1997),我们发现操作一个图片变成两个互补的在空间频率和方向信息不匹配的两个版本,相较于物体匹配,会损害人们对面孔的匹配。

在这里,我们论证出面孔加工的这一特征,也适用与汽车。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观察者对汽车的专家化水平。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应该被解决,以寻找合适的证据来证明面孔知觉在某种方式上是特殊的,而与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专家化无关。

关键字:知觉专家化,空间频率,面孔知觉引自: McGugin, R. W., & Gauthier, I. (2010). Perceptual expertise with objects predicts another hallmark of face perception.Journal of Vision, 10(4):15, 1–12, /10/4/15/, doi:10.1167/10.4.15.简介面孔知觉有别于物体知觉,被认为是特殊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行为的影响。

比如,在图片是上下倒置的时候,面孔知觉比物体知觉会承受更多(the inversion effect; Yin, 1969),而且在对半张面孔进行选择性注意时,这两半面孔在对齐时,比不对齐时更加容易,在对非面孔物体进行观察时就没有出现这一复杂效应(Carey & Diamond, 1994; Young, Hellawell, & Hay,1987)。

这一现象通常并没有争议,而且经常被用来表明,相较于非面孔物体,面孔以一种更加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而更少的依赖于部分分解。

动物面孔的识别优势:一项基于快速扫视任务的研究

动物面孔的识别优势:一项基于快速扫视任务的研究

动物面孔的识别优势:一项基于快速扫视任务的研究黎兵;韩瑞卿;王武;鲁学明【摘要】为了检验视觉注意分配的类别性偏好,采用快速扫视任务,以首次扫视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为指标,探寻动物是否有和面孔类似的注意捕获优势;如果有,则该优势发生在基本类别层次还是上位类别层次.结果发现:(1)相对于非动物而言,动物更容易捕获观察者注意;(2)当动物(狗)作为目标刺激,匹配同领域基本层次的动物(猫)作为分心刺激时,注意捕获优势消失;(3)动物的注意优势是领域间效应.%To determine the category-specific preference of visual attention allocation, we used fast saccade task, with the 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 of first saccade as indexes of performance examining whether animal faces had attention capture advantage as human faces did. And we wondered whether this category-specific preference happened on basic level or superordinate level. Results suggested that1) like human faces, animals also showed advantage in attentional capture compared with non-animals;2) When the target and distractor were both from basic level of animate domain (dog/cat), the attentional capture disappeared; 3) Attentional advantage to animals was a between-domain effect.【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快速扫视任务;动物觉察;注意捕获;领域间效应【作者】黎兵;韩瑞卿;王武;鲁学明【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系, 长春 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系, 长春 130012;冈山大学研究生院自然科学研究所, 冈山 700-8530;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长春 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51 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化心理学开始兴起,支持者认为,受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影响的并非一般智力,而是涉及到重要生存问题的特异性的认知活动,如面孔识别等(焦璇,陈毅文,2004;Bjorklund & Pellegrini,2000)。

视觉失认症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视觉失认症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视觉失认症及其生理机制研究王雪【摘要】视觉失认证是一种仅限于视觉通道的识别缺陷,患者尽管有正常的视敏度、智力及语言等能力,但仍不能识别视觉呈现的物体.根据失认症具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不同,视觉失认症主要分为统合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整合性失认症及特定类别失认症四种类型.统合性失认症主要表现为知觉物体特征的能力受损,不能充分利用特征信息形成对物体整体结构的知觉,多与大脑右半球受损伤有关.联想性失认症主要缺陷为不能对物体进行命名或联想到物体的功能意义,多与大脑左半球受损有关.整合性失认症典型症状是不能将知觉到的特征整合为一个整体,与大脑枕颞部位损伤有密切关系.特定类别失认症表现为不能识别某一类的物体,但识别其他种类的物体没有问题.【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视觉失认症;分类;症状;生理机制【作者】王雪【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失认症是指在没有感觉、意识、智能、注意等障碍的情况下不能识别熟悉的物体,常由大脑特定部位功能受损伤而致的识别缺陷,主要包括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和身体失认。

视知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有80%的信息来自视觉,如果依赖视觉通道分辨和识别周围信息的能力受损,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因此,对视觉失认症的辨认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视觉失认症有多种类型,19世纪的德国神经学者Heinrich Lissauer对视觉失认症最先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视觉失认症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感官能力受损的识别缺陷,另一类则是由于不能获取相关物体的视觉记忆所致的识别缺陷,可称为“心灵失明”。

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分类。

目前,视觉失认症主要划分为统合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整合性失认症和特定类别失认证四种类型。

面孔知觉中的异族分类优势

面孔知觉中的异族分类优势

面孔知觉中的异族分类优势张敏;杨昭宁【摘要】面孔知觉中异族分类优势指人们对异族面孔的种族类别要比对本族面孔的种族类别判断得更快.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异族分类优势的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研究者对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提出各种理论假说,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多维空间理论,主张异族面孔在多维空问里构成的组群更加同质,因此更容易被分类;干扰假说,认为结构编码在异族面孔的知觉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进而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就摆脱了结构编码的干扰而比较容易去分类;种族特征理论,强调在知觉异族面孔时注意资源主要分配在面孔的种族特征上,所以对种族信息判断较为迅速等等.解释异族分类优势现象的各种理论体现出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可能更有利于理解异族分类优势的内在机制.【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1(004)002【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面孔认知;异族分类优势;异族效应【作者】张敏;杨昭宁【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当我们走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如果眼前出现多种族的陌生人,其中的异族面孔一定会首先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对异族面孔的种族类别要比对本族面孔的种族类别判断更快的现象,被称为异族分类优势(labeled other-race advantage,ORA),它是面孔知觉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1]。

对面孔知觉的研究,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中学者们在对跨种族面孔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ORE),即人们识别与再认自己本族人的面孔比识别不同种族的、不熟悉的面孔更加容易[2]。

关于该效应的第一项研究报告正式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实证研究历史[3]。

在学者们探讨异族效应内在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同时发现个体对异族面孔比对本族面孔的种族属性的归类速度快,这一现象就是异族分类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面孔倒置效应看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魏楠10130330113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有着不同的认知机制。

从面孔倒置效应的行为实验研究、ERP脑研究、出现的原因等三方面进行各方面的探索与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更好的了解面孔识别效应的特殊性。

【关键字】面孔识别倒置效应 N170 整体加工视觉专家系统
【引言】面孔是一种特别的视觉刺激。

一方面,面孔是复杂的、多维的、自然的特殊视觉刺激,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面孔识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可以不受大小、光线、背景、位置、年龄、表情、姿势等的影响。

比如,两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把陌生人与母亲识别开来(面孔识别的认知发展机制)。

关于面孔识别的特殊性,可以从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fMRI和PET,ERP,神经元,以及倒置效应等方面体现出来,本篇文章主要从倒置效应来叙述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1. 面孔倒置效应的定义
面孔倒置效应,是指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低于对正立面孔的再认成绩,而且与普通物体的倒置效应相比,面孔的倒置效应更大。

(面孔倒置效应的研究与理论述评)
2.面孔倒置效应的行为实验研究
Yin, R. K. (1969).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最早对面孔倒置效应进行了研究,他比较了被试者对普通物体(如房子)和面孔的再认成绩,发现正立面孔时面孔的再认成绩较好,倒置时,所有的刺激的再认成绩均有所下降,但是,正立面孔和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差异最大,反映出了记忆面孔的特殊性。

1在(华东师大)的研究中,也发现只有面孔呈现出了正立与反转的差异,而且正立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倒置面孔识别的正确率。

在该篇文章中,比较由中国本土特色的是与汉字结合了起来,运用双关图。

发现只有当把汉字看成面孔时会出现反转效应。

(见图1图2图3)。

除此而外,作者通过实验1(见图)发现当被试者同时面对倒置的物体和倒置的面孔时,人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对面孔注意的偏向性。

反映出了对于面孔的识别,我们有一种特别的注意机制。

3.面孔倒置效应的ERP研究
经研究发现,事件相关脑电位(ERP),相较于住宅,面部的刺激引起了颞枕部的负波N170和frontocentral积极性(英语的N170)。

而在倒置面孔中,这一现象更为显著。

与正立面孔相比,在枕叶颞叶皮层倒置面孔能够引起一个波幅更大的N170波,并且潜伏期更长。

;Rossion200。

(华东师大)但是,也有研究认为,N170波并不能很好的证明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Bentin 等(1996)向被试呈现正立/倒置面孔、正立/倒置汽车和蝴蝶图片, 让被试报告目标图片(蝴蝶)出
现的次数, 结果发现, 正立/倒置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但是这个研究只是研究了正向的物体与面孔。

实验者让16 名被试者学习和再认面孔照片, 记录其脑电。

结果仅半数被试者出现N170, 认知任务显著影响N170 波幅,而余下的半数则没有显著的一个效应。

证明N170不能反映面孔的结构编码, 至于它是否反映面孔加工特异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4.出现倒置效应的原因
4.1整体加工
对于物体的加工,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局部的、特征的加工,而面孔比物体更多一种组构信息,且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比局部特征更重要。

面孔识别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特征所形成的空间关系特征。

而在面孔倒置的过程中整体性的信息表征受到了破坏,因此面孔的整体性加工受阻,从而影响面孔识别的过程。

面孔的整体加工指的是,把组成面孔的各个元素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使得整体信息大于部分信息之和,单独知觉面孔各元素比较困难。

(Maurer et al 2002),也就是说,对组成整体的每个元素特征的加工均受到整体信息的影响。

(面孔倒置效应的研究与理论评述)
4.2视觉专家系统
除此而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受到了“视觉专家系统”的影响。

随着对某类物品视觉专家化程度的提高,个体对物体的认知将更多的
依赖整体的结构的属性(Diamond1986;Maurer2002),因此对该领域的物体的认知加工就会出现反转效应。

如长期与各类犬打交道的人会出现对狗的面孔的一种反转效应。

(Diamond 1986)。

但是,在他(华东师大)的研究中,却发现,中国人同是面孔识别专家和汉字识别专家,在汉字认知和面孔识别方面却有显著的不同。

4.3面孔专家化视觉系统
在研究中,通过比较双关图与面孔的识别,发现,只有双关图在被面孔刺激的前提下,才会产生一种反转效应。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面孔激活了我们人体中一种特殊的识别机制。

我们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一个面孔专家化系统
(expertisesystem),而这个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激活直接导致了反转效应。

这个面孔专家化系统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1)在个体水平上加工正立的刺激;(2)在区别两个不同的个体时主要依赖结构信息。

因此当面孔呈现方向和专家化系统形成过程中接触到的面孔呈现方向不一致时,该系统就不能很好的提取结构信息,从而导致了反转效应。

4.4眼睛特异性假说
Perrett 等采用单细胞研究发现, 对眼睛特异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STS 脑区)在面孔倒置时得到激活; 在面孔正立时,其活动受到抑制(引自Itier et al., 2007)。

B arton, Keenan 和Bass(2001)对眼睛位置或者颜色在面孔加工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与正立面孔条件相
比, 被试较难识别出倒置面孔中眼睛位置的变化, 其反应时较长, 而对眼睛颜色的变化不存在上述识别困难。

有的实验者研究是否N170影响到了对于眼睛的一种特异性的识别。

(英语N170)。

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的完整的脸和没有眼睛的脸的N170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N170的振幅在完整的面孔中和删掉眉毛的眼睛的不完整的面孔中几乎是相同的。

这一结果否定了N170是由眼睛区域的存在与否决定的这一结论。

但是,N170会出现一个延迟反应在不完整的面孔中。

这一现象与倒置面孔相似。

因此,它的结论是,N170 是由于人脸的配件的位置关系或者构成改变导致的。

这也再次强调了面孔的整体加工在我们面孔识别中的重要作用。

【小结】相对于物体识别,面孔识别的内在加工机制更为复杂,除了受到本身的内在生理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种族、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使得研究变得复杂起来。

关于N170、视觉专家系统的作用的研究也颇具争议。

但是,对于整体加工模式,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

因此,对于面孔加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1 Yin, R. K. Looking at upside-down fa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81, 141 (19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