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分工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练习册答案

《国际贸易》练习册答案

《国际贸易》练习册答案绪论名词解释: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

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销往他国市场的贸易活动。

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的商品输入本国市场销售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是指贸易货物通过一国的国境,不经加工改制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总贸易: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

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如出口,即总出口。

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有形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即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

因为货物或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因此称为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是指国家和地区间进行的以无形商品作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

国际服务贸易(GATS)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他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服务消费者通过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

一般包括四种提供方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对外贸易额:指的是以货币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事情内的进出口商品价值的总和,一般用美元表示。

国际贸易额:指的是一定时期之内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出口额之和。

贸易差额:一定时期的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称为贸易差额。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外贸系数,是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思考题:1、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需具备哪些条件?有剩余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国家的产生。

2、在资本主义各个具体历史时期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有何不同?(1)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时期的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A、英国占据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

1870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25%,几乎相相当于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总和。

B、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大宗商品的贸易比重已经下降,纺织品的贸易迅速增长,并占据优势地位。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

国际经济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复习思考题: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4、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第二章古典国理际贸易论:比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哪点上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优势?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在每种商品中均处于低效率的国家怎样向另一国出口商品?4、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5、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 4)发展中国家工人只能在较差的工作环境中劳动,并且所获得的工资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并出口产品,这是否是一种剥削?5)如果竞争优势建造在低工资的条件上,这种竞争是否公平?是否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1、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在小国也是如此)?固定成本和递增成本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交易所得?什么是分工所得?第四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哪些方面扩展了我们前几章使用的贸易模型?古典经济学家对这些扩展有什么看法?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劳动比率的含义是什么?3、资本丰裕国家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4、什么因素决定两国生产各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哪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均使用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各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同?5、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其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人力资本对解释这一问题作出了什么贡献?6、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含义是什么?它和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普遍存在就会推翻赫—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在现实世界中,对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普遍程度所作的经验检验的结果如何?7、在中国过去的20年中,国际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加剧是否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解释?8、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案例3-1:国际分工陷阱

案例3-1:国际分工陷阱

世界经济案例在新一轮全球并购高潮中,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强化其在原有贸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被更加牢固地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进而掉入“国际分工陷阱”。

在美国市场,中国出口玩具“芭比娃娃”的零售价为美元,她在美国海关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两者相差的8美元作为“智力附加值”被美方拿走。

在剩下的2美元中,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65美分支付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中方只得到区区35美分的加工费。

由此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和低端,而发达国家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样的例子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并不鲜见。

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

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大量闲置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

发展中国家能够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发达国家都能够从事。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不能够在国内生产。

发达国家完全可以不与某个发展中国家交易,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却不能不与发达国家交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与发达国家虽然都可能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中获得收益,但是它们获得的收益数量却是大不相同。

国际分工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为了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还会进行激烈的争夺。

他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

然而,发达国家的资金不可能流向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总是流向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且风险最小的国家。

结果是有的国家开放了市场,却没有资金和技术流入。

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尽力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但并不能够在全球分工链条中获得一席之地。

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

国际生产网络:东亚新国际分工形式的思考

国际生产网络:东亚新国际分工形式的思考

国际生产网络:东亚新国际分工形式的思考导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生产网络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东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国际分工形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东亚新国际分工形式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其对东亚地区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1. 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历程东亚地区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走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初级产品出口向加工贸易出口再到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过程。

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国际生产网络,构建了特定的国际分工形式。

2. 东亚地区的新国际分工形式在东亚地区的新国际分工形式中,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方面,东亚的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主要在高科技制造业和创新领域担当重要角色,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另一方面,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中国、越南等主要从事加工贸易,承担着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这种新国际分工形式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并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3. 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优势和挑战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为各国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

首先,通过国际分工形式,东亚各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次,国际生产网络使得东亚地区的产业链条更加紧密,并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然而,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在国际分工中,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承担低附加值环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掌握,使得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4. 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影响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对东亚地区以及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贸易发展,并有效提升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东亚地区国际生产网络也伴随着一些风险。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可能对该地区的生产网络产生不利影响。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五)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 型分工过渡.
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削减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5.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它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里以及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在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

6.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赠与。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盟国的控制。

7.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即“布雷顿森林协议”。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X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与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削减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5.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与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它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里以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在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

6. 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赠与。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盟国的控制。

7.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即“布雷顿森林协议”。

《国富论》读后感字数800字(精选5篇)

《国富论》读后感字数800字(精选5篇)

《国富论》读后感字数800字(精选5篇)《国富论》读后感字数800字精选篇1翻读《国富论》,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思想的力量,诚如作者提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

但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每一点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

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斯密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对亚当·斯密个人思想的力量钦佩不已,他在1773年也就是242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

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而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的优点很多,包括,可以增加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节约一个人由一道工序转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时间,减少管理压力;更容易促使劳动发明促进自己简化工序的发明。

因此,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导致现代社会有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有组织的分工。

可以说,分工在现代社会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各自领域内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当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而其中思想是第一位的。

由此,我联想起李总理今天上半年的6次国内考察,涉及国有企业、创业大街、金融机构、社区、国家部委等,多次提及“创新”、“改革”、“互联网+”,这些词的提出,可以说,都和总理对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紧密相关,而这些思考的落实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站在行业发展的至高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行业内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创造力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没有智力资本、文化思想的支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小到一个单位,只会大而不强,无法引领发展潮流,无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知识要点】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上)一、名词解释:1.国际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水平型分工:生产力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即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

3.垂直型分工: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国际分工,即前者主要从事高资金、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生产,后者主要从事农矿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4.绝对利益: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则彼此都会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5.比较利益: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

即使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生产率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发生贸易的可能,而且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6.机会成本:为获得生产一单位追加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

7.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即在一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不同产品组合的产量。

8.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

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使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答: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然条件等三类因素所决定的。

(1)生产力因素,它对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进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生产关系因素,即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内部社会生产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3)自然条件因素。

国际分工背景下西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思考

国际分工背景下西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思考

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怪圈 , 进——模仿—— , 引 学 习—— 自主 创 新 路径 遇 到 瓶 颈 大 多 数 中 外 学 者 ( rn,9 9 Fe sa 20 ; u m l. A dt19 ;ent ,0 4 H m es r D v ,u siadK iMuY ,0 1 范 爱 军 、 敬 峰 ,0 8 胡 ai JnI i n e d h — i20 ; 高 2b ; 昭玲 ,0 8 张蕊 ,0 8 认 为对于技 术 引进—— 技术模 仿—— 20 ; 20 ) 自主创新是 技术升级 的典 型路 径 。由于很多产业 技术 门槛很 高, 前期研发费用极 为高昂 , 大众 的思维 自然是想 通过先引进 ,
下降 , 而广 东省 的则呈现线下 降后上升 的 V 自行趋势( 姚洋 、 张 晔 ,0 7 。 2 0 ) 高春艳 、 李善 同 、 周晓艳(0 8从 产业 升级 的路径方 20 )
面进行 了研究 , 由于 限 制 技 术 转 移 , 国企 业 技 术 进 步 受 国 外 我
国际分工背景下西部地区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思考
王 晨 佳
( 西北大学 经国际分工背景 下产业转移的大潮来 临, 西部 大开 发的深入推进 , 西部似 乎拥有 众多的机会 , 然而机会也
意 味着 挑 战 , 国制 造 长 期 位 于 价 值 链 底 端 的微 利 甚 至 零 利 润 状 态 令 人 堪 忧 , 中 西部 地 区制 造 业技 术 引进 长 期 以 来 的 “ 端 低 锁定” 路径依赖” 和“ 定局如何突破 , 力争利用 比较 优势 实现 后发 的西部在 资源 开发和运用过程 中如何避 免资源诅 咒 , 文章 将 以 陕 西省 这 一 西部 典 型 省 份 为例 进 行 论 述 。

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

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

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西部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我国西部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以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西部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和问题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较为便宜的劳动力,这些都是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了15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5%。

西部地区的外贸进出口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但是,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容易导致西部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低,难以获得更多的附加值。

其次,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也限制了西部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

另外,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成本高,这也给外商投资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转型升级,注重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西部地区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竞争力的位置。

2.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西部地区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建设。

这样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投资吸引力。

同时,还可以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更好的支持。

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素质西部地区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素质。

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

4.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开拓国际市场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开拓国际市场。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收益分配及中国的分配地位——由iPhone手机引发的思考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收益分配及中国的分配地位——由iPhone手机引发的思考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收益分配及中国的分配地位※一由iPhone手机引发的思考林玲余娟娟内容提要:该文以i Phon e手机利润结构为例,对全球生产网络中利益分配机制的建模分析表明: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进行国际化生产,参入分工要素的相对稀缺度决定了相对利益的分配。

由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核心技术、品牌设计、销售网络等属于世界稀缺要素,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一般技术、劳动力等属于世界充裕要素,所以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高中间产品的贸易价格来压缩发展中国家的利润空间,进而获取更多的垄断收益。

由于要素质量的限制,中国主要负责全球生产网络中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

进而获取较低的利益分成。

关键词:iPhone手机全球生产网络收益分配要素稀缺度中图分类号:F1 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12)08一0078—05根据2011年加州大学和雪城大学三位教授发布科技产品出口的增长更不能代表比较优势发生了本的一篇名为《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分析报质改变(IJall,2000;Srholec,2007)。

那么,到底是什么告,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决定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利益分配?不断吸金的苹58.5%的利润;除去主要原料供应地占的利润分成,果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这是中国大陆在面对可怜的其他利润分配依次是:未归类项目占4.4%。

非中国劳 1.8%的时候.所必须反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iPhone案工占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例出发.考察当代国际分工网络的实质及这种分工网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

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络背后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分国台湾各获得0.5%。

在iPhone的产业链中.中国企工地位、拓展贸易利益提供政策建议。

业(以富士康为代表)主要以代工方式承接苹果手机一、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加工、组装环节的生产,依靠大量人力投入换取1.8%的微薄利润。

《世界经济学》习题及其答案第一章

《世界经济学》习题及其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一、名词解释世界经济国际分工地理大发现产业革命科技革命二、简答题1.简述世界经济的内涵。

2.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3.简述世界经济形成的历史过程。

三、论述题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思考题1.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在海外探险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开辟通往东方新航路的过程,它开辟了环球的商业通道,扩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萌芽。

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准备,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的结果。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则包括科学革命,也包括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二、简答题1.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世界经济既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又包括构成这种经济整体的各国内部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既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商品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各个领域。

世界经济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式。

关于分工的重新思考——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分工的重新思考——读《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课程读后感关于分工的重新思考——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蔡振磊09级马哲硕士学号:10420091151921《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在众多的马恩著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了解马恩哲学思想,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经费尔巴哈半截子式的唯物主义到完成彻底的唯物主义转变的关键性一环。

作为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的一员,这已经是我第二次上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课程。

虽然读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节选本,内容并不多,相比于马恩的一些大部头著作,仅仅只有100多页的内容。

然而,再次翻阅《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我依旧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在分工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分工作为作为一种现实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同时也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

其中以群居动物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狮群当中,雄狮主要担负着守卫和保护小狮子,防止外来敌人入侵的任务,而雌狮则外出打猎,并且在打猎的过程中互相配合,有的负责追赶猎物,有的在途中埋伏等等。

而在人类社会中,分工有着其独特的含义。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①在我看来,这段话是对分工进行了一个划分,即起源于人类天性和天赋等偶然因素形成的自然性分工,以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性分工。

马恩之所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的。

其实质上是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乃至历史发展主要力量的一种阐释。

因为自然性分工主要反映的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虽然正是由于这种本能有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才造就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对于人类自身早期的发展,特别是源动力方面,自然性分工能够作出一定的解释。

但在面对日趋复杂化以及生产力呈几何级速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时,如果单纯从自然性分工的角度去研究,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直观的,片面的理解,认为仅从现实社会中无法找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造成思维的混乱,陷入唯心史观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中。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思考——从被动接受国际分工到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转换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思考——从被动接受国际分工到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转换

产业为龙头的华南知识产业集聚基地 ,全面增强广东作 为国 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对接接舍 部、转换桥
的承接一辐射能 力和 国际竞争力 ,推 动广东乃至相 关地 区由被动接 受国际产业分工转 向 自主 参与 国际
分工 ,实现 广东新一轮产业转轨升级 ,建设经济强省。
[ 关键 词 ]广东 经济国际化 后工业经济 [ 中图分类 号 ]F2. 文 献标识 码 ]A [ 1 4[ 0 文章 编号 ]1 0 1 ( C) 5 00— 7 0 —1 X 2 r 0 — 05 0 0 4 07
会 发展 进程 ,提 出未 来一 段 时 间 内 ,广 东区域 经 济发 展 战略 定位 宜 坚 决 实施 经 济 国际 化 战略 和后 工 业
经济战略,深化粤港 澳紧密合作 ,以大珠 三角为核 心,以泛珠三 角为腹地 ,进一步共 同构建 以 中场产
业 为龙 头 的 国 际加 工 制 造 业 基 地 ,以 物 流 业 为龙 头 的华 南 沿 海 国 际商 务 服 务 基 地 , 以信 息 产 业 、 文 化
维普资讯
广 东社会 科 学
20 第 5 0 7年 期
广东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深 层思考
— —
从被动接受 国际分工到 主动参 与国际分工 的战略转换
梁桂 全
[ 提 要 ]本文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演变新趋势,以及广东的地缘经济特点和经济社
乃 至相关 地 区 由被动 接受 国际 产业分工 转 向 自主参 与 国际分 工 ,实 现广 东 新一 轮 产业 转 轨 升级 , 建设 经济 强省 。
这一 战略 定位要 求我们 在进 一步 巩 固 、优化 、提升 广东作 为 国际加工 制造业 基地 和我 国加工

世界经济复习思考题题目

世界经济复习思考题题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世界经济概论各章复习思考题题目第一章:关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当前国际分工的基本特点2、当前世界市场的基本特点2、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及未来发展趋势3、世界范围内生产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5、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思考6、如何理解国际分工中的平等与不平等第二章:资源和生产的分布1、资源分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世界能源消费的总体发展趋势4、伊拉克战争后石油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5、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资源供需的影响6、(在世界经济背景下分析)中国资源类产业“走出去”的必要性7、油价上涨对世界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第三章: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发展1、战后农业变化对环境的影响2、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软化3、对高科技泡沫的认识4、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化的关系第四章:发达国家经济1、当前经济发展与滞胀时期的异同2、早期美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3、浅析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投资效果4、战后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5、评析格林斯潘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6、你对布什减税政策的看法7、总结美国经济体制可供中国借鉴之处8、美国的价值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欧盟发展中的困难10、“法德轴心”经济利益在欧盟中的体现11、当前日本经济发展的难题12、人民币升值会为日、美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13、当前美国两党对美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14、恐怖主义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15、英国与“欧元区”经济发展比较第五章:发展中国家经济1、你对东亚经济模式的看法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异4、印度国有经济的发展5、韩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国际社会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形式7、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转轨国家经济1、前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2、俄罗斯当前经济政策的长远影响3、对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比较4、俄罗斯的入世问题5、俄罗斯与原苏联国家的经济联系6、越南革新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第七章:当前经济热点1、马歇尔计划、麦克阿瑟和当前伊拉克重建2、东扩之后欧盟的经济政策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联盟4、主要国家间的贸易摩擦5、世界石油市场的新格局6、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对经济的影响7、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8、欧元和美元的汇率变动9、美国的单边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突发性事件(如非典、禽流感、海啸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影响方面:世界贸易、旅游业、地区经济格局…)教师说明:这些思考题不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查找网络、书籍、报刊等资料,结合自己理解领会、加深、扩展课堂知识。

《世界经济概论》全套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全套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各自取决于哪些条件?2.简述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4.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思考题解答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3)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4)世界货币的出现。

2.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简称大危机)。

大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2)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日、意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3)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总之,为了尽快从1929—1933年大危机中摆脱出来,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和调节,而德、意、日则采取了法西斯统治。

大危机致使国际金融领域混乱无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由此导致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日益尖锐,进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有如下表现如下:(1)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2)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美国、日本大发战争财促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鲜明对照,英国、法国、德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都遭到严重削弱。

《世界经济概论》第6章思考题解答

《世界经济概论》第6章思考题解答

第6章思考题解答1.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二战以后,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二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国际贸易更是蓬勃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一)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是二战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的增长。

各国生产的扩大是以提高世界市场份额为导向的,这种世界生产对贸易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明显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国际货物贸易结构改变明显;第二,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作用突出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跨国流动。

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越来越多。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涵盖了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但主要是产品内贸易,即中间产品的贸易。

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了,形成了全球产品价值链的分工。

(四)呈现北美、欧盟、东亚三大板块的国际贸易新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中逐渐形成了北美、欧盟和东亚三大板块的新格局。

上述三大板块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但也促进了贸易集中度的提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更加不平衡。

2.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

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

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思考我国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开放的进程,西部开发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国际分工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制定战略思考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地处中国大陆的中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天然气、水能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为西部地区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因此,西部地区应当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加强资源的深度加工与利用,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其次,要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地势复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弱,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提高物流和交通运输的效率,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分工。

第三,要培养西部地区的人才和技术能力。

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至关重要。

因此,要加强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建设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提高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鼓励技术转移和创新,加强技术合作,将国际先进技术引入到西部地区,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总之,我国西部开发中参与国际分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从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和技术能力以及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加以思考和推进。

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积极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际分工问题的思考
--------跨国公司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班级:经济一班
姓名:李秋熠
学号:201221080110
指导老师:周建仁
关于国际分工问题的思考
--------跨国公司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摘要: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华跨国公司一方面给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途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也加剧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分工、中国
一、跨国公司及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跨国公司是在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基础上,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和资本输出等逐步产生和发展的。

按照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跨国公司可定义为:企业或公司自觉地参与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利用本国或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在国外设立两个以上的子公司,进行跨国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且国外子公司经营额占公司总营业额25%以上的企业为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与演进,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促使一国内的生产体系向国际扩张,生产要素在国
际间的流动使各国逐渐建立起分工合作体系。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广化。

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构建公司网络体系,将国际分工内部化为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分工,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

同时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扩张又把世界各国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广化。

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总额占GDP的比率大幅上升。

中国产业外向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并且凭借劳动力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低端加工与组装性生
产环节的重要基地。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快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占全球贸易份额增至11.1%,比2011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举世共睹。

无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还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了显著提高。

图1
但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不高,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需要较多劳动投入的产品为主。

中国目前许多产业处于国际生产价值分工链条的最低端,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即使扩大到高技术产业,也是进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组装加工工业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

图2
三、跨国公司对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产生的影响
目前全球的分工格局是由跨国公司所主导,跨国公司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资本输入带动了中国外贸发展使中国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改造,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组织管理经验。

据统计,2013年1-9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578.95亿美元)、日本(59.37亿美元)、新加坡(45.94亿美元)、台湾省(40.88亿美元)、美国(28.76亿美元)、韩国(24.37亿美元)、德国(18.46亿美元)、荷兰(10.43亿美元)、英国(7.45亿美元)和法国(6.73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2.7%。

图3
说明:上述国家/地区对华投资数据包括这些国家/地区通过英属维尔京、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
巴多斯等自由港对华投资。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母国多半集中在知识密集的产品设计、研究和开发、管理服务及营销和品牌管理等高增值环节,而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系统中是被作为低增值环节的生产基地,我国由于无法占领价值链生产的高端,不得不凭借其廉价劳动力等资源,进入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因而处于非常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的国有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国际竞争力不强,而外资企业中中国的分工主要集中在加工等初级环节。

中国虽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这种纳入虽然使得中国获得了新的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的基本动因。

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系统中被作为低增值环节生产基地的结果便是显而易见的。

图4
四、对现实的意义
虽然我国在国际分工上尚处于低端环节,但我国还是有很多优势
比如.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规模。

我们应当保持比较优势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加大自主创新,并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立青宗蕰璋《国际贸易与企业外贸业务》
2唐志良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演化中的作用
3陈建青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变化及战略调整
4梁爽在华跨国公司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5于蕾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多层次参与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