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分工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展。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 率是其它国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劳动以效 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 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
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 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商品。

这种解释违背了H-O理论中劳动同一
1、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2、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3、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4、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生产力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比较优势利益
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得到均等化
4、作用机制
要素丰裕度 要素价格 产品成本 价 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5、理论分析
(1)、各国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
(2)、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必要条件
(3)、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由生产要素 价格的相对差异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节省与生产无关的时间;

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增加物质财富。
4、举例说明
①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毛呢产量 所需人数 (单位) (人/年)
1
70
酒产量 (单位)
1
所需人数 (人/年)
120
劳动生产率
0.011
1
110
1
2
2
80
0.011
②分工后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一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专业化的分工:指对同一产品的 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工。 二是国家之间对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三是国家间对不同的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过 程的不同阶段)。



2、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商品生产领 域扩大到服务业领域,且出现了相互渗透之势。 3.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5.从分工类型看,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4)绝对成本论例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 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1。
表3-1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英国 法国
生铁(吨) 50天 100天
小麦(吨) 100天 50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 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 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一、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之前的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亚当·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 生在苏格兰法夫郡。亚当· 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 斯密,是律 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 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 德利大地主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 未娶。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表现: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三章节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历史、 经济的范畴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
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 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二节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分工与国 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1. 国际分工为国际贸易提供交换的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的优越性会吸引各国主动参与国际 贸易 3.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这一结论引起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
争议,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六 分。
对李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 1、劳动熟练说 -分析劳动效率的差异
? 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 , 如美国工人的生产率
大约是其他国家的三倍 ,因此在计算美国工人的人 数时应将美国实际工人数乘以三 ,这样一来 ,美国就
?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制造业与农矿业之间的分工,
属于不同生产深度的阶段或层面之间
进行的分工
制成品
? 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中间产品
原料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六分。
国际分工的类型
(cont)
2.“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
国家之间的分工。即国家之间实行生产专业化与协ຫໍສະໝຸດ 二,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1.各国间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 ,产 业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1) 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
高精尖工业 与一般工业的分工 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分工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六分。
2) 产业内部分工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
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
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
利的地位。 ?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
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 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 富。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一点 五十六分。
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cont ')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2)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 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3)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 闭关自守封闭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 界经济中。
2、英国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由于英国较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生产 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
此外,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促 进作用也不容小觑,它主要表现在信息沟通 的便捷性上。
六、国际生产关系:影响IDL的性质和作用
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 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各国生 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际 商品交换、国际商品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国际分工的收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分配是严重不对称的。国际分工收 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而包括中国 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明 显的劣势和低端,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收益。
第三、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 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 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 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 ,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 化学制成品。
40多年前,为了打破美国垄断世界航空制造业
的市场格局,欧洲四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 Airbus)。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 过竞争对手,跃居成为世界头号民机制造商。
在这个欧洲最大的工地上,至少有1万人在工作
法国航宇公司生产含驾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 分和发动机挂架,并负责最后总装;英国航宇公司生产机 翼主体;德国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生产机身其余部分和垂尾;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现福克公司)生产机翼前 后缘和各活动翼面;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客舱门、起落架 舱门和平尾。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 二、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因素 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五、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 六、推动或阻碍国际分工:经济贸易政策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
1、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是微观企业竞争优势、中观产业竞争优势和宏观国家竞争优势 的有机整体。既探讨了要素、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又整合了价格因素与非价格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决定,又反映了竞争 优势与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 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菱形模型中. (The diamondof national advantage)。 • 这四个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及组织 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一、马克思反对 抽象地研究 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来源于 产业革命
三、初级阶段的 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的二重性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的提出 (二)解释
1. 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 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 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 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 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增 加产品数量,取得规模效益。国际分工使 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约了社 会资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动了整个世 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又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 生产出日益增多的商品,从而扩大了世界 市场。
•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 国际分工源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国际分工又变成对外贸易的 基础或前提。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 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 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的获得等。
• 同时,各国对外贸易又是国际分工利益实 现的途径,各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与措施影 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 1.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 这一期间完成产业革命的法国、德国、日本、美
国等发达国家都进入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行列。 这些国家制约着国际分工的机制。 •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 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 4.生产和消费逐步变成世界性的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 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 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 工。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03第三章国际分工(精)

毛呢 1.71(单位) 1(单位)
(两国利益 均会增加)
14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酒(1单位) 120(人) 80(人)★ 毛呢(1单位) 100(人) ★ 90(人)
(分工前)
毛呢 2.2 (1单位)
分工原则: 两利取重, 两害取轻。
国 家 英国 葡萄牙

2.125 (1单位)
2.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认为国际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这 一理论从生产要素的稀缺与丰裕来进行研究.设有甲(L相 对丰富而K相对稀缺)乙(K相对丰富而L相对稀缺)两 国,开展贸易后,甲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乙国的资本 密集型产品---渐渐地原来丰富的劳动力变得稀缺,其相对 价格也随之上升;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满足甲国 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从而对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减 少---渐渐地原来稀缺的资本变得丰富,必然使资本相对价 格下跌。乙国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资本的相对价格随之 上升,劳动的相对价格随之下降。随着生产要素稀缺和丰 裕程度的变化,两国L和K的价格差别会有所改变,亦即 生产要素的价格有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两国趋于相等的 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是 国际贸易必将造成的一种趋势。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国际分工理论 教学难点: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2
城市交响曲 分工成韵律
3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 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 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直 接基础,对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 进生产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积极 作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深化也会 反过来起促进作用。 4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 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2.7
190
2.375
190
交换结果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1
1.7
1.375
1
贸易所得 产量增加 消费增加 理论局限
其理论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一方居于绝对优势,而另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和贸易模式
认为这种情况是美国对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保护的结果,也可能是别的国家对其缺乏 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护,从 而使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的 结果。
▪ 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人力资本说)
赫俄并没有区分劳动的技能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者 在劳动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一定的劳 动技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即更多的教育和 培训上的投入。美国在此方面要远远的高与其他国 家而使劳动更富有资本特性。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
(2)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
(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是(ABCD) 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 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 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B.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C.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D.国内的商品交换受的限制比较少,比较自由;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 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等。 2.(B)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格局 A.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B.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C.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D.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指(D) A.16~18世纪中叶 第一次产业革命前 B.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 业革命前 C. 19世纪中叶~二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 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加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简单加工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和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1.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要素的交换2.作用:a.国际分工是国家贸易的基础b.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c.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c.国际分工影响国际格局二. 国际分工的产生于发展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2.发展阶段:a.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b.英国成为国际公法的中心c.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3.形成阶段:a.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b.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c.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d.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一.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1.第一,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产业分工更加细化。

2.第二,发到国家通过“工厂外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3.第三,二战前的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

4.第四,90年代后,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5.第五,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二. 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1.国际分工基础在加深:a.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b.经济全球化快递进行c.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d.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垂直型: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水平型:指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表现形式为:a.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b.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c.工艺过程的分工(3)混合型: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4)外包型:公司将某些业务由本身内部分工剥离出来,跨国国界的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生 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国际生产关系的基础。当代 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 的两面性:进步性/剥削、掠夺、不平等性。 上层建筑(国家干预)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起推进或延缓作用。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 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 国家力量、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政治 制度、文化观念等。如日本的贸易立国战略、科 技立国战略等,德国的幼稚产业保护论,中国的 改革开放政策等。
Type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ivision of Labor
Vertical
Horizontal
Mixed
按各国间关系 的性质划分
工场手工业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 之间的分工
产业革命时期 宗主国与殖民地、 半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二次大战后 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 和发达国家—发展中 国家间的垂直分工
• 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显著变化(资本主义 国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跨国公司成为国 际分工的主角、社会主义国家参加了国际 分工) • 国际分工呈网络与梯级转换式发展(区域、 国家、部门、企业彼此之间的互动网络体 系,雁行模式) • 国际分工为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发达 国家的累积和集聚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后发 优势)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1980-2000
Goods Services
400 350 300
(1980=100)
12000 10500 9000 7500 6000 4500 3000 1500 0
Billion $
250 200 150 100 50 0
19 80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学习指导★本章主要内容与要求1.国际分工的含义(掌握)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掌握)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商品结构的影响(掌握)5.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的学说以及各学说之间的联系:(1)绝对成本说(掌握)(2)比较成本说(掌握)(3)生产要素禀赋说(了解)(4)里昂惕夫反论以及其他有关学说(了解)★本章重点与要求提示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章节知识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对待:1.国际分工的含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尤其是二战后的特点,要注意战前与战后进行比较,弄清各阶段特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各主要因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论述;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论述;5.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国际分工的学说,重点掌握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并且会举例说明这两个学说。

要弄清各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章知识网络图: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国际分工是和的基础。

2. 是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

3.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内部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和。

5.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和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6. 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7.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为中心而形成的。

8.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奢侈品已经被国际贸易中的所取代。

9.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之间,同,生产国同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10.战后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与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与的分工在发展,而传统的、、的分工在削弱。

第三章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分工为前提; ②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
种特殊情形。若一国在任何产品上均无绝对优势能否 参与国际分工并未作出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1.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 英国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 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 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 典经济学家。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3.绝对优势说的简评 1)意义: 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地利
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②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
利的思想,从而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③他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2)局限性: ①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交换以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国家 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生产成本 机会成本
棉布/小 小麦/ 麦 棉布
中国 1.125 0.89
棉布 (相 对小 麦)
0.89
小麦 (相 对棉 布)
1.125
棉布 (相 对小 麦)
0.89
小麦 (相 对棉 布)
1.125
美国 0.83 1.2 1.2 0.83 1.2 0.83
第三章 国际分工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

第三章 国际分工.ppt1

第三章   国际分工.ppt1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1)殖民统治
(2)垄断和资本输出
(3)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力量
当前的机制发生了变化:
(1)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
(2)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 大。例如IMF,WB,WTO等通过资金注入, 提供经济改革与调整方案和制定贸易投资自由
(六)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基础
马克思说:“英国是农业世界伟 大的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 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 着它运转”。
在这一时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体 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举例。
当时一位英国学者的描述:
“在实质上,世界的1\5是我们自愿的进贡者, 北美大平洋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 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地海 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 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他们的白银提供给 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 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从印度把咖啡、 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 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 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他国家获得棉花。
最后,国家这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 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例如药品和食品的生产。举例,德国的拜耳公 司就以它生产的中间产品提供世界各地35000 多家企业,制造各种化学成品。可口可乐的国 际化生产业属于工艺流程的专业化。
以上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 型的产业内贸易”。不同国家承担的是 同一产业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这些国 家通过垂直型产业内分工和中间产品贸 易,最终完成了某种产品的生产。因此, 这种垂直型国家分工也可以称为“产品 内分工”。
绝对优势的衡量指标:
(1)劳动生产率:即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用产量与这一产量所需的劳动投 入量比率表示。劳动生产率越大,则该 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3)各国农业部门的国际分工日趋模糊
4)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部门将成为发达国和发展中国 家激烈争夺的领域
四、国际分工内容与机制的演变
1、国际分工内容的演变
•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以现代工艺、
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
• 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 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服务领域的分工; • 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
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 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 之间媒介的不同
(国际贸易)
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国际投资)
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 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垂直分工——
资本和技术密集 的重工业、高技 术产业与劳动密 集型的轻纺工业 的分工。
水平分工:——
货币市场是经营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包括同 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回购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 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 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 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 场来调控金融和经济活动。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 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 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 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 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
五、国际分工体系
美 英 德 日 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含义、形成及发展 1、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
换的场所或领域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当地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世界性产业结构在扩大 经济全球化快速运行 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 国际分工参与度扩大 垂直型 水平型 混合型 外包型 网状型

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二节 当代国际分工

当地国际分工的特点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奥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深化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从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产业范畴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科技领先 以发达国家为母国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以发达国家为主或中心的地区经贸集团影响显著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地区性区域分工加强 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亚当· 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人, 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主要奠 基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理论的创始者。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四节 国际分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精析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一)概念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其特点主要有: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 . 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3)工艺过程的分工。

3 . 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1 . 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1)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建立全球性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并把世界各国纳入这些体系中。

(3)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这源于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信息中心。

(4)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

2 . 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2)区域性经贸集团部分工加强。

(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四、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一)自然条件1 .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 . 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下降。

(二)社会生产力1 . 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 . 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

3 . 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 . 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三)人口与市场1 . 人口分布。

2. 生产规模。

3 . 市场发育度与规模。

(四)交通与通信业(五)资本流动(六)国际生产关系(七)经济体制与政策五、亚当·斯密是资产阶段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造者。

他处在英国从手工制造业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

其要点如下:(一)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三)分工产生的原因(四)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五)国家之间如何分工斯密的这种学说被称为绝对成本说,或者绝对优势说,或者地域分工说。

他认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别国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六、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他在该书中提出了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以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增加,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但其前提必须是安全的自由贸易。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七、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在《资本论》等著述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三)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四)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这种国际分工使“卫星”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畸形单一,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八、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俄林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活跃的政治家,擅长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1933年他的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出版。

(一)生产要素禀赋分工说的形成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使当时的英国放弃自由贸易,各国对市场的争夺加剧,超保护贸易主义兴起。

瑞典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大,因而人们对超保护贸易主义深感不安。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1 . 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2 . 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俄林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力。

3 . 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1 . 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2 . 建立了完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3 . 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依据。

九、当代国际分工理论(一)“里昂愓夫之谜”对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1 . “里昂愓夫之谜”的提出里昂愓夫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以验证赫-俄原理。

里昂愓夫得出结论:“这些数字表明,当我们以平均价值100万美元的国内出口去置换相同数额的竞争性进口品的时候,出口品含有资本要少得多,而劳动则相对多一些。

因此,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

换句话说,这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它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

这个结论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称之为“里昂愓夫之谜”,并掀起了验证、探讨和解释“里昂愓夫之谜”的热潮,引申出一些新的分析美国贸易结构的理论。

2 . 对“里昂愓夫之谜”解释的理论(1)劳动熟练说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

最先是里昂愓夫自己提出的,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

他们用劳动效率和劳动孰料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愓夫之谜”。

(2)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

他们以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技术差距说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因而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是过去对研发进行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二)产业内贸易说1 . 提出的背景有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前者是指不同产业间的贸易。

后者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例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输出汽车。

2 .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1)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 .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李嘉图和俄林的比较利益分工学说脱离了当代国际贸易实际,他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挑战他们的分工理论。

1 . 指出了李、俄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2 . 李、俄国际分工的理论前提不切实际3 . 影响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因素(1)技术的变迁。

(2)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

(3)经济全球化趋势。

4 . 单纯依靠比较利益原则对当代国家产业发展的危害(1)生产要素作为财富源泉的作用被加速替代。

(2)劳动力或天然资源的竞争力在衰退。

(3)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陷阱”。

5 . 需要以国家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理论(1)原因第一,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

第二,创新没有国界。

(2)前提6 . 国家竞争优势图解波特把他所创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冠名为“国家钻石体系”。

钻石体系中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要素。

(2)需求条件。

(3)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4)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