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事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田事件评论分析
丰田事件:
由于丰田公司使用的美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商CTS公司生产的加速器脚踏板有可能出现问题,丰田不得不召回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上的车辆,对丰田公司、日本汽车业乃至整个日本国民经济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截止2010年3月1日,丰田全球召回车辆总数已经将近800万辆,超过去年丰田698万辆的全球销量。

据统计,丰田在全球的汽车召回预计耗资20亿美元,并且全球消费者对日本制造业的质量产生怀疑,日本整个汽车工业信誉度受到影响。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因此下降0.12个百分点。

一、各种评论
总结:
对丰田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主要有几个大的方面。

首先是美日关系,认为是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其次是丰田快速扩张和降低成本的原因,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丰田为了追求销量而一再的降低成本,导致忽略了质量。

第三方面是丰田封闭的零配件供应体系,零配件商和整车厂商相互持股,一荣俱荣,易损俱损。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丰田削减产量,零部件供应商产量也随之锐减,但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设备投资已完全被丰田“绑定”,过剩的产能导致成本压力增大,在此情形下,成本压力有可能通过牺牲质量来缓解。

第四方面是日本汽车产业构造的问题。

丰田在全球化过程中扩张很快,生产链铺的很长,但是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却没有跟上。

各类分析丰田事件的评论中,大致观点有四种。

一是美日关系论,认为丰田是两国政治和贸易保护的牺牲品。

在美国贸易保护的大背景下,加强、加重了对丰田的监管力度。

二是丰田降成本惹得祸。

这是一个被普遍认为的观点,矛头对准的是丰田上任社长渡边,其在任时倡导大规模的模块化生产,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部件发生故障,多款车型同时召回,甚至一些采用了同一供应商的不同企业生产的车型也受到了牵连。

疯狂降成本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业的通病,国内车企也是如此。

目前,汽车业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模式性的怪圈,即企业必须要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来降成本,也就是车企要通过扩产或者模块化生产来降成本。

这不仅导致了汽车产品越来越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还让车企患上了销量依赖症,一旦销量下滑,其成本反而会被增加。

另外,在产品质量控制上,某一模块化的故障,很容易被放大。

三是丰田的发展战略出了问题。

认为是丰田在2005年前后快速扩张惹的祸。

这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丰田高层的认可。

按照丰田新任社长丰田章男的理念,丰田要回归原点,也就是要在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和经营状况之间达成平衡。

四是丰田的零部件体系过于封闭。

丰田对于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理念是长效的,其恪守的是长期合作,达成共识。

这也是其丰田方式能够得以执行的一个因素。

另外,对于很多重要的供应商,丰田是控股的,即所谓丰田体系内的经销商。

其实,这种模式应该是丰田的一个优势,最起码在质量控制上是有好处的。

事实上,此次油门踏板事件中的供应商,并不是丰田传统的供应商。

其他分析:
·肇事原因是丰田的过度扩张和成本控制
在丰田的崛起之路上,其独特的经营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丰田的配套体系中,最核心的是“零配件通用化”和“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

即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上采用相同的零部件供应,以此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使得丰田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和质量,这项策略在崛起的初期,使得丰田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产能优势,以低成本敲开国际汽车市场。

然而,当丰田的产量迅速上升到全球第一的时候,这一模式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与供应商的配套过于紧密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家供应商出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而且,与经销商过分密切的关系可能会妨碍采购过程的最优化。

另一方面,随着韩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崛起,日本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大,日本企业不得不削减成本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成本控制带来的品质下降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结论:汽车应该回归到品质时代,而不应该坚持营销为王的理念。

·全球化生产的风险。

丰田召回事件暴露了全球化生产模式的潜在风险。

在美国销售的丰田汽车大多由本土制造,此次引发丰田危机的油门踏板也由美国CTS公司供应。

全球化生产的显著特征就是制造外包和供应链拓展,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生产模式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加大了质量控制的难度,弱化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

因此,如何在利用全球供应链的同时,控制好产品质量并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成为诸多跨国经营企业必修的“平衡术”。

显然,丰田扩张的“刹车片”失灵,直接导致了质量与成本平衡的瓦解。

为应付规模迅速扩张,丰田通过零部件通用化来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削减成本、扩大供应能力,为此曾一度将汽车车门扶手的类型由原来的35种减少为3种。

在推行零部件通用化之初,整车成本下降明显。

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质量稳定性逐渐出现问题。

过去五年丰田急速扩张,也正是其产品召回最频繁的五年。

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丰田“捆绑式”供应商合作模式的缺陷。

在这种模式下,丰田与零部件供应商常常相互持股,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比较封闭的关系,这种关系稳定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能够迅速地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这也是丰田在美国市场制胜的法宝之一。

然而,金融危机影响下丰田削减产量,零部件供应商产量也随之锐减,但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设备投资已完全被丰田“绑定”,过剩的产能导致成本压力增大,在此情形下,成本压力有可能通过牺牲质量来缓解。

·日本产业构造问题
首先是产业构造的变化。

汽车制造业是最能代表全球化发展水平的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过去10年,丰田在海外的生产链越拉越长,规模越铺越大,海外生产车辆从2000年的175万辆猛增至2007年的430万辆。

但凡事都有其限度,在生产规模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对那些海外生产基地,日本传统的品质管理难免有鞭长莫及之处,从而成为质量隐患。

其次,汽车原本是机械工业的集大成产物。

但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车载电子控制系统和软件技术的比重大大增加,这对制造商的技术和品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否确保顺应信息时代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之有效,至关重要。

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便是软件系统问题。

第三,丰田为提高竞争力,一再削减成本,甚至到了超出合理水平的残酷程度。

日产汽车原本就经过最优化设计,有“强行瘦身”。

据英国《金融时报》驻东京记者报道,去年底,丰田公司在其零部件供应商会议上表示,面向预期于2013年下线的新车型,公司为采购相关零部件而支付的成本将减少三成。

而对仰仗丰田吃饭的下游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这是一个非达标不可的“硬指标”。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有在不该节省的环节“开源节流”,最终成为系统风险分母的增量。

·过度扩张带来的质量信任危机
减低成本的空间已然有限,但过快的生产规模扩张,致使成本居高不下,而要想维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和竞争力,只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丰田成长于全球化,但也可能毁于全球化过程中对速度和规模的片面追求。

冷战结束后开启的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或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在全球市场竞争带来的各种“压迫”下,每个有志于做大的企业包括垄断寡头企业都有很深的危机感,它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地扩大规模,不断地追求市场占有率。

丰田也不例外,而且还是一个佼佼者。

与美国通用、福特等老牌汽车企业相比,丰田的历史还很短。

丰田主要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而腾飞的。

它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与其独特的生产方式、严格的质量及成本控制、稳固的供应商体系等有很大关系。

对质量的严格控制,一直是丰田的看家法宝,其所独创的“精益生产模式”,核心就是“质量第一”。

除此之外,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产品管理、技术研发、销售管理体系等,也保证了丰田的成功,丰田也发展成为在质量、效率以及竞争力方面都曾“傲视群雄”的跨国汽车巨头。

但遗憾的是,丰田在全球化扩张过程中并没有坚守其保守的文化特质,放松了质量控制,重演了通用当年经历的质量缺陷、过度扩张以及新车推出过于频繁等问题。

特别是由于本土市场相对有限,丰田必须更多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和中国。

这样,也就造成其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容易忽略消费者需求。

例如,丰田赖以生存的精益体系、精益人才却跟不上其全球化扩张的步伐。

从这个角度分析,丰田事件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跟不上全球化快速扩张步伐所造成的。

·规模与效益、成本与质量、整车与零部件关系再构
本次召回事件不仅将促进丰田汽车对自身经营模式的反思,也将对全球汽车行业造成深远影响。

汽车企业必须对经营过程中的几大互为制约的矛盾关系(规模、速度、成本、质量、效益、整车与零部件关系等)重新思考和加以妥善处理。

我们预计汽车行业有望发生以下变化:
1、追求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冲动可能有所降温。

因大规模生产而带来的规模效应是汽车企业一直以来追求的经营目标,但规模提高也对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车企规模到
一定程度后边际效应将减小。

预计今后企业在确定产销规模和发展速度目标时将更加务实。

2、整零关系趋于成熟。

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降低成本抢占市场,除改进技术、加强内部管理之外,降低原材料和零配件成本成为各大厂商的重要选择。

整车厂通常每年要求零部件企业一定幅度的降价(2%-3%)已是汽车行业贯有的经营模式。

零部件企业为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其可能的措施有:内部消化、向上游转嫁、开发新产品及产品设计和工艺的调整。

本次丰田召回事件之后,整车企业将重新思考和调整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关系,即为保证零
部件质量水平,可能减小对零部件供应商的压价幅度。

3、平台战略的调整。

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通用零配件的全球化,同一厂家的不同车型、甚至不同汽车厂商都在使用同一配件商供应的配件。

因此,一个部件出现质量问题,就可能涉及数量众多的汽车或多个品牌。

这是丰田一次召回数百万辆车的国际大环境。

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之间“一对多”的供应模式加大了产品召回的可能性。

对整车厂来说,为应对这种零部件供应系统风险可能的策略: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零部件质量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也可
能增加同一零部件供应商数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降低系统风险。

我们相信,汽车行业有望因本次召回事件而获得更加成熟的经营模式和更好的发展。

二、期刊文章
在期刊网上以供应商、零件商、信任、危机、供应链等关键词搜索,没有发现有文章以汽车召回事件为依托成文的。

研究供应链、风险方面的文章很多,涉及另一个大的领域。

我们如果要依托该事件写新的文章的话,要先对这个领域进行充分的调研,该领域涉及的内容也很多。

以下文章和丰田事件的研究比较接近。

《零售商的供应关系稳定性、信任与关系风险间的关系研究》,预测,2009年第一期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关系稳定性的正面作用,忽视了在现实的渠道系统中,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稳定性也存在着某些负面的影响。

本文通过探讨零售商的供应关系稳定性、信任与关系风险间的关系,研究了零售商在稳定供应关系中的风险来源。

结果表明,关系稳定性的两个维度—关系长度和关系态度,通过友好信任路径能够降低零售商感知的关系风险,通过能力信任路径则会提高关系风险的感知水平。

而良好的关系态度能够直接降低零售商感知的关系
《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问题研究现状评述及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第二期综述了国内外70 余篇供应链伙伴关系相关文献, 从关系管理基础理论、关系现状调查分析、关系组建研究、关系持续研究、信任关系五个方面, 分析了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现有研究中需强化的内容; 进而, 提出了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供应链伙伴关系维系管理, 并展望了该课题中急需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关键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9
文章对供应链、企业采购以及采购风险构成都有相关的文献综述,可以借鉴进行文献调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