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德育(教师资格考试)

德育(教师资格考试)

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的概念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的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的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常识。

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组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德育管理知识幼儿园

德育管理知识幼儿园

德育管理知识幼儿园
一、引言
德育管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德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德育的概念、目标、方法和策略等内容,旨在帮助幼儿园教职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德育的概念
德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幼儿园中,德育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的重要工作。

三、德育管理的目标
1.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
2.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3.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4.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德育管理的方法
1.示范引导:教职工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
2.说理教育:通过言传身教,让幼儿明白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3.情感教育: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注重情感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4.惩罚与奖励:适时给予幼儿惩罚或奖励,引导其行为。

五、德育管理的策略
1.制定明确的德育管理制度和规范;
2.加强对教职工的德育培训和指导;
3.建立家园共育机制,与家长密切合作;
4.加强幼儿园德育环境的营造,营造和谐积极的教育氛围。

六、结语
德育管理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才能促进幼儿的阳光健康成长。

希望本文能为幼儿园教职工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

德育方法名词解释德育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变化,达到培养特定道德品质的目标。

它规定了德育活动所应培养的道德品质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要求。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观点、理念、价值观等。

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包括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情境创设、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

正确的德育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它通过对德育活动的检查、总结和评估,对德育活动的成效进行量化和价值判断,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目标。

德育科研:德育科研是对德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有效性等进行研究的过程。

它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改进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指用于开展德育活动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它包括教育者、教材、场地、经费等各方面资源。

德育组织:德育组织是指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德育活动的机构和团体。

它包括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学生自治组织、家长委员会等机构,以及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团体。

德育人员:德育人员是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人员。

他们包括学校中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也包括社会上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辅导人员等。

德育知识点总结

德育知识点总结

德育知识点总结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德育的相关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德育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德育的评价标准、德育的实施策略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教育活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所在。

德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健康生活、社会实践、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德育的方法德育的方法包括教育、示范、激励、引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德育的方法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德育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有趣味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德育的评价标准德育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健康生活、社会实践、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

德育的概念及内容是

德育的概念及内容是

德育的概念及内容是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个体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和内容。

它是全面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感情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它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学习到如何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遵守法律等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2.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示范良好的道德行为,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3. 社会人文教育:社会人文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等,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则、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5. 身体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重要内容。

通过体育锻炼和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够培养自律、合作、竞争的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

6. 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和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公民责任、法律意识、公共道德品质等,逐步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公民。

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其内容涉及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社会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综合实施和深入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够积极投身社会的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公民。

教综: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

教综: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

7·1 德育的概述,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德育概念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德育的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对社会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可以获得社会性规范,更好地适应社会。

2.发展性功能:学到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认同感。

3.享用性功能: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性功能德育对智体美劳的促进功能。

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以及养成文明行为的吸管。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以及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的要求。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控制和评价功能。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要求。

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做的规定。

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4.民族文化以及道德传统。

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①德育目标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

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③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德育的内容心理品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1.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爱憎分明的教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第十章 德育..

第十章 德育..
2018/10/6 12
• 必须注意的几个观点: • 1.德育不仅有正向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向功能。 • 所谓负向功能:是指由于德育方向不对或方法不对 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和学生个 体发展。 • 如在德育方向上:个人崇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等错误导向会使德育适得其反; • 如在德育方法上:简单粗暴、强制说教、溺爱迁就 、放任自流等方法不可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 • 2.德育功能是有限的。 • 促进和维护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学校德育,更要借 助社会制度、国家法律等社会杠杆发挥作用。
2018/10/6 7
• (4)品德 •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 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 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 能力的发展等; • 道德情感,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 爱憎等情感; •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 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 行为。
2018/10/6 18
• • • • •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中存在着诸种矛盾。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 ——第二层次是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 ——第三层次是德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受教育 者)自身的矛盾。 • 在诸多矛盾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主 要的矛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 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 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2018/10/6 16
•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第9-10章 德育

第9-10章 德育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 原则 1、含义 ——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 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 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影响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同时抓好个 别学生的教育以影响集体的形成与 发展,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培养好学生集体。 (2)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抓好个别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 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含义 ——是指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要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同时,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循 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 有系统地进行。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家庭、 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3)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 连贯和一致。



说教式、灌输式、专制式、唯我独尊式的教育 方式已经落伍。 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 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班主任或教师在教育学生或处理师生关系 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热爱学生 2、尊重学生 3、了解学生 4、赏识学生 5、让学生当主人 6、改变自身的观念:学生观、教育观;公正 地对待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学科教学的德育机制

间接的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各 个层面的道德影响。 1.教学内容中的德育


(1)教材明显的思想内容 (2)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 (3)教师的课程价值观


2.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1)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道德表率作用 (3)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1 】.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德育是教导者根据必定社会的要乞降德育规律,有目标.有筹划.有组织的对受教导者施加教导影响,以使其形成教导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导.思惟教导.道德教导.心理教导和法制教导五个方面.小学德育应当以造就小学生的基本性品德为重要目标.所谓基本性品德也就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道德品德.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造就学生具有何种品德所作出的假想和划定.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德育总目标是黉舍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偏向.(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惟.政治.法制和心理教导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二.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代德育目标的划定(二)新时代德育目标的特点1.强调基本性2.重视道德思维才能的造就3.留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周全性5.重视稳固性与变动性第三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行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根据重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议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它决议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惟现实,它决议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用性.一.爱国主义教导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导要把爱故国与爱国度区离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导要把平易近族骄傲感与危机感联合起来.第三,把爱国主义教导与国际主义教导接洽起来.第四,爱国主义教导要造就学心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表现层次性.二.集体主义教导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焦点.在开展集体主义教导时,要掌控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白集体主义教导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第二,集体主义其实不排挤小我好处.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确定小我主义道德价值.三.平易近主与法制教导平易近主与法制教导是指用社会主义平易近主与法制的基本常识来教导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介入政治生涯的平易近主意识与才能.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否决极端平易近主化与无当局主义.第二,要成长学生的平易近主反思与批驳意识及才能.第三,要看重黉舍的规律教导.四.幻想教导幻想包含生涯幻想.职业幻想和社会幻想.第一,要防止对三大幻想作决裂式教导.第二,幻想教导要重视幻想的层次性.第二章德育进程第一节德育进程的概念.构造与抵触一.德育进程的概念德育进程是品德教导进程,也即教导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别品德的进程.其差别表示为:德育进程是一种教导活动进程,而品德的形成进程是指个别在品德方面的成长.其接洽表示为:德育进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进程的一个重要门路.二.德育进程的构造德育进程的构造是德育进程中不合质的各类要素的组合方法.这些要素包含教导者.受教导者.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四个方面.三.德育进程的抵触德育进程的抵触是指德育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峙同一关系.德育进程中的最根本是在外在道德请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它是决议德育进程本质的特别抵触.第二节德育进程的规律一.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身分同一成长的进程(一)知.情.意.行是组成品德的四个根本身分“知”即道德熟悉.“情”即道德情绪.“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动.(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熟悉是道德情绪与道德行动的基本.2.道德情绪是道德熟悉转化为道德行动的催化剂.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动起着保持感化.4.道德行动是权衡一小我品德利害的客不雅尺度.(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请求1.德育要重视周全性2.德育要重视多开始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教师指点下介入教导性活动的进程(一)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在与情形的交互感化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情形对个别的影响是在个别积极感化于情形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成长也必定是个别积极介入活动的成果.(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请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成长效应”2.要为学生供给内容和情势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立地创造活动:一小我对活动的立场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自动应答,第二个是自发顺应,第三个是自立创造. 三.德育进程是促使学生思惟内部抵触转化的进程德育开展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起首,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请求时应斟酌到他们现有的品德成长程度.其次,要采纳各类方法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抵触活动.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导.四.德育进程是学生品德重复并且长期慢慢进步的进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成长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特色.个别的品德成长与形成为什么教导长期性的立场呢?起首,品德成长具有阶段性.其次,一小我的品德成长是无尽头的,要不竭完美才干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跟着时代的成长,社会道德也会产生变更.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熟悉.道德情绪和道德行动三个要素.重复性是指个别品德的成长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阅历一个径直弯曲.甚至临时倒退的进程.为何会消失重复弯曲呢?起首,个别品德构造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别品德成长与形成的进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类身分的影响,这些影响假如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成长与形成起着促进感化.再次,学生意志的单薄性也是导致重复性消失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学生的年纪阶段特色,有针对性的慢慢成长他们的品德.2.要擅长在德育中重复抓.抓重复.锲而不舍.第三章德育原则.门路与办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劝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请求德育要擅长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进步学生的熟悉入手,调动学生的自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遵守以下三个请求:1.疏解道理,疏浚思惟.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鼓励为主.二.长善救掉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进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导的积极性,依附和发扬学生的积极身分去战胜他们的消极身分,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学生第二:发扬积极身分,战胜消极身分第三:引诱学生自发评价本身,进行自我教导三.严厉请求与尊敬学生相联合原则是指在德育教导进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厉的道德请求,又要酷爱尊敬和信赖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收和内化道德请求.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要尊敬学生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厉的请求四.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纪特点.小我特色和道德状况灵巧的提出各项教导请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请求.应当做到: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纪特色施教第二.要针对学生的小我特色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导第三.要针对不合地区的现实情形施教五.集体教导与个别教导相联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进程中,教师既要经由过程集体的力气教导个别学生,又要经由过程对个别学生的教导影响集体,把集体教导和个别教导辩证的同一路来.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要组织和扶植好集体第二.要经由过程集体教导学生小我,经由过程学生小我的力气影响和改变集体.六.教导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标.有筹划的把来自各方面临学生的教导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合营.调和一致.前后连贯,以施展整体影响的感化.要留意以下三方面请求: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合营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第二.对每一学生个别的教导要一致和前后连贯.第三.尽力做勤黉舍.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调和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况.第二节德育门路一.各科教授教养这是黉舍有目标.有筹划.有体系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根本门路.包含品德课教授教养和其他学科的教授教养.各学科教师要在全体教授教养活动中,留意造就学生优越的进修立场.进修习惯和优越的意志.品德,促使学生育成文明行动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授教养特色,自发地.有意识的在教室教授教养中渗入渗出思惟品德教导.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类教导活动黉舍和班级中的各类教导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导的重要门路,其情势重要有:主题班会陈述会劳动节沐日活动别的,还有社会查询拜访.不雅赏.考核.拜访.旅游社会办事活动等.三.少先队教导少先队教导是经由过程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涯和丰硕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实行德育,进修教导必须与家庭教导.社会教导亲密合营,进修应起主导感化.第三节德育办法一.说吃法是经由过程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长短.善恶,进步道德熟悉,形成准确道德不雅点的办法.分两类:一是说话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应用时要留意:1.说理要有明白的针对性2.说理要重视差别和时代3.说理要具有味味性4.教师要以诚待人二.陶冶法是指经由过程创设必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天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染和陶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绪和心灵得到完美的一种办法. 包含了三方面:1.人格浸染2.情形陶冶3.艺术侵染应用时留意几点:1.创设优越的情境2.与启示和引诱相联合3.引诱学生介入情境的创设三.范例法是指以他人的崇高思惟.榜样行动.优良成就去影响学生的办法.包含三方面:1.范例2.示范3.典范范例的选摘要保持以下原则:1.可接收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德智侧重原则四.锤炼法是教师有目标.有筹划的安插学生介入必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优越道德行动习惯的办法.包含四个方面:1.行动练习2.娱乐或休闲活动3.社会实践4.委托义务应用时要留意:1.调动学生的自动性2.教师要恰当加以指点3.保持严厉请求4.留意检讨和保持五.奖惩法是教师对学生表示出来的品德与行动作出评价,包含表扬.嘉奖和批驳.处分两个方面.(一)表扬与批驳(二)嘉奖与处分留意以下几个请求:一是公正.准确.合情合理.二是发扬平易近主,获得群众支撑.三是重视宣扬与教导.第四章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导第一节师德内涵一.师德概念的界定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导工作者在从事教导活动中必须遵照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差别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雅点: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意将教师私家范畴的小我道德转移到公共范畴,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绪.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全体裸露在职业监视之中.第二节师德规范一.师德规范的根本范畴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今朝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底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毕生进修.二.师德规范的焦点内容及其解析(一)师德规范中的焦点内容一般以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焦点内容.(二)师德规范中的焦点内容解析1.爱岗敬业“爱岗”是指酷爱本身的工作岗亭,“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需准确熟悉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准确对待教师的感化.地位和待遇,从而加强作为教师的任务感.义务感和光彩感.第二,建立准确的苦乐不雅.第三,准确熟悉进献与索取的关系.2.教书育人要遵守以下请求:第一,专研营业,勇于创新.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第三,要充分施展教授教养的教导性功效.3.为人师表指教师用本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范例,成为他们进修和师法的榜样和榜样.以下另提几点建议: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周全性.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涵性.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三.我国师德规范消失的问题1.缺少教师职业的特色2.过于抽象空洞3.消失着“不当”的现象4.师德规范的枚举上消失侧重叠现象第三节师德教导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导的原因(一)教师职业特点的请求为了使教导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导进程中表示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扶植的最根本之处.(二)教师劳动特色的请求起首,从劳动目标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小我的目标,而是反应社会对学生的请求.是以,根据社会的目标,教师应当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其次,教师的劳动进程具有集体性和分解性特色.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浮现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三)当代教导变动的请求请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力和非功利性的思维.(四)来自师德近况的请求一般来说,教师消失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愿望,这些愿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掉范: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腐化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损掉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损掉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腐化二.师德教导的门路(一)职前教导中的师德教导1.经由过程大学“入学教导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惟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导课程3.在思惟政治教导中渗入渗出师德教导4.在教导练习中参加师德教导内容(二)职后教导中的师德教导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本身的工作职场中,经由过程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懂得.2.拜师:是经由过程师徒结对的门路来晋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程度.3.自我教养(1)检讨:就是经由过程自我批驳.自我剖解,以求达到自我否认.自我改革和自我完美.(2)慎独:指的是在一小我独处,无人监视的情形下,仍然可以或许苦守道德信心,自发按道德请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的几个方面

德育的几个方面

德育的几个方面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德育的概念与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的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 德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它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2. 德育是传递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 德育是体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教育。

它传递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这些价值观和规范。

二、德育的内容与目标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2. 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对政治的正确认识。

3. 道德教育:包括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法制教育: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具体来说,德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使其具有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2.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了解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其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
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 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 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从受教育者角度 从教育者角度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 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包含以下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体现者 主导作用 直接与间接的 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 对象 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 法纪道德规范 客体 学校德育 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 凭借手段进行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及其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教育意义: 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更自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其道德认识 ●设计应遵循的要求:情境必须真实或可信,可理解的;情境有且 只有两条道德规范;两道德规范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的来源:虚构;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真实或 实际发生。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小组讨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 教师提问: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作用与策略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 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 德育过程的矛盾:过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
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最一般、最普遍的矛 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德育的定义、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学校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心理。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成为有德、有才、有能、有品质的公民。

其次,学校德育的目标。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育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

首先,德育修养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伦理规范。

再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主动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校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首先,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体验和健康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心态,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情感发展能力。

再次,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礼仪观念。

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使其成为有礼貌、有担当的社会主体。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的关键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提高自尊自信和抵抗压力的能力。

最后,学校德育的实施方法。

学校德育的实施方法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全面发展展开。

首先,要注重生活化教育,将德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九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一、德育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1.阶级性和历史性2.共同性和继承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六、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

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

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的规律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德育要有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

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

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