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与余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题目: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2.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振幅、相位等性质;3.能够利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2.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振幅、相位等性质;3.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利用实物或幻灯片展示一个周期性的物体(如钟摆、运动员腕表);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观察出这个物体有哪些规律性的变化吗?3.引导学生回忆中学过的函数,提到是否有一些函数能够描述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直尺、铅笔在纸上标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2.让学生观察图像,找出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3.分组讨论并总结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

【归纳】(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整理成导学笔记;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深化】(15分钟)1.教师拿出钟表,让学生观察时针的运动;2.引导学生思考:时针的运动是否具有周期性?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是否可以用函数来描述?3.通过时针的运动,引入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概念。

【拓展】(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振幅、不同相位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2.教师解释振幅和相位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定义;3.引导学生思考振幅和相位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展示】(15分钟)1.教师运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点,以及周期、振幅、相位等性质;2.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求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振幅、相位等具体数值。

【练习】(30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巩固对于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性质的掌握;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实验猜想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A 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定理应用放在下一节专门研究)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实,感受“类比--猜想--证实”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实;难点是三角形外接圆法证实。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正弦定理,理解证实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2)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四、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正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含义和基本公式;2. 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2. 余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和记忆;2. 通过具体问题实际运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三角函数学科教材;2. 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Ⅰ. 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三角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已知某一角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三角形的边长呢?Ⅱ. 正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正弦定理的基本公式:a/sinA = b/sinB =c/sinC;2. 教师讲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并与学生一同完成推导;3. 教师给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应用方法。

Ⅲ. 余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余弦定理的基本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2. 教师讲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并与学生一同完成推导;3. 教师给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应用方法。

Ⅳ.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2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复合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针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及时点评。

Ⅴ. 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拓展性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2. 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内容,并在下节课讲解时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

Ⅵ. 总结与作业(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重要性;2.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正弦与余弦-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弦与余弦-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弦与余弦-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正弦和余弦。

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课学习的三角函数的知识。

三角函数包括哪些?这些函数有什么用处?2. 正弦和余弦的概念1.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知道正弦和余弦对应的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角。

2.给学生讲解正弦和余弦的符号体系,让学生明白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1.告诉学生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几个例题来对计算方法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严格遵循计算方法执行计算过程。

2.对于计算方法中出现的各种函数,如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弧度制和角度制等,对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4. 应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1.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探讨思路,并在讨论中引领他们认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分别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举出更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练习1.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2.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相关练习题目的同时,合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课后复习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复习当天所掌握的知识,巩固知识点,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课堂资源教师可以配备一些教具,如直角三角形模型、三角函数表等,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experience.。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正弦和余弦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1节“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圆锥曲线、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对于正弦和余弦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学生应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

2.难点: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正弦和余弦的案例和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拓展。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正弦和余弦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进行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弦和余弦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锐角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分析其性质,并通过归纳得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正弦和余弦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正弦和余弦教案初中

正弦和余弦教案初中

正弦和余弦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应用。

2. 学会使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2. 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理解。

2. 灵活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复习正切、余切等函数。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和余切,那么正弦和余弦又是怎样的函数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正弦: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称为正弦。

余弦: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为余弦。

2. 举例说明正弦和余弦的运用:问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为0.5,求这个角的度数。

问题2: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个锐角的余弦值为0.6,求这个角的度数。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一根绳子以一定的角度抛出,求绳子落地时的长度。

案例2:一个货物通过斜面滑下,求货物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应用。

2. 强调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2:5.4.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设计2:5.4.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5.4.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2.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3.能利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解决简单问题.【要点梳理】1.正弦曲线正弦函数y =sin x ,x ∈R 的图象叫正弦曲线,是一条“波浪起伏”的连续光滑曲线.2.正弦函数图象的画法 (1)几何法①利用正弦线画出y =sin x ,x ∈[0,2π]的图象; ②将图象向左、向右平行移动(每次2π个单位长度). (2)五点法①画出正弦曲线在[0,2π]上的图象的五个关键点(0,0),⎝⎛⎭⎫π2,1,(π,0),⎝⎛⎭⎫3π2,-1,(2π,0),用光滑的曲线连接;②将所得图象向左、向右平行移动(每次2π个单位长度). 3.余弦曲线余弦函数y =cos x ,x ∈R 的图象叫余弦曲线.它是与正弦曲线具有相同形状的“波浪起伏”的连续光滑曲线.4.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1)要得到y =cos x 的图象,只需把y =sin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2个单位长度即可,这是由于cos x=sin ⎝⎛⎭⎫x +π2.(2)用“五点法”:画余弦曲线y =cos x 在[0,2π]上的图象时,所取的五个关键点分别为(0,1),⎝⎛⎭⎫π2,0,(π,-1),⎝⎛⎭⎫3π2,0,(2π,1),再用光滑的曲线连接. 温馨提示:(1)“五点法”作图中的“五点”是指函数的最高点、最低点以及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这是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最常用的方法.(2)“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时要注意图象的对称性和凸凹方向.【思考诊断】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函数y =cos x 的图象与y 轴只有一个交点.( ) (2)将正弦曲线向右平移π2个单位就得到余弦曲线.( )(3)函数y =sin x ,x ∈⎣⎡⎦⎤π2,5π2的图象与函数y =cos x ,x ∈[0,2π]的图象的形状完全一致.( ) (4)函数y =sin x ,x ∈[2k π,2(k +1)π]k ∈Z ,且k ≠0的图象与y =sin x ,x ∈[0,2π]的图象形状完全一致.( )[答案] (1)√ (2)× (3)√ (4)√【课堂探究】题型一 用“五点法”作简图【典例1】 用“五点法”作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1)y =sin x -1,x ∈[0,2π]; (2)y =2+cos x ,x ∈[0,2π].[思路导引] 利用“五点法”作函数简图时,应先列表,再描点,再连线. [解] (1)列表:描点连线,如图所示.(2)列表:描点连线,如图所示.[名师提醒]用“五点法”画函数y =A sin x +b (A ≠0)在[0,2π]上的简图的步骤 (1)列表(2)描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五个点:(0,y 1),⎝⎛⎭⎫π2,y 2,(π,y 3),⎝⎛⎭⎫3π2,y 4,(2π,y 5).(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描出的五个点连接起来. [针对训练]1.利用“五点法”作出下列函数的简图: (1)y =1+2sin x ,x ∈[0,2π]; (2)y =1-cos x ,x ∈[0,2π]. [解] (1)列表: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五点(0,1),⎝⎛⎭⎫π2,3,(π,1),⎝⎛⎭⎫3π2, -1,(2π,1),然后用光滑曲线顺次连接起来,就得到y =1+2sin x ,x ∈[0,2π]的图象.如图.(2)列表: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五点(0,0),⎝⎛⎭⎫π2,1,(π,2),⎝⎛⎭⎫3π2,1,(2π,0),然后并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y =1-cos x ,x ∈[0,2π]的图象.如图.题型二 正、余弦函数图象的简单应用【典例2】 利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求满足下列条件的x 的集合. (1)sin x ≥12;(2)cos x ≤12.[思路导引] 先在[0,2π]上找到使等式成立的关键点,再依据图象或三角函数线找到不等式的解.[解] (1)作出正弦函数y =sin x ,x ∈[0,2π]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得到满足条件的x 的集合为⎣⎡⎦⎤π6+2k π,5π6+2k π,k ∈Z . (2)作出余弦函数y =cos x ,x ∈[0,2π]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得到满足条件的x 的集合为⎣⎡⎦⎤π3+2k π,5π3+2k π,k ∈Z . [名师提醒]用三角函数图象解三角不等式的步骤(1)作出相应的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在[0,2π]上的图象(也可以是[-π,π]上的图象); (2)在[0,2π]上或([-π,π]上)写出适合三角不等式的解集; (3)根据公式一写出定义域内的解集. [针对训练]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 =lg(-cos x );(2)y =2sin x - 2.[解] (1)为使函数有意义,则需要满足-cos x >0,即cos x <0. 由余弦函数图象可知满足条件的x 为π2+2k π<x <3π2+2k π,k ∈Z .所以原函数定义域为⎩⎨⎧⎭⎬⎫x ⎪⎪π2+2k π<x <3π2+2k π,k ∈Z . (2)为使函数有意义,则需要满足2sin x -2≥0,即sin x ≥22. 由正弦函数图象可知满足条件的x 为π4+2k π≤x ≤3π4+2k π,k ∈Z .所以原函数定义域为⎩⎨⎧⎭⎬⎫x ⎪⎪π4+2k π≤x ≤3π4+2k π,k ∈Z . 【课堂小结】1.本节课要牢记正、余弦函数图象中“五点”的确定y =sin x ,x ∈[0,2π]与y =cos x ,x ∈[0,2π]的图象上的关键五点分为两类:(1)图象与x 轴的交点;(2)图象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2.用“五点法”在[0,2π]内做出正、余弦函数的简图,再通过平移即可得到正、余弦曲线.【随堂验收】1.用“五点法”画y =sin x ,x ∈[0,2π]的图象时,下列哪个点不是关键点( ) A.⎝⎛⎭⎫π6,12 B.⎝⎛⎭⎫π2,1 C .(π,0)D .(2π,0)[解析] 五个关键点为(0,0),⎝⎛⎭⎫π2,1,(π,0),⎝⎛⎭⎫3π2,-1,(2π,0),故选A. [答案] A2.对于余弦函数y =cos x 的图象,有以下三项描述:①向左向右无限延伸; ②与x 轴有无数多个交点;③与y =sin x 的图象形状一样,只是位置不同. 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解析] 如图所示为y =cos x 的图象.可知三项描述均正确. [答案] D3.函数y =1-sin x ,x ∈[0,2π]的大致图象是( )[解析] 列表描点与选项比较,可知选B. [答案] B4.在[0,2π]内,不等式sin x <-32的解集是( ) A .(0,π) B.⎝⎛⎭⎫π3,4π3 C.⎝⎛⎭⎫4π3,5π3D.⎝⎛⎭⎫5π3,2π[解析] 画出y =sin x ,x ∈[0,2π]的图象如下:因为sin π3=32,所以sin ⎝⎛⎭⎫π+π3=-32,sin ⎝⎛⎭⎫2π-π3=-32. 即在[0,2π]内,满足sin x =-32的是x =4π3或x =5π3. 由图可知不等式sin x <-32的解集是⎝⎛⎭⎫4π3,5π3. [答案] C5.画出函数y =1+sin x ,x ∈[0,2π]的图象,并利用图象判断与直线y =32的交点个数.[解] 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y =1+sin x 和y =32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可得交点的个数为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案第一章: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1.1 教学目标了解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够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1.2 教学内容正弦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正弦函数的图象:正弦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它在每个周期内上下波动,波动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1.3 教学活动讲解正弦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使用图形计算器或者绘图软件,让学生自己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其特点。

1.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正弦函数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第二章:余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2.1 教学目标了解余弦函数的定义能够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2.2 教学内容余弦函数的定义:余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余弦函数的图象:余弦函数的图象也是一条波浪形的曲线,它在每个周期内上下波动,波动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2.3 教学活动讲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使用图形计算器或者绘图软件,让学生自己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其特点。

2.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余弦函数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第三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3.1 教学目标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3.2 教学内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它们的周期都是2π。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奇偶性: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单调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一个周期内都是先增后减。

3.3 教学活动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总结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3.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性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第四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够应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2 教学内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简谐运动,如弹簧振子的运动。

正弦与余弦获奖公开课教案

正弦与余弦获奖公开课教案

1.1锐角三角函数第 2 课时正弦与余弦1.理解正弦与余弦的观点;(重点 )2.能用正弦、余弦的知识,依据三角形中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难点 )一、情境导入如图,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13m,他的相对地点高升了5m.假如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 ,那么他的相对地点高升了多少?行走了am 呢?在上述情况中,小明的地点沿水平方向又分别挪动了多少?依据相像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准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确立了.二、合作研究研究点:正弦和余弦【种类一】直接利用定义求正弦和余弦值在 Rt△ABC 中,∠ C= 90°, AB=13, BC= 5,求 sinA, cosA.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而后根据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计算即可.解:由勾股定理得AC =AB2- BC2=132- 52= 12,sinA=BC=5,cosA=AC=AB 13AB1213.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讲堂达标训练” 第 1 题【种类二】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另一个三角函数值如图,在△ ABC 中,∠ C= 90°,点 D 在 BC 上,AD= BC= 5,cos∠ ADC=35,求 sinB 的值.分析:先由 AD = BC= 5,cos∠ ADC=35及勾股定理求出 AC 及 AB 的长,再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答.解:∵ AD= BC= 5,cos∠ ADC =35,∴CD = 3.在 Rt△ ACD 中,∵ AD = 5,CD= 3,∴ AC = AD 2-CD 2= 52- 32= 4.在 Rt △ACB 中,∵AC=4, BC= 5,∴AB=AC2+ BC2=42+ 52=41,∴sinB=AC=AB4 4 4141=41.方法总结:在不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中,要依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联合勾股定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重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高”第 8 题【种类三】比较三角函数的大小sin70°,cos70°, tan70°的大小关系是()A . tan70°< cos70 °< sin70 °B . cos70°< tan70 <°sin70 °C . sin70°< cos70 °< tan70 °D . cos70°< sin70 <°tan70 ° 分析: 依据锐角三角函数的观点,知sin70 °< 1 , cos70°< 1, tan70°> 1.又 cos70 °= sin20 ,°锐角的正弦值跟着角的增 大而增大,∴ sin70 °> sin20 °= cos70°.应选 D.方法总结: 当角度在 0° <∠A<90 °间变化时, 0<sinA<1,1>cosA>0. 当角度在 45° < ∠ A <90°间变化时, tanA >1.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讲堂达标训练”第 10 题【种类四】 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研究性问题在 Rt △ ABC 中,∠ C = 90°, D为 BC 边 (除端点外 )上的一点,设∠ ADC = α, ∠ B = β.(1)猜想 sin α 与 sin β 的大小关系; (2)试证明你的结论.分析: (1) 因为在 △ ABD 中,∠ ADC 为 △ ABD 的外角,可知 ∠ ADC > ∠ B ,可猜想sin α> sin β; (2)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 sin α, sin β的关系式即可得出结论.解: (1)猜想: sin α > sin β ;AC(2)∵∠ C = 90°, ∴ sin α= AD ,sin β= AC .∵ AD < AB ,∴ AC>AC,即 sin α >ABAD ABsin β .方法总结: 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把两角的正弦值表示成线段的比, 而后进行比较是解题的重点.【种类五】 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分析: (1) 依据高的定义获得∠ ADB =∠ ADC = 90°,再分别利用正切和余弦的定义获得 tanB =AD,cos ∠ DAC =AD,再利用BDACAD=AD,因此 AC =tanB = cos ∠DAC 获得 BD ACBD ;(2)在 Rt △ ACD 中,依据正弦的定义得sinC = AD =12,可设 AD =12k , AC = 13k ,AC 13再依据勾股定理计算出CD = 5k ,因为 BD= AC = 13k ,于是利用 BC =BD +CD 获得13k + 5k = 36,解得 k = 2,因此 AD = 24.(1) 证明:∵AD 是 BC 上的高, ∴∠ ADB=∠ ADC = 90°.在 Rt △ABD 中,tanB =ADBD ,AD在 Rt △ ACD 中, cos ∠ DAC = AC .∵ tanB =cos ∠ DAC ,∴AD=AD,∴ AC = BD ;BD ACAD 12(2) 解:在 Rt △ ACD 中, sinC = AC =13.设AD = 12k ,AC =13k ,∴CD = AC 2- AD 2= 5k.∵ BD = AC = 13k ,∴ BC = BD + CD =13k + 5k = 36,解得 k = 2,∴ AD = 12×2=24.变式训练:见《学练优》 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高”第 10 题三、板书设计正弦与余弦1.正弦的定义 2.余弦的定义3.利用正、余弦解决问题如图,在△ ABC 中, AD 是 BC 上的高, tanB = cos ∠ DAC .(1)求证: AC =BD ;12(2)若 sinC = 13,BC =36,求 AD 的长.本节课的教课方案以直角三角形为主线,力争表现生活化讲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形成观点——应用拓展——反省提高”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觉研究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在教课过程中,重视过程,深入理解,经过学生的主动研究来表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加学习的启迪、调整、激励来表现自己的指引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沟通的能力起着踊跃作用 . 别想一下造出海洋,一定先由小河川开始。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弦和余弦这两个三角函数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利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弦和余弦的图示和实例。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测量一个斜边为10的正弦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操练(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正弦和余弦的理解和应用。

巩固(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与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与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正弦与余弦的定义及其应用是本章节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
2.正弦、余弦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变化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掌握。
3.将正弦与余弦的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教学设想
-设计一道实际问题,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简述解题思路。
-总结正弦、余弦在不同象限的符号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选做题:
-利用计算器或三角函数表,探究正弦和余弦值在0°到360°范围内的变化规律。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探讨正弦和余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中的振动、地理中的经纬度等。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对优秀生进行拔高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情境: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升旗仪式。请问同学们,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特别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三角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正弦与余弦的概念和运用,学生需要将已知的几何知识与新的三角函数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正弦、余弦的定义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两者关系。
5.作业提交时间:
-必做题需在下一节课前提交。
-选做题和探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适当延长提交时间,但最迟不超过本周五。
-使用计算器或三角函数表,学会求已知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

初中正弦 余弦教案

初中正弦 余弦教案

初中正弦余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含义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含义。

2. 难点:正弦和余弦值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正弦和余弦的PPT、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尺子、量角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2. 新课讲解:(1)利用实物模型和PPT,介绍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讲解正弦和余弦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含义和应用。

(3)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值的变化规律。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检验对正弦和余弦概念的理解。

(2)教师选取部分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应用。

(2)教师强调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调查生活中正弦和余弦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正弦和余弦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特征。

3.能够应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征。

3.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1.导入新知识(10分钟)-利用问题情境引入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振幅和相位等特征。

-帮助学生建立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与三角形的关系,加深理解。

2.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30分钟)-通过示例和练习展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总结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振幅和相位等特征。

-总结讨论结果,归纳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3.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征(45分钟)-展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参数,观察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特征。

-分组比较不同参数对图像的影响,总结出对图像的变化规律。

4.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35分钟)-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音乐、天文和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模型,建立方程,求解实际问题。

-分组讨论不同应用情境下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分享成果。

5.小结和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经验。

-群策群力,搜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1.教学资源:投影仪、教材、课件、练习题和实例参考。

2.评价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和练习题答案。

同时,课后可以布置作业,检验学生对于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教案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正弦和余弦》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定义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为后续的三角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弦和余弦的定义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深入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方法。

2.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定义方法。

2.难点: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4.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课件,以便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与正弦和余弦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正弦和余弦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b.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动态几何软件,直观演示正弦余弦值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c.通过分组讨论和互助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探索和总结正弦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d.设计梯度性练习题,从基础计算到综合应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针对教学难点,设想以下突破策略:
a.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隐藏条件,培养他们抽象思维和模型构建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其应用,特殊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的记忆,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进行求解;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函数随角度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a.采用生动的情境引入,如通过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正弦余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代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正弦和余弦的深入学习可能仍感陌生。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这为学习正弦余弦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具体应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变化的认识。
5.通过课后练习和拓展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正弦和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正弦和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能力。
3.计算方法:
-结合计算器,让学生动手计算具体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总结数值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
4.图像教学:
-引导学生绘制正弦和余弦的图像,观察图像特点,发现图像与数值之间的联系。
3.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与正弦和余弦相关的问题,如:“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是什么?”“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强调其本质含义。
2.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教师结合计算器,讲解如何计算具体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以及数值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7.课后作业: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阶段测试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计算具体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
-利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正弦和余弦图像的特点。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计算方法、数值变化规律、图像特点及其应用。
1.概念理解:对于正弦和余弦的定义,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本质含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与余弦(第2课时)》教学设计说明砚山县蚌峨中学韦贵宏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了有关正切的知识,学会了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关系来描述梯子的倾斜度(即倾斜角的正切)2、学生想知道的: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关系呢?是否也能用来刻画梯子的倾斜度呢?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探索出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是随锐角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理解了正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之间存在的关系.同时发现,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导学探究过程中,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理解锐角的正弦与余弦和梯子倾斜程度的关系.2、能够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类比、猜想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有用的数学.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交流分享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正弦、余弦的数学定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正弦、余弦的数学意义,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及时检测;第四环节:归类提升;第五环节:总结延伸;第六环节:随堂小测;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1、如图,Rt △ABC 中,tanA = ,tanB= .2、在Rt △ABC 中,∠C =90°,tanA =43,AC =10,求BC,AB 的长.3、若梯子与水平面相交的锐角(倾斜角)为∠A ,∠A 越大,梯子越 ;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 .4、当Rt △ABC 中的一个锐角A 确定时,其它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 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示梯子的倾斜程度吗?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正切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负面作用(大脑负担重,而不会实际运用),第4题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环节 探求新知探究活动1:如图,请思考:(1)Rt △AB 1C 1和Rt △AB 2C 2的关系是 ; (2)的关系是和222111AB C B AB C B ; B 1B 2AC 1C 2(3)如果改变B2在斜边上的位置,则的关系是和222111ABCBABCB;思考: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呢?设计意图:1、在相似三角形的情景中,让学生探究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了.类比学习,可以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不变的.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规律,学生能记忆得更加深刻,这比老师帮助总结,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要有用得多.归纳概念:1、正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B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________.2、余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AC与斜边AB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_ _____.3、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都叫做∠A的三角函数.温馨提示:(1)sinA,cos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一个锐角;(2)sinA,cosA中常省去角的符号“∠”.但∠BAC的正弦和余弦表示为: sin∠BAC,cos∠BAC.∠1的正弦和余弦表示为: sin∠1,cos∠1;(3)sinA,cos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4)sinA,cos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不表示“sin”,“cos”乘以“A”;(5)sinA,cos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必然的关系.设计意图:1、类比正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含义;2、让学生了解:求一个角的三角函数,是指求这个角的正切、正弦和余弦,不是单指某一个值;3、正弦和余弦容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表示方法,在这里先进行明确,可以减少日后不必要的错误.探究活动2:我们知道,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A 有关系,tanA 越大,梯子越陡,那么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 和cosA 有关系吗?是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在探究中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含义,体会正弦和余弦的生活意义,避免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通过利用正弦和余弦来描述梯子的倾斜程度拓展了学生思维,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一件事物的合理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发现: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cosA 的关系: sinA 越大,梯子 ; cosA 越 ,梯子越陡.探究活动3:如图,在Rt △ABC 中,∠C=90°,AB=20,sinA=0.6,求BC 和cosB.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sinA 与cosB 有什么关系呢? sinB 与cosA 呢?在其它直角三角形中是不是也一样呢?请举例说明.小结规律: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等于另一个锐角的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进一巩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同时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三环节 及时检测1、如图,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和邻边同时扩大100倍,sinA 的值( ) A 、扩大100倍 B 、缩小100倍BC 、不变D 、不能确定 2、已知∠A ,∠B 为锐角 (1)若∠A=∠B ,则sinA sinB ; (2)若sinA=sinB ,则∠A ∠B.3、如图, ∠C=90°,CD ⊥AB ,sinB=( )=( )=(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体会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如“双垂直模型”),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日后的知识应用打下基础.第四环节 归类提升类型一: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例1、如图,在Rt △ABC 中,∠C=90°, AC=3,AB=6,求∠B 的三个三角函数值.类型二:利用三角函数值求线段的长度例2、如图,在Rt △ABC 中,∠C=90°,BC=3,sinA= ,求AC 和AB.类型三:利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例3、在Rt △ABC 中,∠C=90°,BC=6,sinA= ,求cosA 、tanB 的值.类型四:求非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例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5,BC=6,求sinB,cosB,tanB.13553设计意图:分类型进行演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路和方法,由特殊(直角三角形)到一般(非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懂得寻找或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一般思路.第五环节总结延伸1、锐角三角函数定义:sinA= ,cosA= ,tanA= ;2、温馨提示:(1)sinA,cosA,tanA,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A,cosA,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表示∠A的正切,习惯省去“∠”号;(3)sinA,cosA,tanA都是一个比值,注意区别,且sinA,cosA,tanA均大于0,无单位;(4)sinA,cosA,tanA的大小只与∠A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必然关系;(5)角相等,则其三角函数值相等;两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3、在用三角函数解决一般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实际问题中,应注意构造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同时能对知识进行及时梳理,有利于学生归纳和消化,特别对于重要的方法提示和要注意的细节,能再次呈现,使学生印象深刻.第六环节随堂小测1、如图,分别求∠α,∠β的三个三角函数值.2、在等腰△ABC中, AB=AC=13,BC=10,求sinB,cosB.3、在△ABC中,AB=5,BC=13,AD是BC边上的高,AD=4.求:CD和sinC.4、在Rt△ABC中,∠BCA=90°,CD是中线,BC=8,CD=5.求sin∠ACD,cos∠ACDCEADFB和tan ∠ACD.5、在梯形ABCD 中,AD//BC ,AB=DC=13,AD=8,BC=18,求sinB,cosB,tanB.6、如图,在△ABC 中,点D 是AB 的中点,DC ⊥AC ,且tan ∠BCD=1/3.求∠A 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设计意图:设计各种题型,可以检验学生的方法掌握情况,同时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若时间不允许该部分也可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四、教学反思好的方面:由于上节课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中的正切,所以本节课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了类比法教学法,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很容易就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本课时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运用了这些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不足之处:一方面,学生一下子学习了三种三角函数,容易混淆这些定义,写错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是建立在“直角三角形中“这个前提条件理解不深,在解答过程中容易忽略;再一方面,由于经验的缺乏,对于一般的图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学生对于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和策略,这是需要后面进一步加强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