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总复习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高三数学总复习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并能用它们解三角形.2、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三角形中的边、角及其面积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3、常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综合考查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三角形形状的判断等.教学重点:①能充分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及有关的三角函数公式证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式. ②能合理地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结合三角形的性质解斜三角形.③能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①根据已知条件判定解的情形,并正确求解.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基础回顾1、正余弦定理正弦定理:a sinA =b sinB =c sinC=2R(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b 2=a 2+c 2-2accosB ;c 2=a 2+b 2-2abcosC2、变形式①a =2RsinA ,b =2RsinB ,c =2RsinC ;(其中R 是△ABC 外接圆半径)②a ∶b ∶c =sinA :sinB :sinB③cosA =b 2+c 2-a 22bc ,cosB =a 2+c 2-b 22ac ,cosC =a 2+b 2-c 22ab. 3、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 A +B +C =π.(2) 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A>B a>b sinA>sinB.(3)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 △ABC 的面积公式① S =12a ·h(h 表示a 边上的高); ② S =12absinC =12acsinB =12bcsinA =abc 4R; ③ S =12r(a +b +c)(r 为内切圆半径); ④ S =P (P -a )(P -b )(P -c ),其中P =12(a +b +c). 二、基础自测1、在△ABC 中,若∠A=60°,∠B =45°,BC =32,则AC =________.2、在△ABC 中,a =3,b =1,c =2,则A =________.3、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2bcosC ,则此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_三角形.4、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2+b 2-c 2=ab ,则∠C=________.5、在△ABC 中,a =32,b =23,cosC =13,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三、典例分析例1 (2013·惠州模拟)△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sin B +b cos 2A =2a .(1)求b a; (2)若c 2=b 2+3a 2,求B . 解:(1)由正弦定理,得asin B =bsin A ,又asin Asin B +bcos 2A =2a ,∴bsin 2A +bcos 2A =2a ,即b =2a ,因此b a = 2. (2)由c 2=b 2+3a 2及余弦定理,得cos B =a 2+c 2-b 22ac =(1+3)a 2c, (*) 又由(1)知,b =2a ,∴b 2=2a 2,因此c 2=(2+3)a 2,c =2+3a =3+12 a. 代入(*)式,得cos B =22, 又0<B <π,所以B =π4. 规律方法:1.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时,要分清条件和目标.若已知两边与夹角,则用余弦定理;若已知两角和一边,则用正弦定理.2.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该三角形的其它边角的问题时,首先必须判断是否有解,如果有解,是一解还是两解,注意“大边对大角”在判定中的应用.例2、(2013·合肥模拟)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向量m =(4,-1),n =(cos 2A 2,cos 2A),且m ·n =72. (1)求角A 的大小; (2)若b +c =2a =23,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1)∵m =(4,-1),n =(cos 2A2,cos 2A ), ∴m ·n =4cos 2A 2-cos 2A =4·1+cos A 2-(2cos 2A -1)=-2cos 2A +2cos A +3. 又∵m ·n =72, ∴-2cos 2A +2cos A +3=72,解得cos A =12. ∵0<A <π,∴A =π3.(2)在△ABC 中,a 2=b 2+c 2-2bc cos A ,且a =3,∴(3)2=b 2+c 2-2bc ·12=b 2+c 2-bc . ① 又∵b +c =23,∴b =23-c ,代入①式整理得c 2-23c +3=0,解得c =3,∴b =3, 于是a =b =c =3,即△ABC 为等边三角形.规律方法: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应围绕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转化.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不要随意约掉公因式;要移项提取公因式,否则会有漏掉一种形状的可能.例3、(2012·课标全国卷)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acos C +3asin C -b -c =0.(1)求A ;(2)若a =2,△ABC 的面积为3,求b ,c.解:(1)由a cos C +3a sin C -b -c =0及正弦定理得sin A cos C +3sin A sin C -sin B -sin C =0.因为B =π-A -C ,则sin B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 所以3sin A sin C -cos A sin C -sin C =0.由于sin C ≠0,所以sin(A -π6)=12. 又0<A <π,故A =π3. (2)△ABC 的面积S =12bc sin A =3,故bc =4. ① 又a 2=b 2+c 2-2bc cos A ,故b 2+c 2=8.② 由①②联立,得b =c =2.四、练习 变式练习1:(2012·浙江高考)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bsin A =3acos B.(1)求角B 的大小;(2)若b =3,sin C =2sin A ,求a ,c 的值.变式练习2: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sin A =(2b +c)sin B +(2c +b)sin C.(1)求A 的大小;(2)若sin B +sin C =1,试判断△ABC 的形状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正余弦定理2、变形式3、三角形中常用结论典例分析七、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高三第三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案】
§3.7正弦定理、余弦定理1.正弦、余弦定理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R为△ABC外接圆半径,则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错误!=错误!=错误!=2R a2=b2+c2-2bc cos A;b2=c2+a2-2ca cos B; c2=a2+b2-2ab cos C变形(1)a=2R sin A,b=2R sin B,c=2R sinC;(2)sin A=错误!,sin B=错误!,sin C=错误!;(5)cos A=错误!cos B=错误!;cos C=错误!(3)a ∶b ∶c =sinA ∶sinB ∶sinC ;(4)a sin B =b sin A ,b sinC =c sin B ,a sin C =c sin A2.S △ABC =12ab sin C =错误!bc sin A =错误!ac sin B =错误!=错误!(a +b +c )·r (r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
3.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解的情况如下: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式 a =b sin A b sin A <a 〈b a ≥b a 〉b解的个数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思考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在△ABC中,A>B必有sin A>sin B.(√)(2)若满足条件C=60°,AB=错误!,BC=a的△ABC有两个,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3,2).( √)(3)若△ABC中,a cos B=b cos A,则△ABC是等腰三角形.( √) (4)在△ABC中,tan A=a2,tan B=b2,那么△ABC是等腰三角形.( ×)(5)当b2+c2-a2〉0时,三角形ABC为锐角三角形;当b2+c2-a2=0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当b2+c2-a2<0时,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6)在△ABC中,AB=错误!,AC=1,B=30°,则△ABC的面积等于错误!.(×)1.(2013·湖南改编)在锐角△ABC中,角A,B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若2a sin B=3b,则角A=。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正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实验猜想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5》(A 版)第一章中,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定理应用放在下一节专门研究)又十分广泛,因此做好该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实,感受“类比--猜想--证实”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种数学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思想,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实;难点是三角形外接圆法证实。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正弦定理,理解证实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2)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四、教学设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四周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深入探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正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含义和基本公式;2. 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2. 余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和记忆;2. 通过具体问题实际运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三角函数学科教材;2. 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Ⅰ. 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三角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已知某一角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三角形的边长呢?Ⅱ. 正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正弦定理的基本公式:a/sinA = b/sinB =c/sinC;2. 教师讲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并与学生一同完成推导;3. 教师给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应用方法。
Ⅲ. 余弦定理的推导和应用(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余弦定理的基本公式:c² = a² + b² - 2abcosC;2. 教师讲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并与学生一同完成推导;3. 教师给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应用方法。
Ⅳ.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2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复合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针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及时点评。
Ⅴ. 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拓展性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2. 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内容,并在下节课讲解时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
Ⅵ. 总结与作业(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重要性;2.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设计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基础梳理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3.(4) △ABC 的面积公式① S =12a ·h(h 表示a 边上的高);② S =12absinC =12acsinB =12bcsinA =abc 4R ;③ S =12r(a +b +c)(r 为内切圆半径);④ S =P (P -a )(P -b )(P -c ),其中P =12(a +b +c).角一条规律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 中,A >B ⇔a >b ⇔sin A >sin B . 两类问题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它边或角;(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或角.情况(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应注意区分.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2)已知三边,求各角. 两种途径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1)化边为角;(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题型1 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 在△ABC 中,a =3,b =2,B =45°.求角A 、C 和边c.解:由正弦定理,得a sinA =b sinB ,即3sinA =2sin45°,∴ sinA =32.∵ a>b ,∴ A =60°或A =120°.当A =60°时,C =180°-45°-60°=75°,c =bsinC sinB =6+22;当A =120°时,C =180°-45°-120°=15°, c =bsinC sinB =6-22.变式训练 在△ABC 中,(1) 若a =4,B =30°,C =105°,则b =________. (2) 若b =3,c =2,C =45°,则a =________.(3) 若AB =3,BC =6,C =30°,则∠A =________. 答案:(1) 2 2 (2) 无解 (3) 45°或135°解析:(1) 已知两角和一边只有一解,由∠B =30°,∠C =105°,得∠A =45°.由正弦定理,得b =asinB sinA =4sin30°sin45°=2 2.(2) 由正弦定理得sinB =bsinC C =32>1,∴ 无解.(3) 由正弦定理BC sinA =AB sinC ,得6sinA =312,∴ sinA =22.∵ BC>AB ,∴ A>C ,∴ ∠A =45°或135°.【训练1】 (2011·北京)在△ABC 中,若b =5,∠B =π4,tan A =2,则sin A =________;a =________.解析 因为△ABC 中,tan A =2,所以A 是锐角, 且sin A cos A =2,sin 2A +cos 2A =1,联立解得sin A =255, 再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代入数据解得a =210.答案 255210双基自测1.(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在△ABC 中,A =60°,B =75°,a =10,则c 等于( ).A .5 2B .10 2 C.1063D .5 6解析 由A +B +C =180°,知C =45°,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 sin C ,即1032=c 22.∴c =1063.答案 C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Bb,则B 的值为( ).A .30°B .45°C .60°D .90°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sin A sin A =cos Bsin B,∴sin B =cos B ,∴B =45°.答案 B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_A ,b 2=a 2+c 2-2ac cos_B ,c 2=a 2+b 2-2ab cos_C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 .1.(2011·郑州联考)在△ABC 中,a =3,b =1,c =2,则A 等于( ).A .30°B .45°C .60°D .75°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1+4-32×1×2=12,∵0<A <π,∴A =60°.答案 C2.在△ABC 中,a =32,b =23,cos C =13,则△ABC 的面积为( ).A .3 3B .2 3C .4 3 D. 3解析 ∵cos C =13,0<C <π,∴sin C =223,∴S △ABC =12ab sin C=12×32×23×223=4 3.答案 C 3.已知△ABC 三边满足a 2+b 2=c 2-3ab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_.解析 ∵a 2+b 2-c 2=-3ab ,∴cos C =a 2+b 2-c 22ab =-32,故C =150°为三角形的最大内角.答案 150° 题型2 余弦定理解三角形4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B cosC =-b2a +c.(1) 求角B 的大小;(2) 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解:(1) 由余弦定理知:cosB =a 2+c 2-b22ac,cosC =a 2+b 2-c 22ab .将上式代入cosB cosC =-b 2a +c,得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2a +c, 整理得a 2+c 2-b 2=-ac.∴ cosB =a 2+c 2-b 22ac =-ac 2ac =-12.∵ B 为三角形的内角,∴ B =23π.(2) 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cosB ,得b 2=(a +c)2-2ac -2accosB ,∴ 13=16-2ac ⎝ ⎛⎭⎪⎫1-12,∴ ac =3. ∴ S △ABC =12acsinB =334.备选变式(教师专享)5,(2014·南京期末)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1) 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 若sinC +sin(B -A)=2sin2A ,求△ABC 的面积.解:(1) 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 2+b 2-ab =4.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3,所以12absinC =3,得ab =4.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ab =4, 解得a =2,b =2.(2) 由题意得sin(B +A)+sin(B -A)=4sinAcosA ,所以sinBcosA =2sinAcosA.当cosA =0时,A =π2,所以B =π6,所以a =433,b =233.当cosA ≠0时,得sinB =2sinA ,由正弦定理得b =2a ,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b =2a , 解得a =233,b =433.所以△ABC 的面积S =12absinC =233.【训练1】 (2011·桂林模拟)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其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cos 2 A2+cos A =0.(1)求角A 的值;(2)若a =23,b +c =4,求△ABC 的面积.解 (1)由2cos 2A2+cos A =0,得1+cos A +cos A =0,即cos A =-12,∵0<A <π,∴A =2π3.(2)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 cos A ,A =2π3,则a 2=(b +c )2-bc , 又a =23,b +c =4,有12=42-bc ,则bc =4,故S △ABC =12bc sin A = 3.考向三 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例1】►在△ABC 中,若(a 2+b 2)sin(A -B )=(a 2-b 2)sin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审题视点] 首先边化角或角化边,再整理化简即可判断.解 由已知(a 2+b 2)sin(A -B )=(a 2-b 2)sin C ,得b 2[sin(A -B )+sin C ]=a 2[sin C -sin(A -B )],即b 2sin A cos B =a 2cos A sin B ,即sin 2B sin A cos B =sin 2A cosB sin B ,所以sin 2B =sin 2A , 由于A ,B 是三角形的内角. 故0<2A <2π,0<2B <2π. 故只可能2A =2B 或2A =π-2B ,即A =B 或A +B =π2.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统一.即将条件化为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之间的关系式;或将条件化为只含有边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常见的化简变形得出三边的关系.【训练】 在△ABC 中,若a cos A =b cos B =ccos C;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C cos C. 即tan A =tan B =tan C ,∴A =B =C .答案 B【例2】►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若sin C +sin(B -A )=2sin 2A ,求△ABC 的面积.[审题视点] 第(1)问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列出关于a ,b 的方程,通过方程组求解;第(2)问根据sin C +sin(B -A )=2sin 2A 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将角的关系转换为边的关系,求出边a ,b 的值即可解决问题.解 (1)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 2+b 2-ab =4.又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3,所以12ab sin C =3,得ab =4,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ab =4,解得⎩⎪⎨⎪⎧a =2,b =2.(2)由题意,得sin(B +A )+sin(B -A )=4sin A cos A , 即sin B cos A =2sin A cos A .当cos A =0,即A =π2时,B =π6,a =433,b =233; 当cos A ≠0时,得sin B =2sin A , 由正弦定理,得b =2a .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b =2a ,解得⎩⎪⎨⎪⎧a =233,b =433.所以△ABC 的面积S =12a b sin C =23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通过这些等式就可以把有限的条件纳入到方程中,通过解方程组获得更多的元素,再通过这些新的条件解决问题.【训练】 (2011·北京西城一模)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cos B =45,b =2.(1)当A =30°时,求a 的值;(2)当△ABC 的面积为3时,求a +c 的值.解 (1)因为cos B =45,所以sin B =35.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a sin 30°=103,所以a =53.(2)因为△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sin B =35,所以310ac =3,ac =10.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得4=a 2+c 2-85ac =a 2+c 2-16,即a 2+c 2=20.所以(a +c )2-2ac =20,(a +c )2=40. 所以a +c =210.阅卷报告4——忽视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致错【问题诊断】 考查解三角形的题在高考中一般难度不大,但稍不注意,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防范措施】 解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时,估算是一个重要步骤,估算时应考虑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示例】►(2011·安徽)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a =3,b =2,1+2cos(B +C )=0,求边BC 上的高.错因 忽视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定理,产生了增根. 实录 由1+2cos(B +C )=0,知cos A =12,∴A =π3,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 得: sin B =b sin A a =22,∴B =π4或3π4. 以下解答过程略.正解 ∵在△ABC 中,cos(B +C )=-cos A ,∴1+2cos(B +C )=1-2cos A =0,∴A =π3.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sin B, ∴sin B =b sin A a =22.∵a >b ,∴B =π4,∴C =π-(A +B )=512π.∴sin C =sin(B +A )=sin B cos A +cos B sin A=22×12+22×32=6+24. ∴BC 边上的高为b sin C =2×6+24=3+12. 【试一试】 (2014·辽宁)△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a sin A sin B +b cos 2 A =2a . (1)求ba ;(2)若c 2=b 2+3a 2,求B .[尝试解答] (1)由正弦定理得,sin 2A sin B +sin B cos 2A =2sin A ,即sin B (sin 2A +cos 2A )=2sin A . 故sinB =2sin A ,所以b a= 2. (2)由余弦定理和c 2=b 2+3a 2,得cos B =1+3a2c.由(1)知b 2=2a 2,故c 2=(2+3)a 2.可得cos 2B =12,又cos B >0,故cos B =22,所以B =45°.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基础梳理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3.(4) △ABC 的面积公式① S =12a ·h(h 表示a 边上的高);② S =12absinC =12acsinB =12bcsinA =abc 4R ;③ S =12r(a +b +c)(r 为内切圆半径);④ S =P (P -a )(P -b )(P -c ),其中P =12(a +b +c).角一条规律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 中,A >B ⇔a >b ⇔sin A >sin B . 两类问题在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求其它边或角;(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它边或角.情况(2)中结果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应注意区分.余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2)已知三边,求各角. 两种途径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1)化边为角;(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题型1 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 在△ABC 中,a =3,b =2,B =45°.求角A 、C 和边c.变式训练 在△ABC 中,(1) 若a =4,B =30°,C =105°,则b =________. (2) 若b =3,c =2,C =45°,则a =________.(3) 若AB =3,BC =6,C =30°,则∠A =________.【训练1】 (2011·北京)在△ABC 中,若b =5,∠B =π4,tan A =2,则sin A =______;a=________.双基自测1.(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在△ABC 中,A =60°,B =75°,a =10,则c 等于( ).A .5 2B .10 2 C.1063D .5 6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Bb,则B 的值为( ).A .30°B .45°C .60°D .90°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_A ,b 2=a 2+c 2-2ac cos_B ,c 2=a 2+b 2-2ab cos_C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 .1.(2011·郑州联考)在△ABC 中,a =3,b =1,c =2,则A 等于( ).A .30°B .45°C .60°D .75°2.在△ABC 中,a =32,b =23,cos C =13,则△ABC 的面积为( ).A .3 3B .2 3C .4 3 D. 33.已知△ABC 三边满足a 2+b 2=c 2-3ab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_. 题型2 余弦定理解三角形4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B cosC =-b2a +c.(1) 求角B 的大小;(2) 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备选变式(教师专享)5,(2014·南京期末)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1) 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 若sinC +sin(B -A)=2sin2A ,求△ABC 的面积.【训练1】 (2011·桂林模拟)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其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cos 2 A2+cos A =0.(1)求角A 的值;(2)若a =23,b +c =4,求△ABC 的面积.考向三 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例1】►在△ABC 中,若(a 2+b 2)sin(A -B )=(a 2-b 2)sin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训练】 在△ABC 中,若a cos A =b cos B =ccos C;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例2】►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若sin C +sin(B -A )=2sin 2A ,求△ABC 的面积.【训练】 (2011·北京西城一模)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cos B =45,b =2.(1)当A =30°时,求a 的值;(2)当△ABC 的面积为3时,求a +c 的值.阅卷报告4——忽视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致错【问题诊断】 考查解三角形的题在高考中一般难度不大,但稍不注意,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防范措施】 解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时,估算是一个重要步骤,估算时应考虑三角形中的边角条件.【示例】►(2011·安徽)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a =3,b =2,1+2cos(B +C )=0,求边BC 上的高.【试一试】 (2014·辽宁)△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a sin A sin B +b cos 2 A =2a .实用文档(1)求b a; (2)若c 2=b 2+3a 2,求B .。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最新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cos A cos B cos C
(三) 理解定理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例题: 例 1、△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asin Asin B+bcos2A= 2a. b (1)求 ; a (2)若 c2=b2+ 3a2,求 B.
)
8.△ABC 中,AB= 3,AC=1,∠B=30° ,则△ABC 的面积等于( A. 3 2 B. 3 4 C. 3 或 3 2 D.
) 3 3 或 2 4
2π 9.在△ABC 中,若 b=1,c= 3,∠C= ,则 a=________. 3
10.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若 a= 2,b=2,sinB+cosB= 2,则角 A 的大小为 ________. 1 11.在△ABC 中,D 为边 BC 上一点,BD= DC,∠ADB=120° ,AD=2.若△ADC 的面积为 3- 3,则∠BAC 2 =_______.
)
3、已知△ABC 中,a=c=2,A=30° ,则 b=( A. 3 B. 2 3
4、 △ABC 中,a= 5,b= 3,sinB= A. 1 个 B. 2 个
2 ,则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 2 C. 3 个 D. 0 个
)
5.在△ABC 中,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是 a,b,c.若 a2-b2= 3bc,sinC=2 3sinB,则 A=( A.30° B.60° C.120° D.150°
a
sin A
a
sin A
b
sin B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1. 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BC===.(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2. 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2a =,求b .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3. 练习:1、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2、060,ABC a A b B ∆===中,求3. 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4、∆ABC 中,若::1:2:3A B C =则::a b c =5、∆ABC 中,若2sin b a B =则A =★6.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求a b b+的值★7、002,30,135,ABC b B C a ∆===中,求1. 定理:2222cos b a c ac B =+- 推论222cos 2+-=b c aA bc2222cos a b c bc A =+- 222c o s 2+-=a c bBac2222cos c a b ab C =+- 222c o s 2+-=b a cCba2. 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3a =,4b =,060C =,求c .练习: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答案:b =,060A =)例2:在ΔABC 中,已知a =3,b =4,c =6,求cosC .小结: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巩固练习:1. 三角形ABC 中,A =120°,b =3,c =5,求a2.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 (答案:A =1200)变式:在△ABC 中,()()3a b c b c a bc +++-=,则A =3. 三角形ABC 中,3,2,AB AC BC ===AB AC1.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问题 例1三角形ABC 中,cos C =1314,a =7,b =8,求最大角的余弦变式: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sin C =6∶5∶4,求最大角的余弦.例2: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222222222是直角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BC a b c A ABC a b c A ∆是锐角三角形ABC 练习:1. 在ΔABC 中,已知a =3,b =5,c =7,判断三角形的类型.★2. 在△ABC 中,若2cos B sin A =sinC ,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3.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4. 三角形ABC 中,C =60°,a =3,c =7,求b5. 在△ABC 中,已知12,3,cos 4a c B ===,求(1)b 的值(2)求sin C★★6. 已知A B C △三个顶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34)A ,,(00)B ,,(0)C c ,. (1)若5c =,求sin A ∠的值. (2) 若A 是钝角,求c 的取值范围★★★7. 在△ABC 中,已知54cos ,sin 135A B ==,求cos C .1.4应用问题 一、面积问题 公式:S=21ab sin C ,S=21bc sin A , S=21ac sin B例1:已知在∆ABC 中,∠B=30︒,b=6,c=63,求a 及∆ABC 的面积S练习:1.已知在∆ABC 中,∠B=30︒,AB=求∆ABC 的面积2. 三角形ABC 中,a =5,b =7,c =8求A B C S★3. 在锐角A B 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3A =,若2a =,ABC S =△b 的值。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⒈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三)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4篇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学问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学校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亲密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亲密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的学问特别重要。
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同学,同学们已经把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殊是在一些特别三角形中,而同学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推断解的个数。
(依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力量目标: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同学感受数学公式的干净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采纳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同学自主和合作沟通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觉”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同学的思维由问题开头,到猜测的得出,猜测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同学把握“观看——猜测——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实行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学问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让同学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看,类比,思索,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添同学由特别到一般的数学思维力量,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假如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胜利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 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同学关心别人的热忱和学习的爱好,从而进入今日的学习课题。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教案标题: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应用;2. 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3.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题;3. 教学辅助资源:计算器、尺子、直角三角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 回顾与三角函数相关的知识,如角度、三角比例等。
二、正弦定理的介绍与应用(15分钟)1. 解释正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a/sinA = b/sinB = c/sinC;2. 通过示例演示正弦定理的应用,如计算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3.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三、余弦定理的介绍与应用(15分钟)1. 解释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c^2 = a^2 + b^2 - 2ab*cosC;2. 通过示例演示余弦定理的应用,如计算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3.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四、综合练习与应用(20分钟)1.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3.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解题思路和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核心概念和公式;2. 强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测量高楼的高度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找到其他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例子;2. 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3. 提供更多复杂的练习题,挑战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解题能力;2.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3. 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和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和解答。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启发式)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形状的判断依据;2.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二)能力目标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3.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4.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三)德育目标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边角互换时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来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来反映事物外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而内在实质的不变性. ●教学重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 ●教学难点1.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时的转化方向;2.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结论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寻求.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1.启发学生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等;2.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 正弦定理:R Cc 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cos 2222A bc c b a -+=abc b a C cab ac B bca cb A Cab b a c B ca a c b 2cos 2cos 2cos cos 2,cos 2222222222222222-+=-+=-+=-+=-+=第二张:例题1、2(记作§5.9.3 B) [例1]已知△ABC ,B D为B 的平分线,求证:AB ∶BC =A D∶DC[例2]在△ABC 中,求证:a 2sin2B +b 2sin2A =2ab sin C第三张:例3、例4(记作§5.9.3 C)[例3]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且满足(sin A +sin B )2-sin 2C=3sin A sin B 求证:A +B =120°[例4]在△ABC 中,b cos A =a cos B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师: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并且接触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有关题型.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正、余弦定理的内容(给出投影片§5.9.3 A ).从投影片大家可以看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实质上反映了三角形内的边角关系,运用定理可以进行边与角之间的转换,这一节,我们将通过例题分析来学习正、余弦定理的边角转换功能在证明三角恒等式及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的应用.Ⅱ.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来看投影片上的例题.(给出投影片§5.9.3 B).[例1]分析:前面大家所接触的解三角形问题是在一个三角形内研究问题,而B 的平分线BD 将△ABC 分成了两个三角形:△ABD 与△CBD ,故要证结论成立,可证明它的等价形式:AB ∶AD =BC ∶DC ,从而把问题转化到两个三角形内,而在三角形内边的比等于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故可利用正弦定理将所证继续转化为DBCDC BDC BC ABD AD ABD AB sin sin ,sin sin ==,再根据相等角正弦值相等,互补角正弦值也相等即可证明结论.证明:在△ABD 内,利用正弦定理得:ABDADB AD AB ABD AD ADB AB sin sin sin sin ==即 在△BCD 内,利用正弦定理得:.sin sin ,sin sin DBCBDC DC BC DBC DC BDC BC ==即 ∵BD 是B 的平分线.∴∠ABD =∠DBC ∴sin ABD =sin DBC .∵∠ADB +∠BDC =180°∴sin ADB =sin (180°-∠BDC )=sin BDC∴CD BC DBC BDC ABD ADB AD AB ===sin sin sin sin ∴DCAD BC AB = 评述:此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并且注意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一特殊关系式的应用.[例2]分析:此题所证结论包含关于△ABC 的边角关系,证明时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把角的关系通过正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若是余弦形式则通过余弦定理;二是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一般是通过正弦定理.另外,此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的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如sin2B =2sin B ·cos B 等,以便在化为角的关系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证明一: (化为三角函数)a 2sin2B +b 2sin2A=(2Rsin A )2·2sin B ·cos B +(2Rsin B )2·2sin A ·cos A=8R2sin A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8R2sin A sin B sin C=2·2Rsin A ·2Rsin B ·sin C=2ab sin C所以原式得证.证明二: (化为边的式子)左边=a 2·2sin B cos B +b 2·2sin A ·cos A =a 2·bc a c b R a b ac b c a R b 2222222222222-+⋅⋅+-+⋅ =)(2222222a c b b c a Rcab -++-+ =C ab Rc ab c RC ab sin 222222=⋅=⋅ 评述:由边向角转化,通常利用正弦定理的变形式:a =2Rsin A ,b =2Rsin B ,c =2Rsin C ,在转化为角的关系式后,要注意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在此题用到了正弦二倍角公式sin2A =2sin A ·cos A ,正弦两角和公式sin (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由角向边转化,要结合正弦定理变形式以及余弦定理形式二.三角形的有关证明问题,主要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的三角函数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类问题就是有了目标的含边和角的式子的化简问题.(给出幻灯片§5.9.3 C )[例3]分析:要证A +B =120°,由于A +B +C =180°,只要证明C =60°,而已知条件为三角函数关系,故应考虑向三角函数的转化,又在0°~180°之间,余弦值所对应角惟一,故可证明cos C =21,而由余弦定理cos C =ab c b a 2222-+,所以应考虑把已知的角的关系式转化为边的关系.证明:由(sin A +sin B )2-sin 2C =3sin A ·sin B可得sin 2A +sin 2B -sin 2C =sin A ·sin B又∵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c 2, ∴R b R a R c R b R a 22444222222⋅=-+ 整理得a 2+b 2-c 2=ab∴cos C =212222=-+ab c b a 又0°<C <180° ∴C =60°∴A +B =180°-C =120°评述: (1)有关三角形内角的证明,选择余弦值与正弦值相比较,要省去取舍的麻烦.但注意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时,应先确定角的范围; (2)在将已知条件中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时,运用了正弦定理的变形式: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这一转化技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例4]分析:三角形形状的判断,可以根据角的关系,也可根据边的关系,所以在已知条件的运用上,可以考虑两种途径:将边转化为角,将角转化为边,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解法一: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b cos A =a cos B∴b ·acb c a a bc a c b 22222222-+⋅=-+ ∴b 2+c 2-a 2=a 2+c 2-b 2∴a 2=b 2∴a =b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解法二: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转化为角.∵b cos A =a cos B又b =2Rsin B ,a =2Rsin A∴2Rsin B cos A =2Rsin A cos B∴sin A cos B -cos A sin B =0∴sin (A -B )=0∵0<A ,B <π,∴-π<A -B <π∴A -B =0 即A =B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评述: (1)在判定三角形形状时,一般考虑两个方向进行变形,一个方向是边,走代数变形之路,通常是正、余弦定理结合使用;另一个方向是角,走三角变形之路.通常是运用正弦定理.要求学生要注重边角转化的桥梁——正、余弦定理;(2)解法二中用到了三角函数中两角差的正弦公式,但应注意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时,一定要先确定角的范围.另外,也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商数关系,在等式sin B cos A =sin A cos B 两端同除以sin A sin B 得cot A =cot B ,再由0<A ,B <π,而得A =B .师:为巩固本节所学的解题方法,下面我们进行课堂练习.Ⅲ.课堂练习1.在△ABC 中,证明下列各式:(1)(a 2-b 2-c 2)tan A +(a 2-b 2+c 2)tan B =0 (2) .112cos 2cos 2222b a b B a A -=- 证明:(1)左边=(a 2-b 2-c 2)BB c b a A A cos sin )(cos sin 222+-+ 右边==+-=⎥⎦⎤⎢⎣⎡-+-++-+-+-=-+⋅⋅+-+-+⋅⋅--=0)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Rabc b c a b c a a c b a c b R abc b c a ac R b c b a a c b bc R a c b a 故原命题得证.右边左边=-=+--=+--=---=22222222222222222211)2(2)2(211sin )2(sin 2sin )2(sin 2)11(sin 21sin 21)2(b a R R b a BR B A R A b a b B a A 故原命题得证.评述:(1)在(1)题证明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切化弦的思路,二是结合正、余弦定理将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2)(2)题证明过程中用到了余弦二倍角的公式,而此公式有三种形式cos2A =cos 2A -sin 2A =2cos 2A -1=1-2sin 2A ,由于考虑到等式右端为边的关系,故选用第三种形式,在转化为边的关系时较为简便.2.在△ABC 中,已知sin B ·sin C =cos 22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类型. 解:∵sinB ·sinC =cos 22A ∴sinB ·sinC =2cos 1A + ∴2sin B ·sin C =1+cos [180°-(B +C )]将cos (B +C )=cos B cos C -sin B sin C 代入上式得cos B cos C +sin B sin C =1∴cos (B -C )=1又0<B ,C <π,∴-π<B -C <π∴B -C =0 ∴B =C故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评述: (1)此题在证明过程中,要用到余弦二倍角公式cos A =2cos 22A -1的逆用,要求学生注意.(2)由于已知条件就是三角函数关系式,故无需向边的关系转化,而是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Ⅳ.课时小结师:通过本节学习,我们熟悉了正、余弦定理在进行边角关系转换时的桥梁作用,并利用正、余弦定理对三角恒等式进行证明以及对三角形形状进行判断.其中,要求大家重点体会正、余弦定理的边角转换功能.Ⅴ.课后作业(一)补充作业1.在△ABC 中,已知)sin()sin(sin sin C B B A C A --=,求证:a 2,b 2,c 2成等差数列. 证明:由已知得sin (B +C )sin (B -C )=sin (A +B )·sin (A -B )cos2B -cos2C =cos2A -cos2B2cos2B =cos2A +cos2C22cos 122cos 122cos 12B A B -+-=-⋅ ∴2sin 2B =sin 2A +sin 2C由正弦定理可得2b 2=a 2+c 2即a 2,b 2,c 2成等差数列.2.在△ABC 中,A =30°,cos B =2sin B -3sin C . (1)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提示B =C =75°)(2)设D 为△ABC 外接圆的直径BE 与AC 的交点,且AB =2,求AD ∶DC 的值. 答案:(1)略 (2)1∶3(二)1.预习内容课本5.9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预习提纲(1)复习正、余弦定理内容(2)总结正、余弦定理适用题型●板书设计§5.9.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一、三角形问题证明思路 二、三角形形状判定依据三、学生练习1.向边转化 1.等腰三角形:a =b 或A =B四、补充作业利用正、余弦定理 2.直角三角形:a 2+b 2=c 22.向角转化 或C =90°利用正弦定理 3.钝角三角形:C >90°●备课资料1.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功能对于正、余弦定理,同学们已经开始熟悉,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常会用到它.其实,在涉及到三角形的其他问题中,也常会用到它们.两个定理的特殊功能是边角互换,即利用它们可以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也可以把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从而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例1]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32sin sin =B A ,求B B A +的值. 解:∵23sin sin ,sin sin ,sin sin ==∴=B A b a B A B b A a 又(这是角的关系),∴23=b a (这是边的关系).于是,由合比定理得.25223=+=+b b a [例2]已知△ABC 中,三边a 、b 、c 所对的角分别是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sin A +sin C =2sin B证明:∵a 、b 、c 成等差数列,∴a +c =2b (这是边的关系)①又BA b a C c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② BC b c sin sin =③ 将②、③代入①,得b BC b B A b 2sin sin sin sin =+整理得sin A +sin C =2sin B (这是角的关系).2.正、余弦定理的巧用某些三角习题的化简和求解,若能巧用正、余弦定理,则可避免许多繁杂的运算,从而使问题较轻松地获得解决,现举例说明如下:[例3]求sin 220°+cos 280°+3sin20°cos80°的值.解:原式=sin 220°+sin 210°-2sin20°sin10°cos150°∵20°+10°+150°=180°,∴20°、10°、150°可看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这三个内角所对的边依次是a 、b 、c ,由余弦定理得:a 2+b 2-2ab cos150°=c 2(※)而由正弦定理知:a =2Rsin20°,b =2Rsin10°,c =2Rsin150°,代入(※)式得:sin 220°+sin 210°-2sin20°sin10°cos150°=sin 2150°=41 ∴原式=41. ●教学后记。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如图1,某城市有一条公路,自西向东经过A点到市中心O点后转向东北方向OB,现要修建一条铁路L,L在OA上设一站A,在OB上设一站B,铁路在AB部分为直线段,现要求市中心O与AB的距离为10 km,问把A、B分别设在公路上离中心O多远处才能使|AB|最短?并求其最短距离.(不要求作近似计算)(二)复习回顾、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2.余弦定理: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3.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典例导航、知识拓展【例1】△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如果a2=b(b+c),求证:A=2B.思考讨论该题根据命题特征,你能否构造一个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利用几何知识解决?【例2】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1)若△ABC 的面积23=∆ABC S ,c=2,A=600,求边a,b 的值; (2)若a =c cos B ,且b =c sin A ,试判断△ABC 的形状。
(四) 变式训练、归纳整理【例3】已知a 、b 、c 分别是△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若b cosC=(2a -c )cosB(1) 求角B ;(2) 2,2=∙=,求a+c 的值。
(五) 应用实践,解决问题通过复习整理,你能通过对正余弦定理的理解,最后解决本节课开始时留下的实际问题。
课时小结1. 解三角形时,已知“角角边、角边角、边边角”关系常用正弦定理;“边边边、边角边”关系常用正弦定理。
2. 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①化边为角;②化角为边.4.应用问题可利用图形将题意理解清楚,然后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5.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向量、不等式等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2.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2.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3.解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解三角形问题的策略与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如正弦、余弦的定义等;(2)提出问题: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的关系呢?2.授课(1)讲解正弦定理的概念: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各边的长度与它们所对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即a/sinA=b/sinB=c/sinC(2)讲解余弦定理的概念: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乘以它们夹角的余弦值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3)举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例1:已知三角形ABC中,a=8,b=10,C=60°,求边c的长度;例2:已知三角形ABC中,a=5,b=7,c=9,求角A的大小。
3.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并对解答过程进行点评。
4.解三角形问题(1)讲解解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一:正弦定理法;方法二:余弦定理法;方法三:正切定理法。
(2)举例讲解解三角形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例3:已知三角形ABC中,a=6,b=8,A=30°,求角B和角C的大小;例4:已知三角形ABC中,a=5,b=7,c=9,求角A的大小。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1.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及应用;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3.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应用及解三角形问题,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定理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教案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正余弦定理完美教案
正余弦定理完美教案第一章:正弦定理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的规律1.4 教学步骤1. 引入正弦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章:余弦定理简介2.1 学习目标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2.4 教学步骤1. 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 通过示例,讲解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章: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3.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综合问题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4 教学步骤1.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综合问题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四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4.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4.4 教学步骤1.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能力第五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5.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5.4 教学步骤1.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六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练习6.1 学习目标巩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概念提高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6.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涵盖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6.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分析解题思路,讨论解题方法6.4 教学步骤1. 提供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2. 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3. 讨论解题方法,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技巧第七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7.1 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的灵活运用7.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案例三角形特殊角度时的定理特殊性质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具体三角形问题讲解定理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图工具直观理解定理的应用7.4 教学步骤1. 通过具体三角形问题,展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 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图工具,直观理解定理的应用过程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定理在三角形中应用的理解第八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复杂三角形中的应用8.1 学习目标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复杂三角形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复杂三角形问题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练习题及解题策略8.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8.4 教学步骤1. 引入复杂三角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定理2.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3. 讨论解题策略,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技巧第九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9.1 学习目标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工程测量、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实际工程问题中的解题方法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定理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定理在工程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1.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理解定理在工程中的应用过程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定理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理解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学习目标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主要内容和应用复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为考试做好准备10.2 教学内容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方法通过复习讲义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点组织复习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10.4 教学步骤1. 发放复习讲义,让学生提前预习2. 组织复习课堂,引导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点3.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练习环节: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此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解题思路的培养和方法的多样性。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高中数学备课教案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导言: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工具,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概念、应用方法以及解题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解题常用的定理,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已知两边和非夹角的情况下求解第三边或角的值。
1.1 概念在△ABC中,a、b和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和C表示对应边的夹角,则正弦定理可以表示为:a/sinA = b/sinB = c/sinC1.2 应用方法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利用已知条件求解未知量。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应用方法:例题:已知△ABC,AB = 8cm,AC = 10cm,∠B = 60°,求BC的长度。
解:根据正弦定理,可以得到:8/sin60° = BC/sinB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BC ≈ 6.93cm。
因此,BC的长度约为6.93cm。
二、余弦定理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解题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已知三边长度的情况下求解非夹角的值。
2.1 概念在△ABC中,a、b和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和C表示对应边的夹角,则余弦定理可以表示为:c² = a² + b² - 2ab*cosC2.2 应用方法通过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各种使用三边长度求解夹角或边长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例子:例题:已知△ABC,AB = 5cm,AC = 7cm,BC = 6cm,求∠A的大小。
解:根据余弦定理,可以得到:5² = 6² + 7² - 2*6*7*cosA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cosA ≈ 0.866。
然后利用cosA的值查表或使用计算器,可以得到∠A ≈ 30°。
因此,∠A的大小约为30°。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课题名称:正弦和余弦定理课型:理论课授课对象:高中学生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2. 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准备白板、黑板笔和多媒体教学设备;2.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理论知识和例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有关三角形定理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学生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存在和应用。
Step 2:正弦定理的讲解(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的概念:“在一个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和三个对应的正弦值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公式:$\\frac{a}{\\sinA}=\\frac{b}{\\sin B}=\\frac{c}{\\sin C}$。
2. 通过具体的示例,讲解如何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的未知边长、角度等。
Step 3:余弦定理的讲解(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在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的余弦值等于其对边平方和另外两边平方之差的商”。
公式:$a^2=b^2+c^2-2bc\\cos A$。
2. 通过具体的示例,讲解如何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的未知边长、角度等。
Step 4:综合应用(15分钟)通过板书或PPT上的应用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可以包括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判断三角形类型、求解三角形的面积等。
Step 5:梳理知识点(5分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应用进行小结,并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Step 6: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限定时间内收卷,然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讨论。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更加生动;2. 通过具体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计算方法;3. 提供充足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1三维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特例引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ABC中的边角关系,若∠C为直角,则有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asinA=bsinB,进一步提问,等式能否与边c和∠C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弦定理的探究.思路2.(情境导入)如图,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C处有火情发生.在A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C距A、B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CAB=130°,∠CBA=30°,AB=10千米,求AC与BC的长.”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阅读*引言,明确*将学习哪些内容及*将要解决哪些问题?2联想学习过的三角函数中的边角关系,能否得到直角三角形中角与它所对的边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3由2得到的数量关系式,对一般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4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5什么叫做解三角形?6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点出*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在Rt△ABC中,设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ac=sinA,bc=sinB,又sinC=1=cc,则asinA=bsinB=csinC=c.从而在Rt△ABC中,asinA=bsinB=csinC.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如下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asinA=bsinB.同理,可得csinC=bsinB.从而asinA=bsinB=csinC.(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教师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上述的探究过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sin(π-A)=sinA,所以仍有sinA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讨论结果:(1)~(4)略.(5)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6)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应用示例例1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 cm,解此三角形.活动: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在本例中就是求解∠C,b,c.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若求边c,则先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180°-(∠A+∠B)=180°-(32.0°+81.8°)=66.2°.根据正弦定理,得b=asinBsinA=42.9sin81.8°sin32.0°≈80.1(cm);c=asinCsinA=42.9sin66.2°sin32.0°≈74.1(cm).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利用向量知识推导正弦定理;2.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并会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中复杂的计算问题;3.会判定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的解时一解、两解或无解;4.通过利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以及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定.教学方法:情景问题、启发引导教学设计过程(一)设置情境。
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测得某湖对岸A、B两点之间距离。
学生会很自然地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但是很多情况,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就是在一般的三角形里我们如何求出AB的距离?我们能不能发现在三角形中还蕴涵着什么样边与角关系呢? #FormatTableID_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2-3钟)让学生汇报: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研究发现了什么结论。
直角三角形中存在等式:小结: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边角关系对任给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或一边一角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边与其他角.这个式子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是成立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正弦定理.(二)推导定理过程1.学生思考:1)在任意中,3个向量,,间满足什么关系?2)在 + + = 两边同乘以向量 ,有( + + ) .,这里的量可否任意?又如何选择向量3)由 + + = ,如何能形成数量积运算?2.证明过程:如图,在锐角中,过作单位向量垂直于,则与的夹角为与的夹角为。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对上面向量等式两边同取与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得到同理,过点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可得3.深入思考:1) 当为钝角三角形时如何证得2)正弦定理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证明?3)观察正弦定理,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什么类型的三角形问题?4.小结: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可以求出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其他的边和角。
(三)例题分析例1 在中,已知,求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且例2 在中,已知,求。
解:由得∵中∴为锐角∴例3 在中,,求的面积。
解:首先可证明:这组结论可作公式使用。
其次求 ,∴由正弦定理(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在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2)在中,若,则是( ).等腰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有形(3)在任一中,求证 :证明:由于正弦定理:令代入左边得:(五)总结提炼(1)三角形常用公式: ;(2)正弦定理表示形式: ( 外接圆直径); 。
(3)正弦定理应用范围: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③几何作图时,存在多种情况。
如已知、及,求作三角形时,要分类讨论,确定解的个数。
(六)巩固作业:1 中,,则为(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直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2 在中,是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在中,已知求和 .(七)板书设计: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