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 4.1 正弦和余弦教案1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3《正弦和余弦》教案(含答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3《正弦和余弦》教案(含答案)

正弦和余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正弦和余弦;2.正弦和余弦的综合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情感态度】经过探索,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的综合应用.【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是什么?2.正弦和余弦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复习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解:根据题意(如图)可知,∠BOD=60°,OB=OA =OD=2.5 m ,∠AOD =1/2×60°=30°,∴OC=OD ·cos30°=2.5×≈2.165(m). ∴AC =2.5-2.165≈0.34(m).所以,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高度约为0.34 m.【教学说明】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弦、余弦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求下列式子的值.2.在Rt △ABC 中, ∠C=90°,BC=6, sinA=3/5,求cosA.3.如图,在Rt △ABC 中,∠C=90°,cosA =12/13,AC =10,AB 等于多少?sinB 呢?24.已知: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求证:BC2=AB·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解:在Rt△ABC中,sinA=BC/AB,在Rt△BCD中,cosB=BD/BC根据上题中的结论,可知:在Rt△ABC中,sinA=cosB,BC/AB=BD/BC即:BC2=AB·BD.【教学说明】使学生掌握正弦、余弦的综合应用.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4.1”中第9、10 题.教学反思传统教学存在弊端,同时也具有不合理的元素,因此,我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通过情景引导,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通过探究,将学生引向知识深处,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如何给予每个学生以发展平台,这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的.。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说课稿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说课稿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说课稿4.1正弦和余弦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在之前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函数,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

然而,正弦和余弦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3.提供丰富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正弦和余弦的理解。

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描述物体在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置。

2.概念讲解:为学生提供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通过图形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们的概念。

3.性质探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例子,发现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4.应用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弦和余弦的性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并思考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正弦和余弦的定义2.正弦和余弦的性质3.正弦和余弦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能力的表现。

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正弦和余弦》教案1

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正弦和余弦》教案1
(2)∠B的对边是AC,根据勾股定理,得AC²=AB²-BC²=5²-3²=16
于是AC=4, 因此SinB=
学生紧扣“定义”进行观察、分析,利用正弦的定义获得正确的解答。
通过例题的解答,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时突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深化认识
[活动7]
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90,BC=5,AB=13。
板书设计
4.1 正弦和余弦(第一课时)
学?优`中!考╔,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锐角正弦的定义。
(2)会求直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值。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正弦定义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自主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让学生独立写出求解过程,组间交流。
回归实践,体验成功。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5]
类似的可以证明:在有一个锐角等于α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为一个常数
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角α 的正弦,记作Sinα 即
如图:
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叙述正弦的定义。
通过学生对正弦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回顾
反思
总结
提炼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和收获?有哪些你认为最重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使所学知识更清晰)如图:
SinA= SinB=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 正弦和余弦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1正弦和余弦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1节“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圆锥曲线、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对于正弦和余弦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同时,学生应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

2.难点: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正弦和余弦的案例和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拓展。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正弦和余弦的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进行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弦和余弦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锐角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弦和余弦的图像,分析其性质,并通过归纳得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正弦和余弦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 精品教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 精品教案

课题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一、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2. 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 能计算出30°、45°、60°角的正弦值;4.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东方明珠”电视塔图片提问:你能实际测量电视塔的高度吗?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二)观察教师用三角板和学生用三角板(30°的)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一定等于二分之一,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提问:如果在直角三角形中,这个锐角不等于30°,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不是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呢?即: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三)几何画板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只与这个锐角的大小有关。

(四)引导学生证明这个结论(五)认识正弦如图,在Rt △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 、b 、c 。

师: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记作sinA 。

板书:sinA =A a A c∠=∠的对边的斜边 (举例说明:若a=1,c=3,则sinA=31) 显然:sin30°=1/2注意(1).“si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不要误解为sin × A ,今后所学的其他的三角函数符号也是这样。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 学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 学案

4.1正弦与余弦(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弦的概念;2.能根据正弦的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锐角正弦的推导,理解正弦的概念,进而会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一个锐角固定时其正弦值也是一个定值这一事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理解一个锐角固定时其正弦值也是一个定值。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99—P10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1)在有一个锐角为α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________。

(2)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______与_______的比值叫做∠α的正弦,记作________,即________=斜边的对边α∠(3)①在一个锐角为α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为什么?②sinα的取值范围是怎样的?(4)在∆ABC中,∠C=90°,AC=6,BC=8,则sinB=______(5)在∆ABC中,∠C=90°,BC=4,sinA= 32,则AB=______。

二)自主探究1.做一做问题: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在Rt△ABC中,∠C=90°,∠A=30°,BC=35m,求AB 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也就是说,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12A BCAB∠==的对边斜边21若将30°换成45°又如何?如图,任意画一个Rt △ABC ,使∠C =90°,∠A =45°,计算∠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ABBC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综上可知,在一个Rt △ABC 中,∠C =90°,当∠A =30°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 ,是一个固定值;当∠A =45°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2,也是一个固定值.2.探究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在图中,由于∠C =∠C '=90°,∠A =∠A '=α,所以Rt △ABC ∽Rt △A 'B 'C '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3.结论如图,在Rt △ABC 中,∠C =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sine ),记住sin A 即锐角A 的取值范围是怎样的? .10,0<<∴<<c a c a 即0<sinA<1注意:1、sinA 不是 sin 与A 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 、sin56°、sin ∠DEF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

4.1.1正弦和余弦-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1.1正弦和余弦-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1.1正弦和余弦-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不同象限的取值范围二、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能够画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取值范围三、教学过程3.1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预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周期性和取值范围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画出它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

3.2 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并用图像进行直观展示。

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画出图像,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正弦函数的图像看起来像是波浪线?•余弦函数的图像呈什么形状?为什么?3.3 理解周期性教师向学生介绍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并让学生们自己画出图像。

然后通过图像让学生们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3.4 运用取值范围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并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取值范围,并让学生们自己计算出函数取值,并画出函数图像。

3.5 巩固知识点教师出示实际求解问题的例题,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求解,并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理解。

3.6 课后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复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做到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图像、周期性和取值范围等方面知识掌握熟练。

四、教学方法•图像展示:通过图像直观地展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图像、周期性和取值范围等方面的知识。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其作用,并加深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理解。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图像、周期性和取值范围等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图像、周期性和取值范围等方面知识,并通过课堂练习提高了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正弦和余弦第1课时

4.1正弦和余弦第 1课时教课目标1、经过研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准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依据正弦看法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准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想,培育学生由特别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认识正弦( sinA )看法,经过研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准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教课难点】指引学生比较、解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课前准备无教课过程一.预习导学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o,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 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解析:问题转变成,在 Rt△ ABC中,∠ C=90o,∠ A=30o, BC=35m,求 AB依据“再直角三角形中, 30o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 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假如一个锐角等于30o,那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1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二. 研究展现( 一) 合作研究(1)如图,任意画一个 Rt △ABC,使∠ C=90o,∠ A=45o,计算∠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获取什么结论?解析:在 Rt △ ABC中,∠ C=90o,因为∠ A=45o,所以Rt△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故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假如一个锐角等于45o,那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一般地,当∠ A 取其余必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 ABC和△ DEF都是直角三角形,此中∠A=∠ D=.∠ C=∠ F=90°,则BC EF AB DE成立吗?为何?因为∠ A=∠ D =,∠ C=∠F= 90°,α所以 Rt △ABC∽Rt△DEF.α所以BC AB EF DE即BC DE EF AB所以BC EF AB DE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 A的度数一准时,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1正弦和余弦第3课时余弦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1正弦和余弦第3课时余弦教案(新版)湘教版
(2)交流互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余弦函数学习的感受和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3)家长沟通: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学习中余弦函数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4. 教学反思
(1)总结: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余弦函数教学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余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3. 运用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理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2. 掌握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等;3. 灵活运用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1.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余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2.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3. 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素材,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函数进行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3)学术资源: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与余弦函数相关的学术论文、杂志和书籍,了解余弦函数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2. 拓展建议
(1)让学生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学习余弦函数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相关活动,如“中国数学竞赛”、“美国数学竞赛”等,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应用能力。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4.1 正弦和余弦第3课时 余弦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具体为第3课时“余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性质。

正弦和余弦是三角函数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正切函数及其他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但是,对于正弦和余弦这两个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图形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研究三角函数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其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形演示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初中阶段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引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性质;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正弦和余弦的内在联系,总结性质;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其联系;5.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性质;7.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弦: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余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余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余弦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弦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三角函数其它部分的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余弦函数,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正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余弦函数与正弦函数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去感受和理解。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余弦函数的定义,理解余弦函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余弦函数的定义。

2.余弦函数的性质。

3.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余弦函数的存在,引导学生去探索和理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余弦函数的性质。

4.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三角板、直尺等,用于直观展示余弦函数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音乐演奏中的音调与弦长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函数的存在。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数学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在学生对余弦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 同步教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 同步教案

问题3、在Rt △ABC 中,∠C =900,∠A 、∠B 、∠C 的对应边分别为c b a ,,,b =60,sinA =1312,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三、当堂达标1.Rt ΔABC 中,∠C 是直角,AC =1,BC =1,则sinB = ,sinA = 。

2.Rt ΔABC 中,∠C 是直角,AC =3,BC =4,则sinB = ,sinA = 。

3.Rt △ABC 中,∠C 是直角,斜边AB 是3,AC =2,则sinA =_,sinB =__。

4.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若三边长都扩大2倍,则锐角A 的正弦值( ) A 、扩大2倍 B 、不变 C 、缩小2倍 D 、无法确定。

5.在Rt △ABC 中,∠C=900,sinB =31,AB =5cm ,则AC =6.亮亮沿与地面成角α的山坡向上走了90米,如果sin α=31,那么他上升了_____米。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1、教材P102 T1、P106 T1.2、在Rt △ABC 中,∠C 是直角,AC =62,sinA =12,求.ABC S ∆六、拓展提升:1、若sin α=3m +2(α为锐角),求m 的取值范围。

2、在Rt △ABC 中,∠C 是直角,sinA =13, 求sinB 。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达标1-2 达标3-4 达标5-6要求:先独学,后对学,再群学。

上台要积极,板书要工整,要有解题过程;点评声音要宏亮,姿态要端正,重点讲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师点拔: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图,将数值标在图形上,没有告诉的边用勾股定理求出来,再按要求进行计算。

5、整理落实学案5分钟。

6、及时小结本课时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找出问题,以便课外加强巩固与提高。

7、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吃得更饱。

8、拓展提升,让学生记住0<sinα<1(α为锐角),巩固解不等式的方法;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求出正弦值。

4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 正弦和余弦

4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   正弦和余弦
4.1正弦和余弦
课题
4.1正弦和余弦
本课(章节)需课时,本节课为第课时,为本学期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的概念;
2、能够正确地用si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当直角三角
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结论;
(1)求∠A的正弦sinA;
(2)求∠B的正弦sinB.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
〔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正弦的步骤:先画图找角,然后找角的对边和斜边,再计算对边和斜边的比值。
〔变式练习〕已知:在Rt△ABC中,∠C=90°, ,求sinA,sinB的值。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1、锐角的正弦概念。
个案பைடு நூலகம்改
2、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正弦的概念。
难点
用数或字母正确表示sinA
教学方法
课型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艘轮船从西向东航行到B处时,灯塔A在船的正北方向,轮船继续从B处向正东方向航行2000m到达C处,此时灯塔A在船的北偏西65°的方向。试问:C处和灯塔A的距离AC约等于多少米(精确到10m)?
3、正弦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 的正弦,记作sin ,即sin = .
〔注意〕:sin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不要误解成sin× ,今后所学的其他的三角函数符号也是这样。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教材例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1《正弦和余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又是为后续学习更复杂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弦和余弦这两个三角函数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利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弦和余弦的图示和实例。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测量一个斜边为10的正弦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操练(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加深对正弦和余弦的理解和应用。

巩固(10分钟)老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2 余 弦 教案(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2 余 弦 教案(教学设计)

第4章锐角三角函数4.1 正弦和余弦课时2 余弦【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锐角余弦的定义.2.会求直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值.3.会用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余弦值.【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1.理解并掌握锐角余弦的定义并能够进行相关运算.(重点,难点)2.学会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或根据余弦值求锐角.1.理解并掌握锐角余弦的定义并能够进行相关运算.(重点,难点)2.学会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或根据余弦值求锐角.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通过前几个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图△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也是一个常数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锐角余弦的定义在Rt△ABC中,∠C=90°,AC=5,AB=7,则cos A=W.解析:由题可知,在Rt△ABC中,cos A=ACAB=57,故填57.方法总结:正确理解锐角的余弦的概念,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确定斜边和邻边,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帮助解题.探究点二:特殊角的余弦值计算:2cos45°+sin60°- 2.解析:cos45°=22,sin60°=32,代入求解.解:原式=2×22+32-2=32.方法总结:0°,30°,45°,60°,9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牢记,有助于我们解题.探究点三:互余两角的正弦与余弦的关系已知∠α+∠β=90°,若sinα=0.4321,则cosβ=W.解析:∵∠α+∠β=90°,∴由正余弦的关系得sinα=cosβ,∴cosβ=0.4321,故填0.4321.方法总结:对于任意锐角α,有sinα=cos(90°-α),根据公式,我们能快速求解.探究点四: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或根据余弦值求锐角【类型一】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余弦值用计算器求cos44°的结果(精确到0.01)约是( )A.0.90B.0.72C.0.69D.0.719解析:按键,再依次按,则屏幕上显示结果为0.7193398.故选B.方法总结:在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按键顺序.【类型二】用计算器根据余弦值求锐角若cos α=0.5273,则锐角α≈ W.(精确到0.1°)解析:按键顺序为,屏幕显示结果为58.17679243.故填58.2°.锐角的余弦⎩⎪⎪⎨⎪⎪⎧概念: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弦. 记作cos α,cos α=∠α的邻边斜边性质:类似正弦性质基本题型⎩⎨⎧给定条件求余弦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余弦用计算器解决问题⎩⎨⎧已知角求余弦值已知余弦值求角本次教学是对前面课时内容的进一步扩充,知识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情景导入环节可以借助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本课时还需要对现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正弦和余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正弦和余弦》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定义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为后续的三角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弦和余弦的定义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应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深入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定义方法。

2.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定义方法。

2.难点: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4.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课件,以便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与正弦和余弦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正弦和余弦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上册 4.1 正弦和余弦教案1 湘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过程与方法: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3、态度、情感、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 )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教具:课件、多媒体展台、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点拨与讨论结合
学具: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复习引入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
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
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
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
(二)实践探索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o,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分析:
问题转化为,在Rt△ABC 中,∠C=90o ,∠A=30o ,BC=35m,求AB
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o 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
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 长的水管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
如图,任意画一个Rt △ABC ,使∠C=90o ,∠A=45o ,计算∠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能得到什么结论? 341米 10米 ?
分析:
在Rt△ABC 中,∠C=90o,由于∠A=45o,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
的比值都等于
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那么与
如图:Rt△ABC与Rt△A`B`C`,∠C=∠C` =90o,∠A=∠A`=α,
有什么关系
分析:由于∠C=∠C` =90o,∠A=∠A`=α,所以
Rt△ABC∽Rt△A`B`C`,
,即
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认识正弦
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师: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记作sinA。

板书:sinA=
A a
A c

=

的对边
的斜边
(举例说明:若a=1,c=3,则sinA=
3
1

注意:1、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
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 nA、sin56°、sin∠DEF
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

提问:∠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三)教学互动
例1如图,在中, ,求sin和sin的值.
解答按课本
(四)巩固再现
1.﹙2006海南﹚三角形在正方形网格纸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sin α的值是﹙﹚
A .43
B .34
C .53
D .54
2.(2005厦门市)如图,在直角△ABC 中,∠C =90o ,若AB =5,AC =4,则sinA =( )
A .35
B .45
C .34
D .43
3.﹙2006黑龙江﹚ 在△ABC 中,∠C=90°,BC=2,sinA=23,则边AC 的长是( ) A .13 B .3 C .43
D . 5
四、布置作业
4.1 正弦和余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的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2、过程与方法:引入——探索——练习——小结
3、态度、情感、价值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进一步渗透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
教学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 )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教具:课件、多媒体展台、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点拨与讨论结合
学具: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1)复习提问:
1.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余弦,“我们把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分别称作余弦”
如图:
C
B A
c b a 斜边
∠A 的邻边
∠A 的对边A C
B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 中,∠C 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sinA=∠A 的对边/斜边
cosA=∠A 的邻边/斜边.
若把∠A 的对边BC 记作a,邻边AC 记作b,斜边AB 记作c,则:
c a
A =sin ,c b A =cos
由于直角三角形斜边总比直角边大,所以得结论0<sinA<1,0<cosA<1(∠A 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 中的sinA 、sinB 和cosA 、cosB 的值. 5
1343A C B
B
C A
解:(1)∵斜边AB =
522=+BC AC ∴sinA=53,sinB=5
4 CosA=54,cosB=5
3. (2)sinA=135,cosB=13
5. ∵AC=
1222=-BC AB
∴sinB=1312,cosA=1312. 学生练习教材P.6中1、2、3.
一般常用三角函数值如下表:
由表格可以看出: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30º+cos30º;(2) 2sin45º- 21cos60º. 解:(1)sin30º+cos30º=21+23=231 (2) 22si n45º-21cos60º=2×22-21×21=43. 小练习:
(1)sin45º+cos45º;(2) 2si n30ºcos60º;
(3) 2sin30°-2cos60°+ sin 45°
(四) 小结:
学生作小结,教师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并要熟练识记3个特殊角度的正余弦。

sin30º=2
1,sin45º=22,sin60º=23. cos30º=23,cos45º=22,cos60º=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