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讲义

合集下载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ng tuc t?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第四讲第三节偏误分析

第四讲第三节偏误分析

第四讲第三节偏误分析第三节偏误分析提问、讨论:学习第二语言时,为什么会出错?错误是由什么造成的?研究错误有意义吗?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1. 什么是偏误?偏误(Error)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目的语规范、规则乃至用法限制的现象。

注意:把偏误和失误区分开来:失误指的是偶然产生的笔误或口误。

比如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疏忽而说成了“乙”。

失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即使是操本族语者也经常出现。

说话者一旦意识到了失误一般情况下都会马上自我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

由于这类错误不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所以不在偏误分析讨论的范围之内。

偏误是有规律的、经常的。

2. 什么是偏误分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又译为“错误分析”,指的是对偏误现象进行分类描写并展开归因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揭示其来源,提炼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早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

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

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偏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

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偏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从60年代末开始,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讲偏误分析,并在80年代初出版了专著《偏误分析与中介语》。

偏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

第三讲-偏误分析-(2)PPT课件

第三讲-偏误分析-(2)PPT课件
区分二者的意义在于: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will be radical differences in both what is learnt and how it is learnt.
.
21
五、“自然环境的SLA”与“教学环境的SLA”
Naturalistic SLA是指在自然环境进行的语言 习得;
第一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1
第一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发端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四节 教学观念的转变与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学科的确立 第五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现状
.
2
.
3
参考书目
王建勤(主编) 199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 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28
思考题:
1、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2、如何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与 “教学指导”的习得、“无教学指导”的 习得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这两个 概念的意义何在?
.
29
思考题:
4、如何看待“习得”与“学习”这两个 过程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对立的过程还 是彼此联系的过程?
Ellis(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 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 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 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 交际的工具。
如:学习者在英国或美国学习英语。英语在这 种环境下应该称作第二语言。
.
18
Ellis 1994对SLA的定义

最新《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最新《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đưng tuc tô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

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

“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语言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

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 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 ,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

偏误分析周小兵

偏误分析周小兵

偏误分析周小兵第三讲偏误分析传统的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跟对比分析联系在一起的,可服务于教学。

如,通过偏误分析来排列教学顺序,弥补教材的不足等。

做法是收集常见错误并进行分类,但没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偏误不仅跟母语干扰有关,还跟目的语规则泛化相连。

它还成为中介语研究、习得顺序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偏误分析的程序以下以语法偏误研究为例,讨论偏误分析具体步骤。

,一,语料收集与选择偏误应是学习者的真实语料(书面/口头)。

偏误收集,可分为开放式和聚焦式两类。

1(开放式语料收集指没有具体目标的偏误收集。

研究者可随时随地收集各类偏误。

来源可以是各类作业,谈话,翻译文本,翻译影视节目等。

收集过程中要进行筛选工作,挑选出最有价值的偏误点。

2(聚焦式语料收集指确定偏误点之后的语料收集。

语料收集可分为两大类4小类。

(1)横向(cross-sectional)与纵向(longitude-sectional) 横向指研究者收集学习者某一特定阶段出现的偏误。

纵向指研究者收集学习者较长时间出现的偏误。

横向、纵向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横向方法虽然是短时间的,但可以收集较多学习者的偏误。

纵向方法虽然是长时间的,但只能收集较少学习者的偏误。

(2)自然与非自然自然法指通过谈话或作文来收集偏误。

非自然法指通过语法练习和测试来收集偏误。

前者(尤其是自由谈话)收集的语料比较自然、真实;学习者更关注表达内容,偏误频率比较高。

后者收集的语料不够自然、真实;学习者更关注表达形式,偏误频率没有那么高。

但研究者最想要的某一类或某几类偏误,在自然法收集的语料中比例不高;而在专门设计的语法练习、测试中却比较多。

非自然语料的收集有许多做法。

陈珺、周小兵(2005)为考察留学生使用度量差比句和“不比”句的情况,设计了以下两类试题:A类:请用每一题中的词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1,分钟他我比三快B类:请用括号中的词完成下面的句子:2,甲:你要是没钱用~就先拿去用吧。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6偏误分析1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6偏误分析1



3.注重强化性的训练
偏误分析提出的背景

对比分析预测性失效,行为主义遭受质疑
Grauberg1971统计,大一德语学生193个错 误,受母语影响词错25%,语法错10%, Duly和Burt1973统计,学英语的西班牙儿童 513个错误,受母语影响占47%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之后,重点由”教”转向”学” 奥苏贝尔(Ausubel)的学习理论(P第四讲) 1.包容:人脑原有一个认知结构(后天形成),新学习材料通



(三)离合词固有的特点
离合词的“骑墙性” :兼具词和短语的特征的“中间状态 语义上:离合词重叠式具有“时短量少”的时(动)量义,还兼具“委 婉”、“尝试”、等情貌义 句法上,离合词重叠式通常不作定语,绝大多数任谓语不能后接宾语 语用上,离合词重叠式语体较低




三、教学策略
1. .“双音节动词重叠---双音节动宾短语的动词重叠---动宾 式离合词重叠式”依次讲解,区分开来教, 教材一般是先 一般动词,几阶段后离合词. 2.重视讲解顺序 .先“形式”后“内容” 。“形式”指离 合词的重叠形式(“VVO”和“V了VO”)。“内容”指离合词 重叠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特点。

(二)重叠缺失 1、语义性缺失 5)*我喜欢夏天,可以游泳。 6)周末你做什么?—我常常聊天、上网。 2、句法性缺失 7)*你去哪儿了?—我跑了步。 8)*我看见老师了,我鞠了躬。
在现代汉语中,“S+V+‘了’+O”结构不是事件(event)在句 法结构上的投射,尚未满足句法成立的必要条件。若要成 句,还需借助一些能够表达离散化的、个体化的手段去补 足具体语境下的信息缺位。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

偏误分析讲义偏误分析讲义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

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

“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语言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

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

偏误分析专题知识专业知识讲座

偏误分析专题知识专业知识讲座

people.

B. I want to know English.
2020/1/21
第6章偏误分析
16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6.3当之偏处,误请联系分本人析或网的站删步除。骤
• 根据科德(1971a,1971b,1972, 1973),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 6.3.1 第一步,偏误认定。 • 6.3.2 第二步,描写。 • 6.3.3 第三步,解释。
句共同组成偏误分析的语料。偏误认定并不是像我们想
像的那么容易,因为即便是形式完好、甚至形式完好并
且很得体的句子,也有可能是偏误(是所谓“隐性偏
误”)。科德强调说,所有的句子都应该被看成是偏误,
除非能够证明不是如此。
2020/1/21

第6章偏误分析
18
•本文另档所一提方供的面信息,仅当供寻之参处考找,之目请用联,的系不能本语作人为或中科网学站与依删偏据除,。误请勿在模仿意。文义档上如有等不 同的句子相当于对偏误进行解读,这同样不 容易。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用学习者的母语询 问他,学习者的解读是最权威的。如果没有 办法这样做,就只能根据学习者的话语、当 时的语境以及我们对他的了解等进行推断。 科德认为,推断的结果应被看成是“可能解 读”,在处理时要更加慎重。在解读的过程 中,学习者的母语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 三、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 语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正如儿童习得母语一样, 学习者也会对目的语的规则进行假设,错误可以看成是 检验假设的手段,是一种学习策略。因此,错误不是消 极的、需要彻底清除的东西。恰恰相反,错误是不可避 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偏误分析 课件

偏误分析 课件

偏误分析属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的有 机组成部分。“中介语”,就是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 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生的语言偏误反映了学生 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规则进 行判断与整理的结果,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语 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5]朱焕芝.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J].湖北大学学报,2010,(10) [6]乔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2009,(06)
错误反映学习过程
50. 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如果学习 者 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话语 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误的原因。错误可 能暗含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对于 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Johnson,2002: 59
错误
系统性 (systematic)
“老虎”说成“老五”
表现问题
“我衣服洗、 我饭吃、 我把婚结”。
能力问题
科德偏误分析观内容
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使用一种 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 (idiosyncratic dialect),又称“过渡方言”。 ⑵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 稳定性。特异方言代表了学习者的“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⑶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 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⑷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 别。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 (built-in syllabus) 。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第十七节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自身存在着一个介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一语言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一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行偏误分析首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操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一位学习者的同一篇作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从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止播放那首歌。

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例如:(3)*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要)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4)*快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自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用法,所以在该使用的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行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而预测偏误的发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

例如:(5)*我每天吃晚饭在食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第四讲偏误分析

第四讲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也是创造性的过程
规则
儿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并记住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词语,而是在输入材 料的基础上抽象出关于语言的规则,然后将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 。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 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偏误分析。
二、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科德(1967)《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区分 “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
从学习过程和策 1.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略角度
2.迁移
3.简化(simplification)
从交际角度
全局错误;局部错误
五、偏误范围和偏误区域
偏误范围:辨认偏误时需要考虑的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偏误区域:对于一个已经辨认出的偏误, 要想对它进行修改,也需要涉及到一定的 语境,这称为偏误区域。
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表现
1.日常用语,大都是全新的,而不是对以 前听过的话的机械的重复,甚至在结构上 也和以前听过的话语不同。
2.语言运用不受外界刺激的控制。 3.日常语言运用具有连贯性和得体性。
思考:1.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发疯的人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说一个人胡言乱语为“这个人说话不经过脑子”,请问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 晚会上,小伙子们都目不转睛这个漂亮的
姑娘。 我从小就很恐怖蛇。 我也想去旅行很多地方。 出国以前,他离婚了她丈夫。
述补结构中的述语或补语的违规误用
香山的秋天,草木红叶得挺漂亮。 她的脸红红得像苹果。 他卷裤子起来进河去了。 孩子听了清楚妈妈的话,有点儿不高兴。 我们看见到司机快快开车,非常害怕。
注意:不管偏误范围也好,偏误区域也好 ,提醒我们的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误分析讲义Lado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法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母语习惯向目的语习惯逐步迁移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教授的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一一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列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在学习中会出现正迁移;不同之处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中会出现负迁移,即学生可能会出错。

对比分析法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上。

由此衍生的“听说法”在二战及战后二十年里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

“听说法”语法教学的顺序是根据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把两种语言中差别大的结构作为重点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课堂教学方法则以反复操练和句型训练为主,旨在准确。

但是对比分析法也有其致命的弱点:
1)对比分析只对语言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是不全面的。

2)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着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只进行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的对比预测学习的难易,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性。

3)对比分析只研究L1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L2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L1的干扰,学习者错误的困难和错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语言
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如:全香兰《汉韩同形词偏误分析》(汉语学习2004,3)
韩国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 ,其中汉韩同形词所占比例相当大。

比如 ,汉语水平等级大纲甲、乙两级 2021 个多音节词当中汉韩同形词就有1256 个 ,占 62 %。

因此 ,在韩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韩国留学生使用汉语词语时 ,韩国语的汉字词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汉字词在两种语言中使用情况有所不同 ,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学语言,免不了会说错、写错。

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有积极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

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对待错误属于消极态度,有错必纠,体现在听说法、直接法中,遇到学生错误尽量纠正,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而另外一种态度则是认为,错误在语言学习中是必然会出现的,通过不停的学习,其可以自然消失,因此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体现在教学法中就是交际法。

(也称功能意念法、功能法,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兴盛于美国,功能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语言的功能项目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它面对错误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内容表达,不过分苛求形式,只要不影响交际,一般性的语言形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

Follow me)
所以Johnson(2002)说过: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

如果学习者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

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的原因。

错误可能暗含
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

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

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错误反映学习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学习理论是对比分析假说。

六七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这样,人们逐渐对对比分析失去热情。

更重要的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乔姆斯基不断提醒人们,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刺激反应无法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全部。

研究者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就是偏误分析。

Corder1971年提出的偏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奠定了最初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偏误指学习者在过渡性语言能力下所出现的语言错误,反映了学习者中介语所处的状态。

偏误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描述、解释中介语的语言现象,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与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偏误分析法的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将二语习得过程看做规则形成的过程,学习者不断从目标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标语规则作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标语规则体系靠近。


偏误分析法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引起学者关注(Corder,1967,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J.C.Richards 1974;J.Schachter 1974; S.N.Sridhar 1975; J.Schachter & M.Celce-Murcia 1977; J.M. Hendrickson 1978)(桂诗春1988;鲁健骥1984,1988,1994;戴炜栋 2001)
区别“偏误”和“失误”。

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收集和选择
2、偏误辨识(偏误: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不足;失误:偶然性、
非系统性)(显性偏误: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隐性偏误:从一个句子内
部看可能没有语法毛病,但放在上下文或语境里就有问题了)
3、纠偏
4、分类、描述
(1)他把书放在桌子。

(遗漏)
(2)国庆假期他再去了许多地方旅游。

(误代)
(3)语言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思维,使得大脑更加发达。

(遗漏)
(4)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误加)
(5)佐藤明天回国,关于田中,我就不知道了。

(误代)
(6)开始学汉语的时我觉得很难过。

(杂糅)
(7)他的见解独到而且深刻,常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遗漏)
(8)不但他不接受批评,还要继续违反纪律。

(错位)
(9)那件事被我忘了。

(误加)
(10)请你等我二分钟。

(误代)
(11)在年降雨量少于500毫米的地区不能种树,但只能种草。

(杂糅)
(12)在景色优美的园林中散步,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并且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遗漏)
5、探源
6、评估
偏误类别
一、语际偏误
二、语内偏误
1、替代:词与词之间,在音形义语法功能等某方面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他们之间的确有可替换的一面,但更多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

有些学生没有
时刻注意这一点,而出现下列替代性偏误。

(1)他的口很大。

(书面-口语)(2)他们把喜讯散布出去。

(色彩)(3)那个画家喜欢在农村度假期。

(音节数)她在北京的时候,看了她的老朋友,参观了北京大学,游览了长城。

2、类推:类推是成年人学习外语是常用的方法。

他们利用自己善于抽象思
维的优势,在没有完全理解或掌握某一规则的情况下,利用类比、累加、叠加等方式生硬组合,造出一些偏误句来。

(4)泰德全星期都很着急。

(5)我朋友是德国的人。

3、回避:当学生对一个语法现象不熟悉或没有把握时,会采取一种消极的
回避态度。

(6)你为什么不把它染黄色的?(7)他放书在桌子上。

4、简化:当学生遇到难句、长句时,常以简化形式处理难点。

(8)她生气,
她走了。

(9)他气得没有话说。

5、诱发:学生练习中出现的许多偏误是由于教材或教学诱发造成的。

(10)
他已经三天没吃没喝。

我们的教材中一般解释“语气助词‘了’”表示肯定某件事已经发生,……否定式实在动词前面加上‘没有’,句尾不能用‘了’。

给人的印象是“了”不能与“没有”用在同一个句子里。

事实上,要表示“到说话是某种情况已经持续多长时间了”是可以用“时间状语+没+V+了”这样的句型的。

四、各类偏误在各阶段出现的情况分析
1. 语音偏误:大多数出现在初级阶段
2. 词汇偏误:大多数出现在中级阶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 语法偏误:大多数出现在初、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出现石化现象
4. 汉字偏误:汉字圈国家容易受母语干扰
五、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 作用
1)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2)为偏误不止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理论提供依据。

3)深化汉语习得研究,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推动汉语本体研究<从外国人外族人的角度看汉语>
2. 局限:
1)偏误材料多从测试中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2)只考虑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其正确部分。

另外,如果学习者采取回避策略,所收集的数据就无法反映其真实情况。

3)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4)很难采集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