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如何感受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正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

俗话说,人如其面,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

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这些肖像描写,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从语言描写析性格。

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可以透露其性格特征。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对中举前的范进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他又大加赞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的语言显示了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性格特点。

从行动描写品性格。

动作描写,也可显示人物思想性格。

如《范进中举》描写胡屠户接过范进给的两锭银子,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一边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

这样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他虚伪、贪钱的性格特点。

《孔已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在酒客的讥笑声中,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活画出孔已己对酒客们的不屑和自己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描写知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可以折射出人物性格。

如《最后一课》描写小弗朗士,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叙事视角知识:情感视角——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表达你的感性情感

叙事视角知识:情感视角——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表达你的感性情感

叙事视角知识:情感视角——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表达你的感性情感情感是人类最本质的层面之一。

它贯穿着我们的生命,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关系。

而艺术则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情感通过形式化的美学语言来传递和表现的过程。

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电影,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情感视角在艺术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方法来更好地通过艺术表达感性情感。

首先,让我们从情感视角的定义入手。

情感视角指的是文学、电影或音乐作品中,通过主人公或旁观者的情感和感受,来描述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的一种叙事手法。

它是一种“内视”叙事,将情感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通过各种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以此深化作品与受众的联系。

情感视角常常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

在文学作品中,情感视角通过叙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电影中,情感视角则通过画面和音乐的叙事手法,传递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在《教父》中,戏剧化的场景和深挚的音乐,传达出主人公的悲痛和愤怒情感,让观众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他的情感。

在绘画和音乐中,情感视角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绘画可以通过色彩、构图和线条的运用来表达情感。

例如,柔和的颜色和弧形的线条会让观众感到舒适和放松,而强烈的色彩和直线会让观众感到紧张和不安。

同时,音乐也是表达情感的强大工具,旋律、音调和节奏的变化可以传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那么,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表达感性情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自省和反思:在创作的时候,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自省和反思,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元素。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选择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练习情感观察: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周围事物带给你的情感,例如,雨天的心情、看到美丽的景色时的感受等。

通过练习情感观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性情感。

3、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而拓宽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品析语言梳理情节感受形象——统编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教学“三策略”

品析语言梳理情节感受形象——统编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教学“三策略”

[摘要]叙事性作品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很大比重。

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梳理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叙事性作品在布局谋篇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有助于抓住叙事性作品教学的重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叙事性作品[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5-0047-03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包含的范围很广,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小说等都属于其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任意一篇叙事性作品,我们都会读到人物及其相关事件,这些都是作者精心组织与安排的。

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叙事线索,还要关注文本精妙的表达,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让学生习得方法。

一、品析语言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叙事性作品一般是借助叙述、描写等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叙事性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揣摩语言、感受语言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推敲用词精妙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叙事性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上都非常讲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叙事性作品在语言上的独特之处,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感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第一句写道:“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乍一看,这句话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在每一字、每一词中的深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想想如果把“冷极了”换成“很冷”,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在品味中学生发现,“冷极了”比“很冷”一词要冷得多。

小学语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是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正确体验作品情境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小学语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关注主人公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人物所具有的人文思想感情是寓于语言之中的。

在写人类文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感受人物形象。

首先是抓住人物自身的语言。

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展开的。

我们可以就狼三次“故意找碴儿”设问:狼三次提问说了什么话,进行简要概括;想想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里学生第一次从“你安的什么心?”这句话可看出狼是装出很有理的样子,应该是“很生气”的。

第二次的语言中出现了“坏家伙”“背地里骂我”,这是狼别有用心的猜测,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于是,它蛮横、凶恶的性格就显现出来。

最后说“你这个小坏蛋!”“反正都一样!”更是强词夺理。

于是,狼坏人的形象凸显出来。

一个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目的而又掩饰自己的“坏人”形象就清晰起来。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角色朗读,以粗而低沉的语调在读中感受狼的恶意,还可以在狼的语言和小羊的语言对比中朗读感受狼的形象。

在人物语言赏析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关键性词语,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中出现人物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两人在电话中的语气,想想这两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其中“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句中“感谢”就是一个关键性词语。

自己的车子被别人刮坏了,自己修好之后为什么还要打电话表示“感谢”呢?学生深入阅读,就能逐渐感悟这个小红车主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人为善,肯定诚实的品质。

2、抓住描写主人公语言,感知人物情感。

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写人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我们感受、理解人物形象,还要注意文中主人公语言之外表现人物的语言。

叙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叙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

叙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在叙事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和生动描述,可以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并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本文将探讨叙事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性、技巧和影响。

一、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性人物形象是叙事文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进而更加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直观的感知。

同时,人物形象描写也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人物形象描写的技巧1. 外貌描写: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如身材、面容、发型、服饰等,可以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例如:“他身材高大挺拔,一头乌黑的短发整齐地梳理着,穿着一套考究的西装,看上去非常有气质。

”2. 行为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动作的方式、动作的目的等,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例如:“她轻盈地走过花坛,细心地为每一株花草浇水,仿佛在呵护自己的孩子。

”3. 对话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现人物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和关系等。

例如:“‘你快点睡觉吧,明天早上还要起早上班。

’他温柔地对妻子说道。

”4. 内心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受、情绪等方面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变化。

例如:“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内疚,却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

”三、人物形象描写的影响人物形象描写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代入感,与人物情感共鸣。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细致刻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行为和冲突,增加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同时,人物形象描写还可以为故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背景和铺垫,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叙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和鲜活,增加读者的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常见的十种写人叙事的方法(附范文)

常见的十种写人叙事的方法(附范文)

常见的十种写人叙事的方法(附范文)人物是叙事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他们的形象、性格、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故事的发展与氛围。

因此,在写人叙事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描绘人物形象十分关键。

以下是常见的十种写人叙事方法,并附上相应的范文。

1.画面式描写: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从而深入地了解人物。

例如:杰克穿着一身黑色西装,身材挺拔,鹰眼炯炯有神。

他那张深陷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深深的目光仍然透露着他的决心和坚定。

2.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自我反思、心理描写,展现他们内心的世界。

例如:他愣了愣,眼神闪烁着迷茫的光芒。

对于这个世界,他有太多的疑问,好像一个迷失的孩子。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3.对话交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揭示他们的性格、关系以及故事的发展。

例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她的声音充满了失望和伤心。

“我只是不想让你受伤。

”他的眼神充满了矛盾和懊悔。

4.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和举止来呈现他们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例如:她轻轻摊开手,一只小鸟从掌心飞走。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和关爱,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5.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突出他们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例如:她有一头黑亮的长发,皮肤如雪白的玉一般,眼睛深邃如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

她的美丽仿佛能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

6.经历叙述:通过叙述人物的经历,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曾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失去过许多重要的东西。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继续奋斗,成为了一个坚强而不屈的人。

7.个性特点突出:通过强调人物的独特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选择站出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8.行动与言谈相结合: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言谈的结合,更加直观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例如:他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大声宣扬自己的理念。

叙事性教学设计方案

叙事性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小石潭记》中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叙事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

2.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教师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描写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三)角色扮演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准备台词,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摩并评价。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性。

(四)分析文章主旨1.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中的人物性格

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中的人物性格

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中的人物性格摘要:本文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认为文中人物刻画方面很少运用直接形容和外貌描写展现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简洁的对话、心理活动、行为描写、类比象征等间接手法展现人物性格。

关键词:《在异乡》人物刻画;间接表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4-01一、引言以往对《在异乡》的叙事分析,是从叙事声音和视角、评价研究,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浅谈人物塑造的研究,但仅从背景和人物对话谈人物塑造并不充分。

文本中的人物标记有两个基本类型: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

前者用特定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后者不直说特征,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或事例暗示。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讨论了间接表现中行动,言语,外表,环境,和通过类比强化人物刻画的手法。

笔者认为海明威《在异乡》中描写相貌特征很少,而是抓住环境背景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因果关系,人物习惯性行动揭示静态性格,直接引语叙述,减速聚焦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来展现“我”的内心。

二、环境与人物性格环境描写除烘托文本基调,还将各种感觉组织成语言。

从叙事理论角度,人物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常常转喻来暗示性格特征。

《在异乡》作了故事背景的环境描写,感视觉交融,和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突出物象的清晰感,战争、寒冷及动物尸体增加了人物性格厚重感。

给异乡的人孤寂感和对时势的痛恨。

被掏空心脏在寒风里吹的野味隐喻战场上九死一生,伤痕累累的士兵。

文中他们选择最短的路去医院,哪怕要过桥;走有卖热乎炒栗子的桥,都暗示伤兵们对生存和温暖的渴求。

这不仅是一段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间接表现,在选择一贯去医院的那条路习惯性动作背后,揭示了静态的性格侧面,成为读者了解人物心境的一个线索。

伤兵们去咖啡馆路上的描述、咖啡馆的环境和开篇环境不同,一派人声鼎沸,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温暖繁荣。

在视觉上和开篇环境及人物心境形成反差。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其独特的儿童叙事视角,展现 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具 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理解人性美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部小说展示了儿童纯真无邪的视角下的人性美。在英子的眼中,世 界是美好的,充满了善良与温情。这种美好的人性在英子与秀贞、英子与小偷等 人物的交往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在《惠安馆传奇》中,英子与“疯子”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
《城南旧事》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展开,通过英子的童心,描绘出大人世界 里的悲欢离合。英子的形象,既天真又深沉,既纯真又敏锐,她以孩子的眼光和 心灵,捕捉到了成人世界中难以察觉的微妙情感。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使得故 事真实而生动,让人深感人生的酸甜苦辣。
二、情感表达的深度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的情感表达深入而细腻。她通过英子的眼睛,将悲 欢离合、生老病死等人生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驴打滚儿》一文中,作 者以驴打滚儿这个普通的事件为载体,将母女间的深情厚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 读者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秀贞结交,并不畏惧世人的眼光,反而用自己的纯真善良去帮助秀贞找回女 儿,展现了人性中的勇敢与善良。
其次,这部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转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 多面性。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偷窃,这种行为虽然违法,但在英子的眼中,他 的行为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使得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黑白是非,理 解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留下的都是美好。这也是林海音通过《城南旧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无论生 活如何困苦,无论世界如何复杂,我们都应用纯真的心去感悟人性之美,去欣赏 这个世界的美好。
总的来说,《城南旧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 小女孩如何用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它也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在 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不能改变所有的不公和不义,但我们可以选择保持 善良和纯真,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的美好。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叙事文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而探究型阅读教学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本文从“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品析词句精妙,感悟人物形象;利用情节设疑,激发探究欲望;运用合理想象,营造学习氛围;感悟文本写法,促进读写迁移;巧用媒体辅助,还原画面之美”六个方面出发,探寻提升小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的教学路径,让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的教学有章可循、有始有终。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叙事文章以叙事功能为主,包括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体裁,而且题材不一、形式多变,以波折有致的情节、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画面感、内涵丰富的主题为主要特点。

而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和成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第三学段叙事文章探究型阅读中有所收获,应当是教师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之一。

一、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阅读叙事文章的篇幅也在不断变长,当面对较长的文本时,先做的就是要把文本故事情节梳理通顺,能够概括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叙事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一波三折的情节,作者生花妙笔,将故事情节写得有声有色,读起来有滋有味。

二、品析词句精妙,感悟人物形象叙事文章中出现的人物都具有生动、鲜明的性格和形象特点,而对于人物形象的体现自然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是指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

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正因为如此,叙事文章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尤其是在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叙事文章中,要引导学生去重点抓住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片段,细细品析词语的精妙,感悟人物的形象。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解读策略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无视。

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
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阅读
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
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要求第二学段〔3~
4年级〕的学生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
的阅读感受;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
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一、叙事性作品的问题设计
二、叙事性作品的体裁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表达和具体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以
叙事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有童话、寓言、神话、
故事、小说……这些文章特点鲜明,故事引人入胜,情节一波三折,人物
形象鲜活生动,内涵丰富。

三、叙事性作品的研究
四、叙事性作品解读策略
1.句词结合
2.赏读篇章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充
分结合了起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及习作能力。

3.类文比照
总之,教师在讲授叙事性作品时,应深度解读文本,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谈谈叙事作品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谈谈叙事作品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谈谈叙事作品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周忠文记叙文中的人物描述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露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述的方式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正面描述,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正面描述,就是通过直接描述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露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从肖像描述看性格。

俗语说,人如其面,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表现出来。

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连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这些肖像描述,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体面的性格特点。

从语言描述析性格。

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可以透露其性格特征。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对中举前的范进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他又大加赞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的语言显示了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性格特点。

从行动描述品性格。

动作描述,也可显示人物思想性格。

如《范进中举》描述胡屠户接过范进给的两锭银子,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牢牢的”,一边“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

这样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他虚假、贪钱的性格特点。

《孔已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饮酒,在酒客的嘲笑声中,“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活画出孔已己对酒客们的不屑和自己死要体面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描述知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述,也可以折射出人物性格。

如《最后一课》描述小弗朗士,“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莫非这样就算了吗?我之前没有好勤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滑冰……想起这些,我何等后悔!我这些讲义,语法啦,历史啦,适才我还感觉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此刻都恍如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11期张静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

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

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叙事性文本特点,对叙事性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叙事性文本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包括鲜明的主题、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场景等。

只有把握了其文体特征,把握了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才能激活叙事性文本的活力因子。

1.主题叙事性文本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和意蕴的载体,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主观精神。

因此,任何叙事性文本都蕴含着意义。

因此,解读叙事性文本,首先就必须追寻文本的意义,包括政治意义、伦理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等。

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构成要素之一,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

情节是叙事性文本中最为典型、最为生动的内容。

解读叙事性文本,不仅要抓住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更应抓住情节的内在冲突、矛盾等。

如《爱之链》,其“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的情节(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就无意中帮助了女店主的丈夫乔依,这就是“爱之链”),彰显了作家的精巧构思。

3.形象叙事性文本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或借助人物活动展现情节。

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通常具有典型性。

正如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所说:“典型的本质在于:即便描写挑水人,也不要只描写挑水的‘某一个’人,而是要描写挑水的‘一切人’。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尽管林冲、洪教头是作家塑造出来的,生活中没有,但生活中却处处可看到具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物,比如临危不惧、谦逊礼让,比如嚣张跋扈、傲慢无礼等。

加强人物形象分析,把握语文教学环节

加强人物形象分析,把握语文教学环节

加强人物形象分析,把握语文教学环节摘要: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类的文学作品中,人是灵魂性因素,其间所塑造的各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有力地支撑着作品。

因此,在学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解剖分析,通过感悟文本人物的丰富内涵,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物形象所处环境肖像描写言行举止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无疑是其不可忽视的灵魂因素。

学校教育中,无论对于传统模式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而言,人们始终都能注重抓住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模式对人物形象分析却存在标签化、理想化和片面化等问题,如非此即彼地简单归类现象——正面人物形象就是“十全十美”,令人敬仰;反面人物形象则是“一无是处,万恶不赦”。

与此相应的是,新课程下的语文人物形象分析同样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如以偏概全和浮光掠影式的人物形象分析往往令学生思想模糊,难以客观正确、卓有成效地把握其精神实质。

如何才能把握好初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呢?本文从以下方面作简要阐述。

一、从所处环境入手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与他所处的周围环境(着重指时代背景和生活层面)是分不开的,换言之,一定的人物形象就是相应环境的折射和生产物。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采取“由外围入手、逐步向典型集中”的分析方法。

就是说,首先找出与人物形象相关的主要内容,如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环境及作品诞生环境等,再把分析的思维指向人物形象;或者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如自然环境、活动背景和时代背景等,为人物形象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如此,分析人物形象就有水到渠成之妙。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小说叙事艺术是指小说作品中的故事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详细介绍小说叙事艺术。

一、情节安排情节是小说的故事线索和组成部分,是小说扣人心弦的主要原因。

情节的安排必须要有起承转合,要有紧张的节奏感,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情节安排需要考虑到时间、人物、事件等多方面因素,要注意悬念的营造和虚实的渲染,使得情节的发展具有合理的逻辑性和戏剧性。

二、人物刻画人物刻画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叙事技巧,是通过对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一个三维立体的形象。

要想做好人物刻画,需要注意塑造人物的特点、气质和形象,同时要注重对人物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人物的真实性格和情感世界。

三、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是小说叙事的灵魂,它可以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现出来。

好的描写语言需要注意如何表达细节,如何刻画氛围,如何渲染情感,以及如何在语言上营造细节感。

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与小说世界产生共鸣。

四、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小说中故事叙述者的视角和身份,不同的视角和身份会对小说叙事产生不同的影响。

常见的叙事视角有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还有万物有灵的叙事模式。

在选择叙事视角时,需要注意叙述者能够提供什么信息,什么样的视角更适合表达小说的主题等问题。

五、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为读者展现小说中的情感世界。

要做好情感表达,需要注意情感的真实性和连贯性,以及情感的转折点和高潮点的把握。

不同的情感还需要选择不同的描写手法,如用细腻的语言表达爱情、用无力的语气表达绝望等。

六、节奏和呼吸小说叙事的节奏感和呼吸感是决定故事质量的关键因素。

节奏感是指叙事的速度和节奏感的畅快程度,呼吸感是指节奏的间隔和缓冲时间。

好的节奏和呼吸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体验,使故事更加紧凑、生动和有力。

叙事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技巧

叙事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技巧

叙事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技巧叙事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丰富的表现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叙事文学中,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的运用,将读者带入一个虚构的世界,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考其中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叙事文学的特点与表现技巧。

首先,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节的连贯性和张力的构建。

一个好的故事必须具备引人入胜的情节,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作者通过合理安排事件的发展顺序,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构建起一个紧凑而有张力的情节结构。

例如,经典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荣府和贾府之间的斗争,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世界,引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

其次,叙事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塑造,作者可以让读者对他们的性格、思想和行为产生共鸣。

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细腻而深入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他通过对哈姆雷特、麦克白斯等经典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叙事文学的表现技巧也是其独特之处。

作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象征手法可以通过物象的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对话和描写的运用也是叙事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技巧。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人物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描写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和氛围。

此外,作者还可以运用节奏感和音乐感等手法,使叙事更具韵律和感染力。

这些表现技巧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有力,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除了以上提到的特点和表现技巧,叙事文学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手法来丰富故事的表现形式。

比如,多重叙述是一种常见的手法,通过不同的叙述者和视角,使故事更加立体和复杂。

同时,时间的跳跃和倒叙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打破时间线性,让读者对故事的发展产生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叙事文学中人物过度的脸谱单一化

叙事文学中人物过度的脸谱单一化

叙事文学中人物过度的脸谱单一化叙事文学中人物过度的脸谱单一化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过于刻板、缺乏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现象。

这种问题常见于一些现实主义小说、武侠小说等类型的作品中,由于作者过分关注情节发展和故事推进,而忽略了人物的多样性和内在世界的描写,从而导致人物形象呈现出单一化的脸谱样式。

下面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读者互动等方面分析这一现象。

首先,故事情节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在一些情节较为简单、线性的叙事作品中,作者通常会将人物分为正面和负面角色两大类,并针对这两类角色设定相应的特征和行为方式。

比如,正面角色常常是勇敢、正直、善良的代表,而负面角色则是阴险、狡猾、邪恶的化身。

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单一化处理,使得人物缺乏个性和深度,变得相似而平庸。

其次,人物描写的不足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一些叙事作品在描写人物时,只注重外貌特征或者行为方式,并缺少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

这使得人物呈现的是一种表面化的形象,只能被读者看作是某种身份的代表,而无法真正感受到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几乎一成不变,缺乏发展和变化的空间,使得读者对他们产生审美疲劳。

最后,读者的互动也是导致人物形象单一化的原因之一。

一些作品追求商业成功,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的,故意突出一些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的人物形象。

这种为了满足读者期待而对人物形象进行单一化塑造的做法,形成了一种“读者所喜”和“作者所写”的误导,使得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失去了创造性与多样性。

为解决叙事文学中人物过度的脸谱单一化问题,作者需要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立体、丰满的形象。

另外,对于读者来说,需要摆脱某种特定形象的倾向,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作品,体验不同的阅读体验。

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缓解叙事文学中人物过度的脸谱单一化问题,让文学作品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

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

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一、叙事特征的定义和概述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文字来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情感和思想。

叙事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叙事中,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和叙述,可以反映出作品的主题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对叙事特征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对于写作和阅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叙事特征的主要内容1. 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叙事的情节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故事发展的情节和事件应该是合乎常理和经验的。

在叙事中,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之间应该存在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使故事显得真实而有说服力。

此外,情节的安排应该合理,不能出现突兀和不可思议的情节转折,否则会影响作品的整体质量。

2. 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性,使读者能够栩栩如生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因此,作家在创作时需要注重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3. 叙述方式的多样性叙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以及多种叙述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不同的叙述方式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叙事创作中,作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和自己的创作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

4. 情感的真实性叙事中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真实和深刻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和真实展现,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就要求作家在创作时要深入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使情感的表现更加真实和震撼人心。

5. 主题的深刻性叙事中所反映出的主题应该是深刻的,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阐述和展现,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因此,在叙事创作中,作家需要对主题有深入的思考和把握,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为主题服务,而不是脱离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这一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叙事性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启迪学生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极好载体。

它或哀转缠绵、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它刻画的各色鲜活的人物牵动着读者的神经,让人爱恨交加;它或独特、或震撼的环境常常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叙事性作品主要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正是这些饱含情感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支撑了作品。

因此,在阅读中只有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而深刻的感悟,才能走进人物心灵,感悟作品赋予人物的丰富思想内涵,以此读懂作品,对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意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因此,想让学生读懂叙事性文学作品、会读此类文章,得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多维性的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感悟却存在诸多问题,究竟应怎样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从而走进文学作品充满情趣、意蕴的世界呢?笔者就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策略。


问题:粗略化
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贴以“伟大高尚”的标签,或被冠以“对什么的爱”等笼而统之。

而对伟大高尚的感受、对爱意丰盈的感悟,却是苍白而空泛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阅读“观文入情”“瞻言见貌”的观点。

这里的“观”“瞻”表示的是阅读文本的初始阶段,即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

但这仅是初始阶段,而在阅读实践中,如止步于此,又怎能感受到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厚重?如经典之作《“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王熙凤的“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精明干练”都是题中之意,但如不细细咀嚼其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衫一裙、一举一动,就不能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亦不能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精髓。

实施策略:关注细节  深刻感悟
“听其言,观其行。

”恩格斯指出:“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

”在小学阶段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往往是用极其精彩、细腻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

因此,阅读时应将目光聚焦于对人物描写的细节。

形象的外在表现――肖像。

俗语有云,相由心生,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虽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但“沉甸甸的父爱”却熠熠生辉;《一面》中,鲁迅先生虽然“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抖擞的精神却激励人心;《闰土》中“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和见人怕羞”的土气外貌,让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泥土般纯朴芳香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均源于这精妙的外貌描写。

形象的准确传递――语言。

俗语有云,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可以“泄露”其心灵的秘密。

《别饿坏了那匹马》中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

《彩色的翅膀》中小高无比自信的言语:“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坚定地表达出了小高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坚定志向。

真实的心声流露让人物形象愈加鲜活。

形象的具体外显――动作。

俗语有云,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

《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严监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伸出两个指头”、一次又一次失望、焦急、生气地“摇头”,将一个行将就木都还吝啬至极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景阳冈》中,一连串浓墨泼写的打虎动作,使武松成为了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英雄典型。

形象的深刻揭示――心理。

心理是人物灵魂精髓的支撑,心理直接披露了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

《穷人》一文中,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展现的是她善良的品性;《窃读记》中,林海音对雨的渴盼,源于对书的热爱。

这样真实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愈发丰满。

正因为有了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以“言”知“形”的语言描写、以“行”见“形”的动作描写、以“思”揣“形”的心理描写,才使得文章中的一个个人物个性化、典型化。

因此,以人物的其貌、其言、其行、其思为感悟的切入口,定能将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地呈现出来。


问题:模式化
在明确了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灵魂作用之后,教师们在面对一篇叙事性文章的时候,往往直奔主题,揪住“人物”不放,即对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充分读、深度悟;抑或抓住环境的烘托、情节的推动、人物的描写来个一网打尽。

一篇文章如此,下一篇文章亦如此,篇篇文章、节节课皆如此,由此走入了惯性的模式。

置身于这样的模式化课堂,试想,面对次次都如此的品词析句,还有何滋味?面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人物感悟,何谈深刻?这样的模式化使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落入了窠臼。

没有了新鲜、灵动的教学,怎能让学生涌动着走近人物形象的热切渴盼?又怎能让学生真正走近人物呢?
实施策略:依据文本  寻找路径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多为圆形人物,呈现出其立体性与复杂性。

因此,精妙的环境描写、曲折的情节推进、细腻的人物描写都为增强人物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这些在教学中都需要平均用力来感悟吗?如若这样,课堂只能让烦琐的教学点充斥。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要做到一课多得不容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况且也并非每一篇文章的表达都这样面面俱到。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眼力,而且要有魄力,依据文本,确定教学路径。

如《将相和》一文,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不断推进的情节中,塑造出了蔺相如、赵王、秦王、廉颇、赵国文武群臣等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依据文本中人物形象各异的特点,以蔺相如这个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出对比:通过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感悟蔺相如胆识过人;通过与阴险狡诈的秦王对比,能感受到蔺相如洞察人心;通过与小气计较的廉颇对比,能感悟到蔺相如的以国家为重、宽宏大量。

在这样的对比中,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不断升华了对蔺相如的认识。

又如在涌荡亲情的《老人与海鸥》一文中,通过放大场景、聚焦特写“步行二十余里、细致地将饼干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丁、能一一辨清相同的白色翅膀”等细节,学生对老人浓浓爱意的感悟定会细腻而丰厚。

再如在经典之作《猴王出世》中,紧抓短促的语言、跳动的节奏,机灵敏捷、顽劣的猴性亦会植入学生心中。

每一篇文章不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抑或事件的选择、环境的烘托均各有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特点为感悟的“切入口”深入探究,定能使学生尽得人物形象精髓。


问题:平面化
文章中的人物,亦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设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他不同于真人真事,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而感悟这样的形象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入手,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让学”,而充分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段去感悟,在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的感悟做了个平面滑行。

而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

因此,在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基础之上,教师也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将
学生颇多的感悟点进行有层次的梳理,这样才能有效助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向纵深、动态
发展。

实施策略:助推感悟  引导深入
教学中,当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后,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在“让学”观念的引领下,现在的课堂已经出现了很多“伪让学”,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学生随机说到哪儿,课堂的方向就转到哪儿。

在对人物的感悟中,常常是或扣一词抓一句、或浅层次体会、或重复感悟,如果此时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助推,那么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就只能是平面的。

而实际上,人物形象是在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不断丰满、立体的。

如在《桥》一文的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常是让学生究其一点加以感悟老汉形象,而这样的“零散”“无序”,是无助于学生增强感悟深刻性的。

何不根据课文展开的情节采取推进式引导感悟呢?教师可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站在木桥边?”“为什么要揪出儿子?”“为什么要把儿子推上木桥?”以这些问题对照板书的“站”“揪”“推”梳理课文,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在群众与党员中,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群众与儿子中,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与儿子中,他把儿子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村支书,他一心想着村民的安危,但他也是一个父亲,同样也爱子心切。

这样既拥有党性、又拥有父爱的人物才是鲜活的;这样的分层推进,才使得老汉“舍己为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基础之上,教师没有让学生的感悟做平面滑行,而是通过这样的引导,助推学生感悟到老汉形象的纵深、动态。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文章中的灵魂,它能成为我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和抵达叙事性文学作品思想意境的桥梁。

因此,智慧的教者应由此撕开教学的口子,并由此走进文本,引领学生领略其间的秘妙!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责任编辑刘忠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