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9 叙事性作品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视频讲解]11.1复习笔记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2)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3)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三里湾》、《山乡巨变》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写合作化运动,开头都是写开会(或学习)贯彻建社或扩社的上级精神,然后写层层发动动员,写如何克服阻力,最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或目标。

这构成了这类作品的基本的情节线索或模式。

而《创业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国农村现实这个大背景写起(如一开始的“题叙”),写农民祖祖辈辈的“创业”梦想,始终把各阶层农民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内在要求作为重点,描写他们动机的形成,描写他们彼此间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这构成了《创业史》的基本情节线索。

2.“写命运”和“写政策”由于情节基本线索的不同,因此情节的布局也出现了差异。

《三里湾》等作品写会议、讨论、学习的场面不少,这样的情节布局是为了宣传和阐释政策,说明道理,多少是属于“写政策”的一类。

而《创业史》虽然也有开会学习政策之类,但总的来说在情节分布上是写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由此引导读者去关注他们的命运,是“写命运”。

读者关心的不是上级的政策如何落实(《三里湾》和《山乡巨变》整个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这里),而是人物的命运究竟怎样了。

我们可以说《三里湾》、《山乡巨变》和《创业史》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不同的是《创业史》在反映历史进程的同时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因而更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说更具备史诗品格。

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前者是人物围绕事件转,是写人物对于外来的事件(合作化运动)所作出的被动的反应,合作化运动在作品中似乎是由外在的力量、由上级发动起来而加于农民头上的,这也就是所谓“运动群众”;而后者是因人物性格于命运冲突而展开事件,合作化运动出自人物的内在欲求,真正写出了“群众运动”。

因此《创业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动机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即一是把历史的进程浓缩进了人物的命运中,通过人物对自身命运的改变概括了历史必然性;二是把历史的动因置于人物的动机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机的分析于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9 叙事性作品

9 叙事性作品

左拉肖像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嫉妒》: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的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 那么第六排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 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所拥有的数目应当分别 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果减去已经砍 掉的树,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 十三、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二十、 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十九……
譬如《旧约》是希 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 现。《三国演义》与 《史记》是不同意识形
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 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五四小说大量第一人称的运 用,如《伤逝》与《沉沦》。
帮助者、促进者
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与角色之间的艺术张力
– 角色与行动元完全吻合——扁形人物 – 如:萧峰、慕容复
– 角色与行动元的不一致——圆形人物 – 如:叶二娘、梅超风
故事: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故事:场景
• 现代小说的出现逆转了传统故事的表现 方式
– 用空间性取代时间性 – 将故事切割为碎片 – 放大局部和细节 – 例:《嫉妒》、《威克菲尔德》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

金圣叹:“《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文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示着作家的匠心、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12叙事性作品精品PPT课件

12叙事性作品精品PPT课件
分)
一、叙事理论、叙事学与新叙事学
理论代表
理论特征
示例
传 亚氏的《诗学》、贺
统 拉斯的《诗艺》、中

叙 事
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 点等


作品里的世界、人物从生活 渔夫一家为什么 经验来看是否真实,表达的 最后一无所获? 思想是否具有理性价值,艺 善良与贪婪的比 术形式是否完美;谈论叙事 较。(历时性的 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以 “本事”分析)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 中心。
▪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还包 括戏剧、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等,叙事承载物 可以是语言、画面、手势等。实际上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 要局限在小说、神话等叙事性文学中,同时也包括了电影。
▪ 经典叙事学(Narratology):70-80年代的结构主义叙事 学,它们限定在对文本本身的叙事研究,脱离文本的社会 文化背景。
▪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 事
▪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 来没有的事
▪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 故事就是故事
▪ 故事里的事 ▪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故事里的事 ▪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女性只有脱光了才能进入艺术史吗?
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述差异
▪ 现实主义小说试图让 人们认同虚拟世界与 现实世界的同一性。
▪ 新叙事学(Narratologies):80-90年代以来出现的对经典 叙事学的反思、创新和超越,将叙事理论和意识形态研究 结合起来,叙事学研究呈现跨学科和多样化发展趋势。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叙事性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 叙事就是“讲故事”,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 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它是一 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旧时的钉鞋有次看体育新闻,见跑道上几个运动员正翘起屁股,等待发令枪响。

突然,有个特写镜头让我兴奋不已:我发现他们脚上穿的跑鞋,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

那不就是我们儿时惯穿的钉鞋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雨衣、套鞋等现代化雨具。

而家乡又常年多雨。

那时的道路多为素土,雨后十分泥泞。

所以,雨天出行,不知有多艰难。

于是从某时起,家乡的先人就发明了那经济实用的钉鞋。

不论大人小孩,穿上它,都可以在雨天出走。

避免了湿冷给人们的脚底所带来的不适。

钉鞋油光锃亮,具有普通布鞋一样的外形。

稍微不同的是:其鞋面上多会添加两根鞋绳带。

因其鞋面梆硬,没有弹性,穿在脚上,极易被泥浆汲注而脱落,不便行走。

系上鞋绳就可以“防脱”了。

钉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无需费钱外购。

它其实就是用普通布鞋,钉上鞋钉,“透”上桐油后,几经干燥,便成“成品”了。

那桐油据说是用梧桐树(亦有说是木梓树)的果实所榨出的油。

它很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干后,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氧化,就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保护层。

家乡妇女多用它来涂水桶,脚盆等木器家私,以防渗防漏。

用以做钉鞋,则更是极致的妙用。

用刷子反复将桐油刷在需保护的物品表面,再放在烈日下曝晒。

这一过程,家乡话叫作“透油”。

六月皇天,烈日酷暑,正是家庭主妇们忙着晒东晒西,为家具、为全家老小的钉鞋“透”油的最佳时机。

原因很简单,桐油保护层极易老化,每年都得“刷新”。

而桐油的干燥过程,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得以加速。

所以,“透”油后物品的铮亮表面后面,其实浸透了家庭主妇们无数的汗水。

钉鞋的鞋钉是由铁匠们打制的。

铁匠铺里常年有买。

它的外形如同一把半开的雨伞。

“伞面”直径只有一角硬币那么大。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事性作品ppt课件

叙事性作品ppt课件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表层结构所组织并显示出的故 事意义是:善战胜恶的道德主题
16
《救风尘》的表层结构(序列)
❖ 第1句是初始的平衡状态——宋引章出嫁,意味着她 将获得一种安定的生活;
❖ 第2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她的婚后生活与出嫁时 的期待翻转了过来;
❖ 第3句是恢复平衡的努力——是以赵盼儿的行为为主 进行的;
凌蒙初《拍案惊奇》
叙述的口气和态度
31
独白式结构
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相对应, 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
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所有这些声音实际上都是来自叙述者声音的 不同部分。
叙述者完全控制作品中的声音。
32
复调式结构
声音
基础:作品中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表现:人物似乎总是在叛离叙述者的理性。
减速: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25
视角
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第三人称视角
上帝视角: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受限视角:吴尔芙《达洛威夫人》
★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者为主人公:鲁迅《狂人日记》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孔乙己》
★第二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之变体:冰心
26
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由叙述者出发。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迫近

叙述者
作 抽离

接受者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欣赏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欣赏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 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 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 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小学课文的体裁
诗歌教学
启发想象,注重朗读
叙事性作品 教学
寓言教学
启发思考,揭示寓意
童话教学
发挥想象,学习语言
课文的体裁
说明性文章 教学
谜语教学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 种文体。除了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还包括一些写景 状物的散文。
基本的表现方法:叙述和描写
顺叙
标题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 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 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 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 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 两丈来高了。
说感受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 最深刻的场景、人物 、细节,说出自己的 喜欢、憎恶、崇敬、 向往、同情等感受。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

叙事性文章教学

叙事性文章教学

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文彬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国标本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

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叙事性作品有些什么特点呢?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笔者结合国标本教版六上教材来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比如《船长》这篇课文是通过叙述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形象。

文章是围绕船长这个中心人物来展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

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容构成的要素之一。

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情节的构成当然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

何谓场景?所谓的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

我们知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

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研究叙述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 述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
1、妓女宋引章嫁给了花花公子周舍;
2、宋引章在周舍家受虐待向母亲求救;
3、赵盼儿诱骗周舍写休书救了宋引章;
4、赵盼儿在公堂上争讼斗败了周舍,宋引章嫁给 了书生安秀实。
——这显然是一个好人胜利,坏人失败的道德喜剧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表层结构所组织并显示出 的故事意义是:善战胜恶的道德主题
求婚; B、周舍因不知赵盼儿的计谋而答应赵盼儿的求婚
; C、州官不了解宋引章当初与周舍结婚的真实情况
而答应安秀实归还宋引章的请求。
3组、诚实的请求有: A、安秀实向宋引章求婚; B、周舍向州官请求还妻。
4组、拒绝诚实的请求有: A、宋引章安秀实的求婚; B、州官拒绝周舍的请求。 ——这四组关系结合起来就成了这样的情况:隐瞒真
1组、隐瞒真实情况的请求有: A、周舍隐瞒了自己的恶劣品行,向宋引章求婚和
向宋引章的母亲求娶宋引章; B、赵盼儿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向周舍自荐出嫁
; C、安秀实隐瞒了从未与宋引章结婚的事实向州官
请求将宋引章判还给自己。 2组、真实状态被遮蔽的情况下答应请求有: A、宋引章在不了解周舍为人的情况下答应周舍的
实情况的请求被答应,诚实的请求被拒绝
从深层结构来分析,这一错误选择的事 件可以被抽象为一个结构:一个主人公 在面对选择的处境时,因受到遮蔽而犯 错误
叙述内容由叙述话语带出。 时间 视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赛的时间 评述的时间
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
故事内容在叙述过程中具体呈现的时间状态
声音
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若是说 话的与他同时生,并肩长,便臂手扯住,不放 他两个出去,纵有天大的事,也惹他不着。原 来大凡妇人家,那闲事不可管,动止最宜谨 慎……
凌蒙初《拍案惊奇》
叙述的口气和态度
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相对应, 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
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所有这些声音实际上都是来自叙述者声音的 不同部分。
文本时间的外部表现
时序 时距 频率
时距举例
① 它到李家不足两年,在这两年里,日本霸占 了东三省,北平的行政机构改组了一次,非洲 亡了一个国,兴了一个帝国,国际联盟暴露了 真相,只算一个国际联梦或者一群国际联盲, 但是李太太并没有换丈夫,……
加速: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
时距举例
② 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 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像是用扇贝壳 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 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 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 “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 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 浑身一震……
故 事(事件、情节、人物、场景) 结 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故事
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故事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事件: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客观时间顺序)
情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主观解释)
叙 事 性 作 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 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叙述内容
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
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者完全控制作品中的声音。
声音
基础:作品中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表现:人物似乎总是在叛离叙述者的理性。
叙述者与人物对话, 有时叙述者只能听凭人物的随心所欲。
叙述者对作品中的声音失去控制。
接受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时 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接受者
叙述者的期望
接受者
很多时候,现实的读者并非叙述人所 要召唤的潜在接受者。
第1句是初始的平衡状态——宋引章出嫁,意味着她 将获得一种安定的生活;
第2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她的婚后生活与出嫁时 的期待翻转了过来;
第3句是恢复平衡的努力——是以赵盼儿的行为为主 进行的;
第4句是新的平衡状态的建立——离开周舍,嫁给了 安秀实。
——可以看出,这个序列的次序和环节(即平衡—破 坏平衡—新的积极的或否定性的平衡)是经典叙事 作品结构的基本条件,一旦破坏,便会产生不知所 云或支离破碎之感
叙述声音
叙述的语气与态度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乙 己一生的悲惨命运。
叙述话语是作为咸亨酒店 小伙计的“我”,讲述 他所旁观到的孔乙己的 故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 一的人
叙述声音相当简洁而冷漠, 由于小伙计的身份和态 度,与孔乙己的悲惨命 运形成强烈对比。小说 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现实的读者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的差 异导致误读。
“听故事”时,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作者在 “讲故事”。其实这是一种“愉懒”的做法。
欣赏小说时 要有意识地作叙述者与作者分开
叙述者
如果把叙述者与作者混为一谈,我们就 难以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理想、想象力 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分开来,势 必会混淆故事途述与日常话语叙述的区别。
叙述者
★鲁迅《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我” ★鲁迅《故乡》中的“我”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叙述者
故事
性格 vs.情节
★行动元
推动情节之发展
★角 色
显示性格之特征
故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 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减速: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上帝视角: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受限视角:吴尔芙《达洛威夫人》
★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者为主人公:鲁迅《狂人日记》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孔乙己》
★第二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之变体:冰心
叙述声音由叙述者出发。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