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性作品上
从插画的叙述性看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
从插画的叙述性看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冯靖涵摘要:一直以来,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是较为模糊的,仅仅从数量上比较二者是片面的。
随着叙述性在插画艺术中的意义逐渐加重,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表达意义有了更明显的差异。
在叙述性的基础上解析单幅插画与连环插画的区别,可以使创作者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丰富插画的概念,使插画拥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更加多样。
关键词:叙述性单幅插画连环插画概念―、叙述性对插画艺术的影响1插画的定义插画的英文"i Istrati on"源于拉丁文"i Istra i o",本意为照亮,引申为插画让文字的含义变得更为明亮清楚。
在文字被发明以前,人类一直用图画代替文字,这些图像连接了事物与人类的思想,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石壁上画出的符号与图案实际上就已经是插画的雏形了。
19世纪初,插画渐渐地随着各种读物的发展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大量的书籍需求推动插画开始迅速发展。
我国最早出现的插画多以版画形式附在经文里,是为了解读经文而存在的。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内涵与形式变得越来越宽广。
无论是家用的窗帘还是街头的涂鸦,甚至是小小的糖果包装上都可以看到插画的身影。
现在,插画的形式突破了制约,变得多种多样,脱离了固有用途,拥有了独特的含义。
2.叙述性对插画的影响插画在发展前期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的艺术,因为插画开始时一直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的,所以插画艺术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文字C1]o直到浪漫主义开始盛行,插画渐渐地展现出插画家的主体意识。
伴随着叙述学逐渐从结构主义中独立出来,插画的叙述性也慢慢不再受制于文字,叙述性插画逐渐成为插画艺术的分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有的感觉表达媒介都在发生相互渗透,尽管每一种表达媒介在依靠自身最独特的性质时发挥得最好,它们又都可以通过与自己的邻者偶然联袂为自己灌注新的活力。
报告文学有哪些
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和代表作品?报告文学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体裁,通常涵盖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旨在通过文学手法来表现事件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普遍性。
下面将从叙述性强、客观真实、社会批判、文学化等方面介绍报告文学的特点,并分别列举代表作品。
一、叙述性强报告文学通常以描述事物的方式为主,通常以时间线、事件发展为主线来展开故事。
而这种叙述方式往往会以各种细节、环节、描写来营造气氛,使读者彷彿了解到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代表作品有:1. 华尔沙屠杀报道《麦考密克的礼物》(Hersey, 1946年)2. 网球公开赛的报道《海底世界》(David Foster Wallace,2006年)二、客观真实报告文学要求作品的描写要尽可能贴近于事实,而不能对事实进行太多的越俎代庖。
这种客观真实的特点要求作家要有扎实的背景知识、广泛的调查和实地采访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代表作品有:1. 美国贫困现状的报告《我们的补品,我们的麻烦》(James Agee、Walker Evans,1941年)2. 二战史诗《索马里解除行动》(Mark Bowden,1999年)三、社会批判报告文学以客观的目光和深入的调查来揭示社会现实,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也因此,报告文学通常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现状产生影响。
代表作品有:1. 美国白宫揭露的报道《华盛顿邮报》(Bob Woodward、Carl Bernstein,1972年)2. 美国种族歧视的报道《鬼之日期》(Randall K. Johnson,1978年)四、文学化报告文学虽然追求事实真实性,但也要追求文学价值,即运用文学手法来刻画人物、烘托氛围、渲染情感。
这种修辞上的功夫,不仅能给读者带来快感和艺术享受,也使得报告文学以更为优美的语言表达事实与真实。
代表作品有:1. 20世纪美国的“贫穷文学”代表作《荒原》(Ted Conover,2000年)2. 纪录片《野生巨人情人历险记》(以墨西哥同伴Enrique为主角,Tracy Kidder,2010年)五、结语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报告文学的发展阶段,报告文学成为了文学精品和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文化领域。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精选推荐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本文是关于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蓄势”艺术,感谢您的阅读!“蓄势”这种写作艺术又称之为“延宕”,是指在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不使它一触即发,草草结束,而是延缓它的总爆发,借以制造声势,使总爆发更有力度,如同张弓射箭,尽力将弓拉满,引而不发,到了一定时候一箭中的。
“蓄势”艺术常运用以下手法。
其一,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对叙事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作品中的悬念不仅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还会使作品结构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例如有一篇微型小说《门的悬念》: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
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撒欢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很有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
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么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般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作品的开篇就是一句充满悬念的句子:“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读者看到这一句,都会生出好奇心理:门是怎么被踢破的?是学生?还是学校之外社会上的坏人?当知道了是被顽皮的学生们踢的之后,这第一个悬念有了结果。
接着看到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为解决这样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他在门上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说要换成铁门时,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时,读者又会对校长说的这个“最坚固的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门(竟比教导主任的铁门还要坚固!)发生兴趣,并一直读下去想探个究竟。
抽丝剥茧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
抽丝剥茧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作者:田为兵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第10期田为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像小说、戏剧这样的叙事性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而综合来看学生需要学习的这些课文,那些属于文学史上现代、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几乎不存在。
这也就意味着在教材所选的诸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几乎都是立体而典型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些作品时,需要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技巧,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一个人物,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外貌神态架骨骼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如此,但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数人物的外在形象与个性都是有紧密联系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态等描写就是让这个人物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学生在分析人物时首先要注意的点。
要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鲁迅先生对他笔下孔乙己的描写可以说是精妙传神。
孔乙己刚出场时就显出了与众不同,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如果用镜头语言来叙述,这应该是一个远镜头,在一群穿着短衫的站着的人中,一身长衫的人十分惹人注意。
接着镜头推进,“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从衣着到面貌,将孔乙己的年龄、境遇甚至懒惰却又好面子的品行都展现了出来。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里自然浮现的形象与笔者在课件展示中的图片形象相重合时,对孔乙己这个人就已经有了直观的感知。
然而,这不过是第一印象,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神态的刻画也更为丰富生动。
在有人揭穿孔乙己掩饰自己“偷书”的行为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显示出一个极为爱面子的人颜面扫地的羞恼。
当有人好奇孔乙己是不是真的识字时,他立马有了底气“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面子找回来了,他又立马翘尾巴了,真是让人觉得好笑。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作者:戴红稳赵汝丹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1年第06期【摘要】本文針对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建议教师从夯实基础、目标引领、操作方法三方面学习文学叙事知识,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研读课标,宏观把握叙事性作品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依据学段特点,探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基础目标操作方法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29-03叙事性作品占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
关于小学叙事性作品的学习,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效率整体不高,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
其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小学生毕业了,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上还不太会清晰叙述简单的事件、阐明浅显的事理;原因涉及学校、社会、家庭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本身出现了问题。
对此,本文提出了夯实基础、目标引领、操作方法的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旨在引领教师学习文学叙事知识,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领悟课标,宏观把握各学段叙事性作品的学习要求;依据学段特点,探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基础:学习文学叙事知识,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一)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叙事知识“功夫在诗外”,教学效率的提升,功夫不在课堂,而在教师学科专业功底。
教师专业功底厚实,在课堂上才有知识底蕴。
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叙事相关知识,是教师教好叙事性作品的前提、基础。
中等师范学校出身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受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因素局限,虽然他们都非常优秀,但是文学素养不够厚实。
初始学历是专科和“三本”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学基础仍不够扎实。
他们均需要入职后不断地充电,学习文学系列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关注什么是文学叙事,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叙事等。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旧时的钉鞋有次看体育新闻,见跑道上几个运动员正翘起屁股,等待发令枪响。
突然,有个特写镜头让我兴奋不已:我发现他们脚上穿的跑鞋,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
那不就是我们儿时惯穿的钉鞋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雨衣、套鞋等现代化雨具。
而家乡又常年多雨。
那时的道路多为素土,雨后十分泥泞。
所以,雨天出行,不知有多艰难。
于是从某时起,家乡的先人就发明了那经济实用的钉鞋。
不论大人小孩,穿上它,都可以在雨天出走。
避免了湿冷给人们的脚底所带来的不适。
钉鞋油光锃亮,具有普通布鞋一样的外形。
稍微不同的是:其鞋面上多会添加两根鞋绳带。
因其鞋面梆硬,没有弹性,穿在脚上,极易被泥浆汲注而脱落,不便行走。
系上鞋绳就可以“防脱”了。
钉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无需费钱外购。
它其实就是用普通布鞋,钉上鞋钉,“透”上桐油后,几经干燥,便成“成品”了。
那桐油据说是用梧桐树(亦有说是木梓树)的果实所榨出的油。
它很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干后,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氧化,就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保护层。
家乡妇女多用它来涂水桶,脚盆等木器家私,以防渗防漏。
用以做钉鞋,则更是极致的妙用。
用刷子反复将桐油刷在需保护的物品表面,再放在烈日下曝晒。
这一过程,家乡话叫作“透油”。
六月皇天,烈日酷暑,正是家庭主妇们忙着晒东晒西,为家具、为全家老小的钉鞋“透”油的最佳时机。
原因很简单,桐油保护层极易老化,每年都得“刷新”。
而桐油的干燥过程,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得以加速。
所以,“透”油后物品的铮亮表面后面,其实浸透了家庭主妇们无数的汗水。
钉鞋的鞋钉是由铁匠们打制的。
铁匠铺里常年有买。
它的外形如同一把半开的雨伞。
“伞面”直径只有一角硬币那么大。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孔已己》、《故乡》、《伤逝》、《春风沉醉的晚上》、《月牙儿》、《小城三月》、《梅雨之夕》、《人生哲学的一课》人物形象《孔已己》:孔已己。
《故乡》:闰土、水生、杨二嫂、宏儿。
《阿Q正传》:阿Q、赵太爷、小D.《伤逝》:涓生、子君。
《春风沉醉的晚上》:我、陈二妹。
《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潘师母、王妈、姓吴的、局长、局长的表弟。
《超人》:何彬、程姥姥、禄儿。
《春桃》:春桃、刘向高、李茂、老吴。
《林家铺子》:林先生、林小姐、林大娘、寿生、阿四、陆和尚、王三毛、痨病鬼经理。
《子夜》: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屠维岳、冯云卿、唐云山、李玉亭。
《家》:觉新、觉民、觉惠、鸣凤、梅芬、瑞珏、冯乐山、高老太爷。
《寒夜》:曾树生、汪文宣。
《四世同堂》:祁老人、祁瑞宣、程长顺、钱诗人、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祁瑞丰。
《小城三月》:翠姨。
《生死场》:王婆、麻面婆、二里半、赵三。
《萧萧》:萧萧、花狗。
《边城》:翠翠、傩送、天保。
《在其香居茶馆里》:方治国、邢幺吵吵。
《小二黑结婚》:二诸葛、三仙姑、小芹、小二黑、金旺。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黑妮、张裕民、顾涌、程仁、钱文贵、李子俊。
《暴风骤雨》: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肖祥、老孙头、韩老六、杜善人。
《围城》: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苏文纨、唐晓芙、高松年、韩学愈、李梅亭。
《金锁记》:曹七巧、姜季泽、长安、长白、芝寿。
《屈原》:屈原、张仪、郑袖、郑詹尹、婵娟。
《雷雨》: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周冲、鲁大海、鲁贵、四凤。
《名优之死》:刘振声、刘芸仙、刘凤仙、杨大爷。
《上海屋檐下》:林志成、杨采玉、匡复、赵振宇、黄家楣、施小宝、李陵碑。
作品场景鲁镇:《孔已己》。
未庄:《阿Q正传》。
吉兆胡同:《伤逝》。
上海:《春风沉醉的晚上》、《子夜》、《街景》、《梅雨之夕》、《金锁记》。
日本:《沉沦》。
碧庄:《潘先生在难中》。
北京:《春桃》、《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重庆:《寒夜》。
叙述性文章
·go outing / go for a picnic ·hear the cry for help ·see sb . doing sth . ·jump into the river ·lose one’s life
③第三部分:结尾 Conclusion ·His story inspired lots of people . ·We’ll remember him forever . ·He is always in our hearts . …C. 成文写作答案: Cui Jianfeng was born in August , 1971 , in Heze , Shandong province . After graduating from Biology Department , Peking University , he went abroad for further studies in Princeton University , New Jersey . There be studied very hard and it was in 1996 that he received the Doctor’s degree. On the 16th, September 1997, he went outing with his classmates. Near the river, they were having a picnic when he heard the cry for help. He saw a boy sinking in the water. Without hesitation, he rushed towards the river and jumped into the water. With the help of the other American students, the boy was saved. Cui was about to get out of water when a rock hit him on the head. Cui lost his life. His heroic story spread all over the city. We’ll remember him forever. 练习 1. 假如你叫 Alice,你本应去机场接 Danial,但你不得不去医院接你的母亲回家,你的朋 友 Mary 主动提出替你去机场接 Danial,你给 Danial 写信说明上述情况,并描述 Mary 的外表。 2. 假设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 Mike 将于 6 月底到北京作短暂停留,请你帮他安排一天 的活动。要求用所给的示意图写一封信向他提出建议并对各地点加以简单的介绍。 颐和园 饭馆 北京大学 宾馆 【参考译文】 1. Dear Danial, I’m very sorry I can’t come to meet you at the airport since I have to take my mother home from hospital . My friend Mary has kindly offered to meet you and bring you home . As you have never met her before . I’ll describe her to you . Miss Mary is a young lady in her twenties with glasses . She is of medium height . She has a round face with wavy hair . She likes wearing high – heeled shoes . It is easy to recognize her because she is usually dressed in T – shirt and a skirt . She is always cheerful . I do hope you manage to recognize my friend Mary without any difficulty . I’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 Your sincerely, Alice 2. Dear Mike , I’m glad to hear you are coming soon . I’ve planned a one-day trip for you in Beijing . In the morning you can first go to the Summer Palace ,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arks in Beijing . There you can go boating and climbing . It’s also a nice place for taking pictures .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事性作品ppt课件
16
《救风尘》的表层结构(序列)
❖ 第1句是初始的平衡状态——宋引章出嫁,意味着她 将获得一种安定的生活;
❖ 第2句是平衡状态的破坏——她的婚后生活与出嫁时 的期待翻转了过来;
❖ 第3句是恢复平衡的努力——是以赵盼儿的行为为主 进行的;
凌蒙初《拍案惊奇》
叙述的口气和态度
31
独白式结构
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相对应, 作品中还存在着其他声音。
如:人物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所有这些声音实际上都是来自叙述者声音的 不同部分。
叙述者完全控制作品中的声音。
32
复调式结构
声音
基础:作品中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表现:人物似乎总是在叛离叙述者的理性。
减速: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25
视角
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第三人称视角
上帝视角: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受限视角:吴尔芙《达洛威夫人》
★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者为主人公:鲁迅《狂人日记》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孔乙己》
★第二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之变体:冰心
26
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由叙述者出发。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与接受者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读
迫近
者
叙述者
作 抽离
者
接受者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思辨性是叙述类作品的灵魂
他们 身上往往又 附着着 中 国传 统思想与传 统文化 。在解 读
( 1 )文末 说 “ 他很快乐 ”。请举 例说 明董师傅 快乐的 这 样 的 中 国 作 品 时 , 需 要 学 生 认 真 审 读 ,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的
么 样 的考 题 形 式 以 及 示 例 的变 化 ,都 有 一 点 看 似 未 变 ,却 很 高 的 。 从 一 定 程 度 上 说 , 高 考 叙 述 类 文 本 阅 读 有 利 于 拓
时刻在 发 生着变 化 ,而 且有 逐步 显著 的趋 势 ,那就 是叙述 宽学 生思考 范 围与 视野 ,有利 于学 生综合素 养 的提 升 ,有
的主人 公异 曲同工 ,但这 篇作 品更 多 的是 关注 小人物 的悲 读 的重 要 原 因之 ~ 。
惨 命 运 , 以 及 造 成 他 悲 剧 的 社 会 深 层 原 因 ,对 于 这 ~ 点 ,
研究O 9 一 l 1 年安徽 高考叙 述类作品 ,不难发 现,探究题
如果 学生不 能联 系现 实,结 合背景 ,也 是不可 能完全 读懂 是必考题 ,分值 8 分,是叙述类 文本阅读 的压轴 题 。而就 是
思 辨 性 是 叙 述 类 作 品的灵 魂
◎李秀梅
仔 细 研 读 安 徽 高 考 语 文 叙 述 类 文 本 阅 读 题 以 及 安 徽 高
由中国 的传 统文 化精髓 到外 国 的社 会现状 的考 量 ,再
考 《 考 试说 明》后 ,笔 者发现 ,无 论 《 考 试说 明》上 有什 由 外 国 作 品 反 观 中 国 现 状 , 这 种 阅 读 的 思 辨 能 力 要 求 还 是
带上“她”的眼睛看世界——浅议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述视角
教海探索带上“她”的眼睛看世界——浅议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述视角■周如珍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作业本明确提出了叙述视角的知识点,文章以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及名著为例,解读不同叙述视角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带给读者的不同阅读体验。
文本试图借助这个全新的解读角度,引导教师寻求初中语文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叙述视角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即叙述视角。
这个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也曾或多或少涉及,但不曾得到明确。
一、什么是叙述视角叙事性文学作品以叙事为主要功能,即以讲故事为主。
这就涉及由“谁”站在什么“角度”或者“位置”来讲述故事的问题。
在部编版九上语文教材配套作业本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导学作业中,有“叙述视角”的知识卡片——“视角”指叙述者或者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事件。
简单一点说,就是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见的、亲耳听见的,是谁想的,他在故事里是什么角色,他对故事里其他的人和事是什么态度等等。
二、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叙述视角有多种分类,较常见的可分为全知视角、限制视角。
全知视角又称为上帝视角,即叙述者如同上帝俯瞰人间,无所不知。
限制视角和上帝视角对应,我们可以理解为“凡人”目光,即叙述者只知道一部分,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理解叙述视角的作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好地展开教学。
初中阶段叙事性作品中叙述视角的特征,一般体现在叙述人称上。
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欣赏要求,引导学生看看小说作者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明白作者用这种人称的好处,从而理解作者选择这个叙述角度的用意,应尽量避免概念复杂化。
初中阶段常见的叙述视角有:1.第一人称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可以分成如下几类:第一类,“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都德的《最后一课》、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皆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 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 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 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 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 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 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要 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便可成为最初级的 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 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 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 的事件。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 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 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 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 黛玉焚稿、钟跃民去陕北
核心单位与辅助单位
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 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 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 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不断地揭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 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 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做法事
第七讲
叙事性作品(上)
主要内容
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叙事性作 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叙事 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 分析叙事性作品就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 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分析叙事性作品的三个层次
• A、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叙事话语的 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 语后的形态特征。 • B、叙述话语(text),对叙述文本形式特 征进行分析 • C、 叙述动作(narrative),叙事作为活 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
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情节 贺拉斯《诗艺》:人物类型 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类型化人物 狄德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 黑格尔:性格是现代艺术的中心 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
特点:作品的社会内容,以人物、情节、 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毛宗岗评点《三国》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评点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 基本特征: ①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人的行为 及其结果 情感 意义的意义 价值的价值 事件 过程的意义 过程的价值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②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 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 符合 生活逻辑感情逻辑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当代“叙事学”理论
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法国结构 主义思潮。 特征: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 论; 注重文本及其结构,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
第一节 叙事的界定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 汉语的本义就是 “过去的事”。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 “历史”或“史话”之义,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 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 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 事等种种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 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第二节 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行动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事件: 1、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西 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即 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这个总的事件中 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红娘传信等 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三)人物: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人物与情节的主次 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 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 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 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及推动故 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 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二)情节: 1、 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伤心而死。 武侠模式 孤儿—拜师—恋爱/报仇—仇报/得爱—归隐 琼瑶模式 苦命女 — 邂逅 — 定情 — 排挤 / 虐待 / 追杀 — 放弃 / 守护—殉情/圆满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情节要有冲突。 黑格尔:情节应表现动作、反动作和矛盾 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 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 出入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 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 叙述内容
①“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 目的,意义与基本方法(情节的动因: “做什么”) 雪狼湖 宁静雪 胡狼 玉凤 梁直 母亲 西游记 师徒 妖怪 神仙 西厢记 张生 莺莺 崔母 红娘 郑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②“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 “怎么做”) 一个行动素却可能由几个性格来担任,比如《西 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虽然很多,性格怪异,都 属于同一类行动素,即阻碍取经的恶势力。 一个性格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素,如《西游记》 中的猪八戒,在前面是取经行动的阻碍者,而 被唐僧降伏后则成了取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