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居然一语道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文言文中的企业管理
文言文中的企业管理文言文中的企业管理名言如下:“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根本之道。
“以人为本”是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强调的是把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需求、价值和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意味着企业应该以员工为中心,关注员工的需求,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竞争策略的智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出自《孙子兵法》,意在强调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才能在竞争中不陷入被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句话同样适用。
企业需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
“变化是唯一不变”:适应市场变化的智慧。
“变化是唯一不变”这句话提醒我们,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调整战略、优化运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
“和为贵”:企业和谐发展的智慧。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协调、合作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和为贵”的理念同样重要。
企业需要注重内部团队的和谐与协调,让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提高整体效率和执行力。
同时,企业也需要与外部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的合作与沟通,以实现共赢发展。
“诚信为本”:企业信誉建设的智慧。
“诚信为本”是指企业应该以诚信为基础,注重信誉建设。
在企业管理中,“诚信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企业需要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建立起良好的信誉体系,增强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认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企业管理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样值得借鉴。
企业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生产和环保管理,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
周易管理:大道无形,大道至简
周易管理:大道无形,大道至简
解析:周易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管理智慧。
其中的"大道无形,大道至简"这句话,意味
着伟大的道理不可见,却体现了至简至纯的简洁之道。
在管理中,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伟大的管理原则并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和繁琐的操作,而是要尽可能地简单明了,抓住核心要素。
简单的管理原则才能更好地被员工理解和执行,减少混乱和犹豫,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执行力。
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可以运用"大道无形,大道至简"的理念,深化对管理目标和原则的理解,将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化为核心的关键点,减少冗余和干扰,提高管理的执行效果。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体现"大道无形,大道至简"的管理智慧。
国学经典:管理很简单,最高境界是正己化人!
国学经典:管理很简单,最高境界是正己化人!
一说管理,我们总是想到要管别人。
其实,管理的境界有三重,不敢欺;不能欺;不忍欺。
一般的管理者可以做到前两点,能做到不忍欺,那就需要正己化人。
也就是你自己得有人格魅力,有影响力。
【管理:在“理”不在“管”】
1、自我定位准确。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
2、责权利统一。
管理平台责任、权利、利益缺一不可。
没责任,公司就产生腐败。
没权利,执行就成废纸;没利益,积极性就下降。
3、激励到位。
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你负责拍巴掌、送鲜花、发奖金就行。
《孙子兵法: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孙子兵法: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借鉴《孙子兵法》,只关注“谋略”、“诈道”,而全然不解孙子在兵法中所强调的道德。
关怀和人本精神,是把《孙子兵法》庸俗化。
在商场中,学会欣赏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敌人”的二元选择中思考你的交易,应该是企业家经营的最高境界。
自从日本人把《孙子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上,自称颇有收获,美军也把《孙子兵法》用在伊拉克战场上,说他们的“斩首行动”战略思想从中受到了启发。
或许受其影响,近年来,国人特别是企业界人士也对《孙子兵法》产生了极大兴趣,今日随处可以听见各种企业文化培训班大讲“商场就是战场”、“《孙子兵法》可以作为商场的制胜宝典秘籍”等等话语,真让人觉得老祖宗的“兵法”,两千年后还真有“奇效”。
我虽没有纵浪商海,却也与不少商界精英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从没有见过什么“狼性经理”,倒是他们温文尔雅的言谈与谦恭的做派,让我相信尔虞我诈、玩弄心计谋略成就不了什么大企业。
我不以为“商场就是战场”的说法有什么高明之处,随着经济法规的逐步健全和市场秩序的发展成熟,“双赢”才是理性的行为和最佳的结果。
商场应该是人们的拚搏、敬业、创新、奉献精神展现的场所,而不是“拚杀”的战场。
学会欣赏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在“朋友”就是“敌人”的二元选择中思考你的交易,应该是企业家经营的最高境界。
企业伦理的呼声几年前就雷声大作,至今不见什么成效。
如今企业文化培训却又搬来《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或者曹操所注解谓“诈道”,来诱引当今经济活动中的躁动人群。
孰不知,《孙子兵法》所以素有“兵典”、“武经”、“百代兵家之师”之称,它不是只讲“谋略”、“诡计”,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凝集了中国兵学思想的精萃。
换个视野去看《孙子兵法》,或许可以看到真谛。
道德为“体”,谋略为“用”春秋至战国时代,频繁的抢掠兼并战争让生灵涂炭,所以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所谓“无义战”,是批评各诸侯国置周天子的权威不顾,破坏了尊卑秩序。
管理者的境界:最高处在于“无为而治”
管理者的境界:最高处在于“无为而治”做最高明的领导,让部下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无论你是在企业还是不在企业,员工都能积极、主动、自发地工作,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一家企业,如果能达到“太上,不知有之”的“虚无”境界,不仅是企业领导者孜孜以求的,更是企业员工所渴望的!这种“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要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企业领导者的领导素质,二是授权艺术,三是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企业领导者本人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管理基础。
古人说“内圣而外王”,只有企业领导者内心的精神力量非常强大,才可以统帅王者之师,行王者风范。
如前面老子所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领导者必须以自身的诚信赢得部下的信任和拥戴,不下就会乐于听命于你,即使不发号施令,员工也乐意追随你做事。
也就是说,企业领导者要提升并善于运用“非权力性的影响力”。
其次,学会授权是企业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因为你无力控制所有事情,也无法制定全部决策。
当你试图控制所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做得既效率低下,又造成混乱。
因此,你最好能让自己的下属去执行,因为他们可能比你更加了解情况。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身在茅庐之中,就已经看到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并且制定了辅助皇叔刘备匡复汉室的宏伟计划。
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诸葛亮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仍最先灭亡。
其个中原因与诸葛亮的不善授权不无关系。
试想如果诸葛亮将众多琐碎之事合理授权于下属处理,而只专心致力于军机大事、治国之方,三国时代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
正确而且有效的授权不但不会削弱领导者的权力和地位,还能够使下属创造出更科学、更出色的解决办法。
通常,导致人们无法正确授权的因素主要有:对下属不信任、害怕削弱自己的职权、害怕失去荣誉、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等等。
第19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如此等等的事例太多了。这些都是管理者太“聪明”的表现,请想一想,在这样“聪明”的领导者手下工作,能创造出辉煌工作业绩吗?
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是运用最高领导艺术的典范。
他总是以一个最朴实的日本老人的形象出现在商店里,与售货员和顾客聊天,问他们索尼的产品有什么不足,哪里还需要改进。他的重大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就来自于最前沿、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他朴实得很多年这些商店售货员都不知道他是一个世界级公司的最高领导人。
用李世民自己的说法:为君之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下来,如果你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百官皇帝的话,就像割大腿上的肉填饱肚子,腹饱而身毙,就是你的国家也完了。安人之道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不夺农时,不要妨碍老百姓的农业生产。道理很简单,历史上讲这种大道理的帝王非常多,但真正做到的却不多。
那时长安号称百万人口,外国的留学生、商人非常多。国外留学生来到大唐之后可以学习、生活,甚至可以做朝廷的官员。贞观时期,中郎将以上官员穿着唐朝官服、长着高鼻阔口、留着胡人模样的人非常多。他们都是自动地心向大唐,向心力、归属感非常强,这恐怕是真正能够体现大国气象的。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不要在部下面前显示这个值钱、那个华贵,不要生活奢侈、挥金如土,这样部下也就不会产生攀比之心,产生非分之想了。
李世民“安人理国”的治国方针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伊始,国家已经是满目疮痍,针对当时实际,李世民提出“安人理国”的治国方针,从最基础的农业入手,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提高百姓的劳作积极性,让百姓勤于耕种,借此恢复生产,彻底根除战争所带来的满目疮痍。他同时接纳大臣劝诫,不再征用大批民工兴建不利工程。李世民推行安民政策,为以后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管理】稻盛和夫: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谁管谁,而是谁帮谁(深度好文)
【管理】稻盛和夫: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谁管谁,而是谁帮谁(深度好文)立即加星标,第一时间看好文相信大多数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感受,通常来说,管理的半径就是10来个人。
当人数一增多,就管理不过来了。
很多管理者最初也是这么看待的。
但卓越企业里的管理者管理半径可以覆盖到20+,甚至40+的人,或者更多。
为什么卓越的企业能做到如此呢?我们又该如何像他们一样,扩大管理的半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看看稻盛先生是怎么说的。
本文结合稻盛先生著作《坚守底线》《创造高收益》《领导者的资质》《阿米巴经营》《心》中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人才选拔:人品比能力重要100倍不言而喻,对企业而言,人是财富。
所以人员聘用和人事管理是经营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但是,没有什么问题比人的问题更难处理,这也是事实。
在盛和塾,塾生们也向我提出许多有关人才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让经营者头痛的问题是:“到底是能力重要还是人品重要?”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是说“选能力还是选人品,二者必择其一”。
那么,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人品最重要。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一心想扩大公司,我感觉到急需优秀的人才,于是公开招聘,但当时公司规模很小,很难招到理想的人才。
我自己看中的人,说服他们进公司,这种情况也很多。
招聘员工,一起共事,最初让我烦恼的是,为什么优秀的人才不肯到我们公司来呢?当销售额还是三四亿日元的时候,即使热心招聘,优秀人才还是不愿意来,名牌学校的毕业生都不肯光临。
正如你列举的条件中,做事认真、热爱公司的人有,但谈到要指导部下,在能力方面却略逊一筹;某件事委托他去干,他会非常认真,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
这是一类人。
另外,也有头脑非常聪明、反应非常敏捷的人进公司。
于是我就想:“我们公司难得优秀人才,这次终于来了个十分优秀的人,聪明伶俐。
一定要把这样的人培养成公司的干部。
”但这样的人在努力干了四五年之后,因为头脑聪明,能看到未来,也看到了我这位社长身上的缺点,所以跟了我一段时间后,就发起牢骚,鸣起不平,接着就辞职离去了。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明阳天下拓展培训企业管理看似简单,实际上它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的学问。
老子的《道德经》中这样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文字初看有些吃力,它实际上可以作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个解释来理解。
解释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下属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一个次于上者的管理者,下属会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管理者,下属会害怕他;更下一层的管理者,下属就会轻视他。
管理者的诚信不足,下属不会信任他。
优秀的管理者非常悠闲,不用多说,事情就可以办成,下属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需要多说什么,因为下属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无论你在与不在,员工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工作,这就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如果可以达到"太上,不知有之"的"虚无"境界,这也就实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了。
"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授权艺术、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必要条件。
企业管理者本人的素质是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基础,而授权时企业管理的必备基本素质,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将所有事情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往往会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也很容易造成混乱。
因此,管理者应该下放一部分给下属去执行,他们或许比管理者更加了解事情本身的情况。
企业管理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战略思维,管理者所要思考的是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恰当协调处理组织内部问题,发挥组织其员工的潜能,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共同完成预定目标。
这些是需要企业管理者认真思考、学习的重要环节。
闭门造车只会让企业走入死胡同,借助优秀管理者的经验分享与学习,拓宽自身管理思维狭区,找出自身企业发展中隐藏问题,构建"无为而治"的最高企业管理境界。
企业管理所需的十大思维
企业管理所需的十大思维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管理,管理是一种工具,管理是一种方法,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为什么有些企业管理成功而有些企业失败呢?我们来看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十大顶级思维。
1、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
”上帝说,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这么想的,世人要是拥有爱的思维,那他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活在天堂里。
2、司马光思维打破,才能得生机。
这,就是司马光思维的精髓所在: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思路才会见光明。
3、孙子思维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体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要战胜对手,就必须了解对手。
4、拿破仑思维所谓拿破仑思维,就是敢想敢干,不被外界所干扰,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方法去解决问题。
5、亚历山大思维它蕴涵着一种很霸气的、更值得称道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成大事者,决不被陈规旧习所束缚。
6、哥伦布思维想了就要干!这,才是哥伦布思维的可贵之处,自古成功自有道,这个道,往往就是在众人认为不可能地方闯出来。
7、拉哥尼亚思维简练才是真正的丰富,只有最简单的东西才具有最大孕育性和想象空间,也才最符合“拉哥尼亚”思维法则。
8、奥卡姆思维奥卡姆思维,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维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直戳现实中的这么一种病态:今天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而喜欢将事情往复杂处瞎鼓捣。
9、费米思维简单化才是最经济、最优化,费米思维一种最简单、最省力、最准确的思维法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杂性上,反而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
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合理的。
10、洛克菲勒思维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以最小代价,求得利益最大化。
这,就洛克菲勒思维的主旨。
老板的三个层次: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老板的三个层次: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展开全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是韩非子的说法,道理也很简单,但正因为简单,所以这也是一个规律性的定义。
下君、中君和上君的说法可以参照现在的3种企业老板,平庸的、优秀的、卓越的。
平庸的老板都是喜欢做“英雄”的个人主义者,他们喜欢显摆自己的能力,炫耀自己的羽毛,以自己有所能为骄傲。
优秀的老板可以使用别人的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借助众人的能力去做事。
而卓越的老板则是善于采纳别人的智慧,可以驾驭别自己聪明、高明的人才,并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成就事业。
在古代,刘邦、刘备这样的领袖都可以称之为“上君”。
在如今商业社会,任正非和马云这样的企业领导人也可以称之为“上君”。
马云是个很喜欢表达自己的人,但他更善于倾听,在阿里巴巴,他说,只要你说得对我就听你的。
而任正非在中年时候就立志成为一个千军万马的“组织者”,华为人很多,但任正非对第一次见到的下属都是尊称“您”,认真请教,可谓礼贤下士。
不管马云还是任正非,两人都是集体主义的信奉者,马云说如果你请到的下属能力不比你强,那说明你请错了人,老板一定不要跟下属比能力。
要比就比胸怀、眼界和格局。
任正非也说正是因为自己的傻、无能和放权才成就了华为的伟大事业。
所以,“上君”的核心思想是开放、包容和妥协。
“中君”则比较常见了,我们身边很多企业老板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身边也聚集了一些人,能够发挥人才的能力。
不过程度不一样,比如有的老板最多管理30来个人,再多就乱了、崩了。
有的老板则可以管理几百个人,还丝毫不乱,很有条理。
这与老板自身的才能和心胸有关系。
以我所见,有的老板就是搞不清“疑人”和“用人”的关隘,这在具体管理当中就容易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而上行下效,下属也就无所适从,一点内部的矛盾和失衡都会导致灾难。
还有的老板是以“利用”人为目的的,他们用人的心法和策略是短视的、功利的,甚至是带有欺骗性质。
解读古人对管理的道、术、势的理解与阐释
解读古人对管理的道、术、势的理解与阐释有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而道、术、势却总领全局,不但能体现谋事在人,还能体现成事也在人。
上下五千年,能谋事而成功者,都是把道、术、势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结果。
汉朝司马迁所着《报任安书》,道是指方向、志向。
《广雅》,术是指方法、策略。
宋朝苏洵所着《六国论》,势是指力量、威力、势力。
古人早就对治理与管理的道、术、势就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与阐释。
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
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也一样。
道、术、势蕴含着管理学与成功学的哲理与精髓。
学以致用,才能提高知识、技能与管理水平,才能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
学而无用,学而不用,还不如不读书。
事情的成功,在于道、术、势的统一,这三者离开任一个,都会使事情不完整,出现漏洞,从而导致失败。
道是根本,术是技术,势是环境。
企业能成为长寿企业,是因为把道、术、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个人成为名人,也是因为把道、术、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每个人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道、术、势的综合作用。
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道、术、势,有如下内涵。
道包括道德、遵守自然规律、遵守法律、愿景与使命、理想与志向。
道德。
要求企业组织担负社会责任,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
要求企业个人,生产的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改善民众生活。
并且个人行为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标准,不做破坏与损害社会公共道德的人。
企业组织服务社会,关怀爱护员工。
企业个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遵守自然规律。
企业不做违背自然科学与常理相悖的事情。
遵守自然规律,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
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技术,来管理企业。
使人与自然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以达到高层次精神境界。
遵守法律。
法律是调节人、企业、社会、国家关系的调节器。
只有人人都遵守法律,国家才会大治。
不遵守法律,社会就会依潜规则做法,社会就会混乱,无序。
都遵守法律,就能体现公平、正义、平等。
不遵守法律,就没有公正、正义、平等存在。
企业遵守法律,能使员工们也会遵守法律,在法治社会,就没有祸患与危险。
古语对管理制度的
古语对管理制度的古语一:治理有法,乱则无方在古代,人们意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这句古语强调了制度的必要性,只有有法可依,才能使管理有章可循,秩序井然。
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管理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之中。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或社会,都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其正常运转和发展。
古语二: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句古语强调了言行一致的原则。
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领导者言行一致,要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领导者如果说了不做,或者做了不说,就会破坏团队的信任和凝聚力,导致管理制度的无法正常运作。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管理者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能引领团队向前发展。
古语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古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领导者应该谦虚谨慎,虚心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优点,避免缺陷。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有效。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团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要求。
古语四:德行望人,而不觉其颜色;言语审人,而不闻其声音这句古语强调了品德和言行的重要性。
管理者应该注重德行,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领导者的品德和作风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制度的效果和团队的凝聚力。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管理者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榜样,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古语五:有道德为师,无道德不能为师这句古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管理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其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效果。
只有道德高尚,才能做到公正无私,服人欢心,获得团队的支持和信任。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管理者要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领导者,才能影响他人,为团队带来正能量。
古语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古语强调了人的作用和天时的影响。
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有人来执行和贯彻,只有有能力和奉献精神的人才能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同时,管理者也要看重天时因素,抓住时机,做事顺势而为。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管理者要有眼光,把握好时机,合理调配资源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处事三绝
曾国藩处事三绝:识人用人管人内容提要:人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用不了。
用钱总有用尽时,用人才才能坐拥天下。
曾国藩处世三绝,独到的听声辨人之绝学。
道破世间用人的各种禁忌及任用天下智才、天下偏才、天下奇才、天下权者等的妙法。
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管人不精,则功亏一篑。
无须通天本领,无须绞尽脑汁,只要掌握了鉴人的妙招,就能洞察人性优劣,识别人心好坏,精明老练的用人,得心应手的管人。
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好在用人,坏也在用人。
你明白吗?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人!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不是UFO,不是百慕大三角,不是艾滋病,而是关于人自己的秘密!人们总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们常说:千难万难,最难的事在于识人、用人、管人。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阴谋,都是从不识人开始的;考察社会上最大的悲剧都是从用错了人开端的。
真可谓:“好在用人坏亦在用人”,“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
于是有了《识人·用人·管人》一书的问世。
本书所要告诉人们的,绝对是一些能让你“恍然大悟”、“霍然而起”、“拍案叫绝”的识人、用人、管人秘诀。
有人说一般人学会识人即可,聪明人学会用人则妙,而天才、大才、领导之才就一定要学会管人之道。
不能识人,何谈用人?不能用人,何谈管人?不能管人,何以打天下,创事业?根据五行的分类,各种形态类型的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畅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聪明机智,多变。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管理者的三大境界是什么
管理者的三大境界是什么管理者的三大境界是什么1、看不见汉朝有个故事,说尽了管理者的特点。
宰相丙吉,有一天在都城内走,忽然前面出现了两个打架的人,头破血流,还在继续斗殴。
他没有出面处理打架的事情,而是绕道走了。
走了不远,发现路边的牛在不停地喘气,于是停下来看牛为什么喘气。
随从很奇怪,就问宰相,为什么不管人的事,而关心牛,难道牛比人更重要吗?丙吉说人打架的事情,我也看见了,但那是都城将军的事情,他会处理好的,如果他处理不好,我就撤他的职,这也是考验那个人是否称职的机会。
而牛喘气,可能是天气出现了问题,可能有灾害,事关天下的收成,这是我的职责,所以分外关心。
也就是说老板在完善了管理体系以后,要真正把工作落实在每个人身上,不要随便干涉下属的权限,否则就会出现老板干活,员工看的现象,这样的公司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所以对于企业里的很多事情,老板知道就好了,要假装看不见,让下面的人处理为好,这是考察下面人能力的好机会。
即便是下面的'人失误了,给公司造成了损失,老板也要把这个损失当做是选人的成本。
不要怪别人做错了,而要怪自己当初为什么把这个人放在那个岗位上,如果老板此时耐不住寂寞,出手挽回损失,那员工会形成依赖感,总盼望着“上帝之手”为他解忧,进而降低企业的效率,这比那些损失更可怕。
2、听不到如果老板听觉灵敏的话,小道消息很容易传到他耳朵中,那他是听还是不听呢,如果他听的话,公司的小道消息会更多,让正式的信息渠道出现瘫痪。
可悲的是,有的老板对小道消息乐此不疲,几天听不到,就感觉不舒服。
甚至有的老板还挑拨,发动群众互相监督,他把一个员工叫进来听完工作汇报以后,问:“你的那个上司,最近怎么样?你觉得他怎么样?”这让这个做员工的如何来回答?做经理的总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如果照实说了,怕给经理造成负面的影响。
如果只说好的,那就不全面,有说谎的嫌疑,真是左右为难。
今后不管怎样,这个员工对经理的心态会不同,他会想:“原来在我们面前神气的经理,老板对他不信任,有看法。
制度设计丨企业管理的巅峰:无为而治
导读老子在《道德经》中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本,万事万物皆有它的规律和发展,因而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记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道德经》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也是老子“无为而治”的充分体现,他提倡以正治国,以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被奉为治国之道,后被引用为企业管理之道。
“无为而治”不是平时理解的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不随意为之,不违道而为之”,旨在要求统治者要顺物之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让事物按照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去发展,不横加干涉,不妄为。
千百年来,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被推崇和证实,在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学上有一个观点: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制也能达到目标。
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那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基本法就是为了使公司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好像我们什么都没做,公司怎么就前进了?这就是我们管理者的最高境界。
谁也不会去管长江水,但它就是奔流到海不复还;为什么成功的外国公司的大老板成天打高尔夫球,而我们的高层领导疲惫不堪?就是因为我们还未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无为而治,它体现的是好像不需要怎么管,但事物都在前进,为什么?这是一种文化氛围在推动前进。
工程队的主管工程师不会亲自做基本设计;为医院提供兼职护士的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会直接照顾病患;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几乎不会亲自去直接管理手下的员工或亲自去和税务机关交涉。
他们也不应该亲自去做这些事:当你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职位时,世人会期盼你去构思更宏伟蓝图,去策划更伟大的项目,他们希望你能指点江山,而不是在细节上斤斤计较——哪怕你本来就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
好的制度,可以实现“无为而治”18世纪末,英国为了开发荒蛮的澳洲,决定把英伦三岛的囚犯送到澳大利亚。
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臧廷杰)
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臧廷杰)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臧廷杰)一、扁鹊的医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二、曲突徒薪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
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视企业为一个有机体,把企业喻为一个人体,是现代管理学最高深的争论境界。
以下是PINCAI我收集的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成语“言传身教”的意思是“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是指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别人。
纵观五千年华夏文化,言传身教的典范不胜枚举。
就千古名人来说,有远在四千多年前,虞舜通过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居住地一年成村庄、两年成城镇、三年成都市的奇妙传奇;有远在三千年前,西周周公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精神鼓舞国人为国尽力的动人故事;更有春秋末年,孔子通过言传身教感召“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创立儒家学说,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史实。
言传身教,也是企业管理者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影响员工言行的管理艺术。
企业管理者管理理念不同,可能导致他们“言传身教”的案例不同。
但是,当前许多企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言传身教”式工作传统,随着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而淡化了。
换句话说,在追求“刚性管理”的同时,弱化了“柔性管理”。
殊不知,“柔性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最近,有一位同行叙述了两个企业高级管理者通过言传身教带队伍的真实案例,令人深思。
案例一:实行灵敏谈判策略,实现既定目标某日,某大型企业集团的一位高管带领由部分部室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团队,赴Y市的Z企业开展大型合作项目实施前的信息收集活动。
因组成人员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与对方打交道,能否收集到真实牢靠的信息,特别是对方认为在确定时期内是商业隐秘的信息,带队的高管及团队成员心中许多。
途中路过一个美丽的滨海小城。
夜幕降落,有些人提议留宿小城,其次天顺便可以观看海上日出。
带队高管同意这个建议,只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每个人都必需与酒店谈判住宿的价格,只要比现行价格降低两折就住宿,否则连续赶路。
步入当地一家沿海酒店后,为了能观看其次天海上日出,大家都踊跃地与酒店谈判,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企业管理的高境界——老子思想
企业管理的高境界——老子思想企业管理的高境界——老子思想企业管理的高境界2004年12月,张瑞敏在海尔创业20周年纪念会上谈到海尔之所以取得成绩,是因为海尔把握住了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而他说的第一条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果能做到 '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恩威集团的薛永新崇尚老子"水的精神",他还出版了《大道?无为》一书阐述自己的见解.薛永新十分喜欢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说法.冯仑说万通的价值有两个:一是守正出奇,二是学习.冯仑"守正出奇"的提法在企业有相当的影响,而"守正出奇"脱胎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冯仑在《大象和/J\乌的启示》文中称:"做企业, 第一是不争,不要企图吃掉别人.我们不去寻求垄断的机会,不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而是力求让所有消费者,股东,员工及社会各界都喜欢我们,认为我们是个不错的公司,大家都需要你.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冯仑的"伟大不是设计出来的"说法,也是老子思想的表现.蒙牛集团的牛根生也称他最推崇老子思想,精神上受老子影响最大.不仅中国企业家,外国企业家到中国拓展业务,也喜欢学习和运用老子思想.诺基亚总裁奥利拉自称以老子为师,他常引用老子的话是:"太上, 老子思想易名百家馕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法国阿尔斯通总裁安南?博格到中国前,就找人教他老子哲学,他说:"在中国做生意,要懂老子."企业家为什么会喜欢老子?老子思想中有什么是与企业家心态相通的呢?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企业家,但得不到很好的回答.喜欢老子的企业家,自己也很少想这个问题.他们的习惯是,包里常常带上一本薄薄的《道德经》,空闲时就随便翻看一下,想一想,老子已经成为他们思考自己企业问题的导引.企业经历不同,特点不同,气质不同,企业家对老子思想中的不同方面也会有不同的特殊体会.张瑞敏可能对"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体会深,冯仑可能对"正与奇"的关系体会深,潘石屹可能对"能婴儿乎?"体会深.在他们深有体会的那个点上,研究老子的学者往往比他们要差得多了.张瑞敏从老子"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的说法后面,悟出企业管理的四大要素,就是"器,物,德,道"."器"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效用(器用)i"物"为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之物质基础;"德"为企业的规章和文化,而"道",则是源于企业家内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动力.海尔就是按这四个环节进行企业管理的.这样深刻而务实的体悟,一般学者是不可能达到的.对企业家来说,悟透老子思想的某个方面,可能受用一生.老子如果是一口生生不息的智慧古井,企业家不过是从中汲取了自己所需的智慧,他们并不需要老子研究专家们的长篇大论分析.有一位企业家甚至开玩笑说:"老子为什么要写这么少的文字?他是想告诉你:老子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论的.会用就行,有效就行,说那么多干嘛?"对企业家来说,有用就喜欢,喜欢是不需要多余的道理的.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居然一语道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道:“是以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语,使夫之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句话告诉统治者使治理下的人民能按自然的规律去自我管理是执政的最高境界。
企业管理也当是如此。
当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经营者可能有办法充分掌握每个细节,可是随着企业的成长扩大,企业家便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细节了,如果身为领导者在公司膨胀以前,能预作企划,建立分工制度,那么企业中的每一分子就可以完全依照他在制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领导者采取放任的态度,但制度可以造成相互牵制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进仍有一定的方向可循。
因此我认为所谓的“无为”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的真义。
”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企业的制度以及管理需要已经成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生产以及企业的产品或者是企业运作系统需要有完善的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
这也就是工商管理专业中我们所学习的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
INSEEC商学院专门请来交大的教授来为众多MBA学员讲解这门课程,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为:运营战略,运营系统设计、运营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和对运营系统与运营过程的改进这四个方面。
一方面,让学员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可见这门课程所得到的收获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有着一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