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由金庸小说研究而引起的争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剔除那些商业炒作的痕迹和意气用事的语言,仔细分析这些争论文章,就会发现,虽然评的是金庸小说,根本差别还是在于学术观念和学术风格上。本文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通俗小说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吗?

平心而论,批评金庸小说的人并不否定金庸小说的可读性,并且认为"金庸小说的出现,既是旧武侠小说的脱胎换骨,但也开辟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但是,"武侠小说的低档次、低品位毕竟是金庸先生的致命伤。" "说到底,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文化快餐',仍然深深打上了商业文化的印记。" 意思很清楚,金庸小说再好也是通俗小说,也是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其武侠小说本身就是低档次和低品位的小说,所以金庸小说也就是低档次、低品位的小说。我暂且不论这样的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我要问的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是通俗小说的重要文类)就是低档次、低品位吗?

通俗小说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但学术界基本认同以下的说法:它是表现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具有说故事、讲情节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技巧的小说文类。根据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论定通俗小说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国传统小说确实有很多陈旧、落后的东西,当年众多的新文学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切中肯綮的批判。问题在于通俗小说有没有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呢?我认为是有的。理由有二:

一是通俗小说自有它不可取代的道德传统和美学优势。通俗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慈悲为怀、尊老爱幼、赤胆心肠……中国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确实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更多的作为优良的道德标准融化于中国人的是非判断和行为规范之中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道德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良。试想一下,将这些道德文化都否定掉,中国社会又将是怎样一个社会呢?"以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在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代从来就是并举的,当今中国社会强调"八荣八耻",也就是做人要讲究道德。通俗小说追求消闲、娱乐和趣味,可读性强是它的文本特色。其实作为小说就应该有可读性,这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严肃小说(这个名称并不科学,由于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姑妄称之)的放弃,反而成为了通俗小说的专利。这里,我不得不提出一个敏感的话题。严肃小说对小说可读性的放弃确实与"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批判中疏忽有关。"五四"新文学作家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非常必要,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但是新文学作家采用的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没有肯定"鸳鸯蝴蝶派"文学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其实,这种疏忽带来的后果在20世纪30年代有些新文学作家就已经有所反思。30年代初瞿秋白就曾深有感触地说:"社会上的所谓文艺读物之中,新式小说究竟占什么位置呢?他实在亦只有新式知识阶级才来读他。固然,这种新式知识阶级的读者社会比以前是扩大了,而且还会有更加扩大些的可能。然而,比较旧式白话小说的读者起来,那就差得多了。一般社会不能容纳这种新式小说,并不一定是因为他的内容--他们连读都没有读过,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他们实在认为他是外国文的书籍。" 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是有所感而发的。

二是通俗小说不断地调整和丰富自我的美学内涵,使之时时适应于社会时尚。通俗小说的市场性很强。小说的市场性很容易是作品流于庸俗化和模式化,这是通俗小说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是优秀的通俗小说往往利用市场性的特点向一些新型文学文类和艺术门类学习,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美学内涵。例如,"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批判"鸳鸯蝴蝶派"小说是"记账式"的描写法,这的确说到到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美学弱点。优秀的通俗小说家很快地就作了调整,他们向新小说学习改变了这种缺点,代表作品可数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就举武侠小说为例吧,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看来,20世纪武侠小说就经历三次大的变革,一次是20年代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的出现,它把武侠小说从侠义社会引入了江湖世界。第二次是40年代朱贞木《七杀碑》的出现,它把武侠小说引入进历史,将江湖和江山联系起来;第三次就是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它们把武侠小说带到了文化的空间,大大

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内涵。这三次变革,武侠小说似乎离现实生活远了,但武侠人物的主体空间凸现了出来,人性的刻画更深刻了;写的内容似乎神乎其神了,但武侠世界的空间打开了,武侠小说的美表现得更充分了。武侠小说能够这样变化,有武侠小说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武侠小说向新小说、电影艺术、外国现代小说学习借鉴的结果。

通俗小说(当然包括武侠小说)与严肃小说只不过是美学表现各有侧重的小说类型(这种区别在当今的文学界越来越模糊),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交融,又互为推动,都是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之间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什么高低之分。就像严肃小说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一样,通俗小说也有低档次、低品位和高档次、高品位的作品。就因为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也就成为了低档次、低品位的作品,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金庸小说能进入文学史吗?

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解决两大前提,一是武侠小说的美学定位,二是建立什么样的文学史观。

如果用现实主义的原则评判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确实不合情理,有在峡谷生活十几年情态不变之人吗?起码也应该是一个白毛女了;有身居山洞几十年而体格健壮者吗?起码也应得个关节炎;有喝蛇血就功力大增吗?搞的不好会被寄生虫感染;至于坐在冰山上就能飘洋过海更是荒诞不忌……根据这样的思路推演下去,武侠小说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问题在于武侠小说恰恰不是现实主义的,它应该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不追求环境的真实性,而追求环境的奇异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追求细节的合理性,而追求人物的行动举止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创作风格不追求冷静和客观,而追求想象力的丰富和瑰丽的色彩。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对武侠小说写的那些奇景、奇境就会有合理的理解,对武侠人物很多怪异的行动就会有欣赏的眼光,就会对武侠小说的想象力有一种平常的心态。我非常赞成严家炎先生的观点:"写实主义长篇小说的一些要求,对于同样是'严肃文学'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或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就未必合适。使用这类相对狭窄的标准,实际上当然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