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作业课程:当代传媒实务研究题目:《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学生姓名:王婷

学号:6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2010级新闻学研一

浅谈波兹曼《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初读《娱乐至死》的时候,拿到书首先是被封面插图吸引的,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但是他们却没有头颅只有躯干坐在那里,从这幅图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也看不到他们情绪的流露,完全是毫无生气的,但却可以感觉到他们机械的“看”的行为,是一种完全没有思维的被动接受,他们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空壳子,丧失了判断力而任凭摆布。这幅图正是对波兹曼《娱乐至死》主旨的勾画。

一、媒介发展历程

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久经世故的老人可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庭”判词。而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后,人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口语不再被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公共交往的信息“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比如林肯时代的演说家都能轻松发表富于逻辑修辞、有实质严肃内容的言论,并能现场进行理性、深刻的辩论。听众也可以连续几小时耐心倾听、理解甚至加入他们的话题。这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总之,铅字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民智力的大提升。启蒙运动恰恰与印刷术的出现同步也并非偶然。但是从铅字到电视的第二次媒介转换却实在是一场智力灾难。

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电视时代其实就是图像时代。看图,这就彻底省略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看电视无须事先学习。为了吸引观众,电视追求的是节目的新鲜和刺激。时不时地以各种奇闻轶事和娱乐噱头来控制观众注意力。电视

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战争、灾难、事故、政治、科技等无所不包。但这些信息却几乎没有多大价值。它的重要性似乎仅取决于电视播放的范围和速度,以及时为我们增添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信息根本无须我们“理解”,只要“了解”就够了。我们只是在“看”电视,而不是“读”。用波兹曼的话说,在今天,“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的变化。“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二、电视媒介的影响力

在波兹曼看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风向开始转型,美国民众曾经具有的对教堂的崇敬的心理开始变淡,变得更加追求物质化,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根本就静不下心来思考,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美国媒体“硬新闻”就开始不被受众关注,不断地在走下坡路,人们关心的是非公共议题的娱乐现象,娱乐性的新闻的地位在不断飙升。所以,针对这种电视完全被当作生活全部的社会风气,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理论,用于批判电视媒体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影响。

媒介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力”,体现在语言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媒介凭借其隐喻功能,即主观诠释世界、加工世界,主观判定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是使信息获得主观意义并变形;凭借人脑的联想、想象、接受暗示等功能,将本不属于事物的特性散播出来,进而笼罩了事物(信息)本身。”换句话说,媒介的这种隐喻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具有改造现实世界、定义现实世界的力量,当我们置身其间的时候,媒介就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的、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媒介具有的强大隐形力量主要是指媒介能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同时,媒介还能完全重构和塑造文化精神。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论点:“媒介即是信息。”就是说在信息传播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的媒介。媒介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都是有影响的,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相同的信息由不同的媒介传播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波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即隐喻”的理论。即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用一种隐蔽却很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同时他还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媒介深刻影响到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例如在铅字时代,人们的智力结构同书面文本相对应——理性、深刻、严肃、富有逻辑。而“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严重污染了大众交流,信息的传播不得不以模拟电视图像的形式进行。比如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以少量的知识内容配以大量的图像和音效,将课件制作的日益花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比如今天的纸面媒介也在不断趋同于电视。图书报纸如果不配上大量精美图片恐怕很难引起读者兴趣。这些图像不仅仅是对语言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且试图越俎代庖,完全取代文字的诠释功能,把文字驱赶到背景中去。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街头流行的时尚杂志就可得到验证。“媒介即隐喻”理论暗示着碎片式信息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好……现在”这一句式不断地被运用,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公共话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当下的受众处在当下的语境中,根本就没有时间思考了,因为只要等到下一秒,其它毫不相干的信息就会来到。比如,前一秒钟是一个严肃话题而后一秒钟就变成了娱乐八卦。是当下的受众即使还能留出一部分时间(比如广告时间或不想观看的节目时间)来思考,也是处在一种混沌紊乱的状态,思路不清晰,思考也不会具体而深入,当另外吸引自己的节目出现时,注意力又会被吸引。三是当下的受众的思考变得简单,什么都是瞬时记忆。也就是说不会将某个电视内容在大脑里搁置太久。从“媒介即隐喻”这一理论的暗示中,我们发现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的选择取向也开始变得娱乐化,从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电视、网络视频中,不断出现的图片让我们应接不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忙得顾不上思考了,用眼睛这么简单的动作都顾不过来,更何况还要用脑力来思考呢。娱乐世界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轻松、诙谐、肤浅到一般人都能看懂、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它让受众的思考变得简单、行动变得迟钝。

三、个人感悟

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1、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2、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主持人机械的“来看下一条”,就轻巧地将观众注意力转移,而包含在每条新闻中的应有情感正在丧失,无论观众还是传媒都在变得冷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