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补充保障)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5、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提供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以不断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和自立能力。
6、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7、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愿意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8、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10、社会保险关系是指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2.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第七章健康保障7.1 复习笔记一、健康保障的基本理念1.健康保障的基本内涵(1)健康、疾病与疾病风险①关于健康定义a.从医学角度。
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即健康是没有疾病,生理机能失调是疾病。
b.从社会文化角度。
“健康即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观察。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代表,其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d.健康是人体器官发育良好和各项机能正常,简单讲是没有疾病。
②疾病与疾病风险a.疾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和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威胁,产生肌体、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和作用。
b.疾病风险是指人们因患病而遭受痛苦、不幸和损失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是人类面临的诸多风险中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纷繁复杂、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权利的一种特殊风险。
疾病风险有别于其他风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疾病风险危害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财产物等;第二,疾病风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避免性;第三,疾病风险产生具有复杂性,不仅会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发生产生疾病,而且往往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生活等因素产生疾病;第四,疾病风险与其他风险具有紧密关联性,疾病风险不仅影响到患者个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家庭、地区和社会;第五,疾病风险不具有完全的经济补偿性。
其他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来减轻和消除损失,但疾病风险则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难以实行定额经济补偿,因他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是难以衡量和测算的。
(2)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的含义①医疗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因患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疾病时,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与帮助,保障国民得到医疗服务的经济制度。
(完整版)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试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答:(1)商业保险的产生先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和区别。
类同点:①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
区别点: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
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
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
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
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
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
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3、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答:①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提高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注重公平才能够将蛋糕合理分配;③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公平;④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4、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答:①可以通过法制手段,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②灵活确定缴税(费)方式,将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促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③减轻企业的缴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④完善社保项目,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制度化。
社会保障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P7-8)答:1>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福利、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必备要素:依法建立、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3>三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突出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嬗变(P13-14)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因此社会保险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它一出现就事实上充当着防止工人阶级反抗的政治工具。
2>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保障的目标则日益融入了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道主义日益成为这一制度的伦理基础,对社会弱者的关注与援助日益成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各项社保制度被赋予了人道主义内核;而且社会保障也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
3>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4>如下分目标:a.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最低追求目标b.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c.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保障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制度安排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P15-20)1>社会保障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
2>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但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否得到了发挥或是否全部表现为正面效能,通常不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
3>具体社会保障功能如下:a.稳定功能:社会保障能够防范与消化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对政府的反叛心理与反叛行为,能够保障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地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学笔记_(1)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住房保障)
第十二章住房保障12.1 复习笔记一、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住房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据法律政策的规定,以公共财政为依托,综合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公民特别是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水平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在住房领域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2)住房保障制度的要素住房保障的含义由四要素构成: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依据和保障措施。
①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a.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公众赋予了政府使用财政资金以及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权利,于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和主要功能之一;b.住房保障的成本巨大,土地稀缺,住房困难人口众多,项目周期性长。
只有政府有能力以公共财政作为保障基础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予以解决。
②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满足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的条件中至少应包含以下两层含义:a.当前的居住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b.在可预见的一定时间内,无力改变住房现状。
③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住房保障制度是一项法律支撑的正式制度,健全而完备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是住房保障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④住房保障制度是对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的种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的一系列住房政策措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现今的住房保障体系。
2.住房保障的基本特征(1)福利保障性住房保障的福利保障性体现在: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提供住房保障,及时有效地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以保障其基本住房权利。
(2)公平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适度性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度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适度性;保障标准的适度性。
(4)非营利性住房保障的非营利性体现在:住房保障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开支,将住房免费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被保障对象。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农村社会保障)
第十四章农村社会保障14.1 复习笔记一、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理念1.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理念(1)农村社会保障指国家、社会为农村居民所提供社会性援助措施的总称。
(2)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等补充性保障。
(3)农村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农村、农民、农业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为农村居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性。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本着改善民生、注重公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重视政府责任,加强财政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
2.农村社会保障遵循的重要原则(1)城乡统筹原则从国外实践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城镇,但是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长远要求来看,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又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之后的必然之举。
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一定要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力求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2)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分配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逻辑定式,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在确定社会保障水平时,一定要对农村区域经济状况及社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的渐进动态机制。
(3)广覆盖、低标准、多层次原则社会公平目标要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然而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能力综合来看,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广覆盖,则必须对现有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整,通过稳定城镇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在低标准下达到均衡,才能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4)多元化筹集资金原则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不高、政府的财政能力也极为有限,要依靠农村地方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力量建立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难度较大。
在我国农村,要遵循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方筹集资金的原则。
3.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框架体系(1)社会保险体系。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慈善事业)
第十五章慈善事业15.1 复习笔记一、慈善事业的基本理念1.慈善事业的实质与内涵(1)慈善慈善是个人或群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
(2)慈善事业①慈善事业的一般概念a.慈善事业是一种救济行为,施惠者与受惠者是慈善事业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慈善事业来说,具有普遍意义;b.慈善事业作为一项有着实质内容的道德事业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是一种混合型社会分配方式;c.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三次分配”,这种基于民间自愿捐赠的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贡献,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还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②慈善事业的定义、特征与运作环节a.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b.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发展基础,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c.慈善事业的运作包括接受捐献、资金管理和实施救助三大环节第一,接受捐献环节。
慈善组织要开展慈善宣传,弘扬慈善美德,有组织地进行募捐,动员有帮助他人能力的社会成员向慈善组织捐献。
第二,资金管理环节。
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
第三,实施救助环节。
慈善组织必须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对救助对象及所需服务进行摸底,然后做好与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工作,保证将救助资金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③救助型慈善事业与公益型慈善事业a.救助型慈善事业从福利制度的层次来看,救助型慈善事业对应的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是福利充分发展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因承担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而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开始特指国家提供的服务和救助。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一、社会保障定义、体系结构、功能1、社会保障定义:(social security)指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特点: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次统一2、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原则: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总之,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特殊层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各自特点:(1)社会保险(中间层次,核心部分)定义:指以国家责任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但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一定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特点:强制性————符合条件劳动者必须参加互济性------------定期缴纳保险费,有人遭遇风险损失时,互助共济储备性————按规定缴费,储备待用补偿性————限于收入损失时才可得到补偿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呢?答:老年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最低层次)定义: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救助目标:满足保障对象最低生活需要社会救助对象:①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②有劳动能力、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造成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一时生活苦难的人③有收入,但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个人或家庭社会救助经济来源: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团体个人捐赠。
(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定义: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doc
社会保障学课后题.第1章绪论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界定的差异?答:(1)由于社会保障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又使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中出现很大差异,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理论界定也就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异。
因此,当代世界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不统一,也可以视为国情差异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的客观反映。
(2)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的差异存在于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
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是不统一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因此要想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理论界定,就像要有一个全球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样,在长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3)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目标的擅变?答:社会保障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正式制度安排,其追求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1)早期的社会保障主要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客观上充当着统治者控制社会并使统治秩序得以延续的工具。
(2)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目标逐渐融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的理念。
(3)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这个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①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②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③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答:传统的社会保障理论,一般只承认社会保障事后救助的单一功能,然而,范围广泛、项目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早已远非历史上单一的救灾济贫可以比拟。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通常发挥着稳定、调节、促进、互助等多重功能作用。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福利)
第十章社会福利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1.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征(1)社会福利的内涵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其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年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③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实质应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2)社会福利的特征①实施对象的普遍性社会福利不是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保障的专门对象,而是以社会的全体成员为覆盖对象,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国民在依法享受社会福利时所拥有的权利是平等的。
②保障目标的发展性由于增进社会成员生活福利的具体目标与保障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福利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③保障方式的多重性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经济收入保障,而且需要各种社会服务。
因此社会福利不仅要注重资金保障,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各种形式的福利性服务保障,并通过动员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使自助--互助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成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④实施主体的社会化由于人们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管理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服务的提供主体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就要求社会福利的实施主体的社会化。
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福利管理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门的社会工作团体或专门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机构、公认的职业准则和保障准则、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
⑥运作的非营利性这是社会福利的原则性要求。
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在享受社会福利待遇时,有免费和收费两种。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劳动保障)
第八章劳动保障8.1 复习笔记一、劳动保障的基本理念1.失业保险的基本理论(1)就业与失业①就业的概念a.广义的就业是指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结合的状态,它是通过劳动过程中人和物的结合形成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b.狭义的就业是指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或合法的经济社会活动以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一种活动。
c.判断一个人在一定时点所处状态是否就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从事劳动的人必须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
第二,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法律允许、社会承认的劳动。
第三,从事的劳动必须是有报酬或收入的劳动(义务劳动不属于劳动范畴)。
d.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凡在规定年龄内有下列情况者,均属于就业者:第一,在规定期间,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第二,有固定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
第三,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属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时间l/3以上者。
②失业的概念a.失业一般是指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b.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失业标准,一个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没有工作,即不在有报酬的职业或自营职业中。
第二,能够工作(到岗),即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且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工作(到岗)。
第三,愿意工作,即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
c.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在城镇l6岁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下列各项条件者:第一,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活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第二,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第三,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③失业的类型a.按照就业意愿,可将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b.按照失业的程度,可以将失业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c.按照失业的表现形式,可将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d.按照失业的不同原因,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等待性失业等。
社会保障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定义、内容、功能、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阶段二、社会保障管理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监督管理、我国现状与方向一、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定义(我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①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②实施以法律法规为支点《社会保险法》③最终目的: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④目标: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要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五条)(1)社会保险①保障对象:劳动者②特点: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③项目: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残障、死亡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①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遭受意外在一时无法维持生活者;有收入来源但水平或仅相当于法定最低标准者②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紧急救济、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3)社会福利①含义:公共福利、专项福利、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②内容: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劳动者福利③形式:货币形式、服务形式、实务形式(4)社会优抚(5)社会互助具有我国特色,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社会团体和成员自愿参与的扶危济困活动3、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4条)①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②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③维持社会稳定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4、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新《济贫法》(1834)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建立时期德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颁布《工人疾病保险规定》;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3)形成制度时期(20c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其特点:①联邦政府全国统一,老年保险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③联邦资助州政府,老人儿童福利、公用卫生措施(4)全面发展(20世纪中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①“贝弗里奇报告”的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
社会保障学笔记整理
社会保障学整理导论1. 保障保的是什么?保:保的是风险,即不确定性;例:生病的时间,死亡的时间;保障的含义:因风险的发生而不会导致贫困2. 为什么是社会保障,而不是家庭或个人保障?由于现代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而家庭或个人无能力保障。
社会保障方式:保障的方式、保险的方式)社会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的体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3. 社会保障发展的三大事情(1)社会保障的现象古以有之宗教(2)社会保障的标志性事件:即1961年英国济贫法政府出台的制度当时发生的背景:因为圈地运动(3)社会保障的初始制度制定1881-1885年德国制定了社会保险令(4)社会保障的综合制度制定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为什么有的人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是从德国有的人说是美国?德国只是颁布了许多社会保险令,而美国在1935年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完全保障制度和综合性的社会保障。
第一讲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提要:什么是贫困?贫困的原因?贫困的出路贫困与社会保障1. 丰裕中的贫困由于区域的原因,一边是发达集聚,一边是贫困的集聚,发达的国家越来越富裕,贫困的越来越贫困,富裕与贫困差距越大。
2. 什么是贫困?贫困:缺少达到最低生存标准的能力。
绝对标准:饿不死3. 贫困的标准?国际贫困线:人均每天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80年代的标准)中国贫困线:09年1067元(年人均收入以下)穷人:却乏参加社会所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须的资源。
(穷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贫困和穷人是否可以消灭?答:绝对贫困是一定可以消灭的,穷人一定会有。
4. 洛伦兹曲线5. 为什么人们的收入不同收入:即当前所享用的一切东西资产:给你打来收入的东西,即收入的折现6. 贫困的致因(1)资产的匮乏(最直观的原因)实物资产、人力资本、金融财富(2)受限的自由国有产权、户籍制度、市场机会。
《社会保障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试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答:(1)商业保险的产生先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和区别。
类同点:①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
区别点: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
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
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
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
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
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
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3、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答:①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提高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注重公平才能够将蛋糕合理分配;③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公平;④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4、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答:①可以通过法制手段,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②灵活确定缴税(费)方式,将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促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③减轻企业的缴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④完善社保项目,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制度化。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涵
- 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 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特点与功能
-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 社会保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思维要点:
- 理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逻辑思路
- 分析各种保障项目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重难点:
-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分配重难点
- 不同保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易错点
补充点:
- 实际案例中社会保障的作用与问题
- 最新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总结与思考:
- 思考如何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分析自身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责任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第五章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5.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论1.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1)保障人权①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的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权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是生存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③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几乎涉及与生存权相关的所有领域,无论是对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险,还是对生活困难者的社会救济,无论是普惠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还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抚恤,都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为基本目的。
(2)追求正义①社会保障法是为了修补和矫正传统民法所追求的形式正义的缺陷而产生的。
它规定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②社会保障法又强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相关规则,使资源与财富进行一种转移。
③社会保障法按照社会公平的理念,对社会弱势群体、对生活陷入困境或遭遇社会风险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结果平等的实现。
④社会保障法是最直接体现正义价值的法律规范,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实质正义是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初衷和根本归宿,是社会保障法基本的价值取向。
(3)社会安全①对个人而言,安全是其生存的基础,对社会而言,安全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②社会保障法是实现公民生存权、保障公民生活安全的法律规范。
③社会保障法正是通过对个人生活安全的保障,逐步实现其维护整个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统治秩序乃至社会整体安全的目标。
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是“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毫无疑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全也是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
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层次。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绪论一、社会保障的涵义我国: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史柏年: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普遍性2、强制性3、共济性4、不可逆性(刚性)三、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两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第一,社会稳定功能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第二,社会补偿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
(1)天灾使人丧失劳动力,政府提供资助;(2)自身的生老病死、社会的失业等使收入中断。
第三,社会公平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公平性,在社会保障的实施中,不存在特殊阶层,只有建立在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机会平等,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被强制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其次,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
最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二)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第一,调节经济功能(1)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2)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
第二,投入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保险费、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资本积累)。
第三,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而使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
思考:社会保障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何帮助?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一、社会思想渊源1、西方理想社会思想——最早体现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财产共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补充保障
13.1 复习笔记
一、补充保障的基本理念
1.补充保障的内涵界定
补充保障是指在国家建立和法定意义上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对社会成员起有补充保障作用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称。
2.补充保障的基本特征
(1)处于配角地位
补充保障从属于基本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其保障的力度、广度、深度及其稳定性都不如基本保障,待遇标准和水平也不应超过基本保障。
(2)不具强制性
我国基本保障尚未达到全覆盖,补充保障就不可能实行强制,只能引导和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逐步推行补充保障。
(3)强调效率优先
补充保障属用人单位行为且必须用人单位出资,因此,用人单位的经济条件是能否实行补充保障的首要条件。
这就决定了补充保障不具备互济功能,不能在用人单位个人之间调剂。
(4)形式内容多样
因为补充保障是用人单位行为且国家法律又没有统一强制的规定,因此,补充保障的自由度就比较大,形式内容就比较灵活。
3.补充保障的具体功能
(1)激励功能
这是补充保障最显著的功能。
用人单位除在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交通工具、福利水平等项目给予员工优厚待遇外,补充保障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
(2)保障功能
国家搞的法定的基本社会保障是保最基本的生活,而补充保障是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补充保障显示的是其进一步抗风险的作用,投过补充保障的人员就不会因此而降低基本生活水平。
(3)追加功能
补充保障作为基本保障的主要“补充”源,它的首要功能显然是补充基本保障的不足,追加基本保障的待遇,提高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
(4)对等功能
补充保障的资金模式是完全积累型,保障的程度完全是由缴费的多少决定的,它遵循的原则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
4.补充保障的必要条件
(1)必须依法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基本前提。
(2)要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经济条件。
(3)民主管理基础较为健全,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是实行或参加补充保障的组织保证。
5.补充保障的作用体现
(1)适应多层次社会保障的需要
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既定目标。
国务院要求各地和有
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发展补充养老、医疗保障,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服务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增强单位竞争力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追求效率、企业追求利润无可非议。
新世纪的经营竞争的主题是人才、主流是人才、主打还是人才。
因此,尽快建立补充保障制度,创造条件吸引人才,较好地稳住骨干人才,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满足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需要
劳动者都希望年老退休后能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生活,建立补充保障制度,是满足劳动者退休后享受更高生活水平的最好选择。
(4)推动资本市场发育的需要
因为补充保障,特别是养老的补充保障基金,是采取完全积累方式的,保值增值、追求投资收益就必然成为其根本目的。
补充保障基金作为长期投资入市,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的发展。
(5)减轻政府无限责任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承担了无限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首先在企业进行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改革,推行国家和社会承担基本保险、引导单位进行补充保险、鼓励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保险,使得国家原先承担的无限责任逐步向有限责任转移。
二、补充保障的制度实施
1.补充保障的多种形式
(1)公助。
公助主要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出资为员工或离退休人员搞补充
保障。
(2)他助。
他助主要是指以用人单位或行业为主,出资为其员工搞补充保障。
(3)互助。
互助主要是指工会系统的职工互助保障会推行的互助保障活动,其资金主要是工会和员工出资。
(4)自助。
自助是指完全由劳动者本人出资为自己搞补充保障。
2.补充保障的系统内容
(1)补充保险
①补充养老保险
补充养老保险在国际上统称为年金,年金是指在一定年限内定期支付的一定数额的现金,主要指养老金。
有职业年金、雇主年金、企业年金等多种称谓。
a.职业年金,广义是指有职业的人获得的年金;狭义是指雇员从行业或企业获得的年金;
b.雇主年金,是指雇主单方供款为其雇员支付的年金;
c.企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企业依据经济状况,自主建立的一项养老保险制度,是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也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职业年金、雇主年金等。
②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有五种发展形式:
a.补贴制。
重在援助基本医疗保险中个人自负医疗费的部分,特别是对大病医疗中的高额医疗费负担予以补贴;
b.病种制。
根据重症大病的病种,分别给予不同的定额补助;
c.借贷制。
从救急救难出发,以借贷形式为患病员工的医疗费支出提供援助,帮助其
排忧解难;
d.合作制。
解决小病不出单位,利用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行政福利费和个人就诊时适量支出的合作筹资形式,在单位的医务室实施小病医疗;
e.储蓄制。
主要是为补充个人医疗账户的不足而设计的,重点是解决慢性病患者在门诊医疗中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
(2)互助保障
我国的互助保障主要体现在工会举办的职工互助保障、社区举办的互助保障和社会有关方面举办的互助保障。
①职工互助保障。
职工互助保障是指由工会举办并组织管理、工会会员自愿参加的互助保障活动,是对基本保障的重要补充。
②社区互助保障。
社区互助保障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社区的有关组织牵头发起组织,居民自愿参加的,以服务为主的互助保障活动。
③社会互助保障。
社会互助保障是指一种跨区域、跨单位,由有关方面或组织自发为其成员建立的一种互助保障。
a.社会互助保障具有4个特征:
第一,坚持互助与自助相结合、非营利与高效率相结合、帮困与救急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强调多元发展。
第三,重视财源分担。
第四,偏重集体投保。
b.实现社会互助保障主要有4种形式:
第一,投保人的急难互助。
它主要是针对遇有急病、死亡等的特困投保人或家属,及时
给付一次性互济金、抚恤金或慰问金。
第二,特殊重病友爱互助。
它主要是针对患有恶性肿瘤、重型肝炎、尿毒症等特殊重病投保人,按照医疗费支出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第三,医疗自负费用互助。
它主要是对投保人个人医疗账户用完后门急诊自负费用、住院的起付费用以及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的个人自负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第四,意外伤害互助。
它主要是针对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而造成伤残或死亡的投保人,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互助金。
(3)商业保险
①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储蓄性质的保险品种,在商业保险中涉及的面最广、保险的品种最多、销售的保费也最大。
②商业医疗健康保险
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是一种运用大数法则的保险品种。
由于这个险种的不可预测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因此,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品种不多,还需大力开发,并加以必要的引导,以缓解疾病医疗给人们带来的风险。
(4)个人储蓄性保险
个人储蓄性保险是个人自我储蓄保障的一种险种,即把个人年轻从业时的一部分经济收入储蓄、积累起来,推迟到老年时消费,国家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优惠。
3.补充保障的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
除商业保险外,其他的补充保障经办机构都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的机构。
(2)范围对象。
只要参加基本保障并按时足额缴费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开展和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