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之路。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完善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迅速跃升。

经济建设的初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的状态,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解决严重的社会矛盾,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国家建设,推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三线”规划,计划在全国各地兴建大量的工业基地,以保障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一计划被视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端,为国家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化与市场化改革的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国家启动了对外开放的改革政策,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施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国家经济的综合发展,提高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这一时期,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扩大出口贸易、吸引外资等措施。

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国家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制度的完善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家政治体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国家的领导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政府代表全国人民意志行事。

此外,国家还建立了严密的阶级政治体制,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健全的教育体系等。

这些措施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而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一直坚持积极的改革政策,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种制度,以推动国家综合发展。

尽管现在的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已经脱离了起初的想象,但是,新中国的成长和道路始终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基础。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பைடு நூலக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
• (1)含义 •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 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 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和完善
• (2)原因 • ①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 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 会经济比较落后; • ③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 ④民族分布特点:小聚居大杂居。 • ⑤《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 定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 ③职能 •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 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民主协商,参 政议政。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 (2)发展: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 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广泛吸收各民 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 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一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 (1)初步建立 • ①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的召开。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2)正式确立 • ①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宪法》 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 职权结束,但其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 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 ②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哪种居住局面?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建国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1.制定和实施宪法:建国后,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五部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实行县乡政府法定代表人大制度:在我国县乡政府的设置和运作中,实行法定代表人大制度,也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的政府机构。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代表权利,为建设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发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原则:我国人大代表参与国家治理、监督政府机关工作,发扬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原则。

代表们通过政治协商、立法、监督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为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贡献。

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我国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建立独立的审判机构、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司法监督等措施,提高了司法公正和效率,保障了公民权利。

5.推进信息公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了政务公开,完善了民主监督机制,推动了政府的公开透明化。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1.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但民主制度建设还存在缺陷。

建设民主政治要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制度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改进选举制度,完善代表制度,加强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机制等。

2.推动民主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仅是制度建设,还需要推动民主文化建设。

要加强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3.加强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扬民主的手段之一,要对各种政治力量进行监督,加强民主执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4.确保公共权益:民主政治建设要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保障公共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加强反腐败的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建设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富民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色: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特色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二、建国后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各民族大团结
56个兄弟,56朵花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4)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6)意义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 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 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中美政党比较 项目 政党 制度 关 系 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美国
两党制
执政党、参政党
政治上密切合作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政权建设
(一)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任务、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 ②规定首都、国旗、国歌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0、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4、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奠了政治建设之基(1)筹备——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召开(1949、9)①新政协代行了职权(1949—1954)△1949年9月召开的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有何表现?①确定国名、规定国家性质②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时为什么不召开全国人大呢?全国尚未完全解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还不成熟。

②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性质(1949—1954)(2)成立(1949、10、1)(3)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作用:2、民主制度建设(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北平)②正式确立:1954年召开后A政协性质:组织B政协主要职能:和③发展:1956年提出“八字”方针:,④完善(延伸到1982年):发展为16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①初步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②正式建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B这部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有何意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②它为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目的:实现民族、民族和各民族1947年,第一个自治区——自治区成立《共同纲领》规定:应实行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确认:它是中国一项政治制度1984年颁布了《自治法》③意义:A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的愿望B实现了民族,保证了祖国和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色?①人大制度具有的代表性,实行原则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的党关系,是关系,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经验教训1.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新的政治体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建国初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程度相对较高,政治决策过程中,党内外各界对政策的讨论与审议十分频繁,重大决策多经过多方辩论。

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构建了我国良好的政治生态。

2. 19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民主政治建设从19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到了一些抵制和挫折。

决策由少数领导层控制,广大民众参与度下降,政策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也呈现出单一性和不透明性。

不过,在此期间我们也看到一些良好的尝试,比如“百花齐放”、大献议、大串联等运动,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推动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化。

3. 21世纪的民主政治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逐渐提高。

党和政府纷纷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建设措施,如公务员考试招录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制度改革、网络问政平台的推广等。

这些措施不仅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契机,也繁荣了政治生态,让人民在政治决策中发出更大的声音。

4. 民主建设的不足当然,我们也存在不少民主建设的不足。

比如,官僚主义文化仍然存在,群众意见表达渠道还不够畅通,有关公共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制定还不充分考虑真正有利于人民的因素。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并努力推动民主固根基,依靠群众促发展,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5. 未来的展望如今,世界格局在不断演变,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力,民主政治建设也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化这方面的探索,建设更为民主、科学、开放的政治体制,既保证了各方权力的合理平衡,又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公共事务,制定出更为符合实际的政策,推动全社会更大程度的繁荣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建设与政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建设与政治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建设与政治运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政治建设和政治运动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是“三反” 运动。

1951年,中国国家开始了一个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

由于国家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官员开始滥用职权、挪用公款和贪污腐败。

这给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政府发起了一场反对贪污腐败的运动。

“三反”运动实施了两年,广泛动员全国各地群众进行监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952年,政府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政治运动——“五反” 运动。

“五反” 运动是“三反” 运动的升级版,它对商业资本、工业资本、官僚主义者、垄断分子和盗窃国家财产者进行了打击。

这个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在政治运动中,195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事件——反右派斗争。

这个事件始于1956年,在部分知识分子中引发了不满和批评新政权的声音。

政府对这种情况非常敏感,开始对那些批评政府或者国家领导的人进行镇压和打压。

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的牺牲者、冤枉者和被打压者。

这场斗争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在持续着。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推广。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如“大跃进” 、“人民公社” 等。

那些年,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很多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改变这种情况,例如推广大锅饭,鼓励人民赶超英美,提倡“双比双超” 等。

这些举措从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影响。

然而,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和人民民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

这个运动持续了整整十年,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推进到了深层次的政治动荡之中。

“文化大革命” 这个词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运动之一。

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法指导】课程标准内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

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网络构建】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背景政协会议的召开形成与发展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难点导析】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具有那些鲜明特点?历史证明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言部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展示图片:解放南京、中共七届二中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2009年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 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A.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B.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 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完成 是1956年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还没
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
(2)依据:《共同纲领》和 1954年宪法 。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 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 自治机关 ,由当地民族当 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 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一、全面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
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是由我国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3.注意分析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 只是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因而其规定的社会性质也只 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
主义社会,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二 者在国家性质方面,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与国家 基础。
人士组成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解析:表中各党派及各阶层所占比例,说明了人民 代表大会的广泛性、民主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 说法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B项是政治制度的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三、三大制度
根据问题,自学教材的后三目
1、人大制度是怎样确立的?确立的意义? 2、全国人大的地位及职权? 3、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基础、指导思想、合作 方式及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基本内容、 作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 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1、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监督宪 法的实施;2、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 任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及各 部部长;4.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材料三:2009——2010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提交提案5820件, 立案5218件,其中相关经济、民生的提案3700余件。
根据材料,认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合作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方式? 政治协商; 政协的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但代议制的形式 和本质有差别。以下关于中西方代议制的比较 正确的有( )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 权力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

完善知识网络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初步建立:
新 中 国 的 成 立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职能变化: 新阶段:
基 石
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 原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和内容: 意义:
性质: 原则: 意义:
《共同纲领》
时间
主要 内容
1954年宪法
地位
历史 意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通过 治协商会议通过 ⑴规定国家性质是新 规定了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 民 正式确立三大制度;规定了公民 的权利和义务 主主义国家,⑵初步 确立三大制度。 国家根本大法 临时宪法 为新中国成立作了重 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的职权,以 要准备;初步建立了 《共同纲领》代行国家宪法的过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渡状态;体现了两大原则。是新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 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体)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即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 新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 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 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学习目标
⑴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⑵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 和意义。 ⑶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⑷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 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 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1、原因:
历史: 历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地理: 大杂居、 地理: 大杂居、小聚居
2、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 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人民代表拥有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 监督权、选举权等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年一届人大
3、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1)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 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最晚: (2)最晚: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1965年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行使自治权, 当家作主, 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 内部事物。 内部事物。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既处在模糊不清的政治形势下,又在战火硝烟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处处夹攻,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建国初期,我国政权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民主化,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制定政策拥有绝对权力,政治参与实质上仅限于少数领导人及其随从;政治经济制度在多数情况下仍以老观念为基础;反复变动的政策使得民众无法苟活,政治参与也大大受到阻碍。

同时,缺乏民主化管理机制,政策缺乏公开性,使得民众对政治决策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

其次,我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还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和干涉。

由于涉及着各国的利益,而因此外国势力利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施压等手段,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加重了我国改革难度,阻碍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总之,我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在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前行,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

尽管如此,民主政治建设依然还有很多的改善空间,在此,还需要我们强化法治意识,提高社会素质,加强社会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以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到如今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1.1 建国初期的政治体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的建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例如,实行国家主席制度,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不断提高政治体制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二、经济建设2.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国家逐步实现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2.2 经济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金融改革等,逐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3 经济发展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建设3.1 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建立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和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2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新中国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3.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感。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按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行使的职 责有( ) ①修改宪法 ②制定法律 ③ 决定大赦 ④ 决定战争与和平
⑤提名并决定国务院总理 A、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是(
A、共同的反帝斗争 B、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斗争 C、共同的反封建斗争 D、共同参加新政协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 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3.1944 年11月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时美国驻华大 使馆在 ? (——2007年高考宁夏卷) A.西安 B.昆明 C.桂林 D.重庆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以及各项政治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 3、认识到:要尊重各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 认识到:好的政治制度要符合国情。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二)我国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提出与正式确立: (2)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 (3)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 (5)意义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复习巩固: 1、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标志、 2、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影响、 3、《八一宣言》的时间、内容 4、西安事变的时间、根本原因、结局及影响、 5、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正式形成的标志、两个战场及各自著 名的会战或战役、 6、抗战胜利的意义与原因 7、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 8、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表现(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 9、列举解放战争三个阶段的主要军事行动及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意识形态到民主制度,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1. 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工农联盟、各党派合作”的新型政权。

这一政权形式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体现了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良性互动,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 开展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展开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农民、瓦解地主阶级,实现了广大农民土地的社会主义改造。

随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也取得圆满成功,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其他党的领导人积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标志着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建立和发展。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机制不断壮大,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 开展文化大革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1966年至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大革命。

虽然这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5. 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这一战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为新中国政治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6. 改革开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978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在此基础上,党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9.21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了政协的地位和性质;改北平为北京,定都北京。

确定国歌国旗。

1949.10.1开国大典
1954颁布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
1956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66-1976十年文革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0 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

1981 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982 修改完善宪法,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82 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 “一国两制”成为指导方针
1987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7 香港回归
1999“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1999 澳门回归
中国外交
50年代提出三大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最先在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并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 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 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 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中日建交
1979 中美建交,自此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出现建交热潮
2001 加入WTO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反恐外交
新中国后的经济建设
1949-1952 恢复时期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53-1956 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8 一五计划(成功)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此展开。

1956 召开中共八大(正确指导)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提出中国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 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错误指导)毛泽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与“大跃进”
1959-1961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与苏联关系恶化)
1960 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 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966-1976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破坏了国民经济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1 加入W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