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书名首先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工作应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常常令我们感到疲惫,可是忙碌中,不能忘了去体味其中的欢乐。
是的,要自己去体味,因为如果感觉不到工作的乐趣,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去投入,就不可能产生良性的循环。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死板始终如一的,我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创造的机会,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价值感。
我想本书的作者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她确定了一个基调,对于我们的工作,首先在我们的意识里注入了美好的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既辛苦又快乐的。
在第一封信里,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作者用了销蚀,而不是消失,这给我一种被蚕食的感觉,也让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因为我不希望自己是这样一个蚕食者。
记得,在带大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做了一条数字毛毛虫,按照数字的顺序(1——7)和颜色的顺序(赤橙黄绿青蓝紫)完成。
其实就是两个匹配加上剪纸粘贴,而颜色是需要孩子们自己画上去的。
这二维的难度对于大班孩子并不是太难,可是我没有留意自己开的窗口。
孩子们都是在最后一步涂颜色的,大家都涂一个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弄错。
可是其中一个女孩子不合时宜的问道:“老师,我可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涂?”“为什么?”“我希望我的毛毛虫更漂亮一点,它可不是天上的彩虹。
”无言以对的我只好说:“照你自己的想法吧。
”其他孩子听到了,马上说:“老师,我也不要涂彩虹毛毛虫了。
”结局自然是以我听从他们告终。
然而我心里很忐忑,这样不是没有完成我的目标吗?我怎么检查他们是否能够完成二维难度的配对呢?放学时候,一个女孩子没有完成作品,她妈妈非常生气,不停的数落她动作太慢,我的劝慰也不能减轻她的责怪。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旅美幼教专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暑假里阅读了旅美幼教专家吴放的作品——《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封信,都让我感触很深,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太贴近了。
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更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益处,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读到第十封信的时候,吴放老师说到了美术欣赏活动,说实话在我们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相对较少,因此,自己对如何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有些无从下手。
看来吴放老师的想法,对我的启发很大。
书中首先将什么是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阐述,吴放老师是站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文字的角度进行理解,她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欣赏能力要从幼时开始培养。
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
接着她就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与欣赏过程,从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范围、欣赏的持续性、欣赏的趣味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借鉴,从中我结合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幼儿的特点,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在组织幼儿欣赏活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怎么做: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
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
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
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
《和孩子一起跳舞》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郑敏敏“Dance with children”《和孩子一起跳舞》!喜欢如此充满欢乐的书名,它一下子撩起了我对此书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繁琐的工作常常令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可是忙碌中,不能忘了去体味其中的欢乐。
无论何时何地,来上一段欢快的舞蹈,总是让人兴奋和快乐的,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工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舞蹈的过程,而孩子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和他们一起跳舞,让快乐在其中蔓延,在心里想象一下便会觉得美妙无比。
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我喜欢吴放老师的《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在这里我领略了的教育的真情与珍贵,她是一位驻美的华人,对国内外的幼儿教育都比较善通,她写给小华老师的每一封信都如此的真实,她表达的每一个建议又如此的坦诚,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走进童心,学会了如何设定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沟通家长。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跳舞》书中的每一个篇章,细细品读总能感觉吴放老师笔下流淌的故事,因为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
而且,在每一封封信都有能够激起我们的共鸣,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
这是一本幼教的百科书,它中间没有华众取宠的动人语言,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更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一则则生活故事表述着一个个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虽说她的教育跨越国界,但她的理念让我感觉近在咫尺,因为我知道小华老师的许多困惑正是我们的困惑,所以她是想我们所想,说我们所说,当我一页页翻看时备感亲切。
平日里爱好美术的我特别喜欢书中第十一篇信中提到的关于“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话题,文中只要提到了关于寻求美术教育中创造性培养与技能技巧掌握的支点问题,这也正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所困惑的,我深知培养幼儿欣赏作品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幼儿鉴别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幼儿的自身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之后幼儿学习技能和创作作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书心得
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书心得《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是一本以真实的教师信件为素材的书籍,通过50封不同教师的信件,展示了中国幼儿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并分享了他们的成长和心得。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书中的心得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教育责任感:作为幼儿教师,要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时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2. 爱与尊重: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是幼儿教师对待每个孩子的态度。
只有真心爱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 家园合作:与家长的合作是幼儿教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4. 积极引导:幼儿教师要提供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氛围中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的自我探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绘画、手工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 建立规则:幼儿教师需要为孩子们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让他们明确行为的边界,培养良好的礼仪和习惯。
7. 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尊重并合理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不给他们框架,保护他们的个人特长。
8. 团队合作:幼儿教师需要与同事们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并相互支持,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9. 自我反思:幼儿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己,并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
10. 幼教专业化:幼教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结起来,《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心得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幼儿教育的宝库,通过教师们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向读者们传递了幼儿教育的真谛和价值。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孩子们的未来贡献力量。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多篇)正文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利用空闲时间,我阅读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收获颇多。
书中,吴放老师她以一种闲谈的方式,谈到了很多方面,提到了幼儿园工作中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她的处理方式,细细读来,每一封都非常的精彩,书中,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教会我们更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作为一线的教师,从她的文字的阐述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在第一封信中,出现的主人公是乔嘉,她是个害羞又有些神经质的小女孩,不过,她很快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和常规。
在幼儿园里她最喜欢美工活动和动手游戏,当同伴们用彩色水笔画画时,她却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用力地剁,使水彩在纸上四处溅开来,当同伴们用各式各样的橡皮章印画时,她却蘸着各种油泥做起来指纹画,每当妈妈来接她时,她每次扮演各种小动物,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不管她当什么,她妈妈都会和她一起扮演。
从乔嘉和她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心和宽容,当乔嘉明显地表现出和和同伴不同的行为时,妈妈没有遏制孩子的言行举止,而是为乔嘉提供了一种自由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如果她不参与孩子的创造过程,而要求孩子按照和同伴一样的发展来发展,那么,我们就看不到吴放老师笔下灵动的乔嘉了。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强调按规则来做事,常常会忽略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任其发展。
吴放老师教会我们“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为我们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于想象的美好世界”。
在第7封信中,吴放老师谈到了幼儿园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于我当前所加入的阅读课题想关联,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阅读,前提是要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都说“习惯成自然”,当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孩子就会主动地读,并真正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
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处处流露出作者那颗博大的爱心以及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她具有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童心篇的信笺中,每一封都展现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
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对盲童和肢残孩子的教育和照顾,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吴教授的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瑞秋和盖儿),想必对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
但信笺里透露出的她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博爱和宽容,我仿佛真实地看见了瑞秋和盖儿的那份乐观和自信: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我感受到两位残疾儿童性格的阳光和灿烂,他们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我佩服吴教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与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而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
任何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的身影,有困难自己解决、有机会积极争取,培养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吴教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吗?每每读到这里便想起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品德叫高贵,有一种精神叫品德。
吴教授具备了!我们作为教师,爱孩子就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品德。
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能有“坏孩子”这个概念。
只有从内心热爱孩子,以诚相待,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范文
Mistakes occur in the details, and success depends on the system.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范文在一次午餐后的自由谈话中,我无意间听到孩子说:“我喜欢__老师!”真是童言无际,__x老师在带他们活动,而他们不是说喜欢__x,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显然,孩子们心理不是很喜欢自己班的老师。
我感到奇怪:那位老师对孩子们真象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可谓尽心尽力,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教育机会,她组织的活动都是有条不紊。
而孩子们心理却不是很喜欢她呢?于是,我在办公室与同行商讨,有的说:“孩子们喜欢年轻的老师,我班孩子也是这样”。
也有的说:因为她严肃,经常在纠正不良习惯,我也是这样,我班孩子也不喜欢我……对同行的解释我疑惑。
学习了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我豁然开朗。
吴放老师在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
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
是啊!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应该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度”。
吴放老师在信中说:“更重要的是,‘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和蔼可亲’和‘严肃’的教师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与‘民主型’教师的特点是不谋而合的。
也许,做一个民主型的教师正是你所希望与追求的目标?”看来,只有‘民主型’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喜欢。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吴放老师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
我也觉得这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
读吴放老师《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
读吴放老师《和孩子一起跳舞》有感今年暑假结束时,学校发了《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让我们在假期抽时间阅读。
其实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却一直没机会拜读,这次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们的机会,可以利用暑假休息之余来细细翻阅这本书。
翻开书的扉页,在目录中发现,吴放老师是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7个部分来记录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想法、意见。
这些都对我们一线的幼教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学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在50封信的第二十八封信中记录的是一个叫爱文的孩子,一开始的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遇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不会屈服。
通过老师的耐心和有效的引导方法后,孩子在一点点的进步。
其实类似爱文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接触的也很多的。
他们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老师也经常对他们摇头、叹气。
比如,我们班上的小健,他是我们班的“调皮王”,每次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
不管我和他说什么“好听”的话,安慰他,和他讲道理。
他都听不进去,总是撅着个嘴巴,好像没人能够劝的动他,时间长了我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通过对这封信的阅读,我发现吴放老师却是从孩子的发展角度,观察孩子的行为。
并且在真正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帮助他们克服任性的有效方法。
这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稍微放下一些老师的架子,认真地听听孩子的话,努力地去理解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增加一些灵活性,孩子们会很快乐,我们做老师的也会感到愉快,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就是我们欢乐的源泉。
相信用爱,我们的孩子会更健康活泼!。
我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
我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成书背景] 笔者——吴放旅居美国二十余年,1996年第一次回国,应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史慧中老师的邀请,与中国的幼教同行进行了座谈,并为《幼儿教育研究》杂志写了第一篇文稿,从此打开了为国内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专业刊物与电台撰稿的大门。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收集了笔者自1999年以来为北京的《学前教育》、山东的《幼教园地》以及《父母必读》等杂志上写的50篇文章。
《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 2006年2月第一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内容摘要]《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大致分成了“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
”“童心篇”记述的是笔者通过对班上孩子们的观察而得到的一些感悟……[简要评价]《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次次反思,将高层建瓴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笔者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虽然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为了孩子的发展。
当读到第三、第四封信时,感动笔者长期的细腻观察、真正的因人施教,游走于质朴清新的笔触,让我看到了笔者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理念……[名言选萃]◆“兴趣”是我们行为开始和持续不断延续下去的动力;“需要”则是促使我们竭尽全力向更高目标努力的前提。
◆智能的多元性并不是为了方便老师对孩子进行分类教育,而是为了藉此来了解孩子,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
◆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中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很有限。
参与幼儿的阅读,并随时给予指导《和孩子一起跳舞》读书心得
参与幼儿的阅读,并随时给予指导《和孩子一起跳舞》读书心得太仓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吴燕,《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这本书是旅美幼教专家吴放老师撰写的。
全书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一线幼教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不仅可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更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益处,可以慢慢形成专业习惯,学会从身边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幼儿园是为小学做准备的前期阶段,其中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能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做准备。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
其中对早期阅读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谈到:“幼儿期阅读应当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教师可以致力去优化这个过程,但早期阅读能力的形成还要待每一个孩子自己具备了那些条件之后才能达到。
”这让我们明白不能强迫孩子去阅读,但我们应该充分的鼓励孩子阅读,并且养成爱读的习惯。
这让我记起了我们班的阅读区,孩子们都会把自己家中喜欢的图书带来,放在区角中,饭后活动的间歇,有的孩子就喜欢往阅读区跑。
但是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一本书翻几页就合上了,或者就拉着老师讲,阅读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正确指导。
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幼儿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帮助幼儿成功的进行阅读活动。
我是这么做的:1.参与幼儿的阅读,并随时给予指导。
如:为幼儿朗读图书时,边讲边向幼儿示范看书、翻书的正确方法。
及时鼓励认真看书的幼儿,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启发幼儿思考。
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应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种积极的活动。
如:阅读故事《爷爷总是有办法》。
在讲述过程中,我会问孩子,为什么说爷爷有办法?爷爷是怎么帮助约瑟的?等等。
让孩子们在思考理解故事的内容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我还会启发孩子们为故事续编结尾,或者是给故事起名,我觉得这些都是启发幼儿思考的好方法。
读《与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有感
读《与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有感读《与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有感暑假里看了吴放老师一书《和孩子一起跳舞》,书中的50篇文章按照内容大致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
书中收集的文章记述了吴放老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并以一个个故事和一次次反思的形式呈现。
读了之后感觉轻松有趣,很受启迪。
特别是《教学篇》中的“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区角活动”这一章节,书中先抛出一个问题:教师如何将区角活动与教学活动中的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然后先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剖析,首先做好主题策划、开展综合教学。
其次通过一个个的教学主题,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集合起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和游戏活动进行同化和顺应,触类旁听,在学习的迁移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再者,在迁移的过程中,结合主题要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设置合适的区域,提供相应的区域材料。
以下,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依据主题有效整合区域内容区域活动的内容应主要源自主题活动,成为主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区域活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实现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者的有效结合,给孩子创造多种表达的途径,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中国娃”主题中,我们事先把中国地图、四大发明、名胜古迹等有关的图片布置在科学角、搭建区的墙面上,幼儿在抬头之余,就不自觉的对图画进行观察、讨论。
在集体活动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达到活动目标,孩子们对祖国的地大物博,文化精深有了很深的印象,中国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又如在《中国功夫》活动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这首歌意犹味尽,听到音乐响起,就自然地摆起动作,所以在小组活动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音乐,鼓励幼儿进一步进行动作的创编。
让所有的孩子都体验成功——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让所有的孩子都体验成功——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拿起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书时,让我产生了许多好奇,和孩子一起跳舞?如何与孩子一起跳舞?作者通过怎样的视角来告诉我们有关幼儿教育的道理?带着很多的疑问我翻开了此书。
这本书的作者吴放,来自北京。
旅居美国二十余年,珍爱小生命,常以养花种草为休闲,以跋山露营为锻炼,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天人合一为人生追求之最高境界。
此书作者采用了书信的格式,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详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很多幼儿教育的故事,带我们走进了真实的情境当中,留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其中第23封信“让所有的孩子都体验成功”这篇书信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也使我想起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文中作者通过一个小朋友玩瓶盖游戏的案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设置难易程度适合于他的游戏,给他提供适合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我联想到了自己设计执教的小班艺术活动《好吃的冰淇淋》。
《好吃的冰淇淋》这个活动是在《快乐的夏天》主题活动里的。
对小班孩子们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冰淇淋,他们吃的多,感受肯定也很多。
但是如何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一种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活动的艺术性呢?在原来的设计里是让孩子来画冰淇淋的,我觉得可能技能上的要求偏多,而艺术性和快乐体现的不够。
于是我就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既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又突出艺术活动的艺术性、审美性。
所以我就想到了能不能运用多种材料,并适当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激发幼儿制作冰淇淋的兴趣,让他们在玩玩做做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感受,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那么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到孩子们之间的水平差异,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作品,体验到成功。
于是,我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材料,让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来自由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活动。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Anyone who wants to achieve excellent results should cherish and manage their time with extreme cau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
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
“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念书心得
心得体会栏目推荐链接:
心得体会的范文汇总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第一要尊重家长。比如,小孩刚来小班,家长不安心的心理也是不免的,也是能够明白得的,这时,他们会利用各类事件偷偷来观看小孩和教师,假设他老是看见教师板着脸,对小孩的态度不够温柔或亲切的话,产生误解是理所固然的了。那么作为教师,你就必需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什么缘故有时候教师是需要严肃的,教师的严肃并非能代表教师就不喜爱小孩了,也能够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小孩进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预备,沟通也就容易多好,他说:咱们不是总要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想一想看,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流无阻,关键确实是要保证它各部份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相当于咱们说的平等关系。没有那个大体条件,“水”就会窝在低洼的地址,弄不行还会造成“洪水患害”呢!不错,咱们是教师,其实家长也是教师,咱们在对家长表达你的教育意见的时候,不妨也耐心听听家长们教育小孩的意见,有时候或许会让咱们豁然爽朗。
第三,教师对家长要报喜也报忧。正像吴放教师说的,很多时候,小孩们有了问题,咱们的教师专门快就会想到要“找家长”。其实,若是小孩有了点滴的进步或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咱们的教师马上利用各类通信工具告知家长,或小孩的什么有趣的情形,久而久之,家长们会超级乐意接到教师的或信息,那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也就简单了,相反,常常告状,家长就会怕看到信息,配合的踊跃性会大大降低。
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这本《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书真的是一本好书。
作者吴放给我们的幼儿教师提出了很多在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细细品味,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思索的地方。
作者在第十一封信中写到: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
的确,幼儿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
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2-6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新的火花了。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幼儿期,我们主要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因此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它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萌发幼儿的创造性。
在美术活动中更是如此,我们不应该以枯燥的要求让孩子掌握多少技能,不能过于强调技巧的优劣,更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创造结果,而是要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创造中获得体验,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
比如我在指导幼儿进行美工操作时,我都加以肯定和鼓励。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稍加指导,让他们重新获得创造的热情。
在一次手工捏泥人的活动中,我给幼儿准备了一些废旧物,如纸、盖子、小棒、绒线、贴纸等,要求幼儿捏出人后再用这些来装饰。
强强先捏了一个小朋友:有眼睛(用小棒戳了两个洞)、有嘴巴(用指甲印了一个印子)、两根小棒当作小朋友的手,做完以后,他就坐在那儿不动了。
我问他:“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一个人吗?”强强摇摇头:“不是,他和他妈妈在一起。
”我又问:“那他妈妈呢?”他马上开始又捏起了“妈妈”,不同的是这位妈妈的头上梳了两条辫子,而且比刚才的小朋友高了(这说明他已经有大人和小孩之分了),头上还用瓶盖盖着,俨然一个帽子,但妈妈的两只手和小朋友一样张开着,我又问强强:“妈妈和宝宝在干什么呢?”他想了想,然后把妈妈的两只手弯起来,把她和宝宝的抱在了一起,一个母子情深的泥人做好了,强强指着泥人对我说:“老师,现在她们抱在一起,多亲热呀。
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作文
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读后感作文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能在适宜的时间介入,一直困扰着我。
带着这样的问题,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这本书,其中书中的第21封信,让我得到了一些收获。
首先,作者分析了幼儿游戏的几个特点。
如:游戏是幼儿内在动机所引起的活动,游戏不受外来规那么所约束,游戏是一种假象的活动,游戏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幼儿的这些特点是要告诉老师游戏的内容要是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游戏规那么,规那么可以是灵活多变的,角色游戏就是开展一些模仿的游戏活动,游戏中幼儿只要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满足了内心的需要,就可以了。
了解了幼儿的这些游戏的特点,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设计游戏。
此外,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的直接指导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不是指导,而是在游戏前教师要进展大量的工作来辅助和辅导幼儿。
其次,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些角色游戏的指导原那么。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经历来充实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让幼儿从故事中获得无法亲身到的体验,还可以带幼儿去远足、参观社区等,这样的活动扩大幼儿的生活经历,为幼儿进展角色游戏提供许多素材,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回忆描述自己生活经历的时机,让现实与幼儿的游戏更加的贴近。
2.教师可以作为玩伴来参与幼儿的游戏。
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一个是自言自语,二是在情景中提问题。
作者用两个简单的实例介绍了两种方法的运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这些方法能够很好的对幼儿的游戏情况进展“间接的指导”。
3.教师要注意帮助幼儿记录与角色游戏中的突出特点。
我们经常在游戏的讲评环节完成这一点,通常教师在讲评环节针对游戏中出现的情况用语言来总结,有的是幼儿说,有的是老师来说,以直白说的形式来提炼幼儿的经历。
但书中的作法那么不同,它介绍的记录方法有录像、拍照、录音、笔录对话等等。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 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最近,我跟孩子一起读书,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水到渠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水到渠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暑假中读了吴放著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读起来比较轻松,百读不厌,也让我深受启发。
该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共50封信。
其中第7封信: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谈到了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读完整封信,我不由得想到了在班级里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
每个孩子从自己家里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固定在每周五下午进行图书漂流,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图书带回家,并通过信息请家长利用双休日陪孩子一起阅读,并将阅读后的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
周一早上再将图书带回幼儿园,就完成了一次“旅行”。
我们还在图书角的墙面上布置了“我们的约定”,督促孩子遵守阅读常规。
自从开展了这个活动,每天早上来园后自愿去看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已成为一幅美丽的画卷。
读完信后,我不由得反思,通过“图书漂流”活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提高了,但是他们阅读的技能是否也随之提高了,他们看书时是不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是不是一页页从前往后翻。
他们带回去的这本书中的故事是不是看懂了。
由于不可能每天活动时都去注意看书的这些孩子,因此不能对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做对心里有数,我们好像把阅读的任务都交给了家长,我们老师没有特别下功夫去培养。
我们应该让阅读活动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午饭后休息的时间或者离园前的谈话时间,让孩子来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图书,给同伴将故事。
同时老师可以观察其阅读方式是否正确,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外对于孩子带来的图书,我们老师也要做一些筛选,选择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图书。
让图书漂流活动真正体现价值,不仅丰富孩子的知识面,也能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知识因传播而美丽,一本书虽然在孩子手中漂流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却可以让他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在幼儿园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把它借回来,平时有空就看,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等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
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颇深!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
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我觉得,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
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幼儿教师、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应当做的,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今天,我们面对多种教育理论,面对多样的课程的模式,必须从本地本园本班的现状出发,融合相关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
《和孩子一起跳舞》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使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对照和学习的好书。
文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机智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而她在文中不时流露的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苦心,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的。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其中一篇《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我反复读了几遍,这一篇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蔼可亲”和“严肃”用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了“‘和蔼
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之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同行中存在许多教学风格大相径庭,但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有着独立自主、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等共同的优秀品质。
“家园沟通篇”对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多。
在老师保持与家长平等关系时还要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要坚持这个原则最忌讳的是老师以教育专家自居,或是在与家长交谈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里面的感觉很简单。
打个比方:我们总是在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通无阻,关键就是保证它各部分的低洼,弄不好会造成“洪水灾害”呢!所以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只要让人一听就懂才能达到沟通目的。
此外,我们做老师的不但要会说,而且还要会倾听,并能够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事物。
只有这样做了,“水”——也就是教育信息——才能双向流动。
和家长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还有一点犹为重要,那就是对家长报喜也报忧。
很多时候孩子有了问题很快就想到“找家长”,但孩子有了进步或成绩我们是不是也要以同样的速度向家长传达呢?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我们也是家长,如果孩子的老师不时的通过打电话等形式来告诉孩子在幼儿园的点滴进步,甚至只是偶尔告诉我们孩子的一句笑话或一点顽皮,我们就会常常盼望听到从老师那儿来的消息,老师若有什么需要家长帮助的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
所以报喜也报忧才能使家长们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心思和他们一样,是盼望孩子成长,欣赏孩子进步的。
俗话说的好,要是大家都会换位思考那该多好,学会换位思考能解决许多的问题,假如老师和家长的位置换一下,你会怎么考虑,你会怎么想,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家园合作是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既可以从老师这里了解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而老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孩子的有效信息,并且也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我觉得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关
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孩子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