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说明生产力发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这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吧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精神财富,这说明,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学会生存》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总结,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制约教育的内容、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决定教育的规模。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康德的言论。

在教育中坚持不凌节而施,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提出的。

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这反映了人的: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

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环境对个体发展有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影响,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

皮亚杰将个体是知识发展划分的阶段有: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

下列不属于美国民主主义教育目标的是:发展认识能力。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节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属于政治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现代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到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启蒙教练,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作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身心健康权、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勾画蓝图,把教育目标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者三个特征是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教学大纲。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教学大纲。

在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在:以上课为主。

课程目标的一句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前言、附录、内容标准。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 年教师招聘教育学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 A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2.学校教育产生于( A )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 现代3.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 D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4.“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A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5.( C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6.教育学就是研究( C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 7.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D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 、孔子 8.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B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 克里特9.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10.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B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1.被人们看作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的著作是( D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2.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 世纪( C )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13.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 、韩非子14.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A )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15.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C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齐 16.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D )。

教育学测试答案

教育学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组织形式之间的矛盾 2.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夸美纽斯 3.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洛克 4.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5.《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其作者是() A.凯洛夫 B.克鲁普斯卡娅 C.杨贤江 D.恩格斯 6.()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8.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 A.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9.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A.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B.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对美学的学习 10.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上课 B.教学 C.智育 D.教育 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2.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教育机智 13.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课程理论 14.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从()开始的。 A.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B.五四以后 C.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D.废科举,兴学校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导入:人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一个既定的目标。目标就像上帝之手一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2、主体的自觉自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以高考为例)。因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及特点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不仅规定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致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2)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 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政治倾向 B、规定了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中国古代:亲王贵胄接受教育,平民所受教育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为官,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倡导儒学,儒学为主流。《管子》帝王之术 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 洋务运动:西学中用,维持清政府饿统治。 五四文化运动: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提高全民素质,唤起国人的觉悟。 中国现代: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教育目的的确定实质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教育的本质到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说明生产力发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这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吧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精神财富,这说明,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学会生存》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总结,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制约教育的内容、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决定教育的规模。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 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康德的言论。 在教育中坚持不凌节而施,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提出的。 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这反映了人的: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 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环境对个体发展有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影响,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 皮亚杰将个体是知识发展划分的阶段有: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 下列不属于美国民主主义教育目标的是:发展认识能力。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节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属于政治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现代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到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启蒙教练,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滞后性。作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身心健康权、隐私权与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 在课程设置上,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勾画蓝图,把教育目标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者三个特征是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教学大纲。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附答案)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选择作用 C.激励作用 D.定位作用 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方向 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 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教育学教育目的 题库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3.辨析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2.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31.材料分析题: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

1 课程教学论 答案

1、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A、实证主义 B、泰罗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参见教材P149。 2、教学目标中要包括“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等,这在本质上是受()支配的。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普遍主义”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能观察到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出之“行为目标”的经典著作《准备教学目标》。“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 参见教材P152。 3、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的一个范例。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4、“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梅杰认为典型的“行为目标”应该这样陈述:“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 参见教材P152。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艾斯纳 D、斯腾豪斯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行为目标”取向的一个范例。 参见教材P154。

教育简答题

简答题精选 1教育功能有哪些分类?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分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哪些特点? (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 -。 3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简述生产力水平与教育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若教育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第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方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简述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 (4)重点突破策略。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 (2)环境 (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7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贵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8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而?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这说的是()。 A.教学目的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控制作用 B.制约作用 C.促进作用 D.指导意义 3.标志着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指()。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继续教育 D.加强高等教育 5.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与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的是()。 A.教育方针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目的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 A.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7.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8.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9.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方针除了教育目的所包含的内容之外,还含有()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A.为谁培养人 B.怎样培养人 C.培养什么人 D.教学目标 10.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功能不包括()。 A.定向功能 B.调节功能 C.决定功能 D.评价功能 11.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社会价值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语文课程名称确定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什么,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学生思考:语文这个词可以怎样理解?尽量创造一种宽松、畅所欲言的气氛,组内交流后,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习题

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制定者的哲学观念 B.制定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者的理想人格 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说明() A.国家的教育目的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 B.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没有影响 C.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D.教育改革的实践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B.个人在体力上的充分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D.个人的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11.“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规定的教育目的。 A.壬演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1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1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体现了()的观点。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完整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郓城县唐庙乡中心校教师:王桂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40~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想一下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指名学生上讲台上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6:8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1小时行驶4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1 5 路程(千米) 4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

(完整版)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

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学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 A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 )教育阶段。 A、古代 B、原始 C、近 代 D、现代 3.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 D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4.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A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5. ( C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A、印度 B、埃及 C、雅 典 D、斯巴达 6.教育学就是研究( C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A、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D、教育方针和教育事实7.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D )。 A、孟子 B、荀子 C、墨 子 D、孔子 8.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B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9.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10.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B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1.被人们看作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的著作是( D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2.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 C )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 2 :16; 4 :32;16 :2;32 :4; 16 :32;2 :4;32 :16;4 :2。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 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 随学随练: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40:2和60:3 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习题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习题 1.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 A.导向 B.评价 C.激励 D.指导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制定者的哲学观念 B.制定者的人性假设 C.制定者的理想人格 D.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说明() A.国家的教育目的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 B.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没有影响 C.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D.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决定的。 A.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B.社会生产力 C.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D.政治经济制度 6.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7.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 A.新课程改革 B.素质教育 C.教育的国际化 1 / 9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 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 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新课讲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

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4)师生共同小结: 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分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把比化为整数比再化简。 【课堂作业】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8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