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底子道理概论第一章习题第一章 1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开展的科学B 科学的世界不雅和方法论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不雅和方法论D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不雅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底子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底子问题C 全部哲学的底子问题D 一局部哲学的底子问题3、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底子派别是〔 b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和不成知论D 一元论和二元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呈现了〔 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成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不雅与唯心史不雅的对立5、唯物主义世界不雅的基石是〔 a 〕A 物质范畴B 实践范畴C 运动范畴D 意识范畴6、划分唯物史不雅和唯心史不雅的按照是〔 c 〕A 是否成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 是否成认阶级斗争C 是否成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是否成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 一般和个此外关系界定的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物质运动的客不雅性和时空的主不雅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9、“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A 旧唯物主义是行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不雅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0、“安不忘危〞这句名言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A 矛盾双方在必然条件下可以彼此转化B 矛盾既有遍及性又具有特殊性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鞭策事物开展D 事物开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事物开展的动力是〔b〕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1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局部质变是指〔a〕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 事物性质的底子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开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认之否认规律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1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儿歌:“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马哲1-4章题目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A.工人罢工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C. 工人起义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实事求是C. 阶级性D. 科学性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C. 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 圣西门B. 傅立叶C. 欧文D. 费希特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大一马哲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大一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和本质是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2、物质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3、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A、共性和个性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C、整体和部分关系D、一般和个别关系E、本质和现象关系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A、冰——水——汽B、光微粒说——光波动说——光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5、运动和静止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关系B、普遍和特殊关系C、质和量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E、内容和形式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7、世界统一性在于A、它矛盾性B、它可知性C、它物质性D、它存在性E、它规律性8、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因为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运动C、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10、意识是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产物C、人类特有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主观映象E、人脑机能和属性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尊重客观规律B、通过实践C、超脱客观规律制约D、不讲任何条件E、掌握必要物质手段12、发展实质是A、事物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D、量变E、过程13、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14、矛盾范畴所包含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E、共性和个性15、事物发展方向、趋势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方向转化E、向矛盾调和方向转化16、矛盾问题精髓是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问题C、矛盾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关系问题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问题17、量和事物关系是A、直接同一B、并不是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量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D、在一定限度内,量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根本变化E、量对事物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18、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A、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环节D、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19、共性和个性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表现为A、量变就是质变B、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21、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22、列宁物质定义理论意义是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承认相对静止意义在于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条件B、是认识事物惟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前提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物质关系是A、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B、形式和内容关系C、一般和个别关系D、整体和局部关系E、不可分离关系25、意识是社会产物,是指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C、意识是社会基础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E、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26、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D、消除矛盾双方对立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前提B、促使事物灭亡C、促使矛盾激化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发展E、规定事物转化可能和发展趋势28、唯物辩证法所讲矛盾是指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矛盾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矛盾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自相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属性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事物本质联系B、事物必然联系C、事物稳定联系D、客观E、事物本身固有30、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二、辨析题:1、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B. 世界的本质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4.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8.“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2.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 A)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唯意志论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A 唯心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二元论D 辩证唯物主义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D)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 B)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7、发展的实质的是(D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A 普遍有效性B 客观规律性C 主体能动性D 直接现实性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1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词源⾃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全C.关于⾃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们常说“⼼想事成”,这⼀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形⽽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主张,“宇宙便是吾⼼,吾⼼便是宇宙”。
这⼀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形⽽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性,精神第⼆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的“上帝观”发⽣了变化,有⼈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种终极关切,它是⼀种⼈⼼内在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2、3 )。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3 )。
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⑷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2、4 )。
⑴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⑵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⑷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1、2、3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哲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一)第一部分1、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意识的形成是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最终直接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3、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
这说明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5、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6、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7、语言的产生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9、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12、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13、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性。
(√)14、量是事物的大小的规定性。
(×)15、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16、度是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8、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0、“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
大一马哲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是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3、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质和量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E、它的规律性8、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10、意识是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C、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机能和属性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尊重客观规律B、通过实践C、超脱客观规律的制约D、不讲任何条件E、掌握必要的物质手段12、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量变E、过程1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4、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E、共性和个性15、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E、向矛盾调和的方向转化1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17、量和事物的关系是A、直接同一B、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D、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的根本变化E、量对事物的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的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19、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A、量变就是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2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是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是认识事物的惟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是A、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E、不可分离的关系25、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指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C、意识是社会的基础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E、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2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D、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促使事物灭亡C、促使矛盾激化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E、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的矛盾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的自相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属性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必然联系C、事物的稳定联系D、客观的E、事物本身固有的30、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二、辨析题: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 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哲第一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A. 物质的观点B. 运动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发展的观点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 A )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D. 具体同一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 A )A.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B. 对规律的辩证否定C. 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 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BC)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
根据词源学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
哲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科学之大全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从思维出发B.从实践出发C.从统一性出发D.从物质出发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4.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1.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B)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二、不定项选择题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C)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B )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四、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哲概论课第一章练习题
概论课”练习题: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
A.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刘少奇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邓小平理论 D. 科学发展观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B.1840年以后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C.1919年以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4.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D.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5.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A.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B.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C. 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6.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B.哲学体系的建构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D.政策和策略的理论7.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瓦窑堡会议B.六届七中全会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8.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A.群众路线B.独立自主C.实事求是 D.统一战线9.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的是()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10.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A.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B.把公有制作为社会目标C.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 D.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C.精神运动时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7.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大意识具有主观性18.《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19.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20.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21.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22.“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2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是说:( )A.认识世界没有必要B.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C.实践无需认识指导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24.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说明:( )A.运动时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与静止时绝对对立的 (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D.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2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运动的C.实践的D.精神的27.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28.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29.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3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31.“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 )3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33.“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3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35.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 )3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决定论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7.“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3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机械决定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39.“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4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4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4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和斗争性45.“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6.事物的性质是由:(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4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49.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50.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51.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5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5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C.把握事物的度D.确定事物的量5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55.质与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B.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C.质与事物直接同一,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D.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56.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5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