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游褒禅山记》导学稿(学生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背诵课文第三段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
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1、诵读课文: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
为什么会“往往有得”?【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3、学习借鉴“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乃”“以”“其”“然”等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学习法第一课时一、课前讨论课前3分钟,学生起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对照解决学案第一、二题,讨论学案第三题。
第二题答案,以备学生质疑褒.()禅山始舍.()庐冢.()音谬.()有穴.()窈()然瑰.()怪无物相.()之长乐回深父.()胜.()道二、导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小石潭记》、高一我们学过《始得西山宴游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跟随这位大家的足迹去寻幽探秘一番。
三、课堂展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上台展示学案第四题(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的游踪是什么?(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3)作者此番游山的心得可以用原文中哪几句话概括?2、文意疏通,落实字词随机抽查4个小组,其他小组随机质疑辩论,老师点评补充。
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人朗读,一人疏通文意,口头讲述文言现象。
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第三题文言积累第二课时一、课前讨论:课前3分钟,学生起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对照解决学案上第三题二、复习检查投影出示,提问上节课所学1-4段内容三、讨论展示1、小组当堂讨论解决学案上第五题1-3小题思考题(1)第1段记了什么?作者在游玩时和一般游客有何不同?(2)对仆碑上文字的记叙,从结构上有何作用?(3)作者游洞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联系下文,说说将前洞与后洞作对比有什么作用?2、学生讨论解决学案上第五题4-5小题思考题(1)在这一段里,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今人为什么达不到?用文中语句回答。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课题 10 游褒禅山记(学生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第3段。
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4、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任务:1、了解作品;2、了解作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找出疑难问题。
二、预习自测:1、填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与、、、、、、并称“唐宋八大家”。
被誉为是“”。
2、完成《阳光课堂》课前预习(一)(二)(五)(六)(七)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我的疑问是。
教学案:一、检查预习案二、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各小组长把本组理解不了的字词句做上记号。
三、各小组相互质疑,相互释疑。
巩固案:一、完成《阳光课堂》上的P45课前新知预习(四)第二课时预习案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在下图上标出作者此次游览的景点,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华山洞教学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二、学习第一、二段:(1)点学生读一、二段。
(2)请学生上讲台,画预习案上的景点方位图。
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⑶第2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出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由第二段的游览经历得出第三段的什么观点?(4)思考: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自学叙议融合,因事用笔的文学创作手法。
3、厘清思路,诵读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控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自学融合语境琢磨语言。
掌控关键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自学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领悟到人生哲理,整体表现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科学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作宰相期间,大兴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攻击,但仍然立场坚定,宣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变法失败后,被迫辞去相位。
随后几度复出,又几度辞官。
晚年隐居钟山。
就像课文里所说“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关于“记”就是一种文体,存有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亲见、所言、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就是把握住山川风物的特点,整体表现山水之美,抒写作者的感情。
通常以记居多,以感辅以。
奏记:下官言事于上级用奏记,例如《后汉书》陶谦奏请载于朱隽。
这就是汉魏时代的一种公文,后世亦存有延用。
杂记:记述杂项的笔记;零散的笔记;写下风景、琐事、观后感等的一种文体。
3、写作背景:见《全优设计》4、文学常识:褒禅山坐落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美艳。
主要景点就是“一寺二洞”。
前洞存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褒禅山坐落于含山县城东北处为7.5公里,旧名花山。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小纸张).doc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作者缘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对作者提出的“力、物、志”三者的关系有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中学习作者的“深思慎取” 精神。
【学习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缘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学习法【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坪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U)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真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郸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 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 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2.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生版

新安职高综合部、艺术部语文导学案设计人:王银凤审议人:语文教研组总共2课时课题: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梳理课文内容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流程】一、激情导入:二、自主研读:1、【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晚年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其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于神宗时期所实行的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知识链接】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是一篇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
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游程、游观、游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核心要素3、自主检测:【重点字词】梵()语坟冢()华()山谬()误窈窕()既往不咎()瑰()怪仆()倒朴()刀圭()玉三、合作探究: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___________。
明确:提问: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屮第一、二段的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方法】朗诵、小组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描写山水的“记”文,它们冇什么特点。
二、了解作者王安石以及创作背景1.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任宰和,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散文雄健di肖拔,被推为“唐宋八犬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年(时王安石34岁)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小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庐冢()谬论(• • • •)仆道(•)梵语(窈然()咎由自取()塊怪(• • •)罕至()胜道(懈怠()圭()四、读准句读,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4、冇怠而欲出者5、则或咎其欲出者6、而余亦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也五、结合课下注解,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交流,翻译第一二段,并找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和疑难的字词句,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
探究案一、重点词语(1)实词一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火尚足以明也■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Z• • • •(2)虚词“其”字的用法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独其为文犹可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也以其求思Z深而无不在也二、思考与讨论,把握文章内容以故其后名Z曰褒禅■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往往有得■距其院东五里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亦悔其随Z而不得极夫游Z乐其孰能讥Z乎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Z兀其兀”“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自主合作学习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的翻译。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学习法〖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记。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二、简介作者及课(详见《世纪金榜》)〖学习过程〗一、学生朗读课文课,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3、盖音谬()也4、有穴窈()然5、则或咎()其欲出者6、无物以相()之7、何可胜()道也哉8、王回深父()(二).掌握下列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大王见臣列观()⑵此余之所得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三)、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②有泉侧出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⑦常在于险远。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解决疑难句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2、作者发了哪些议论?3、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后一点呢?4、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5、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褒.禅山()始舍.于其址()庐冢.()仆.道()有穴.()窈.然()好.游者()怠.而欲出者()咎.其欲出者()夫.夷以近()瑰.怪()无物以相.之()胜.道()王回深父.()【情境导入】补全诗句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2、,观海则意溢于海。
【自主学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⑴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其文漫灭..⑷独其为文犹可识.⑸其下平旷..⑹有穴窈然..⑺则或咎.其欲出者⑻夫夷.以近⑼无物以相.之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一词多义⑴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道.芷阳间行④传道.授业解惑⑤于是废先王之道.⑥策之不以其道.⑵文:①其文.漫灭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③文.过饰非⑶得:①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此余之所得.也③往往有得.④未得.与项羽相见⑷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②非常之观.⑸胜:①何可胜.道也哉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3、词类活用⑴始舍.於其址⑵名.之曰“褒禅”。
⑶有泉侧.出⑷问其深.⑸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⑹而其见.愈奇⑺则其至.又加少矣⑻火尚足以明.也⑼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⑽常在於险远..⑾后世之谬.其传4、解释下列加点虚词⑴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良乃.入,具告沛公④质于齐,兵乃.出⑵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吴广以为然.③有穴窈然.④然.视其左右⑶其:①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既其.出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而余亦悔其.随之⑷相:①无物以相.之②悔相.道之不察也③儿已薄禄相.④及时相.遣归⑸而: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古今异义⑴非常之观古义:;今义:副词,十分,很..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另提一事⑵至于..古义:;今义:基数词,国庆节⑶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就⑷于是..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高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3、背诵名句名段,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
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
学习方法: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5课时(3+2)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一、自主学习:1、填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被誉为是“”。
(2)游记类文章的特点。
2、给下边的字注音:谬()穴()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我的疑问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方法:1、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学习,教师巡查。
2、结合注解先进行逐段的准确口译,发现并标注各段文言的具体现象,之后进行分类整理。
合作探究:一、细读课文,小组交流完成。
1、整理本文实词的一词多义:2、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3、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4、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二、结合本文,归纳整理虚词“其”和“以”的用法,并写出相应的例句。
“其”字用法归类1、“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句,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人”。
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XXX《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一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XXX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然段。
3.情感研究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研究“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研究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研究过一篇XXX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XXX(1021--1086),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
XXX时,曾奉行变法,后因守旧派否决失利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XXX,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
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请生回想初中进修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文有甚么特性?初中进修过的游记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大概做到声音嘹亮,句子流利.2.读准以下字音:褒________庐________窈________怠________圭________父________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________,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________,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________,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页眉内容导学案《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使用日期2012年12月10日主备人:季秀琴校对人:牟叆娜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2通读课文,把握课文思路。
重难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不多但风格高峻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2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3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预习过关1读准字音。
有穴窈然()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2读准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3划分课文层次,归纳大意。
课堂展示一、学习第一、二段.(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展示)1解释加点词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独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不出,火且尽。
2活用词3 古今异义词4特殊句式课堂探究:1第一段为什么提及仆碑上的文字?2第二段写游洞经过时,用了哪些对比?作用是什么?作业:翻译一二段,归纳“其”字、“以”字意义及用法。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自主学习
继续自主尝试翻译理解课文
5
圈点勾画课文注释,自行理解疏通文句,标注疑难词句。
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词句方面的问题。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适当提醒和点拨。
3
合作交流
文言知识自主发现与归纳
25
1、各自把自己理解方面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帮助解决,并提醒其他同学一些重要的词句理解。小组长汇总小组无法解决的词句疑难。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预设问题情景3
……
课堂检测设计
见“导学过程”预设
导学过程预设
序号
导学进程
学习任务
时间配置
学生活动与学法指导
教师活动与方法预设
备注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游褒禅山记》
5
1、了解王安石;
2、掌握游记问题
1、有关王安石的知识
2、回忆所学过的游记文章,熟悉游记文体特点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8226;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精选文档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设计《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 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 )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游褒禅山记》【课题】《游褒禅山记》(粤教版语文必修5第17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阅读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词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2、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4、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二)检查预习情况:(1)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其址②有泉侧出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⑦常在于险远。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②③④⑤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读课文,正音2、理清课文结构顺序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第一层(第一段):第二层(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三、四段):第一层(第三段):第二层(第四段):第三部分(第五段): 3、理解文意,翻译课文(第1段)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2、3段)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1、研读第二段。
(1)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2)这一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①②③④作用:(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4)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研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②③④⑤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第二、三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读懂剩下的自然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小结: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
(《》。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四、课内文言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2. 何可胜道也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省略语)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译文: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五)介宾短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译文:(六)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今义: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七)一词多义[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译文: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
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
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