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修订稿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精选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精选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c9e47352d380eb63946d00.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四年级上册三单元3课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材料:10把钢尺、8个同样的瓶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课件、10根橡皮筋、4个长短不同的铁钉、鸡蛋纸框,4跟粗细不同的钢管、小鼓一个,泡沫碴一小块,音叉一个,有绳子的乒乓球一个、铁架台一个【教学过程】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二、声音强弱变化的研究1、我们在2课时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不对,那么声音的强弱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吧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4、这节课不光要让钢尺发出声音。
还要让他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36c8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c.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2. 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够分辨和描述不同特征的声音。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铃铛等)、音叉、声音接收器(如耳朵、录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介绍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声音的变化。
4. 总结: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6.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声音变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变化。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 利用直观的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声音的变化。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振动实验:让学生持有振动物体(如尺子),观察并描述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
2. 音叉实验:让学生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并听声音的变化。
3. 声音接收器实验:让学生使用耳朵或录音机作为声音接收器,观察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声音特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规律。
5. 综合应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等。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87ce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0.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振动的方式产生声音。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和辨别。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扬声器、声音接收器(如乒乓球)、测量工具(如尺子)、音调不同的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6. 总结: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声音的基本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提问学生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发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小学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c9f0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6.png)
小学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声音的变化》【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教学内容】《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经过本单元前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他们还知道了音叉并学会了怎样利用音叉等物体发出强和弱的声音但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弱、缺乏系统的认知等原因他们对声音的认知还很懵懂本节课“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变化的以及振动幅度、振动频率的含义对现阶段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2.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特别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仿真软件、自制等【课前准备】1.见学生时相互熟悉相互提问2.教学调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3.了解学生对乐器的认识4.教会学生使用平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有什么发现呢【生】声音和喷泉都有变化喷泉随着声音变【师】对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二、新知探究(一)声音的强弱(音量)1.提问【师】大家听听这2段声音(PPT)(播两段音量有明显区别的声音)谁来说说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生】有大、小的变化强、弱的变化......【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板书】强弱2.游戏【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生答名字】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生答】【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个最强个最弱【生答】......【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区分声音的强弱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发声的力度来控制声音的强弱3.实验探究一【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师】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PPT演示)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①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②击打音叉发出声音;【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敲击【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个部位呢【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③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④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师】A.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B.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师】现在开始实验!【生】分组实验4.交流分享【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生1】演示实验过程【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生答】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强大音量振动幅度弱小(二)声音的高低(音高)1.声音高低的认识【师】声音的变化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听!【教师弹仿真琴不唱】4321567【师】有位同学听出来了:个音高个音低【生答】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4321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板书】高音高低3.实验探究二【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小、粗细、长短【师】各小组讨论下猜猜击打同一组3个材料时声音高低会有变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实验步骤:①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②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③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④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师】声音的高低光用耳朵来分辨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款APP软件帮助大家分辨声音的高低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学习“频率分析仪”使用方法【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PPT:温馨提示:A.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B.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C.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b526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4.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改变这些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水杯、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对这三个特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式,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和理解声音的变化?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声音变化的实验报告,要求有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8.板书(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这些特性。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10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 教学情境在教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1.实验情境: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c2c75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e.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进行实验:振动物体产生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进行实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三章: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性。
3.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进行实验:观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特性。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四章:声音的控制4.1 教学目标了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控制。
4.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进行实验:控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控制方法。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应用。
利用实验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第六章:声音的接收6.1 教学目标了解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接收。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25ed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8.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第一篇: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3课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材料:10把钢尺、8个同样的瓶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课件、10根橡皮筋、4个长短不同的铁钉、鸡蛋纸框,4跟粗细不同的钢管、小鼓一个,泡沫碴一小块,音叉一个,有绳子的乒乓球一个、铁架台一个【教学过程】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二、声音强弱变化的研究1、我们在2课时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不对,那么声音的强弱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吧?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4、这节课不光要让钢尺发出声音。
还要让他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
一起来看看黑板(出示幻灯片课件中实验任务)上面你们要做的任务。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67e0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f.png)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声音的变化引言: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可以通过听觉器官被人类和其他动物感知。
声音的特点和性质多种多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为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变化和其背后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一、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掌握声音的变化过程;3. 发展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导入:1. 通过播放不同声音(如钟声、鸟叫),让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声音的思考;2. 提问学生常见的声音来源,如手机铃声、汽车喇叭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三、探究:1. 学生小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a. 实验一:用不同类型的玻璃杯敲击得到不同音调的声音,观察声音的高低变化;b. 实验二:用吹气乐器,如口哨或笛子,调整口型和吹气力度,观察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声音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点的影响。
3. 学生小组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的结论。
四、合成:1. 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变化。
通过讨论引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决定声音高低和音量大小的因素。
2.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实物模型,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如乐器的制作和使用原理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和变化,如声音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速度比较等。
五、拓展:1. 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在其他媒质中的传播和变化;2. 要求学生用实验数据和图表来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六、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具有变化的特点。
声音的变化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通过这次科学探究,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七、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声音的影响,如温度、湿度以及声音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速度等;2. 学生可以研究音乐器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变化;3.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自然界中的声音变化现象,如雷声、动物叫声等,了解声音在生物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ad434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d.png)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
2. 教学难点:声音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声音的特征及其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特征的图片和视频。
3. 实践案例: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的振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演示:让学生将耳朵贴在音叉上,感受音叉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音色: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常见声音现象,运用声音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更多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环保问题,了解噪声污染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更多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ef3ed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c.png)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泡沫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区分并理解这三个特性。
4. 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教案附件:实验一:声音的产生材料:音叉、尺子、气球、泡沫步骤:1. 让学生用手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2. 将音叉放在泡沫上,观察泡沫的跳动。
3. 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材料:两部手机、一张桌子步骤:1. 将两部手机放在桌子上,相距一定距离。
2. 一部手机播放音乐,另一部手机放在音乐传播的方向上,观察是否能听到音乐。
3. 改变手机之间的距离,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实验三:音调的变化材料:尺子步骤:1. 将尺子伸出桌外,固定一端,用手拔动尺子,观察音调的变化。
2. 改变尺子的伸出长度,观察音调的变化。
实验四:响度的变化材料:气球步骤:1. 吹一个气球,用手挤压气球,观察响度的变化。
2. 改变挤压气球的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五:音色的变化材料: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步骤:1. 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
2. 让学生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六、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需要通过____传播。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854f6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b.png)
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杯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单、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看视频(手锣表演)2.提问:视频当中的音乐好听吗?老师也想演奏出这样每秒的音乐,大家能帮帮老师吗?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除了有远近之分,还有什么之分呢?那么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来一一探究。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分组实验1)(一)展示实验步骤1.视频展示实验步骤出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发现每一步的注意事项。
(1)将共鸣箱敞口一端朝向自己;(2)将钢尺放于共鸣箱之上,伸出箱沿10厘米;(3)左手将钢尺压紧,避免钢尺与共鸣箱碰撞;(4)轻轻拨动钢尺,待钢尺停止振动以后再次用更大的力度拨动钢尺。
(4)比较两次拨动钢尺以后钢尺振动的幅度和声音强弱,完成实验记录单。
(三)学生实验: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3.小组汇报4.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5篇]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de8d1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e.png)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5篇]第一篇:《声音的变化》说课稿通过对《声音的变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二)展开新课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
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3ba9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6.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3《声音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让学生知道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上,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三个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2.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的认知。
3.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发现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实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问题和实例分析中,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并发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等。
3.实例材料:生活中声音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用PPT呈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声音的这三个特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尺子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0b71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7.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来传播。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泡沫等。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对声音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究声音的变化。
4. 结果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变化规律。
5. 总结提升: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9.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掌握情况。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624f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2.png)
小学科学7声音的变化(教案)科目:小学科学年级:7课题:声音的变化教案概述:本节课将介绍声音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声音的传播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2. 掌握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3. 发展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2. 实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声音的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验证;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和材料:钟表、空瓶、玻璃杯、绳子、铃铛等;2. 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3. 教师准备PPT或展示板稿件。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录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Step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媒质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音有频率、强度和音调三个特性。
Step 3: 实验探究(15分钟)3.1 实验一:空气的传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空瓶、玻璃杯等器材完成实验。
学生们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填写观察记录表。
3.2 实验二:不同媒质的传声学生们继续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将铃铛悬挂在一条绳子上,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媒质(铁丝、绳子、木棍等),让铃铛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并记录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特点。
Step 4: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观察记录和实验数据,讨论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论,指导学生发现声音变化的规律。
Step 5: 小结(5分钟)通过展示板或PPT,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与学生一起复习掌握的知识点。
Step 6: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和观察记录,结合课堂讨论的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98ac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b.png)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水、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变化。
2. 讲授新课:(1)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 实验环节:(1)实验一:让学生用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2)实验二:让学生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三:让学生把水倒入不同的瓶子中,用筷子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4. 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基本概念、三个特征和传播条件。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通信、医学、工业等。
2. 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治噪声污染。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b064993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e.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的变化》教案 (2)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中的变化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他们在生活中对声音有过一定的体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知道影响它们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自主探究声音的变化规律。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布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变化吗?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特性的变化。
实验一:用尺子探究音调的变化;实验二:用气球和布料探究响度的变化;实验三:用音叉探究音色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
提问: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分别是什么?5.拓展(10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声音的变化发明新的产品?6.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特性的变化。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616ba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1.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
最早提出在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
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
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做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
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方式构建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内容】《声音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不仅仅是学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
四年级的学生很难用普通的观察方法来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他们更难理解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本课从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音乐喷泉切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有区别的、有变化的。
再借助教具、信息技术手段以及APP软件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理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两个概念,并知道他们与振动的关系,继而为声音如何传播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初步概念建成时期,也是为以后“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础的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期,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建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有形成正确的概念,也有益于锻炼他们形成一个高效的思维模式。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精品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7a8d50caaedd3382c4d32b.png)
教学计划课题声音的变化教学目的1、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材分析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难点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建立音高与振动频率的概念。
教具平板电脑、耳机、直尺教学过程一、研究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自学,反馈问题。
教师备课时针对学生提问进行整理和提炼。
课堂上交流讨论并总结。
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指导,以期提高问题质量。
二、研究音高与振动快慢的关系(1)建立音调高低的概念教师演奏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高低变化,并通过演奏音阶,使学生有直观清晰之经验,并能够比较准确地分辨出声音之间的高低区别。
(2)利用平板电脑上古筝、编钟、吉他等仿真乐器APP,为学生提供素材。
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观察每个钟、每根线的异同,倾听和对比它们发出的声音,并给他们表演和交流的机会。
板书总结仿真乐器的规律(大小、长短、粗细),然后给学生一个没有见过的素材(轻重):水杯琴,先让他们猜测,锻炼其推理和延伸能力;再通过实物演示,使他们从虚拟乐器中得到的知识回归到客观现实,得到真切的体验。
(3)提问:为何会有这样的规律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此时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声音的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的呢?声音由什么产生的呢?使学生从声音联想到其本质:“振动”。
再紧接着提问:物体发出高低音时,振动有什么不同呢?然后提供“粗细琴弦振动flash”,让他们去玩,并且观察和思考,得出“高音振动较快,低音振动较慢”的猜想。
(4)通过讨论以下三个问题:记录什么、如何记录、注意事项完成尺子实验的实验指导。
(5)实验后可通过生成“声音高低-振动快慢柱状图”的形式将实验结果和它们反映的规律直观化、可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
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3课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材料:10把钢尺、8个同样的瓶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课件、10根橡皮筋、4个长短不同的铁钉、鸡蛋纸框,4跟粗细不同的钢管、小
鼓一个,泡沫碴一小块,音叉一个,有绳子的乒乓球一个、铁架台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1、非常小声的问一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2、你听到老师说的么?
3、大声的问这个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4、学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师说:刚刚我说的声音小了你没听见,现在你说的声音也不够大,同学们没听见,你大声一点!
5、在刚刚这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有什么变化(大、小、强、弱)板书强弱
6、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用自己身体的部位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声带发声、手掌鼓掌)
二、声音强弱变化的研究
1、我们在2课时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不对,那么声音的强弱变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呢你们想知道吧
2、今天我再次给大家带来了研究的器具:钢尺
3、还记得怎样让钢尺发出声音么?
4、这节课不光要让钢尺发出声音。
还要让他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观察记录。
一起来看看黑板(出示幻灯片课件中实验任务)上面你们要做的任务。
让学生齐读
5、逐一分析实验任务的内容:怎样做到轻轻和用力拨动。
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是指什么。
注意倾听尺子发出声音的什么变化。
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这两次实验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拨动时怎样避免发出另外的尺子撞击桌面声音。
6、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老师指导
7、(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一)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板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8、(出示音叉)还记得我们用音叉振动发出声音么,怎样能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9、那音叉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刚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震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这个规律呢,我们来研究试试。
10、用吊绳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1、(出示小鼓)有没有同学再来使小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发音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变化的过程。
13、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强弱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量、音量单位分贝)
三、观察声音高低变化
1、敲击藏起来的装水量不同的啤酒瓶,同学们能听到了什么每个声音之间有变化么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高低变化)板书高、低
2、出示啤酒瓶。
解说啤酒瓶中装的水多少的区别。
这些瓶子敲击之后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你们猜测一下我刚刚是按什么顺序敲击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们来实践一下就知道了。
谁要来实践一下?
4、哪个瓶子声音高,哪些较高,较低,最低。
5、有同学能用他身体的部位给我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么?
四、声音高低变化的研究
1、声音强弱是由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那声音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那么爱好学习肯定也想知道
2、我们再用一个器具:橡皮筋来研究一下。
怎样使橡皮筋发声大家还记得吧。
3、怎样研究呢,看一下你们的实验任务(出示课件中橡皮筋实验任务)。
学生齐读任务
4、解说实验内容: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怎样控制,怎样控制振动幅度一致,注意橡皮筋振动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
5、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老师指导
6、(出示课件中实验记录表二)汇报交流实验记录结果。
(板书: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震动越慢声音越低)
7、小结:出示课件中声音高低变化的小结(板书音高、音高单位赫兹)
8、那么用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的知识,你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装有不同量水的瓶子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
五、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铁钉,同学们觉得敲打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么?
2、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
3、演示。
4、出示粗细不同的钢管,猜测一下哪个声音更高呢?
5、演示。
六、学生表达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