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40年来国内近代娼妓史研究述评

40年来国内近代娼妓史研究述评

肖晓飞专题述评摘要:近代妓女史的研究,既是中国近现代史也是妇女史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妓女史的研究可谓成果丰富,对娼妓、娼业、废娼、禁娼等方面作了深入探究,对于海外汉学著作的译介亦有推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文章从不同方面加以爬梳,并对现有研究作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娼妓;娼业;废娼;禁娼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4-0044-0840年来国内近代娼妓史研究述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娼妓的嬗变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论者谓妓女是最接近“体面社会”与其“非正常社团”的连接处的边缘群体,始终处在被社会抛弃的人群和社会的分界线上。

①诚然,娼妓是近代社会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并且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

故而,展开对近代娼妓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史学界研究亦发生了明显的“叙述转向”,妇女史研究也受到了影响,研究者的眼光从过去只关注上层、精英、主流叙事逐渐转移到底层、大众和边缘话语。

与此同时,社会性别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有力地推动了妇女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其中,有关近代妓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有关近代妓女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同时基于现有研究提出展望。

一、综合性研究国内有关近代妓女史的研究展开较早,但是综合性成果并不多见。

对于娼妓问题在建国以前便已有人论述,王书奴的《中国娼妓史》是民国时期较为系统的一部,然而由于时代原因,书中有关近代娼妓的描写较少。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有关娼妓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种空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有所改观。

进入80年代,社会史研究热潮特别是关于文化史、生活史的研究开始兴起,学术界对于娼妓这一边缘群体的研究才逐步展开。

孙国群的《旧上海娼妓秘史》是此时较早的一部著作,该书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解放以前上海娼妓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状况。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提高以及女性问题日益增多,使得学术界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不断加深。

尤其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颇丰。

这一现状得益于少数民族妇女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本身极具特色,使口述史研究各具特殊性,例如满族、苗族、蒙古族等。

研究者利用口述访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和社会生活等主题进行研究,其需要注意的问题、资料的收集、整理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虽然研究还存在一定程度地不足,但总体上有利于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发展。

标签: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访谈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这在国内外都早已有之。

在中国有《论语》,在国外则如《荷马史诗》等。

现代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开展。

它不仅因为个人史、社会史等微观史学的兴起而诞生,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访谈进行资料收集的研究比以往更方便。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研究者就已经对重要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使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口述史初具规模,开始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口述史学研究。

新世纪以来,口述历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1],其中比较有成就的当属抗战口述史、知青口述史以及女性主义口述史等[2]。

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女性问题日益增多。

而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则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思想传入后,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觉醒[3]。

英国保尔·汤普逊认为:“口述史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或许就是它对家庭史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

”这使得历史学家对家庭史的研究得以深入到家庭内部中去。

而妇女无疑是家庭當中各种关系的结点,对妇女的口述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4]。

尤其近20年来,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以李小江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为代表,还包括朱丹的《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宝贵敏的《额吉河——17位蒙古族妇女的口述历史》、卢小飞的《西藏的女儿——60年60人口述实录》、刘云,杨霞,张玉霞的《我们成长在那个年代——建國初期新疆各族妇女成长口述》、赵明湄的《80后摩梭女达布口述生活史》、定宜庄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杨恩洪的《藏族妇女口述史》、吕铁力的《生育人生》和张晓的《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等专著。

近年来徽州妇女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徽州妇女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徽州妇女史研究综述近年来,徽州妇女史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徽州妇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本文将就近年来徽州妇女史研究的进展和成果进行综述,探讨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徽州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对徽州妇女的传统角色和地位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祭祀活动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徽州妇女史研究逐渐深入到了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使得相关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刻。

在徽州妇女史研究领域中,近年来涌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以及学术会议等。

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徽州妇女史研究逐渐拓展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更广泛的领域。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和祭祀活动,学者们开始关注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参与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妇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地域特点。

这些研究使得徽州妇女史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史的话题,而是与中国社会史和经济史等相关领域联系起来,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和视野。

在徽州妇女史研究中,学者们开始注重对于妇女个体经历和生活故事的关注。

传统的妇女史研究多以宏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为主,很少关注到妇女个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采用口述史和生活史等方法,深入挖掘和记录徽州妇女的个人故事,使得这些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呈现。

这对于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徽州妇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些研究方法也为中国妇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徽州妇女史研究还为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地位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徽州妇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妇女地位的变迁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妇女史研究的兴起与当代史学

妇女史研究的兴起与当代史学
展 过 程 , 研 究 的 对 象 、 径 、 法 和 分 析 范 畴 等 方 面 都 取 得 了 很 大 的 进 步 , 时 也 存 在 途 方 同 在 着不足 . 待进 一步提 高。 有
关 键 词 妇 女 史 若 起 发 展 史 学 研 究 当代 作 者 裔 昭 申 , 海 师 范大 学 历 史 系 副 教 授 、 学 博 士 上 史
A H i o yo Wv ni h  ̄ r f t me nt e
Pr s e s of Har a v
“ .v l5, eBek a o Th ln p
域 , 富 了史 学 的 内 容 。 在 以 往 大 量 的历 史 丰
U n v r iy PT 8 t 9 4.n . i e s t  ̄ S I 9 4
著 作 中 . 雄 史 观 占有 统 治 地 位 。 在 多 数 史 英 学 家 笔 下 + 类 的文 明 史 只 是 一 部 男 性 精 英 人
妇 女 曾 经 是 长 期 被 历 史 遗 忘 的 社 会 角 色 , r历 史 叙 述 的 “ 语 者 ” 2 世 纪 6 成 失 。 0 0、 7 0年 代 , 着 西 方 女 性 主 义 运 动 和 理 论 的 发 随
的 恬 动 史 , 与 历 史 创 造 恬 动 的 广 大 妇 女 与 参
普 通 下 层 男 性 成 了 史 书 中 的 “ 席 者 ” 即 使 缺 。 是 在 对 这 些 英 雄 人 物 的 描 写 中 , 史 叙 述 的 历 题 材 也 十 分 狭 窄 , 富 多 彩 的 人 类 活 动 往 往 丰
的 历 史 。 妇 女 史 学 的 繁 荣 是 2 世 纪 后 期 0 史 学 研 究 取 得 的 最 突 出 成 就 之 一 , 的 兴 起 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 中国妇女史研究综述
陈永祥 罗素敏
!/,0-& )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学会, 扩大 !! 〔摘要〕 &1 世纪 (, 年代以来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了研究领域和范围, 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方法, 发表、 出版了可观的论著, 从而促进了整个史 学 的 发 展 。 但 就 总 体 水 平 而 言, 高质量、 高水准的成果并不多见, 妇女史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 , 主要是资料的不足、 分散, 限制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真正确立妇女史的学科地位, 尚需学术界的艰辛努力。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妇女史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233& * (+ 〔文献标识码〕 4 ! 〔文章编号〕 )11’.0’-’( &11- ) 1&.11&0.1’
! 妇女运动史研究
总第 !" 期
大钊为代表的“阶级解放论”和以胡适、 周作人为 代表的 “个体觉醒论” 两种妇女观进行了对比研 究。他认为, 前者看重妇女的整体解放, 后者则更加 关注女性的个体自觉, 两者在妇女理论上都具有开 创意义, 其共同构成的理论格局影响至今, 但又都 存在某种偏颇和局限, 有待深入与突破 ( 《 “阶级的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 解放”和“个体的觉醒” —— 两种妇女观刍议》 , 《河北大学学报》 #$$$ 年 第 ! 期) 。 抗战时期妇女史研究 %& 毛泽东曾经说过: “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 女的觉醒, 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 这说明, 广大
究抗战时期妇女史的文章明显增多。畅引婷在 《妇 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山东师范大学 日本侵华一方 学报》 (**! 年第 % 期)一文中指出: 面给中国妇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激起 了广大妇女民族解放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的 双 重 觉醒, 从而使她们在抗战宣传、 后勤服务、 军事战 斗、 儿童保育以及生产建设等方面为抗战的全面胜 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整体地位 的根本改变。一方面, 由于地位的不同和领导强弱 的差别, 妇女工作发展极不平衡; 另一方面, 妇女作 用的发挥主要由于外力的推动, 就妇女自身的素质 和觉醒程度而言, 除少数知识女性外, 广大工农妇 女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模式远远不能与时代的 发 展 相适应。 孙越研究了留日女学生这一群体的抗战活动, 认为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七七事变”前, 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 创办报 刊杂志、 宣传抗日活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 她们 愤然退学归国, 共赴国难, 在宣传募捐、 医疗卫生、 ・#+ ・

近百年中医妇科主要文献评述

近百年中医妇科主要文献评述

近百年中医妇科文献内容,主要见于一些妇科专著、论文及综合性医籍中。

笔者在编写《中医文献学。

民国至现代的中医妇科文献》中,经查考大量资料后,初步统计:近百年中医妇科著作有240余部,其中民国时期(1912~1949年)60余部,现代(截至1999年)约180余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约4000余篇(包括中西医结合)。

本着从理论价值和临床实用的角度出发,笔者对近百年中医妇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研究,但难免有不足之处,恳望同道指正。

1民国时期中医妇科文献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发展滞缓,有影响的专著不多,较有造诣和代表性的当数张山雷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其他如严鸿志所辑《女科精华》、《女科证治约旨》和《女科医案选粹》,恽铁樵的《妇科大略》,时逸人编著的《中国妇科病学》,杨志一所著的《妇科经验良方》等及张锡纯的综合性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资参考。

现将此期有影响的妇科文献研究如下:1.1《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专论妇科,提倡养肝肾、行气血《女科辑要》,为清代沈又彭(字尧封)选集诸家妇科医论,参合己见编辑而成,后经徐政杰补注,王孟英加按刊出。

张山雷喜其选论简要,"寥寥数十页,精当处勘透隐微,切中肯綮,多发前人所未发",王孟英所加按语,"更能刻进一层,洞见症结",因而详加笺正,用作授课教本。

但张氏的笺正,并非单纯对原文的阐释,而是多加驳辨,借题发挥,阐述他自己的学术思想。

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注释及引申其义,故曰笺正。

全书分上卷31节,论经病、带下、求子、胎前诸病等;下卷51节,论临产、产后诸病及妇人各种杂证。

逐条阐释,或为驳正,反复剖析,不厌其详。

强调辨证论治,反对固执不变。

学术上主张"妇女以血言","血虚者,即是肝肾阴液之虚"。

提倡滋肝肾,补气血。

补气注重行气,补血强调滋阴的治疗学思想。

例如:书中"经后腹痛,气血俱虚,宜八珍汤"条下,笺正曰:"经后腹痛,谓为气血俱虚,似矣。

近百年来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综述

近百年来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综述

1 放妇女” 思 想研 究 成 果综 述
极 为推 崇 , 认 为 俞 正 燮 与黄 宗 羲 、 戴 东 原 并 称 为 有 清一 代 的三 大 思 想 家 。作 为 首 个 较 全 面 论 述 俞正 燮“ 解 放妇 女” 思 想 的学 者 , 蔡 元 培 梳 理 了俞 正燮 著作 中关 于 “ 解放妇女” 思 想 的文 字 , 作《 俞 理初先 生 年谱跋 》 一文, 赞 其 思想 有 “ 己渐脱 有 宋 以来 理 学 之 羁 绊 , 是 殆 为 自由思 想 之 先 声 ” _ 1 J 。 作为 首篇 论述俞 正 燮“ 解 放妇 女 ” 思 想 研究 文 章 , 蔡 文从 “ 人 格平 等” 观 念人 手 , 梳 理俞 正 燮 为妇 女

思 想史研 究 中的俞 正燮
“ 解放 妇女” 思想研 究成果
具; 对 佛 教 禅 宗 的 反 动 。 在 此 研 究 视 域 的 影 响 下, 诸 学者纷 纷注 意到俞 正 燮 “ 解 放妇 女 ” 思 想 中 所倡导 的男 女平 等 、 重 视 人 权 等 理 论 因素 , 并 依 此 对俞 正燮 “ 解放妇女” 思 想展 开 了细 致 的研 究 工作 。
大视域 下 , 分 别从 思想 史 、 社会 史 、 妇 女 史 等方 面 剖析俞 氏“ 解放 妇 女 ” 思 想 的理 论 内容 与 时 代 意 义 。这其 中思 想 史 的研 究 , 着 重 探 寻俞 正 燮 “ 解
放妇女 ” 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理 论 生 发 的来 源 以及 其对后 世 的影 响 。社 会 史 、 妇 女 史 的研 究 则
统计 已发表论文 2 O余篇 , 硕士论文 3篇。本 文在 收 集整理近 百年研 究成果 的基础上 , 从 思 想史、 社 会 史、 妇女 史等方面全面综述俞正燮“ 解放妇女 ” 思 想研 究现状 . .旨在总结 已有的研 究成果的基础 上, 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8期·研究综述·!"#$%"&'()*'+,-./0123刘 维 芳 20世纪20年代以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为发端,确立了“妇女史”的名称,并形成了延续到抗战以前的妇女史写作繁盛期。

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0年间,妇女史研究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

进入80年代,与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同步的是妇女史研究的复兴并形成了新一轮高潮。

从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的当代部分逐步成为妇女史研究的一门显学,受到诸多党史、国史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发展至今,在选题领域、研究方法、史料运用方面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从已有研究看,涉及这一时期的学术综述主要有两篇,其一是坦丁的《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概述》(《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该文系统梳理了1991年至1995年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研究的概况。

关于当代中国妇女史的研究,作者认为1949年至1966年的妇女史研究基本是空白,仅有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女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些许研究。

其二是肖扬的《2001—2005年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该文系统梳理了2001年至2005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近现代妇女运动史方面的论文及著作,其中对当代妇女运动史研究作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上述成果对笔者了解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概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一方面由于距时已久,近十年当代妇女史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系统梳理其研究理路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丰富和庞杂的研究成果,充分检视和反思已有研究,为下一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也是推动妇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系统梳理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状况①,通览其发展样貌、剖析其学术热点、思考学科未来发展,以期对推动此方面研究有所裨益。

六十年回眸:中国妇女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六十年回眸:中国妇女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展 服 务 ; 是研 究 的 水 平 不 断提 高 , 国外 的 交流 也 不 断加 强 ; 是 研 究 不仅 推 动 了妇 女 发 展 的进 程 , 四 与 五 增 进 了社 会 的公 平 正 义 , 繁 荣 了社 会 主 义 学 术研 究 与 社 会 主 义和 谐 文化 的 建 设 。 也 关 键 词 :新 中 国 ;妇 女 理 论 ;创 新 与 发 展 中 图分 类 号 :D 4 4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07—39 ( 0 )5— 0 5 7 682 9 0 0 0 —0 0
2009 年 1 0月 第 21 第 5期 卷
中 华 女 子 学 院 学 报
Journa hi l of C na om en ’ ni W sU vers t i y
O ct 2 0 .0 9
Vo121 NO. . , 5
六十 年回眸 : 国妇女理论研 究的创新与发展 中
中 国妇 女 运动 的理 论 研 究 曾经 有 过 两 次研 究 滞后 的历 史烙 印 。 高潮 。第 一次 是 2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 女 研 究 伴 0世 妇 随马 克思 主义 西学 东渐 传入 中国 , 引起 思想 界 对妇
1 新 中 国前 期 妇女 理论 研究 的主 要 突破 、 纵 观 新 中 国前 3 0年 的妇 女 理 论 研 究 , 以发 可
丁 娟
( 国妇联 全 摘 妇女研究所 , 北 京 103 ) 070
要 :在 系统回顾 14 年 以来 中国妇女理论研 究 的历 史进 程 的基 础上 , 99 文章提 出新 中国前 3 0年 妇
女理论研 究的主要特 点是党和 国家领导重视 , 妇女就业 、 在 妇女参政 、 业妇女劳动保护方 面观点 明确 , 职 但 系统研 究不足 , 或研 究局限 于妇女组 织 内部 、 国外 交流相 形薄 弱等。 而改革开放 后 , 与 特别是 ’5 9 世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外农村妇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已经有很多。

文学差异研究呈现出不同层次。

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现状两方面入手。

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在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对女性发展战略研究的可能性。

近年来,提高妇女在中国的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性别分析: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以下几个领域的发展长期信贷的实际应用:促进农村妇女特殊功能生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繁殖潜力。

据2000年2月《中国人权发展五十年》资料显示,在中国4亿5000万农村劳动力中,3亿2000万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占71%,其中2亿1000万是女性,占65.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重为82.1%,比男子高17.4个百分点。

王洪菊(2010)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妇女是主体。

农村妇女“半边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男女务农”现象,大量农村妇女留守农村,承担着留守农民工的重要责任[30]。

卫勇(2012)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重要的依附群体[31]。

张海燕(2010)[32] 江雪铮(2011)农村妇女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肩负重任。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33] 。

郑小敏(2006)大批男性劳动力流入乡镇企业,妇女承担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

农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60%。

妇女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妇女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34] 。

高延春(2007)中国妇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5]。

许艳丽(200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和全社会的男女参与,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贡献[36]。

近三十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回顾与思考

近三十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回顾与思考

基金项 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 目 “ 女性文学视域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路径与困境”阶段性成果
5 8
为 国 内女 性 主义 研 究 的 主要 资 源 。在 此基 础 之 上 , 世 纪 之 交 的译 介 视 野 更 开 阔 ,也 更 具 有 现 实 针 对 性 。 19 年 西 方 女 性 主义 历 史 上 的经 典 之 作凯 特 ・ 99
当下女性文学研究 中存在 的问题和误 区进行 思考 ,以期对女 性文 学研 究提供某些可供借鉴 的资料 。
关键词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 ;近 三十年研 究现状 ;回顾 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10 6 2 7.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3 1 (0 2 10 5 — 8 6 1 15 2 1 )0 — 0 8 0
与发展的社会 空间。但始于此阶段止于 2 世纪 7 O 0 年 代末 的女 性 文学研 究 ,相对 而 言性 别意 识 比较贫
弱 ,研 究 者较 少 采 用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视 野 。 因 此 ,我 们认 为 真正 意义 上 的 中国女性 文学 研究 的 崛
论 的是关注英美 女性 文学 的学 者朱虹 ,她在 18 91 年和 18 年相继 出版 了 《 国女作家作品选 》和 93 美 《 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 美 ,对美 国女性主义作品进 行 了翻译 ,并 在该 书 的 “ 言 ” 中 ,对 西方早 期 女 序
不断开拓和发展的新 阶段。本文 以2 世纪 8 年代 O 0 以来 的研 究 成果 作为 考量 的范 畴 ,通过 五个 层 面梳
理 了近 三十 年 中 国女 性 文学研 究 的发 展脉 络 ,描述
出中 国女性 文学 研究 的基 本 面貌 ,分 析述 评其 重要

近二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来。
俞 晓颖 在 《 论 秋瑾 民 主 革命 思 想 的 形 成》 试 一
文 中 , 细 的分 析 了秋 瑾 民 主革 命 思想 形 成 的 详
原因、 演变 过程 及 其特 征 。她 认 为 秋 瑾 民 主革 命思想 的形成 是社会 历史 条件 和个 人 因素相结 合的产 物 。家庭 的熏陶 、 姻 的不幸 、 婚 革命 友人
的实 现。 ¨
( ) 瑾 的 教育 思 想 。与 秋 瑾 的革 命 思 二 秋 想 紧密 相连 的 还有 她 的 教育 思 想 , 秋瑾 在 近 代
教育史 上 占有很 重要 的位置 。秋瑾 教育 思想 的
瑾 思 想 的研究 上 ; 还有 不 少人 把 研 究 重点 从政 治 史转 向社会 生 活史 , 始研 究 秋 瑾 的家 庭 关 开 系, 秋瑾 的着装 等 。秋 瑾在 诗词 方 面 的 造 诣很
【 摘
要】 秋瑾是 中 国近 代史 上的 传奇人 物 , 她既是杰 出 的民主革命 家 , 又是 妇女解 放运 动 的先
驱, 还是颇有见地的教育家和才 华横溢的女诗人 、 文学家 。通 过对 近二 十年来备受学界关 注的秋瑾思想 、 生活以及 秋瑾 与会党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 , 为更 全面深入地研究秋瑾提供新的史料。
其 教育还 有一 个特点 就是将 女 子教育 与家 庭 教 育 紧密 结合 起 来 , 她认 为 教 育必 须 从 家庭 开始 , 女 学 者 , 庭 教 育 之 基 也 ” “ 家 。把 女 子 教
【 收稿 日期】 21 — 3 0 02 0 — 9 【 作者简介 】 谭璐 (94 , , 18 一)女 湖南郴 州人 , 大学历史 与文化学院 2 1 吉首 00级专 门史研究生 。研究 方 向:

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妇女在社会地位、教育、就业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先进的妇女开始觉醒,开始反抗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

他们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妇女包括宋庆龄、陈独秀等,他们的努力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妇女迎来了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妇女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一系列法律法规被制定出台,保障妇女的权益。

妇女开始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工作和政治活动。

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尊重。

三、妇女教育的普及妇女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妇女的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妇女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大学,获得高等教育。

这为妇女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妇女就业的机会增加中国妇女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推动妇女就业,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妇女开始参与各行各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

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妇女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还表现在妇女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上。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开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

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政府机构,成为国家的决策者。

妇女的声音在政治决策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六、妇女运动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保障,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其次,妇女的参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妇女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沉稳中的积淀与开拓——近年出版的女性文学史类著作述评

沉稳中的积淀与开拓——近年出版的女性文学史类著作述评
广度 。但 同时也 应 该 注 意到 , 目前 所 出版 的类 就 型性 的女性文 学史类著 作而 言 , 还有很 多待开 发 、
其一 , 通史类的女性文学史 书写。如张 明叶 编著的《 中国古代妇 女文学简史》 辽宁教育 出版 ( 社 19 年版 )盛英、 以钢主编的《 93 ; 乔 二十世纪 中 国女性文学史》 天津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 ( 95 等。 其中, 张明叶的著作承袭的是早期女性文学史类 著作的书写思路 , 主要对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创作 的历史进行梳理与研究 ; 盛英与乔以钢主编的《 二 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 则转移视线 , 旨在总结与 梳理 2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历史, 0 有着较高 的学术与资料价值 , 是中国最早尝试建立 2 世纪 0 初到世纪末的女性文学创作传统的研究专著。这
6 0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年 00
版了 1 部左右 , 0 综合起来主要有 以下三种编撰与
书写思路 :
完整 、 准确 地 了解 和认 识 中 国女性 文 学 创作 的思
想文化资源及历史传统提供了必要而有益的研究 资料 , 还为我们更进一步提升 、 编撰 、 书写通史类 的女性 文学史类 著作 积淀 了认 知与研究 的深度 与
的女性文学 史类 著作 ; 陶秋英 的《 中国妇女与文 学》北新书局 1 3 年版) 是中国第一部女性学 ( 93 , 者 所撰 写 的女性文 学史 类研 究著作 。此外还 有梁
乙真的《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 胡云翼的《 , 中国妇女
与文学》苏之德的《 , 中国妇女代言( 陶著除外 )贯彻并 宣扬 了男女平等的现 ,
研究 ; 是性别 诗学 的建 立 、 三 发展 与研 究 。其 中对

近十五年来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述评

近十五年来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述评

( ) 倡 自 由婚 姻 二 提
于 妇 女解 放 的见 解 ,同 时也 提 出了 这一 时 期难 以逾 越 的局
限 。[
关 于妇 女 的婚 姻 问题 在 十 五年 来 的五 四 时期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论文 研 究 中也 是一 大 主 题 。这 一 时 期 的很 多人 都 认 为
( ) 十 五 年 来五 四 时期 妇 女 解放 运 动研 究论 文 二 近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近十 五 年 来关 于五 四时期 妇 女 解 放 运

近 十五 年 来五 四时 期妇 女 解放 运 动研 究概 况
关 于 五 四时 期 妇 女解 放 运 动 的 研究 起 步 比较 晚 ,从 学
术 层 面上 始 于 2 0世 纪 8 代末 期 。 9 0年 到 0年代 中期 开 始 兴
起, 新世 纪 以来 更 是 引起 广 大 学 者 的浓 厚 兴趣 , 出版 了大 量
逝 》 《 婚 》 李 翠 青 和蔡 雪 岚 [ 出 , 迅 的小 说 折 射 出 和 离 。 9 ] 指 鲁 了代 表全 部 封 建宗 法 思 想 及 制 度 的反 动 性 和虚 伪 性 .无 情 批 判 黑 暗社 会 毫无 意义 的节 烈 观 ,使 妇 女 认识 到 封 建 社会
的本 质 , 自觉地 反 抗 、 翻 封 建 体 系 ; 迅 在 《 之 节 烈 观 》 推 鲁 我
近十五年来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述评
孙 耐 雪
( 西南大 学
[ 摘
重庆
40 1) 0 7 5
要 ] 本 文 对近 十五 年 来五 四 时期 妇 女 解放 运 动 研 究 的 总体 进 展 、 题 领 域 的 新 成 果 , 专 以及 新 研 究 领域 的开 拓 作 一 述 评 。 五 四 时期 妇 女 解 放 述 评

近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述评
队伍 的性 别构成上尚有欠缺 。
关键词 :近 十年 ; 中国女 性 高等教育 ;研 究述评 中图分 类号 :G 7 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 9 (0 60 0 2 6 17 6 820 )2— 08—0 2
15 , 9 年 联合 国第 四次世 界妇女 大会 在北京 9
近十年来 我 国女性高等教 育研 究述评
秦 飞
( 中华女子学 院 学 报编辑部 ,北京 10 0 ) 0 1 1 摘 要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 国女性 高等教 育的研 究成果进 行全 面的梳理 , 以看到 , 可 女性 高等教育研 究
在基本 理论 问题 、 女性 高等教 育的历 史、 现状及发展 、 女子 高等院校 、 大学生教 育以及港 澳 台地 区和各 女 国女性 高等教育的比较研 究等领域 , 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 但在研 究方法的运 用、 究的深度 和广度 、 究 研 研
这一 问题 的实 质 主 要 是 要解 决 由于 性别 的 差
性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较前有较大扩展 , 但研究有轻 异而导致的对女性接受高等教 育的限制 。刘 洪梅 重详略之分 。研究领域涉及到女性高等教育 的基 认为 , 女陛高等教育公平主要包含三个含义 : 第一 ,
本理论 问题 ( 1 9篇)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 、 , 现状及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 目标是个体的 自由和谐 发展(9 , 4 篇)女子高等 院校(4 )女大学生教育 的发展 , 2篇 , 只有尊重女性 的基本人权和 自由发展 , 才 (3 以及港澳 台地区和各 国女性 高等教育的 比 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 6 篇) 第二 , 教育权利平等原则 ; 第 较研究(2 ) , 2 篇 等 笔者将从 以上方面进行述评 。
到 了长足 的进 展 , 得 了一批 丰 硕 的成 果 。对 近 十 接受高等 教育机会 的新契机 , 取 又负有完成这 一任

60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研究述评

60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研究述评

60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研究述评妇女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对人类历史的开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但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妇女研究曾长期处于被湮没的状态。

妇女史的研究最早兴起于西方,且与妇女解放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新史学兴起,妇女史逐渐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

1840年—1850年出版的E·艾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妇女》三卷本,被认为是西方妇女史最早的著作;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妇女史研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20年代后,随着妇女取得一定的权利,妇女史研究相对进入停滞状态;二战结束后的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再次席卷欧美,妇女史研究进入又一轮高潮,到了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成为一个新的学科。

中国的妇女史研究深受西方影响,相对欧美较晚,始于五四时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90年代的妇女史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步,有关成果不断增多,妇女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拟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开展的视角,从1949年至至今60余年来国内学界研究、讨论妇女史的成果进行梳理,进而展望未来研究开展的方向。

一、“中国妇女史”的解释和定义关于“中国妇女史”的解释和定义,目前学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研究者一直争论至今仍难统一的话题。

对“妇女史”的解释与定义表达了国内史学者史学视野的扩大和史学方法的多元化。

本文主要立足大陆学者对“妇女史”的定义进行述评。

“妇女史”的提法,源于中国外乡。

中国自古就有“妇”与“女”的提法,用以区别嫁女与在室女。

妇女合并为一词,始于司马迁撰《史记》,是“妇”与“女”的合称。

从妇女史的产生开展过程来看,这种对妇女史概念界定的差异,已不仅仅表现为对妇女史定义的看法,也逐渐成为对妇女史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解与认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妇女问题逐渐凸显,妇女史研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旨在对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揭示其研究特点、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妇女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概述妇女史研究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总结妇女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理论创新、史料挖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再次,分析妇女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视野的局限、史料的不完善、理论框架的缺乏等;展望未来的妇女史研究趋势,提出推动妇女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全面回顾和评述,本文旨在揭示妇女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深化妇女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妇女史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背景与特点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妇女史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究背景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变迁: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变革对妇女的生活、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为妇女史研究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的深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妇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史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婚姻、生育等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拓展。

资料基础的丰富:随着档案、文献的逐步开放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者能够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妇女史资料。

这为妇女史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年第%期)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林星内容提要:妇女史是发展中的一个新学科。

中国妇女史研究在&$年代后获得空前的发展,发表文章过千篇,专著与教材上百种。

在理论思考上做了一定探索。

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近代中国妇女史概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妇女史源于#$世纪!$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它伴随着*$、!$年代欧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至今已走过了#$年的发展路程,目前仍属于一个发展中的新学科。

本文拟对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加以考察。

一、妇女史研究概况我国真正把妇女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研究是在&$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妇女理论研究机构或学会组织纷纷成立,并出版了专门杂志。

如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郑州大学女性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从",,&年起,已招收了%届女性学方向的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云南社科院妇女研究中心,四川东华综合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等。

美国有海外中华妇女学会,成员主要是华人学者。

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会.台湾有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两性与社会研究室等。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有《妇女研究论丛》,北大妇女中心有《北大妇女研究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还专门编印了《妇女研究》,成为广大妇女理论工作者的必备资料。

日本有《中国女性史研究》、台湾有《妇女研究通讯》、《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妇女与两性学刊》,以及专门的女性学丛书。

第二,以妇女史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不断召开。

",,#年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举办了妇女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

",,%年举办第二届。

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于",,%年召开了“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研讨班。

全国妇联于",,*年第四次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

全国妇联于",,,年举办了“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

在天津举办了两次妇女史读书班,在北京举办了妇女学科及课程建设首届国际学术会议。

与国际学术界的相互访问、讲学、参加学术研讨会、交换图书资料、合作项目十分频繁。

国外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近年也十分活跃。

!第三,妇女史研究开始以一个崭新的独立存在的学科面目出现。

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探讨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妇女史的学科建设。

第四,以女性为主力的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

逐渐发展起一支以高校、社科研究系统、妇联为主体的包括男性学者在内的妇女研究队伍。

第五,在妇女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史料的发掘利用上都有大的进步。

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法律、道德、宗教、文学、教育、人口、婚姻家庭等广泛的领域。

二、近代妇女史研究成果近#$年来,有关近代妇女史的文章已发表逾千篇,出版的专门著作和教材有上百种。

另有一些著述或论文专集,虽然不是专门的中国近代妇女史论著,但书中有专门章节或较大篇幅也涉及中国近代妇女史问题。

这些成果可大致分为)类。

#$收集整理以及公开出版的妇女史资料各地妇联先后编辑了数十种不定期的妇运史资料集,如《广东妇女运动史资料(#%"&’#%"!)》、《广东妇女运动历史资料选编(#%"!’#%(!)》、《湖北妇运史资料》、《湖南妇运史料汇编》、《河南妇运史资料》、《河南省妇运史资料选编》、《河北妇运史资料选辑》等。

各省市妇联先后整理了女烈士英名录或女烈士传记,大约有&)余种。

此外,还编写了&*份大事记,其中有()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事记。

但均为内部出版物,未能公开出版,使这批成果的利用大受限制。

公开出版的一批妇运史研究资料和文献主要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人民出版社#%++年+月版;《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人民出版社#%++年"月版;《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年(月版;值得一提的是,%)年代初,中国妇女出版社推出的三册《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基本上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系列资料。

!此外,#%!.年,美国李又宁教授和台湾张玉法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下册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

以后李又宁教授又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华妇女自叙诗文选》第一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年)。

台湾的“法务部调查局”还编辑出版了《中共妇女运动原始文件汇编》第一辑。

但总的来说,妇女史史料的挖掘、搜集、整理,仍然远落后于研究的发展和要求。

"、关于妇女人物的专题史料或传记近代妇女人物的研究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诸多传记、回忆录、史料集相继问世。

主要是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妇女领袖、知名人士及英雄人物等的研究,如秋瑾、唐群英、徐宗汉、何香凝、宋庆龄、蔡畅、向警予、邓颖超、康克清、史良、雷洁琼等。

成果有:《秋瑾集》、《秋瑾年谱》、《秋瑾评传》、《向警予传》、《向警予文集》、《蔡畅传》、《邓颖超与天津早期妇女运动》、《邓颖超传》、《宋庆龄传》、《宋庆龄辞典》及其选集、年谱、纪念集,等等。

其次是对统治阶级人物慈禧太后、珍妃以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时期的著名女性,如洪宣娇、傅善祥等的研究。

还有学者也关注到了赛金花、小凤仙、单士厘、刘瑞芬等或风云一时,或在某一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人物。

此外,还有一些集体传记性质的出版物,如《中国妇女领袖传(一)》、《湖南妇女英烈传》、《长征女战士传》、《红军女英雄传》等,成果丰硕。

但也必须看到,对妇女人物的研究现在仍处于开拓时期,也存在着不足,如对各个阶层各方面的妇女人物关注不平衡,一些著名妇女人物也需要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她们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

(、有关妇女史的主要专著妇运史仍然是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的重头戏。

代表作有由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撰写的《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春秋出版社#%+%年版,刘巨才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年!月版。

以及任芬、郭桂兰、吕美颐、陈晓华和计荣等人编著的多种中国妇女运动史。

"在妇女社会生活方面有:吕美颐、郑永福合著的《中国近代妇女生活》是大陆第一部近代妇女生活史方面的专著。

该书分《天足篇》、《服饰篇》、《婚嫁篇》、《宗教篇》、《城市妇女篇》、《女工篇》、《农妇篇》等,资料丰富,注重计量分析,书中有.)余个图表,如近代农村妇女的结婚年龄、夫妇年龄差数、农村婴儿成活率、农村妇女田间劳动量等。

#罗苏文撰写的《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从中国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商业文明过渡以及工业化的起步这个文化背景出发,考察了近代中国都市、城镇和乡村女性群体的变化,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

$此外,还有马庚存的《中国近代妇女史》。

%+)年代,仅上海就出版了关于社会最底层的娼妓群体的两本专著。

孙国群的《旧上海娼妓秘史》,以大量的史实揭露了把女性作为供男性消遣的性奴隶的娼妓制度的罪恶,为上海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杨洁曾和贺宛男合著的《上海娼妓改造史话》则记载了上海妇女教养所对妓女进行教育改造的艰难历程,总结了历史经验。

’苏智良根据中日两国档案文献和广泛实地调查得到的丰富史料,写了《慰安妇研究》,以大量的史实揭露了日军对妇女进行惨无人道的性奴役的野蛮行径,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也制作了《中国二十世纪女性史》系列电视片。

一些社会史著作已经把妇女作为性别群体纳入近代社会史研究。

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在婚姻及妇女、儿童与老人等章节中融入了晚清妇女生活;乔志强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涉及了婚姻、娼妓、缠足、溺女等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巨大,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中几部著作都以专门篇幅介绍了近代女子教育的情况。

*+,《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也阐述了教会的女子教育。

*+-关于教会的女子大学研究还有《中国教会大学史#+.)’#$%&》。

!"#几部留学生史都涉及或以专门章节论述了女子留学。

!"$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专门的女子留学史著作。

!"%’、一批研究近代妇女史的文章问世近年来,研究妇女史的论文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

仅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年的不完全检索就有’&余篇。

涉及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妇女人物方面、近代妇女思想研究方面、近代妇女教育及文化研究方面、妇女社会生活方面等。

三、理论上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站在研究前沿的学者已敏锐地意识到妇女史研究要上一个新台阶,亟待突破理论上的薄弱。

诸如如何确定妇女史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建立科学的中国妇女史研究理论框架,如何评价和借鉴吸收西方的女性主义及其“女性主义史观”,如何进行妇女史的学科建设,把妇女史研究向理论化和本土化推进等等。

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成为#$$$年“中国妇女%&年理论研讨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专题,会上提出了妇女史学未来研究的三个趋势:(#)文化研究将受到重视;())更多的社会科学方法将被用于妇女研究;(")为当代人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张一兵《当代中国妇女研究及妇女学框架之我见》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相对独立的特定的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中国的妇女研究经过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走到今天*已经到了进行学科建设的阶段了。

妇女学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从性别视角建立起来的边缘性综合学科。

!"’刘志琴在《当代妇女史研究的理论误区》中指出,妇女史的研究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改变理论滞后这一重要环节,这首先要正视既往研究中的理论误区。

一、以革命史代替妇女史的误区虽然有所改变,但未得到真正的清理和调整,仍影响资料的发掘与整理+缺少理论资源。

二、以精英史取代妇女的大众史,眼界偏狭,难以把握妇女史的全部信息。

三、以观念史代替妇女的社会史,忽视了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对不同阶层妇女影响的综合研究。

!"(杜芳琴《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追溯探讨了妇女史研究与女性意识的互动关系,探讨、解析、阐释历史上性别关系和性别结构及女性在其中的生存状态,公正地评价了妇女在历史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