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合集下载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嫁得好”的性别话语,并通过各种媒介样态如婚姻家 庭剧、征婚节目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一话语 中,女性的素质被分割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体主 义原则的现代竞争能力,即所谓的“干得好”。另一 个是基于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附属角色的定位。即所 谓“嫁得好”。田 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关 系模式,两性关系上主张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等级 模式,形成了男性承担养家责任、女性相夫教子的社 会习俗。女性个人的能力不被重视,反而以女性婚姻 的对象衡量女人个人价值。
可见与不可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9女性

刘利群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
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 作者认为"-3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 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 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பைடு நூலகம்介现实错位”。
【关键词】
中国媒介;女性研究;社会性别;显性;隐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呈现的时 代,一个媒体建构与真实现实相互作用的时代。在这 个时代中,海量的复杂信息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认 知和行为,同时也颠覆着新闻教育强调的所谓“眼见 为实”。尽管传媒建构的“真实”都是来源于社会现 实,但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经过传媒建构的拟态现实 似乎比现实更加逼真,更令人相信。 传播学教材里有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朋友问他 的父亲,如果一棵树倒了,媒体没有报道出来,这棵 树算不算真的倒了?这个看似童言无忌的稚嫩语言反 映出深刻的传媒逻辑: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 可见还是不可见,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体的物理形态, 而取决于被媒介呈现的虚拟镜像形态。 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发轫于1995年北京世界妇 女大会,这一研究不仅是女性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 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流派;不仅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 要领域,也是世界范围的重要研究议题。媒介与女性 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 果,但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依然在传播研究中属于比 较边缘的学科,聚焦于这一领域的学者还比较少,而 且,对于中国媒介与女性的发展现状还缺乏系统的梳 理和深入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希望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 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 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 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一次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努力 去发现和阐释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中的事件与事 实,行为和理论,勾勒出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状态的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中国历史上,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受到封建思想和男权文化的压迫,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逐渐实现了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进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一、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地位。

按照儒家思想,妇女应该尊从男性,嫁从从夫,侍奉丈夫和岳父母。

妇女的社会地位被严重削弱,甚至不能享有基本的人权。

然而,妇女们并没有完全被动地接受这种压迫。

在农村,许多妇女通过参与劳动和经济活动,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地位。

这种积极的参与帮助她们获得了对婚姻和家族事务的更多发言权。

二、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的思想和观念开始进入中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妇女权益,并积极推动女性平等的议程。

晚清时期的丁仪等人积极参与宣传,提倡普及女子教育,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女学堂,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推动妇女的解放。

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将妇女平等权益写入了宪法,为妇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获得了极大的进展。

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例如,妇女就业、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各行各业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

不论是政府部门中的女职员,还是科学研究、金融、艺术等领域中的女性,都展示出了无限的潜力和才华。

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和特定行业,女性仍然存在不平等待遇的情况。

对于妇女参与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等新兴领域,也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反思与研究。

我们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梳理和解读,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分析中国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存状况,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女性解放道路的积极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回顾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与地位。

我们将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步与成就,以及她们在家庭、职场、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性别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和权益。

我们将提出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中国女性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框架,它旨在揭示和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理论支持。

该理论框架认为,性别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视域下,中国女性的生存发展问题被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审视。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往往从事着低薪、低地位、高风险的工作。

同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也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既是家庭的照顾者,又是社会生产的参与者。

探索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演变与发展

 探索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演变与发展

探索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性别平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不断探索和推进性别平等的道路。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法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探索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演变与发展。

一、历史的演变中国性别平等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权益方面受到了限制。

然而,在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女性成就的例外,如唐代的武则天和清代的慈禧太后,她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才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一运动推动了诸多社会变革,包括性别平等的提倡。

女性开始参与到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中,争取平等的权益。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将性别平等写入了宪法和法律,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是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一环。

中国从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到现在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仅为男女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潜能的平台。

此外,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近年来,女性大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加,许多优秀女性在科学、艺术和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中国妇女大学的建立也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女性精英。

三、法律的进展法律的进步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立法,积极推进性别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1980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中国第一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

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政策,包括反家庭暴力法、反性骚扰法等。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妇女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途径,增加了维权的机会。

四、社会影响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进程不仅依靠政府和法律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性别平等的氛围,更多人开始关注和支持性别平等的价值。

多元化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促进了公众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性别平等进程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
维普资讯
康定 民族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
J OURN NGDI AL OF l NG NATI ONALTY I
第1 5卷第 2期 2 0 06年 4月
V 11 . Ap . 0 6 o. 5 No 2 r2 0
TE CHE S COL E A R L GE
组 成 政 治 联 盟 的可 能 。
起 。源 于 美 国 6 年 代 后 半 期 的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 0 当 时 美 国学 者 认 为 这 门 学 科 应 以对 妇 女 在 历 史 上 和制度 上 一直 受 歧 视 这 一 性 别 上 的不 平 等 为 基
础 ,探 寻 产 生 这 种 不 平 等 的历 史 、宗 教 、哲 学 和
31
维普资讯
Hale Waihona Puke 第 1卷 第 2 5 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
以著名 美国汉 学 家的妇女 史著作 为例
何 越
【 摘
要 】 社会性 另 理论 是 西方妇女 史研 究在 方 法论上 的新 突破 ,本文分 析 了 美国著名 汉学 家的 q
作 品 :《内闺 — — 宋代 的 婚 姻 和 妇 女 生 活 》 、《 垫 师 — — 明 末 清初 江 南 的 才 女 文 化 》 和 《 珍 录— — 闺 缎
史 学 家 去 撰 写包 括 男 女 两 性 的 历 史 经 验 在 内 的 全 新 人类 发展史 。
妇女学 的研 究 于二 十世 纪 6 o至 7 O年 代 兴
第 三 ,差 异 和多 元 的 身份 认 同 :2 O世 纪 八 九 十年代 以来 ,西 方妇 女史学 家注意 到 了不 同妇 女 群 体 之 问 历史 经 验 的 差 别 和 妇 女 主 体 身 份 的 多 元 性 ,主张根 据 阶级 、种族 、性别 、宗教等 多元 主 体身份 来研 究女性 ,并 用发 展 的眼光来 动态 地 研 究 妇女 的历 史 。其 代 表是 琼 ・ 科 特在 19 斯 96 年为 《 女性 主义与 历史 作 的序 中提 出的观 点 :

国外学者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现状

国外学者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现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 1997年10月国外学者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的现状王 政 提要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中国妇女和社会性别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一方面她们不满足于对一些现象的描述,而是注重深入探究特定现象的意义,并力图去打破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和假定。

另一方面她们将妇女和社会性别关系置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中来考察,以探究社会历史变迁与妇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这一研究理论和方法值得国内在妇女研究中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 妇女研究 社会性别 社会历史变迁西方的中国妇女研究产生于70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高潮中。

二十多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既与中国社会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又与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息息相通。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的学者日益成为这一领域的新生力量。

限于作者的语言能力,本文仅介绍近年来英美的中国妇女研究主要学术成果。

本文将把这个介绍与女权主义理论的探讨结合起来,以便读者理解近期学术成果的思想理论背景,并进一步探索中国妇女研究的发展前景。

自80年代中叶以来,女权主义理论的关注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许多著述力图追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并且有把妇女受压迫的经历和原因作单一的理解的倾向,也就是把妇女的受压迫普遍化,似乎不管何时何地何种状况,妇女是普遍受到相同的性别压迫的。

当女权主义学术研究反映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妇女生活状况时,当第三世界妇女(包括身处第一世界内边缘地位的有色人种妇女)以自己的经历对普遍性的模式挑战时,各种思潮也促使女权主义学者发展更复杂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妇女所经历的复杂历史和现实。

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都有力地揭示了“普遍论”所掩盖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后结构主义更是提供了考察主体构成的多样复杂过程的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女权主义学者在90年代的共识是:社会性别并非产生于单一的、共同的、非历史的“根源”中;对社会性别的考察必须置其于具体的阶级、种族、族群、国家、文化和历史中,社会性别的变化意义是在同这一系列不同范畴的交叉及相互作用中发生的。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地位和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

尤其是在传统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但她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态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形象与性别观念。

一、女性在仪式和婚姻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与男性相比要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完全没有自主权。

在物质方面,传统中国家庭以男性为主,但在仪式和婚姻方面,女性的地位也是有特殊体现的。

在古代中国,女性每到特定年龄都要举行成人仪式,称为“及笄”。

这是女性宣告长大成人的仪式,也是社会承认女性成年的标志。

及笄仪式中,女性会穿上成年人的衣服,将头发梳成成年人的发式,家人也会准备丰盛的食品来庆祝。

这些都表明,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也有自己的风俗和习惯。

婚姻则是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统中国婚姻有很多规矩,但也给女性留有一些空间。

婚前,女性有权拒绝自己不喜欢的婚姻对象;婚後,女性则可以依靠自己的才华和美貌赢得家人和社会的尊重。

二、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的形象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女性形象十分积极,赞美她们的能力和品质。

例如唐代的《女儿经》中就写道:“女儿闻道,始知行,小学不精,老大难成。

”这说明了女性也有追求学习和道德的权利和能力。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出色的女性艺术家和文学家。

比如上承儒门、下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的著名女学者蔡邕,被誉为“文学宗师”。

还有唐代女诗人李冶,其代表作诗歌《庐山谣》被誉为”万首诗中之佳作“。

这些女性的才华和成就,证明了女性也可以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优秀的发挥和表现。

三、女性在反叛和解放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一直受到男权制度的压迫,但也有一些女性勇敢地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汉代时期,一位名叫陆贾的女子拒绝被迫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最后因此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中国女性也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和性别观念

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和性别观念

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和性别观念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受限于性别观念和社会制度,其权利和地位远不及男性。

这种情况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就出现。

妇女只能在家庭中担当传统的家庭角色,而且需要遵从严格的服从原则,无法享受人类基本权利之一的自由。

不可否认,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男权社会观念影响了妇女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里,男性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导力量,而妇女则处于家庭辅助、无权决策的地位。

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人际网络都受到限制,甚至大部分没有机会去学习识字。

从夏、商、周三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中也可看出这一点:如商朝传说中,尧舜治水时派女娲在光山上,塞住洪水的两个洞(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的古代,妇女也曾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然而,这种社会地位并不代表妇女能够象男人那样参与到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中,更不能代表社会重视妇女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贡献。

在传统的家庭中,妇女的婚姻地位尤其重要。

在婚姻制度上,夫妻双方都需要尊重彼此和家庭,这是古代家庭伦理的基础;但是女性在婚姻中需要比男性更多地承受痛苦,例如被迫结婚、被卖给别人、被迫守寡等等。

尽管这些情况在某些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保障不足而造成的,但是从婚姻权利的角度来看,妻子是不能平等对待的。

妇女在家庭角色上还需要承受传统家庭角色的限制,在家庭中扮演传统母亲和妻子的角色,需要照顾家庭和老人、接待客人、生育孩子等,而且不能表现出任何意见或不满。

在传统的家庭分工中,女性起着较重的家务工作,而男性则需要处理家庭之外的工作,如务农、做生意等。

在性别平等的意义上,女性的地位是在不断恶化的。

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更加深入,性别歧视非常严重。

这时期的女性占有最低的社会地位,比如“一夫五妾”、“跆足妇女”、“妇女三宜”等,使得妇女的社会地位低落到了极点。

直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女权运动才使得妇女的地位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改善。

在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婚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改善。

尽管男权社会观念仍然存在,但人们日益意识到婚姻平等和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女性的权益,增强其社会地位。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2级社会学专业中国妇女史课程论文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姓名:周琳琳指导老师:吕美颐学号:020168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的变迁摘要:社会性别意识已被逐渐纳入社会主流意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女性教育的变迁过程反映出,性别文化对人的制约是全方位的,人对性别文化的建设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女性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文化女性教育一、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性别(gender)一词是用来取代“妇女”一词而被学术界普遍使用的。

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国际通行的性别研究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并迅速推广开来,在立法、公共政策设计和发展项目实施等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别意识。

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析领域是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

“性别”的最新用法,首先是由美国女权主义者们提出的,他们不同于生物决定论者们使用“性”或“性别差异”两词的意义,而是坚持认为性是区分社会地位的基础。

1975年纳塔利·戴维斯曾提出:“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研究男女两性各自的历史,只重视对第二性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目的在于解释历史上两性及性别群体的含义;我们有的目的还在于考察社会不同阶段中性别角色、性象征的发展变化,提示其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以保持其社会规范或如何促进其变化的。

”①(引自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可以说,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的使用是为区别性(sex)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词,它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一词强调影响两性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即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社会性别通过社会制度和个人社会化过程得到传递和巩固。

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一)

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一)

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一)【内容提要】社会性别这一概念,不但有助于从性别关系角度对历史进行重新分期,也有助于发掘以往不曾注意的历史范畴和活动。

社会性别,既是一种制度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同时也是一种表现为多种力量的权力运作和风俗习惯,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强大的惰性力量。

本文侧重从纵的历史线索来探讨中国社会性别制度和关系的经权因变,分别对近代以前(所谓“传统社会”)、近代以来(所谓“现代社会”)进行概括性的考察,同时进行简略的社会性别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文化语境。

【关键词】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性别关系一、近代以前:中国的父权制与性别关系在近代以前的主流历史(华夏族)的进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应引起妇女研究者的注意:1)由母系时代向父系时代的转变;2)父权制的确立;3)父权-夫权制的健全。

考古学发现证实华夏族先民曾有过一个母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时期及其向父系社会转换的过程;在夏商两代父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以后,西周礼制全面建制,父权制成熟,从而奠定了华夏性别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宋代以降,父权制逐步演化为一种父权-夫权的性别制度。

父系的、父权的、父权-夫权的性别制度的共同特点是将母系时代的两性天然平等的“伙伴关系”改变为性别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以压抑女性为特点和代价的,同时也束缚了男性。

(一)母系制-父系制-父权制的性别关系1.母系时代大约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今天北京郊外的山顶洞人就生活在母系氏族的组织形态中。

母系氏族典型的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和姜寨的聚落形态,反映出当时先民处于家庭和社会组织合一的、以对偶小家庭、母系家族和母系氏族三级组织构成的、以母系为中心的生产和生活形态之中。

从墓葬反映的两性分工来看,虽然当时男女有了比较固定的分工,但没有主次、高低之分;相反,女性的生育还受到相当的尊重。

墓葬也反映了当时以母系为中心的葬俗的流行,表明当时对偶婚从妻居的男子死后要葬到自己的氏族的公共墓地。

对妇女史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思考

对妇女史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思考

对妇女史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思考政法学院一零历史姓名:殷君锋学号:2010502139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分析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启示,论证了性别维度的引入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跨学科性别理论赋予了历史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认为社会性别理论对传统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妇女史社会性别传统史学1.妇女史的形成·发展·成熟妇女史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30年来已经从单纯关注妇女的妇女史转变到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一社会性别史。

上个世纪70年代兴起的妇女史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以发现妇女的历史填补既有的历史记载为目标,以寻找被遗忘埋没的妇女精英人物为重点,仍未跳出传统政治史特别是精英政治史的窠臼。

80年代开始用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妇女,对下层的妇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人口流动等进行考察研究,甚至一度特别关注所谓“妇女的领域”。

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以及在史学越来越普遍的运用,性别的维度和社会性别的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就是社会性别史。

在进行性别史研究中也应该时刻牢记把妇女作为关注重点,“妇女一社会性别史”应该是一种确切的表述。

90年代的妇女一社会性别史强调将性别维度与相关元素(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种族、民族、阶级、性向等)进行交叉考察与分析。

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妇女研究理论蓬勃发展,日渐成熟。

妇女史学家们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妇女史著作,而且在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妇女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别史研究的理论。

妇女史学的兴起和社会性别维度的引入带来了历史研究的新变化。

早期的妇女史研究,主要以妇女为研究对象,关注数千年被忽略、被遗忘的妇女群体与人物,并钩沉发微,发掘了许多被尘封的史料,把妇女还原到历史的原貌中,也把新的更加客观公正的历史呈现给社会,包括妇女,一如美国妇女史研究先驱琼·凯利(Joan Kelly)所说“把妇女还给历史,以及把历史还给妇女”。

近现代史中的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

近现代史中的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

近现代史中的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近现代史是一个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得到重大关注和改善的时期。

在传统社会中,妇女长期以来被限制在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框架中,缺乏平等的待遇和权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女性意识觉醒的兴起,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也开始积极行动,推动进步。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毛泽东时代三个时期入手,探讨近现代史中妇女权益的发展与性别平等的进步。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的束缚让妇女处于压抑状态。

传统观念中,妇女地位低下,结婚之后成为丈夫家庭的附庸,缺乏独立权益。

然而,晚清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妇女运动的迹象。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知识分子提出“新妇女”观念,呼吁女性平等自由,妇女开始强调教育和要求女子学堂的兴起。

此外,晚清时期妇女的参政权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妇女加入革命团体并积极参与反清起义,为妇女权益的发展开创了契机。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迈向进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运动兴起,形成了独立的女权主义运动。

蔡元培、陈独秀等思想家提倡“男女平等”和“新妇女”观念,呼吁废除女子的封建制度,追求妇女的平等地位。

妇女开始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传媒、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为性别平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倡导了爱情自由、包办婚姻的反对和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妇女权益的发展。

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妇女权益得到显著改善的时期,也是妇女地位实现飞跃的一个重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推动性别平等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废除了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使得婚姻和家庭关系更加平等和自由。

妇女开始接受更多的教育机会,女性参与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比例大幅提升,让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此外,毛泽东时代还大力发展和推广计划生育政策,赋予妇女决定生育权利,进一步实现了妇女的身体和生育权益。

总结起来,近现代史是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得到重大改善的时期。

社会学视角下关于我国妇女发展的理性思考

社会学视角下关于我国妇女发展的理性思考
b r o u g h t t o t h e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Ch i n e s e wo me n b y t he c o mb i n a t i o n a n d c o o pe r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Fo u r
2 0 1 4年 2 月
山 东女 子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Wo me n’ s Un i v e r s i t y
Fe b. 201 4
第 1期
总第 1 1 3期
No . 1 S e r . No . 1 1 3
要( 2 0 1 1 2 0 2 0年 ) 》 相 互 衔 接 且 相 互促 进 , 给 我 国妇 女 发 展 带 来 了 大 好 机 遇 。 进 一 步 创 新 和 发 展 中 国特 色妇 女 理论 . 尤 其 是 从 社 会 学 角度 对 现 阶 段 妇 女 生存 境 遇 和 发 展 状 况 进 行 深 入 调 研 和 理 论 概 括 , 很 有必要。
A 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i s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g e n d e r r e l a t i o n a n d t h e n a t i o n

性别 平等理 论研 究 ・
社 会 学 视 角 下 关 于 我 国 妇 女 发 展 的 理 性 思 考
周 全 德
( 河南省社会科学 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我国女性参政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我国女性参政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我国女性参政刘徽【摘要】女性参政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事务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解读了权力话语体系下的性别缺失,探讨了影响女性政治参与的深层原因.【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女性;政治参与;社会性别【作者】刘徽【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1788年,女性首先在美国获得了被选举权,随后西方的女性主义者不断发起了争取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运动,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主权国家,女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慢慢得到了认可,女性作为国家的主力正在进入权力走廊,参与国家的政治。

中国女性自20世纪初也开始叩问女性政治权力,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宪法才正式赋予女性参政权,中国女性参政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

而在现代意义上来理解女性参政,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动态化和包容性较强的概念,指女性有意识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民主参与,指女性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女性参政的基础层面;二是高层次权力参与,主要指女性担任领导干部,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这是女性参政的中间层面;三是女性的参政意识,表现为女性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以及从政女性自觉代表女性的整体利益,对政府的决策发生影响,使女性的权益在政治领域中得到体现,这是女性参政的最高层面[1]。

(一)基本状况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国女性参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全国女性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女干部1 500多万人,占干部总数的40%左右,目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省级政府中有正职女干部1人,占3.2%;地级党委和政府中正职女干部分别为11人和21人,占2.8%和5.3%;县级党委和政府中正职女干部分别为83人和211人,占3.0%和7.6%。

社会性别视角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作者:田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摘要: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和制度造就了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同,对《诗经》中众多女性形象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通过她们也可以进一步知晓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

关键词:社会性别;《诗经》;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刘伯红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读本中》提出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

”社会性别体现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对两性的界定,体现了两性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两性所遵循的不同社会准则。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其中与女性相关的文学作品约有100多篇,以至游国恩先生认为:“与其说‘风骚’代表《诗经》与《楚辞》,倒不如说代表女性。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她们中既有纯真烂漫的少女、勤劳善良的少妇也有孤苦哀怨的弃妇。

孔子《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经所录诗歌大多来自民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可以说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影响和造就了《诗经》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她们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一、农业文明下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西周至春秋时期有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当时牛耕和铁制农具已经开始应用。

在以农业为主,桑织采集渔猎为辅的生产体系中,女性从事着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她们既要采摘、养桑蚕、制衣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

《诗经》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劳者歌其事”,像《葛覃》、《卷耳》、《汝坟》、《采繁》、《柏舟》、《氓》等作品中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60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研究述评

60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研究述评

60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研究述评妇女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对人类历史的开展做出了巨大奉献。

但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妇女研究曾长期处于被湮没的状态。

妇女史的研究最早兴起于西方,且与妇女解放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新史学兴起,妇女史逐渐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

1840年—1850年出版的E·艾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妇女》三卷本,被认为是西方妇女史最早的著作;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妇女史研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20年代后,随着妇女取得一定的权利,妇女史研究相对进入停滞状态;二战结束后的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再次席卷欧美,妇女史研究进入又一轮高潮,到了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成为一个新的学科。

中国的妇女史研究深受西方影响,相对欧美较晚,始于五四时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90年代的妇女史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步,有关成果不断增多,妇女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拟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开展的视角,从1949年至至今60余年来国内学界研究、讨论妇女史的成果进行梳理,进而展望未来研究开展的方向。

一、“中国妇女史”的解释和定义关于“中国妇女史”的解释和定义,目前学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研究者一直争论至今仍难统一的话题。

对“妇女史”的解释与定义表达了国内史学者史学视野的扩大和史学方法的多元化。

本文主要立足大陆学者对“妇女史”的定义进行述评。

“妇女史”的提法,源于中国外乡。

中国自古就有“妇”与“女”的提法,用以区别嫁女与在室女。

妇女合并为一词,始于司马迁撰《史记》,是“妇”与“女”的合称。

从妇女史的产生开展过程来看,这种对妇女史概念界定的差异,已不仅仅表现为对妇女史定义的看法,也逐渐成为对妇女史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解与认识。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别观念浅析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别观念浅析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别观念浅析作者:王夏文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4期摘要:社会性别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动态的社会角色。

社会性别强调文化、家庭、种族等社会因素而非生物性因素。

本文以社会性别为主要理论框架,从家庭和社会期望两个因素对当代“富养女,穷养儿”的性别观念回潮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发展尚不平衡的社会性别观,从而呼吁构建平等、健康的社会性别观念。

随着当代全球化的极速进程,社会结构的动态转型,个体意识的日益增强,新时代赋予了性别关系新的文化内涵和要求。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关系性别平等一、社会性别的概念如今,世界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其他领域都蓬勃发展的国家。

然而国内依然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性别观念就是其中之一。

性别有生物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前者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它不因种族、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它主要体现了构成社会的不同角色以及社会公认的与男性和女性角色相对应的责任。

联合国官网在对于性别平等的介绍中谈到,性别作为社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固定的概念。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也会随着不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

从古至今的社会分工中,男性和女性拥有不同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预期。

目前,由于社会性别的众多外在影响因素,造成了国内外社会关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笔者认为,为促进我国的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社会性别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联系的、辩证的视角。

二、纵观中国的社会性别观从中国传统的性别意识分工角度来说,“男主女从”和“男主外,女主内”为古往今来的中国百姓所普遍接受。

作为有千年男权社会背景的古老国度,这一强大的历史因素为当代中国社会性别角色烙下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的中国见证了性别平等的重大进步,男女平等的时代新观念走进千家万户。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社会性别意识受到传统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交织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妇女问题逐渐凸显,妇女史研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旨在对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揭示其研究特点、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妇女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概述妇女史研究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总结妇女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理论创新、史料挖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再次,分析妇女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视野的局限、史料的不完善、理论框架的缺乏等;展望未来的妇女史研究趋势,提出推动妇女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全面回顾和评述,本文旨在揭示妇女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深化妇女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妇女史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背景与特点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妇女史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究背景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变迁: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的变革对妇女的生活、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为妇女史研究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的深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妇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史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婚姻、生育等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拓展。

资料基础的丰富:随着档案、文献的逐步开放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者能够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妇女史资料。

这为妇女史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我对社会性别的浅见

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我对社会性别的浅见

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我对社会性别的浅见
陈一筠
【期刊名称】《南方论丛》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

女性在过去数千年存在着被压迫的社会歧视问题,直到近代才开始了追求两性平等的解放运动。

这中间有很多争论和分歧,如何理解和认识,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陈一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0
【相关文献】
1.关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浅见 [J],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个如何认识"课题组
2.妇女解放是一个历史进程——我对社会性别的浅见 [J], 陈一筠
3.山东社会科学论坛——“妇女解放、发展及社会性别”研讨会暨读书班在山东女子学院成功举办 [J],
4.探索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新路径\r——评畅引婷教授《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J],
5.资本的“社会性”:破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之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另一种思考 [J], 曹纪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作者:郭丹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5期
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到思想,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

近代以来,女性逐步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社会地位得到承认。

结合社会性别,讨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解到要实现“性别和谐”需男女两性共同努力。

关键词妇女史社会性别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Women
GUO D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Abstract In China, women have been in low social status,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a feudal society, from the personal to the ideology, has been detained, being marginalized. In modern times, wome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role of male appendage, social status to be recognized. Combination of gender, to discuss changes in social status of women, status and problems,understand that to achieve "gender harmony" need both sexes together.
Key words women's history; social gender; women's status
1 妇女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历史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目标为发现妇女的未知史填补已有历史,重点为找寻遗落的女性精英人物,属于传统政治史,其研究未跳出精英政治史的窠臼。

80年代以后引进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女性,特别是下层妇女的人口流动、教育、家庭等问题。

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及在史学界的普及,社会性别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

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即社会性别史。

在进行性别史研究时应将妇女作为关注重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史、社会性别史。

2 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性别”取代“妇女”一词在学术界被普遍使用。

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引入并推广国际通行的性别研究理论和方法后,社会性别意识在立法、公共政策设计和发展项目实施中均被体现。

20世纪末兴起单独研究社会性别的趋势。

“性别”的最新用法由美国女权主义者提出,为区别于生物决定论者使用的“性”或“性别差异”,指社会对两性及其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确立了妇女史理论研究的新关注点,使其立足于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寻求两性平等基础上的女性独立,促进两性在社会进步中平等获益。

3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女性地位是指妇女在家庭或社会中享有的威望和拥有与控制家庭或社会资源的权利。

回顾瞻视男女两性关系的历史和未来,妇女地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早期,妇女相对男子更受尊敬;二是传统社会,女人无权,而男子至高无上;三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男女平等。

3.1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很高。

原因如下:一是女性按性别分工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是生活资料来源;二是其生理特征对繁衍后代十分重要,直接影响部落的存续。

但生产力的发展使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奴隶社会,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细化及生育子女的阻滞,造就了女性地位的全方位沦落。

社会分工愈加明细,男性谋求生产生活资料,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力,而女性的工作以家庭为中心并日益限于其中。

女性逐渐丧失了身心自由,甚至沦为男性的附庸。

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到了长达两千多年残酷的待遇,一直处于夹缝求生的状态。

各种男女不平等现象日趋合理,成为“冠冕堂皇”的礼教律法。

“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牢牢束缚着女性,使其自觉地埋没自我。

五四运动使女性地位实现划时代的变化。

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原本不平等的社会出现裂口。

开女禁,兴女学,女性得以解放。

建国后,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以法律形式被承认,同男性共同接受教育、参与生产,地位发生了质变。

但“形式”平等不等同于“事实”平等。

我国女性在家庭、社会中仍屡遭不公正对待,情形堪虞。

3.2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
(1)被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所造就。

社会性别一词说明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及在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

传统的性别文化是社会依需塑造女性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父系社会衍生出的“三从四德”的男性单一文化。

(2)被经济上待养于他人所定格。

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看似合理,却开启了男女不平等的局面。

清末梁启超曾说“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

股男子以犬马奴隶蓄之,于是妇女极苦”。

男女内外分工,久之便演变为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继而人身依附。

女性只有先经济独立,才可能人格独立。

(3)被父权制社会的统治所局限。

我国父权制社会的统治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

为限制行动自由,强制女性缠足。

在婚姻制度上,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在继承制度上,以父系血亲为中心,女性无继承权。

建国后,尽管女性可以参与社会生活,但女性参政现象仍不普遍。

(4)被隐性生产力的位置所掩盖。

辩证分析生产力及劳动的作用,生产力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劳动的作用包括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

自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男性一直是显性生产力。

女性生育子女、操持家务,维系家庭,对社会的运转起重要作用,是被忽视的隐性生产力。

这是导致女性社会地位长期低下的根本原因。

3.3 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3.3.1 建国以来女性社会地位取得的进步
首先,政治地位的变化。

建国后,颁布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

同时,女性的参政意识和能力也有所提升。

其次,家庭地位的变化。

女性依法享有平等的机会参加工作及社会活动,拥有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

再次,就业地位的变化。

恩格斯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的,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极少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即充分就业是提高妇女地位的第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女性就业选择灵活,就业数量激增。

经济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参与度的提高使其日益成为劳动大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3.2 女性社会地位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

无可否认,建国以来,女性的就业环境得到了深度改善。

但妇女参与经济的层次仍偏低,就业稳定性及质量均不高。

第二,参政问题。

虽然女性的政治地位在建国后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参政的总体程度仍不高,具体表现:一是广度不高;二是发展不均衡;三是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第三,市场经济激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女性的价值观取向由要求自我发展变为从婚姻中寻找出路,此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女性从追求平等到地位趋于边缘化,从追求独立到自觉归附男性世界,表面看似乎是女性的自发行为,实则是女性在众多压力下屈从于深层社会原因而进行的选择。

何清涟女士撰文《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环境分析》指出:“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前政府对妇女实施保护性就业与保护性参政的同时,没有将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并行之举。

”正是教育的缺失,使原本处于劣势的女性,在丧失政策性保护的激烈竞争中更无所适从。

纵观历史,妇女史是一部女性的艰辛史,经两千多年的变迁,目前女性的总体状况虽有好转,但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实现性别和谐,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