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逢祥: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一、裘锡圭先生简介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
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
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
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
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方勇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发《六论新子学》以来,学界围绕“孔老先后”问题多有讨论。
“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孔老或儒道的地位问题。
这的确是中国古代学术界和哲学思想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个问题只是中国古代不同学术流派之间争夺思想“正统”地位的结果。
所以严格地讲,当今中国学术界和哲学思想界并不存在一个“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的问题,甚至也没有什么“孔老平置”的问题,当今只有一个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孔老”或儒道的问题。
首先,客观地讲,“孔老先后”或“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不是中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只是一个历史问题。
孔子、老子作为历史人物,他们的出生年代和他们的学术著作与活动当然有先有后,有一定的历史时空,但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平置”的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此。
所谓“孔老先后”“孔老优劣”或“平置”的问题,其关注的焦点其实只是孔老二者或儒道两家的社会地位、学术文化影响和重要性问题,反映的是持论者不同的思想立场和态度。
持儒家立场和观点者,不仅认为孔子的思想文化地位优于老子和道家,而且认为老子其人的真实人格和《老子》(《道德经》)其书的真实成书年代都应在孔子之后;持道家立场和观点者则认为,道家(“史官”)为诸子之所从出,“鬻(子)惟文友,李(老)实孔师”(《文心雕龙·诸子》),老子的地位和重要性无疑优于孔子。
当然,也有少数人采取了一种比较折中调和的看法,认为儒道或孔老二者皆既“有所长”,亦“有所短”,是互绌互补的关系,应该平等对待,“平置”二者。
但客观地讲,无论是“孔老先后”“孔老优劣”,还是“平置”的问题,都只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历史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这的确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真实问题。
清华“四大导师”与北大国学门
清华“四大导师”与北大国学门作者:刘克敌来源:《读书文摘》2019年第10期在很多读者心目中,只要提及20世纪“国学”研究,就会想到当年的清华国学院和“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
“四大导师”执掌国学院虽然只有短短数年,却为清华“国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其成就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若各以一字概括清华四大导师,则梁启超之学“博”,王国维之学“精”,陈寅恪之学“深”,赵元任之学“杂”,当然,说赵元任之学“杂”绝无贬义,只是说他在很多学科都有重大发明。
虽然最终他选择了语言学,但假如选择其他领域,所取得成就未必不如语言学。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影响早已超出学术界范围,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了。
他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对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不甚了解者,会忽略彼时北京大学其实也有专门的国学研究机构,那就是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不仅它1921年的成立时间远早于清华国学院,所取得学术成就不亚于清华国学院,而且它也有一批学术成就和声望不亚于“四大导师”的研究群体:蔡元培亲自兼任研究所所长,国学门主任是沈兼士——系章太炎弟子、沈尹默之弟,既获蔡元培支持,背后更是有章门弟子群体这一雄厚的学术资源。
国学门成员则有胡适、李大钊、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周作人、鲁迅、蒋梦麟、刘复、沈尹默等,每一位都堪称学术大师。
对北大国学门的有关情况,台湾学者陈以爱的《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有专门研究。
该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国学门的成立和发展以及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本文无意探讨北大国学门之历史和学术成就特色,只是藉此引出一个问题——既然清华国学院这“四大导师”影响很大,为何北大没有邀请他们去任教?是没有邀请还是此中有什么隐情?清华“四大导师”中以梁启超名气最大、年龄最长、资格也最老,他和北大关系也最源远流长。
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出于维新改良之目的,就奏议创办京师大学堂(后被称为“戊戌大学”),而戊戌变法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办京师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说文》的缺陷
p34-36,又, 有些字释义太过笼统、粗疏。 有时用封建说教代替词的释义。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局限:p15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尔雅》的注释
晋 郭璞 《尔雅注》 宋 邢昺 《尔雅疏》 清 邵晋涵 《尔雅正义》
郝懿行 《尔雅义疏》 现代 周祖谟 《尔雅校笺》(整理校勘)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3)说解体例: “凡某之属皆从某” “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象某 某” ——象形字 “指事”、“象形” 、“象某某之形”、“象某 某” ——指事字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如《尔 雅》)
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如 《说文》、《方言》、《释名》)
中 国 古 代 语 言 学 的 分 期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 (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 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
从科举考试看晚清学术转向
盛, 但 又很 快衰 败下来 。对 于这一 晚清 的学 术转 向 ,
以往 学术 史 研 究 , 较 多 的从 学 派人 物 及 思想 角 度 进 行分析 , 而鲜 有 从科 举 考 试 的视 角 分 析 。科 举 考 试
字 聚讼 , 动 则数 千言 , 几如 秦近 君之说 《 尚书》 。 当
2 0 1 3 年 第3 期教 有 考 试
从科举考试看晚清学术转向术
冯 建 民
摘 要 : 晚 清 时期 , 伴 随 时局 变化 , 学 术也发 生 了转 向 , 基 本 呈现 出汉 学 由盛 而 衰 、 今 文 经 学 大兴 、 理 学
中兴 而 衰败 的 学术格局 。透过 科举 考试 来 审视 这 一 学术 转 向 , 不仅 可 以发 现科 举考 试 与 学术转 向之 间有 紧 密关联 , 而且 可 以给 学术 史研 究提供 一 个新 颖视 角。
有 着坚 实 的社 会基 础 和影 响力 , 不可 能迅 速 衰 败而
退 出科举 “ 领地 ” 。 二、 今 文经学 的兴起 与异 变
怪 其 制行 之 日趋于 功利 邪僻 , 而 不 自知也 。 ” [ 5 曾 国
藩对 汉学末 流也 予 以批驳 , 他说 : “ 嘉道 之 际 , 学者 承 乾 隆季 年之 流风 , 习为 一种 破碎 之学 ” [ 6 ] 。而宋 学 家
之 名 目, 以绝 门户 声气 之 习。” [ 道 光朝 , 统 治危机 日 益 加深 , 社会 上下 “ 经世 致用 ” 思潮 的再 度兴 起 , 考 据
弃; 今文 经 学在 常 州今 文 学 派 的基 础 上 , 经 过 魏源 、 龚 自珍 的积 极 推动 , 倡 言变革 , 将今 文经 学 与现 实政 治 密切 结合 起来 , 大 兴天 下 ; 程 朱理 学则 经过 百年 的
当代国学研究教育考察及思考
当代国学研究教育考察及思考□张静(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国学是当代社会非常时髦的一个词。
全国各地成立了众多有关国学的机构。
对这些机构进行考察,会发现他们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只有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国学才能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国学机构;考察;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01(2012)02-0091-03改革开放二十年后,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
先是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高校设立国学研究机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之后有关国学的民间社会团体及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时隔十年,考察当代国学研究机构现状,反思新国学的研究历程,会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未来国学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要在不断纠正误解的前提下,才能走上正轨。
1当代国学机构考察自2000年北京大学迎合社会需要,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改建国学研究院,开一时风气之先。
全社会形成学习国学的浓郁风气,相继成立了一系列国学相关机构。
按组成人员分类,这些组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校国学研究教学机构,一类是以中国国学院为代表的民间国学团体,一类是以北京育灵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私人培训中心。
比较而言,由民间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相对松散,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组成人员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他们能够及时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国学培训中心虽然在国学通俗化,受众面广等方面占有优势,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的冲击。
高校学术机构没有以上的限制。
因此,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研究成果,引导未来国学发展方向的重任,还得由集中于高校的学术精英来担当。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国学研究教学机构,他们以凝聚高水平的文化精品,培养具有国学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按照功能来划分,高校国学机构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科研为主,以研究项目为黏合剂,集中全校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体攻关,以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目的。
国学与管理智慧教育宣传
( 北 宋 张 载 )
为 万 世 开 太 平 。
为 往 圣 继 绝 学 ,
为 生 民 立 命 ,
为 天 地 立 心 ,
事 事 关 心 ” ,
国 事 、 天 下 事 ,
入 耳 ; 家 事 、
读 书 声 , 声 声
“ 风 声 、 雨 声 、
人 顾 宪 宗 提 出 :
明 代 东 林 党
之 , 笃 行 之 。 ”
04 打破西方学科体制的一统天下,使国学教育
与西学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国学资 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成果。这是实现文化多 元化,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标志。
国学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和人格境界论,可以 02
为我们重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与诚信价值体 系,构铸人生理想,提供学术深层的滋养。
国学的意义思考
05 振兴国学,将使中华文明崛起于东方之林,
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有助于打破西方话 语的垄断,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
国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可以帮
助人们热爱与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树立 03
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
国学所体现出来的开放精神,会通中西的包
06 容精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融入世界,互相
交流,提供学术典范。
“国学”的来龙去脉
章太炎在《民报》1907年第十 五期上有一篇《中华民国解》
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提出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 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 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 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 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 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 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 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 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 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 概… …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 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中国哲学博士专业介绍申博考博条件考博目录选拔方式考博经验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中国哲学博士专业介绍申博考博条件考博目录选拔方式考博经验启道考博分享一、北大中国哲学专业介绍-启道北京大学1912年建立哲学门之初,亦称中国哲学门。
百年来名家大师辈出,著名学者马叙伦、胡适、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嵇文甫、张岱年、朱谦之、任继愈、朱伯崑等,先后在本专业授课。
在百年来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本学科融合了不同学风,形成了文献解读和理论阐发并重的“北大学派”,在全国各大学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以来,学科群体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自1988年至今,为全国重点学科,是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国内高校接受外国及港台留学生和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先秦哲学、简帛与思想史、儒家与经学、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海外汉学研究等,研究方向覆盖较,分布广泛,研究力量强,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影响较大。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学术传统源远流长,整体实力具有优势。
近年来,以本学科为依托,成立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儒学研究院、道家研究中心、儒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与校内外合作日益密切。
本学科历史悠久,含摄面广,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老一辈学者的著作,许多已经成了本学科的经典。
新一代学者的著作,如陈来的《朱子哲学研究》、胡军的《知识论》、张学智的《明代学史》、王中江的《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王博的《庄子哲学》、郑开的《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杨立华的《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等,在国内外也有广泛影响。
本学科的一些课程和教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本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对全国各大学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有示范作用。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近30年来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硕士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进修生,其中很多人成了各个领域的骨干。
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举行_王庆环
光明日报/2007年/6月/18日/第001版龙虫并雕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举行韩启德讲话罗豪才、郑欣淼、季羡林发来贺信任继愈、查良镛(金庸)、李学勤、傅璇琮等出席王庆环本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王庆环)今天,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沁人心脾的古琴演奏为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15周年纪念座谈会拉开了序幕。
15年来,北大国学研究院以“龙虫并雕”为方针,为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5年来,我们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刊物超过2000万字,编写的大型学术刊物《国学研究》已出版了19卷;撰写的《中华文明史》四卷本首次印刷11000册,一个月就售罄,随即加印,半年之内共印了22000册;我们先后和有关机构合作,拍摄了《中华文化讲座》100集、《中华文明之光》150集,出版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50种和配图本《中华文明大视野》一套8册,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招收了6届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有两届毕业;我们召开了有国际一流学者参加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还在校内外举办多次公益性学术讲座。
”座谈会上,北大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激动地回顾了15年来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国学研究院在北大校园其实是一个没有编制也没有固定经费的虚体性的研究机构,“但是,他们却团结了校内100多位老师,充分发挥北大文、史、哲、考古等人文学科的雄厚学术力量,龙虫并雕,一方面做研究,一方面做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种‘虚体办实事’的作风,值得大力提倡。
另外,他们通过学科交叉出精品,所保持的平和的学术心态,都是学术界值得总结的经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出席了今天的座谈会并在讲话中这样说。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为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专门发来贺信。
今年已是96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因病住院不能出席座谈会,但他不让秘书代笔,执意亲笔书写了贺信,因为身体不好,写就这封信竟用了两天的时间,据了解,这也是季先生近期以来所写的最长的一篇文字。
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1、中国古代文学本学科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点,第七批博士学位点,是省“211”工程中国文学重点学科的主干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有先秦两汉经学与文学、魏晋南北朝唐宋诗文、元明清小说与戏曲、古籍整理研究等。
本学科由黄寿祺教授、陈祥耀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奠定基础。
中间经由穆克宏、张文潜、齐裕火昆、陈庆元等教授进一步建设拓展、发扬光大,于1998年获得博士点。
原学科带头人为齐裕火昆教授,现学科带头人为陈庆元教授。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4人。
近几年承担过国家项目有:80年代中期,黄寿祺教授《中国易学史》、1996年陈庆元教授《明清以来爱国主义文学》、2001年陈庆元教授《文学:地域的观照》、2003年郭丹教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文学批评》、2004年李小荣教授《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
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之门庭》(论文);陈祥耀《我国古典诗词的演变的几个宏观规律》获省社科二等奖(1989);穆克宏《〈玉台新咏〉笺注》(古籍整理);陈庆元《谢眺诗歌系年》(论文)获省社科三等奖(1989);穆克宏《〈文心雕龙〉研究》(专著);陈庆元《中古文学论稿》(专著)获省社科二等奖(1994);齐裕火昆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专著)获教育部社科二等奖、省社科二等奖(1994);陈庆元等《学生古文鉴赏辞典》获省社科三等奖(1994);郭丹《〈春秋左传〉直解》获江西省社科二等奖(1997);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专著)获省社科二等奖(1998);齐裕火昆等《中国讽刺小说史》(专著)、穆克宏《滴石轩文存》(专著)、连镇标等《〈易〉学与道教文化》获省社科三等奖(1998);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获省社科三等奖(2000);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获省社科二等奖(2003);郭丹等《先秦两汉文论全编》获省社科三等奖(2003);陈庆元《大明泰始诗论》获中国社科院《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2004)。
短暂的辉煌_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_秦维宪
短暂的辉煌———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秦维宪●历史风景作者简介:秦维宪(1954—),男,湖南湘潭人,《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
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诞生于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急遽变迁、新旧学术转轨之际。
清华国学研究院仅生存4年,共招收4届70余名学生,在完成学业的68人中,除11人出国深造外,其余50多人均为中国各著名大学的扛鼎者,其中如姚明达、吴其昌、王力、王静如、姜亮夫、刘盼遂、徐中舒、高亨、刘节、谢国祯、戴家祥、蔡尚思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成为中国20世纪学界星河灿烂的奇观。
而清华国学院的教师竟不足10人,其中有四大名导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主任吴宓,以及李济、梁漱溟、马衡、林志钧等讲师。
如果说,人们要排名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那么,清华国学研究院是当之无愧的。
令人惊诧不已的是,何以在如此短暂的岁月,一个小小的国学研究院,居然创造了中国学术界的奇迹,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一)笔者认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功,从社会条件而言,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从清华大学自身的条件而言,具有办学特色、人才标准、民主管理等微观理念。
首先,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清华国学研究院得以跳出意识形态的束缚,形成卓然独立的办学风格。
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4年中,前二年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年),也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专制、独裁似乎是它的代名词。
其实,这只是历史表象的一面,其另一面却是中国近现代探索民主政治的一段试验期。
不然,就难以解释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伟大历史事件,诸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等。
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加上军阀割据的“乱世”状态,即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牵制,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进行严密的专制统治的条件,从而为民主政治提供了试验和发展的空间。
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
任命会员 , 皆无须 任何形式 的政府批 会 .三 室” “ 谓登 录室 、 究室和 编辑 室 , 五会” 制 定章程 、 研 “
它并 未建立 自己的科研实体 , 而 即歌谣 研究会 、 明清 史料 整理会 、 古学 会 、 考 风 准 。在体制上 , 资助 研究 、 订 计划 , 制 以 俗调查会和 方言研究会 。就其工作性 质与 目标 是通过 指定研 究项 目、 而论 . 以爱 认为 . 乃一种 “ 陈 此 兼具今 日大 学研 及会员与 外界联系和 开展研讨会等 方式 ,来 实
ntu ’ eFa e两种模 式。 i n 前者最初 由一些 民 三科研 究所 。然行之 三年 , 结果大不 如人意 , 乃 Istt d r c)
复 思改 组 . 是 国 学 门遂 应 运 而 生 。 于
间学会 组合而成 . 获英 国皇家特许 后 , 尽管得 到
但 其 国学 门的体 制 . 从组织结构看 , 括三室五 政府 的某些支持 . 仍属独立 的 自治性社 团 , 包
之故。
让我们 了解到 外在学术环境之变迁 对学者及其
北京大学研 究所 国学 门是 中国现 代最早建 学术工作 所带 来的影 响为何 。”J 从 内容 看 , [ 1 而
立并成功运作 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 。它创建于 该书 撰述 的重 点 明显落 在 国学 门 的 “ 理 国 整
12 年底 . 91 全盛 期虽仅 四五年 的时间 . 在中 国 故” 却 实践及其对 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影响 方面 . 相 现 代学术史上 留下了深深 的足迹 。关于国学 门 比之下 . 对于机构 自身 体制和功能 的论述 . 则显
国学 门之 所 以采取 这种 多功 能 的体制 , 自
新学人士要求 本上 已无异于后 来的研究生 院,惟因 当时 条件 有它实际 的考虑。清末 民初 以来 , 所 限. 未能真正付诸实施。1 1 年蔡元培出长北 在 国内建立此类 机构的设想或 呼吁 ,大 多不 出 97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
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收稿日期:2018-08-09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胡洪春,男,文艺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
教师发展中心起源于美国,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当前欧美国家中,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建立有教师发展中心,经过多年运行,其模式也逐步趋于完善,有固定专项经费,其主要职能是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从多种途径获取教学知识,属于高校专业机构的一种[1],在促进高校教师技能提升方面有重要作用。
而我国正式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历史只有十几年,而且之前只在如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中才有。
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对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几年,虽然名字有所不同,但我国许多高校都相继成立了这一机构。
一、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历史演进与存在问题(一)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历史演进过程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在本世纪以前,当时高校所成立的教研室,可看作是教师发展中心的雏形。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成立教研室,这一组织同时承担教学和研究两项职能[2]。
教研室成立的最大意义,是改变了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之前都是教师个人自行备课,总结教学方法。
而有了教研室之后,高校教师可以就教学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并能够互相听课和讨论。
不过自从高等教育从少数人受益的精英模式转变为大多数人受益的大众化模式的时候,教研室的职能就在逐步淡化,最终慢慢消失。
2.第二个阶段是本世纪最开始的十年,这一阶段,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教师缺口很大,而且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许多高校都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机构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做法。
最早开始行动的是清华大学,1998年,清华大学建立了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这也是我国第一家与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相似的专业机构,其职责主要是组织高校教师接受师德、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方面的培训。
金庸捐资千万助北大研究国学 改善经费不足现状
金庸捐资千万助北大研究国学改善经费不足现状
佚名
【期刊名称】《云南教育》
【年(卷),期】2007(000)09X
【摘要】中新社消息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9月5日对外宣布,著名作家、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用以支持北大的国学研究。
北京大学将设立“金庸国学研究基金”,全方位资助北大国学研究院的教学、研究、翻译、出版等活动。
【总页数】1页(P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9
【相关文献】
1.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J], 胡逢祥
2.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 [J], 肖勇
3.雅虎公司、方正集团联合向北大捐资设立互联网法律研究基金 [J],
4.湖北省普通大学生体质现状及改善对策\r——以湖北大学为例 [J], 樊典雅;曾吉
5.从《纲要》看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和改善对策——基于21世纪百万宝贝价码的分析 [J], 杨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其启示
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其启示【摘要】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尽管只存在短短的4年时间,但它在整个20世纪学术史上的地位却是永恒的,其功绩让后人难以企及。
文章考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特色到停办,旨在了解其发展的历史,从而以资借鉴。
【关键词】清华国学院的创办特色停办启示【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8-0017-03北京大学在1922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国学门,它的创办是在“中国知识界急欲成立专门机构以推动学术研究之自觉上”的。
这是20世纪的中国大学第一次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逐渐走上正轨”。
与此相呼应,清华学校于1925年也设立了国学研究院。
尽管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培养了70多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中国史学、文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
与之相比,连北大教授陈平原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中“教授的业绩不错,(但)学生的情况却不很乐观”,更进而指出当年地位显赫,后来名气却不及清华国学院。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清华学校原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由美国退还超收的庚子赔款而设,但其在设立之初就在探索学校真正的办学宗旨。
清华学校(原清华学堂)从1911年起,采取四四制,即中等科与高等科各四年(中等科和美国高小的程度差不多;高等科和美国的中学差不多),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后,即可赴美留学。
但是从经费及所取得的成效看,留学并非上策。
时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于1916年7月27日向北洋政府外交部陈述设立清华大学,1916年8月10日外交部给予了答复,因“所具理由尚属适当,自应照准”。
由此,周诒春校长开始“孔步亦步,孔趋亦趋”的模仿美国大学着手改革清华学校。
1924年5月,曹云祥被正式任命为清华校长,他继承了周诒春等前任校长创办大学的思想。
决定筹设大学部的同时,也创建研究院,以“备清华大学或他校之毕业生,对特种问题为高深之研究;其研究由专家指导之。
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
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李春萍2011-12-20 11:16:45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2期内容摘要:本文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建制的发展为例,由“中学”到“国学”两个时期的学科化历程,梳理了清末民初学者于大学体制内保存中国传统学术的努力,以期阐明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体系作为一种知识格局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并探讨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制度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重建国学所面临的组织结构问题。
关键词:“中学”;“国学”;学科制度作者简介:李春萍,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编审,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1)02-0038-16近年里人文领域再次出现“国学热”,电视上有国学论坛,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许多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出版以国学命名的学刊。
国学向学科体制进军时遇到了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自2007年多次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本科国学专业,却都没有结果,主要原因在于按照现行的专业类型划分,横跨多个学科的国学专业难以归于任何门类。
[1]关于国学专业的讨论,使其学科归属问题凸显出来。
正如刘小枫所指出:“中西方的古典学问博大精深,但在如今的学科建制中却找不到地盘,甚至找不到一个恰切的学科名称。
古典学问不按如今的文、史、哲划分学科,西方现代‘古典学’也不能涵盖西方的古典学问。
如何为古典学问确立一个恰当的名称,使之在现代的大学体制中有一个落脚处,非常困难。
”他“感到晚清以来中国学人面临的问题没完”。
[2]晚清以降,从京师大学堂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始,经过20世纪初的整理国故运动,中国传统学术在现代大学历经从“中学”到“国学”的学科化发展阶段,逐步被纳入文史哲各科之中。
当时的有关讨论虽以学术为题,却往往超出大学范围而形成知识界广泛参与的思想论争,历史学界于此已有许多精深的研究;本文将回到大学体制内,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聚焦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历程,由此探讨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
现代化潮流中的国学思潮及其走向再省思
作者: 胡逢祥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121-13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现代化;国学思潮;当代文化建设
摘要:"国学"作为本土文化或学术的特称,本是现代化潮流在中国兴起后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又是被现代学术无情解构的一种学术系统。
国学思潮所处的这种吊诡境遇,生动地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大变动中自我调整的艰巨性,并使聚集于"国学"大旗之下的各派价值取向及其处置传统学术资源的理论或态度,亦往往呈现出种种异相和复杂性。
其间的进退得失,不但牵动着国人对民族文化传统未来命运的思考,而且为当下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国学思潮及其走向——兼论王国维国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国学思潮及其走向——兼论王国维国学研
究的时代特征
胡逢祥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20世纪初以来,随着国学思潮的屡屡涌起,围绕着国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价值及其研究思路,学术界纷争不已。
这些争议,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学术在社会大变动中自我调整的艰难处境,同时也给今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提供了诸多启示,故至今仍值得我们回味并作进一步探讨。
【总页数】9页(P20-28)
【作者】胡逢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9
【相关文献】
1.近代以来“国学”思潮中关于传统学术态度的变迁--兼论现代教育中的学科建制问题
2.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日子
3.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日子
4.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日子
5.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期的王国维学术述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逢祥:从北大国学门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对现代高校学术机构体制与功能的一项考察《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陈以爱著,台湾政治大学1999年版,另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孙敦恒著,载《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在近年学术界颇为趋热的二十世纪学术史回顾与研究中,有关现代高校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尤其是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讨论,始终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一方面固然与两校在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但更主要的,显然是因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创建过程中确起有某种开风气、示规模的作用之故。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现代最早建立并成功运作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
它创建于1921年底,全盛期虽仅四五年的时间,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关于国学门的详情,原先因材料分散,一般人对其了解并不太多,自台湾学者陈以爱的《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出版后,情况大为改观。
该书从发掘第一手档案资料入手,并广泛采集各种私人回忆录、日记书信、文集、报刊杂志和有关研究论著,不仅对国学门的创设和活动始末作了翔实系统的考察,还对其运作理念、与“整理国故”运动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等,作了颇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无论在史料运用还是问题切入的视角方法上,都给治现代学术史者以有益的启示。
作者自谓:“本书之撰写,虽未能就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出现之原委、特质及影响作全面探讨,却愿以北大国学门的创建与早期发展为重心,就下列问题展开初步讨论: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在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具有那些特质?当学术研究被纳入现代学术体制后,其发展面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转变?简而言之,本书希望通过对国学门发展历程所作的论述,能让我们了解到外在学术环境之变迁对学者及其学术工作所带来的影响为何。
[1]而从内容看,该书撰述的重点明显落在国学门的“整理国故”实践及其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影响方面,相比之下,对于机构自身体制和功能的论述,则显得展开不多。
其实,在国内大学建立学术研究机构的设想,可以追溯到晚清京师大学堂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即提出,在大学堂之上设立大学院,“大学院为学问极则,主研究,不主讲授,不立课程”。
翌年,又改大学院为通儒院,召大学堂毕业生入内深造,作为“研究各科学精深义蕴,以备著书制器之所”。
其院生不上堂,不计时刻,“但在斋舍研究,随时请业请益,无讲堂功课”,五年毕业。
而民国初年发布的《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亦规定:“大学院为大学教授与学生极深研究之所”,院内“不设讲座.由导师分任各类,于每学期之始提出条目. 令学生分条研究,定期讲演讨论”。
院生学习“不立年限”,如“自认研究完毕,欲受学位者,得就其研究事项提出论文,请求院长及导师审定,由教授会议决,遵照学位令授以学位”。
[2]其规制基本上己无异于后来的研究生院,惟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真正付诸实施。
1917年蔡元培出长北大后,为实现这一构想,曾在校内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
然行之三年,结果大不如人意,乃复思改组,于是国学门遂应运而生。
国学门的体制,从组织结构看,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就其工作性质与目标而论,陈以爱认为,此乃一种“兼具今日大学研究所与专门研究机构这两种性质的机构”。
[3]而在我看来,国学门作为学术机构的功能至少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是为文科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进修提供条件,具有类似今日研究生院的功能。
其《研究规则》称:“凡本校毕业生有专门研究之志愿及能力者,又未毕业及校外学者,曾作特别研究己有成绩者,皆可随时到本学门登录室报名”,经审查合格后入所研究。
而“研究生遇必要时,可要求本学门主任与有关系之各学系教授会,代请本校教员及国内外专门学者指导研究”。
其次是专业研究机构的功能。
事实上,申请入所的,不仅有研究生,也可以是本校教师和校外学者,或为教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的课题组,[4]而由国学门提供一定经费,其《组织大纲》规定:“本所各门设奖学金额若干名,每年给予国币若干元。
”[5]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则由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
第三是组织学术社团开展日常活动的功能。
国学门的五会,不仅是研究室,同时又大多兼具社会学术团体常设机构的作用。
其中歌谣研究会原先就是一个学术社团,并入国学门后,会员一度遍布全国十多个省;1923年和1924年相继成立的风俗调查会和方言调查会(后改名方言研究会)也都向校内外公开征求会员,并允许不在北京的人可作为“通讯会员”加入;考古学会的情况与此相类,只是专业性更强,成员不及前两者面广罢了。
国学门之所以采取这种多功能的体制,自有它实际的考虑。
清末民初以来,新学人士要求在国内建立此类机构的设想或呼吁,大多不出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和法兰西学院(L`Institut\' de France)两种模式。
前者最初由一些民间学会组合而成,获英国皇家特许后,尽管得到政府的某些支持,但仍属独立的自治性社团,其制定章程、任命会员,皆无须任何形式的政府批准。
在体制上,它并未建立自己的科研实体,而是通过指定研究项目、资助研究、制订计划,以及会员与外界联系和开展研讨会等方式,来实现其基本工作目标的。
1923年陈训慈在《中国之史学运动与地学运动》中强调的学会组织,体制便近似此类。
后者为法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下分五个学院,从事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研究.为具有固定编制的实体性机构。
民国初年马相伯等人倡议设置的函夏考文苑,即仿此制而来。
两种模式,实各有所长,国学门的体制,应是在比较其间的利弊后作出的选择。
蔡元培即认为:“清季的教育制度,于大学堂以上设通儒院,可以算是一种研究学术的机关。
但这是法国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院的成例,专备少数宿学极深研究,不是多数学者所能加入的。
外国大学,每一科学,必有一研究所;研究所里面,有实验的仪器,参考的图书,陈列的标本,指导的范围,练习的课程,发行的杂志。
”[6]他的观点,显然比较倾向于仿效西方大学研究所的制度。
从当时北京大学财力有限,而学生及社会学术资源却相对丰富的实际出发,国学门采取研究所与学会结合的体制,以少数专家引导分散于社会的相关学术力量加入新国学运动的做法,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能量和迅速扩大社会影响,应当说是十分有利的。
国学门成立后,高举“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大旗,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声威,迅速在学术界崛起,以致国内一些高校纷纷起而效之。
1923年4月,东南大学国文系议决设立国学院,并制定了系统整理国学的计划书。
1925年底,厦门大学也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并于次年,在原北大国学门成员沈兼士、林语堂、周树人、顾颉刚等人的加盟下,按照国学门的模式,制定了厦大国学院《研究院章程》和《办事细则》,设立了考古学会和风俗调查会等机构。
而1928年1月正式成立的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不但主事者中顾颉刚、商承祚、容肇祖等多出自国学门,在组织体制上,其所设之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亦多仿国学门而来。
但与此同时,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高校也出现了另一类学术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清华国学研究院。
该院创建于1925年,至1929年6月停办,先后延续四年,对其始末,孙敦恒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中,汇集相关档案资料和文献,作了较系统的记载。
从体制和功能看,清华国学研究院没有北大国学门那样复杂的建制和多功能特征,而纯粹是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机构。
其《章程》明确规定:“本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选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其目的专在养成下列两项人才:(一)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二)各种学校之国学教师。
”导师梁启超也一再对学生说:“设研究院之本意,非欲诸君在此一年中即研究出莫大之成果也,目的乃专欲诸君在此得若干治学方法耳!”并称“研究院的目的,是在养成大学者,但是大学者不是很快很短的时间所能养成的。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首先培养做学问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如果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并且要得精深结论,必须有相当的时间,并受种种磨炼,使其治学方法与治学兴趣都经种种的训练陶冶,才可以使学问有所成就”。
围绕着这一目标,在学生的招收、学习和毕业等环节上,它都制定了一套相当规范的操作制度。
首先,学生入学须经严格的考试,“投考手续约分二步:第一步报名,听凭审查资格,合格者由本院发给准考证一纸。
第二步持此证应考。
考题分三部:第一部,经史小学,注重普通学识,解答问题;第二部,作论文一篇;第三部专门学科,分经学、中国史、小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外国语(英文,或德文,或法文)、自然科学(物理学,或化学,或生物学)、普通语言学入门。
考生于其中任择三门,作出答案,即为完卷。
”考生在报考时,应根据自己选定的专业方向,按照《清华学校研究院选考科目表》正确填报应考门类,每个专业方向均须考六门(六份卷子),内容涉及三至六个学科。
其次,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当严格。
在学期间,学员“须按期到院,常川住宿,屏绝外务,潜心研究”。
其研究采用个人自修和专任教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学员一旦根据兴趣与志向择定导师(如研究课题需要,也可确定同时兼受几位教授指导)后,“不得更换,以免纷乱”。
同时规定,教授除承担指导学生从事专题研究外,还须定期进行普通讲演,“所讲或为国学根柢之经史小学,或治学方法,或本人专门研究之心得。
此种普通讲演,凡本院学员,均须到场听受”。
为了促使学生潜心研究,在国学院第二次教务会议上,还特地作出了暂不刊发杂志的决定,理由是:“1、杂志按期出版,内容材料难得精粹,若以照片祝词等充塞敷衍,于本院名声有损无益;2、学生研究期限暂定一年,研究时间已苦无多,若再分心于杂志之著作及编辑,必荒学业;3、佳作可刊入丛书,短篇可于周刊及学报中分别刊登。
而编印丛书,由教授指导学生为之。
”这一点,与北大国学门一开始就汲汲于学术期刊发布的做法也是不同的。
第三,学生毕业,发给正规的学历证书。
凡“学员研究期满,其成绩经教授考核,认为合格者,由本院给予证书,其上载明该学员研究期限及题目,并由清华学校校长及教授签字。
”[7]这些都表明.清华国学研究院实施的是一种相当正规的研究生学历教育。
反观北大国学门,虽也兼具研究生教育的某些功能,但基本着眼点则在学术研究本身,而非通过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来培养专业人才。
其《组织大纲》第一条即强调,研究所之设,目的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继续研究专门学术之所”,[8]也即造成一种学术研究的新机制。
国学门的整个运转大多围绕着入所人员的资格审核、研究项目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成果的审查和出版发布等环节展开。
至于研究生,主要是作为一种科研力量,通过项目备案、联系指导教师、发放奖学金和成果认定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