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
古诗两首
(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第七册第二组“观察与发现”这个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1167年,当时陆游因为极力拥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罢官回家。

心中十分沮丧和郁闷。

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款待。

前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亲们的盛情,后两句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积累,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二、总教学目标
1.能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第1课时题西林壁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整首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图片、《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4.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
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课时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难点: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有关从各个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求
1.阅读单元导读,画出点明学习要求的有关语句。

2.教师概括揭示单元学习主要目标:
(1)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
(2)单元学习要求: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二)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观书有感》和《惠崇春江晚景》,感情诵读。

2.课件出示《课堂作业本》的第5题课外链接题,指名填空,齐读。

3.小结:像这样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蕴含着哲理道理的诗就是哲理诗。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首哲理诗。

4.复习古诗学习法:
了解作者,理解题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三)了解作者,理解题意
1.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文、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背景简介。

古代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板书:题壁)苏轼的这首诗题在何处墙壁?(板书:西林)
3.借助课文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

(四)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2.读给同桌听,正音。

3.提示停顿,感受古诗的平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这些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声调是一声和二声的,用//表示,如果是三声和四声的用/表示。

4.学法指导:一声和二声可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读短促。

5.教师范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赛读,试背。

(五)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理解古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借助课文注释、《词语手册》、字典、插图、想象、请教别人……)
2.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解诗意,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跟着苏轼从各个角度观察庐山。

课件出示各个角度下的庐山,观察说话:从正面(背面)看,庐山_________;从侧面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___________。

4.引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明确: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看、近看、俯看、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2)圈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景象?
明确: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所见庐山的景象不同。

(回忆《画杨桃》悟出的道理)
(4)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庐山?(春夏秋冬、早上中午傍晚)过渡:苏轼从各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认识了它的全貌了吗?
5.引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读诗句,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话。

(2)解词释义。

识:认识,知道。

面目:面貌,相貌。

缘:因为。

(3)指名朗读此句,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明确:(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4)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感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5)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明确: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唉声叹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法去做事。

6.整体通读,品悟诗集,背诵积累。

(六)课堂小结
作者用睿智的目光观察庐山,用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这一切源于他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源于他对生活的透彻认识。

通过学习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全面客观地去认识生活。

五、板书
题西林壁
横看岭
写景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真面目
明理当局者迷
只缘身在山旁观者清
六、检测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字意:识()缘()
2.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 默写这首诗,同桌检查,纠错。

第2课时游山西村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图片、《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课时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难点: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陆游资料,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题西林壁》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危急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导入新课
1167年,陆游因为极力拥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被罢官回家。

他当时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心中自然十分沮丧和郁闷。

那么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诗。

(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指导诵读诗句。

(1)确定朗读节奏。

启发学生回忆《题西林壁》的朗读节奏,迁移明确《游山西村》的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学生独立朗诵。

(3)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明确: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菜肴足够丰盛。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的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读着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在说些什么呢?哪一个字体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好客?
明确:乡亲们热情招待诗人;他们热情地邀请诗人饮酒,并要诗人不要因酒色浑而笑话他们;“足”字。

(3)多么热情的乡亲们,当时心情郁闷的陆游怎能不感动?说说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总结: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2.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出示诗句)
明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

柳暗花明指的是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2)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了什么?
明确:他还看到了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和自己充满希望的前途。

(3)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欣喜,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
明确:要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4)这两句诗有何特色,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而且对偶工整,在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身处逆境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也许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情况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5)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四)课堂小结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齐声朗读,结束教学)
五、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村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道理——坚定信念勇于开拓
六、检测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的意思是(),在()的情况下,他们经常使角这两句诗。

2、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路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爸爸走过来,对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

3、()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