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的理解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1)文学中的雅与俗①文学中的雅: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②文学中的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简言之,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2)雅俗文学之间的关系①雅俗文学再现现实世界的经验方式不同雅文学更多地趋向于整体经验,俗文学则更多地趋向于单维经验。
这里的“整体经验”包含两层意思:a.指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地、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b.指对具象世界的一般性抽象,也即以充满张力的形象语言发现新的实在,发现普遍真理。
雅文学再现生活,或许夸大、或许变形,但它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在假定性基础上保持着一种逻辑一贯性,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如此。
如在《红楼梦》里,贾府连接着皇宫、王府、官府、街市、寺庙、农村等,它们相互依赖、休戚相关,并每天制造出无穷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构成了独立于读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
而俗文学往往描述一个个孤立的、个别的事实。
俗文学也并不指向任何超出本身作品之外的微言大义,它的全部内容仅仅等于其作品自身。
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类人物,其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会水落石出的;其情节无论如何变幻莫测,离奇古怪,但无非是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这与其说是显现一种真理,倒不如说在表达一种愿望。
②雅俗文学在思想深度上大相径庭雅文学在努力寻求做出对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时,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
雅文学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辞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传世之作,因此,他们必须澄怀观道,将心灵沉潜到生活本体最深沉最内在的冲动之中,从而突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世人的常识感,对主流话语持强烈的批判立场。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引言部分1.1 概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是一个广为讨论的话题,它探讨了古代文化中雅俗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雅指的是高尚、优美、精神气质上的卓越,而俗则强调普通民众生活中日常琐事和低级趣味。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与雅俗之间关系的探究,试图揭示其边界模糊性以及追求雅和对待俗之间的复杂态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探讨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雅”的理解和追求;其次,阐述他们对于“俗”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最后,总结雅俗之辨在现实意义和个人审美追求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古代文人墨客对于雅俗之辩的看法和追求,从中发现其意义所在,并思考其对于当下社会文化多元性以及个人审美追求的启示。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增进读者对于古代文人墨客及其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欣赏,从而延续中华传统美学观念的重要性。
2.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之辨:2.1 雅:在古代文化中,雅是指高尚、典雅、精致、文化修养高的品味和习惯。
古代文人墨客对雅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装扮、交际圈子以及创作作品等方面。
文人墨客通过追求雅,旨在表达自身高尚情操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2.2 俗:与雅相对应的是俗,俗指世俗、通俗、平庸等与高雅相对立的风格和态度。
古代文人墨客对于俗的态度并不排斥,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去揭示和批评俗世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庸常。
他们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使俗世生活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2.3 雅俗之间的边界模糊性:然而,在古代文人墨客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雅与俗之间并没有明确且固定不变的界限。
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使得雅俗之间存在着边界模糊的现象。
个体文人墨客在追求雅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俗世的影响和局限。
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中常常将雅与俗结合起来,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人情、社会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雅俗共赏的意思
雅俗共赏的意思雅俗共赏的意思是:即使是通俗或者低级趣味的东西,只要能被某些人欣赏,那么就可以被称之为雅,反之则属于俗。
当然这个标准因人而异,但基本上说来并无严格规定,完全取决于各自理解的程度。
但不管怎样说,“雅”、“俗”二字还是有着一些微妙区别的。
我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文学艺术风格,在雅与俗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甚至也会产生矛盾,看起来似乎两者兼顾的才算得上是好的艺术家。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古到今不乏能够在通俗中显示其高雅,粗鄙中见出深沉的大师,也不乏曲高和寡之流令世人嘲讽诟病。
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冯梦龙的小说,梁羽生的武侠等等。
但由此说来,他们确实又超脱了“俗”,毕竟能被大多数人喜爱追捧,已经达成了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正如陶渊明、李白等诗人虽有文采斐然,却仍免不了让世人抨击讽刺,其中原因不过是政治立场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罢了。
那么,在写作手法上,为什么没有把现代主义,后现代派或是黑色幽默加入到古典传统文化里呢?换句话说,现代人究竟该如何评价这些传统元素?或许“雅”与“俗”的争论根源便隐藏在这个层面吧!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在科技、军事、教育方面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越来越强的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汉语的地位日益攀升,这样下去“普及汉语”势必将不再仅限于特定群体范围内的活动,不少外国友人纷纷开始学习汉语。
如此以来,倘若能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适当的媒介载体进行“推广汉语”活动,岂不更好?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就是孔子学院,由孔子学院向非汉语母语国家扩散。
欧洲对汉语学习者开放汉语培训课程;韩国汉语协会鼓励对韩国民众开设汉语教学课程;马来西亚建议政府部门给予一系列优惠措施……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水平足以支撑“推广汉语”的需求,中国也早已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宣布了中文为官方语言的立场。
当然目前最紧迫的工作是提升汉语在海外的影响力。
不管怎样说,传承传统文化这件事终归不能丢弃,作为华夏儿女理应牢记祖先的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雅与俗雅与俗散文
雅与俗雅与俗散文雅与俗雅与俗散文什么才是人性之天然最美。
什么才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素质的“雅”与“俗”之分。
我们对一个人品的“雅”与“俗”,该如何来定位。
雅,字典上解释是:优雅,高尚,美好的意思。
俗,字典上解释是:大众化的,习见的,趣味不高,令人讨厌的。
——写在前面的话。
山菊是甘肃人,年龄四十多岁,不胖不瘦,中等个头,恰到好处的身段,即便总是穿着工作服,也难以掩盖她那均匀娇好的腰身线条之美,不是很白皙的皮肤却给人一种很恬静健康的美,她拥有一头大家都很羡慕的浓黑长长的头发,为了干活利索,她每一天总是用一个很简单的发卡把那长发轻轻挽起,只有在下班或周末才会看到她那如瀑布如丝绸般光滑飘逸的长发,好美的秀发,都说男人爱看长发飘逸的女子,可是我们作为女子,也依然喜欢欣赏那长发飘逸美丽如丝绸的漂亮发丝。
她是我们公司的保洁员,每天负责打扫各个办公室和楼梯电梯之间的卫生。
山菊是一个不爱说话,安静的女人,每一天她总是默默地干活,精心地打扫清理每一个显眼不显眼的角角落落,如果你不经意去关注她,绝不会发现她的存在。
可是,每一次你若在她的身边走过,她定会送你一个甜甜的笑容。
她抿嘴浅笑的样子,总会送你如她名字“山菊”一样淡淡清雅的暗香,那种甜甜的微笑,有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感觉,总让你感到温馨洋溢回味无穷。
大家都喜欢和她打招呼:“山菊大姐还在忙啊?”“山菊大姐吃饭了吗?”山菊来公司做保洁已经十几年了,听熟悉她的人说起过关于她的家庭。
听一位大姐说:“山菊的丈夫在她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一次车祸导致了下肢终身瘫痪。
他们上有一双年迈的父母,下有一双正在读书的儿女。
当时两个孩子年龄都很小,可是学习都很好,丈夫的车祸让这个家失去了顶梁柱,掐断了为家赚钱的唯一来源,丈夫怕山菊一个柔弱女人的肩膀扛不起这么重的家庭负担,就眼含热泪,无限辛酸不舍地劝她改嫁,山菊看着一家老小和瘫痪的丈夫,更是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善良的她哭过后,擦干泪水,告诉自己的丈夫,自己一定会给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1. 引言1.1 概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是指古代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墨客作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代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不仅追求高雅与精神升华,也注重与普通百姓的沟通和交流。
雅俗共赏之道正是体现了这种双重追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介绍古代文人墨客的背景与地位,深入探讨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然后,解析雅和俗这两个概念在古代文化中所承载的内涵,并探讨二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互动交融的方式。
接着,论述古代文人墨客如何理解和实践雅俗共赏之道,并列举具体案例进行论证。
随后,探讨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包括传承古代文化的意义、培养审美情趣和民众素养的作用,以及打破阶级壁垒、拉近社会距离的意义。
最后,探讨雅俗共赏之道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和发展,并分析其对现代艺术市场的影响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当今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注重传统与大众交流的追求,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新时代需求相契合的路径。
同时,这也将引发对当代社会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念的反思,进一步推动现代艺术创作和市场发展的探索与突破。
2. 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俗共赏之道2.1 古代文人墨客的背景与地位古代文人墨客是指在中国历史中以才情出众、精通文学和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常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并在政治、学术、艺术等领域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古代文人墨客多从事官员职务,同时也经常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
2.2 雅和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雅与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对重要的概念,它们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
雅指高尚、典雅、刻意追求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品质;俗指通俗、大众化、符合群众审美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的特征。
谈语文教学的雅和俗
谈语文教学的雅和俗作者:张瑞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9期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语文教师应该是典型的雅士,但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俗”的一面,有时的“俗”往往能更凸显其大雅。
语文教学需要雅俗相伴、雅俗共赏,使雅和俗相得益彰。
一、语文教学的雅雅的基本字义是:1.正规的,标准的。
如,雅言、雅正。
2.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如,文雅、高雅、典雅。
作为语文教师,在做到“正规、标准”的同时,还要做到“文雅、高雅、典雅”。
“雅”是语文教学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深刻和先进,境界的高尚与远大,想象的丰富与美好,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即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是高情雅意的代言人,既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又风雅多情,意趣深远。
唯其如此,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高尚文化的有效传播场。
1.诗词曲赋的引用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课堂底蕴,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夫妻誓别”,可引用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习“仲卿误会”“相约殉情”,可引用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学习《沁园春·长沙》上阕蓬勃绚丽的秋景,可与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对比,感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
2.名言警句的点染名言警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名言警句,使教师的讲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学习李煜后期的作品,可以用法国作家缪塞的名言:“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来导入新课。
学习《孔雀东南飞》,可用黑格尔的“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雅与俗,是对立的、从属于格调范畴的两个方面。
“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可见,从绘画的角度看,画的格调是至关重要的。
雅与俗的消长表现出格调上本质的差异。
有修养与品格的人,对于低俗的事物是不屑的。
由于它根植于人的心性之中,和人的本性共融,因此,又是素质的间接体现。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它并不能够因画家技巧的修炼与年龄的增长而使之改善,更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变化。
在对中国画的品评历史中,到底什么样算雅,什么样是俗,标准又是什么呢?既然俗病难医,那画家又该如何去规避与克服,使自己的作品雅逸而离俗呢?一、中国画雅俗观念的由来雅与俗的分野,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的贵族与平民之间。
当时的雅,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规范。
《荀子·王制》中就有:“使俗邪音,不敢乱雅。
”俗是指当时不懂规矩的平庸之人,也就是平民百姓。
由于统治者的特权与条件,能受到较好的教育与熏陶,认知高出一般的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高尚的、文明的、知礼仪的人,是雅的;而贫民百姓则是俗鄙愚昧的俗人了。
随着社会发展,由于文人的介入,致使雅与俗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把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市侩、目光短浅的一般见识者,都称为“俗”。
而那些追求远大、品德高尚、学问深厚、豁达明智的人士才可以称“雅”。
这样,雅的内涵就发展为文人逸士的代名词了。
《文选》序中有:“美中而诔发,图像而赞兴”,继而,到魏晋时期借品藻之风衍为品鉴。
这时,诗品、画品、书品迭出。
而绘画的发展,则与诗词、书法等艺术追求高品位息息相关。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在他看来,画的高下,首在品格。
而传统绘画中的“雅”、“俗”,实际上就是品鉴之风的延续。
二、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在文人眼里,如果眼界不高,识见不明,则不足以言画、论书;而俗则不入品鉴。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占有和享用”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精心整理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新,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着作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
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
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
同时,雅文化也往往难于产生并且难于古代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雅文化相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在古代也有俗文化的最初形态,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大众文学、乡土文学以及具有通俗形式的戏曲、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等。
它们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因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
而在古代,俗文化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允许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通俗小说、通俗音乐、通俗舞蹈、大众电视电影戏剧等汇为一体,很快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现在的俗文化,包括通俗读物、流行音乐(歌曲)、通俗影视作品、大众戏剧等等。
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浅析“雅与俗”的平衡
浅析“雅与俗”的平衡浅析“雅与俗”的平衡艺有雅俗之分,⼈有雅俗之别。
勿执于雅,莫⽢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境界。
雅,⼈⼈想有,个个求之,但想者、求者却每每雅不起来,反⽽,越想越求越俗不可耐。
即使打肿脸充胖⼦,王⼋披绫罗,乌鸦学喜鹊,但⾻⼦⾥的那份俗⽓,在厅前堂⾥照样会流淌出来。
装出来的雅,就像外着名贵西装,⾥穿“梆梆”棉袄,打⼀条⼤红或⼤绿领带,脚蹬名牌⽪鞋,裤腿挽在膝盖的暴发户⼀样,严肃的滑稽,正经的荒诞。
任你笑痛腹背,我⾃故作深沉。
如此之雅还不如顺其本性的俗。
俗,⼈⼈远之,个个避之。
真俗者,⽆论怎样远之、避之都⽆法⼀时之间超凡脱俗,脱胎换⾻。
就是涂脂抹粉,割眼袋,拉双眼⽪,费尽⼼机装嫩、扮酷,也⽆法掩盖⽪糙⾁粗、瘦⾻嶙峋的俗态。
今天,⾃认其俗者少,但假道学、伪君⼦,真俗⼈却很多。
我辈皆凡夫俗⼦,睡,⼀张床,⾷,⼀碗粥,不求圣不求贤,只为活得舒⼼惬意,⾃然洒脱。
所以,该雅就雅,该俗就俗。
总之,是泥坯⼦不会变成“洋瓷”,是狗尾巴草也不会变成苍松翠柏,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当然,凡夫俗⼦也并⾮全是下九流,即为下九流,率真的本性偶尔也会透出些“雅⽓”,这股本性⾃然表现出来的“雅⽓”,着实会使⾃认为雅⼠者⼤吃⼀惊,百思不得其解,尔后⼜不屑⼀顾,⼀如既往地从门缝和锁眼中瞧我们这些凡夫俗⼦。
古代的列⼦说:⾼雅的⾳乐俗世⼩⼈不能够欣赏,对于“折杨皇夸”这类的庸俗乐曲,⼀听就会哈哈⼤笑。
这就是说⾼明⾔论难以被⼤众所接受,⾄道之⾔,隐晦⽽不明显,流⾔俗语却通⾏于世。
有两⼈受迷惑就会停滞不前,则⽆法达到⽬的。
当今天下⼈都受迷惑,我虽有向往,怎么可以达到呢!明知不能达到⽬的还要这样去实⾏,这也是迷惑,所以还不如赶快放弃,不再打它的主意。
不再打它的主意,还跟谁⼀起去忧愁呢?丑陋之⼈在半夜⽣了孩⼦,连忙要点灯照看⼀番,唯恐孩⼦像⾃⼰。
这⾥介绍了⼩⼈听到雅乐与俗乐的不同的表现。
孟⼦对乐正⼦说:“你随从⼦敖来到齐国,专门是为了吃喝吧。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艺术中的“雅”与“俗”
艺术中的“雅”与“俗”一、雅俗艺术的由来在中国古代,雅俗观念萌芽极早。
这对范畴的出现,意在标示层次有别的艺术趣味与格调。
女口:古人最早以“雅乐”来褒扬宫廷音乐,以“郑声”来贬低民间音乐。
故《论语》上有所谓“恶郑声之乱雅乐”之说。
以儒家观点看来,古老的宫廷“雅颂之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礼”的规范,是完全正统、高贵的音乐;而产生于民间的“郑声”,则是极为粗野、低贱之声。
据说孔子还谈到“郑声”实为淫声的原因:“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汲、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悦烽,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
” 可见,雅贵俗贱,褒“雅”贬“俗”,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基本态度。
雅俗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影响,这种雅俗尊卑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美术批评的标准。
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载,晋朝人庾龠夭曾批评雕塑家戴逵所做的佛像“神犹太俗,盖卿世情未尽耳”。
在这里,我们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尊雅鄙俗之习仍在,但“雅”与“俗”的内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与变化,终于冲毁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庄老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特别是玄学之风盛行与佛教的广泛传播,“超世绝俗”便成为新的审美理想。
雅俗观念不仅是“文”与“野”之分,而且更是表现“超凡”与世俗感情之别了二、雅俗艺术的区别“雅”与“俗”同属于艺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认知心态以及艺术创作追求,或者引用西方的美学思想可以将其定位为一对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即“用某种特殊方式所组合的线和色彩,某些形和形之间的关系,激发着我们的审美情感”。
而“雅”、“俗”与其他审美认知的不同在与其拥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相近的审美主体群,这一共有的审美主体群“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雅俗艺术的审美情感区分来源于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和整理。
王晋中先生以“易”与“不易”进入、理解来区分俗艺术与雅艺术,更不合理。
雅与俗之争说明了什么?
雅与俗之争说明了什么?xjjk雅儒雅与俗之争说明了什么?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那丹飞霞 [个⼈杂⽂集] ⽇期:2013-3-26 16:24:37 编者按:雅俗问题,作者亮明的观点很明确。
但是,雅俗的标准怎样界定?作者提出了三个⽅⾯的论题:纯⽂学和草根⽂学、观念差异和喜好、现代⽂明与落后现象,对⽐中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是的,这是⼀个辩证问题,我们应该看到⼆者各⾃的优势,做到最好的结合。
⽂章对我们的鉴赏和写作都是有启迪意义的。
从古⾄今,雅与俗之争就没有停⽌过,不仅是⽂化范畴的争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
争论是正常的,因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差异就有争辩。
雅与俗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绝对的⾼低,是⽭盾的对⽴统⼀。
若是争个绝对⾼低,分出个⼦丑寅卯来,⽆论是“雅派”还是“俗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结果是没有赢家,存在就是现实。
雅与俗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尚的,不粗俗的,内在⽓质的⼀种外在表现,为雅;⼤众化的,最通⾏的,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为俗。
雅俗之争没有赢家,但长期争论不休,还真是⼀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事。
但有⼀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们对于雅与俗的判断很⼤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态和个⼈的意志。
通俗的讲也就是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
笔者以为:雅也好,俗也好,虽然没有统⼀的标准,但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两种不同的⽂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
若是将雅与俗截然分开,我们在这个社会就会⽆法⽴⾜。
话⼜说话来了,没有雅与俗之争,哪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所以说,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共⽣共存,各有千秋。
探讨雅与俗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提⾼对事物的欣赏能⼒和⽔平,也有助于我们增添对⽣活的情趣。
虽然说“萝⼘青菜”各有所爱,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谁也⼲涉不了,但也不能做出有害他⼈的事,或把某些意志强加于⼈。
雅与俗的碰撞系观念之争,可以说是精神层⾯上的问题,也是⽂化范畴的问题。
雅俗之辨的意思
雅俗之辨的意思雅俗之辨,是指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等领域中的高雅和通俗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的辨析。
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的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雅俗之辨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多个层面,探讨雅俗之辨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雅俗之辨的历史渊源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礼记·乐记》中记载的“乐之大者,礼也;乐之小者,俗也。
”可见当时就已经有了区分雅乐和俗乐的概念。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雅士开始将“雅”与“俗”进行对比,认为“雅”是指高尚、精致、深奥的文化艺术,而“俗”则是指平庸、粗俗、浅薄的文化艺术。
明清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雅俗之辨的概念逐渐被普及和深化。
文人雅士们开始将雅俗之辨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食住行、礼仪文化、娱乐休闲等,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在这一时期,雅俗之辨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雅俗之辨的文化意义雅俗之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雅俗之辨的核心在于对于高雅和通俗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的辨析,这种辨析涉及到文化、艺术、生活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雅俗之辨的文化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注重礼仪文化和人伦道德,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雅俗之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生活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雅俗之辨既是文化品味的体现,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雅俗之辨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雅俗之辨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在当今社会,雅俗之辨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指对于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判断。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雅与俗辩证析
人们在思维认识上总有对雅与俗的不同理解,潜意识的想追求雅而避其俗。
何谓雅又何谓俗,雅与俗相辅相成,共生共存,无雅何谈俗,无俗有何来雅,雅俗乃两个对立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此雅俗之间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亦无褒贬扬抑之别。
今列举一二,欢迎点评,忌恶辱骂。
赏京剧者雅,看二人转的俗
在音乐堂里听交响乐着雅,在歌厅里唱卡拉OK者俗
跳芭蕾舞者雅,玩街舞、扭大秧歌者俗。
美术馆名家作品雅,墙上、桥头涂鸦者俗。
热衷于看书学习者雅,沉迷于跳舞、搓麻者俗。
朱时茂表演以雅表现,陈佩斯以俗的角色陪衬。
谈国家大事儿者雅,唠家长里短者俗。
说标准普通话者雅,讲地方土语者俗。
知识渊博者雅,无文化知识者俗。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者雅,舞台上的演艺人俗。
(包括那些所谓的明星大腕,断不了在老百姓眼里的俗气)
美声声乐唱法雅,通俗民族唱法俗。
琴、棋、书、画、吟诗、赋词者雅,啥也不会的俗。
住在大城市的人自觉自己雅(心理优越感),蜗居在小小的二道河子里的人,他们就笑话你俗。
辉宏的大超市雅,街头杂货小店俗。
品味茗茶者雅,吃大蒜、臭豆腐俗,
无不良嗜好着雅,吸烟酗酒者着俗。
着西装革履着雅,袒胸露背的,在夏日里当膀爷者俗。
着装简朴者雅,奇装异服者俗。
女孩裸背露腹,用肚脐眼看世界的自觉着雅,而穿着不时尚在她
看来就俗。
轻妆淡抹者雅,打扮妖艳者俗。
君子风度者雅,行为猥琐者俗。
能平和息事着雅,搬弄是非者俗。
阳春白雪者雅,下里巴人着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与俗的理解
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
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
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
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
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
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
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
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
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
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
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
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
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
水平和品味。
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雅和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价值取向。
在中国文化中,
雅和俗有时会引发传统和现代,古典和现代,高雅和通俗等之间的巨大分歧。
在个人生活中,具体如何评价、选择、合理运用雅与俗,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进行平衡、调整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