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辩论稿
通俗文学(辩论大全)[5篇]
通俗文学(辩论大全)[5篇]第一篇:通俗文学(辩论大全)我们还应该以人文精神的尺度来审视通俗文学的积极面。
文学本身除了人们常说的陶冶情操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还有娱乐功能。
通俗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通俗文学的主要题材、类型、形式、技巧、通俗文学历史发展,以及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等方面内容。
通俗文学的题材,除了诗歌、散文、小说之外,对传奇故事和广告文学也应该给予充分的注意。
通俗文学的类型,除了传统的武侠小说、历史演义小说、公案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
言情小说、童话。
传说、歌谣、打油诗之外,还应该包括近几年来走俏的财经小说、留洋小说、明星自传通俗文学的形式技巧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它何以能吸引读者大众方面。
即以通俗小说为例,程式化或口语化的叙事语言,消除了读者对它自身特质的注意,从而促使读者直接将其注意力投向故事情节;再如大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混合着感伤倾向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缺乏具体性的简化的人生模型,是为了缩短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使之与作品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此外,曲折起伏、变幻莫测的悬念,则迫使读者不断地关注情节内容的高密度发展比如历史演义小说为什么由古代的历史事件为中心组织文本,转变为当代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文本?为什么古代公案小说颇为发达,而今天却消失在《蓝盾》、《警方》之类杂志以及报刊周末版的某些纪实性大案描写中?为什么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通俗文学借鉴先锋派语言艺术的实验,那也会造成大众的阅读理解困难。
通俗文学也就不通俗了通俗文学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先秦的寓言故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再到唐代的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以及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通俗文学一直是久盛不衰。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文学作品也以一种商品的形态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市场。
在市场效益的刺激下,沉寂多年的通俗文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开始蓬勃发展。
譬如金庸、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等作家的言情小说,一时间风靡中国大地,成了炙手可热的娱乐文本。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谈片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谈片肖旭一般认为,从艺术品位、艺术层次上来划分,分为高雅与通俗;若从文艺功能和效益来划分,可分为严肃性(纯文艺)与娱乐型(亚文艺);若从经济效益和经营方式来划分,则有营利型与非营利型之别。
如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网络音乐风靡一时,但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一时间过去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不很深,但是经典音乐却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
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仍然给予人们以精神上、高层次的享受,心灵深处的感动、震撼和洗礼。
这就是高雅艺术的魅力所在。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异同,主要是由它们的内在品质所决定的。
1、从内容和所反映的生活看,凡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留存下来的品格较高的,能够催人奋进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
高雅艺术比较注意在审美方面深化,常常关注更深层次的东西,如观念上更新,感觉上的某点突出,起着精神导向和高审美层次的作用。
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陶醉,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境界,或者说在营造一种精神世界;他们在向读者、观众提供一种比较深邃的优美精神空间。
“在意义上是写时代的社论。
”它具有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功能的高品位。
通俗艺术表达的多为都市人对人生、青春、生命、爱情诠释的主题,往往是诉诸于具体的感情生活,如失恋悲伤、思乡怀旧、小风小雨等,直接对应于具体的真情实感,实用性很强,具有很强的消费型、娱乐型。
再加上自然、朴实的语言,常常能捕捉到千万人心中所想、口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观众、读者容易与之交流,也容易产生共鸣、轰动效应。
好的通俗歌曲,内容也同样可以是优美健康的,同样可以表达人类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也能创造出一种让人感动的意境。
但也不能不承认,在通俗歌曲中还有一些庸俗低下的东西,甚至是“文化垃圾”。
2、从特点和形式上看,高雅艺术很多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作品,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时间的考验,经过筛选、淘汰,内在品质已经过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形式精益求精,并已形成极其严谨、标准很高的艺术风格、技巧,成为精品艺术、塔尖艺术。
高雅与通俗 (2)
论艺术的雅俗共赏雅俗之争,古已有之。
何者为雅,何者为俗,历来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
尤其是进入媒介社会之后,雅俗文化传播都要进行媒介化传播,所以相对于古典社会的雅俗对立,大众传媒时代的雅俗文化更趋向融合,雅文化和俗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和媒介文化纠缠在一起。
首先,我认为雅俗关系并非一层不变的,昨日之俗可能成为今日之雅,今日之雅有可能成为明日之俗。
这在审美史上屡见不鲜。
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流于市井酒肆的宋词也在李清照“词别是一格”的疾呼下具有了和唐诗同等的历史地位;四大古典名著最初也曾被当时社会的话语权把持者视为粗俗不雅之作。
而古代许多野史,在今天看来已是小说,但是与当时用白话写成的通俗小说相比,这些用文言和“史家笔法”写出的小说,就属于“雅文学”。
所以,雅俗之分本来就具有历史的相对性。
其次,属于精英文化意识的“雅”的追求,是可以通过通俗的传播形式达到雅俗共赏,雅俗合流。
尽管知识精英文化崇尚永恒,大众通俗文化祈盼流通。
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所谓的高雅艺术依旧局限于传统的小圈子,那么必将导致高雅艺术曲高和寡而穷途末路,高雅艺术何以传承?又怎能寻求更广泛的共鸣从而对时代产生影响呢?所以在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急促的情况下,在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雅艺术通俗化传播显得尤为必要。
传统历史典籍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年轻人的兴趣,而《明朝那些事儿》却因为运用了通俗风趣的语言,写出了“好看的历史”而销量超过千万,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并被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等联合发布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倡导“为中国而读”的主体《推荐书目》作为历史类书籍推荐。
引发了明朝热,甚至激发了广大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兴趣,纷纷读史瞻仰先贤们的风采,领悟先贤们的道理。
所以,通俗文化往往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桥梁作用,雅文化通俗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雅俗共赏,去粗取精作文
雅俗共赏,去粗取精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如同一条多彩的织锦,既有高雅的“阳春白雪”,也有通俗的“下里巴人”。
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常态,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审慎地对待文化,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在我看来,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各种文化,同时去除糟粕,吸收精华。
“雅俗共赏”是我们在文化冲击和融合的时代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这个世界如此之大,包含了无数的民族和文化,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美国文化的热情奔放,英国文化的内敛含蓄,这些文化孕育出的街舞、绕舌、蓝调爵士等艺术形式,都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文化,我们才能被世界接受和认可。
我们需要以一种进取、平和且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冲击面前坚定不移。
“去粗取精”是在我们学会包容之后,智者所做出的选择。
这是一种推动进步的方法。
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进步需要我们筛选和吸收有价值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被阿拉伯人接受并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学会吸收和融合是进步的起点。
如今,英语的普及让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英语歌曲和电影,这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然而,当日本的漫画和动画进入中国市场,却只给青少年带来了对游戏和电视的迷恋,这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真正的审美能力。
只要人类存在,地球就会充满各式各样的文化。
在面对当今的文化生活时,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审慎地欣赏和评价文化,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我们青少年应该走近经典,体验文化的真正魅力。
最终,我希望在面对文化的挑战时,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始终对我们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汉文化保持敬畏和尊崇之心。
在世界文化的狂潮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念,传承并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够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辩论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应该提倡高雅文化。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文化?《辞海》将“文化”界定为: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什么是高雅文化?所谓高雅文化指的是由知识精英创造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它的作用是使一个社会的整体精神能够得到提升。
什么叫通俗文化?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夫所重视,而流行于名间的,成为大众喜好的、所喜悦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旧的价值观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
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信仰,感到工作压力沉重,精神紧张,心态浮躁。
网络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来跳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如此苍白而低俗的歌词竟然能够唱红大江南北,还有令歌迷疯狂的“超级女声”这些虚无主义的明星,他们的“寿命”最多不过一两年,如此的短命艺术文化有说明了什么?这些“明星”的走红有说明了什么?可见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已经到了令人忧心的地步。
更让人担心的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群体也是通俗文化的主要消费者。
据报道,在对某高校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听说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仅21人,而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名曲的仅16人,然而,100人尽无一例外的知道“老鼠爱大米”,李宇春,这种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同样的危机。
的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文化的衰落、传统文化的遗忘和通俗文化的兴盛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俗文化犹如一片燎原大伙蔓延全国,使中国的文化景观在短短的几年内一下子改观。
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作文
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作文在艺术的大舞台上,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就像两个风格迥异却又同样迷人的舞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
高雅艺术有时候也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它就像一瓶昂贵的美酒,不是所有人都能品得出其中的美妙。
它的门票价格可能比较高,表演场地也常常是那些高大上的剧院、音乐厅,这就使得很多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了。
而且它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比较含蓄、抽象,对于一些没有经过艺术熏陶的人来说,就像看天书一样。
这时候,通俗艺术就像一个热情的邻家小伙伴蹦蹦跳跳地跑出来了。
通俗艺术就扎根在大众的生活里,接地气得很。
像流行音乐,大街小巷都能听到。
周杰伦的歌,歌词里有咱们的青春回忆,旋律又特别抓耳。
还有那些喜剧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通俗艺术就像是快餐文化里的美味汉堡,能迅速地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它不需要你有太多的艺术知识储备就能享受其中。
你看广场舞,大妈们随着简单欢快的节奏舞动,那就是通俗艺术最生动的体现。
它简单、直接,充满活力。
通俗艺术的受众那可就广泛多了。
不管是年轻人在KTV里吼着流行歌曲,还是小朋友们看着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笑得前仰后合,都是通俗艺术在发挥它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阵轻松的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但是呢,通俗艺术也因为太过于迎合大众口味,有时候会被批评缺乏深度。
有些流行歌曲可能就是一时的热度,歌词和旋律都比较简单肤浅。
在我们的生活中,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就像白天和黑夜,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不管是在大剧院里沉醉于高雅的歌剧,还是在街头跟着流行音乐摇摆,我们都在享受着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
所以啊,让这两位舞者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共舞吧,这样的舞台才更加绚丽多彩。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化,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重视。
而文化又被分为了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二者的不同之处为何,引发了人们的讨论。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
一、概念上的不同通俗文化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文化,是市场化的文化产物,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而高雅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业行业,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才能理解和欣赏。
例如,通俗文化包括电影、流行音乐、卡通动漫等,这些文化形式大众化,每个人都能够较为轻松地理解和欣赏;而高雅文化包括古典音乐、歌剧、芭蕾舞等,这些文化形式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理解,具有相对较高的门槛。
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简单易懂、轻松活泼,针对广大大众的需求,注重视觉效果和包装;而高雅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加注重技巧、深度和内涵,中心是文化传承和思想理论。
例如,电影通俗文化形式是音像制品,主要表现为影像形式,以视觉为主,音乐为辅助;而歌剧是高雅文化形式,需要音乐和画面等多种元素来相互补充,唱腔、舞蹈等各种因素汇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高雅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价值观上的不同通俗文化更加注重娱乐、消遣和放松,以满足人们的个体化需求为出发点;而高雅文化更加注重思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等方面的价值,以内涵为核心,在意整体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电影作为通俗文化,其核心目标是娱乐,人们观影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寻找一种愉悦感受;而歌剧作为高雅文化,其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较为深刻的情感上的沟通,更追求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注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四、传播方式上的不同通俗文化以商品化、市场化为出发点,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营造,瞄准大众消费市场,营销手段更为轻松和欢快;而高雅文化则更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再现,强调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保持一种朴素和传统的风貌。
例如,电影作为通俗文化,由于其特定的技术性和商业属性,更适合以数字化、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传播,增加收益和品牌营销;而歌剧等高雅文化则更多使用传统的演出方式和舞台设计,注重文化的传承,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精品文化,从而更好的理解和领略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俗和雅的二元思辩的作文
俗和雅的二元思辩的作文咱平常过日子,总离不开俗和雅这俩词儿。
有时候,咱觉得俗点好,实在、接地气;有时候呢,又觉着雅不错,有品位、有格调。
今儿个,我就跟您唠唠我经历的一件小事儿,从这里头琢磨琢磨俗和雅的门道。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寻思着出去溜达溜达,透透气儿。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条老街。
这老街啊,那叫一个热闹!卖菜的、卖小吃的、吆喝着修补东西的,声声入耳,满满的都是生活的烟火气。
我顺着人流往前挪,眼睛不停地瞅着两边的摊位。
突然,一阵香味儿钻进了我的鼻子。
我一扭头,看见一个卖烤红薯的小摊。
摊主是个大叔,穿着件旧旧的棉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
他的烤炉里,红薯被烤得滋滋冒油,那香味儿,简直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跟大叔说:“给我来一个红薯。
”大叔麻溜地从炉子里挑了一个,用报纸一包,递给我,说:“姑娘,趁热吃,可香嘞!”我接过红薯,付了钱,找了个角落站着就开始吃。
这一口下去,哇,又甜又糯,那股子热气直往心里钻。
我一边吃,一边看着周围的人来人往。
有大妈拎着菜篮子跟摊主讨价还价的,有小孩在路边追逐打闹的,还有大爷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打盹儿的。
这一幕幕,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俗气得不能再俗气,但却让我心里头觉得特别踏实,特别温暖。
吃完红薯,我继续往前走。
没多远,就看到一家小小的书店。
书店的门面不大,装修也挺简单,但是门口挂着的一块木牌吸引了我,上面写着“心灵的驿站”。
我心想,这名字还挺雅的,就走了进去。
店里很安静,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味儿。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古典文学,有现代小说,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小众书籍。
我在书架间穿梭着,手指轻轻拂过那些书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这时,我看到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姑娘,她正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头发上,仿佛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边。
她的神情专注而宁静,那一刻,我觉得她好美,美得那么高雅,那么脱俗。
我挑了一本散文集,找了个位置坐下,也开始读起来。
读着读着,我仿佛忘记了外面的喧嚣,进入了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
浅谈现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关系
MING RI FENG SHANG69艺 术 设 计文|侯 磊浅谈现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关系摘要:在现代艺术当中,所有的艺术都有着高雅与通俗的分别,而它们就是艺术当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方式。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内在意义其实有着极具强烈的差别,各自的创造特点也不可混为一谈,二者均有其最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高雅艺术正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慢慢平民化。
在高雅艺术平民化的影响下,通俗艺术也在提高自身。
因都市的包容性与融合性也让民众有了接触多种音乐种类的机会,而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当代现象一直是谈论的焦点。
而如何让大众了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含义以及两者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现象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高雅;通俗;区别;包容一、高雅艺术、通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大都由西方起源。
西方的音乐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
起先高雅艺术大多来源于西方宫廷,音乐家创造出华丽、优美的音乐供皇室欣赏。
高雅艺术发展的过程、时代久远,经过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音乐时期逐渐形成。
人们看到高雅艺术这四个字,便可以知道高雅艺术指的是集高尚、风雅为一体艺术,这样看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的遥远。
高雅艺术体现的形式由于它演奏与产生的方法并不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大部分的群众无法更好的体会与理解,再加上高雅艺术最早产生于贵族、知识分子之间,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曲高和寡的艺术。
在人类文化积淀成长的长河中,高雅艺术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精神、审美升华的最好体现。
它在显示了人类思想的逐渐成熟、越来越有艺术追求,也正是因为它浓缩了各类人士、文化文明的精华特征,使得高雅艺术展现出它具有永恒价值的意义。
但时代在发展与进步,世界的界限与文明、文化交流的空间在不断缩小,文明史的精髓也在翻新。
这使得高雅艺术不再仅仅只属于上流社会的人才可以欣赏与触碰。
2、通俗艺术我们总想,是何时有音乐这种表现手法的。
高雅文化对低俗文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的讨论
高雅文化对低俗文化: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的讨论为什么研究通俗——尤其是西方的通俗文化?主要是因为,按照释义,它是当下主要的文化表达方式。
我们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它所围绕着并且部分地为它所渗透。
它是快乐与意义的宝库。
它是文化借以认识自身的镜子。
它充斥着整个世界:对许多人而言,名流与虚构的人物就象是远方的熟人似的。
它点缀着谈话以及个人与的学术论文集,把国内——以及国际——社会各界吸引到一起。
最后,通俗文化需要讲授与研究,就因为它象那样存在着。
(路易斯2001)不过学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仍然惹人争论。
首先,关于通俗文化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声称通俗文化对大众具有进步影响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平义者们经常那么讲),有虚夸之嫌。
谁不曾为文化理论家们关于嘻哈(hip-hop)或者神秘博士(Dr Who)的高谈阔论而感到难堪过?之所以会这样,当然不是因为若把两者相提并论,则学术著作太严密深奥,而通俗文化太琐碎无聊;也不是因为通俗文化俯拾皆是,因此对它进行学术批评是多此一举的;而是在通俗文化自身内部,知识分子的自尊常常受到令人泄气的嘲弄。
既然大多数形式的通俗文化都承诺给人带来直接的快乐,它就把严肃性隐藏于娱乐之中。
无论它可能会多么强健有力多么洞悉入微,它的第一要求——总的说来——是要能现在消费。
通俗文化还动摇了关于重要性的学术偏见,因为它的作品和风格往往只流行很短一段时间。
学院结构上适应持久的作品,它本身即是保存文化的主要机构。
那些种学术研究旨在从其课题中提炼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进步的与寓意,他们着眼于将来,而这一点是通俗文化所主要缺乏的。
学者们由于工作的缘故,属于中产阶级,与权威相联系,而大量的通俗文化来自并且针对那些只接受过义务的人。
这也无济于事。
实际上,通俗文化通常——至少是表面上——尤其是在样式上跟嘻哈音乐或者朋克(punk)一样,是反权威的。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许多关于通俗文化的最有洞见的工作比任何学究式的理论家都更能贴近通俗文化本身。
艺术雅俗之辩.doc
所谓“雅”,是一套严格的趣味判断标准和风格系统,它更多地表现为服务少数人,是一种特权文化和精英文化。
而与此对应的“俗”文化,则发自民间,自然朴素,单纯,没有严格的规范体系,它来自于多数人并服务于多数人,体现不同区域和风俗的签字百态的巨大差异。
回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雅俗之分由来已久,而雅俗之争更是贯穿文化发展的始终。
史书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次雅俗之争就是春秋末期的“先王之乐”和“郑卫之音”。
当时作为统治阶级的礼乐是“先王之声”,属于“雅乐”,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而“郑卫之音”是当时各国民歌的代表,属于名副其实的俗文艺。
此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保守论者与新变论者关于文学理论之交锋;唐宋年间古文与骈文的对立;两宋时期词学的婉约与豪放风格之争等。
实际上便是精英阶层和普罗大众或更多的是精英阶层之间的雅俗观念之争。
首先,雅与俗是一个历史概念。
如果静态地比较某个作品,并分辨其雅俗,并不是难事。
问题在于雅俗和其他许多概念一样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上常常有在当时被认为是“俗”的东西,而在后来却成为雅的东西。
如诗歌、小说、戏曲、散文等文学体裁或艺术形式,在其发展初期莫不是经历过别人认为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可随后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和壮大起来,实实在在地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故而俗与雅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其次,雅与俗是一个相对概念。
古往今来,何为雅,何为俗?却从来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
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人群对文艺雅俗的看法并不一致,就是某个个体也会因心理情境不同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的雅俗判断。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往往用自身认知为标准来衡量文艺作品的雅与俗,人们心目中都其审美意义上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作家个人往往创作艺术价值高的作品,也会写作一些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的通俗读物。
雅俗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
而且,好的作家往往是大俗大雅的。
对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的理解
对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的理解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是艺术的两个方面。
艺术无所谓真假,却有高雅与通俗之说,所谓通俗艺术,就是主导现代大众传媒文化,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的一个艺术门类,简而言之,就是为普通大众普遍能接受的一类艺术;与通俗艺术相对应的高雅艺术,追求深层次的精神感受和艺术探索,更强调用心去感受艺术。
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之分如同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一个注重实际,一个自恃“清高”,通俗艺术对观众的要求并不高,并且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意义易懂浅显,它能够被大众很好的理解与鉴赏,因而能为普通大众接受并在大众中普遍流行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高雅艺术则与其不同,它对观众的要求比较高,由简单的“看”上升为“欣赏”,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是面向少数人的艺术形态,它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高雅艺术只能为少数人所接受并传播,这一特征也限定了高雅艺术的接受对象和消费主群不是普通社会大众,比如是否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或是否熟悉一门乐器,其对音乐会的感受是差别很大的。
具体的说,艺术的高雅与通俗在两个层面上体现出来:首先是性质特点层面存在着区别:在古今中外的文艺史中,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审美风格较为相异的文艺作品。
一类比较高雅,如中国古代的格律诗、古希腊的悲剧诗;另一类则比较通俗,如传统民间民歌、古希腊的喜剧。
二是研究和界定层面,这两类艺术门类在差异中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别。
严格地讲,艺术的高雅与通俗之分是各阶级的对抗调和及文化发展变迁的产物,就这些变化发展引申出了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
“所谓‘雅’一般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文人雅士或有教养的学士及鉴赏家通过对前人得到的成果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形成的一套严格的艺术判断标准和风格体系,它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于少数人的特权文化或精英文化。
与此相对应的‘俗文化’,则发自于民间,自然质朴、单纯,没有严格的规范体系,体现不同地域、社区和风俗千姿百态的巨大差异,它来自于多数人并且服务于多数人,在维系民众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念、信仰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21高三作文“高雅与通俗”原题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作文“高雅与通俗”原题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高雅的艺术作品,凝重而丰厚,能叩击人的心灵,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但往往不易被大众所接受。
通俗的艺术作品,自由而随性,能够让人纾解压力,放松身心……但也常常因为缺乏深度,易遭淘汰,难成永恒。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范文精选】1.高雅与通俗毕淑敏曾说过:生命之高下并不在于绵长或短暂,而在于丰美和深邃。
以命之长短来衡量生命的意义,确实庸俗。
若用高雅与通俗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却是无知的。
在我看来,能读出点味道的就是高雅的,与形式无关。
以俗写雅,大有人在。
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人物白居易,用他的笔杆子写出了盛世,道出了衰败;他的诗通俗易懂,但凡读过几首诗词的人都能看懂他的诗。
你说他高雅吧,他的诗中却无宝石点缀;你说他通俗吧,他却写出了大半个世纪,写出了百姓疾苦,诗中散发出高雅的淡香。
以通俗之词道出高雅之意,这就是雅。
能让不少文人学者奉为圭臬,让诗人墨客引为至交,让历史学家研究唐宋沧桑的诗,就是高雅。
通俗的作品,能让人尝出高雅之味,品出高雅之精髓。
然而,高雅的作品想写得人人都“通俗易懂”,却未必行得通。
曹雪芹的那句“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真真说出了不少读者的心声啊。
初涉《红楼梦》,只觉得人名还未记清,故事已发展到高潮。
或许吾辈皆浅陋,但不要忘记,现代城市水泥林场里的,可都是些“浅陋”的人啊。
白居易的诗他们或许能哼上一两句,但让他们说出“黛玉葬花”这句,可真谓难如登天。
现代社会有过一般的人是普通知识水平分子,让这些人来读懂被社会学家们作为解释明清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简直是天方夜谭。
《红楼梦》不仅高雅,而且高深,高深得让人望而却步。
一步作品的成功,不在于他写得有多高雅,或多通俗,能让人读懂,爱读,想读,才是高雅,能读出点味道,那就是雅。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
这种 审美 错乱 的一 个重 要原 来 ,一 些思想性 艺术性较 高 的一
因是我们 传统 的审 美文化 ,在价 流 文人 之作成 为传世珍 品 ,而俗 值 观念 、传 播方式 方面 受到西 方 劣 的作 品 ,终 被 历 史 所 淘 汰 。 因 和港 台商业 文化 的剧 烈冲击 ,出 此 ,在 审美世 俗化 中 ,庸俗与媚
文艺复兴 的一 个重要特征 就是从 宗教天 国转入对世俗 的 关注 :中国魏 晋时期建安 文学 的兴起 ,也 与突破 西汉儒 学观念 、弘 扬 个体 情致 的思潮 相一 致。这种 世俗化 的进 程 ,同时也是 重新寻找 人生价值 ,确定新 的审 美文化 走
向 的过程 。 但这 种 世俗 化 ,如 果 失 去 了健 康 的 内容 指
有 过 时 。 当今 ,格 调 不 高 的 作
英 国历 史学家 汤 因比曾说 : “ 文 品 ,反 映 了某 些 艺 术 家 丧 失 立
明起源于 挑战 ”。今 天我们 社 会 场、随 波逐 流 、媚 俗竞利 的创作
主义精 神文 明的建设 ,也 可 以说 态度。 艺术家 真实地看取 人生 ,
犋 j 田
离雅 求与通俗
如何 从品 味上去提 高大众 的审 美趣味 ,从 整体上 处
理 好高雅艺术 与通俗文 艺的关 系 ,是我们 建立健康 的富 有民族特 色的审美文化体 系所必须考虑 的问题 。
从人类审 美文化 发展的历程 来看 ,审 美文化 的世 俗
化往 往 与人们 冲 破 旧 的社 会秩 序 与 观念 相 关联 。西 方
不 游戏人 生 ,管它岁 岁年年 ”竟 更 需要雅俗 交融 ,用高雅 艺术 中
被 堂而皇 之地 反复吟 唱 :调 侃人 的品位去 充实通 俗文艺 。雅文 写
高雅与世俗_
高雅与世俗每一个挣扎在世俗里的人,都有一颗向往高雅的心“雅”和“俗”,这两个字语文课经常用到,它们俩经常结伴而行,一同出现在我们的话语里,或者书本上。
这俩字儿呢,用来评价人可以,评价事情也可以,评价艺术作品,更可以。
“雅”和“俗”好像是对立的概念,“雅”就是好的、美的;“俗”就是差的、丑的。
但是“雅”和“俗”,关系并不简单,雅基本可以理解为好,俗却未必总是差的。
“雅”和“俗”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沧海桑田一样,从前的俗会变成现在高雅,从前的雅也许会变成现在的俗。
“俗”和“雅”,竟会转化。
俗是如何变成雅的呢,还是以为宋词为例子来说说吧。
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欧阳修喜欢写诗,也写词。
他的诗和词是不一样的,诗歌很庄严,词者写了许多情感的故事。
士大夫的为人师表,端正庄严,表现在诗歌里。
文人的风花雪月,则流露在他的词里。
举个例子说说吧。
欧阳修的诗长得是这样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的词长的却是这样的: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欧阳修《长相思》词里面更多的是儿女情长,是比较世俗的情感。
另一位北宋词人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总是落第;到了暮年也很落魄,一辈子就当了屯田员外郎。
因为这些坎坷和潦倒的生活,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
因为天赋也因为投入,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凡有井水处,皆闻歌柳词。
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人传唱他的作品。
但柳永却始终是矛盾的,他的内心,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一直想做一个真正的文人雅士。
只是在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宋词变成了高雅的文学。
今天说柳永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却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荣光。
每一个挣扎在世俗里的人,都有一颗向往高雅的心。
可是俗和雅的标准,却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是相同的。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雅俗共赏,是指雅与俗的东西能够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欣赏和理解。
雅俗共赏的概念早在古代就有出现,它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中,雅俗共赏也逐渐成为人们对于艺术、文化、娱乐等领域的重要追求之一。
本文将以论雅俗共赏为主题,探讨人们对雅俗共赏的感悟和体验。
雅俗共赏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传统上,雅被认为是高雅文化,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欣赏;而俗则是通俗文化,大众化的娱乐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多样性的追求,雅俗共赏的概念应运而生。
它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将雅与俗相结合,使得高雅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雅俗共赏的实践体现在各个领域。
在音乐方面,传统的古典音乐以其高雅的形式和复杂的演奏技巧,常常被认为是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然而,随着摇滚、流行音乐的兴起,这些通俗的音乐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边界,也使得更多的人对音乐感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
同样地,在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雅俗共赏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一些充满创意和现代感的艺术作品,既能够吸引专业艺术家的关注,也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
雅俗共赏的价值在于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高雅文化常常只是停留在少数人的范畴内,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
而俗的文化则过于娱乐化,缺乏深度和内涵。
雅俗共赏的出现,使得高雅文化得以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在文学领域,一些现代作家通过运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化的题材,创作出富有高雅内涵的作品,既能够吸引大众的阅读,又能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雅俗共赏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传媒的引导。
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雅俗共赏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传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传播和推广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使得大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和了解雅俗共赏的内容。
关于韩国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认识
谈谈韩国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认识何谓通俗文化,在我看来,通俗文化便是指大众文化吧。
通俗文化就是在这一地区,被人民所普遍接受,更容易理解和接触到的文化。
列奥·施特劳斯所说,“大众文化是一种被没有任何智识和道德努力,并因此极为廉价的最平庸的能力所占据的文化。
”我想,列奥·施特劳斯所说的大众文化便是对通俗文化最直接的解释。
通俗文化往往是通过我们平时随意可以接触到的来传播,比如:电视,广播,互联网,广告等媒介接触到的,有时候可能是被动的。
高雅文化便是相对于通俗文化而言的。
以施特劳斯解释为例,高雅文化便是饱含智识,知识阶层所创造的,不容易接触到,知识层里流行的文化,需要有意识的去了解,并且往往需要高的花费并有能力的比如“贵族阶层”才能接触到的文化。
韩国的高雅文化由古典文化以及现代艺术文化组成。
具体表现为:古典文化板索里,书法,现代歌剧,以及部分电影《秘阳》以及金基德《空房子.》等。
相对于高雅文化,最近流行的韩剧,歌曲《江南style》《nobody》以及韩国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等都可以称之为通俗文化。
虽然和高雅文化层次不同,但是通俗文化正在漂洋过海,被我国部分民众所接受,并且在国内影响较大,受影响的不止我们中国,还包括越南,日本甚至于美国。
为什么韩国的通俗文化会有如此大的反响,可能用很现实的例子便可以解释了吧。
如《空房子》,可能泰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迷幻不真实的氛围,两个主角之间知道最后也没有对白,看电影的人不同,从中获取的也不同,有人说是家的独白,有人也说是对爱的诠释,那种扑朔迷离的剧情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绞尽脑汁也得不出最适合的结论。
这就是高雅文化,现代型的高雅文化。
可以这样来解释,现代高雅文化是那种艺术片,那些台词说起来很有艺术性但是却是在生活中说不出口的那种片子,里面的剧情几乎都是靠编剧或是导演经过精心设计,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的。
而通俗文化,便是让喜怒哀乐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跟着哭,跟着笑,感受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剧情很直接,很白话。
关于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演讲稿
关于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演讲稿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人类在美丽的地球上繁衍生息了上万年,许多伟大的文明被埋没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
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因为承载着太多的希望,而被传承到了如今。
可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世界文化正在逐渐统一中,在我们的文化正在渐渐被吞噬,我们骄傲的中华文化岌岌可危。
难道,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最后的结果却是葬在我们的手中?不,我们决不相信。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中华儿女意义寻常,对于许多西方国家都承载着太多的意义。
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由于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还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对西方国家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法国甚至成了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因此,法国近代的不少启蒙思想家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笛卡尔、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很是推崇,伏尔泰甚至把孔子的画像放在礼拜堂中供奉着。
可是,现在的中国文化却在被国人淡忘。
对于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中华美德,从我们一出生,就理所当然的继承了这份祖先给予我们的特殊礼物。
可如今,曾令我们感到自豪无比的中华美德,却处于此道今人弃如土的尴尬地位。
我们该反省吗?是什么让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给遗忘?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我们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拥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伟大民族开始,我们就身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个神秘又美丽的国家里,经过它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使中华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这种文化的沉淀,是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的,我们最伟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文化精神,它并不等同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科技文化,因为它不能被仿效和超越。
传统也并非仅指古代,它也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它的现实与历史具有的都是同一个生命。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通俗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通俗化?正方辩手: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代表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更加通俗化。
首先,通俗化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知识。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很多专业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显得晦涩难懂。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知识通俗化,就能让更多的人受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向六岁的小孩解释清楚,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理解。
”通俗化不仅可以增加知识的传播范围,还能够提高人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通俗化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普遍,这就需要不同领域之间能够理解和沟通。
如果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过于专业化,就会造成交流困难,阻碍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因此,通俗化可以帮助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通俗化可以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很多专业知识如果不通俗化,就很难被普通人所理解和应用。
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知识通俗化,就能够使之变得更加实用和可操作。
比如,医学知识的通俗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因此,通俗化可以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综上所述,通俗化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知识,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我认为应该更加通俗化。
反方辩手: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代表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更加通俗化。
首先,通俗化可能会导致知识的粗糙化和浅尝辄止。
在现代社会,很多知识都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够真正理解。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通俗化,就会导致人们只停留在表面,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正如著名作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像一座花园,如果不加以修剪,就会长成野草。
”。
其次,通俗化可能会导致知识的误解和曲解。
很多专业知识都有其特定的概念和原理,如果我们过分通俗化,就会导致知识的误解和曲解。
与其高雅过剩,不如走向通俗(议论文二期 横向思维训练佳作70)
与其高雅过剩,不如走向通俗(议论文二期横向思维训练佳作70)袁欣怡泱泱五千载中华文明,酝酿出不少瞩目于世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他们被渐渐淡忘。
就“国粹”京剧而言,它曾是有着广泛受众的高雅艺术,它曾丰富着人们生活,享有过极高的艺术地位。
但是现下广场舞的“崛起”,通俗音乐的兴盛,则给京剧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不难理解,广场舞的火爆是必然趋势。
自清朝末年徽班进京起,京剧那别具韵味的婉转唱腔便迅速俘获了人们的眼球。
可在当时欣赏京剧这一雅事被位高权重者所垄断,听着大户人家院墙内的锣震鼓响与断断续续的伶人细语,百姓虽心生向往但仅能止步于此。
直到半个世纪后的新文化运动,京剧才被人们普遍接受。
可是广场舞不同,没有京剧那样太多的硬性条件,人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因此能迅速引领大众的脚步,得以飞速发展。
正如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虽说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原本蒙昧的思想,但同样也只有上流社会的新贵族才能沐浴到明媚的人文主义之光,所以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无法迅速壮大。
直到百年后的启蒙运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才深入人心,为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广场舞就是这样,他顺应了普通大众的精神需求。
如果京剧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那广场舞是深受百姓喜欢的下里巴人。
这同样适用于社会的改变与转型。
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落后的部分,引入能真正切合人民利益的制度,让所有中国人都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百姓都有获得感,才是真正和谐美好的中国梦。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每年政府报告中,只有政客才理解的晦涩难懂的措辞少了;城市建设中属于公共资源的公园体育设施多了;喊了多少年的扶贫政策精准到位了;医疗改革更倾向于普通市民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把多少年的人为的等级制度破除了……我们不妨看看欧美诸多福利国家,它们在权力的“下放”方面做得相对完善,虽然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造就了很多不公和明显的贫富差距,但无论是平民亦或是资本家,都拥有有相应的经济权利,社会福利制度惠及到了每一个公民,社会才没有过于失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主席、各位来宾、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应该提倡高雅文化。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文化?《辞海》将“文化”界定为: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与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什么是高雅文化?所谓高雅文化指的是由知识精英创造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它的作用是使一个社会的整体精神能够得到提升。
什么叫通俗文化?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夫所重视,而流行于名间的,成为大众喜好的、所喜悦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旧的价值观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
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信仰,感到工作压力沉重,精神紧张,心态浮躁。
网络歌曲“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来跳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如此苍白而低俗的歌词竟然能够唱红大江南北,还有令歌迷疯狂的“超级女声”这些虚无主义的明星,他们的“寿命”最多不过一两年,如此的短命艺术文化有说明了什么?这些“明星”的走红有说明了什么?可见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已经到了令人忧心的地步。
更让人担心的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群体也是通俗文化的主要消费者。
据报道,在对某高校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听说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仅21人,而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名曲的仅16人,然而,100人尽无一例外的知道“老鼠爱大米”,李宇春,这种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同样的危机。
的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文化的衰落、传统文化的遗忘和通俗文化的兴盛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俗文化犹如一片燎原大伙蔓延全国,使中国的文化景观在短短的几年内一下子改观。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发展的社会,谁还有耐心坐下来去静静体味唐诗宋词的无比诗意或《红楼梦》的美妙意境呢?人们通过舞厅、酒吧和艳情等通俗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尽情地在日常生活中释放自己的能量,挥洒自己的热情。
通俗文化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暂时从那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和寻找慰藉的麻醉品。
大众一边忍不住对片面娱乐化快餐化的“弱智”式大众文化进行指责乃至咒骂,一边却又对其产生惰性的视读依赖,这正是“因为流行所以流行”的通俗文化的漩涡。
通俗文化容易让人独处快感,这就好比肯德基与麦当劳的食品能够满足人的口腹之乐,虽然有不少媒体告诫人们油炸食品是垃圾食品,吃了对人的身体不好,但这些地方仍然人满为患。
不过可喜的变化在悄悄的发生。
人们越来越重视,倡导高雅文化。
比如: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现场娱乐节目正遭到观众的唾弃。
而诸如《百家讲坛》等传播传统文化的节目却赢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人们终于领悟到,只有人性的关怀才能够抚慰大众浮躁的心灵,而简单的娱乐只能麻醉大众使之厌倦。
2006年9月22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面向全国直播的教育部2006年第21次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的官员向全国通报了200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施计划。
以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民乐、京剧、话剧、民族歌舞等为主要的演出形式,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人力资源,正确引导大学生弘扬优秀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大学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校风,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
建。
反方:高雅文化曲高和寡,脱离群众,只有少部分人能懂得。
反驳:高雅文化并不一定曲高和寡,2006年随着百家讲坛在央视的热播,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古典文学之风,紧接着是于丹的《论语心得》为代表的古典类图书的热销。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论语》是古典类文学,属于高雅文化,如果像反方所说的,高雅文化是不能大范围普与的,只能是在小的范围之内,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的人才能去享用。
那么怎么解释从2006年11月26日至2007年2月5日,销售量达到230万册的大众图书,创造了图书销售的一个奇迹。
难道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论语》因为受大众欢迎,成为了通俗文化?
反方:任何文化都是从通俗文化开始,来自大众,经过时间的沥练,最终走向高雅文化,又远离大众。
所谓高雅文化不过是某些已经逐渐不适应现实,开始离开大众生活的东西。
从通俗到高雅再到消亡,不过是文化在社会中的一种新陈代谢。
比如,所谓国粹京剧,当年也不过是街头文艺。
《诗经》够高雅了吧,当时不过是民歌。
高雅是通俗经过人们和社会的洗练后保留下来的,所以学习通俗就是在寻找高雅。
反驳:我方承认,任何文化都是从通俗文化开始,经过时间的历练,但是,通俗文化中有的文化都被淘汰掉了,变成了庸俗文化。
有的文化经过历练变成了高雅文化,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我们倡导通俗文化中好的,其实质最终是倡导高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