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及其启示
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及其启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按管理对象划分,企业管理分为对生产经营工作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离不开激励,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成了企业管理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
一、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一)激励理论经过对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期总结,目前西方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保障或安全需要、归属或取得他人认可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即成就需要。
当某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这种需求就失去了激励作用。
激励是需要→需求→满足的过程,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同一个人在不同需求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激励内容。
2.双因素论赫茨伯认为,满足与激励有差别,并将人们需要的满足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有了这种因素就能产生激励作用,没有也不会让人产生不满的因素。
激励因素大多与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赏识、工作富有挑战性、晋升和在工作中成长等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有了这些因素也不能产生激励作用,但可消除不满情绪的因素。
这类因素大多与工作条件有关,如安全感、人际关系、地位等。
3.期望论并不是企业采取的每项激励措施都能产生激励效果,弗罗姆认为激励程度取决于职工对该激励措施需求满足的期望率和效价。
效价是指职工对某种成果的偏好程度,期望率是指通过特定的活动导致短期成果的概率。
只有当一个人对实现某一目标抱有极大的兴趣,而且也有成功的希望时,才会激励他去实现目标。
因而,让职工看到自己的努力在工作成功中的价值,增加职工的使命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
4.激励需求论麦克莱兰认为,人的性格类型决定了人的需要类型,并将人的需要分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三类。
权力需要强的人对发挥影响力和控制特别重视,他们一般追求领导职位,性格坚强,头脑冷静,敢于发表意见并往往是健谈者;归属感强的人通常从受到别人喜爱中获得乐趣,乐于同别人友好交往;成就感强的人希望工作富有挑战性,喜欢独挡一面并长时间地工作,喜欢分析评价问题。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 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1943年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
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五种需要呈阶梯形分布(如图12—2所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高逐级上升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
社交的需要已获得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安全的需要只有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起激励生理的需要作用。
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处于最主要、优势的地位。
图1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管理者要了解被管理者未满足的需要和优势的需要是什么,设置最有吸引力的目标,去激励员工。
2、需要层次在组织中的应用表12-1 需要层次论在组织中的应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Herzberg)在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
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就员工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又叫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另一类为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条件因素,如企业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基层人员管理的质量、与主管人员的关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薪金、与同级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级的关系和安全等十个方面。
这一类因素如果缺少,就会引起不满和消极情绪,如果改进则能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人满意,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
就像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因而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则往往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如工作成就、工作成绩得到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责任感、个人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六个方面。
这类因素对员工能起到直接的激励效果。
它们的改善,或者说这类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员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各学派激励理论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
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西方的激励理论
层
第二,人的行为选择是由人的优势需要所
尊重需要
支配的;
爱的需要
第三,任何一种层次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
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
安全需要
第四,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
低 层
生理需要
第五,五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
足的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优势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和优势需要理论对激励的启示:
任、丧失进取心、强调安全感,通常是后天经验的结果,并非是人天生的本性。 ✓ 第五,解决组织问题时,相对而言,水平比较高的想象发明和创造的能力在员工分布
很广,而不是很窄。 ✓ 第六,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利用。
(三) 麦克格雷戈的X-Y理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X理论完全依赖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 依靠自我控利和自我指挥。当然,麦克格雷戈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就Y理论 来说,它所坚持的“心灵激励”就带有较强的理想性特征。实际上马斯洛等人 已经对麦克格雷戈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林德尔·厄威克的Z理 论,意在弥补麦克格雷戈Y理论中存在的两处缺陷:(1)个体需要了解组织的目 标,以及他们的工作怎样才能对这些目标有所贡献;(2)他们需要知道当他们对 这些目标作出贡献时他们会得到回报。
实现
强化
满足
目标
提供
带来
激励过程示意图
激励这概念中包含着三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一、西方的激励理论
(一)泰勒的经济人理论 (二)梅奥的社会人理论 (三)麦克格雷戈的X-Y理论 (四)威康·大内的乙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优势需要理论 (六)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七)公平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
莫斯纳、巴巴拉。
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
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西方的激励理论讲义
要
任、与他人薪水之相对 奖金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
高低
与制度
5.自我实 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
现需要
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 计划、劳资会议制度 作
3、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科学性: 第一,需要层次论对心理学的需要动机理 论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提出了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 向,某种程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规律 第三,为企业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工 作方向和内容
期望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确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 (2)适时调整期望值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要注意处理好努力与成绩、奖励、满足需
要的关系。
三、是什么使行为得到维持的 (一)强化理论
➢ 1.操作条件反射论的核心是强化理论。强化是指 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也 就是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 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运用强化理论来改 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69 31
19 81
百分比 10% 20% 30% 40% 50%
激励因素
满意
理想情形
保健因素 不满意
没有满意 不良情形
不满意
激励——保健因素情形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 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 ➢ 赫兹伯格提出的“内在满足”和“外在满足”,即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正激励”和 “反激励”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 在众多因素中,“成就”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赏” 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 使职工工作丰富化,满足职工的高层次需求,也很 有意义。 ➢ 承认、照顾工人的个体差异,也能满足人们的内在 需要。
第五章 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 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 p=OC/IC其中O 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 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 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主要的经典动机激励理论
主要的经典动机激励理论一、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后来增加为四重)驱力是发动行为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David C. McClelland发现了四种与工作相关的驱力:成就:实现目标、向前发展的驱力归属: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驱力权力:影响他人和环境的驱力才干:完成高质量工作和发展个人技能的驱力二、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人类有多种需要需要分类的理论也有多种需要会不断变化人类常见的需要按层次从最低到最高分为五类:1. 生理需要:食物、水等2. 安全需要:工作保障3. 归属需要:爱、社会接纳等4. 自尊需要:地位等5. 自我实现需要:成长、成就等这个理论后来修改为包含8种需要。
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被批评为有机械论的色彩。
三、奥德弗尔的ERG理论这个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马斯洛理论的简化版,认为人的需求分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ionship)、成长(Growth)三大类。
但和马斯洛理论不同的是,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会同时存在这三种需要,只是比例成分不同,而不是层次递进关系。
因此,这个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结构更为灵活。
四、赫兹伯格双因素保健—激励理论不满意的反面不是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满意〈————〉没有满意激励因子涉及工作内容,对应满意保健因子涉及工作环境,对应不满意赫氏的这个理论影响很大,并有实证依据,其发表的论文刊登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在该刊创刊80周年时被评为创刊以来最有影响的十篇文章之一。
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决定于它的结果: B=F(R)b通过影响、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影响、塑造行为——外部结果决定行为六、弗洛姆的期望模型Victor H. Vroom(1964)提出期望模型(expectancy model),又称期望理论。
认为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对绩效可以获得报酬的估计(工具性)效价×期望×工具 = 动机这个理论反映了人的认知对动机/行为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在动机理论中的经典反映。
激励理论
一、激励理论激励是指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被激励者的行为向提供激励者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
组织中的成员为什么能被激励,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成员都有未被满足的需要和尚未实现的目标。
在一定条件下,当成员觉得自己已有能力来实现其目标和满足需要时,则会产生动机。
作为激励的主体,就应充分了解到激励客体没有满足的需要和未实现的目标,创造条件,激其在的欲望,化为。
励单的说就是激发动,引导行为。
(一)西方的典型激励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理论界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经历了一次次的飞跃。
按照研究侧面的不同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他们的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下面将与研究有关的凡种主要激励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着重于研究个体行为动机由何种因素所激发的一种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主要分析人到底具有哪些类型的需要,它决定了组织应给员工提供什么方面的刺激或激励因素,试图从人的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上来探讨人的行为的心理根源。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
作为人类来说,这是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包括人身安全和职业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③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己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即人按上述五个层次由低到高逐步追求需要的满足。
人的行为是由其当时的主导需要决定的。
由于个人的需要结构发展的状况不同,这5种需要在体内形成的优势位臵也就不同,但是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高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而自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己。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Herzberg)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一种经典的激励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激励的本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激励员工。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可以分为两个因素:积极的激励因素和消极的抑制因素。
积极的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管理、工作条件、责任、报酬等,这些因素能够给员工带来满足感,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工作。
抑制因素则包括管理、环境、政策、组织文化等,这些因素会让员工感到沮丧,从而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
首先,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决策等方式来增加积极因素,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满足和兴奋。
其次,要注重减少消极因素,改善管理,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等,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受尊重。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对管理者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激励员工,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生产力。
激励的国外概念
激励的国外概念激励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来激发个体或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预定目标的行为。
在国外,存在着许多激励的概念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在国外比较常见的激励概念。
1. 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y)激励理论是指研究激励行为的理论体系,旨在解释人们的行为是如何被外部或内部激励所影响的。
著名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VIE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团队激励(Team Incentives)团队激励是指通过给予团队成员奖励或福利来提高团队的绩效和合作意愿的一种激励方式。
团队激励可以帮助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3. 奖励和认可(Rewards and Recognition)奖励和认可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通过给予个体或团队奖励或赞誉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努力。
这些奖励可以是金钱奖励、晋升机会、员工表彰等,通过及时的奖励和认可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4. 激励诱导(Incentive Programs)激励诱导是一种通过设定目标、提供奖励和制定清晰的绩效评估标准来激励个体的方法。
这些激励诱导项目可以是个人目标、团队目标或组织目标,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措施来激发个体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5. 工作灵活性(Work Flexibility)工作灵活性是一种激励方法,通过给予员工更加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例如,一些公司允许员工有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和远程办公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总的来说,激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概念,在国外有许多激励方法和理论可以参考。
通过合理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员工潜力,提高组织绩效,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罗宾斯管理学--10种激励理论方法
人与工作的匹配
不要忽略金钱 检查系統公平性
对激励员工 的一些建议
使用目标
要让员工认为 目标是可达成的
奖酬与绩效挂钩
个别化奖酬
激励员工的实用性建议
认清个体差异:员工在需要、态度、个性等各不相同。 进行人与工作的匹配:高成就需要者让他们参与设置具
有中等挑战性的目标,有工作的自主权,能得到反馈。 运用目标:拥有困难而具体的目标比尽力而为更能激励 确保个体认为目标是可达到的:如果员工认为无法实现
生理需要
自尊 :实力、成就、 胜任、信心
受人尊重:名誉、威 望、赏识
人身、财产、 职业、心理
人的需要是按层次递进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 起激励作用,了解主导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会出现例外。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只能预防职工产生不满。
工作条件、薪水、监督方式、组织政策,上下级的关系
A所得 A付出
<
B所得 B付出
A所得 A付出
=
B所得 B付出
不公平(报酬过低) 公平
A所得 A付出
>
B所得 B付出
不公平(报酬过高)
“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 改变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就可以改变行为。
强化类型
积极强化 惩罚 消极强化 忽视 • 强化重点应放在积极强化而不是惩罚上,管理
激励因素: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成就、赏识、责任、成长、艰巨的工作
传统观点
满意
不满意
赫茨伯格的观点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
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六种经典的激励理论,德鲁克:千万慎用物质激励
六种经典的激励理论,德鲁克:千万慎用物质激励德鲁克认为,激励人才是领导者必备的能力。
必须学会如何激励别人,才能发挥领导作用。
有学者的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激励能够让员工发挥 70% ~ 80% 的潜能,而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只能发挥出20% ~30% 的潜能。
能否激励人才,直接关系到领导管理者的工作成效。
人们常说,用力干能把事干完,用脑干能把事干好,用心干能把事干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精神最深切的渴求就是受到赞扬。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讲,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做 10 天的口粮。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进行挖掘,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经典的激励理论主要有 6 种,具体如下所示。
一、需要理论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对人实施激励的理论主要有 3 种。
第一种,美国人本管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 种,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的低层次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则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
人的需要的满足具有层次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
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诀定的。
这启示管理者,要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的需要差异,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把握员工的主导需要,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第二种,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把需要分为3 种,他认为,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主要的需求是友谊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这3种,其中重要的是成就需要,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成就激励理论。
他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员工有三大共同特征: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往往倾向于谨慎地确定有限的成就目标,希望得到他人的工作业绩的不断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 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即OP/IP=OH/IH其中ON表示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H表示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感觉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我们看到,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方面原因: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上面公式中无论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投入和报偿都是个人感觉,而一般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入估计过低。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上面的公平标准是采取贡献率,也有采取需要率、平均率的。
例如有人认为助学金改为奖学金才合理,有人认为应平均分配才公平,也有人认为按经济困难程度分配才适当。
第三,它与业绩的评定有关。
我们主张按绩效付报酬,并且各人之间应相对平衡。
但如何评定绩效?是以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按工作能力、技能、资历和学历?不同的评定办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最好是按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用明确、客观、易于核实的标准来度量,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有时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
第四,它与评定人有关。
绩效由谁来评定是领导者评定还是群众评定或自我评定,不同的评定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由于同一组织内往往不是由同一人评定,因此会出现松紧不一、回避矛盾、姑息迁就、抱有成见等现象。
然而,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
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如有的企业采用保密工资的办法,使职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以免职工相互比较而产生不公平感团队建设法是用以提高团队或群体成员的技能和团队有效性的培训方法。
它注重团队技能的提高以保证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
这种培训包括对团队功能的感受、知觉、信念的检验与讨论,并制定计划以将培训中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工作当中的团队绩效上。
团队建设法包括探险性学习、团队培训和行为学习。
(一)探险性学习探险性学习也称为野外培训或户外培训。
它是利用结构性的室外活动来开发受训者的团队协作和领导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该方法最适应于开发与团队效率有关的技能,如自我意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等等。
利用探险性学习的方法,其户外练习应和参与者希望开发的技能类型有关。
练习结束后,应由一位有经验的辅导人员组织关于学习内容、练习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设置目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等问题进行讨论。
探险性学习的不足在于:它对受训者的身体素质的要求高,以及在练习中常常会让受训者之间发生接触,会给组织带来一定风险,这些风险有时是因私怨、感情不和而导致的故意伤害,而不能将其归咎于疏忽。
因此,探险性学习的采用应慎重。
(二)团队培训团队培训是通过协调在一起工作的不同个人的绩效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的方法。
团队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利用讲座或录像向受训者传授沟通技能,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或仿真模拟给受训者提供讲座中强调的沟通性技能的实践机会。
团队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态度和行为。
团队行为是指团队成员必须采取可以让他们进行沟通、协调、适应且能完成任务以实现目标的行动;团队知识是使团队队员记忆力好、头脑灵活,使其能在意料外的或新的情况下有效运作;团队队员对任务的理解和对彼此的感觉或态度因素有关。
同时团队的士气、凝聚力、统一性与团队绩效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受过有效培训的团队能设计一套程序,做到能发现和改正错误、协调收集信息及相互鼓舞士气。
如波音公司利用团队培训提高了设计波音777的工作团队的有效性。
在波音公司有250个工作团队,每队有8~15个成员从事飞机设计工作。
队员包括不同专业背景的工程师、可靠性能专家、质量专家及市场营销专业人员。
这种类型的团队叫做同期工程团队,其优点在于设计和营销方面的问题可在组装过程前期被发现,这正是工程师与市场营销人员在一起工作的结果。
团队培训的方式有交叉培训、协作培训与团队领导技能培训。
交叉培训即指团队队员熟悉并实践所有人的工作,以便团队队员离开团队后而其他成员容易承担其工作。
协作培训即指对团队进行如何确保信息共享和承担决策责任的培训以实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
团队领导技能培训即指团队管理者或辅助人员接受的培训,包括培训管理者如何解决团队内部冲突,帮助团队协调各项活动或其他技能。
(三)行动学习行动学习法即给团队或工作群体一个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让团队队员合作解决并制定出行动计划,再由他们负责实施该计划的培训方式。
一般地,行动学习包括6~30个员工,其中包括顾客和经销商。
团队构成可以不断变化。
第一种构成是将一位需要解决问题的顾客吸引到团队中;第二种构成是群体中包括牵涉同一个问题的各个部门的代表;第三种构成是群体中的成员来自多个职能部门又都有各自的问题,并且每个人都希望解决各自问题。
例如惠而浦公司(Whirpool)利用行动学习来处理公司曾多支付了从巴西进口的压缩机关税的问题。
行动学习法涉及的是员工实际面临的问题,所以可使学习和培训成果的转化达到最大化,它有利于发现阻碍团队有效解决问题的一些非正常因素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
莫斯纳、巴巴拉。
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