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经典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疗各种疼痛医案
经方大师刘渡舟治疗各种疼痛医案【121】头痛1刘,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
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继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
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
不得已,邀刘老会诊。
切脉浮弦、无汗、苔白、舌润。
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荆芥10g、防风10g、川芎10g、羌活6g、细辛3g、薄荷3g、白芷6g、清茶6g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
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按语]本案头痛伴有发热、气喘,为风邪袭肺,遏阻清阳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为此意。
若风邪稽留经脉,阻滞不通,则往往头痛剧烈,难以忍受,甚则其痛或偏或正,休作无时,迁延不愈而成“头风”。
川芎茶调散为治疗头痛之名方,方中川芎走而不守,能上达巅顶,下至血海,行血中之气,长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正如《病因赋》所说:“头痛必须用川芎”。
羌活善于治太阳经头痛;细辛善于治少阴经头痛;白芷善于治阳明经头痛,三药相伍,乃治头痛之良剂也。
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薄荷、清茶清利头目,疏风散热。
服之则使风邪去而清阳升,经脉通而头痛止。
然本方毕竟疏风药居多,升散力强,故凡肝风内动。
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122】头痛2李,男,38岁,住北京市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
经友人介绍,延请刘老诊治。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图:中药黄芪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1)血痹案一刘渡舟医案:融×x,男,6,岁。
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
经多方医治无效。
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
生黄芪40克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芍12克大枣7枚六剂。
服药后头晕咀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
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
三个月后追访,没见反复。
(2)血痹案二刘渡舟医案:李×,男,49岁。
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
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用手术治疗。
由于患者有所顾虑而转请中医治疗。
舌苔白略腻,脉来涩迟。
辨为气虚血滞,“血痹”之证。
生黄芪4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l2枚。
上方服二剂后,各种症状均有减轻。
原方加大剂量,改黄芪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
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lO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卜余剂一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
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解说】“血痹”病是一种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耍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营卫不足,气血阴阳俱弱,由于外受风寒邪气而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以被称为血痹。
该患者的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夫无力为主。
治疗应采用调补营卫,益气和血的方法,张仲景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其治疗的主方。
该方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并能解肌祛风。
其二,加黄芪重在益气,取意于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痹通。
临床上有时加当归同用,目的是为了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
由于黄芪甘温,补卫气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汤中去炙甘草。
其三.桂枝汤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载芪、桂之力而行于外,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不可忽视。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水气上冲案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
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
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
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
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刘渡舟医案经典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52、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
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
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
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
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2)大实类虚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1岁。
患者头晕体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已。
自以为体虚而前来求开补药方。
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
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其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
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
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
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
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
【解说】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操屎的程度。
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
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
但腑气不通,邪实于内,反见虚赢之象者,却不容易辨认。
曹颖甫用大承气汤治头痛,认为是“阳明燥气上冲及脑”;本案用小承气汤治头晕,辨为“燥热上熏,干扰清阳之位”。
二者方证虽然不同,但其辨证思路及治法的选择则基本一致。
这类情况临床不属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治疗鼻炎医案
刘渡舟是宋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针对鼻炎的治疗,提出了以下医案:
医案一:清热解毒法
方药: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生甘草、黄芩、苍耳子。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煮,取药汁口服,每日3次。
医案二:理气化痰法
方药:佩兰、陈皮、木香、枳壳、千日红、紫苏叶、薄荷。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早晚服用。
医案三:温通经络法
方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葛根、柴胡、黄连。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粉末,然后与开水冲泡,每日早晚饮用。
医案四:补肺生津法
方药:麦冬、百合、鸡内金、太子参、桑白皮、玉竹、川贝母。
治疗方法:将上述药材煎煮成药汁,每日分数次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剂量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治疗,请在就医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芍药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桂枝加芍药汤证)10、桂枝加芍药汤证(1)虚利案刘渡舟医案:王××,男,46岁。
因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未经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菌痢。
大便下痢,挟有红自粘液,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
来势甚急,常常来不及登厕就内污衣裤,但又后重下坠,大使排而不尽。
伴腹中隐隐疼痛,肠鸣作响,病程逾年,曾用真人养脏汤,以及芍药汤等治疗,皆无效可言。
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苔白。
再三审证,辨为脾胃阴阳失调,气血不利之证。
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9克。
二剂后,下利次数减为一、二次,腹痛肠呜消失。
原方又进二剂,诸证皆消。
【解说】事案病机要点在于脾胃阴阳失调,中焦气血不利。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本,气血阴阳之所主。
脾虚则清气不升,胃虚则浊气不降,土气不和。
则必然导致肝木郁滞,疏泄失常。
此类病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所以用寒热之法治疗都不能取效。
桂枝加芍药汤能够调和脾胃之阴阳,利血脉消瘀滞,并有平肝缓急之效,于调和睥胃中兼能疏泄肝木。
(2)腹痛案刘渡舟医案:张×,女,32岁。
每当午后即觉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肌向内抽掣拘急。
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但月经衍期,每次行经需10天左右,经色黑紫,挟有血块。
脉珐细如按刀刃,舌质绛紫,苔薄白润。
证属脾之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克犯脾土。
治宜平肝缓急,调和气血。
桂枝10克白芍3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10克。
连服六剂,腹痛止,拘急解。
转方用当归芍药散而愈。
【解说】柯韵伯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而桂枝汤之所以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则首先在于其能调和脾胃之气。
众所周知,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则营卫生化之源充足。
营卫和调则气血阴阳随之也和。
从桂枝汤组方的五味药物来看,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自古以来都是厨房中常用的调料,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所以桂枝汤实际上擅能调补脾胃,通过调补脾胃,然后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明阳的目的。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荆防败毒散案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荆防败毒散案例1:王某,女,68岁。
1994年12月3日初诊。
患慢性肾炎两年,常因感冒、劳累而发水肿,腰痛反复发作,多方治疗,迁延不愈。
近半月来水肿加剧,以下肢为甚,小便不利、腰部酸冷、纳呆、腹胀,时有咽痒、咳嗽。
视其面色晦暗不泽、舌质红、苔厚腻,切其脉滑略弦。
尿检:蛋白(+++),红细胞(20个),白细胞少许。
血检:BUN:9.2mmol/L,Scr:178μmol/L,胆固醇:7.8mmol/L,Hb:80g/L。
刘老辨为湿热治毒壅滞三焦。
经曰:“少阳属肾,故将两脏”,故三焦为病可累及肺、肾。
治以通利三焦湿热毒邪,荆防肾炎汤主之:荆芥6g、防风6g、柴胡10g、前胡10g、羌活4g、独活4g、枳壳10g、桔梗1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5g、生地榆15g、炒槐花12g、川芎6g、赤芍10g、茯苓30g服十四剂。
水肿明显消退,小便量增多,尿检:蛋白(+),红细胞少许。
药已中的,继以上方出入。
大约又服三十余剂,水肿尽退,二便正常。
尿检:蛋白(±)。
血检:BUN:4.9mmol/L,Scr:8.5μmol/L,胆固醇:4.2mmol/L,Hb:110g/L。
舌淡红、苔微薄腻、脉濡软无力。
此大邪已退,正气不复之象。
改用参苓白术散十四剂善后,诸症皆愈。
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按语]本案为湿热毒邪壅滞三焦所致。
邪滞三焦,气化不利,使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失蒸腾,故水肿伴有咳嗽、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等症。
治以清利三焦湿热毒邪为法,使邪有出路,用自拟荆防肾炎汤。
本方由荆防败毒散加减而成。
方中巧妙运用对药:荆芥、防风发表达邪,有逆流挽舟之用;柴胡、前胡疏里透毒,以宣展气机为功;羌活、独活出入表里;枳壳、桔梗升降上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利湿热毒邪;生地榆、炒槐花清热凉血止血;更用川芎、赤芍、茜草、茯苓等药入血逐瘀,以祛血中之湿毒。
本方执一通百,照顾全面,共奏疏利三焦,通达表里,升降上下,溃邪解毒之功。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42、生姜泻心汤证(1)水气痞案一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
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
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
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五剂。
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
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
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
舌苔白厚,脉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连4.5克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
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
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
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
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
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
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
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
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
舌苔滑腻,脉弦滑。
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
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
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胃脘痛胃脘痛1年,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痛使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有时则变为灼热之气由胃上冲咽喉纳少,腹胀满,少寐,尿黄,大便不燥,舌红绛,脉弦。
为厥阴郁勃之气上冲于胃,胃气被阻,不得通降。
拟寒热并用之法以调肝和胃。
黄连5川楝子10乌梅12白芍15生姜10川椒9当归15陈皮10枳壳10香附15郁金12。
5剂胃痛即止,气窜消失,纳增,腹满微胀,加焦三仙30厚朴10,3剂而安。
本例胃痛伴上冲之气时寒时热,为寒热错杂,脉弦为厥阴之气犯胃。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痛热,饥而不欲食”,指出了肝热胃寒,阴阳错杂,与本例相符故以寒热并用之法,调厥阴肝气以和胃。
小结胸证胃脘痛,按之痛甚,痛处向外鼓起包,大如鸡卵。
滑软不硬,纳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中带滑。
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
糖瓜蒌30黄连9半夏10,3剂。
大便下多量黄色粘液,痛止包消。
刘老认为:1、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用量宜大,且先煎。
2、服药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液,乃痰涎下出之象。
3、本方可治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兼少阳胸胁苦满,可合小柴胡汤。
火热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纳少,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舌红,苔白滑,脉沉弦小数。
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当泄热消痞。
大黄3黄连10,沸水泡片刻去滓饮。
3剂而愈。
水气痞心下痞塞,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尿少,便稀,日3-4次,肠鸣,少食,体胖,面部水肿,色青黄不泽,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苔带水,脉滑无力。
为脾胃之气不和,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
生姜12干姜3黄连6黄芩6党参9半夏10甘草6大枣12个茯苓20,8剂而愈。
本案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
重用生姜辛散之力,健胃消化散饮。
临床凡见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痛或见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方。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简介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
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
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
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
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刘渡舟《伤寒名医验案精逊
桂枝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
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
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
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
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高热岳美中医案:张某某,女,15岁。
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
(《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1989:64)按语: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
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
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
三、自汗刘少轩医案: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
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
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
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
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校,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
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精编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刘渡舟医案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刘渡舟医案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
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刘渡舟医案【一百二十个】【1】傷寒表實證劉××,男,50歲。
隆冬季節,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風寒邪氣。
當晚即發髙燒,體溫達39.8℃,惡寒甚重,雖覆兩牀棉被仍灑淅惡寒,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滚燙而咳嗽不止。
視其舌苔薄白,切其脈浮緊有力,此乃太陽傷寒表實之證。
《傷寒論》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皆緊者,名為傷寒”。
治宜辛溫發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湯。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劑。
服藥後,溫覆衣被。
須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語]麻黄湯為太陽表實證而設。
其病機是因風寒之邪客於太陽之表,衛陽被遏,營陰鬱滯。
因此臨牀癥狀表現為無汗而喘,和惡寒,頭身疼痛的表實證候。
本方能發汗解表,宣通肺衛,暢達營陰,使寒邪從汗外出。
麻黄湯為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易生它變。
不少臨牀醫生畏懼麻、桂,不敢投用。
一見發熱,便認為是溫熱之證,濫用辛涼之品,反令表寒閉鬱,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燒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蓋表實證之“發熱”,乃由衛陽閉鬱,正邪交争所致,故發熱必伴有惡寒。
这與溫熱病的發熱不惡寒,並伴有口渴傷津之候,有其本質的區别。
風寒閉鬱衛陽,故直須辛溫發汗,寒隨汗出,衛氣一通,則發熱自退。
即《內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湯時,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麻黄劑量應大於桂枝、甘草,否則將起不到發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為桂枝、甘草能監制麻黄之發散。
若麻黄量小,則失去發汗解表之意義。
二是應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使人服後發生心煩。
【2】少陰傷寒唐××,男,75歲。
冬月感寒,頭痛發熱,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翹解毒丸,感覺精神甚疲,並且手足發涼。
其子懇求劉老診治。
就診時,見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懶於言語。
切脈未久,則側頭欲睡。
握其兩手,涼而不溫。
視其舌則淡嫩而白。
切其脈不浮而反沈。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1)湿疹案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
患湿疹,头身泛起庴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
伴低热恶寒。
舌苔白略腻,脉浮。
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庴。
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
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苦参9克赤小豆30克木通9克大枣7枚炙甘草3克二剂。
药后温覆,汗出较多,头身庴疹随之而消。
(2)湿毒外发案刘渡舟医案:王x x,女,8岁。
有慢性肾炎病史。
现症颜面浮肿,色黄芩泽,周身皮肤刺痒颇剧,搔之则泛起小疙瘩。
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舌质红苔白滑,右脉滑左脉略浮。
此证因于小便不利,湿邪内蓄,水毒不化而渗透于肌肤,郁遏阳气不得宣泄而致。
麻黄3克连翘6克赤小豆15克杏仁6克桑白皮6克桔梗3克苦参6克生姜12克大枣5枚炙甘草3克服药一剂,汗出而痒除。
【解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伤寒论》用来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本方有麻黄,杏仁,连翘,生姜以宣散在表之邪,赤小豆,梓白皮(现多改用桑白皮),以清在里之湿毒。
外能解表散热,内能利湿化毒,此乃开鬼门,洁净府两法兼备。
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初起,荨麻疹或其它皮肤搔痒。
脉浮表不解的,效果较好。
此方又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续发的皮肤瘙痒有特效。
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1)湿疹案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
患湿疹,头身泛起庴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
伴低热恶寒。
舌苔白略腻,脉浮。
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庴。
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
麻黄9克连翘9...。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1-50案)【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
药已见效,守上7 剂后痊愈出院此症历时2 年,服用过许多中西药物,竟然以五苓散加味而收效。
究其原因,乃五苓散通阳化气,健脾利水作用。
病者缘于寒湿郁闭,肺失宣肃,津液失布,水道不调。
虽有心烦、大汗出而口渴,不为下焦湿热,乃津液不布。
张隐庵云:“大汗出而口渴者,乃津液之不能上输,用五苓散主之以助脾。
”《(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患者口渴而喜热饮即可证明。
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理毫毛与三焦膀胱显然有着表里对应关系,在病理状态下,是会互相影响。
如膀胱气化正常,则将水精之清中之清者,经肺气与上焦的宣发作用,而敷布到脏腑、四肢、肌腠、皮毛以濡润之,若雾露之溉;清中之浊者,得排出体外。
反之,腠理、毫毛为寒湿郁闭,影响三焦、膀胱的气机通畅,气机郁阻,则津液不能上承下达,故表现出一系列的“郁证”症状。
此郁证之心烦、口渴、小便不利,非肝气郁结,乃气机郁阻,水津不布。
《素问xx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说明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是治愈此证的关键。
背寒xx 证:背寒,汗出如浴,小便短少,身寒凛凛然,口渴,饮不多,舌面滑,脉沉。
夜寐少安,下肢如肿,按之紧。
水也,气也,阳之不行也。
观其人形属水火,气属阳明,五苓散加味。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牡蛎菖蒲远志大腹皮;问曰:其人背寒如掌大,小青龙汤证,今用五苓散,何也?答曰:心下支饮,其人当背寒也。
汗出如浴,故知其人有水饮。
表气疏故也。
小青龙汤证当不渴,渴者与五苓散。
经方辩治肾结石:肾结石是一种多发病,不易治愈。
往往效于彼而不效于此。
今从经方角度示以辨证梗概。
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可见病知源,使此病有绳墨可据。
此病大多起于不知不觉中,突发剧烈之疼痛。
往往以腰疼就诊,伴腹直肌痉挛板硬。
此时多以芍药甘草汤为主。
因此方养营除瘀,柔肝舒筋。
为缓急止疼之要方。
如疼痛伴小便不利,淋漓刺疼,甚者有血尿。
则可合用猪苓汤,利水育阴,排石止血,对上证有显效。
有时肾结石的病人,屡治不效,多现阳明腑实证,有合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的时候。
此时当辨别虚实,据证用方。
兼淤血、停水、腹疼、大便结。
可用桃仁承气汤合芍药甘草汤、猪苓汤治之。
若病久人虚,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从太阳腑证治之。
方中桂枝一味,人多不敢用,尤其是南方的同道或瘟病学派的学友。
但桂枝辛甘微温,其效有三:一可温中益气;二可条达肝气;三可降逆下气。
此病多肝气横逆,疼则气上。
用于此三效尽显,而以下气更为重也。
有时虚中更现阳气不足,当以瓜蒌瞿麦丸为主。
方中茯苓、瞿麦为利水要药,淡渗而不伤阴。
山药、附子大补肾气,一阴一阳,相辅相成。
瓜蒌根通行经络,与附子相反相成。
故疗效较优。
原文载:“以腹中微温为知”。
阳虚而腰疼腹肌绵软者,不要用芍药甘草汤,而应用八味肾气丸,壮腰健肾,温阳利水。
笔者曾遇到一例,腹疼,小便不利“少腹满如敦”之肾结石病人。
用大黄甘遂汤,一剂即疼止,三剂后排尿中结石一泻而出,并无痛苦。
然只可施治于实证病人,不可以一带万。
刘渡舟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3月第19卷第2期,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方专家,我有机会随刘老诊病数年,看到刘老用经方简洁明快,效起如神,常常感喟其对仲景方证的极深感悟,现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将其用经方的经验做一简介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和炙甘草。
刘老认为:方中柴胡、黄芩疏利肝胆取小柴胡汤之意,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取理中汤之意,另有桂枝配干姜加强温中祛寒之功,桂枝配甘草强心取桂枝甘草汤之意,牡蛎配天花粉益阴软坚。
原文中有小柴胡去大枣加牡蛎治疗胁下痞坚之说,故本方可治少阳胆热、太阴脾寒。
刘老将此方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病。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受损、GPT增高以及乙肝HBsAg阳性,几乎每次门诊都会用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刘老认为肝病的治疗要时刻考虑到脾。
临床观察一般肝炎患者久治不愈者大多会转成脾寒,最后由脾及肾而致恶化出现腹水。
在这一过程中,脾虚寒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治疗及时可回归好转,治疗不及时则很容易由脾及肾,至肝硬化腹水而不治。
一般肝炎患者最初辨证为肝胆湿热,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肝病及脾导致脾气稍稍受伤,这时患者若再继续服用苦寒药物或是恣食生冷,则很容易造成脾胃虚寒,而见腹胀,恶食生冷,大便溏,疲惫不堪,肝区疼痛范围增大,由胁及背。
此时病已经向寒湿转化,隐隐可见水象,故见病家面色萎黄、晦暗而发黑,舌胖苔白;临床少阳之郁热未去,故又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等症,所以胆热脾寒共见,治疗必须肝脾共治。
刘老一般用原方,较少加减,仅在用量上调整,柴胡一般用14g,阴伤减量;因有脾虚寒,要温中健脾,故黄芩少用,4g即可;桂枝干姜用量要大,一般为10〜12g;天花粉具有益阴软坚作用,一般用10g,病人口渴,舌红阴伤明显时可加量至12g。
患者的腹胀、胁痛会在几剂药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脾虚寒之证却非一日温补即可痊愈,需要守方一段时间。
其后在调治肝病的过程中,若再有脾寒症状出现,则再及时用此方调补。
另外刘老有时于方中加党参、黄芪,加强健脾功能;背痛另加重桂枝剂量使其通畅也;小便少而短加茯苓、猪苓;肝胆湿热明显,加少量茵陈。
由于方中有桂枝、干姜通阳化阴、温阳健脾,脾寒消除则运化水湿功能增强,湿浊亦随之而化,因而有些GPT指标用清利湿热法不能下降,用此方下降却很明显。
柴胡桂枝干姜汤历代医家多有诠释,但多深奥难懂,很难用于实践,而刘老却简而明了地将此方证概括为胆热脾寒,极大地方便了后学者,使我们在临床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症状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同时从方药来反推方证的学习方法也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经方提供了又一条途径。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治验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第17卷第5期,随家严刘渡舟侍诊,每见用经方取效,简捷明快而深有启迪。
今录验案四例如下: 1 不孕案:XX,女,30岁。
初诊日期:1989年12月20日。
婚后四年未孕,妇科检查为“原发性不孕症”,多方治疗未见喜征。
问其月经40 余日一潮,小腹与腰疼痛,经量少内挟血块,大便经常秘结。
脉滑数有力,舌苔薄黄、舌质青紫。
诊为热与血结,冲任受阻而难以受孕。
治法:泻热行瘀,推陈致新,拔其锢结之势方能奏效。
方用桃核承气汤:桃仁15g,大黄4g,芒硝4g后下,桂枝10g,炙甘草6g。
此方连服5剂,大便作泻,月经下黑色衃血较多,而小腹与腰之疼痛顿释,其月经从此按时来潮。
半年后终于怀孕,生一女孩。
按: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合而成。
用凋胃承气汤取其泻热破结以开癥结;桃仁滑润而利,善逐瘀血,与硝、黄配伍可使瘀血无所滞留;用桂枝使之通行卫气,气行则血行以增强逐瘀活血之力,同时桂枝气温又可节制硝、黄之寒性,方义为深。
家严对我说,临床运用桃核承气汤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瘀血内停,血络内阻,浊热扰心,往往见到精神及情志方面的异常, 轻者烦躁、善忘,重者如狂、发狂。
所以《内经》说:“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
这是下焦蓄血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证候特点;二是从致病原因上看,虽然瘀血作为其主要的病因,但是由于情志方面的郁结而积久不解,也往往是发生本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三是本方有较强的攻下逐瘀力量,使用时一定要以体实之人、正气不衰为前提;四是在服药时间上,应以空腹为佳,因为病位在下焦,空腹服药有利于攻逐瘀热。
要求“先食温服”也就是这个道理。
2、经前呕吐案:XX,女,20岁。
初诊日期:1991年11月5日。
呕吐久治不愈。
其症每逢月经来潮之前呕吐不止,不能饮食,待月经行后则呕吐随之而愈。
平素静默寡言。
脉弦,舌苔白滑。
证属少阳、肝胆气郁所致。
治法:XX 肝胆,和胃降逆。
方宜XXXX: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5g,生姜15g,党参8g,炙草8g,大枣7枚。
连服7 剂呕吐未作,续服7 剂井间服逍遥散治疗月余,病获痊愈。
按:《伤寒论》96条有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97条有“…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的记载。
由此可见, “喜呕”乃是小柴胡汤的主证。
从理论上讲,正如唐容川说:“木之气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胃气下行,水谷乃化。
”如果木郁气逆,胃气不得调顺,致使气逆而痰饮上冲发为呕吐。
“病在肝而逆在胃”,此所以“喜呕”之由也。
此女平素肝气多郁, “女子善怀”,月经前则气血蕴蓄不伸,更能加重郁结之势。
肝胆气郁必然疏泄不利,胃气必受其胁而有作呕之机;待月经来潮,肝胆气郁随之得以疏泄,逆胃之势则减,自然呕吐则止。
因证属少阳,必用小柴胡汤治疗。
若单纯和胃降逆止呕,不疏利肝胆气机则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