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 维护增强调理阳气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维护增强调理阳气功能

*导读: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

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

中医学认为阴阳乃人之根本,而阳的作用尤为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有如红日温暖大地般温煦着机体,阳气旺盛则形与神俱,阳气衰耗则折寿不彰。故临床当在辨证基础上重视扶助阳气,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张仲景对机体阳气受损之病变机理、发展转归有着深刻的认识。对阳气虚损原因之论述,或因外感阴寒,损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内生虚寒;或失治误治,耗损阳气。在治疗上,仲景多以通扶阳气以助其功,或温扶阳气以助其用。这种扶助阳气的思想

贯穿仲景学说之始终。

《伤寒论》398条中因汗、吐、下等法误治者共123条,其中明显伤阳的就有75条,运用附子达23方(次)。他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其本质便是一套以阳气之虚实盛衰来定立六经之传变与否、发展规律以及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故有学者认为六经辨证可以看成一套完整的保护阳气的辨证理论。在此,笔者仅就仲景运用扶阳法辨治水肿病进行探讨分析。

阳气与水肿病关系

仲景谓水肿为水气,在《金匮要略》中设水气病专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四肢头面肿,久不愈等,描述了水肿的症状。且水气病既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之分,又有五脏水之别;同时根据水与气、血的关系,又有气分、水分,血分之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仲景法崇《内经》,认为水不自行,赖以气行,水肿是全身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的一种病理表现。水肿病产生的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转输不利,膀胱气化不行,而水湿潴留、泛溢周身。

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盖水为阴邪,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

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水液代谢之气化关键在于阳气。宋严用和认为:水肿为病,皆由真阳怯少。阳气虚弱,则气化无力,致使水液不能正常化生与运行,潴留于经络脉道之外,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水为阴邪,得阳乃化,故以温药治疗。

中医学十分重视肾脏元阳之功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扶阳为特点的水肿辨证论治体系。《经籍篡话》里对扶字解释为护也、助也、治也,扶阳应理解为有保持、维护、扶助、治理调节阳气的意思。因此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以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仲景用扶阳法治水肿病

通扶阳气以助其功

本法主要针对外邪阻滞,气血兼夹,气机不畅等导致阳气被遏,功能受限而言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达于卫表,营卫和谐,卫外得固,则防御邪气。阳气达于肌表或收敛于内均倚气机之变化。机体的正常升降出入,阳气输布四达,才能发挥温熏、推动、气化、防御、固摄等各种功用。《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一旦气血壅滞,营卫不调,气机转枢失司,流行受阻,阳气郁遏,就会产生疾病。在此理论指导

下,笔者将仲景治法归纳如下。

通阳达邪散水法

此类皆由阳气被外邪所遏,通扶阳气以发汗达邪、散水消肿,通过宣通郁滞之阳气,使卫阳得通,抗邪有力,以期正复邪祛之目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因营卫不和,外邪袭表,肺失通调,治节不利,以致水溢肌肤,一身悉肿,水湿之邪客于肌肤分肉之间,治当通扶阳气,宣肺散水。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以越婢汤通扶阳气,散水清热。如风水兼有表虚,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以防己黄芪汤主之,此乃风水表虚,腠理不固所致,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若皮水见四肢聂聂动者,乃水气相搏,是为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阳气被遏所致,以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治之。

通阳化瘀行水法

水与血生理上同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聚,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血流不畅,形成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运而留滞。反之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利则为水,瘀血阻滞又可加重水肿。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滞在肾,温煦失司,气化失调,水湿停聚而肿。

仲景在论及水肿与瘀血之先后时,言血分为水瘀互结,位深难通,故难治;气分为水液阻滞气道,位浅而易行,故易治。其治疗以通阳化瘀、行水消肿,临床多用当归芍药散化裁。若瘀水互结于膀胱,则当桃核承气汤以通阳化瘀。

通阳疏机利水法

气能推动水液运行,气行水亦行。水液的输布转化为汗、尿等并排出体外,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说: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也。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

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通调水道、肝气的疏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及三焦的通利共同作用,才能将水液输布四达,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过程才能顺畅。反之则输布代谢障碍,必致水液泛滥。《伤寒论》第96条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仲景言此为气机不畅,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当以小柴胡汤通阳疏机,去黄芩以防其凝聚寒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

温扶阳气以助其用

本法主要针对脏腑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不及而言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