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
贴)(2011-01-24 17:30:55)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
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本草汇言》
清?陈修园: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时方歌括》
清?黄宫绣: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补先天命门真火,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之无不奏效。《本草求真》
《医宗金鉴?参附汤注》: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
《古方药议》:附子虽为雄悍大毒之品,但于阳气脱垂之际,却可奏回阳奇效于瞬息之间,这正是其他诸药所不及之处。现行中医教材《中药学》把附子的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把主治概括为:“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寒痹等证”。
相对于《神农本草经》及上述各医家经验,现行中医教材对附子药性表述显然过于简略,从而成为束缚大多数人的一个成见,影响到附子的普遍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2」:附子的水煎剂有抗休克、抗凝、抗血栓形成、抗炎、抗溃疡作用。附子常压耐缺氧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所含的乌头碱成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乌头碱在小剂量(未致心室纤颤)时,就已产生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还能促进物质代谢等作用,而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所以附子的毒性成分正是发挥药效的物质
基础,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卢崇汉教授说:“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2附子的应用指征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应用附子的指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又:“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是少阴病的诊断标准,也是附子应用的提纲,其中尤以小便色白为关键。小便的颜色是阴证(寒证)与阳证(热证)的鉴别依据。清?吴又可云:“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色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除少阴病回阳救逆用附子外。附子尚用为寒湿痹痛的主药,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四逆散条下列“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继承张仲景的经验,演绎出的附子应用指征大大被拓展。如:
郑钦安:“钦安用药金针”提出“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
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观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此中两个“一概不究”,并且“百发百中”,提倡广用附子,是对附子应用的一大发展。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提出“阴证——身重恶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并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并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于此,“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成了应用附子的指征。
徐小圃:提倡不必待少阴证悉具才用附子,只要有:神疲,面色晄白、舌润、肢冷、脉软、尿清、便溏的阳虚证表现,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可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无独有偶,湖南朱卓夫先生也提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手使用(附子)。”
对舌象的辨别也是扶阳学术研究的重点,众多医家饶有经验。如:
范中林认为:“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