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朱飞叶扶阳学派论坛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浙江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江南地域湿热相火为病最多,加之当时局方辛香温燥之剂盛行,因此,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提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阐明阴虚导致火热的病机,立滋阴降火的大法,还针砭时弊,主张戒用温补辛燥之法。
但朱丹溪并不固守滋阴,其应用温阳药也颇具特色,以下就以朱丹溪应用附子等温热药为例,介绍其用药特点。
真寒假热——附子汤《丹溪翁传》中记载:“郑义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热,口渴而妄言,两颧火赤,医作大热治。
翁诊之,脉弱而迟,告曰:此作劳后病温,惟当服补剂自已。
今六脉皆搏手,必凉药所致,竟以附子汤啜之,应手而瘥”。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也有相似的记载:“一少年病热,两颧火赤,不能自禁,躁走于庭,将蹈河,先生曰:此阴证也。
制附子汤饮之。
众为之吐舌,饮已,其疾如失。
先生治疗,其神中若此甚多,门人类证有书,兹不详载”。
可见朱丹溪善用附子汤治疗真寒假热证。
附子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等证的方剂,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
张璐在《伤寒缵论》指出:“附子汤中人参助生附,纯用其温补之力,以快复涣散之真阳”,可见该方中参附同用为其关键。
《伤寒经注》指出:“(附子汤)芍药之用,则所以入里而和阴,使寒盛不至格阳也”。
附子汤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较大,芍药在此方中是应用阴阳互根之理,以防阴阳格拒。
由此可见,朱丹溪主要通过附子与人参、芍药的配伍,应用附子汤治疗真寒假热证,扩大了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引火归元——附子末敷涌泉《丹溪心法·火》:“气从脚起,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
一法用附子末,津调,塞涌泉穴,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妙。
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
龟板补阴,乃阴中之至阴也”。
朱丹溪用附子末,以唾液调和,敷在涌泉穴中,再用四物汤加黄柏、龟板等内服治疗。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扶阳学派的概述 (2)2. 附子的药性与应用 (4)3. 文献综述 (5)二、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 (6)1. 阳气的重要性 (7)2. 阴阳平衡理论 (8)3. 桂枝汤类方剂的应用 (9)三、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应用 (10)1. 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11)2. 四逆汤类方剂的临床应用 (12)3.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3)上热下寒证 (14)咽喉肿痛 (15)四、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16)1. 附子的剂量与用法 (17)2. 个体化治疗的策略 (18)3. 配伍其他药物的考虑 (18)4.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19)五、讨论 (21)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特色与优势 (22)2. 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地位与影响 (23)3. 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24)六、结论 (25)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2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概览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历史背景:分析附子在扶阳学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随着医学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应用经验。
附子在扶阳学派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附子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病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附子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阐述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独特应用经验,以及历代医家对附子运用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附子运用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强调附子运用的安全性,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风险防控措施。
1. 扶阳学派的概述作为中医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一学派起源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扶阳学派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当阳气充沛且运行畅通时,人体各项机能得以正常运转,反之则会出现生理功能减退、疾病频发的状况。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
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
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
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
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
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
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
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
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
还有发汗作用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卢崇汉谈附子(扶阳讲记
卢崇汉谈附子(扶阳讲记卢崇汉谈附子(扶阳讲记发布时间:2010-01-08 17:44卢崇汉谈附子扶阳离不开温热药,而温热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附子。
附子这味药是公认的扶阳笫一药物。
明虞技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
附子这味药力量很大,有斩关夺将的气势。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元阳”。
能够引补气的药,走行十二经,使失散在这些经的元阳统统回归本位,也就是使阳不失其所。
这里谈到了很重要得问题,阳气没了,阳气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亡阳,不是没有阳,如果没有阳,那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就注定要死了。
这个亡不是灭亡的“亡”,而是走失掉了,但还可以找回来。
找回来了为了不让他再跑掉,所以要补牢。
附子就可以帮助把这个亡失掉的阳找回来。
我们看虞技的这句话已经讲到点子上了,回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意思,救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意思,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附子条下云:“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虞拎之“通行十二经”,即此之“无所不到”,虞拎之“追复失散之元阳”,即此之“回阳救逆”也。
先贤后贤,其对附子的妙用,已囊括无余了。
'‘引不学药血分,以滋补不足之真阴”,只要配伍得当,他乂可以补血,助血分,滋养不足之真阴。
所以附子不但可以补阳,还有助于真阴。
引发散药开月奏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所以他可以配麻桂,也可以配细辛。
“阴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湿冷”,所以他乂可以跟姜术诸温里药相伍,以祛在里之湿寒。
而卢氏对附子的认识更是简明扼要,谓''附子暖命门而破阴霾,堪称扶阳笫一要药。
”以上是前人对附子的一些认识。
附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用,为什么他能成为扶阳的第一品药,这个是有原因的。
大家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原因,必须对附子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附子怎么种的,怎么收的,怎么炮制,大家知道药材讲究道地,那附子的道在哪里呢,附子的地在哪里呀,附子的地就在四川,更具体一点就在四川的江油。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第一部分:扶阳法1. 扶阳法的概述扶阳法是一种古老且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中医疗法,旨在帮助人体调整阳气,促进健康和恢复病痛。
这一法系列通常由多种中草药组成,以其温热的性质和具有扶阳作用的属性而闻名。
2. 扶阳法的原理扶阳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阴阳理论。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阳气的充盈与否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扶阳法通过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草药,能够补充和调整人体的阳气,从而促进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扶阳法的具体应用扶阳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与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虚寒、畏寒、乏力、脱发等。
通过调整阳气,扶阳法可以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并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第二部分:附子法系列1. 附子法系列的概述附子法系列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中医疗法,以附子为主要草药,具有温阳和驱寒的作用。
这一法系列在中医学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寒凉症状和疾病。
2. 附子法系列的原理附子法系列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驱寒理论。
寒邪是中医学中的病因之一,可以导致人体内阳气的不足和阻滞。
附子法系列通过使用附子草药的温热性质,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流动,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寒凉症状和疾病的效果。
3. 附子法系列的具体应用附子法系列主要用于治疗与寒邪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风寒感冒、寒症等。
通过温暖身体、驱散寒邪,附子法系列可以缓解寒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和康复。
以上就是扶阳法和附子法系列的简要介绍。
这两种中医疗法在中华医学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其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这些法系列时,应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刘法洲老师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
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
”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
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
”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
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
……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
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
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
”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
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
《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规律探讨1.研究背景:阳气为一身之本,统帅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
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重阳的思想均有所体现。
从《周易》始终强调阳的一面,认为没有阳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
到《内经》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阳气者,若天与同”,阳气一直都是占着主导地位。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阳思想,处处体现扶阳思想,尤以使用桂枝、附子、干姜等辛温药物为要旨。
而后世卢崇汉、郑钦安等医家对扶阳理论也有更进一步发展,扶阳广泛运用现代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也使到扶阳思想不管从理论上或是临床上更加完善,《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的临床著作,其体现的辛温扶阳思想是后世扶阳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故研究《伤寒论》中主要辛温扶阳药物附子、干姜、桂枝的相互配伍运用,能加深对扶阳思想的理解及体会,更好地运用《伤寒论》思想指导临床。
2.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得出附子、干姜、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相互配伍规律,更加完善对扶阳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加强对中医传统文献专题汇编研究。
首先,分为三个配伍组(桂枝配干姜、附子配桂枝、附子配干姜),对伤寒论中条文进行筛选,选取符合以上三个配伍组的条文方证,然后结合相应条文进行论述,从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并结合导师临床上运用附桂姜配伍的具有代表性的病案进行剖析,进一步分析说明姜附桂三者相互配伍规律。
4.研究结果:《伤寒论》进一步发展了扶阳思想,将扶阳运用于临床,“以阳气为本,时时顾护阳气”的思想始终贯穿如一。
而《伤寒论》扶阳思想重点体现在温阳药物附子、桂枝、干姜等药物的运用上,而这三种药物各自相互配伍扶阳之意更强,能更好地弄清三种药物的相互配伍规律,则能更进一步了解扶阳思想的精髓之意。
通过对三种药物各自相伍条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干姜配桂枝,使干姜所生之阳透达周身,而不致于首中而壅滞,桂枝得干姜则温阳扶正祛邪之力倍,对于表邪下陷致下利、中焦脾胃阳虚、寒湿水饮内停胸腹、阳气郁遏尤为显效;附子与桂枝相配,附子补火助阳,解散寒凝,有“推墙倒壁之功”,但其性走而不守,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升降出入尽所宜之,而桂枝善走气分,通行肌表营卫,二者相伍,更增扶正散寒,解表祛邪之力,常治疗卫表阳虚夹风寒湿表邪未解之证;姜附二药相须为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同时生附子的走窜之性随干姜内敛,直入内脏,扶其弱阳,而成其回阳救急、力挽狂澜之功。
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超大附子用量案例+附子惊魂————好中医真是难当
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超大附子用量案例+附子惊魂————好中医真是难当2011-01-01 18:45:22|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扶阳要药附子自述在天府之国,巴蜀之地,不知从何时起,当地百姓就有用我炖肉及噙食以保健疗病的习惯。
江油为我的故乡,至今街上还将我当土特产卖,色如冰糖,可自用或以馈赠亲友。
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我炖狗肉,吃起来我的味道和土豆差不多,嚼着面面的。
我的出生地主要在该地域的江油、彰明、平武、绵阳,广西的安顺为主,陕西及其他省份有散在分布,但以江油和安顺为最好。
可以这么说吧,乌头是我的生母,我是从母体上附生出的,不是“十月怀胎”,也称得上“相依为命”。
母亲和我是田园栽培,近亲草乌为野生,为了与其区分,母亲就叫成了川乌。
还有为了与另一药物白附子有别,我又被叫成了黑附子。
这个白附子与因我的加工法不同而制成的“白附片”不是一回事,切记切记。
我移苗于冬至,收于夏至,每年暑季三伏日是我的出新季节,这与天道的运行一致哦,《易经》中坤应西南,四川地属西南,属坤土最厚的地方,土能够藏火,能够把天道所给的阳气,聚集给我雄厚的热力。
6月中旬至8月上旬采挖后,一身泥的我经药农水洗、煮、切片,水漂及胆巴水浸泡等各种不同炮制工序而分别叫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
市场上有三种附片销售,即黄附片、黑附片、白附片,以黑、白附片为主,川人常食用的即白附片,是药农将我身上的泥洗净经常规胆巴浸泡、清洗、去皮、晒干后,再用硫磺熏后供人们食用的干杂食品,色白或嫩黄,非常好看,毒性极小,药用也可以。
四川自贡那是有名的盐都,盛产井盐,熬盐后剩的就是胆巴水,性至寒。
《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我的加工炮制就是用它,如制作豆腐成形必须用石膏这大寒至阴之物一样。
过去我的炮制用九蒸九晒,再用胆巴水浸泡,泡了以后用长流水冲洗。
现在的制法我的功用大受影响,尤其是昧着良心的商家,偷漏工序,胆巴水不漂洗净,这时我因胆巴水的影响,则偏寒凉,有毒,再加煎煮时间如果少于2个小时,还可能会出现轻微中毒症状,甚则中毒至死。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在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创制的扶阳论中,四逆汤、建中汤是祖方,附、桂、姜、草则是根本之药,尤以附子最为常用,也最能代表其扶阳理念。
郑氏临床时,常附桂相伍,多用于扶下阳(坎);附草相伍,多用于扶上阳(离);附姜相伍,多用于扶中阳(坤)。
毫无疑问,附子是核心,在方剂中是左右方药功效走向的重要因素。
因而,弄清郑钦安如何使用附子,掌握其运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是揭开郑氏扶阳之秘的一个重要入口,同时也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郑氏附子方组成结构在郑钦安46首药物和主治明确的方剂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共13首,其中《医法圆通》1首,《医理真传》12首,其中“阳虚证问答”8首、“阴虚证问答”1首、“杂问”3首。
这13首方剂中,8首的原方为伤寒方,1首为后世方剂,4首是郑氏的自创方。
附子方用药分析13首附子方的用药非常分散,共涉31种药物,其中只用过1次(即仅见于一个方剂的)19种,它们是:饴糖、地黄、当归、阿胶、龟板、龙骨、牡蛎、葱白、川椒、砂仁、半夏、麻黄、桂心、黄土、蛤粉、茯苓、乌梅、大黄、黄柏,药性是偏温偏补的。
出现在2个以上方剂中的药物有12种,它们是:附子(13次)、炙甘草(8次)、生姜(4次)、干姜(3次)、桂枝(3次)、人参(2次)、大枣(2次)、白芍(2次)、细辛(2次)、白术(2次)、黄芩(2次)、黄连(2次)。
这些药物中,除了附子和炙甘草,其使用率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若将它们看作一个药物组合,是否能找到郑氏处方用药的特点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笔者作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只用这12味药物来组合成《伤寒论》中的方剂,不考虑剂量。
经反复比对,组配出的伤寒方共19首。
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方剂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过半数(10首)方剂有附子,在方中多作臣佐之用。
其次为桂枝,有9首,在方中多为主药。
其二,桂枝汤加减的药物组配最为常见,方数达11首,如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但其中含有芍药的方剂很少。
扶阳要药论附子——附子炮制现况
扶阳要药论附子——附子炮制现况一位原籍四川的业内人士,开始曾学习西医,后考研专志研究中医。
2009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附子农户查访,历时数月。
初期和附农接触时,由于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直至这位业内人士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才得以听到真话。
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
期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是将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500kg鲜附子,配250kg胆巴,一般先泡胆巴6~7天,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天,再进行去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
此法一般需用2.5kg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0.5kg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扶阳要药论附子——附子炮制现况再说胆巴的特性:胆巴的化学式为CaCl2(不等于食盐NaCl),其性属扶阴而有毒,农村有用以自杀的。
至于近年来盛行大量灌胆巴的另一种真正用意,其实是因为胆巴价廉于附子甚多,灌胆巴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1倍,而且外观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赚头大增。
故江油附子户有句行话:无胆不重,无胆不亮!扶阳要药论附子——附子炮制现况至于去皮,除因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为了商品之外观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1年之中只有10多天,故需动用加聘的人手甚多,往年是0.3元工资为0.5kg附子去皮,2007年则出至每千克1.6元,也不容易请到人。
不法商人的生产法,非常令人震惊:首先是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10多分钟,即可全部去皮。
上列药物属严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质亮、好看。
然后再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做不流水退胆1~2次。
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给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胆巴汁。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
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研究目的:从扶阳派医案及著作入手,以《伤寒论》理论为指导,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扶阳派运用姜、桂、附的规律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5位扶阳派医家运用姜、桂、附的医案424例,处方969个,包括初诊处方424个,复诊处方545个。
从中提取医案来源、病证名、舌象、脉象(包括指纹)、症状、各医案处方用药(包括初诊和复诊)、药物用量、煎服法、处方剂型、姜桂比例、桂附比例、姜附比例、姜桂附比例、复诊姜桂附的加减变化量、药后反应、用药季节、患者性别、年龄共18项内容,对其中的症状、中药名称、剂量作数据规范处理,在资料经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4个资料数据表,包括:①医案相关资料表:②症状规范表;③初诊及复诊处方用药表;④复诊姜桂附用量加减变化表。
数据表建成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综合5位医家运用姜桂附的规律,得出以下结果:1.处方用药2~17味,处方剂型有:汤剂,丸剂,酒醴剂。
2.干姜、桂枝、制附子3味药在各位医家的处方中使用频数居同类药物中最高。
姜桂附用量范围及常用剂量如下:①姜干姜用量范围1.5~500g,常用剂量4.5~60g。
生姜用量范围3~240g,常用剂量6~62g。
煨姜用量范围6~12g,常用剂量9g。
炮姜用量范围3~120g,常用剂量9~30g。
姜炭用量范围1.5~50g,常用剂量4.5~15g。
生姜皮用量范围4.5~60g,常用剂量9g。
生姜汁用量范围10~20滴,或半茶匙~一茶匙,常用剂量10滴。
②桂肉桂用量范围0.9~24g(汤剂),10~60(丸剂)。
常用剂量1.2~10g。
桂枝用量范围1.8~50g(汤剂),丸剂可用至60g。
常用剂量4.5~15g。
桂心用量范围3~9g,常用剂量3~6g。
③附制附子用量范围1.5~500g,常用剂量4.5~60g。
附子初诊起始用量4.5~250g,常用起始用量9~100g。
生附子仅用1次,用量为18g,先煎2小时。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喜欢用附子的仔细看)“扶阳法”是以重视、推崇阳气为基本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尤其是擅长大量运用附子治疗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扶阳法的创始人清代郑钦安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关键,“人所以持以立命者,惟阳气乎,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某些疑难病证从辨阴阳出发,对其真阳虚之病证,运用扶阳法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
下面对两则具体病案进行分析,来谈谈扶阳法的辨证。
案一:日光性皮炎案郭××,女,34岁,初诊日期2007年6月25日。
患者自2005年初夏,在露天工作一整天后,面部、颈部以及上肢等暴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出现红色皮损,有小丘疹、瘙痒,以后每遇日光照射或遇热均出现皮肤颜色变红、瘙痒,日照时间长时,皮肤充血水肿,脱皮瘙痒异常。
自2005年夏天开始每年均服中药、西药、抗过敏药物数十天,及至天凉好转,第二年夏天又出现同样情形。
2007年5月病情复发已历一个月,患者自己感到非常痛苦,来我处求治。
笔者看以前两年所服之中药,俱以疏风清热立法,杂以凉血解表之品,兼以肃肺清肺之药。
患者面部皮肤红色皮损粗糙、略有水肿,颈部皮肤色红,有少量小丘疹,双上肢皮肤亦如此,但患者神色疲倦,少气懒言,询之脘腹时胀,大便不畅,不敢进食生冷水果,食则胀甚,并谓平素手足不温,天凉时则喜温畏寒,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细滑。
辨证为:元阳不足,脾阳不运生湿滞,阳虚生内寒,体内之寒气与外界之阳气搏结于皮肤而致皮肤病损。
处方:麻黄8g(先下),细辛9g,附子45g,苍术30g,茯苓30g,砂仁10g,白蔻10g,莱菔子20g,炙甘草10g。
三服。
二诊(6月28日):皮损同前,瘙痒减轻少许,上药服至第二天,腹中转气,有稀便排出,日行三次,泻后脘腹胀减,舌质淡苔腻略减,脉同前。
处方:麻黄9g(先下),细辛12g(先下),附子90g,苍术30g,半夏10g,砂仁10g,白蔻10g,炙甘草10g,蝉蜕10g。
附子是怎么样扶阳的?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要药...
附子是怎么样扶阳的?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要药...附子是怎么样扶阳的?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要药,这是历代医家的共识,即便是附子有毒,很多医家也不喜欢使用,但并不否认它的扶阳之功。
对于附子的使用,会用的用得效如桴鼓,不会用的谈附色变。
所谓谈附色变,归根到底是对附子的认识不到位,使用不当所致。
那么问题就来了,都说附子是扶阳要药,它到底是怎么样去扶阳的?这个问题《神农本草经》没有说,只是说它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伤寒论里张仲景也没有讲,只是记录了什么证什么方,里面用到了附子,如四逆汤。
尽管张仲景是最擅长使用附子的医圣,但附子到底是怎样扶阳的,还是没有讲清楚,讲具体。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相像当年医圣们对附子药性认识的状态,更多的是历代医家们使用经验,能具体讲述附子是怎么去扶阳的,还真是寥寥无几,对附子的认识总是让人感觉停留在“它就是温肾阳的,它就是扶阳的”这种肯定式的经验主义。
一种中药的使用,为什么要用它,用多少,怎么样让它到达病灶或对病灶起作用,最终是决定于对它药性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附子为什么能扶阳是对药性的初步认识,怎么让它扶阳显然是驾驭药性的高级阶段。
首先,附子为什么能扶阳?其实,《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过扶阳的概念,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是一个补充阳气的泛概念,笼统讲法。
比如麻黄也是扶阳的,细辛也是扶阳的,桂枝也是扶阳,淫羊草也是扶阳,但经方界独钟附子,显然是其独特的药性使然,也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并公认。
李可是现代使用附子最具特色,也是最具胆识的经方大师。
他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数,经治病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克以上者,无一例中毒。
从他大量应用附子用于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看,附子回阳之功是现代得以充分体现的少有而珍贵的临床实践。
但可惜的是,尽管李老对附子有深刻的认识,但也没有通俗而详细地讲解过附子是怎么样去扶阳的,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的剂量探讨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
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附子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附子@火神门:本期【每周药解】为大家介绍扶阳派常用药——附子火之女神来到世界,爱上一个勇士---风之子。
于是,她帮他得到了江山。
勇士成了天子之后,专心国政,不再锺爱女神。
天子那主宰万民、万夫莫敌的能力,其实需要结合女神才能实现。
但是,女神因天子不重视爱而日渐怀恨失控。
有一天,天子临幸女神。
此时,因为勇士已经变心,那原本热如鼎中沸水的拥抱已经不再。
于是,当火之女神因恨意而心如死水,风之子的心脏忽然如遭雷击般,停止了。
风之子死后,变成了地上的一颗开花植物。
火之女神相当痛苦后悔,她依旧深爱勇士,也觉得自己无颜回天。
于是,她不回天界,潜入地下,仍拥抱着那开花植物---【天子】的遗体,【附】身在这开花植物的根部。
在阴寒的地下,缺乏那热如沸水的拥抱,火之女神无法克制自己的心痛,于是一再与主根决裂;但她的本心,是另一个不竭的力量,总能【引火归元】使她的灵魂始终与天子同在。
又结合,又决裂,就成了一颗颗突出于主根的【附子】。
所以,附子藏着火风炽爱结合中的绝对大能与悖反:1、能流通九天,却“走而不守”;2、能疏通千江、蒸散七海,却“包含剧毒”;那剧毒,一旦有爱情的沸水-----爲了爱情而耐心烹煮半天的沸水,就能完全祛除。
每一个善用附子的人,都进入了这神话中,却大多未能尽其全妙。
因为,“附子之力,走而不守”。
唯有认识自心的人,才能认识女神之所爱---附子之所附。
之后,才能懂得如何运用“附子の心力”---泽天夬阴、引火归元、气住中脉的根本,从而唤醒蜷隐灵识,证悟一切种智。
中国附子之乡~四川江油江油附子产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为著名川产地道药材。
《药物出产辨》称附子“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
江油附子为江油特产,栽培历史有1300多年,炮制历史亦逾千年。
中国民间一直就有“世界附子在中国,中国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的说法。
江油附子为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
《唐本草》称:“天雄、附子、乌头,并汉蜀道绵州、龙州者佳。
彭统涛细谈扶阳第一药——附子(上篇)
彭统涛细谈扶阳第一药——附子(上篇)彭统涛说中医,有趣有料有味道!导语附子是扶阳派第一药,有起死回阳之功效。
用得好,治病救人,用的不好,害人性命。
用药之法,当学神农尝百草,没有治病救人的悬壶理念,怎么敢去尝遍百草呢?你自己都不敢尝,怎么敢给患者用呢?扶阳第一药——附子(上)当年我开始接触扶阳派的时候,用附子也经常走入误区。
经常会遇到各色各样的假附子。
所谓的假附子,就是毒附子,用胆巴泡过的,用化学物质泡过的附子,把附子的药性全部都改变了。
用现代医学,西医的理解方法,附子和胆巴的功效差不多?不可以这么理解,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
当年我用附子的时候,病人会出现头昏,而且身上痒。
我当时还特别的高兴,以为是药物反应,这是好事情。
偶然一次查询资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用过的附子出现的反应,很可能是假附子引起的中毒。
真附子如果炮制的好,不旦没有毒性,还会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但是假附子用过,不仅没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反倒还会出现很多的副作用。
当年用附子的时候,用过很多假附子,主要当时不知道,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分辨附子的好坏。
市面上出售的附子大都是这样的。
后来,慢慢在自己身上试(详情请参见公众号3月14日发布的《彭统涛浅谈附子的体会》),就是因为出现了这么多假附子,所以倒逼我去找好附子。
于是我在第二年到四川江油亲自去采集附子。
我在江油呆了七天。
从附子的加工采集加制作,全程盯着。
眼见为实,我才确定这些看到的附子是好附子。
确定这一批附子的质量,我一次性就购买了4吨附子,4吨才能保证我一年附子的用量。
这些附子用着放心,因为是自己亲自采的。
当时整个市场上的附子,可以说全部都有毒。
自己采集自己加工,才能知道药物的药性到底在那个阶段。
所以说我敢说我的附子在全国来说,质量是第一流的。
亲自采集附子,从地里面挖出来,切成片,然后单独熬。
煮几个小时,整个附子毒全部消失了,剩下的就是很高的药效。
当时我就喝了几大碗。
喝完之后就感觉全身轻松很多,附子的药效非常强。
扶阳要药论附子(中卅七)
扶阳要药论附子(中卅七)(七十九)当代·朱步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
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
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在太阴篇有理中汤(丸):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在厥阴篇有乌梅丸。
几近20方之多,竟占全书方的六分之一强。
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
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
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时人称为“祝附子”。
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
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
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赏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
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毁谤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现辉煌。
以四逆汤(及其改进剂型)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广泛用于内科临床,其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非常突出。
热病用附子,要见微知著,如果出现四肢厥冷、冷汗大出、脉微欲绝、口鼻气冷而后用之,即置患者于姜附桶中,亦往往不救。
朱氏提出以下标准: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有附子之名。
《神农本草经》开始了首次记载,曰:“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陈修园对毒性有经典的解释:“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
”即物性的偏寒、偏热、偏温、偏凉,这叫毒。
偏性小的为小毒,偏至无可加处为大毒。
所有中药均有其偏性,故均为毒药,仅仅是毒性轻重而已。
偏性极大者为大毒之中药,可纠正部分危重病人身体的寒热阴阳偏性,故可救命。
所以附子成了回阳第一品药、救命第一要药,就因为它的大毒,因它偏至了无可加处。
附子的极大偏性,也即是这个毒性,正是它回阳救逆之所在。
世界上本无不偏(毒)之良药,亦无不偏(毒)之疾病。
中医治病用药即用其偏性,寒证严重的,就须用偏性极大的药才能够纠正过来,附子则可。
使用附子,准确辨证,配伍精当,以偏制偏,临床可获奇效。
仲景临床应用附子主在少阴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指征。
《伤寒论》中此法方药运用颇多,如治疗阳虚外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因发汗太过导致漏汗的桂枝加附子汤,阳气将绝四肢厥逆需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阳虚便秘时使用的大黄附子汤,能够解除寒邪痹阻的附子粳米汤等等。
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有附子之名。
《神农本草经》开始了首次记载,曰:“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陈修园对毒性有经典的解释:“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
”即物性的偏寒、偏热、偏温、偏凉,这叫毒。
偏性小的为小毒,偏至无可加处为大毒。
所有中药均有其偏性,故均为毒药,仅仅是毒性轻重而已。
偏性极大者为大毒之中药,可纠正部分危重病人身体的寒热阴阳偏性,故可救命。
用好附子五原则
用好附子五原则用好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五原则按:说起扶阳第一要药,细查它的“身世”,可还是大有来头的呢!它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它,能救人于生死一线,也能杀人于顷刻间。
因此,很多医家在它面前都是畏首畏尾的,然火神派医家却偏爱它,而且还总结了十字箴言,一起来看看吧!关于附子用法,为保证其安全有效,本人综合火神派名家的经验,提出五条原则,即辨证、先煎、渐加、配伍、验药。
辨证,即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郑钦安所谓“总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何拘拘以姜附为咎哉?”附子用法,固然要讲三因制宜,注意天时、地域、个体差异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遵从辨证论治大法,所谓“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先煎,即附子要单独先煎。
这是众多火神派医家的共识,吴佩衡先生谓:“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
”附子用至30克以上理应先煎2小时。
但在抢救急危重症时,可相机权变,李可先生认为:“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
由此悟出,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
”因此,治疗心衰重症,倡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频频喂服1~3剂,可收起死回生之效。
渐加,即开手宜从小剂量用起,得效后逐渐增加。
大剂量用药拿捏不准时,可先从小剂量用起,循序渐进。
《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说“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皆堪取法,我用附子最初是从10克、15克用起来的。
须知,附子并不一定概用大剂量,即郑钦安也并非都用大剂量,而是“在分量轻重上斟酌”,不少医家用中小剂量也治好了很多急危重症,其经验更属宝贵。
同等病情如用中小剂量取得与大剂量相同效果者,当然前者更高明。
附子,用对了就是“扶阳第一药”,用错了就是“夺命第一毒”
附子,用对了就是“扶阳第一药”,用错了就是“夺命第一毒”导读:历代医家所以重视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正是从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出发的。
提起“附子”,大家想到的就是它的美称“回阳救逆第一品”。
附子附子为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一提到乌头,可能大家就想到了祛风湿药中的川乌。
以母根来入药叫川乌,以子根来入药叫附子。
川乌在商品药材当中经常切片使用,称为附片,加上一些菜油或者是焦米、红糖,染了以后颜色偏黑,称为黑附片。
顺着切的叫顺片,横着切的叫横片,顺着切了以后用硫磺来熏,它的本色变淡了就叫白附片。
附子是四川的一个道地药材,现在的绵阳市江油,过去叫彰明,宋代有《彰明附子记》,可见附子在宋代已经非常有名。
附子辛甘性热,纯阳之品,火性迅速,无所不到,能够温一身之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附子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助肾阳以益火,温经散寒以止痛。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附子第一条功效是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
导致亡阳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长期患病,阳气慢慢的耗伤,最后损耗殆尽,另一个是患有急性病,比如说大吐,大泻,大汗淋漓,阳随阴脱。
亡阳证的典型症状,一是四肢厥冷,二是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衰败了。
因为肾的基本功能是温煦形体,肾阳衰败首先出现肢体的远端,四肢逆冷,轻则手指脚趾,重则上肢冷过肘,膝关节。
心主血脉,心阳衰微不能够鼓动血脉,所以说会出现脉微欲绝。
那附子为何被称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呢?因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最好,从古至今,尤其是在古代,完全依靠附子这一类为主的药来治疗。
古时候由于剂型落后,容易延误抢救,所以现在附子为主的急救制剂大多是注射剂,在临床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
治疗亡阳证附子常与干姜配伍,代表方剂是四逆汤。
若是阳气暴脱,带有元气大亏所导致的大汗自出,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常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
临床更以参附注射液来急救回阳,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出现四肢厥冷,畏寒蜷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者是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贴)(2011-01-24 17:30:55)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
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1附子的药性《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素问病机原病式》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
《丹溪心法》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汤液本草》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
《证治要诀》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
《医学正传》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
《本草经疏》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凡属阳虚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汇言》清?陈修园: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时方歌括》清?黄宫绣: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补先天命门真火,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之无不奏效。
《本草求真》《医宗金鉴?参附汤注》: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
《古方药议》:附子虽为雄悍大毒之品,但于阳气脱垂之际,却可奏回阳奇效于瞬息之间,这正是其他诸药所不及之处。
现行中医教材《中药学》把附子的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把主治概括为:“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寒痹等证”。
相对于《神农本草经》及上述各医家经验,现行中医教材对附子药性表述显然过于简略,从而成为束缚大多数人的一个成见,影响到附子的普遍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2」:附子的水煎剂有抗休克、抗凝、抗血栓形成、抗炎、抗溃疡作用。
附子常压耐缺氧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所含的乌头碱成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乌头碱在小剂量(未致心室纤颤)时,就已产生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还能促进物质代谢等作用,而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所以附子的毒性成分正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卢崇汉教授说:“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2附子的应用指征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应用附子的指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又:“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是少阴病的诊断标准,也是附子应用的提纲,其中尤以小便色白为关键。
小便的颜色是阴证(寒证)与阳证(热证)的鉴别依据。
清?吴又可云:“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色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除少阴病回阳救逆用附子外。
附子尚用为寒湿痹痛的主药,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
”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
”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
”四逆散条下列“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继承张仲景的经验,演绎出的附子应用指征大大被拓展。
如:郑钦安:“钦安用药金针”提出“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观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此中两个“一概不究”,并且“百发百中”,提倡广用附子,是对附子应用的一大发展。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提出“阴证——身重恶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并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
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
并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于此,“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成了应用附子的指征。
徐小圃:提倡不必待少阴证悉具才用附子,只要有:神疲,面色晄白、舌润、肢冷、脉软、尿清、便溏的阳虚证表现,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可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
无独有偶,湖南朱卓夫先生也提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
即可放手使用(附子)。
”对舌象的辨别也是扶阳学术研究的重点,众多医家饶有经验。
如:范中林认为:“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使用指征。
”李可说:“对于阳虚病证,舌质拿准了,放胆用附子,绝对没问题。
”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润,或无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
此证口淡而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饮热汤,反映了少阴阳虚不能化生津液,治疗当用四逆汤扶阳以胜阴。
”李统华教授强调:“判断寒热不取决于舌苔之黄、白,而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寡。
”高德元先生提出,舌色深浅是附子用量大小的依据。
凡瘀血而致舌色为淡紫、紫色、暗紫、深紫等,皆是运用附子的客观指征。
舌色深用量大,色浅用量小,若为红舌,断不可用。
脉象也是判别阴阳证的重要依据,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脉,则脉沉而缓,或微细如丝,而按之无神……少阴病当凭脉辨证,其方法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觉指下无力,而按之筋骨全无者,反映了内有伏阴,阳气不足之候。
”另一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恽铁樵则认为少阴寒化证急用附子回阳固脱,关键要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
他把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候,急用附子,犹可转机;第四、体温外散,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
综上所述,附子的应用指征应从神色、形态、口气、二便、舌脉等方面鉴别。
其中,舌象、脉诊的辨证价值尤其重要。
笔者经验:眼睛白轮上青络明显,和舌下静脉怒张粗壮皆是阳气瘀滞、血脉不通的征象,也可作为附子应用的指征。
3附子的配伍原则附子味辛性热,为百病之长,走而不守,功兼内外。
功能助阳补火,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最好用亦最难用,好用言其临床适应证非常广泛,难用则因其有大毒,必须把握住附子的应用指征,通晓附子的性能及禁忌证。
练就识别阴阳的火眼金睛,熟练掌握附子的配伍原则,做到万无一失。
附子的配伍有常法,有变法,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与寒热之药合用则为变:如寒热错杂证,用药亦当温凉并投,充分体现了中药配伍的相须、相使原则。
张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探讨经方中附子的应用规律,是扶阳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题:四逆汤:附子配干姜、甘草,为回阳救逆第一方,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扶阳医家最常用的就是四逆汤,由四逆汤衍变出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重姜、附用量)、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后世变通应用的四逆汤类方则有:回阳饮。
即四逆汤加肉桂(吴佩衡);温脾汤,即四逆汤加大黄、人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回阳救逆汤,即四逆汤加肉桂、人参、五味子、麝香(明?陶节庵《伤寒六书》);急救回阳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桃仁、红花(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破格救心汤,即四逆汤加高丽参、山萸净肉、生龙牡粉、活磁石粉、麝香(李可)。
上述方剂皆以附子为君药。
真武汤:茯苓、白芍、白术、生姜配伍附子,为温阳利水方。
附子汤:附子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白芍。
为温阳益气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配伍附子,为温经发表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甘草配伍附子,为助阳解表方,尤善利咽通痹。
桂枝附子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重用附子,为温阳除湿方。
衍变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即术附汤,白术配伍附子;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白术配伍附子,均为温阳除湿方,专治风湿骨节烦疼。
后世变通应用方: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配伍附子,为温阳化湿、利胆退黄方,专治阳虚黄疸,即阴黄证。
附子粳米汤:附子配伍粳米、半夏、生姜、大枣,为温脾止泻方。
类似方: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为温阳健脾方《阎氏小儿方论》。
附子泻心汤:附子配伍大黄、黄芩、黄连,为温阳消痞方。
黄土汤:生地黄、阿胶、灶中黄土、白术、黄芩、甘草配伍附子,为温阳止血方。
大黄附子汤:大黄、细辛配伍附子,为温阳通便止痛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配伍附子,为温化湿毒方。
薏苡附子散:薏苡仁配伍附子,为温阳通痹方,专治胸痹缓急者。
九痛丸:附子配伍生狼牙、炙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温阳止痛,专治心腹冷痛。
肾气丸:附子配伍肉桂、熟地、山茱萸、怀山、丹皮、茯苓、泽泻,为温阳补肾方。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配伍附子,为扶阳固表止汗方。
类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温经复阳、解肌祛风方。
栝楼瞿麦丸:栝楼根、瞿麦、茯苓、山药配伍附子,为温化湿热方。
以上为经方中含附子配伍的方剂,总结起来,其作用大致有:取附子之性用、去清热药之性,而存其用,以治寒证。
如: 薏苡附子散、大黄附子汤。
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用治热证。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附子与清热药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