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主要药方

合集下载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常用扶阳方药举隅常用扶阳方药举隅郑钦安用药讲究精纯不杂,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

药味颇精,所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也”。

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自是首选药物。

干姜用为补脾阳主药。

桂枝用为补心肺阳气主药。

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兼善气化,小便不利者多用之。

如“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方用四逆汤加安桂”(《医理真传·卷二》)。

吴茱萸用为厥阴主葯。

如“病后两乳怱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臥,不思一切饮食者,……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

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故决之在肝胃也。

此病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医理真传·卷二》)。

凡见气机上逆者,多加砂仁、吴茱萸、半夏、丁香等,如:“反胃者,……有因胃阳不足, 中寒顿起,蔽其下行之机者,法宜温中降逆,如理中加吴茱萸、半夏之类是也”(《医理真传·卷四》)。

总体而言,其所用各方,无论经方及时方,都是药味少而分量较重,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不似一般所谓“包打围攻”之芜杂,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颇有经方法度,达到他所称“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的精纯地步,此亦郑氏用药的一大特点,值得学习。

关于用方,郑钦安提倡“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经方、善用经方,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症候,决不有差。

……有当轻清以扶阳者,大小建中之类是也。

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

有当辛温辛热以扶阳者,四逆汤、白通汤之类是也。

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卷四》)。

因为经方已广为人知,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四逆汤为其最常用方,视为“补火种之第一方”,故将郑氏对此方的论述予以简介。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四十二)唐祖宣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白芍、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干姜、甘草,治阳虚型脉管炎。

——配桂枝、干姜、白芍、细辛、木通、甘草、川芎、苏木、刘寄奴,治雷诺病。

唐氏认为,凡患肢发凉,扪之冰冷,喜暖恶寒,疼痛时感觉发凉者均为附子应用指征。

(四十三)唐福安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9~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党参、黄芪、白术、丹参、桂枝、炙甘草、麦冬、茯苓、炮姜、降香,治心气不足、脾阳不振之证。

——配干姜、全瓜蒌、薤白、丹参、桂枝、炙甘草、茯苓,治心阳不足、胸阳痹阻之证。

(四十四)诸方受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15g,常用以下配伍:——配天麻、杜仲、续断、薏苡仁、威灵仙,治腰椎骨质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腰腿痛。

——配黄芪、升麻、泽泻、茯苓、防风、牛膝、白术,治坐骨神经痛,病程久,兼有腿足水肿者。

——配党参、白术、当归、血竭,治创伤骨折急症,疼痛剧烈,脉细弦数,手足冷,神气虚怯欲脱。

(四十五)焦树德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2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人参、山萸肉、炙甘草,治寒厥。

——配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威灵仙、薏苡仁、白术、炙甘草,治痛痹。

——配制草乌3g,治尫痹肾虚寒盛证。

(四十六)焦中华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10~120g,常用以下配伍:——配肉桂,治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焦氏认为,凡具肾阳亏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附子用量由小及大疗效颇佳。

(四十七)印会河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白术,治阴寒腹泻。

——配茯苓、白术,治阳虚水泛之证。

——配大黄,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印氏认为,附子的应用指征是脉细,肢凉。

(四十八)王必舜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党参、白术、干姜,治脾胃虚寒。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作者:中国艾灸网来源:互联网日期:2009年12月29日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

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

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

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

《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

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关元穴的温和灸法就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灸。

艾条距离皮肤约二到三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

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学医之初,我老师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

老师没给他开药,就让他用艾条灸关元穴,每天一次,每次灸15至30分钟。

一个月过后,患者的病就痊愈了。

老师嘱咐他最好每年夏秋之际,都用艾条灸一灸关元穴。

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阳痿等症状。

道家还有一个小秘法: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入睡即可。

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心经与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收到水火既济之功。

灼艾之法除了灸关元以外,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

冬令进补——“扶阳”膏方节

冬令进补——“扶阳”膏方节

冬令进补——“扶阳”膏方节彭统涛说中医,有趣有料有味道!膏方是传统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调理慢性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增强免疫力、提高肿瘤术后生活质量均有很好的作用。

随着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又到了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方法给自己的身体补一补能量了。

这个方法就是“精选多味道地药材、匠心熬制”的膏方进补。

这个冬天,您进补了吗?什么是扶阳膏方?膏方,又称“膏剂”、“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具有滋补,治疗,预防的作用。

可以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

自古以来,就有“一勺膏滋,十碗药”的说法。

中医扶阳派膏方着重于扶助人体阳气,特别是添加了一些特殊的扶阳药材。

扶阳派有云:“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阳气的作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很多不适合慢性病的发作都与阳气不足有关。

扶阳膏方立意在于平调、缓图、长效,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气血的不平衡,扶助人体最需要扶助的能量——“阳气”,以求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膏方有什么功效?中医养生学认为:膏方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培补五脏”。

即人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健旺,气血充盈流畅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

膏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通过调养脏腑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起到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膏方的适应症膏方对于体质虚弱、因病致虚、因虚致病,以及慢性、顽固性、消耗性疾患的虚证、虚实兼夹证可一并调治。

如:亚健康状态,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反复感冒、哮喘、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贫血、月经不调、痛经、手脚冰凉、产后调养、失眠、慢性湿疹、儿童体虚脾胃弱、顽固性便秘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各种虚症导致的各种疾病。

注意事项“补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长期服用、循序渐进才能见功效,膏方进补切记心急,需要放平心态。

1.一剂膏方,服用的时间大约为30—60天;2.膏方均需低温保存,宜储存在陶瓷、玻璃制品中;3.肠胃功能弱者、经期女性、急性病患者需遵医嘱服用。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贡术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贡术

【火神门每周药解】扶阳派常用药——贡术@ 火神门:本期【每周药解】向大家介绍扶阳常用药——贡术传说南极仙境有只仙鹤,衔着一支药草,想把它带到人间,种植在最好的地方。

仙鹤来到了天目山麓上空,看到下界有一块靠山,傍水,向阳和避风的盆地,便降落下来,把口里衔着的药草种了下去。

仙鹤日里除草松土和浇水,夜里就垂颈俯首守护在旁。

日子一长,仙鹤竟化成了一座小山,人称'鹤山'。

有一年,鹤山附近发生一场大瘟疫,不少人染病在床。

这一天,正是九月重阳,秋高气爽。

於潜街头,来了一位姑娘,白衣白裙,上绣朵朵菊花和点点朱砂。

她摆了摊在叫卖白术,免费发放给病人。

有个药店老板见有利可图,就全部收买了下来。

果然,这白术奇效无比,人们个个摆脱了病魔。

药店老板发了一笔大财,他贪得无厌,想起姑娘临走时说家住鹤山,便入山寻找。

可找来找去,找不着一户人家。

老板娘知道这事,心生一计,对着老板耳朵,如此这般一说,把老板说得眉开眼笑。

转眼到了第二年重阳,那白姑娘又来卖白术了。

这一次,老板显得百般殷勤,搬凳献茶。

白姑娘一坐定,老板娘偷偷地用针穿了一根红线,别在了姑娘的衣裙上。

白姑娘收了钱就走,老板却带了一个伙计,悄悄的跟了上去。

白姑娘顺着一条荒芜的羊肠小道往山坡上走,走着走着,忽然不见了。

老板和伙计急忙满山寻找,在山岗找着了一株穿着红线的药草,香味扑鼻,老板开心极了,说:“好!这个活宝贝可落到我手里了!”大声叫喊伙计:“快!快!拿锄头来。

”谁知一锄头掘下去“啪”的一声,闪出一道金光,刺瞎了老板的眼睛。

那株千年老白术,就无影无踪,再也找不着了。

以后,再没有人见到那白衣姑娘。

于潜鹤山所产的白术,特别得珍贵,你若切开来看一看,里面还有朱砂点和菊花般的云头形状。

产于浙江于潜地区的白术,也称之为贡术,是中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也是卢门几乎每方都要必用的药。

白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生产栽培和应用历史,《尔雅》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药用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

经典扶阳验方与常用中草药

经典扶阳验方与常用中草药

经典扶阳验方与常用中草药小坏旦1.潜阳方组成:砂仁30克(姜汁炒),附子24克,龟甲6克,甘草15克。

功效:纳气归肾。

主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

2.姜附茯半汤组成:生姜60克取汁,附子30克,茯苓24克,半夏21克。

功效:回阳降逆,行水化痰。

主治:阳虚兼见痰湿诸证。

3.补坎益离丹组成:附子24克,桂心24克,蛤粉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

功效:补坎益离。

主治:心肾阳虚诸证。

4.姜桂汤组成:生姜45克,桂枝30克。

功效:扶上焦之阳。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等证。

5.封髓丹组成:黄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6克。

功效: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遗精诸证。

6.四逆汤组成: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痛,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

7.白通汤组成:葱白4根,干姜10克,附子15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戴阳证,阴盛于下,虚阳上浮,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脉微。

8.附子理中汤组成:附子10克,人参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白术10克。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口吐泻利,畏寒,肢冷等证。

9.大建中汤组成:花椒9克,生姜15克,人参6 g,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不能饮食等证。

10.金匮肾气丸组成:干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脚软,小腹拘急,小便清长,舌质淡而胖,脉虚弱。

11.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12.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4.5克,细辛3克,炮附子9克。

功效: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

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

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

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

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扶阳派主要药方??四逆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

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

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

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

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扶阳药方和对应病症

扶阳药方和对应病症

扶阳药方和对应病症扶阳药方及对症彭重善临证心法之附子法系列1、四逆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应用要点】:用于一种情况是肾脉沉弱甚,阳虚较显著的;另一种情况是肾脉浮空,不归根,阳要脱,或者阳有外越的现象,应速用。

临床上,常在四逆汤法的基础上,加吴茱萸、人参、安桂、砂仁(最常用)。

2、白通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葱白。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得葱白,下入肾中之阳,上达肺阴,内行冲脉,使百脉通达,气血交流,而营卫得协和,阴阳得以燮理,上安下泰,外清内和,全身自如矣。

【应用要点】:用于当脉沉取洪大或劲或结,但肾脉弱甚,其人或沉睡,或无神不语。

可以用来缓解这些症变,这样的病人病症的变化一般都会很大,或者是神经衰弱的也可用,并可愈。

凡是年稍长、脑力不够用的,可以常服四逆白通汤。

为提高白通汤治疗效果,方中加童便也常用。

3、扶正祛邪法【组成】:附子、桂枝、术、生楂肉、淫羊藿、炙甘草、生姜。

【方解】:本法乃附子加上桂枝基本法一,成为附子桂枝基本法一。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桂枝为先锋使,领阳循行,由内而中而外,使阳布满全身,能防患于未然。

得白术佐之,为先后并茂,使水土合德,土覆其水,使水制而泛滥不生,而天下太平矣。

得楂肉,化阳分之湿,脾旺而水积可行。

得淫羊藿,引坤土之性与水相合,入肾窍,环精室,启男女氤氲之性,上通天,中达地,水火互助,乾坤反本,脾胃交固,先后永定矣。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扶阳方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扶阳方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扶阳方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医品阁 2023-02-19 07:03 发表于广东附子类方□附子应用范围1. 患者神识虽然清楚但精神非常疲惫,经常想睡觉,但睡不熟,呼之即醒,状如朦胧。

也有些患者但见疲惫貌,诉说病情时有气无力,或思维较慢。

2. 比较:以下为实热证石膏证:身热、大汗、烦渴、舌干。

黄连证:身热烦躁、不眠、舌红苔黄腻。

大黄证:身热便秘、舌干焦。

□四逆汤2. 比较3.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

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气臭粗;又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4. 范中林用四逆汤重视舌象,其舌质多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

□阴寒体质□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加人参均在大汗、大下之后,患者出现脉沈迟、微弱,身体疼痛,舌上干燥、渴感明显等症状。

□真武汤临床上只要有以上二、三项症状,并见以下指征者,可以使用真武汤。

1. 茯苓、白朮是治疗小便不利、浮肿的必用药物。

2. 芍药是治疗腹痛、脚挛急的药物,常与甘草同用。

3. 真武汤证是附子证加小便不利、浮肿、腹痛、腹满等症。

4. 比较□附子泻心汤本方证一方面是腹满、上腹部痞满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舌苔黄腻的大黄黄连证;一方面则是恶寒四肢冷,出冷汗,脉沈微弱的附子证。

干姜类方□干姜证谢低下,临床表现为呕吐物、泻下物清稀无臭,痰液如水样,患者恶寒喜热,面色青黄,肢冷身寒,声低气微,舌淡白,苔白腻。

2. 比较:3. 干姜舌临床诊断意义大。

□理中汤1. 甘草干姜汤:治疗里寒证的烦躁、吐逆、及肺中冷、眩晕、多涎唾。

2. 附子理中汤:加附子,治理中汤证兼见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为弱者。

3. 连理汤:加黄连,治理中汤证兼见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唇暗红者。

4. 桂枝人参汤:加桂枝,治理中汤证兼见自汗、身痛、恶风者。

5. 枳实理中丸:加枳实、茯苓,治理中汤证伴见腹胀满拒按者。

扶阳派(中医理论)

扶阳派(中医理论)

秋冬养生八讲第一讲:中医养生,扶阳为纲《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就是说,阳气就象天上的太阳,作用很强大,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如果阳气不固密导致“失其所”了就会折寿,就会短命。

治病和养生的真谛就是激发、顾护阳气。

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

养生就是养阳气,阳气就是人体中的太阳。

把人体中的太阳托起来,它就能温煦我们的五脏六腑,驱除体内的阴寒邪毒、痰浊水饮,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任何人,只要注意时时顾护阳气使阳气旺盛,就可百病不侵。

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充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我们说阳气仿佛如天上的一轮红日,阳气所具备的一些特征也与红日相仿,阳主升、主动、有温煦推动之功。

阳气旺盛时,好比春回大地,冰雪融化,草长莺飞,鲜花盛开,天地一片生机。

阳气虚衰时,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天寒地彻,冰封大地,天地一片寒冷沉寂。

天地有一年四季阴阳交替的变化,人体也有生长壮老已的阴阳消长。

如果把孩子和年轻人比喻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灿烂光明无比;老年人则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日薄西山,寒气渐生。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健康离不开体内的阳气。

如果阴云蔽日,那么雾雪冰霜就会凝结充斥于天地万物。

如果自然界没有了太阳,大地就会变成一个冰疙瘩。

同样道理,人体阳气不足,则阴寒自生,就会产生风湿骨痛,痰浊水饮等阳气不足时的病理产物;如果阳气决绝,生命也就结束了。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阴阳平衡绝不等于阴阳平等。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体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只有当阳气饱满且处在潜藏封固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

也只有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扶阳派(火神派)主要著作:
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这是扶阳派的
菊医案选》等;吴佩衡之
《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卢铸之之案,历代医家经典论述及古今医家应用经
《扶阳经方临证精要》
是以扶阳经方的临床应用为主线,对扶阳经方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读者对扶阳中药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知,以便用于临证、提高疗效。

《扶阳名家治验良方》
《扶阳名家医案评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例,其中不乏名医名家,在记述医案的同时还附有医家对病案的。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

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扶阳三法-灼艾、丹药、附子作者:中国艾灸网来源:互联网日期:2009年12月29日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

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

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

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

《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关元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

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关元穴的温和灸法就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关元穴熏灸。

艾条距离皮肤约二到三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

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

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学医之初,我老师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

老师没给他开药,就让他用艾条灸关元穴,每天一次,每次灸15至30分钟。

一个月过后,患者的病就痊愈了。

老师嘱咐他最好每年夏秋之际,都用艾条灸一灸关元穴。

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阳痿等症状。

道家还有一个小秘法: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的劳宫穴对准关元,意守此处,慢慢入睡即可。

劳宫是心包经的大穴,属火,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心经与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收到水火既济之功。

灼艾之法除了灸关元以外,还可以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有附子之名。

《神农本草经》开始了首次记载,曰:“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陈修园对毒性有经典的解释:“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

”即物性的偏寒、偏热、偏温、偏凉,这叫毒。

偏性小的为小毒,偏至无可加处为大毒。

所有中药均有其偏性,故均为毒药,仅仅是毒性轻重而已。

偏性极大者为大毒之中药,可纠正部分危重病人身体的寒热阴阳偏性,故可救命。

所以附子成了回阳第一品药、救命第一要药,就因为它的大毒,因它偏至了无可加处。

附子的极大偏性,也即是这个毒性,正是它回阳救逆之所在。

世界上本无不偏(毒)之良药,亦无不偏(毒)之疾病。

中医治病用药即用其偏性,寒证严重的,就须用偏性极大的药才能够纠正过来,附子则可。

使用附子,准确辨证,配伍精当,以偏制偏,临床可获奇效。

仲景临床应用附子主在少阴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指征。

《伤寒论》中此法方药运用颇多,如治疗阳虚外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因发汗太过导致漏汗的桂枝加附子汤,阳气将绝四肢厥逆需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阳虚便秘时使用的大黄附子汤,能够解除寒邪痹阻的附子粳米汤等等。

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有附子之名。

《神农本草经》开始了首次记载,曰:“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陈修园对毒性有经典的解释:“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

”即物性的偏寒、偏热、偏温、偏凉,这叫毒。

偏性小的为小毒,偏至无可加处为大毒。

所有中药均有其偏性,故均为毒药,仅仅是毒性轻重而已。

偏性极大者为大毒之中药,可纠正部分危重病人身体的寒热阴阳偏性,故可救命。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六)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六)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六)(二十七)张琪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5~50g,常用以下配伍:——配山萸肉、人参、干姜、龙骨、牡蛎、五味子,治疗心源性休克,症见手足厥冷,面色青,精神萎靡,昏厥,脉微细,舌滑润者。

——配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红花、丹参、赤芍,治心衰,症见水肿,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四肢厥冷,小便少,舌胖嫩,质紫暗,唇甲青紫发绀,脉象沉细或涩结代者。

——配茯苓、白术、麻黄、桂枝、生姜、细辛、甘草,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症见水肿,咳喘不得平卧,头面肿甚者。

——配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桂枝、五味子,治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见头眩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粘液性水肿,恶寒手足厥冷,舌胖嫩脉沉者。

张氏认为,本药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但因有毒,必须炙用,且须先煎半小时,然后入它药。

(二十八)张云鹏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90g,常用以下配伍:——附子10~15g,配党参、当归、熟地黄等,治气血两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附子30g,配干姜、炙甘草、黄精,治肾阳不足的低血压症。

——附子15g,配代赭石、蛤蚧,治肺肾两虚的肺心病。

——附子10g,配茯苓、苏子等,治阳虚咳喘。

——附子90g,配肉桂、葶苈子、茯苓等,治心肾阳虚的风心病、心衰并发肾衰。

——附子15~30g,配桂枝、细辛等,治阳气衰微,脉沉迟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附子10g,配白芍、木香等,治脾肾阳虚的胃痛。

——附子30g,配干姜、白术等,治脾肾阳虚的泄泻。

——附子10~15g,配白术、乌梢蛇等,治风寒痹证。

——附子30g,配大黄、桃仁等,治阳虚浊阴上逆的尿毒症。

——附子10g,配麻黄、生石膏等,治肺热阳虚的肺炎。

张氏认为,使用附子时应注意耐药性与当地用药惯例,掌握辨证要点,注意恰当配伍。

附子可以温阳救逆,邪盛正虚时亦可以寒温并用。

阳气将亡之际,用药须当机立断,方能挽回阳气于顷刻之间。

(二十九)陈益群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15g,常用以下配伍:——配麻黄、鹿角胶、全虫、当归、熟地黄、黄芪、雷公藤、寻骨风,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四)四、附子的用量与用法(一)用量用法1.概论附子的用量,当代教课书《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都标示出附子量为3~15g;《中国药典》未说明先煎,教课书上注明先煎30~60分钟。

附子用法与用量,最早而且最为完善的就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考仲景时代附子的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用二枚,最多者用三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仲景用生附子的话,其量还会更大,因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火神派医家,大都精研伤寒学术思想,很显然是继承了张仲景扶阳重剂的观点,因而造就了火神派医家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特色。

特别是火神派领袖郑钦安,其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不仅用量过两,而且尚用生附子至两者,显然是发扬了仲景学说与用药风范。

火神派步入后尘者,其附子的用量,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嫌。

如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一般起始量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到500g。

更有甚者,李可老中医一昼夜之间附子用量达600g之多,比吴佩衡先生犹过之。

吴佩衡教授之子——吴生元教授认为,附子常用量为30~60g,病情严重或病势危重者可加量,如用至100~240g。

但他认为用,附子并不是量越大越好,原则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但是,四川的王谓川先生认为:“然附片必用至60g方有疗效”。

总结火神派医家及有关其他医家应用附子的经验,笔者认为一般阳虚阴盛者,附子起始量可用30g,然后可逐渐增加,每服3剂,可增加15g,如45g、60g、75g、90g,最大量用至100g时,一般阳虚重症都能起效,但危急重病患者可达200g以上可能才能取效。

如果没有应用这方面经验的医家,还是从小剂量10g着手为好,只有慢慢地体会并逐渐加大附子量的认识,才能摸索出自己认为适合病家的附子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

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

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

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

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

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

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

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

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生姜、大枣,引药也,将交通之力引向荣卫,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荣卫。

对照一览表
五个方子的共同点:交通阴阳,此乃中医开方的首要目的。

区别:
桂枝汤:调和荣卫(交通体表之阴阳)
四逆汤:重在升发阳气
白通汤:有潜阳之意
潜阳丹:重在引阳下行
封髓丹:重在引阳下藏
后四个方子,引阳下行的力度逐渐加大,从0到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