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直以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许多教师因为不能很好的把握渗透德育的原则,导致事倍功半。其实,渗透德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很多,如四项基本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古为今用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激励原则、言行一致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等,而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求真忌假
1.1史实要真。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它与文学不同,必须完全尊重史实,力求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其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
1.2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老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这实在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讲真史,诉真情,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情投入,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
2求实忌空
即渗透德育要落到实处。德育不实,是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要落到实处,有两个前提必须考虑。
2.1目标要定得准,不可盲目拔高。假不好,大而空也不好。不顾客观史实寓含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心灵深处不会留下什么印记。渗透德育,与其模模糊糊大而空好看,不如清清楚楚小而实中用,先从大处着眼,而从小处入手,莫以“德”小而不为。
2.2实际要联系得准。历史教学必须要联系实际,这是没有疑问的。关键是怎样联系,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地拉在一起,这不叫“联系”,而叫硬拉。比如一讲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就号召学生大公无私,不讲个人的要求。这表面上看理直气壮,实际上欠妥,少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求实而不虚空,要紧的是依纲托本掌握历史信息,极力克服教育的模糊性和不可企及性,做到实实在在。从史实出发,联系
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求正忌偏
即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这对中学生恐怕就不适用、效果不大。老师主观上想进行德育渗透,由于不够全面不够公正,学生不服,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因而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效果。
此外,我们所教授的历史教科书,虽然对历史的评述一般而言是比较公正、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或是其他原因考虑,在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因而与客观史实的丰富性、全面性相比多少有些差别。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的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的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贡献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中国的古代文明,而对明清以来中国日渐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深刻。中国近代史教材,强调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但是客观地反映这种侵略也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则不多。因而,一些学生对东南沿海列强势力较强的地方一般都较发达的现象不解,错误地认为在中国,哪里是“殖民地”那里就发达,列强侵华不是有罪而是有功。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评述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片面性。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他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方面他继承中国士大夫传统美德,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一方面勾结洋人,“借师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教材对此就缺乏全面的评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相关资料,使分析实事求是,评价恰如其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历史评述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从而使渗透德育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