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握历史概念的几项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握历史概念的几项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握历史概念的几项原则作者:邱玲玲李康永李鹃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8期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与概括。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是以一定的历史材料来构建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存在,最终以特定的历史概念呈现在历史文本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概念又具有承前(历史史实材料)启后(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
因此,中学历史概念教学首先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一、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与发展性历史事物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基于一定的历史史实而形成的历史概念也是如此。
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与发展性,是指历史概念的指代既是确定的又是可以生成新内涵的。
历史概念的确定性是指历史概念立足于历史史实进而对历史史实进行抽象与概括。
其反映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它不能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创立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其涵盖了秦始皇活动的时间、场所、事迹、历史评价等方面。
像这样意义既定的历史概念不胜枚举,再如:汉武帝、唐太宗等。
而具有稳定意义的历史概念主要界定的是比较明确、清晰的历史史实,而随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新发现,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其内涵又会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即历史概念的发展性。
例如:“封建”这个历史概念,《吕氏春秋通诠·慎势》中记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
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2]二、历史概念的单一性与复杂性历史概念的单一性与复杂性,实质上是对历史概念确定性与发展性的解读。
略谈中学历史教师掌握历史概念的认识
【 摘 要】 概念 既是历 史学的基本 细胞 , 又是进一步分析和论证的前提性元 素, 史教学应 当注重对基本概念 的掌握 . 历 挖掘概念的历
【 键词】 关 掌握 ; 史概 念 ; 历 阐释 【 中图 分 类 号 】 3 .1 G6 35 【 文献 标 识 码 】C 【 文章 编 号 】6 1 1 7 (0 oo 一 0 8 0 1 7 — 2 02 1 )l 0 9 — 1
的教 训 ; 意义 ” 能 是 正 面 的作 用 、 响 等 。2从 材料 提 供 的信 “ 只 影 . 息 来 看 , 意 味 ” 涉 空 间 范 围更 宽 , 中 国 、 国 、 国 、 国 、 “ 可 如 英 美 法 印 度 、 日本 、 大 利亚 等 同 时 代 的 国 家 , 意 义 ” 能 说 明 中 国和 相 澳 “ 只 关 的东 亚 诸 嗣 和英 国等 殖 民 国 家 。 . 回答 的 纬度 来 看 。 意 味 ” 3从 “ 可 以涉 及 到政 治 、 济 、 化 、 育 、 技 、 人 、 会 … …等 诸 多 经 文 教 科 个 社 方 面 和 多 个 层 次 ;意 义 ” 能 限 定 在 “ 贡 关 系 ” “ 约 关 系 ” “ 只 朝 到 条 直 接 引 发 的有 益层 面 和 恒 久 起 作 用 的 文 化 价 值 . 及 前 者 的 纬 不 度 宽 广 。 如 : 味 着维 多 利 亚 女 王 的对 外 政 策 优 于 道 光皇 帝 的 例 意
某 … 个 方 面 的诸 层 次 引 导 , 参 考 答 案 单 从 中 国 、 亚 、 界 的 原 东 世 空 间 层 面 挖掘 点 : 样 的认 知 点单 一 ; 能 达 到充 分 培 养 学 生 这 不
化 的 原 因 有 哪些 ?2这 一 变 化 意 味着 什 么 ? f 1 作者 提 供 了如 下 参 考 答 案 : 一 问 : 政 治 : 主 专 制政 体 为核 心 的政 治 制 度 已 经 不适 第 “ 君 应 新 的 国际关 系体 系 . 无法 应 对 复 杂 多 变 、 争 激 烈 的 国 际 新 秩 竞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目标
-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 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
教学内容
- 确定教学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
-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的传授和理解。
教学方法
-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评价
- 设计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
效果。
教学环境
- 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和参与互动。
-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设施,以支持教学的顺利进行。
多元化教学
- 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原则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设计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厘清历史概念,撬动深层思维——论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二、实践探索
1. 内容主旨的确立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这一单 元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本单元 上承“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 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与”凸显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一体两面的特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的本单元的内容主旨是: 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中国版图逐渐 定型,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 世局面。伴随着盛世局面所带来的专制集权的弊端, 新经济形态的萌芽,思想文化的“叛逆”,中国传 统社会面临亘古未有的危机。囿于天朝上国的观念, 昧于世界发展的大势,统治者故步自封,用旧手段 应对新危机,终酿下了近代中国落后的苦果。 2. 学习目标的确立 作业最终的落实者是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是 进行作业设计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初中教材的内容, 在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运用 8 课时的时间对明清
一、以历史概念为焦点,在历史分析 中厘清逻辑关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表述复杂的历史概 念,但限于篇幅,教材中也缺乏详细的解释,学生 面对这些生疏的概念往往在不知其意的状况下死记 硬背、囫囵吞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了解学情, “备教材”也“备学生”,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概 念教学,通过生动的史实分析对陌生概念进行清晰 解释。
教学研讨
厘清历史概念,撬动深层思维
——论初中历史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 邓凌雁 华中师范大的基础, 也是历史教学和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中学课堂教 学中应当以历史概念为着力点,解析概念内涵和逻 辑,梳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清晰的概念阐 释和概念梳理为学生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夯实学生的历史根基,撬动深层历史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标准(完整解读)
中学历史教学标准(完整解读)中学历史教学标准(完整解读)1. 引言本教学标准旨在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的历史意义,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2 过程与方法学生应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解释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和平、合作、参与的国际意识。
3. 教学内容3.1 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内容。
3.3 世界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和多极化趋势。
3.4 历史专题包括科技革命、宗教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环境保护、全球化等重要历史专题。
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授、讨论、辩论、参观、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历史知识竞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
5. 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历史文物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6. 教学实施与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历史教学的实施与监督,确保教学标准得到有效落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必须把握几个要点论文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必须把握的几个要点【摘要】把握好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点,既要把握好理性的历史概念;还要把握好历史事件的原因;更要把握好历史的本质。
把事物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贯穿整个历史事件,使学生不仅受到知识的传播,更要达到德育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要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本质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推广,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一个一个五彩缤纷的课改新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讨论式、问题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等等。
一时间,曾经枯燥、乏味的课堂被我们演绎得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一部份教师片面的理解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求教法的多样化,使课堂“花俏”起来,但忽视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点。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把握好历史教学的目的:传承人类文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其健全的人格。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怎么改,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是要把握好教学要点,我个人有一点体会,与各位同仁们共勉。
一、把握好理性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使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
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
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1.史与论相结合的原则“史”指材料,即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论”指论点,即用唯物史观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2.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原则偶然性是指构成历史过程的单个历史事件,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或总方向,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正如恩格斯评价拿破仑那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这是一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外一个人来扮演的”。
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必然性,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但哪个英雄的产生又是历史偶然性。
3.古为今用相结合的原则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神宗为司马光的史书题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学习历史是为了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①帮助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②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尽快熟悉社会。
因为对现实的理解,也可以更好的审识历史。
③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有关材料,以沟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缩小历史与现实的差距,赋予历史以时代气息。
在历史教学中,防止出现古今分离,颂古非今,以今诽古和以今变古的不良倾向。
4.历史主义与阶段观点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主义是要求历史教学从科学性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从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出发,对客观历史进行具体分析,并给予恰当的阐释和评价,这是历史辩证法在历史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阶级分析是用阶级观点来剖析历史现象,探究历史问题,以揭示历史本质,体现历史的革命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5.系统讲述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知识的因果联系性的特征,要求历史教学按年代顺序的先后系统的进行。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简答题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科学性越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2、什么是教学模式,他有哪些要素组成?概念: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的,用于教学过程(活动)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范例)。
历史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和时间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与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洗头,稳定的一组策略的方法组成要素:(1)指导思想(2)主题(3)目标(4)程序(5)策略(6)评价3、什么是历史概念,形成历史概念有哪些重要的方法历史概念:(核心)是指在掌握具体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事实本质性的认识,一般分为A分类式历史概念(即对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出某一类历史事实的分类性和分段性的特点)B 抽象式历史概念方法:A 分析与综合B 对比与类比C 演绎与归纳D 评论能力4、什么是教学技能,它有哪些特点教学技能:一般技能在教学情境中迁移和具体表现课堂教学技能是我们的中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学科知识,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学生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
特点:多样性习得性发展性凭借性5、教师应该怎样运用中学历史参考书(1)要以钻研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2)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3)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资料(4)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5)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6)要创造性的运用教学参考书6、中学历史的任务是什么?中心历史教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把握历史概念,加强中学历史教学
把握历史概念,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作者:宛克炎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4期摘要:圣库制度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它是太平天国实施的一项产品分配制度。
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并没纳入圣库统管,从当时土地占有形式和权威专家的论述中都可以得到求证。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有利中学历史教学。
关键词:圣库制度生产资料土地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规定了对土地和产品的分配。
在圣库制度中,它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但在中学教学中,一些练习题或历史考查试题,还有一些教师讲义,有“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的表述,将“生产资料”认定归圣库统管,我认为这种认识欠周密。
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且不说有无生产工具纳入圣库统管,就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劳动资料,并没有纳入圣库统管。
1.依据《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或当时实际存在的土地制度,太平天国时期土地所有制存在多种不同形式:(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田分为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
好丑各一半。
”并规定十五岁以下受田数量为十六岁以上的一半,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不曾实行过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2)根据《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精神,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保护农民土地所有制,禁止地主收租,剥夺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
在江苏吴县,太平天国“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
”依仗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
安徽桐城一个地主文人作诗哀叹:“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其乳。
西庄有佃狠如羊,掉头不顾角相当”;(3)胡绳指出:“太平天国在其所占领的农村中对于地主的统治权力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的打击的程度是很不平衡的,甚至在不少地方是很不彻底的”。
《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概念单元》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概念单元》心得体会吴晓华“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以核心素养为圭臬的教学改革措施受到广泛关注,其不仅强调以主题式教学为引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确保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历史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大概念教学”这一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映入各历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眼帘,既为初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又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道路。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初中历史教学从以往“碎片化”教学逐渐转变为“整体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意义(一)突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概念教学模式,既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又能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具体来说,通过将大概念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本中某一主题或单元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进而通过历史事件感受到爱国主义。
此外,大概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强化历史教学的关联性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建立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良好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各个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历史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指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模式,在充分围绕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时事与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此外,在讲授大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理清各个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具体对策(一)提炼主题,明确大概念教学路向所谓历史教学的主题,即历史上某一类知识的大概念,既具有综合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稀有性和隐秘性。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一、引言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符合一定的基本要求,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具备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三、注重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情感体验,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厚重感。
八、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初中历史学科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通过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陕西省富平县迤山中学同武娟邮编:711700[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试着从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现状陈述;导致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现状原因分析;加强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的对策浅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并希望引发同仁对这个问题的新思考,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历史课堂概念教学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已有很大的突破,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学生对历史概念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上述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是由于对历史概念的认识、讲解不到位引起的。
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并希望引发同仁对这个问题的新思考,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历史课堂中的概念教学现状陈述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常涉及到概念问题的教学,但对于如何具体把握概念讲解的深度与广度却仍是长期以来的老观念,表现为对一些普通的史实概念(如井田制、科举制等)只要背下来就行了,对于较深的理论概念(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自然经济等)更是不去作深层次的分析、联系和对比。
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没有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二、概念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1、对史实概念缺乏理论分析。
教师在讲课中一般都能注意涉及史实概念,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要素的完备、准确。
但对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缺乏理论上的分析。
2、理论概念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极其薄弱。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掌握概念要求时,一般都只落实到史实概念,很少提出掌握理论概念的具体要求。
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它学科也常常涉及,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原因之一。
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摘要〕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四力”为中心。
所谓“四力”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运用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四力”入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能动的有意识的社会性的自然存在物,能动性、创造性是人“最后的”本质。
由于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方法中就必须充分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体会:1 选择历史教学方法应遵循原则1.1 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有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兴趣第一原则: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始终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为首要目标,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各方面技能,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高不以兴趣的磨灭为代价,而是要促进兴趣的发展。
1.2 启发式原则。
在课堂上把握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
要求教师:一是要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思想上来,教师走出“自弹自唱”的演讲角色,做一名激励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努力创建一种平等、和睦、热烈的学习气氛;二是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
老曲老调固然中听,但已“out”了,而老曲新调、新曲新调则更受欢迎;三是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内容融会惯通,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1.3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是指立体课堂教学结构要有利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
1.4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教师对教学任务要素的选择处理、表述解释、程序安排以及教学进程的时速,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现有理解接受能力以及思维反映的快慢相适应。
历史教学方法与运用的基本原则
历史教学方法与运用的基本原则浅论历史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的讲授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讲述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
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
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
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
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
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
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
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
即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教学论文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
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
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
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
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
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 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 实出发。 2.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原则 偶然性是指构成历史过程的单个历 史事件” ,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多 样性。 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或总 方向,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正如恩格斯所评价拿破仑那样: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 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 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 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 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 一个人来扮演的” 。 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必然性,而 不是英雄造时势。但哪个英雄的产 生又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
6.历史认知与历史体验相结合的原 则 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 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 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与结果。 体验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而 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它们 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
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 情感、意志引入历史认知过程中,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是单纯 的认知,而是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层面,学生才能在动之以情中做 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寻求学生历史 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以达到晓之以理 与动之以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3.古为今用相结合的原则 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在于“纠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神宗 为司马光的史书题名:“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学习历史是为了在反思历史的基础 上,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①帮助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观察 和分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②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尽 快熟悉社会。因为对现实的理解, 也可以更好地审识历史。 ③在历史教学中,应有意识选择贴 近现实生活的有关材料,以沟通历 史与现实的关系,缩小历史与现实 的差距,赋予历史以时代的气息。 在历史教学中,防止出现古今分离; 颂古非今;以今诽古和以今变古的 不良倾向 。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大汇总(含历史教学规律)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大汇总(含历史教学规律)历史教学这一特定事物,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有它的特定规律的。
“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就在于发现其规律,并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其规律,或者说按照它的规律办事,从而把历史教学这一工作做得日臻完善。
历史教学的规律:一、历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目的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历史教学的两项基本要求,目的性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五个主要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这是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则。
在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时,必须符合而不许违反思想性和科学性这两项基本要求。
在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时,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
五项教学原则之间要求有统一性,即不能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而又违反另一原则。
三、历史要素和历史概念。
历史知识有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从这四个要素着手进行历史教学,运用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加深理解并发展智力,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概念。
一、历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目的性历史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思想性和科学性,这是历史教学的两个基本要求。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合乎历史真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要求和科学性要求是统一的。
历史教师的任务在于科学地阐明教材,并且同时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结合历史教材进行的,思想教育不仅是结合历史教材进行的,还要求联系实际,联系时事政策的实际和学生思想的实际。
教学目的是根据教材来定的。
每一堂课都要根据这一堂课的教材来制定教学目的:(一)传授历史知识,即学生掌握什么历史知识;(二)进行思想教育,即学生接受什么思想教育:(三)发展学生智力,即学生主要发展什么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等)和怎样发展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概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概念导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一、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概念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和培养素质的教学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1. 权威性原则:教学设计应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保教学过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权威性。
2. 目标导向原则: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设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达到这些目标。
3. 学科整合原则: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4. 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5. 适应性原则: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步骤1. 分析学情: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确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方法
七年级历史教学方法七年级历史教学方法1在初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绩,注重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建设和谐课堂,建设快乐课堂的根本要义所在。
一、构建高效优质课堂基本模式历史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有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高效课堂要求既是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又可根据教师情况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做到四个基本点: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班集体管理的关键;集体备课与个人二次备课相结合,要根据本班、本人实际进行个人自备;精编精选练习非常重要,杜绝照搬照用现成资料,使学生陷入“题海”之苦;教师间多学习,围绕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高效课堂有新知探究课、复习训练课、检测点评课三种课型。
高效课堂有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测试四个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和有关纪律做了强调,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迅速将有关要求落实到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小组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去,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优质课堂,形成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管理特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在历史教学中可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的教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将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但教学模式的改变及其应用对教师的教法选择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问题式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去应用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往往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花费过长的时间,导致学生巩固和应用部分时间不够而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根本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握历史概念的几项原则摘要:历史概念是在一定的史学理论指导下,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等的概括与总结。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首先需要厘清历史概念进行。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而历史概念是在历史学科范围内,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与概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是以一定的历史材料构建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存在,最终以特定的历史名词即各类历史概念呈现在历史文本中。
从新课程的理念当中我们看到,学习历史概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学习,进而能够对历史发展规律做出理性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概念具有承前(历史史实材料)启后(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
因此,中学历史课程中开展历史概念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厘清历史概念。
一、历史概念的稳定性与发展性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客观存在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历史事物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基于一定的历史史实而形成的历史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与发展性,是指历史概念的指代既是确定的又是可以生成新内涵的。
就历史概念的确
定性而言,任何历史概念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史实而存在的,都是对历史史实的抽象与概括。
其反映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因此,这样的历史概念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能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例如,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这个历史概念的表述当中,涵盖了秦始皇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场所、主要事迹、人生价值和对其的历史评价等方面,意义明确,指代清晰。
像这样意义既定的历史概念不胜枚举,再如:汉武帝、唐太宗、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权利法案》等。
具有稳定意义的历史概念主要界定的是比较明确、清晰的历史史实,而随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新发现,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其内涵又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历史概念的发展性。
例如:“封建”这个历史概念,《吕氏春秋通诠·慎势》中记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
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2]又如《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
五十里。
”[3]显而易见,“封建”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意义里是指“分邦建国”,即古代帝王把土地等分封给王族、功臣等,在各地建立小的诸侯国,更好地帮助帝王统治幅员辽阔的土地,保卫京师的安全。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史学的引入,“封建”这一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流变。
具体而言,区别于以前的传统古典意义,内涵发生流变的“封建”概念更倾向于指向社会形态层面或者是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内涵。
如:瞿秋白在《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直接将封建社会作为批判与革命的对象:“风起潮涌的自由战激励他们驱逐地主,打倒封建遗毒的偶像。
”[4]而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的《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一文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西周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时代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最近百年为资本制”[5]。
是故,一段时间内,部分学者把封建社会理解成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历史学科领域像这样内涵发生流变的历史概念还有很多,如“共和”、“民主”、“理性”等。
因此,历史概念是稳定的,但它所指代的内涵又是有着流变的可能性。
二、历史概念的单一性与复杂性
历史概念的单一性与复杂性,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概念确定性与发展性的另一个层面的解读。
对于单一性的历史概念,其是指历史概念的名称单一、意义单一、内涵单一。
例如:后母戊鼎,它反映的就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又如军机处,这个概念反映的是清朝雍正年间,
为了适应西北防务的需要而设立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地处理军务扩大到其他政务。
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些历史概念意义明确,所指单一。
类似单一性的历史概念还有很多,例如:科举制、宋高祖、康乾盛世、《人权宣言》等。
而历史概念的复杂性则是指历史概念指代的多维性,其往往关联着若干单一性的历史概念,并由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共同复合而成一组概念体系。
面对丰富的历史客观存在,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很难以精简的语言对某一或某一系列历史史实进行概括。
换而言之,一些历史概念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很丰富而非指向单一。
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历史概念,对它的理解就需要阐明以下历史概念:“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为抗日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等。
这些单一性的历史概念组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的框架下,共同构建成一组概念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性的历史概念不是单一性历史概念的简单相加。
三、历史概念内涵的深刻性与外延的多维性
无论是对宏大历史叙述的关注还是对微观历史进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概念都是源于一定的历史史实,但又是对史实的超越。
不论历史概念所指的是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是历史名物、
遗存,其往往都是对历史史实进行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的概括。
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指:历史概念所包含的时空因素、主要内容要件、最终结局要件等史实性的内容。
其外延主要是指:该历史概念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该历史概念与其他历史概念的关系,在历史概念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等等。
因此,对于历史概念的把握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入手。
以西安事变这一历史概念为例,它的内涵要件有: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对前来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其外延包括:西安事变的背景、影响等。
一定程度上,历史概念的内涵反映了历史史实性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而历史概念的外延既涵盖了该概念自身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结果、作用、影响、意义评价等要素,又需要对其与相关历史概念的关系进行说明,包括其与相关历史概念关系怎样?构建怎样的概念体系,以及其在这个概念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历史概念,对这个概念可以从其性质、结局、影响等方面把握,同时也可以把它放到相关的概念体系中把握,如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进行纵向的联系,同时还可以与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只有将某一历史概念放置到一定的概念体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本身。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总结,是在一定历史时空下对历史史实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其反映的是历史
事物的本质属性。
厘清历史概念的上述特性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
[2]吕不韦.吕氏春秋通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491-493.
[3]鲁同群.礼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66.
[4]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96.
[5]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