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
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笔者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
一、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
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
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
但是,对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
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而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
”《美育》“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另外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
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
把 重大 历史现 象 的最 新研 究 动态运 用 到历史教 学中去,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正如心理学 家皮亚杰所说 :“ 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 养有 教 能 力 创 新 的 人 , 而 不 是 重 复 前 人 所 做 的 事 情。 ”最 为学校和教 管部门 ,应该千方百计提 供教 师进 修的机会 ,来提升老师 的素质和能 力 ,只有 让老师站得更 高 ,看得更远 ,才能 培 养 出 高素 质 的学 生 。 二 、必须更 新传 统教 育观念 。 在 升 学 重压 下 ,传统 教 育 观念 仍 束缚着 大 批教 师 。首 先 是传 统 的教师 观 。在 当今 的 中小 学 中 ,教 师 的 形 象 是 知 识 的 传 播 者 ,靠 一 张 嘴 、一本 书和 一支 粉笔 打 天下 ,俨 然一个 “ 传 教士” 。其 次 是 陈 旧 的教 学 观 。 教师 单 向灌 输 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如仓库一般 储 存知 识和 积累 知识 ,并 以既 定 的答案为 最终 和惟 一结 论 ,使学 生 变 成 书 本和 分 数 的奴 隶 。 再 就 是 “ 师 是 从 ” 的专 制性 的 师 生 观 。 许 惟 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 ,常用 自己的想 法束缚学生 ,或给予伤害 自尊心的批评 ,造成 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 ,创造性思维 便 无从产 生 ,最终变 成 一群 只会 听人 吩咐 ,不 会思 考也 不愿 思 考的 学生 。在这种 旧教育 观念 的桎梏 下 ,学生 只 是分 数和 书本 的奴 隶 ,个 性 很难充分舒展 ,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 依 附 ,灵 魂 萎 缩 ,那种 惟 师 是 从 ,惟 书 本 是 从 已经成 为普 通性 的精 神现象 ,这不 能不令 人 痛心和担 忧 。这些 不 具有 独立 性 ,变 通性和 创 造性的接班人又怎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 、知识 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又怎能担负起 2 世纪富 l 国强 民之 重任。所 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 念 ,由 过 去 主 要 传 授 和 学 习 已经 形 成 了 的知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技巧丰富,途径繁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老师应该运用适合学生的具体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的顺利开展。
当今社会,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要求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历史教学作为教学的较为次要内容,受到家长与学校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许多技巧与途径,需要初中历史老师不断创新与完善。
本文拟从品德教育、兴趣培养以及知识层次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进行初步探索。
一、品德教育技巧一是注重德育渗透的感受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评价的感受认识当中。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才能从中得到思想感受,起到德育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使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中国共产党。
像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很多,教师应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二是注重德育的适时方法。
结合历史知识教学,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编《中国历史》教材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各个阶段的历史选材侧重不同。
古代史侧重讲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教师要弘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教育学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近代史侧重讲述民族面临危亡和挽救民族危亡,教育学生发奋学习,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后,国际竞争范围更广,竞争更激烈。
落后就会在竞争中失败。
以此唤起民族振兴意识。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责任感,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教师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强盛事例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中国、强中国、发展中国”,在心灵深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036-01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由于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这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使二十一世纪成为创新能力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大小上,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是很难参与国际竞争,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初中教学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就结合实际谈了一些建议。
一、凸显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强调的是思维主体的意识性和自觉能动性。
我们在授课中,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如我在讲隋朝大运河时,设问如下:假若你是当时的隋炀帝,你会下令开凿大运河吗?请说明理由。
在讲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我问:假如你是王安石在当时的背景下,你会采取哪些变法的措施呢?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东北军一员,你是否主张杀掉蒋介石?为什么?把学生引入问题,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抒发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
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
二、历史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教学改革是一项繁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任何改革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支持并能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纯个人主义式的标新立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doc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摘要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解读教材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要上好一门历史课,我们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讲解教材内容,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唯有如此方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
一、用史学解读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教师要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教材知识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我国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对“三民主义”进行解释,让学生易于掌握该知识点。
教师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要求学生咨询其爷爷奶奶或父母亲,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将其与自己当下的生活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懂得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珍惜当下,教育他们为创造祖国美好每天而努力学习。
二、加强历史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三、设置“问题意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中,历史课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课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传输教材知识上,他们应当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应问题,使课堂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歌曲和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强烈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应当选择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然后与学生一道思考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的记忆力是 以对所记 内容的理解为前 提条件 的 ,离开 了对 内 疑 。例如在学 习《 三国鼎立》 时, 对于一 代枭 雄曹操 , 我先 请同 容 理解 的记忆 , 对历 史学 习而言 , 没 有 多大的意 义 , 而对 历史 学介 绍 自己所 知的与曹操有 关的故事 ,然后再请 同学对 其进
的 历史 思维可 以划 分为 历史再现 性思 维和 历史创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思维 。
度来看待曹操 , 而没 有站在祖 国历史发展 的高 度来审视 , 并 请 历史有很大 的贡献 。同学 们立 即来 了兴头 , 各 抒 己见 : 有 的同
因此 ,在 中学生 的历史思维 发展 中刨 新的意识 和创新思 维 习 同学们联 系三 国前后 的历 史知识 ,找证 据来证 明曹操对 中国 惯应 占有极 重要 的位置 。 1 . 2 创 新的意识 和创新思维 习惯与历史 知识相互依 存。在 中 学肯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对北方 经济 的恢 复和发展 起了积 极的
育、 教学 各个 环节 中的问题 。
2 鼓 励学生大胆质疑 。 培 养学生 问题 意识
运河等 ) , 学生 能初 步掌握 , 形成正 确的认识 , 并逐渐形 成一分
为二 、 全面具体 地分析 问题 的能力 。 但 以运动 、 变化 、 发展的观
学 的能力培 养 目标 的内容 ; 同时 , 历史教学 中的各项具体 能 力 和思维 的活跃 性 , 更不可能激 发学生的求异思 维和 创造 思维 。
培 养里 , 又或 多或 少都离不 开创新的意识 和创新思维 习惯 。 例 对于历史题材 的作品及教材 内容的正 确性 、历 史人物和 历史
半亩方田—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历史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
半亩方田—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高三历史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作者:文青青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2期历史复习繁琐枯燥,怎样让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学得轻松,是我—直努力的方向。
一、笑语欢声促高效的课堂氛围成功的课堂应该有笑声。
《中庸》语云,好学近乎知。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不仅主张乐学,而且也实践了其乐学教育思想。
Ⅱ1课堂中的笑声,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的外在体现,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
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
师生相伴而行,学生对老师,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
师生关系融洽,对学习效果提高的意义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因素对交流效果的影响占35010,而非语言因素占到65010。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充分运用语言外,更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等因素,让学生在欢陕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是好好学习的第—个关键步骤。
二、读史习文乐陶陶的课堂分享师生一起,读史习文,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利用课堂中一些零碎的小时间,我们一起讨论感兴趣的历史话题,一起动笔习作,或尝试用很短的时间,写—些简短精美的警句。
我们一起讨论什么是革命,学生的作品很出色:革命是拼得一身真胆气,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是打破个人崇拜,足撕破虚伪分子的面具,是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是将理想奉献于社会!革命是,为了梦想,拼尽最后一滴血;为了明天,绽放生命的辉煌。
革命就是乘风破浪,历经心酸,以惊世卓群之志,破千年不变之法,成天地之伟业,立万事世之太平。
我们一起为感动历史人物写颁奖词,比如在学习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后,学生为为孔子书写颁奖词:千年传承,一代宗师;万世弟子,光耀华夏;壮我中华,雄腾世界。
少年向学,一生奔波志难酬;杏林讲学,三千弟子终成才;后人著书,万世师表传千古。
千载风雨兴衰,他,依旧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他不言,世界却早已桃李遍布;他不语,世界却依旧如沐春风。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之我见
思维 , 并且注 意培养学生 的分析 、 比较 、 综合 能力 , 提高学生 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初 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源, 共 同参与到学 习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 、 内容丰 富 的多媒体课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提 高课 堂学 习的效 率。在课下 , 学生可以利用 网络查找相关的历史信息 , 不仅 丰富了 自己的历史知识 , 还体验到 了 自主学习的快乐 , 从 而以更加积极 的
程 中不 断体验进 步与成功 , 认识 自我 , 建立 自信 , 调 整学 习策 略 , 促 进学生综合语 言运用能力 的全面发展。 同时 , 评价应 能使教 师获得英语教 学 的反馈 信息 , 对 自己的
教 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 当的调整 , 不断提高教 育教学水平 。在 日
野, 更好地认识历史 。教师要实行多方位 、 多层次 的教学方式 , 培 思维。因此 , 教师要采用积极 的教学手段 , 启发和激发学生 的思维 养学生 的思维意识。 方式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历史教 学原则必须进行创新 , 多系统 、 多角度地 启发学生 的 随着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成 为老师教学 的一个重要辅 助工具 。因此 , 在教学 中, 教师要带领学 生一起挖掘历史信息 和资
三、 初 中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初 中历史教学创新 的一个重点环节 , 历史
教 学参考 , 2 0 1 2 ( 9 ) .
( 作者单位
甘肃省 白银 市会宁县 白草塬 乡教育管
教学手段应该随着科学技术和时代 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 。 新课 理 中心 )
节课应该有效合理地 引入评价 ,让 学生明 白自己是学 习的主人 ,
[中学,教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摘要】历史课程教学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乏味、枯燥的,课堂并不活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此种现象,是由于学生缺乏知识结构,因而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也就不高。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复杂性和过去性,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大多都是片面的、零星的,久而久之,也便对历史形成了乏味枯燥的印象。
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单调的、旧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多媒体使得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历史课程教学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乏味、枯燥的,课堂并不活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此种现象,是由于学生缺乏知识结构,因而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也就不高。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复杂性和过去性,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大多都是片面的、零星的,久而久之,也便对历史形成了乏味枯燥的印象。
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单调的、旧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多媒体使得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为了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当要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并对搜集到的知识加以归类和整理,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
只有拥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教师提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才能各抒己见,与教师一起探讨其中的问题所在。
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对美国独立战争进行预习时,学生对于两百多年前的美国并没有一个很好地认知,而是用现代化的眼光来评判当时的美国,那么这就是不科学的。
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对于美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行上网进行资料的查阅,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美国诞生的整个过程,美国在独立战争时的经济实力以及为何会赢得独立。
通过这种任务式的问题设定,能够充分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
同时,网络还配备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多多进行查阅,以构建课前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课堂上则可以不断丰富学生心中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历史教学;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以当前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是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第一印象。
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
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
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
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就教师来说,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
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
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就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
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论文]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有了兴趣以后,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
一堂课能否成功,课堂导入一环非常重要。
如学习“普法战争”时,可以作简短的“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介绍,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
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之感。
二、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生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已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清朝前期的经济——地丁银”时,联系已学过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内容来进行探究,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规律。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无从探究,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
于是教师就向他们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探讨的方法和角度,启发从“征税标准”和“征税内容”这两方面来比较思考,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逐渐演变成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又是以征收实物逐渐演变成为征收货币的演变规律。
并且还得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
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
·中学教育·68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重庆市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 陈 凤【摘要】当前,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根据经济社会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了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初级中学历史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效率如何彻底地改变以前那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过去尤其是数千数百年前的陈年旧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一、了解学生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前提首先,在备课时,没有真正了解班级的实情,忽视在课堂中起决定因素的是学生,这样的教学必将注定会是失败的教育。
很多老师在接手新一届学生时,往往还用以前那一届的基础来评价新的一届,从而无法注意到到与上届学生相比差距有多大。
在如此的基础上进行高要求的教学和复习,无异于在沙滩上建楼房。
学生变了,每一届、每一个班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若我们老师仍然刻舟求剑,把去年成 功的课堂设计搬过来,结果上课时就像是一个人驾着小船,孤独的驶向了未知的黑暗的海面。
二、丰富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的内容讲述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唯知教学。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头 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从电脑、电视、书刊中获得的知识是多样化的,真伪难辨的。
这就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从学 生的长远发展而言,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更持久。
知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才可以主动获取 更多的知识。
因此,必须把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这个教学过程中,使它们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新课程高中历史创新教学之我见
《 雅典城邦的 民主政治》 可以设问 :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在哪里? 时, “ 雅典 民主制是 如何确立的?它有何 特点 ?应 如何评价 ?雅典城邦 留给人类最宝贵 的东西是什
么? 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 、 ” 讨论 , 然后作答 , 同时教师予以必 要引导 , 从而调动学 生兴趣 , 促使其积极思维。 这样 既培 养了学生独立探索 、 获取 知识的能力 , 又培养
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 。 并让学生思考 、 议论 。
堕堕
一
、
在新课程改革 中, 史教 师角 色的转变至关重要 。 历 1由知 识 的灌 输 者 变 为 学 习 的 促进 者 。重 结 论 轻 过 程 ” 传 统 课 堂 教 学 中 十 . “ 是 分 突出的问题 。 诚然 , 历史教学 的 目的之一 , 是使学 生掌握和理 解一些正 确的历 史结论 , 但历史学 习是一 个从感知历史 到积累历史 知识 , 到理解历史 的过程 , 再 学 生要通过收集 资料 、 构建论据 、 独立思考等 ,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 归纳 、 比较和 概括 , 做出 自己的解释。 历史 教学如 只强调灌输结论 , 学生 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 学 生 的兴趣培 养就无从谈起 , 更不要提 历史教学 的创新了 。 因此 , 历史 教师必须 具
一
知识的发现者 、 问题 的创造 者。 如讲述岳麓版必修2 坎儿井” “ 知识 时, 可以引导学 生观察文 中《 坎儿井示 意图》 领会坎儿井工作原理 , , 使学生从观察 中认 识到 : 古
/ . / .
一
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因地制宜, 在边疆 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 兴建了
了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 ( ) 造 性 思 维 和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二 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教学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作为21世纪中国的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学生更应该学好历史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
那么如何促使高效课堂的产生呢?一、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是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这充分说明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这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应努力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主要靠自身平时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
历史教师还应关注时事热点,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分析时事政治,让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同时,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不仅包括专业的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包括教师的教材处理、语言表达、组织课堂、课堂表情等每个细节,这些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合理处理历史教材,有机地将历史事件串联,通过必要的学生探究活动后,教师能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准确、清晰地讲清历史知识,使纷繁复杂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都能够脉络清晰地尽收眼底,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事件,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辨别能力。
二、细心设置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必要的情景导入,将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比如,视频背景、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比如,在上关于“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时,我首先提问大家:“我知道平时很多同学喜欢看电视剧和历史故事书,那大家知道哪些英雄呢?知道哪些民族英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
历史教学方法之我见
山 东即 墨 市灵 山 中学 正确的教学方 法, 使教者愿 教 、 叮 学者愿学 ,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 起 史教 学过 程 中 , 师 可 采 用 多 种 方 法 , 教 让 学 生通 过 口诵 、 手摸 、 记 , 到更 多 心 学 知识 , 并使课 堂气氛轻松 愉快 , 消除学 生对 历 史 学 习 的厌 倦 心 理 , 强学 习兴 增 趣。在十几年的教学 过程 中, 笔者结合 中学 历 史 教 学 的 内容 和 学 生 的心 理 特
方案 , 是上 好 这 堂 课 的 重 要 前 提 , 有 具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一个 结论 : 中国学者在使用英语进行科研论 文的写作时 , 民族的独特思维模 式确 汉 实对他们产 生 了很大 的影响 。文 中的 数据充分显示 , 由于汉 民族独特的思维 方 式 , 们认 为 句 子 的主 语应 该 是 行 为 人 的发 出者 , 因此 中 国学 者 在写 作 时 会 倾 向于 使 用有 灵 主 语 。相 比之 下 , 由于 西 方人习惯 于一种客体型思维方式 , 他们 在 写作 时会 经 常 使用 无 灵 主 语 , 且 这 并
然而 , 们在汉 语 中却很 少见 到这样 的用 我 法 , 根据 中国人 的思 维 习 惯 , 因为 只有 人 或社会团体才有这类有意识的行为 , 而非 人类 的无生命 的 事物 一 般 只能 有一 些 无 意识、 无意志的状态、 运动或变化。
五 、结 论
古 谚“ 史者 明智 ” 历 史 学 科 内 学 。 容广 泛 且 与 文理 相 通 , 以 文学 最 为 明 尤 显。历史和文学是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 历 史 背 景是 文学 的 基 础 , 文学 是 历 史 背 景 的再 现 。 因此 , 史 教 学 过 程 中 , 历 使 之 文 史互 通 , 文 学 的 教学 方 法 来 表 现 用 历 史 , 果 尤 为 明 显 。如 语 文 课 程 中 效 《 壁之 战 》 《 船 借 箭 》 文 章 是 学 赤 、草 等 生乐于阅读 的内容 , 借此 了解并学 习历 史科 日 中从 三 国鼎 立 到 蜀 吴 灭 亡 等 史 实 内容 , 文史相互 交融 , 使学生兴趣 盎 然 , 忆 深 刻 , 于更 好 更 广 泛 地 学 习 记 利 相 关 历史 内容 。在 此 基 础 上讲 述 、 析 分 史料 , 能再 采 取 议论 文或 说 明 文 的方 如 法 , 到 观点 明 确 , 理 有 据 地 介 绍 历 做 有 史 场景 或 人物 史 史 , 进 一 步 开 阔学 生 会 思路 , 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 。 当然 , 数学 、 理 、 物 化学 等科 目与 历 史敦 学 同样 可 以 串 联贯 通 , 中国 历 史 如 t 的四大发明与数 理化 内容巧妙 串联 , 同样可举一反二。抓住历史线索 , 与其 他科 目恰 当 融 串 联 , 抓 住 渔 网 之 如 纲, 纲举 曰张 , 学 的 内 容 一 把 网打 尽 。 二 、 合 现 实 。 发 教 学 活 力 与 想 结 激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信 任 学 生 , 信 学生 相
课我相信f f , 电『 这一节课得到一场意想不到的结果。 1 这一节课 , 我把教学任务完成后 , 还有十五分 钟, 我就让他们做课后活动建议 “ 想象一下北京人
一
应该怎样上 ?没有答案 。
我将 活动分为两部分 : 各组负责一件彩 陶 , 讨 论, 破解它 的制作 、 作用 等谜 团 , 多面手再 自行设 计一件陶器 ,描绘上个人所喜爱的纹饰并互相交 流。 这两项安排 看上去很简单 , 但实施起来 , 居然 占用 了两节课 的时间 。因为学生们在这片 自由的 空 间里 , 思维非 常活跃 , 争相发表言论 , 各抒 己见。 虽然打乱 了课 时安排 , 但我看在 眼里 , 喜在心上。 比如 , 关于“ E尖底瓶进水 中到底是什么样 小 l 子 ”学生们在组 内热烈讨论 、 , 想象 , 而在全班发表 意见时 , 各执 己见 , 纷要求上 前面 画图演示 , 纷 根 据 自己的 日常生活经验互相争论 , 终于在课后做了 实验后在第二节课 中互相 达成了统一。 这不正是验 证 了“ 实验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 准” 这条理论吗? 再 比如, 对一件小女孩形 状的陶器 , 学生们浮 想翩翩 。有的组认为这 是一件容器 , 用于浇花 ; 有 的组认为这是件纪念品 ,用 以纪念这 位部落首领 的女儿 ; 还有认 为这是一件古代乐器的特殊形状 ; 更有组受 电影影响 ,认 为这是装死者 内脏用来保 存灵魂的。而共 同的观点都是认为小女孩在憧憬 美好的未来 。 讲到这时 , 每个学生 的脸上也都带着 纯真的表情。各组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证 明 自
《 新课 程导学》2 91 ) . 01 T 0 .(
初 中历 史教学之我 见
贵 州 省榕 江县 平 永 中学 宁 红
中学历史课改之我见
中学历史课改之我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观点用提问题的方式提出来。
如在学习《全面内战的爆发》时提出问题:“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会怎么办?”“毛泽东在重庆如有不测,中国共产党会怎么样?”“为什么国共谈判对人民军队问题和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国共谈判的照片上为何有美国人?”“美国为什么要帮助国民党而不帮助共产党?”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课中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共中央要留在陕北?国民党为什么不在战略要地大别山多布防兵力?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质疑、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课堂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标题修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标题和子条目的名称更改得更贴切。
如《走向战略进攻》一课,原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三个子条目。
学习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有的同学将课题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人地皆存揭战幕,运筹帷幄巧周旋;百万军中取将首;千里迢迢进大别”。
整齐贴切,颇有古诗风韵。
有的同学将课题和三条子条目分别改为“胜利近在咫尺,退一步海阔天空;人多不如谋多;狭路相逢勇者胜”等。
准确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实质。
有的同学将课题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相煎何太急!”等。
运用歌词或诗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还有的学生将三个子条目改为“算你狠”“你最毒”“我来啦”,既符合课本内容实际,又充分地将标题人性化,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
历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为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如充分用教材创新因素,设计创新情境,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是不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一、渲染情感,营造创新思维的空间1.以生动的故事,把思维引向创新要根据教学内容,抑扬顿挫,配以动作渲染气氛,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兴趣,把思维引向创新。
例如,我在讲《六王毕,四海一》时,讲述“纸上谈兵”故事: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学习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照搬理论,为秦射死,四十万部下全部被俘……学生们争相发言,调动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
2.用优美的音乐,拨动创新思维的琴弦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家,首先培养人。
”为激发学生情感创新,可引入音乐召唤学生,引发心灵共鸣,营造创新气氛,诱发创新思维意识。
3.用图像刺激情感,培养创新思维图像与音乐相比,调动了人的感官,具有更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引发学生发散型创新思维。
例如,教《红军长征》时,编制红军长征示意图软件,围绕红军长征进程,用活动彩色箭头显示红军经过的地方,还设计了种种问题: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等。
全课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在被感染的状况下,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又训练了创新思维。
二、精心设计活动,撞击创新思维的火花活动促创新。
活动时,学生摆脱了老师思维方式的约束,少了自由,思想活跃了,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迸发。
1.演小品在历史教学中,编演历史小剧,师生分别扮演一定的历史人物角色,再造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形成历史感,以利于学生在氛围中,感知与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和加工,培养了创新思维。
2.举行辩论赛辩论是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充分调动研究历史的兴趣,创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知识抢答赛在历史课堂上,搞知识抢答,不仅有利于掌握已学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培养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历史是非常生动和有趣的,构成历史的人和事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强化,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理解和解决历史的有效教学,又该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落实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我认为,有效的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历史,小而言之,是一个人的人生经验。
大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
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
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失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
其次,学习历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开始剧烈地接触。
对于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们,面对着世界一体化。
要求着人们学习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只要了解别人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广博的知识,开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及世界的眼光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要求。
二、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
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
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
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
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
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
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
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
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
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灵活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
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
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
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
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
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
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
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
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
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
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
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
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
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
中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处时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再回首”,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好方法。
3、结合现实,紧扣时代。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
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
我们在讲授“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党在延安进行的整风运动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反“右”斗争等史实作比较,通过这样一些比较,就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各项工作提供鉴戒和参考的材料,同时也使学生能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历史学科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代相结合。
我们广大的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证历史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准确性。
当社会上发生了比较重大的事件时,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尽快将这些信息向学生透露,并结合历史知识用历史的方
法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