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之设计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之PPT设计原则

——七个原则与案例分析

设计原则一:认知原则

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的组合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学习效果好。

理论基础:当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生有机会形成言语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当只呈现语词时,学生虽能建立言语的心理模型,但难以建立图像的心理模型,也无法在两种模型之间建立联系。

案例1-1

在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教师通过1851年伦敦博览会的图像作为背景,结合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果的一系列图片,通过动画制作技术的处理,一件件展品从眼前掠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1851年博览会现场一般,马上被带入了工业革命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概念性知识“工业革命”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容易的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性知识。

在图1-1-1中只是用文字单纯的告诉学生:“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厂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变革。”这段文字尽管很清晰的解释了什么是工业革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工业革命时期过于陌生,仅凭这段文字性的解释是无法让学生满意的,因此,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如图1-1-2所示,在一张PPT页面的上方给出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两幅图,同时下方给出对应的“工业革命”的概念。通过两幅图的对比,,是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工业革命,而且还可以感觉到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对科技的力量充满崇敬之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

图1-1-1纯文字呈现图1-1-2“图片+文字”呈现

案例1-2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甲骨文以及汉字的演变,但是在图1-2-1的课件中,仅仅给出了甲骨文的概念和意义,这一单纯的文字介绍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趣味,反而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担,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在图1-2-2中,在课件的左边首先给出了甲骨文的图像,通过这种直观感受,对甲骨文有一定的初步认识,然后右边给出甲骨文概念文字说明的同时,还对关键词进行了标注,使学生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说明,通过建立联系来加深印象。

图1-2-1 纯文字呈现图 1-2-2 “图片+文字”呈现

设计原则二:空间接近原则

书页或屏幕上的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理论基础:当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彼此接近时,学习者就不必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并且有可能将它们同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当

书页或屏幕上语词与画面两者彼此远离时学习者就必须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这样,学习者就不太可能将两者同时纳入短时记忆。

案例2-1:

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地图的阅读》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涵义和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地图的能力,但是由于地图所表现的实物空间感和距离感都过大,学生凭借单纯的文字解释没有办法理解,因此需要利用具体的实物地图和文字说明来让学生认识地图。

在图2-1-1中图像与文字说明各占一半位置,左边呈现了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地图的图像,右边则给出了地图的概念和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指向标”的解释,虽然从整体来看,基本达到了多媒体呈现加深学生知识印象的目的,但是由于图与文字的组合过于分散,从空间上来看过于分离,学生在利用这幅地图结合文字进行理解时,会有一定的认知负担;在图2-1-2中,首先给出地图图像,让学生对地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在底端给出地图定义,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然后将“比例尺、图例、指向标”三要素以箭头指示的形式结合图像的具体细节给出文字解释,与图2-1-1中的空间分离相比,这种邻近呈现使得图像与文字在空间上获得接近,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联系。

图2-1-1 分离式呈现图2-1-2 组合式呈现案例2-2:

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要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认识和理解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选用了唐代杜牧的古诗《江南春》作为教学导入内容,通过这首诗来引出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在图2-2-1中,采用了一幅江南春的图像和杜牧的《江南春》古诗原文,其中表现古诗意境的图像占据了整页的三分之二,而古诗则在顶端呈现,尽管这样的呈现方式符合了设计原则中的认知原则,但是由于图像与文字的组合比例失衡,从空间上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分离感,不利于学生对情境和问题理解;在图2-2-2中,将古诗与图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图像中的空白位置,学生在理解情境时会很快的主动将古诗内容与图像内容相结合,及时地建立认知联系,此外古诗与图像的这种呈现方式比较符合学生对古诗的一般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图2-2-1 分离式呈现图2-2-2 组合式呈现

设计原则三:时间接近原则

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时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理论基础:当对应的解说和动画部分同时呈现时,学生更有可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更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若对应的解说和动画部分在时间上继时呈现时,学习者不太可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不太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当听到解说和看到对应的动画部分的时间间隔较短时,学习者仍有可能在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心理联系。然而,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听很长的一段解说和观看所有的动画时,学习者就不太可能在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心理联系了。

案例3-1

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What’s your name ?》的教学设计中,对学习对象做了分析,认为三年级之前的学生并没有正式接触过英语,仅仅只会说几句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