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之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强调历史思维: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视思辨和分析的学科,学生应该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提出问题、搜集和分析证据、结论推理和评估证据的过程。

3.互动性教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做知识传授的角色,而是扮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和提出问题的角色。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辩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4.多元化教材:历史教材的选择应该多元化,包括不同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

教材应该反映不同的观点和历史解释,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了解历史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5.资源丰富: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互联网等。

学生应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1.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分析案例中的原因、影响和意义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活动、辩论和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互动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图表和图片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中的图表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并揣摩历史背后的信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听取历史人物的讲述和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想象力。

5.参观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参观和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6.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理念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理念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理念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理念。

二、确立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查阅历史资料、甄别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遵循教学原则1.科学性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准确、系统,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历史教学的科学性。

2.启发性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3.实践性原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4.情感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产生共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比较教学法: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优化课程内容1.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合理安排课程进度,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增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融入乡土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注重历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实施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境性原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之一

境性原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之一

境性原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之一,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或重现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加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构建和谐高效历史课堂的目的。

那么,应当如何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呢?具体方法有很多,但都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根本原则。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认识。

(一)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历史情境。

由于历史记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距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因而一些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抽像,单纯的说教可能会使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那么如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苦闷的课堂充满趣味呢?借助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再配以教师或学生富有情感的解说,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无疑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和接受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

各种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或还原历史,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

如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我家的老照片》,让学生明白:照相术的出现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而大量的图片的图片,则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当讲到《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一课时,我通过出示当日军进攻犯卢沟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侵略者以及日军在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的一系列图片,使在场的每一个学生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一刻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的时刻,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习热情便油然而生。

第1章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原理

第1章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原理

2. 教学目标具体化 目标确定: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结果陈述:了解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 3. 目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能够达成的预期目标 可以评价的学习结果
(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
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 抓住内容的核心要素
重视具体问题的细节 把握历史的特点
建构历史的联系
探讨历史的意义
建构历史的联系
(三)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1. 教师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师所秉承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教师对教学操控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本领; 教师在教学上的创造性。
2. 判定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几个维度 是否适合教学目标 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是否适合学生学习 是否适合教师运用
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类别与特征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一)教学分析:包括目标分析、学生分析、资源 分析、绩效分析等。 (二)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材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者的控制分析等。
(三)开发:将设计具体化,产生一个完整的 实施程序。 (四)实施:将实施程序进行实际操作。 (五)评价:实施过程结束后,对目标达成作 出评价,并对设计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二) 要求
1. 目标定位明确并且切实可行 2. 全面分析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3. 系统设计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4. 关注全体学生的具体学习进程 5. 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互动 6. 讲究教学效率和注重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要求 (一)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 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后变化
二、教学设计需要经验支持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
目标
-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 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

教学内容
- 确定教学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

-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的传授和理解。

教学方法
-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评价
- 设计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
效果。

教学环境
- 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和参与互动。

-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设施,以支持教学的顺利进行。

多元化教学
- 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原则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设计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I)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I)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1、定义: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 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 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 相互作用的活动。
2、意义: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 教学效率的高低;采用合理有效的教 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 任务的关键。
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一)百年来学者、教师的探索
(三)接受学习的方法
1、讲述法(包括叙述、描述、概述三 种) 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 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 叙述: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历史现 象的基本状况、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 行具体而比较完整的讲授。
• 叙述的基本特征:
有头有尾;语言清晰;有起有伏。
• 注意:
(1)紧扣教材内容;(2)详略得当,不 平铺直叙;(3)富有情感。
黄兴
乙教师:黄兴带领120人的敢死队,勇敢地 进攻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的第 一节被敌人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 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有个叫喻培伦 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了一装满炸弹的大筐, 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然负伤多处, 仍然冲锋在前。
• 请问:这两位教师哪个讲得好?
(3)实施情景教学法的注意事 项
A.情景的设置必须有针对性、目的性。 B.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宏观调控作用: • 调控时间 • 调控内容 C.情景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 • 情景活动的成功与不足; • 教材主要内容;
4、研究法(探究法)
(1)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 富有研究性的题目和要求,先由学生独 立思考,并根据有关材料进行探究和发 现,初步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然后由 教师归纳总结,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 法。

1820 1824 1829 1830 1835 1838 1839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原则及注意问题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原则及注意问题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原则及注意问题1. 引言1.1 引言在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原则及注意问题,希望能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史料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史料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史料进行教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史料。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对史料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在进行史料教学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要歪曲史实或者误导学生。

要注意史料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让他们能够通过史料了解历史的教训,引导他们珍爱和维护和平。

通过以上对史料教学的原则及注意问题的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养。

2. 正文2.1 史料教学的原则史料教学的原则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教学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史料:教师在设计史料教学时,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贴近、适合学生水平的史料,避免选择过于复杂或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史料。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注重史料的多元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史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问题,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或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历史认知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历史认知

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历史认知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教师应遵循一些历史教学原则,既有利于学生历史认知的形成,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

下面将探讨一些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首先,历史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历史现象。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单纯的事实和事件的堆砌,更是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内在逻辑。

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分析历史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历史教学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辨别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历史事件的多种因素和不同解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观点的比较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真相,培养他们辨别历史谣言和偏见的能力。

第四,历史教学应贯彻人文关怀。

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更是为了深入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态度。

通过讲述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探索和追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最后,历史教学应注重体验式学习的实施。

历史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参观、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现场和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历史想象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项目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历史研究等活动,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要点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要点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要点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在设计初中历史教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设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过程和意义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教师要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避免教学内容的泛泛而谈。

2.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

历史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 注重史实与观点的结合。

历史教学既要传授史实,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历史观点,教师要在教案设计中注重史实与观点的结合。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1.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适合于讲述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四、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对教学活动的时间、顺序、方式等进行具体安排。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生动导入、设置悬念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注重实践与运用。

教育教学专业理论(二)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专业理论(二)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知识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中学历史的教学原则★★★★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主要有:史论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一)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

“史”指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等基本史实。

“论”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正确的解析,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所言的史论结合。

(二)突出重点的原则所谓“重点”,是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教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

因为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主要和次要、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所以历史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即重点知识。

而且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这也要求教师要把握重点知识进行教学。

但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否则就割裂了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突出重点,首先要确定重点。

一般而言,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构成了历史发展基本内容的史实,对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均应确定为教学重点。

(三)直观性原则这是中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和具体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

历史课的直观教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同时又以历史的过时性特征为其存在的客观前提。

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主要是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

语言直观就是运用语言艺术“再现”过去的历史。

教具直观是通过使用教具来实现直观教学的。

二者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教案编写规范

初中历史教案编写规范

初中历史教案编写规范历史学科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功能。

认真编写历史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加强对我国文化传统和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编写一份合适的历史教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教案的内容和质量,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案编写的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按照学科要求进行教材的解读和选择编写历史教案要根据学科要求,明确编写教案的目的和意义,从教材中找寻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教材的选用上,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进行必要的简化和梳理,同时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文化教学的内涵和主题,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为学生们提供科学、有趣的历史文化教育。

二、明确教学步骤和流程对于每一节历史课程,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步骤和流程,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掌握历史名称和概念、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各种历史事件的转折点等等,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明确并且准确地给出。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缺陷,帮助学生们合理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三、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水平对于初中历史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水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把握。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教师编写教案时要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进行细致的分析。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学科水平,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初中历史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学会把握学生的生活、思想、内心的需要。

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知识。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精彩摘录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是一本旨在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引导教师进行有 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书。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见解,为教师们在历 史教学设计上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我认为精彩的摘录,它们涵盖了历 史教学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这本书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
书中强调了历史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摘录中提到:“历史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 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的魅力,培养历史的兴趣。”这种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运用:目录中的这一部分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 用,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的反思: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目录在这一部分 强调了评价的多元性和过程性,提倡通过学生的表现、作业、测试等多种方式来 全面评价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书中对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摘录中写到:“历史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扣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历史知识的系 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 对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处理,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书中还对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摘录中提到:“历 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应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 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阅读感受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是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专业书籍,对于历史教师 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 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历史教学的深入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也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纷繁复杂的矛盾将成为无法解开的谜团,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中学历史教学有这样一些要求: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历史教学。

一、剖析史实应遵循偶然之中存在必然的原则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遵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

如古代世界史上,阿拉伯人从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日耳曼人是在摧垮了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国家,它们都未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

表面看来,这是超越了历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阿拉伯人也好,日耳曼人也好,在他们建立国家之前其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解体,同时在征服比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奴隶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

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座桥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的东西。

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

历史教学方法与运用的基本原则

历史教学方法与运用的基本原则

历史教学方法与运用的基本原则浅论历史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的讲授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讲述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知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要通过教师的具体讲述传递给学生。

教师生动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

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将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新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连续性,只有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旧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鼓励学生结合史实回答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结构图等。

第二,讲解法。

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

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时间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物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

讲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则: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以事实为依据,即以有价值的史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阐释。

第三,讲读法。

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讲读法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

运用讲读法最忌讳用大部分课堂时间来读书,那样等于取消历史教学活动。

第四,谈话法。

即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 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 实出发。 2.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原则 偶然性是指构成历史过程的单个历 史事件” ,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多 样性。 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或总 方向,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正如恩格斯所评价拿破仑那样: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 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 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 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 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 一个人来扮演的” 。 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必然性,而 不是英雄造时势。但哪个英雄的产 生又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
6.历史认知与历史体验相结合的原 则 认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重 新组织,属于智力因素范畴,它是 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与结果。 体验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而 产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它们 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
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 情感、意志引入历史认知过程中,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是单纯 的认知,而是渗透到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层面,学生才能在动之以情中做 到全面发展。 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寻求学生历史 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以达到晓之以理 与动之以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3.古为今用相结合的原则 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在于“纠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神宗 为司马光的史书题名:“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学习历史是为了在反思历史的基础 上,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①帮助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观察 和分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②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现实生活,尽 快熟悉社会。因为对现实的理解, 也可以更好地审识历史。 ③在历史教学中,应有意识选择贴 近现实生活的有关材料,以沟通历 史与现实的关系,缩小历史与现实 的差距,赋予历史以时代的气息。 在历史教学中,防止出现古今分离; 颂古非今;以今诽古和以今变古的 不良倾向 。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杜郎口教学模式一、模式理念(1)理念引领,以生为本教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堂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目标: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学生、教师、课堂的转轨。

学生:⑴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⑵由对考试的准备变为对人生的理解;⑶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⑷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⑸由自私变为公益。

教师:⑴由主演变为导演;⑵由经验变为科研;⑶由现成变为生成;⑷由师长变为朋友;⑸由老师变为学生。

课堂:⑴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⑵一言堂变为百家鸣;⑶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⑷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⑸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⑹精英式变为大众化;⑺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⑻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⑼接受式变为探究式;⑽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2)创设环境解放学生1.撤掉讲台,搬走讲桌。

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2.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

3.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短平快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4.把时空还给学生。

“10+35”,5.形式多样,自主发展。

讲、析、问、辩、演、唱、画、作,课本剧编排,擂台赛,小对子。

6.预习、展示、反馈成为特色课型。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基本操作步骤是: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3、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浅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摘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不仅要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尽可能调动学生情绪,激活思维,促使学生把书读进去。

教学设计要敢于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要领导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的经验型备课。

而是在运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教学的目标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三原则,在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

具体操作过程的分析也要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加以分析阐述,最终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设计设计原则操作方法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设计好的问题,不仅是历史教师应练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

其实,教师在上课前都是要认真备课的,这也可以看成是初级的教学设计,然而传统教学中的备课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主要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缺乏科学依据。

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强调,在教学开始之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的内容、媒体设置等多种因素进行精心策划,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从而使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

因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教学设计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1 中学历史课堂的问题设计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激荡生波。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所有的同学都能“吸引”住。

所以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具体课堂操作过程中要摆脱陈旧的一问一答的操作程序。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敢于创新,敢于投一“石”。

例如:初中历史第一册在讲到秦汉文化时,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为强化记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编者设计一问题:“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为躲避战祸逃入尼姑庵,这一史实是否存在?”学生们一听乐了,是与否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比如,让大家想一想吕后是什么时候的人?再想想尼姑庵是什么宗教的建筑?这两个问题一出来,结论也就出来了。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2.形成全面的历史观: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多种历史解释、观点和方法,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和理解能力。

3.强调历史观念和历史能力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能力。

历史观念包括对历史事实、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历史能力包括历史文献的解读、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

4.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观念和历史知识,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归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图表、讨论历史事件和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

历史修养包括对历史的热爱和敬重,对历史问题的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教师应该通过讲授历史事实和推理历史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6.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包括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对历史问题的基本分析和解释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著作和研究历史事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7.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实地考察和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事件,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深度。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在培养学生历史观念和历史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历史,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和历史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大汇总(含历史教学规律)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大汇总(含历史教学规律)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大汇总(含历史教学规律)历史教学这一特定事物,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有它的特定规律的。

“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就在于发现其规律,并使教师能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其规律,或者说按照它的规律办事,从而把历史教学这一工作做得日臻完善。

历史教学的规律:一、历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目的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历史教学的两项基本要求,目的性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五个主要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这是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则。

在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时,必须符合而不许违反思想性和科学性这两项基本要求。

在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时,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

五项教学原则之间要求有统一性,即不能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而又违反另一原则。

三、历史要素和历史概念。

历史知识有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从这四个要素着手进行历史教学,运用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加深理解并发展智力,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概念。

一、历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目的性历史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思想性和科学性,这是历史教学的两个基本要求。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合乎历史真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要求和科学性要求是统一的。

历史教师的任务在于科学地阐明教材,并且同时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结合历史教材进行的,思想教育不仅是结合历史教材进行的,还要求联系实际,联系时事政策的实际和学生思想的实际。

教学目的是根据教材来定的。

每一堂课都要根据这一堂课的教材来制定教学目的:(一)传授历史知识,即学生掌握什么历史知识;(二)进行思想教育,即学生接受什么思想教育:(三)发展学生智力,即学生主要发展什么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等)和怎样发展之。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理念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理念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相关知识,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引导他们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具体内容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确定。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历史知识。

4. 提问引导: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环节:介绍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深化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 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之PPT设计原则——七个原则与案例分析设计原则一:认知原则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的组合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学习效果好。

理论基础:当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时,学生有机会形成言语和图像的心理模型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当只呈现语词时,学生虽能建立言语的心理模型,但难以建立图像的心理模型,也无法在两种模型之间建立联系。

案例1-1在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教师通过1851年伦敦博览会的图像作为背景,结合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果的一系列图片,通过动画制作技术的处理,一件件展品从眼前掠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1851年博览会现场一般,马上被带入了工业革命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概念性知识“工业革命”时,学生往往不能很容易的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性知识。

在图1-1-1中只是用文字单纯的告诉学生:“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厂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变革。

”这段文字尽管很清晰的解释了什么是工业革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工业革命时期过于陌生,仅凭这段文字性的解释是无法让学生满意的,因此,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如图1-1-2所示,在一张PPT页面的上方给出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两幅图,同时下方给出对应的“工业革命”的概念。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是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工业革命,而且还可以感觉到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对科技的力量充满崇敬之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

图1-1-1纯文字呈现图1-1-2“图片+文字”呈现案例1-2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甲骨文以及汉字的演变,但是在图1-2-1的课件中,仅仅给出了甲骨文的概念和意义,这一单纯的文字介绍不但没有给学生带来趣味,反而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担,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在图1-2-2中,在课件的左边首先给出了甲骨文的图像,通过这种直观感受,对甲骨文有一定的初步认识,然后右边给出甲骨文概念文字说明的同时,还对关键词进行了标注,使学生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说明,通过建立联系来加深印象。

图1-2-1 纯文字呈现图 1-2-2 “图片+文字”呈现设计原则二:空间接近原则书页或屏幕上的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理论基础:当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彼此接近时,学习者就不必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并且有可能将它们同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当书页或屏幕上语词与画面两者彼此远离时学习者就必须使用认知资源在书页或屏幕上搜寻。

这样,学习者就不太可能将两者同时纳入短时记忆。

案例2-1: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地图的阅读》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涵义和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地图的能力,但是由于地图所表现的实物空间感和距离感都过大,学生凭借单纯的文字解释没有办法理解,因此需要利用具体的实物地图和文字说明来让学生认识地图。

在图2-1-1中图像与文字说明各占一半位置,左边呈现了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地图的图像,右边则给出了地图的概念和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指向标”的解释,虽然从整体来看,基本达到了多媒体呈现加深学生知识印象的目的,但是由于图与文字的组合过于分散,从空间上来看过于分离,学生在利用这幅地图结合文字进行理解时,会有一定的认知负担;在图2-1-2中,首先给出地图图像,让学生对地图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在底端给出地图定义,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然后将“比例尺、图例、指向标”三要素以箭头指示的形式结合图像的具体细节给出文字解释,与图2-1-1中的空间分离相比,这种邻近呈现使得图像与文字在空间上获得接近,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联系。

图2-1-1 分离式呈现图2-1-2 组合式呈现案例2-2: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要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认识和理解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选用了唐代杜牧的古诗《江南春》作为教学导入内容,通过这首诗来引出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在图2-2-1中,采用了一幅江南春的图像和杜牧的《江南春》古诗原文,其中表现古诗意境的图像占据了整页的三分之二,而古诗则在顶端呈现,尽管这样的呈现方式符合了设计原则中的认知原则,但是由于图像与文字的组合比例失衡,从空间上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分离感,不利于学生对情境和问题理解;在图2-2-2中,将古诗与图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图像中的空白位置,学生在理解情境时会很快的主动将古诗内容与图像内容相结合,及时地建立认知联系,此外古诗与图像的这种呈现方式比较符合学生对古诗的一般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图2-2-1 分离式呈现图2-2-2 组合式呈现设计原则三:时间接近原则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时能使学生学得更好。

理论基础:当对应的解说和动画部分同时呈现时,学生更有可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更有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若对应的解说和动画部分在时间上继时呈现时,学习者不太可能在工作记忆中同时保持两种材料的心理表征,因此不太可能在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心理联系。

当听到解说和看到对应的动画部分的时间间隔较短时,学习者仍有可能在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心理联系。

然而,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听很长的一段解说和观看所有的动画时,学习者就不太可能在语词和画面之间建立心理联系了。

案例3-1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What’s your name ?》的教学设计中,对学习对象做了分析,认为三年级之前的学生并没有正式接触过英语,仅仅只会说几句简单的“OK”、“Sorry”,而且都是从电视或者电影中听来的,英语学习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困难。

由于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限,对语言知识点的认读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发生转移。

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儿歌《Hello!》,来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在图3-1-1的案例中,教师首先利用其他音乐播放器为学生播放了这首儿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然后再为学生展示儿歌内容,让学生自己学唱这首儿歌,尽管利用儿歌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音乐和歌词画面的呈现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会导致学生在头脑中无法及时地建立认知联系,在完成教师任务时由于认知差异和知识难度,很快失去信心和积极性;而在图3-1-2中,教师将音乐以插件形式插入课件中,在播放儿歌的同时,为学生同时呈现歌词内容,并配以符合主题的图片,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最大程度建立认知联系,,还可以通过触发器的设置,让学生能够随时暂停、播放音乐,帮助学生学习儿歌,增加学生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接受信息进行加工的机会。

图3-1-1 继时呈现图3-1-2 同时呈现案例3-2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教学设计中,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甲骨文的背景知识,还学习了如何辨认甲骨文和金文,清楚了甲骨文和金文之间的区别,并借此来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

为了加深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决定加入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字,并对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甲骨文。

在图3-2-1和图3-2-2中,课件选择了“儿”的甲骨文字,来告诉学生如何破解甲骨文。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给出了汉字“儿”的甲骨文图片,让学生对“儿”的甲骨文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产生疑问,然后给出了破解这个甲骨文字的解释说明,来解答学生的疑问。

但是针对这一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先给出图片,再给出解释”的呈现方式并不理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先看到了甲骨文的图片,这种视觉信息只是暂时存于学生的短时记忆中,很容易忘记,一旦开始接收后面的文字解释信息时,很快会将前面的信息覆盖,也难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意义建构时出现困难;在图3-2-3中,将汉字“儿”、甲骨文字图片和文字解说都放在了一起,学生可以将“汉字”、甲骨文字图片和文字解说结合起来理解,并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系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容易将短时记忆的信息及时转为长时记忆,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同时呈现的方式比起继时呈现来说,更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联系,激发学生对甲骨文字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

图3-2-1 继时呈现(1)图3-2-2 继时呈现(2)图3-2-3 同时呈现设计原则四:一致性原则原则1: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学生学习会受损害。

原则2: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声音和音乐时,学生学习会受损害。

原则3:当把多媒体呈现中不必要的语词删掉时,学生的学习会得到促进。

理论基础:无关材料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干扰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学生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

案例4-1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的第六课《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过有关隋唐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但是由于单纯的历史知识过于枯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较弱,容易好动、好表现,因此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可以适当通过图片、音乐来让整个教学形象生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在图4-1-1中,主要知识内容是隋朝经济繁荣的三点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充实。

但是采用了PPT模板,左边的四幅图占据了整页的三分之一,“历史”两个字采用艺术字体,占据了整页的顶端,总体来看这一页PPT并没有突出体现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反而是无关的图片和艺术字喧宾夺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无关元素吸引,分散了学生对重点知识内容的关注,也无法集中精神关注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尽管这些无关的内容是为了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活泼,但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关性的信息占据了学生的大脑,让学生难以进行认知联系,干扰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图4-1-2中,在提到唐朝歌舞时,仅凭“胡旋舞”、“剑器舞”、“霓裳羽衣舞”这样几个单纯的词语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唐朝歌舞的,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的舞蹈图片或视频片段来让学生认识唐朝歌舞,还可以配以与主题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这样在相关性极强的图片和音乐的配合下,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理解和认识唐朝歌舞,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深印象,通过对图片、文字、音乐的整合加工,来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