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合集下载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句式:
1.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2.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3.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4.偏正式诗句。

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5.补充式诗句。

此诗句也由两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后一部分是补语。

6.连谓式诗句。

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

7.意转式诗句。

又叫转折式诗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互相转折的关系。

8.因果式诗句。

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构成。

9.假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是说明此种情况下会怎样。

10.复指式诗句。

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前后部分都是指同一事物。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代伟大的汉语结构深入到中国文学的根基,古诗词就是最常用的例证。

古诗词写作技巧和形式千变万化,犹如花园里的奇花异草,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古代文学以“押韵”为主,古诗词句式结构更是种类繁多,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种:
一、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诗体,也是一种以“四句八言”,分为四句的句型。

其特点为每句都有五个字,句中字重要,押韵形式复杂,具有明显的客观结构特征。

二、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又称“康诗”或“古拙”,盛行于汉代至清初,是一种以“七句四用”居多的诗体,它有四句和以及三句、五句、六句、七句不等形式,强调诗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其中的核心是古拙的重韵律。

三、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句式,又叫做“歇后语”,它以一个短的提问,用三句或四句的话答永,并以一段歌颂为结尾,充满意象和韵律,展示诗人的直接观点和深情表达。

四、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比起五言绝句更加丰富而多彩,它包含了诗歌中行文结构、内容运用、声调节奏和华美韵律等方面的技巧。

七言绝句最大的特征就是用七字行或四句正所陈述事物的关系,既善用直白,又在简洁中彰显诗人智慧与神韵。

总结而言,古诗词的句式结构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其中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慢慢分辨,感受古诗的风韵,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学会更多的文学修养。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备知识 最近精讲精练 第4练 借助特殊句式断句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备知识 最近精讲精练 第4练 借助特殊句式断句

第4练 借助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特殊句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奈……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奚以……为”“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孰与”“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也要注意那些对仗工整、结构相同,讲究对应的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也能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便利。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了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好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把握该部分大意,可以看出该部分为三层,前半部分陈述对象是“爽”,中间部分陈述对象是“芝”,后半部分陈述对象是“宣帝”。

然后具体分析断句情况,有关“爽”和“宣帝”的部分,四个选项相同,故设误点在中间部分;“芝坐爽下狱”,主语为“芝”,“坐爽下狱”为其谓语,“芝坐爽下狱”为一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继而根据句式结构分析,“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各自独立,句式相同,排除B。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

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

古诗文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及练习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能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

一、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读出停顿。

1、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应有停顿:(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辄乱(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士/不可以不弘毅(5)臣/不胜受恩感激(6)环滁/皆山也(7)门人弟子/填其室(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是/不可以已乎?(11)吾/谁与归(1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绝巘/多生怪柏。

(16)将军/百战死(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8)臣/本布衣(19)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动词和补语之间应有停顿:王之弊/甚矣3、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有停顿:(1)恐/托付不效(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4)问/今是何世(5)腰/白玉之环(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念/无与为乐者(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4、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在介宾短语前应有停顿:(1)受任/于败军之际(2)奉命/于危难之间(3)生/于忧患(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5)苟全性命/于乱世(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欲报之/于陛下也(9)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提前的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划停顿:(1)今/天下三分(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后置的状语,应在状语前有停顿:天下苦秦/久矣。

7、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1)其一/犬坐于前(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8、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分开:(1)其岸势/犬牙差互(2)邹忌修/八尺有余(3)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4)醉翁之意/不在酒(5)晋陶渊明/独爱菊(6)巴东三峡/巫峡长(7)潭中鱼/可百许头(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9、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1)人不知/而不愠(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奔殂(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古代汉语语法特殊句式2

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句子叫宾语前置。 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 2、许子奚为不自织?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数词或数词词组作定语往往后置。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4、欲得童女年十二三者。
(三)、“者”字结构作定语,往往后置。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汉马死者十余万。 3、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4、婴乃言袁盎、乐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5、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三)、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定语后置
为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句子叫定语后置。 (一)、有结构助词“之”作标志。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 1、何不试之以足? 2、短屈原于顷襄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为壇而盟,祭以尉首。 5、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6、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7、而大声发于水上。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谢谢大家!
学点语法知识, 破解词类活用和 求,句子成分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 语)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会出现语序倒 装的现象,此类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句分类

中国古代诗词列锦手法例谈

中国古代诗词列锦手法例谈

张静内容摘要: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到这种修辞手法。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这种修辞格。

关键词:古诗词列锦修辞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十八个字九种景物,自古以来引起了不少文人骚客的遐思。

十八个字讲述九种景物,其中非比寻常的魔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列锦及其产生的美感。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这种修辞格,由于突破了常规的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因而从表达的角度看,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张力,使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更具丰富性、形象性和深邃性;从接受的角度看,由于修辞文本隐去了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的语法或逻辑联系标识,这就给接受者的解读文本增加了困阻,但同时也由于表达者在语言文字上没有明确限定各语言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就给接受者在解读文本时以更大、更多的自由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从而获得更大、更多的文本解构的快慰与审美情趣。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了列锦修辞格的原始形态:“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国风·召男·草虫》)。

到了汉代诗歌中,这种列锦形态就非常普遍了,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都是这一形态的列锦形式。

到了魏晋时代,这种形态的列锦则更加普遍,如“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三国魏·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青青河边草,悠悠万里道”(晋·傅玄《青青河边草篇》)等,也是《诗经》所创列锦模式的继承与革新。

到了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唐代,列锦的结构形式创新可谓达到了顶峰,不仅类型多,而且在诗歌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

古诗词特殊句法汇总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在旧体诗里,有字数、声调、对偶等制限,有时便不得不铸造一些特别经济的组织来适应。

这种特殊的组织在文里往往没有,至少不常见。

初学者遇到这种地方也感到困难,或误解,或竟不懂,这得去看详细的注释。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就这些“特殊的组织”——句法,做一解说。

一、特殊的语序古诗词中的特殊语序,好多人都视之为倒装,这是不够确切的。

因为虽然倒装是古诗特殊语序中重要的一种,但如果只说倒装,那是远远不能概括古诗特殊语序的种种特殊情况的。

1.主语后置。

这里的主语后置,还不仅仅指主谓倒装,还包括主语后置到状语与谓语之间等情况。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

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后句应该是“村村插秧收麦而喜”。

晁补之《金凤钩·送春》:“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

”后两句应该是“我试向小园徐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条件的,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之”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等。

但古诗中的宾语前置却往往无条件,这样也就为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增加了难度。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后三句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如果看不出宾语“渊明”前置,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风流呢?如此是怎么也读不懂这首词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最后一句应为“绿水绕人家”。

3.主宾换位。

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顺序,现在二者竟然换了位,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并将其置换过来,那么这诗句就不好理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在这里,“城阙”实指长安,“三秦”指关中一带,“辅”为护持义。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路来森(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诗歌句式

诗歌句式

5.状语后置或挪前。 状语后置或挪前。 状语后置或挪前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李益《 (唐·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意即“(在)明月 李益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意即“ 听到)几处吹笳(的悲苦声),白云天( ),白云天 (之)夜(听到)几处吹笳(的悲苦声),白云天(下) 何人(抽出) 天长) 捍卫边疆) 何人(抽出)倚(天长)剑(捍卫边疆)”。 “自许封侯在万里。”(陆游《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 自许封侯在万里。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 意即“自许( 在万里(外打败金兵, 浑》)意即“自许(信)在万里(外打败金兵,收复失 立功)封侯” 地,立功)封侯”。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唐 杜甫 秋兴》八首之二) 《秋兴》八首之二)原句意为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 朝晖( 朝晖 千家山郭静,日日( (中)坐”。
4.定语的位置。 定语的位置。 定语的位置
(1)定语提到谓语前,置于句首。这类句子往往 )定语提到谓语前,置于句首。 是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插入动词或名词谓语。 是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插入动词或名词谓语。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 抒怀》 意即“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樯舟” 抒怀》)意即“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樯舟”。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 从军行》 横笛闻声”意即“闻横笛声” 《从军行》)“横笛闻声”意即“闻横笛声”,在定语 横笛”与中心词(宾语)之间插入动词“ “横笛”与中心词(宾语)之间插入动词“闻”,好像 主语是“横笛” 谓语是“ 宾语是“ 主语是“横笛”,谓语是“闻”,宾语是“声”,这就 误解了诗句。 误解了诗句。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这个句子的定语和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帐里生香雾 意即 中心语之间有三个字“生帐里” 理解为“ 中心语之间有三个字“生帐里”,理解为“帐里 或者“ 帐里” 都与古汉语一致, 生”或者“生(于)帐里”,都与古汉语一致,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九年级(文言特殊句式——判断、被动、省略句3星)

九年级(文言特殊句式——判断、被动、省略句3星)

C——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________ _________ 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专题导入(笑一笑,想一想)(5分钟)有这样一则笑话:周末早上,老公还在睡懒觉,好友老李却已来访。

我忙着对疑了一会,3岁的女儿说:“快,去叫爸爸。

”女儿望着我,迟走到老李面前,怯生生对着老李喊了一声:“爸爸。

想一想,“女儿”为什么会叫老李“爸爸”呢?(一)主语的省略文言文的主语省略,指逻辑上有主语而形式上无主语的情况。

省略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承接上文省略的,有呼应下文省略的,有因对话省略的,也有因意思很明确、主语不必说出省略的。

另外,在文言文中,代词“之”“其”都不用作主语,也使得主语省略的情况比较普遍。

例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在这段话中,主语“洞庭湖”全部承前省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在这段诗里,前面三个诗句的主语“蟋蟀”全部蒙后省略。

③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这段话中的省略,是因为对话。

“对曰”前面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也”前面省略了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文言文省略的主语,有时前后不一致,其中间的转换,只能根据上下文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辨认。

例如: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这段话的主语全未出现,但省略的主语并不一致。

前三句及后两句的主语是桃花源里的人,而“具答之”的主语却是“渔人”。

(省略主语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翻译题中,“补充主语”往往会占一分,而学生往往也会漏掉,要提醒学生注意。

教师可以在此跟学生做个约定:学生在以后做题中,若因为没有补充主语而扣分的,学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如给老师表演一个节目等。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之列锦、白描.点染.点面结合手法一、列锦的修辞手法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列锦的诗句节奏鲜明,词约意丰,词断意连,形散神聚。

因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而常用的修辞方式。

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

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

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

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

”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

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运用列锦最为精妙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一、语言结构1.对仗句古诗词常用对仗句表达意境,这种句式通常由二句组成,前后句相对称,呼应和对比彰显出词人的运用的语言美学。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高》杜甫2.并列句多个句子并列使用可以表现复杂的情感,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3.排比句排比句通常用于修辞手法,利用相同的语法结构进行顺序排比,句与句之间具有等价关系。

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二、修辞手法1.比喻古诗词常常使用比喻来表达感情和意境,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和情感。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夸张夸张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的用意。

比如:楼船夜渡烽火远,江村月近海莲低。

——《赤壁怀古》苏轼3.借代借代是古诗词修辞手法之一,将一个词汇引申代替另一个意思,表达的意义常常比本意更为丰富和深邃。

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滕王阁序》王勃三、表达技巧1.倒叙手法倒叙手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通过将本来的先后顺序颠倒过来,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长恨歌》白居易2.问答法问答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出答案,加深作品的思想表达。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江山寸土雕。

——《凉州词》王之涣3.断句法断句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通过断句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理解作者的意思。

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总之,古诗词的语言美学的独特性质在其特殊的句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中得到体现。

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路来森
(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
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

”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
生”。

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

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

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

“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