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的结构入手赏析诗歌例说
诗歌鉴赏范文3篇
诗歌鉴赏范⽂3篇诗歌鉴赏之隔诗,是最精炼的语⾔⽂学。
诗歌鉴赏,是⼗分复杂的精神活动。
因此,即便是浅易凡近的诗,⼀般的学⽣仍然视鉴赏为畏途,深感⽆从措⼿。
何以故?约⽽⾔之,在⼀“隔”字:隔于语⾔、⽂字,隔于时代、思想。
诗在语⾔、⽂字上有何特点?须从诗的特殊性说起。
诗(中国古诗),主要是抒情性作品,叙事诗乃是少数。
既是抒情,则⾃求其所抒之情也能感染他⼈。
然则直接抒情吗?抒得好固然是好,如《⼈间词话》所举数阕,“⽢作⼀⽣拼,尽君今⽇欢”,“换我⼼为你⼼,始知相忆深”,所谓“专作情语⽽绝妙者”;但抒得不好的则不知所⾔。
盖主观的情感宣泄只有个⼈的意义,要能感染他⼈,最有效之⽅式还是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借景物为中介以求他⼈亦能了解⾃⼰所抒之情。
由此,带来诗在语⾔、⽂字上第⼀个特点:极重含蓄。
重含蓄,则读诗之⼈需揣摩。
刘禹锡《乌⾐巷》“寥寥⼆⼗⼋字,写尽华屋⼭丘,沧海桑⽥之感”[1],所凭藉不过“野草花”、“⼣阳斜”等简单字⾯,遂以寄其深慨,令后⼈吟诵⾄今。
此其⼀。
其⼆,中国诗既以抒情写意为特⾊,篇幅亦⼤都随之较为短⼩,后来更⾛上格律化的道路,字数、句式、平仄、押韵都受严格限制,这就带来诗在语⾔、⽂字上的另外两个特点:重⾳乐性,语词⾼度凝练。
如何使语词⾼度凝练?既在结构上采取跳跃法:意象的组合只遵循情感、想象的逻辑,“春风桃李花开⽇,秋⾬梧桐叶落时”,超越了时间,并跨越了空间;在⽤词、造句上则是“改变词序、颠倒语序、省略句⼦成分”[2]等等,如习见的“春风⼜绿江南岸”(“绿”⽤作动词)、“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六种意象不⽤任何介词、连词连接)、“多情应笑我,早⽣华发”(上句为“应笑我多情”之倒装)等皆是。
再如李清照《⼀剪梅》中上⽚开头三句:“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何以“独上兰⾈”之前须“轻解罗裳”?不少读者感到费解,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是。
周啸天教授认为,应从诗词的特殊语序上着眼,“红藕⾹残”写户外荷塘,“⽟簟秋”写室内之物。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就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得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得布局,局部与整体得协调,首尾得照应,段落得过渡,线索得安排,详略虚实得设计,时空动静得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得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得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得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得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得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得《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瞧又过,何日就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得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就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就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得“闻风”二字就是全诗得“线索”,也就是理解全诗内涵得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就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就是说风,就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得心情,抒发思念故人得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就是篇章间得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结构技巧
5.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 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 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1.欲扬先抑法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 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 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 用了欲扬先抑法.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 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 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 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 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 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 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照
扬抑关系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 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春天和暖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自然界的气 的气候。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有古诗格 调的作品,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指陆丞的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原作。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 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 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 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
第三句 ‚惯行不解愁风水‛,写自己常年在外, 奔波于旅途,已经成为习惯,根本不知道为风浪发 愁。这里的‚不解‛应为‚不在意‛的意思,表现 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这一句既写出了作 者常年的漂泊,暗示了作者仕途坎坷的经历,所以 这里的‚风浪‛既指自然的风浪,也指社会的风浪、 政治的风浪。 尾句‚瀑布滩雷只卧听‛,紧承上句,不在意 风浪,把一切艰难险阻视为坦然,‚卧听‛‚瀑布 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 惧的高洁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所以,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 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是不无道理的。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三、古诗词主旨的表现
在狱咏蝉 骆宾王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明确表达希 望得到援救、 昭雪冤狱的 愿望,点明 主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物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志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 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 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 枝头。 (“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 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 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 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 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 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 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 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 衫 此诗写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水调歌头》的 感受,借此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 境
酹江月· 淮城感兴 韵译:举起酒杯高声问月,汴京而今安在?抬眼处是隐隐约约 的淮山。想到建功立业卫国事,手抚宝剑频频看,只剩下忠 心赤胆。宫殿里充满了胡虏的腥臊之气,达官贵人都已沉沦 无踪,大好河山,谁来重整?一盘棋已走坏了,赶紧想出挽 救败局的招数吧,可不能慢! 虽然战斗暂时停歇,前方送来平安的讯息,但到处都是兵 器还没有收起,还不知中原最终由谁去平定。我想凌空飞起, 飘然而上,拂拭着壮美河山的倩影。却只能独自风中倚栏, 夜已深,霜露如此凄冷! 答案:(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 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 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 (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 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 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感情。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1)分析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 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 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 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前句(联) 后句(联) 的关系
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抑扬 层层 深入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就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得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得布局,局部与整体得协调,首尾得照应,段落得过渡,线索得安排,详略虚实得设计,时空动静得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得匠心睿智.诗歌整体结构得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得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如杜甫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得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得喜悦之情.又如杜甫得《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瞧又过,何日就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得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就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就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得“闻风"二字就是全诗得“线索”,也就是理解全诗内涵得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就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就是说风,就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得心情,抒发思念故人得情怀.【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照应:照应就是篇章间得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1.衬托2.虚实结合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3.白描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
即所谓白描手法。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4.对比5.细节描写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颇罗鼐传》诗歌的结构主义分析
《颇罗鼐传》诗歌的结构主义分析泽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颇罗鼐传》是一部诗文结合的传记,文章主要采用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和探讨诗歌写作对传记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通过对诗歌在传记各章节中比例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传记第二章“青少年时代”在全篇中的主导地位;其次,通过对诗歌写作内在结构的解析,提出佛道-俗事二分的语法结构是其诗歌写作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主义的分析揭示出缘起思想是统领其传记写作全篇的主导思想。
《颇罗鼐传》中的诗歌写作显现出了其重要意义,它在叙事之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传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颇罗鼐传》;诗歌;结构主义;缘起思想DOI:10.16249/ki.1005-5738.2021.01.011中图分类号I2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21)01-086-007《颇罗鼐传》是多卡夏仲·策仁旺杰于1733年著成的一部传记作品,学界已有相关的学术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传记所述时代的历史、政治等不同方面,从文学的层面去解读的有对传记历史与文学价值的评价[1]、对传记思想和艺术特征的总述[2]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但其中对传记中诗歌写作的研究还有可讨论的空间。
诗文结合是《颇罗鼐传》作品形式上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对其诗歌的讨论一方面基于作者的本意,《颇罗鼐传》在卷首诗中就已经表明,写作传记一方面“讲一点会使世界欢乐,悦耳动听充满着诗意”;[3]另一方面“还得绘出庄严的形象”。
[4]其中“诗意”与“形象”都同样重要。
所以,我们对该传记“诗意”的分析就势在必然。
此外,对传记中诗歌的讨论在学理上也有必要性。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传记这一文体,写人记事即可达到为人立传的目的,为何还要在其中穿插大量诗句?诗句对叙事的关系是积极有效还是累赘附庸、可有可无?如果诗歌必要,它是否可以脱离叙事而自成一体?同时期已有著作采用诗文结合的体式,如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那么该传记是否仅是因袭一种时代风尚,而无其他价值可言?……这些思考也促使我们提出《颇罗鼐传》中诗歌的艺术价值问题。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
这些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答题示例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宋]王禹偁①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王禹偁〕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题: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解此题,第一步,找出诗歌中的“小”事、“小”景。
从表面看,本诗是写春风无情,吹折吹落桃花、杏花。
第二步,分析其所反映的“大”的境界或主题。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遭朝廷贬斥,生活凄苦。
诗人以触事兴感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晦地反映其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2.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题: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解此题,须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的前三联表面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尾联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例题分析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例析]
《诗歌鉴赏例题分析[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例析]》摘要: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11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结构技巧·必备知识】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作用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诗歌鉴赏之结构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 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 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 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 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 凑、严谨。 (2) 照应的种类。①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 尾的照应。② 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 应。 ③ 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 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2、先情后景(缘情写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如李煜的 《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的小小沙洲。这时候, 面对着茫茫暮色,旧愁未了,新愁又涌上心头。望着无边 无际的旷野,那天,好像比树还低沉;由于江水清清白白, 那月亮,使人更加感到亲切近人。 【赏析】此诗则是先情后景,后两句衬托前句,表现了诗人 飘泊他乡的孤独感和异客之愁。
再如: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 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 情(术语).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 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 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 想感情(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作 用)。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州! 【析】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 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 “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 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
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例说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5、答题示例练习:(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08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从文学意蕴层面鉴赏诗歌
鉴赏一首诗歌向来是由多方面进行的,但对于古典诗歌而言,它最具有魅力的便是其意蕴。
一首诗歌的意蕴多是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李商隐的诗歌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我们便以他的《春宵自遣》为例,从文学意蕴层面进行赏析。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就如这首诗歌中的“清风”、“琴酒”、“月”等客观事物化为意象,李商隐借此来抒情言志,表达了他寄情于美好的地理环境,生发出一种忘却世俗尘事的悠闲之情。
这首诗歌更是以简短的几句营造出深幽意境,“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华”,他身处胜地而闲愁,心遗尘事而怀忧,这种悠然自得,又略带伤感的情调,自然而然地萦绕于笔端。
“过风竹”、“月当花”,风如此轻灵、竹倍感纤细,月挂中天,清冷的月光洒满山野,小径旁几株野花默默伫立,仿佛对月沉思,春夜的“静”是那么神秘庄严,春夜的“动”是如此轻微幽雅。
月光溶溶,夜风悠悠,山花烂漫,泉水潺潺,春夜之境美好而又幽寂,诗人却悠闲而落寞。
他一定在想,怎么才能度过这个漫漫长,遣散心中这淡淡的忧愁呢?诗人尝试着独酌数杯,然后又趁着酒兴焚香抚琴,幽雅的琴声飘荡在空旷的山野里,李商隐终于可以陶然自乐,也忘记了此身所在、此山何山。
这是他忘却自我后的怡然山水,虽多才情,却也在凡尘沉浮,这一瞬的“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何不是人生之哲学。
看,春夜凉月,李郎独居山林,山间虽风物甚好,却清静幽僻,人迹罕至,虽赏美景,心却不免寂寥。
整首诗意蕴精妙,既能传景物之妙,也能传人物之情,李郎多才,虽然到处奔波,却难尽其才。
他时而清醒,时而沉醉,梦醒了就陷入痛苦,思念家人;麻痹时,似乎得到了一点短暂的安慰。
短诗无尽情,他是在述说对山野之景的喜爱,也是在短暂远离尘世。
《古代诗歌五首》结构分析语文精选范文
1、《观沧海》: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2、《次北固山下》:
首联描写江南胜景。
颔联活画出一幅春江行舟图。
颈联写舟行江上,即将天亮时的所见所感。
尾联写旅途中的乡思之情。
3、《钱塘湖春行》:
首联写春行的地点、行踪,总写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颔联从高处着笔,写早莺、春燕的动态。
颈联从低处入手,写人们骑马游春的喜悦。
尾联湖东胜景,行而不足,流连忘返。
4、《西江月》:
上阕写月夜夏景,下阕写雨夜赶路。
5、《天净沙·秋思》:
第一层(前三行):全是写景。
第二层(后二行):抒发乡愁。
诗歌结构赏析实例
诗歌结构赏析实例诗歌结构赏析实例首先,单句意象结构:1、修辞(或句法、表现手法)表现句:以修辞方法或句法、表现手法而结构的单一诗句。
2、意识流动句:指以意识流动的内容为导向而构成的单一诗句。
3、感觉表现句:指以感觉器官为导向而结构的单一诗句。
其次,复句意象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复句。
主要总结由关联词语与关联词语之间(用介词、连词、助词)组成的非规范的奇特联想的复句意象。
1、因果转折复合式:指以因果复句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由于”、“以至”、“因此”、“为此”等组成的意象分句,再与转折复句的`关联词语“可是”、“却”、“则”等组成的意象分句,重组为一个新的复句。
2、选择复合式:指以选择复句的关联词语“或”、“或者”“与其”、等组成的意象分句,再与其它复句的关联词语(介词、连词、助词)组成的意象分句,重组为一个新的复句。
3、假设复合式:指以假设复句的关联词“如果”、“倘若”“假如”、“即使”等组成的意象分句,再与其它复句的关联词语(介词、连词、助词)组成的意象分句,重组为一个新的复句。
诗歌结构的鉴赏实例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一)诗歌中的层层渲染、铺垫,如:江上看山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诗歌赏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诗歌中的首尾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诗歌结构赏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歌的结构入手赏析诗歌例说第一篇:从诗歌的结构入手赏析诗歌例说从诗歌的结构入手赏析诗歌例说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
“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
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首先请看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
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起句直露且显豁。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
“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
“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一)、抓住“起”句。
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示例:玉阶怨谢眺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 1 示例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
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
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请看下面的例子:《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
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
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
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
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
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
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
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
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请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
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
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示例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
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
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
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
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
”(《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
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示例一: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本诗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今日水犹寒”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高度褒赞了荆轲在国家危难之时冒险犯难挺身而出和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
,而且还隐含了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水犹寒”一语寄托了多少深沉的感慨啊!确实是“以景愈结情语”。
示例二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
更因“寒”字倍增其妙。
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
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2、揭示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雨说》诗歌赏析《雨说》赏析《雨说》一诗以四月温柔多情的雨为主体意象,构筑了一份充满画意美与诗情美,流淌着视觉美与音韵美的境界,通过田圃、牧场、鱼塘、小溪,还有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鲜明的意象,给读者以心灵和精神上无尽的愉悦与美感。
下面就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饱含希望的写作背景郑愁予,现代诗人。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至台湾。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
他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错误》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同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后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二、安排得当的诗歌结构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