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共16张PPT)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 “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 此“不尽”之情呢?
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术语)诗人此时宕 开一笔,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 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 加深了诗人的边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象空间。(作用)
诗歌鉴赏—— 篇章结构
导
• 学习目标: •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
式,规范答题。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思 常见诗歌结构技巧
• 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伏笔 铺垫、 比兴、重章叠句。
•中间:承上启下、伏笔 铺垫。 •结尾: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画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 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 谪。
全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 抑扬一般可分为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几种。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
欲少扬妇“先不抑知又愁叫”先,抑后后面扬才,说即她文势 先“ 的 产下悔生刻画”的抑,,感后深通伤上刻过 和扬褒表对 哀,扬现少 怨或了妇 的。文少情 情意妇绪 绪先因微,贬触妙突景变出抑而化了后
“闺怨”的闺主怨题(。王昌龄)
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手法) 诗的前 两句从正面着笔,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并 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点出原来郑重求贤,虚 心垂询,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 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分析) 作者的讽刺辛辣,感慨深沉。(效果)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学生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分析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3、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结构作用)提问方式1、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题要点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高考例题导航】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一、起、承、转、合(一)、“起”“起”定基调.“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地位很重要。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课件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1.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 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曲笔入题,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 切合“回”起式。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首句属于景物描写,交代了环境、时、地; 2.曲笔入题,为全诗奠定定了清冷的基调,渲染了气氛。 3. 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尾联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破题) 承(景) 转(人) 合(情)
(1)、抓住“起”句。
1.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作用: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 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 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 喻从政的心愿。
景
情
后四句表露想入 仕,希望张丞相
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志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精选7篇)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精选7篇)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1】【设问方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分析思路】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
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答题示例】【例题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例题2】(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微风”为线索,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
高考篇章结构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2】【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精品】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 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 从高处飞泻而下。 •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 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 精心打扮,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 的杨柳,才想起了离别的丈夫,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 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 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 鲜明对比。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 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 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 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 以小见大 •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 “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 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 过 华 清宫 杜牧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 “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 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篇章结构题型整理语文

篇章结构题型整理语文
篇章结构是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整理: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文艺表现方法和篇章结构: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在解答篇章结构题型时,需要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布局谋篇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常见的篇章结构有以下几种:
•总分结构: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也有总分总结构。
•并列结构: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关系。
•递进结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作者的认识发展顺序来写,层层递进。
•对照结构: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显示事物的本质和不同。
这些篇章结构可以帮助作者组织文章,使文章更加清晰、连贯、有条理。
同时,这些结构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高考专题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_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

好一句掷地有声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与美国
火箭队续约五年的姚明身价尽管高达7600万美元,但他
并没有走进“生命诚可贵,篮球价更高”的误区。为病
人作出牺牲,他甚至可以“放弃这几场比赛的收人马上
捐骨髓”。明星力量和榜样力量都是无穷的。姚明平民
化的表白绝对没有“大腕”的大气,也没有“大话”的
小组讨论: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诗中哪些词语与诗题照应 ?
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 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 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求长生!讽刺辛辣,感 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下列作品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类题精练
【例18】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萧冰崖梅花韵 (宋 ) 赵希路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问:作者是喜欢牡丹还是梅花?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 达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课件

参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 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 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
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术语),好像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
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内容),给读者 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作用)。
4.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 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 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情势,都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后者。 从相反的方面落笔,是为了造成鲜明的对照与反差,使叙述和抒情构成
梳理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梳理写作思路:
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 虚实等逻辑思路。
诗题:点明内容、主题 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铺垫 、蓄势、 开门见山 中间诗句:过渡、铺垫、承上启下 尾句:呼应(开头、标题)、总结(收束)、卒章显志等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 重章叠句、对照、抑扬、照应。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之篇章结构(课件38张)

①确定结构思路; ②结合诗句解说; 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27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诗中哪些词语与诗题照应 ?
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8
写作实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 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19
“卒章显志”与“景语结情”有何不同?
卒章显志是直抒胸臆, 景语结情是间接抒情
溯洄从评析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一种情感虽然所写的意象不同但通过相同的结构形式去写让人读起来有音乐美让人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有韵味
高中语文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复习之篇章结构课件

《烟》【明】孟洋
(1)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 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 湘江烟雨图。
(2)(4分)动静结合。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 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 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 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分。如果从缘景生情、 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 可。)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
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3
间接考查类型2(句间关系)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 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 西:在今甘肃东部。
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
对比
2、白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渲染(渲染……气氛/氛围/画面)
烘托(烘托……情感)
3
分析写景特点的思路
1、修辞类 2、描写类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1、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虚实结合 观察角度:仰视和俯视、远近、高低 人的感官:绘声绘色、视听结合(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感觉) 衬托:反衬:乐景衬哀情 对比 2、白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都仅为内容上:艺术手法)
11
间接考查类型1(诗句妙处b)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考点速递】高考诗歌的篇章结构

诗歌常见结构技巧
【典例分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参考答案】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 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 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以反问结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句,作者以廉颇 自比,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虑。
对于结尾的问句,要注意作者前文是否已经给出了答案。尤其是反 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已然蕴含其中了。
典例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官居戏咏(其一) 陆游
景 物 描 写
➢ 渲染气氛 ➢ 烘托心情 ➢ 以物起兴
➢ 烘托铺垫
分析下面两首诗是如何“起”的,有什么作用?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以斜情行起闲。作开草篇,就晴直窗抒细胸乳戏臆分,茶直。 截了当地抒发世情凉薄的无奈、客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析】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卒章显志, 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样是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天下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 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章结构
关于结构(构思)
结构(构思),说白了,就是作 者围绕主旨,写了什么?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前后内容之间有何联系?
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一首诗句 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分析诗的结 构思路,从大的方面说,必须把握诗句 间的关系,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叙 事后抒情;从小的方面说,针对某句的 总起、过渡、铺垫、照应等。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 简要分析。
答案: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写向往归隐的原因。由 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 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 “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春日怀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 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分析概括)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仰慕和思念 之情。(点明情感)
课堂演练1
课堂演练2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画眉鸟
请说说这首诗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参考:这首诗构思上运用了对比法。 (指出巧 妙处)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 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 成对比,结构明晰。(分析)诗歌借画眉鸟表达 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 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点明情感主旨)
春日怀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起 承 转 合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 的顺序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二)“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 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 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四)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 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所在。或直笔明接, 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或曲笔收束。 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喻、借景(意象) 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或诗歌的主 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直抒胸臆
3.解题指导:熟悉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 点,了解每一部分的特点及作用,尤其是首 尾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起承转合
(一)抓住“起”句。作用有两点:
1、统帅(总起)全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借景烘托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尾联陡转,以 “惆怅”引出 思乡归隐之意。
山 居 秋 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例2(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 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
(08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 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 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
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奠定全诗的角度设题,针对某些句 子(如首尾句)发问,往往隐含在表达技巧 的考查中,须特别注意。
2.提问方式:某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或 作用?
小结:
1.这是诗歌结构题最直接的一种考法,和现 代文阅读的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相似。 2.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③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3.答题要点:①分层概括诗句的内容。②揭 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 什么思想感情。
例1(11年江苏卷)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 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 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 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